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13500A - 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13500A
CN116213500A CN202310513528.8A CN202310513528A CN116213500A CN 116213500 A CN116213500 A CN 116213500A CN 202310513528 A CN202310513528 A CN 202310513528A CN 116213500 A CN116213500 A CN 116213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ing
piece
tab
driving
driv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135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13500B (zh
Inventor
吴凯
巴戈江·努尔兰
瞿飞
张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1352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135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13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3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13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3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00Straightening, restoring form or removing local distortions of sheet metal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Stretching sheet metal combined with ro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所述极耳整形装置包括撑开机构,所述撑开机构包括:整形件,用于将待整形的极耳撑开;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整形件相连以驱动所述整形件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整形件相连以驱动所述整形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本申请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可在电芯入壳工序中将极耳向两侧撑开,使极耳由冗余状态变为收拢状态。由于极耳被收拢,因此在电芯入壳挤压过程中,可以降低极耳插入电芯内部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极耳插入极片膜区形成短路点的情况发生,提高电池的电性性能,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延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推行,电动汽车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源,已成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在目前的方壳动力电池生产工序中,电芯在入壳过程中容易出现极耳冗余的情况,冗余的极耳在电芯入壳后容易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冗余的极耳插入电芯内部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极耳整形装置,包括撑开机构,所述撑开机构包括:
整形件,用于将待整形的极耳撑开;
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整形件相连以驱动所述整形件沿第一方向移动;
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整形件相连以驱动所述整形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可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带动整形件插入到折极耳合芯后电芯的两个待整形的极耳中间,并将极耳向两侧撑开,使极耳由冗余状态变为收拢状态,达到极耳向外侧收拢整形的效果。由于极耳被收拢,因此在电芯入壳挤压过程中,可以降低极耳插入电芯内部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极耳插入极片膜区形成短路点的情况发生,提高电池的电性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撑开机构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均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整形件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可提供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安装平台,第二驱动组件可带动整形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驱动组件可带动第二驱动组件和整形件一起沿第一方向移动,实现整形件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动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底座上滑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可驱动第一连接件在底座上滑动,带动第二驱动组件移动,进而带动整形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实现将极耳撑开的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槽适配卡接并能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槽适配卡接并能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件可通过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实现与底座的滑动连接,并且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适配卡接,可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移动的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采用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实现驱动第一连接件在底座上滑动的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包括直线模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可采用多种结构实现驱动第一连接件在底座上滑动的功能,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整形件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件可带动第二连接件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整形件沿第二方向移动,实现将整形件插入到极耳中的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槽适配卡接并能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槽适配卡接并能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接件可通过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实现与第一连接件的滑动连接,并且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适配卡接,可