CN116222006A - 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22006A
CN116222006A CN202111467238.1A CN202111467238A CN116222006A CN 116222006 A CN116222006 A CN 116222006A CN 202111467238 A CN202111467238 A CN 202111467238A CN 116222006 A CN116222006 A CN 116222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heat exchange
temperature
refrigeran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72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大伟
张书锋
徐磊
朱蔚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6723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220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22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220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6Super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7Capillary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85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parallel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movabl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制冷回路包括换热管组,换热管组包括回热器和并联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包括并联且互相换热的第一高温换热管和蓄冷管,蓄冷管的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连接,第二换热器包括并联且互相换热的第二高温换热管和低温换热管,冷凝器选择性与第一高温换热管或第二高温换热管连接,回热器包括并联且互相换热的毛细管和回热管,第一高温换热管和第二高温换热管均与毛细管连接,制冷回路还包括连通毛细管和蒸发器的连接管,毛细管的出口选择性地与蓄冷管或连接管连接,回热管的入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且回热管的出口与低温换热管连接,低温换热管连接压缩机。解决了初次上电时制冷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保鲜储存的关注点开始由冷藏食品向冷冻食品如鱼类、肉类等转移,因此要求制冷系统可以实现-40℃以下的低温储存环境。
然而目前的单级压缩制冷系统,在首次上电时,制冷剂会大量向冷凝器一侧汇聚,导致冷凝器侧的冷凝压力迅速增大,而蒸发器侧的蒸发压力迅速降低,从而使得压缩机两侧的压差变大、系统压力增大,甚至超出压缩机可以承受的压力范围,导致制冷系统运行不稳定,降低了压缩机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以解决现有单级压缩制冷系统在首次上电时,压缩机两侧的压差大及系统压力大而导致制冷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回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换热管组和蒸发器,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回热器、以及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第一高温换热管和蓄冷管,所述蓄冷管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第二高温换热管和低温换热管,所述冷凝器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高温换热管或所述第二高温换热管相连接,所述回热器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毛细管和回热管,所述第一高温换热管和所述第二高温换热管均与所述毛细管的入口相连接,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连通所述毛细管和所述蒸发器的连接管,所述毛细管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蓄冷管或所述连接管相连接,所述回热管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且所述回热管的出口与所述低温换热管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低温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冷凝器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外侧的蓄冷器,所述蓄冷器中储存有蓄冷介质,所述蓄冷管向所述蓄冷器供冷,所述第一高温换热管与所述蓄冷器换热。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蓄冷器环绕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且所述第一高温换热管、所述蓄冷管均与所述蓄冷器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蓄冷器呈圆筒状。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所述制冷剂包括第一工质和第二工质,所述第一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10~60%,所述第二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40~90%,所述第一工质为R170、R1150、R23或R14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工质为R290、R600、R600a、R134a、R1234fy或R1234ze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剂包括低温制冷剂、中温制冷剂和高温制冷剂,所述低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0~40%,所述中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0~40%,所述高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40~60%,所述低温制冷剂为R23、R14、R170、R1150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中温制冷剂为R134a、R290、R1270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高温制冷剂为R600、R600a中的任意一种。