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12211A -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12211A
CN116212211A CN202211582503.5A CN202211582503A CN116212211A CN 116212211 A CN116212211 A CN 116212211A CN 202211582503 A CN202211582503 A CN 202211582503A CN 116212211 A CN116212211 A CN 1162122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rod
tube
disposed
adjustabl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25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妍
成正辉
魏达
康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APT MEDIC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T MEDICAL Inc filed Critical APT MEDICAL Inc
Priority to CN20221158250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122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12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22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regions for increasing flexi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025/0008Catheters; Hollow probes having visible markings on its surface, i.e.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for any purpose, e.g. insertion depth markers, rotational markers or identification of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具有内腔,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线性段和可调弯段,在所述线性段上靠近其近端的位置设置第一应变释放套管和调节手柄,所述可调弯段通过拉线方式与所述调节手柄相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包括内管和外管,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设置加强层。本公开实施例能够快速建立经桡动脉入颅通道,减少了器械成本,节省手术时间,可适应不同血管解剖结构差异。

Description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背景技术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卒中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第三大原因。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约20%)和缺血性脑卒中(约80%),常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优势获得临床青睐。
神经介入手术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神经介入手术来说,首先需建立体外至病变部位的通路,常用的经皮穿刺入路方式包括股动脉入颅(TFA)、颈动脉入颅和桡动脉入颅(TRA),其中股动脉入颅比例最高,这里的经皮穿刺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采用穿刺针穿入特定动、静脉血管后送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并沿导丝推送导管至血管内。
相比股动脉入颅,桡动脉入颅具有高临床受益,包括止血容易、穿刺并发症低、患者活动不受限等,但经桡入颅相关血管解剖结构复杂、迂曲程度高,且专用器械缺乏,常规预塑形导管很难与个体化的生理解剖结构完全适应。以图1为例,主动脉弓的主要分型有7种,若要经桡动脉行颅内血管造影,则造影导管需预塑成不同弯型,手术实施过程中若发现所选弯型不合适则术者需撤出该导管更换其他导管,增加了手术过程的复杂性。
神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经皮穿刺入路方式包括股动脉入颅(TFA)、颈动脉入颅和桡动脉入颅(TRA),其中股动脉入颅比例最高。相比股动脉入颅,桡动脉入颅具有高临床受益,包括止血容易、穿刺并发症低、患者活动不受限等,使得经桡入颅成为越来越多神经介入医生的临床选择,但经桡入颅血管解剖结构复杂,迂曲程度高,常规预塑形的导管很难适应迂曲的血管及人体血管解剖结构的个体化差异。
关于桡动脉入颅,可行右侧桡动脉经皮穿刺,器械通过右上肢到达主动脉弓,此时可较轻松到达右椎动脉,对于前循环和左椎动脉,则需器械成环以到达不同开口。除此以外,还可采用锁骨下动脉锚定技术。
然而,现有技术中无法针对经桡动脉入颅通道实现快速建立,并且无法适应不同血管解剖结构差异。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其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具有内腔,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线性段和可调弯段,在所述线性段上靠近其近端的位置设置第一应变释放套管和调节手柄,所述可调弯段通过拉线方式与所述调节手柄相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包括内管和外管,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设置加强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管采用双腔体结构,其包括导丝腔和拉线腔,所述导丝腔和所述拉线腔相互紧密贴合共同设置在所述加强层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线腔包括拉线套管,在所述拉线套管的远端设置锚点,在所述拉线套管内设置拉线,所述拉线套管的远端从所述加强层中穿出一定长度并设置在所述可调弯段中,其近端从所述第一管体的近端穿出,所述拉线的远端与所述锚点之间固定,其近端固定在所述调节手柄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点是圆环形,由铂铱合金或钽制作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包覆设置在所述加强层上,对于所述可调弯段处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加强层融合为整体,对于所述线性段处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加强层直接连接,使得所述可调弯段对应的所述外管的管体硬度低于所述线性段对应的所述外管的管体硬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手柄包括第一手柄壳体,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内设置推杆和拉线固定器,所述拉线固定器固定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内,所述推杆和所述第一手柄壳体之间通过压紧螺帽连接,所述推杆能够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的远端伸出,所述推杆为中空结构,其空腔沿轴向贯穿整个所述推杆,所述拉线从所述推杆内伸出,其近端固定在所述拉线固定器上,在所述推杆的表面开设限位槽,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的远端的位5置设置安装孔,通过限位钉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入到所述限位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推杆的远端设置锁紧螺帽,在所述锁紧螺帽上设置锁紧段,在所述锁紧段的近端设置受力块,所述锁紧段的表面开设若干圈螺纹,其螺纹与所述锁紧螺帽内部的螺纹配合,通过旋转所述锁紧螺帽使其朝所述推杆的方向移动对所述推杆的所述锁紧段施加径向的压紧0力,在所述推杆的杆体的近端和所述压紧螺帽的内腔均设置橡胶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手柄包括第二手柄壳体,所述拉线延伸至所述第二手柄壳体内,在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远端设置旋转帽,所述旋转帽相对所述第二手柄壳体旋转,在所述旋转帽的远端设置套环,在所述旋转帽内设置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远端,在所述螺杆的5外侧设置螺纹套筒,所述螺杆上的螺纹适配所述螺纹套筒近端内部的螺纹,