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移动的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采用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实现驱动第二连接件在第一连接件上滑动的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包括直线模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件可采用多种结构实现驱动第二连接件在第一连接件上滑动的功能,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整形件为杆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形件可顺利地插入到两个极耳之间,并且可以减小整形件的端部抵到极耳侧边的几率,减小极耳受损的几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整形件远离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和/或第二驱动组件的一端设置有尖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整形件插入到两个极耳之间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降低整形件的端部抵到极耳侧边的几率,降低整形过程中极耳受损的几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整形件为针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整形件插入到两个极耳之间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降低整形件的端部抵到极耳侧边的几率,降低整形过程中极耳受损的几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撑开机构还包括CCD组件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通讯连接,所述CCD组件用于获取极耳的图像信息以确定所述极耳的位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CCD组件通讯连接,并根据所述极耳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动作,以驱动所述整形件移动并将所述极耳撑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CCD组件确定极耳位置,控制器可根据极耳的位置信息对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进行自动控制,实现极耳整形的自动化操作,提高极耳的整形效率和整形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整形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用于限制所述整形件的撑开范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组件可限制整形件的最大撑开范围,在保证整形质量的同时,避免损坏极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中预设有所述整形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理论位移量,所述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整形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实际位移量,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及所述位移传感器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在所述整形件的实际位移量与理论位移量相等时停止动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整形件沿第一方向的实际位移量与理论位移量相等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组件停止,从而实现保证整形质量的同时,避免损坏极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扭矩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中预设有扭矩阈值,所述扭矩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实际扭矩值,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及所述扭矩传感器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在实际扭矩值与扭矩阈值相等时停止动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驱动组件的实际扭矩值与设定的扭矩阈值相等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组件停止,从而实现保证整形质量的同时,避免损坏极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撑开机构的数量为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两个撑开机构同时工作,分别对两侧的极耳进行撑开操作,可以提高极耳整形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极耳整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电芯的待整形的极耳的位置;
提供上述极耳整形装置;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或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整形件插入到两个待整形的极耳之间;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带动所述整形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将所述极耳撑开;
当撑开到位后,通过第二驱动组件将所述整形件从两个极耳之间抽出,完成整形操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在电芯入壳工序中将极耳向两侧撑开,使极耳由冗余状态变为收拢状态,达到极耳向外侧收拢整形的效果。由于极耳被收拢,因此在电芯入壳挤压过程中,可以降低极耳插入电芯内部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极耳插入极片膜区形成短路点的情况发生,提高电池的电性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整形件撑开所述极耳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整形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量确定极耳是否撑开到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检测整形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量确定极耳是否撑开到位,便于保证极耳的整形质量,同时避免损坏极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整形件撑开所述极耳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实际扭矩值确定极耳是否撑开到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检测第一驱动组件的实际扭矩值以确定极耳是否撑开到位,便于保证极耳的整形质量,同时避免损坏极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将所述整形件从两个极耳之间抽出前,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带动所述整形件向所述极耳的内侧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减少抽出过程中整形件与极耳之间的摩擦,防止极耳由于摩擦而受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生产装置,其包括上述极耳整形装置。