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冷系统。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和第四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设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截止阀设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截止阀设于所述毛细管和所述蓄冷管之间,所述第四截止阀设于所述连接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所述第四截止阀相连接,并用于,
初次上电时,控制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三截止阀打开,并控制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关闭。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制冷装置的存储间室中,或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高温换热管的出口处,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相连接,并用于,
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存储间室中的温度;
所述存储间室中的温度降至-40℃时,控制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三截止阀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打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制冷系统在初次上电时,可使制冷剂首先流向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之后流向毛细管41,经过毛细管41的制冷剂首先流向蓄冷管312,并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进行换热以降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中制冷剂的温度,以降低冷凝压力,这里的冷凝压力也即冷凝器2一侧的压力,从而降低压缩机1两侧的压差和系统压比,解决了初次上电时由于制冷剂迅速向冷凝器2一侧汇集而引起的制冷系统压力大、超出压缩机的承受范围、制冷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在制冷系统稳定运行以后,可使制冷剂流向第二高温换热管321,之后流向毛细管41,经过毛细管41的制冷剂流向蒸发器5,之后流向回热管42,再流向低温换热管322,再流至压缩机1的进气口,通过回热管42与毛细管41并联换热、以及第二高温换热管321和低温换热管322的换热,一方面使制冷剂在进入蒸发器5之前先经两次换热降温,另一方面使制冷剂在离开蒸发器5后进入压缩机1之前先换热升温,合理利用制冷系统自身的热量交换,不仅可以使制冷装置实现深冷-40℃以下的温度范围,而且可以使制冷系统在稳定运行时压缩机1的出口和毛细管41的入口之间的压强控制在压缩机1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可以大幅降低能耗,具有极大的环保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制冷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制冷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扩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发明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被用于描述各种元件或结构,但是这些被描述对象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这些描述对象彼此区分开。
实施例1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装置,包括箱体和门体,箱体中具有储物间室,门体用于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制冷装置还包括制冷系统,制冷系统设于箱体中并向所储物间室供冷。具体地,制冷装置可以设置为冷柜、冰箱等,以满足不同用户和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参看图1,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回路100和位于制冷回路100中的制冷剂,制冷回路100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换热管组和蒸发器5,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回热器4,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并联设置,第一换热器31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第一高温换热管311和蓄冷管312,蓄冷管312的出口与蒸发器5的进口相连接,第二换热器32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第二高温换热管321和低温换热管322,冷凝器2选择性地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或第二高温换热管321相连接,回热器4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毛细管41和回热管42,第一高温换热管311和第二高温换热管321均与毛细管41的入口相连接,制冷回路还包括连通毛细管41和蒸发器5的连接管7,毛细管41的出口选择性地与蓄冷管312或连接管7相连接,回热管42的入口与蒸发器5的出口连接,且回热管42的出口与低温换热管322的入口相连接,低温换热管322的出口与压缩机1的进气口连接,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冷凝器2的入口连接。此处的高温换热管和低温换热管是为了便于区分而命名的,比较而言,高温换热管中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低温换热管中的制冷剂的温度。
该制冷系统在初次上电时,可使制冷剂首先流向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之后流向毛细管41,经过毛细管41的制冷剂首先流向蓄冷管312,并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进行换热以降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中制冷剂的温度,以降低冷凝压力,这里的冷凝压力也即冷凝器2一侧的压力,从而降低压缩机1两侧的压差和系统压比,解决了初次上电时由于制冷剂迅速向冷凝器2一侧汇集而引起的制冷系统压力大、超出压缩机的承受范围、制冷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在制冷系统稳定运行以后,可使制冷剂流向第二高温换热管321,之后流向毛细管41,经过毛细管41的制冷剂流向蒸发器5,之后流向回热管42,再流向低温换热管322,再流至压缩机1的进气口,通过回热管42与毛细管41并联换热、以及第二高温换热管321和低温换热管322的换热,一方面使制冷剂在进入蒸发器5之前先经两次换热降温,另一方面使制冷剂在离开蒸发器5后进入压缩机1之前先换热升温,合理利用制冷系统自身的热量交换,不仅可以使制冷装置实现深冷-40℃以下的温度范围,而且可以使制冷系统在稳定运行时压缩机1的出口和毛细管41的入口之间的压强控制在压缩机1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可以大幅降低能耗,具有极大的环保意义。
具体地,毛细管41与回热管42可以是并排贴靠设置,也可以是缠绕设置,从而使二者换热;同样地,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与蓄冷管312也可如此设置,第二高温换热管321与低温换热管322亦然。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一换热器31外侧的蓄冷器6,蓄冷器6中储存有蓄冷介质,蓄冷管312向蓄冷器6供冷,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与蓄冷器6换热。这样,在初次上电时,蓄冷管312中的部分冷量直接传递给第一高温换热管311,蓄冷管312中还有部分冷量传递给蓄冷器6以使蓄冷器6储存一定的冷量,蓄冷器6中的冷量还可以通过与第一高温换热管31发生热交换而进一步降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中的制冷剂温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冷凝压力,降低压缩机1两侧的压差和系统压比。
具体地,蓄冷器6环绕第一换热器31设置,第一高温换热管311、蓄冷管312均与蓄冷器6相接触。这样,可以增大第一高温换热管311、蓄冷管312与蓄冷器6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蓄冷器6呈圆筒状,以利于增大其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蓄冷管312、低温换热管32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还可以减小蓄冷器6的占用空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蓄冷器6也可以设置呈方环形或其它形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包括第一工质和第二工质,所述第一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10~60%,所述第二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40~90%,所述第一工质为R170、R1150、R23或R14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工质为R290、R600、R600a、R134a、R1234fy或R1234ze中的任意一种。
通过上述两种工质混合而成的制冷剂,并通过调控上述两种工质的配比,不仅可在满足制冷系统对可燃制冷剂的灌注量的要求的情况下,使制冷装置的储物间室内的温度达到-90℃~-40℃,对储存于储物间室内的食品达到较佳的保鲜效果,降低耗电量以及噪音,而且该制冷剂应用于单级压缩制冷系统中时,可使单级压缩制冷系统在稳定运行时压缩机出口和毛细管入口之间的压强控制在压缩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制冷装置的容积、环境温度、应用场景等调控上述两种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从而达到理想的保鲜效果。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质为R170或R1150,所述第二工质为R290、R600、R600a中的任意一种,且所述第一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20~50%,所述第二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50~80%。这样制备得到的双元混合制冷剂不仅可以满足-90℃~-40℃的温度需求,而且对环境友好,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质为R23或R14,所述第二工质为R290、R600、R600a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10~40%,所述第二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60~90%。这样制备得到的双元混合制冷剂不仅可以满足-90℃~-40℃的温度需求,而且具有阻燃效果,提高了制冷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质为R170或R1150,所述第二工质为R134a、R1234fy、R1234ze中的任意一种,且所述第一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10~40%,所述第二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60~90%。这样制备得到的双元混合制冷剂不仅可以满足-90℃~-40℃的温度需求,而且具有阻燃效果,提高了制冷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质为R23或R14,所述第二工质为R134a、R1234fy、R1234ze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20~50%,所述第二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50~80%。这样制备得到的双元混合制冷剂不仅可以满足-90℃~-40℃的温度需求,而且具有阻燃效果,提高了制冷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也可以设置为:包括低温制冷剂、中温制冷剂和高温制冷剂,所述低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0~40%,所述中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0~40%,所述高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40~60%,所述低温制冷剂为R23、R14、R170、R1150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中温制冷剂为R134a、R290、R1270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高温制冷剂为R600、R600a中的任意一种。