由于上述电池生产装置采用了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因而至少具有上述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入壳工序中极耳冗余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底座1;第一驱动组件2;第一连接件21;第二驱动组件3;第二连接件31;第一滑槽4;第二滑槽5;整形件6;尖端61;第二滑块7;极耳8;电芯顶盖11;转接片10;电芯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为了方便描述,定义同一水平面且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分别为X轴、Y轴,同时,沿X轴的方向为横向,沿Y轴的方向为纵向。
电池单体是指包括极片、隔膜和壳体的最小电能存储单元,极片和隔膜采用卷绕工艺或者层叠工艺制成电芯。极片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芯的主体部,正极片和负极片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分别构成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在电芯卷绕完成后,需要将多个正极极耳/负极极耳进行弯折并焊接在一起然后才能将电芯安装到壳体中。
相关技术中,在将电芯安装到壳体的过程中,会出现极耳冗余的情况,特别是在入壳挤压过程中,这一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请参阅图1,图1为入壳工序中极耳冗余状态示意图。其中,电芯顶盖11上设置有转接片10,极耳8一端与电芯9连接,另一端与转接片10连接。图1中虚线表示极耳8被挤压前的状态,此时极耳8处于理想收拢状态,图1中实线表示极耳8挤压后的状态,此时极耳8处于冗余状态。在电芯顶盖11下压的过程中,极耳8容易出现冗余的情况。电芯9安装到壳体后,冗余状态的极耳8可能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插入电芯内部,导致电芯内部短路。在电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冗余状态的极耳有插入极片膜区形成机械连接造成短路的风险,导致电芯自放电失效,甚至引起电动汽车低电压或者起火事件。
基于此,为了降低极耳插入电芯内部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的风险,提供一种极耳整形装置,包括撑开机构,该撑开机构包括整形件6、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整形件6用于将待整形的极耳撑开,第一驱动组件2与整形件6相连以驱动整形件6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件3与整形件6相连以驱动整形件6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如此,在电芯入壳的过程中,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带动整形件插入到两个待整形的极耳之间,然后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带动整形件移动,将极耳向两侧撑开,使极耳由冗余状态变为收拢状态,达到极耳向外侧收拢整形的效果。由于极耳被收拢,因此在电芯入壳挤压过程中,可以降低极耳插入电芯内部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极耳插入极片膜区形成短路点的情况发生,提高电池的电性性能,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延长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可用于方壳电池生产的入壳工序中。方壳电池指的是外壳为方形的电池,包括但不限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指的是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储能电池指的是用于储蓄能源用的蓄电池,例如,用于太阳能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储蓄能源用的蓄电池。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使用电池单体,即电池也可以不包括箱体,在此不作限定。
在电池中,电池单体为多个时,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内;当然,电池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电池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连接。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极耳整形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极耳整形装置包括撑开机构,撑开机构包括整形件6、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均与整形件6相连。其中,第一驱动组件2用于驱动整形件6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件3用于驱动整形件6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整形件6用于在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的驱动下,将待整形的极耳8撑开。
撑开机构是用于将极耳8向两侧撑开的机构。撑开机构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但不限于此。当撑开机构的数量为一个时,控制整形件6首先对其中一个极耳8进行撑开操作,然后控制整形件6向另一侧移动以对另一个极耳8进行撑开。当撑开机构的数量为多个时,可同时控制多个整形件6同时对两个极耳8进行撑开整形。
请参阅图2和图4,为便于描述,定义x轴和y轴,x轴与y轴互相垂直,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其中,第一方向为x轴示意的方向,第二方向为y轴示意的方向。图4中的虚线为两个极耳8的中心线,第一方向与该中心线相垂直,第二方向与该中心线相平行。其中,两个极耳的中心线是指两个极耳的中心的连线。
第一驱动机组件是用于带动整形件6沿x轴方向移动的机构。第一驱动组件2可以包括能够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机构,例如同步带型直线模组和滚珠丝杆型直线模组、直线电机型直线模组以及伸缩机构等,但不局限于此。
第二驱动组件3是用于带动整形件6沿y轴方向移动的机构。第二驱动组件3可以包括能够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机构,例如同步带型直线模组和滚珠丝杆型直线模组、直线电机型直线模组以及伸缩机构等,但不局限于此。
整形件6是用于在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的驱动下插入到两个极耳8之间,并能移动以将极耳8撑开的部件。整形件6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椭圆柱体、棱柱体等。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在进行极耳8的整形时,首先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带动整形件6沿y轴方向移动并插入到两个极耳8之间,然后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带动整形件6沿x轴方向移动,整形件6向外侧挤压极耳8,使极耳8向外侧收拢。由于极耳8被收拢,因此在电芯9入壳挤压过程中,可以降低极耳8插入电芯9内部导致电芯9内部短路的风险。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撑开机构还包括底座1,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均安装于底座1,第二驱动组件3与第一驱动组件2连接,整形件6安装于第二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其中,第二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是指第二驱动组件3的动力输出端,具体为第二驱动组件3中直接与整形件6相连的部件。