通过上述三种工质混合而成的制冷剂,并通过调控上述三种工质的配比,不仅可在满足制冷系统对可燃制冷剂的灌注量的要求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具有较低的蒸发温度,降低蒸发压力,将其应用于前述制冷系统中时,可使压缩机的压缩比减小,减少节流损失和传热损失,提高制冷效率,改善制冷效果,使制冷装置的储物间室内的温度达到-90℃~-40℃,有利于对肉类和鱼类等冷冻食品的保鲜,而且可降低对压缩机的技术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制冷装置的容积、环境温度、应用场景等调控上述三种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从而达到理想的保鲜效果。
这样,初次上电时,所述制冷剂经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气体进入冷凝器2冷凝成气液两相的制冷剂;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进入第一换热器31,流经第一高温换热管311后进入回热器4的毛细管41中节流降压,之后流向蓄冷管312并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换热使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中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凝,从而降低冷凝压力,降低压缩机1两侧的压差和系统压比,提高压缩机1的可靠性;制冷剂自蓄冷管312中流出后进入蒸发器5中换热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也即制冷剂于蒸发器5出口处呈气液两相;该气液两相制冷剂经过回热管42并与毛细管41进行换热,从而对毛细管41中的制冷剂进一步降温使其降至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制冷剂于回热管42出口处仍然呈气液两相;之后制冷剂回到压缩机1。
系统稳定运行时,所述制冷剂经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气体进入冷凝器2冷凝成气液两相的制冷剂;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器32,并在第二高温换热管321中与低温换热管322换热并进一步冷凝;之后制冷剂进入回热器4的毛细管41中节流降压,并与回热管42进行换热使制冷剂进一步降温至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然后制冷剂进入蒸发器5中换热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也即制冷剂于蒸发器5出口处呈气液两相;该气液两相制冷剂经过回热管42并与毛细管41进行换热,从而对毛细管41中的制冷剂降温,制冷剂于回热管42出口处仍然呈气液两相;之后制冷剂进入低温换热管322并与高温换热管31进行换热使高温换热管31中的制冷剂降温冷凝,制冷剂于低温换热管322出口处呈气态;之后制冷剂回到压缩机1。
通过将上述制冷剂应用于本发明的制冷系统中,可将初次上电及系统稳定运行时的压缩机1出口至毛细管41入口之间的压强控制在压缩机1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可将稳定运行后制冷回路100位于压缩机1和毛细管41之间的管路的压强P控制在P<1.6Mpa,解决了低温制冷剂单独应用于制冷系统中时压力过高的问题,降低了对压缩机1的要求,确保了该制冷系统的可实施性,从而使制冷装置实现-90℃~-40℃的低温储存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剂于冷凝器2出口处的温度Tr大于环境温度Te,且二者的温差△T=Tr-Te,△T≤3℃,本实施例中的△T在3℃以下,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8℃以下。
具体地,可通过温度检测器实时监测冷凝器2出口处的温度,并设置冷凝器风机对冷凝器2送风,控制冷凝器2的散热量,进而降低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强。
进一步地,制冷回路100还包括设于冷凝器2出口的干燥过滤器6,以除去制冷剂中混杂的水分和杂质,干燥过滤器6与高温换热管31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第一截止阀81、第二截止阀82、第三截止阀83和第四截止阀84,第一截止阀81设于冷凝器2和第一换热器31之间,第二截止阀82设于冷凝器2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第三截止阀83设于毛细管41和蓄冷管312之间,第四截止阀84设于连接管7。
进一步地,制冷装置100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截止阀81、第二截止阀82、第三截止阀83和第四截止阀84相连接,并用于:
初次上电时,控制第一截止阀81和第三截止阀83打开,并控制第二截止阀82和第四截止阀84关闭。
这样,在初次上电时,经过毛细管41的制冷剂首先流向蓄冷管312,并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进行换热以降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中制冷剂的温度,以降低冷凝压力,从而降低压缩机1两侧的压差和系统压比,解决了初次上电时由于制冷剂迅速向冷凝器2一侧汇集而引起的制冷系统压力大、超出压缩机的承受范围、制冷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制冷装置的存储间室中,或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的出口处,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相连接,并用于:
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存储间室中的温度;
所述存储间室中的温度降至-40℃时,控制:第一截止阀81和第三截止阀83关闭,并控制第二截止阀82和第四截止阀84打开。