底座1用于提供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的安装平台。第二驱动组件3可带动整形件6沿y轴移动,以将整形件6插入到两个极耳8之间,或者将整形件6从两个极耳8之间取出。第一驱动组件2可带动第二驱动组件3和整形件6一起沿x轴方向移动,实现整形件极耳8的撑开操作。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的安装位置可交换,即第二驱动组件3安装在底座1上,第一驱动组件2安装在第二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上,整形件6安装在第一驱动组件2的驱动端上。此时,第二驱动组件3可驱动第一驱动组件2和整形件6一起沿y轴方向移动,第一驱动组件2可驱动整形件6沿x轴方向移动。其中,第一驱动组件2的驱动端是指第一驱动组件2的动力输出端,具体为第一驱动组件2中直接与第二驱动组件3相连的部件。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一驱动件(图未示),第一连接件21与底座1滑动连接,第一驱动件与底座1固定连接。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一连接件21连接,以驱动第一连接件21在底座1上滑动。第一连接件21与第二驱动组件3连接,以带动第二驱动组件3随着第一连接件21一起移动。
第一连接件21是用于连接第二驱动组件3的部件。第一连接件21可以是板状结构或其他形状的结构。第一连接件21可通过焊接、螺栓连接、螺纹连接等方式与第二驱动组件3连接。第一驱动件是用于驱动第一连接件21在底座1上滑动的部件。第一驱动件的活动端形成第一驱动组件2的驱动端。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4,第一连接件2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图未示),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4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第一滑块卡接在第一滑槽4中并能沿第一滑槽4滑动。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4适配卡接,使第一连接件21沿第一滑槽4相对底座1滑动,同时,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4适配卡接还可以有效降低第一滑块从第一滑槽4中脱离的风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槽4的截面形状为T字形,第一滑块的截面形状也为T字形。第一滑块的尺寸与第一滑槽4的尺寸相适配,且第一滑块卡接在第一滑槽4中。当然,第一滑槽4和第一滑块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4,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4适配卡接并能沿第一滑槽4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和第一连接件21上均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4和第一滑块。底座1上的第一滑块与第一连接件21上的第一滑槽4适配卡接并能沿第一滑槽4滑动。第一连接件21上的第一滑块与底座1上的第一滑槽4适配卡接能沿第一滑槽4滑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包括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可以是滚珠丝杠型直线模组,包括丝杆和用于驱动丝杆转动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安装在底座1上,丝杆一端与伺服电机连接,另一端与底座1转动连接。通过伺服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丝杆带动与之配合的螺母进行直线运动,通过将螺母与第一连接件21连接,即可通过伺服电机驱动第一连接件21沿第一方向进行直线往复运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也可以是同步带型或者直线电机型直线模组,也可以通过伺服电机驱动第一连接件21进行直线运动。伺服电机可以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采用伺服电机作为驱动第一连接件21移动的部件,可以精确控制整形件6的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中的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也可以是伸缩机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伸缩机构可以是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一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1连接,通过电动推杆的伸长和缩短可实现第一连接件21的直线运动。可选地,伸缩机构也可以采用气缸、液压缸等。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3包括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驱动件,第二连接件31滑动安装于第一连接件21,整形件6安装于第二连接件31,第二驱动件安装于第一连接件21并与第二连接件31相连,以驱动第二连接件31沿第二方向移动。
第二连接件31是用于连接整形件6的部件。第二连接件31可以是板状结构或其他形状的结构。第二连接件31可通过焊接、螺栓连接、螺纹连接、一体成型等方式与整形件6连接。
第二驱动件是用于驱动第二连接件31在第一连接件21上滑动的部件。第二驱动件可以是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例如同步带型直线模组、滚珠丝杠型直线模组、直线电机型直线模组、电动推杆、气缸等。
第二驱动件的活动端形成第二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1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5,第一连接件21上设置有第二滑块7,第二滑块7与第二滑槽5适配卡接并能沿第二滑槽5滑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5,第二连接件31上设置有第二滑块7,第二滑块7与第二滑槽5适配卡接并能沿第二滑槽5滑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31上均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5和第二滑块7。第一连接件21上的第二滑块7与第二连接件31上的第二滑槽5适配卡接并能沿第二滑槽5滑动。第二连接件31上的第一滑块与第一连接件21上的第二滑槽5适配卡接能沿第二滑槽5滑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槽5的截面形状为T字形,第二滑块的截面形状也为T字形。当然,第二滑槽5和第二滑块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包括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可以是滚珠丝杠型直线模组,包括丝杆和用于驱动丝杆转动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安装在第一连接件21上,丝杆一端与伺服电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1转动连接。通过伺服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丝杆带动与之配合的螺母进行直线运动,通过将螺母与第一连接件21连接,即可通过伺服电机驱动第一连接件21进行直线运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也可以是同步带型或者直线电机型直线模组,也可以通过伺服电机驱动第一连接件21进行直线运动。伺服电机可以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采用伺服电机作为驱动第二连接件31移动的部件,可以精确控制整形件6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中的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也可以是伸缩机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伸缩机构可以是电动推杆。电动推杆是一种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推杆的直线往复运动的电力驱动装置。电动推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31连接,通过电动推杆的伸长和缩短可实现第二连接件31的直线往复运动。可选地,伸缩机构也可以采用气缸、液压缸等。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整形件6为杆件。将整形件6设置成细长的杆件,便于将其伸入到极耳8之间,在整形件插入到两个极耳8之间的过程中,可以降低整形件6的端部抵到极耳侧边的几率,降低极耳8受损的几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整形件6远离第一驱动组件2和/或第二驱动组件3的一端设置有尖端61。具体的,整形件6远离第二连接板3的一端设置有尖端61。如此,在整形件插入到两个极耳之间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降低整形件的端部抵到极耳侧边的几率,降低整形过程中极耳受损的几率。
其中,整形件6远离第一驱动组件2和/或第二驱动组件3的一端是指在实际整形过程中,整形件6朝向极耳8的一端,为整形件6的自由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整形件6为针件。采用针件作为整形件6,在整形件6插入到两个极耳8之间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降低整形件6的端部抵到极耳8侧边的几率,降低整形过程中极耳8受损的几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撑开机构还包括CCD组件和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驱动组件2以及第二驱动组件3通讯连接,CCD组件用于获取极耳8的图像信息以确定极耳8的位置,控制器与CCD组件通讯连接,并根据极耳8的位置控制第一驱动组件2以及第二驱动组件3动作,以驱动整形件6移动并将极耳撑开。
CCD组件中包括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电荷耦合元件也可以称为CCD图像传感器。电荷耦合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CCD组件包括CCD相机,通过CCD相机可以对极耳8进行拍照,以确定极耳8的位置。控制器根据获取到的极耳8的位置,确定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的位移量,从而将整形件6移动到预定位置,将极耳8撑开,实现自动化控制。由于CCD组件可以获取图像,因此在整形完成后,也可以通过CCD相机再次对极耳8拍照,以确定是否整形合格。若极耳8整形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若不合格则进行返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极耳整形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图未示),限位组件与撑开机构连接,用于限制整形件6的撑开范围。
限位组件是用于限制整形件6的撑开范围的部件,通过限位组件,可限制整形件的最大撑开范围,避免整形件6沿第一方向移动距离过大导致极耳8损坏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提高极耳8的整形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组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图未示)和控制器,控制器中预设有整形件6在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理论位移量。由于同一型号的电池中极耳8的位置基本相同,因此两个极耳8之间的距离也基本固定,因此对于同一型号的电池来说,整形件6需要在第一方向上的理论位移量基本不变。位移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整形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实际位移量。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驱动组件2以及位移传感器连接,当实际位移量与理论位移量相等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组件2停止运动,从而使整形件6停止运动。此时极耳8已经达到预定的整形效果,保证了极耳8的整形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整形件6继续向外侧移动导致极耳8被损坏的风险。
其中,理论位移量是指为了使极耳8达到理想收拢状态,整形件6需要在第一方向上发生的位移量,理论位移量可通过试验或者其他方式确定。实际位移量是指在整形过程中,整形件6在第一方向上实际发生的位移量。
位移传感器是用于测量实物尺寸和机械位移的传感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位移传感器可采用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霍尔式位移传感器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组件包括扭矩传感器(图未示)和控制器,控制器中预设有扭矩阈值,扭矩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驱动组件2的实际扭矩值。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驱动组件2以及扭矩传感器连接,当扭矩传感器检测到的实际扭矩值与控制器中预设的扭矩阈值相等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组件2停止动作,以使整形件6停止运动。此时极耳8已经达到预定的整形效果,提高了极耳8的整形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整形件6继续向外侧移动导致极耳8被损坏的风险。
扭矩阈值是人工设定的第一驱动组件2的最大输出扭矩值,扭矩阈值的大小可通过试验确定。当第一驱动组件2采用电机驱动时,可通过限定电机的最大扭矩以限定整形件6的最大撑开力。通过限定整形件6的最大撑开力,可实现提高极耳8的整形质量的同时降低极耳8被损坏的风险。
例如,当第一驱动组件2包括滚珠丝杠和伺服电机时,伺服电机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丝杆一端与伺服电机连接,另一端与底座1转动连接,丝杆上套设有螺母,第一连接件21与螺母固定连接。伺服电机驱动丝杆转动,带动螺母转动,从而带动与螺母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1进行直线运动。通过设定伺服电机的最大输出扭矩值,可限制第一连接件21能够输出的最大力,从而限定整形件6的最大撑开力,实现保证极耳8的整形质量的同时避免极耳8被损坏。由于同型号电池的极耳可承受的力基本相同,因此,可通过试验确定在生产该型号电池的入壳工序中,对极耳8进行整形时伺服电机较佳的扭矩阈值。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撑开机构的数量为两个,通过两个撑开机构同时工作,分别向两侧对极耳8进行撑开操作,可提高整形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撑开机构可对称设置,均设置在电芯9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撑开机构也可不对称设置,例如,两个撑开机构分别设置在电芯9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撑开机构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量,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2,本申请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包括撑开机构,撑开机构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第一驱动组件2、安装在第一驱动组件2上的第二驱动组件3和安装在第二驱动件上的整形件6。