所述存储间室中的温度降至-40℃时,表示制冷系统稳定运行,此时,通过回热管42与毛细管41并联换热、以及第二高温换热管321和低温换热管322的换热,一方面使制冷剂在进入蒸发器5之前先经两次换热降温,另一方面使制冷剂在离开蒸发器5后进入压缩机1之前先换热升温,合理利用制冷系统自身的热量交换,不仅可以使制冷装置实现深冷-40℃以下的温度范围,而且可以使制冷系统在稳定运行时压缩机1的出口和毛细管41的入口之间的压强控制在压缩机1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可以大幅降低能耗,具有极大的环保意义。
实施例2
请参图2所示,为本发明中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
回热器4包括并联设置的多根毛细管41,且多根毛细管41分别与回热管42换热,制冷剂选择性地自多根毛细管41中的一者通过;多根毛细管41的管径互不相同,以及/或者,多根毛细管41的长度互不相同。
这样,由于毛细管41的管径、长度互不相同,不同毛细管41允许制冷剂通过的流量和流速不同,制冷剂通过不同毛细管41前后的压差也互不相同,从而可以控制制冷剂经不同毛细管41中通过后所产生的的冷量不同,从而可以控制储物间室的温度范围变化;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制冷剂自多根毛细管41中择一通过,便可使储物间室的温度达到需要的范围。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根毛细管41包括第一毛细管41a、第二毛细管41b和第三毛细管41c,第一毛细管41a的管径R1<第二毛细管41b的管径R2<第三毛细管41c的管径R3,且第一毛细管41a的长度L1>第二毛细管41b的长度L2>第三毛细管41c的长度L3。这样,当用户选择控制制冷剂自第一毛细管41a通过时,可使储物间室的温度范围为-90℃~-70℃;当用户选择控制制冷剂自第二毛细管41b通过时,可使储物间室的温度范围为-70℃~-50℃;当用户选择控制制冷剂自第三毛细管41c通过时,可使储物间室的温度范围为-50℃~-40℃。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毛细管41为其它数量、以及设置不同毛细管41的管径与长度。
进一步地,制冷回路100还包括设置于毛细管41入口的切换阀或者截止阀9,以便制冷剂自多根毛细管41中择一通过。
具体地,参看图2,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回路100包括三个截止阀9,三个截止阀9分别设置于第一毛细管41a、第二毛细管41b和第三毛细管41c的入口。这样,打开第一毛细管41a入口的截止阀9,并关闭第二毛细管41b入口的截止阀7和第三毛细管41c入口的截止阀9,即可控制制冷剂自第一毛细管41a通过;打开第三毛细管41c入口的截止阀9,并关闭第一毛细管41a入口的截止阀9和第二毛细管41b入口的截止阀9,制冷剂即从第三毛细管41c通过;打开第二毛细管41b入口的截止阀9,并关闭第一毛细管41a入口的截止阀9和第三毛细管41c入口的截止阀9,制冷剂即从第二毛细管41b通过。通过控制三个截止阀9的开闭即可控制制冷剂的流经路径,进而控制制冷剂通过的流量和流速,控制制冷系统产生的的冷量,以此来控制储物间室的温度范围变化。
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除上述区别外,其他均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制冷系统在初次上电时,可使制冷剂首先流向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之后流向毛细管41,经过毛细管41的制冷剂首先流向蓄冷管312,并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进行换热以降低第一高温换热管311中制冷剂的温度,以降低冷凝压力,这里的冷凝压力也即冷凝器2一侧的压力,从而降低压缩机1两侧的压差和系统压比,解决了初次上电时由于制冷剂迅速向冷凝器2一侧汇集而引起的制冷系统压力大、超出压缩机的承受范围、制冷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在制冷系统稳定运行以后,可使制冷剂流向第二高温换热管321,之后流向毛细管41,经过毛细管41的制冷剂流向蒸发器5,之后流向回热管42,再流向低温换热管322,再流至压缩机1的进气口,通过回热管42与毛细管41并联换热、以及第二高温换热管321和低温换热管322的换热,一方面使制冷剂在进入蒸发器5之前先经两次换热降温,另一方面使制冷剂在离开蒸发器5后进入压缩机1之前先换热升温,合理利用制冷系统自身的热量交换,不仅可以使制冷装置实现深冷-40℃以下的温度范围,而且可以使制冷系统在稳定运行时压缩机1的出口和毛细管41的入口之间的压强控制在压缩机1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可以大幅降低能耗,具有极大的环保意义。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换热管组和蒸发器,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回热器、以及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第一高温换热管和蓄冷管,所述蓄冷管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第二高温换热管和低温换热管,所述冷凝器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高温换热管或所述第二高温换热管相连接,所述回热器包括并联设置且互相换热的毛细管和回热管,所述第一高温换热管和所述第二高温换热管均与所述毛细管的入口相连接,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连通所述毛细管和所述蒸发器的连接管,所述毛细管的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蓄冷管或所述连接管相连接,所述回热管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且所述回热管的出口与所述低温换热管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低温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冷凝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外侧的蓄冷器,所述蓄冷器中储存有蓄冷介质,所述蓄冷管向所述蓄冷器供冷,所述第一高温换热管与所述蓄冷器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器环绕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且所述第一高温换热管、所述蓄冷管均与所述蓄冷器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器呈圆筒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所述制冷剂包括第一工质和第二工质,所述第一