第一驱动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固定安装于底座1上,底座1上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4,第一连接件2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4适配卡接并能沿第一滑槽4滑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一连接件21连接,以驱动第一连接件21沿第一方向移动。
第二驱动组件3包括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驱动件,第二连接件31上沿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5,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5适配卡接并能沿第二滑槽5滑动。第二驱动件固定安装于第一连接件21上,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二连接件31连接,以驱动第二连接件31沿y轴方向移动。
整形件6为针件,其轴线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整形件6的一端设置有尖端61,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31固定连接。
第一驱动件为滚珠丝杠型直线模组,滚珠丝杠型直线模组的固定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滚珠丝杠型直线模组的活动端与第一连接件21连接。第二驱动件也为滚珠丝杠型直线模组,其固定端与第一连接件21固定连接,其活动端与第二连接件31连接。滚珠丝杠型直线模组采用伺服电机驱动。
撑开机构还包括CCD组件和控制器,控制器与上述两个伺服电机通讯连接,CCD组件用于获取极耳8的图像信息以确定极耳8的位置。控制器与CCD组件通讯连接,并根据极耳8的位置控制两个伺服电机动作,驱动整形件6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以将极耳8撑开。
极耳整形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扭矩传感器和控制器,控制器中预设有扭矩阈值。扭矩传感器与第一驱动组件2中的伺服电机连接,以检测其实际扭矩值,控制器分别与该伺服电机及扭矩传感器连接,以控制该伺服电机在实际扭矩值与扭矩阈值相等时停止动作。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撑开机构的数量为两个。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CCD组件获取极耳8的图像,并根据图像确定极耳8的位置。然后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转动,驱动整形件6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并插入到两个极耳8之间。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组件2中的伺服电机转动,带动整形件6向两侧(图3中的箭头方向)移动,将极耳8向外侧撑开。当第一驱动组件2中的伺服电机的扭矩值与控制器中设定的扭矩阈值相等时,扭矩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该伺服电机停止工作,此时极耳8达到理想撑开状态。然后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转动,带动整形件6回到初始位置,完成整形操作。
本申请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可以使极耳8由冗余状态变为收拢状态,达到极耳向外侧收拢整形的效果。由于极耳8被收拢,因此在电芯9入壳挤压过程中,可以降低极耳8插入电芯9内部导致电芯9内部短路的风险,提高电池的电性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极耳整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前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
确定电芯的待整形的极耳的位置;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驱动整形件6插入到两个待整形的极耳之间;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带动整形件6向两侧移动,将极耳8撑开;
当撑开到位后,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将整形件6从两极耳之间抽出,完成整形操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CCD相机对待整形的极耳进行拍照,识别和定位极耳的初始位置。确定极耳的初始位置之后,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动作,以使整形件6插入到两个极耳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撑开机构的数量为一个时,当整形件6在第二驱动组件3的带动下插入到两个极耳8之间后,首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带动整形件6沿第一方向移动,将其中一个极耳8撑开,然后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带动整形件6向另一侧移动,将另一个极耳8撑开,然后第二驱动组件3沿第二方向回缩,将整形件6从极耳中抽出,完成整形操作。
请参阅图3和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整形件6的数量为两个,箭头方向为整形件6的移动方向。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撑开机构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整形件6在第二驱动组件3的带动下插入到两个极耳8之间后,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分别带动两个整形件6沿第一方向向两侧移动,同时分别将两个极耳8撑开。撑开到位后,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将两个整形件6从极耳8内侧抽出,完成整形操作。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将整形件6从两极耳8之间抽出时,先控制第一驱动组件2驱动整形件沿第一方向向两个极耳8的中间位置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再控制第二驱动驱动组件驱动整形件沿第二方向回缩,将整形件6抽出。如此,可以减少整形件6与极耳8之间的摩擦,降低极耳8由于摩擦而受损的几率。
通过上述方法,可在电芯入壳工序中将极耳8向两侧撑开,使极耳8由冗余状态变为收拢状态,达到极耳8向外侧收拢整形的效果。由于极耳8被收拢,因此在电芯入壳挤压过程中,可以降低极耳8插入电芯9内部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极耳插入极片膜区形成短路点的情况发生,提高电池的电性性能,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整形件6撑开极耳8的过程中,通过整形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量确定极耳8是否撑开到位。当整形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量与设定的理论位移量相等时,则表示极耳8撑开到位,此时控制第一驱动组件2停止运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采用电机驱动,并在控制器中设定电机的扭矩阈值。在整形件6撑开极耳8的过程中,通过检测电机的实际输出扭矩值是否达到设定的扭矩阈值,确定极耳8是否撑开到位。当电机的实际输出扭矩值达到设定的扭矩阈值时,表示极耳8撑开到位,此时控制电机停止转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整形件6撑开极耳8的过程中,同时通过整形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量和第一驱动件的扭矩值确定极耳8是否撑开到位。通过两种方式共同监测极耳8是否撑开到位,可以进一步降低由于撑开的力过大导致极耳8受损的几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生产装置,该电池生产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极耳整形装置。
具体的,极耳整形装置设置在电池生产装置中的电芯入壳工序中,在电芯入壳时,通过极耳整形装置将极耳8向两侧撑开,使极耳8由冗余状态变为收拢状态,达到极耳8向外侧收拢整形的效果。由于极耳8被收拢,因此在电芯9入壳挤压过程中,可以降低极耳8插入电芯9内部导致电芯9内部短路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少在使用过程中极耳插入极片膜区形成短路点的情况发生,提高电池的电性性能,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延长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21)

1.一种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机构,所述撑开机构包括:
整形件(6),用于将待整形的极耳撑开;
第一驱动组件(2),与所述整形件(6)相连以驱动所述整形件(6)沿第一方向移动;
第二驱动组件(3),与所述整形件(6)相连以驱动所述整形件(6)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机构还包括底座(1),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3)均安装于所述底座(1),所述第二驱动组件(3)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连接,所述整形件(6)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21)滑动安装于所述底座(1),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底座(1)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1)在所述底座(1)上滑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1)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3)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4),所述第一连接件(2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槽(4)适配卡接并能沿所述第一滑槽(4)滑动;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21)沿第一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4),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槽(4)适配卡接并能沿所述第一滑槽(4)滑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3)包括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连接件(31)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所述整形件(6)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1),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1)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1)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1)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5),所述第一连接件(21)上设置有第二滑块(7),所述第二滑块(7)与所述第二滑槽(5)适配卡接并能沿所述第二滑槽(5)滑动;
和/或,所述第一连接件(21)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5),所述第二连接件(31)上设置有第二滑块(7),所述第二滑块(7)与所述第二滑槽(5)适配卡接并能沿所述第二滑槽(5)滑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9.如权利要求1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件(6)为杆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件(6)远离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和/或第二驱动组件(3)的一端设置有尖端(61)。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件为针件。
12.如权利要求1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机构还包括CCD组件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3)通讯连接,所述CCD组件用于获取极耳的图像信息以确定所述极耳的位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CCD组件通讯连接,并根据所述极耳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以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3)动作,以驱动所述整形件(6)移动并将所述极耳撑开。
13.如权利要求1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整形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用于限制所述整形件(6)的撑开范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中预设有所述整形件(6)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理论位移量,所述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整形件(6)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实际位移量,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及所述位移传感器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在所述整形件(6)的实际位移量与理论位移量相等时停止动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扭矩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中预设有扭矩阈值,所述扭矩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的实际扭矩值,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及所述扭矩传感器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在实际扭矩值与扭矩阈值相等时停止动作。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机构的数量为两个。
17.一种极耳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
确定电芯的待整形的极耳的位置;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和第二驱动组件(3)驱动整形件(6)插入到两个待整形的极耳之间;
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带动所述整形件(6)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将所述极耳撑开;