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10~60%,所述第二工质的质量百分比为40~90%,所述第一工质为R170、R1150、R23或R14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工质为R290、R600、R600a、R134a、R1234fy或R1234ze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包括低温制冷剂、中温制冷剂和高温制冷剂,所述低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0~40%,所述中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0~40%,所述高温制冷剂的质量百分比为40~60%,所述低温制冷剂为R23、R14、R170、R1150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中温制冷剂为R134a、R290、R1270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高温制冷剂为R600、R600a中的任意一种。
7.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和第四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设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截止阀设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截止阀设于所述毛细管和所述蓄冷管之间,所述第四截止阀设于所述连接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所述第四截止阀相连接,并用于,
初次上电时,控制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三截止阀打开,并控制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制冷装置的存储间室中,或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高温换热管的出口处,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相连接,并用于,
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存储间室中的温度;
所述存储间室中的温度降至-40℃时,控制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三截止阀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打开。
CN202111467238.1A 2021-12-03 2021-12-03 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Pending CN1162220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7238.1A CN116222006A (zh) 2021-12-03 2021-12-03 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7238.1A CN116222006A (zh) 2021-12-03 2021-12-03 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22006A true CN116222006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8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7238.1A Pending CN116222006A (zh) 2021-12-03 2021-12-03 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2200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82713B2 (ja) 冷凍サイクル用エネルギー効率改善装置
CN101939601B (zh) 制冷系统以及用于制冷的方法
JP5842310B2 (ja) 冷凍装置、および負荷冷却器のデフロスト方法
CN103836847A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备该制冷循环装置的热水生成装置
CN105202804A (zh) 一种吸附与蒸汽压缩复叠式制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P3995758A1 (en) Heat exchange un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using co2 as refrigerant
CN202813592U (zh) 空调装置
JP2001227837A (ja) 蓄熱式冷凍サイクル及び蓄熱式冷凍サイクルの運転方法
CN111811157A (zh) 换热设备、热水器和空调
CN116222006A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CN105953337B (zh) 冰蓄热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6222004A (zh)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WO2023098778A1 (zh) 双元混合制冷剂、双元混合工质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CN114034183A (zh) 一种全封闭高精度温湿度独立控制热泵烘干系统
CN116222007A (zh)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JP2017161164A (ja)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CN207831735U (zh) 带回热器与自冷却器的co2跨临界热泵循环系统
CN116222005A (zh) 三元混合制冷剂、制冷系统及制冷装置
CN112880244A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113432326A (zh) 复叠式压缩制冷系统以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13432366A (zh) 冰箱
CN103216964B (zh) 制冷系统以及用于制冷的方法
CN212566000U (zh) 空调余热回收系统及空调系统
CN214620257U (zh) 一种蓄冷和冷凝蓄热的商超节能装置
CN114963600B (zh) 一种多模式切换的co2热管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