当撑开到位后,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将所述整形件(6)从两个极耳之间抽出,完成整形操作。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极耳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形件(6)撑开所述极耳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整形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量确定极耳是否撑开到位。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极耳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形件(6)撑开所述极耳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的实际扭矩值确定极耳是否撑开到位。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极耳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整形件(6)从两个极耳之间抽出前,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带动所述整形件(6)向所述极耳的内侧移动。
21.一种电池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
CN202310513528.8A 2023-05-09 2023-05-09 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Active CN1162135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13528.8A CN116213500B (zh) 2023-05-09 2023-05-09 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13528.8A CN116213500B (zh) 2023-05-09 2023-05-09 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3500A true CN116213500A (zh) 2023-06-06
CN116213500B CN116213500B (zh) 2023-08-04

Family

ID=86587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13528.8A Active CN116213500B (zh) 2023-05-09 2023-05-09 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1350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17212A (zh) * 2024-03-04 2024-04-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焊接系统、电池生产线及焊接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5001A (zh) * 2018-09-20 2019-01-11 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保护片的压平装置和方法
CN111193057A (zh) * 2020-03-09 2020-05-22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组装装置及电芯组装设备
CN211376839U (zh) * 2020-02-28 2020-08-28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CN112845674A (zh) * 2021-01-07 2021-05-28 陈玉洁 一种动力电池用自动折极耳柔性整形装置及方法
CN113422096A (zh) * 2021-05-13 2021-09-21 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折耳装置及电芯加工系统
WO2022042495A1 (zh) * 2020-08-31 2022-03-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
CN216928681U (zh) * 2022-01-07 2022-07-0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锂电池及锂电池止动机构
CN115799592A (zh) * 2022-10-13 2023-03-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下料设备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5001A (zh) * 2018-09-20 2019-01-11 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保护片的压平装置和方法
CN211376839U (zh) * 2020-02-28 2020-08-28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CN111193057A (zh) * 2020-03-09 2020-05-22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组装装置及电芯组装设备
WO2022042495A1 (zh) * 2020-08-31 2022-03-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
CN112845674A (zh) * 2021-01-07 2021-05-28 陈玉洁 一种动力电池用自动折极耳柔性整形装置及方法
CN113422096A (zh) * 2021-05-13 2021-09-21 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折耳装置及电芯加工系统
CN216928681U (zh) * 2022-01-07 2022-07-0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锂电池及锂电池止动机构
CN115799592A (zh) * 2022-10-13 2023-03-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下料设备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17212A (zh) * 2024-03-04 2024-04-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焊接系统、电池生产线及焊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3500B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213500B (zh) 极耳整形装置、极耳整形方法及电池生产装置
CN112845674A (zh) 一种动力电池用自动折极耳柔性整形装置及方法
CN115799592B (zh) 电芯下料设备及方法
CN214848729U (zh) 一种电芯的翻转及极耳的整形结构
CN216370863U (zh) 纠偏装置及焊接设备
CN111129390A (zh) 可调节电芯间预紧力的动力电池
WO2023071727A1 (zh) 一种电芯贴胶设备及电芯贴胶设备的制作方法
CN204183100U (zh) 一种圆柱电池装配设备中点焊机的位置转换机构
CN221078724U (zh) 一种电池组充放电检测模块用固定辅助防护机构
CN111933466A (zh) 一种无刷电动工具用集成开关
CN218602612U (zh) 一种无人机续航电池拔插机构
CN220148785U (zh) 一种薄膜平整装置
CN220154491U (zh) 一种锂电池正负极安装用检测装置
CN21734293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自动装配线的极耳整形装置
CN213023435U (zh) 牛角电容位置调整机构
CN21825336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生产用点焊装置
CN216903061U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头部凹槽的批量成型装置
CN117214491B (zh) 一种变频器电流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16297813U (zh) 一种引脚整形校正机构
CN216958424U (zh) 电池模组极耳滚压装置
CN217675405U (zh) 一种重负载双伺服抓取机构
CN109500142A (zh) 一种具有极耳整形功能的检测系统及工作流程
CN219677323U (zh) 一种用于改善大直径电芯卷材褶皱的卷绕装置及卷绕机
CN210897525U (zh) 一种基于电池组装的极板集群下压装置
CN220825342U (zh) 一种用于刀片电池电芯的折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