在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近端设置安装座,所述拉线的端部通过销钉固定在所述螺杆上。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调弯通路系统,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和外鞘管,所述外鞘管包括第二管体、0第二应变释放套管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二管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的所述第一管体的截面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扩张器,所述扩张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管体和第三底座。
本公开实施例能够快速建立经桡动脉入颅通道,减少了器械成本,节5省手术时间,可适应不同血管解剖结构差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0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中第一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中第一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中第一管体的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中第一管体的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中调节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中调节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中调节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系统中外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系统中扩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实施例中可调弯通路导管中调节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可调弯段;2-第一示标环;3-第一管体;4-第一应变释放套管;5-调节手柄;7-第一底座;10-可调弯通路导管;20-外鞘管;21-第二管体;22-第二应变释放套管;23-第二底座;24-第二示标环;31-线性段;32-内管;321-导丝腔;322-拉线腔;3221-拉线套管;3222-锚点;3223-拉线;33-外管;34-加强层;40-扩张器;41-第三管体;42-第三底座;51-第一手柄壳体;511-定位孔;52-推杆;521-限位槽;522-安装孔;53-拉线固定器;54-压紧螺帽;55-限位钉;56-锁紧螺帽;561-锁紧段;562-受力块;57-橡胶圈;58-端盖;59-紧固件;61-第二手柄壳体;62-旋转帽;63-套环;64-螺杆;65-螺纹套筒;66-安装座;67-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实施例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实施例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实施例。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10,以下描述中的近端是指靠近操作者的端部,远端是指远离操作者的端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包括第一管体3,所述第一管体3具有内腔,所述第一管体3包括线性段31和可调弯段1,所述可调弯段1设置在所述线性段31的远端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弯曲,所述可调弯段1的长度和弯曲程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所述线性段31上靠近其近端的位置设置第一应变释放套管4和调节手柄5,在安装时可以将所述第一管体3的所述线性段31的近端沿轴向依次穿入所述第一应变释放套管4和所述调节手柄5并从所述调节手柄5的近端伸出,以实现在所述第一管体3上设置所述第一应变释放套管4和所述调节手柄5,通过所述第一应变释放套管4能够防止所述第一管体3在使用时由于所述第一管体3的近端因弯曲而出现折损,通过所述调节手柄5能够调节所述可调弯段1的弯曲程度,所述第一管体3的远端实现弯形以达到将所述可调弯路导管10快速进入目标血管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所述可调弯段1的远端设置能够阻挡射线的第二示标环2,所述示标还2例如可以是钽环、铂铱环等,便于操作者在显影设备下能准确得知所述第一管体3的远端在人体内所到达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体3的近端与第一底座7连接,这里的所述第一底座7具有标准鲁尔锥度,可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管体3以及连接其他医疗器械,其中,可以将导丝从所述第一底座7的内孔穿入并伸入至所述第一管体3的内腔中。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对所述可调弯段1的调节,所述可调弯段1可以通过拉线方式与所述调节手柄5相连接,这样可以通过所述调节手柄5带动拉线以调节所述可调弯段1的弯曲程度,这里不同的弯曲程度可适应于人体内不同的主动脉弓解剖结构差异。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的拉线和导丝均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管体3的内腔,在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可以沿所述导丝经过人体内的桡动脉进入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后,通过调节所述拉线可以调节所述可调弯段1的弯曲程度使得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进入到左/右颈总动脉或者椎动脉中。
下面对所述第一管体3的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的所述第一管体3包括内管32和外管33,所述外管33套设在所述内管32上,在所述内管32和所述外管33之间设置加强层34。具体地,所述内管32采用双腔体结构,这里的双腔体包括导丝腔321和拉线腔322,在两个腔体的外侧设置例如由螺旋线圈形成的所述加强层34。这里的所述导丝腔321和所述拉线腔322相互紧密贴合,共同设置在所述加强层34内。
具体地,所述导丝腔32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管体3的两端基本平齐,从而能够将所述导丝限制在所述导丝腔321内移动,当所述导丝从所述导丝腔321的近端插入后可从其远端伸出,从而使所述可调弯路导管10能够沿所述导丝推送或回撤。具体地,所述导丝腔321从所述第一管体3的远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管体3的近端并与所述第一底座7相连接。所述拉线腔322的长度小于所述导丝腔321的长度,其从所述可调弯段1的例如所述第二示标环2的位置延伸至所述调节手柄5内。
进一步地,这里的所述导丝腔321和所述拉线腔322的腔体沿长度方向的截面尺寸大小不同,这样,例如可以沿所述第一管体3的径向中心线非对称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丝腔321作为可容纳所述导丝通过的管腔,其整体为一段单腔管,其腔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其内径比所述导丝的外径稍大,所述导丝腔321的材质柔软,同时具有一定的径向支撑性,可随所述第一管体3的变形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所述导丝腔321不被挤压塌陷影响所述导丝通过,同时还能够起到保护所述导丝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导丝腔321可以采用单层或多层结构,其中,对于采用单层结构的所述导丝腔321,所述导丝腔321为高分子材料单腔管;对于采用多层结构的所述导丝腔321,所述导丝腔321从内向外至少包括高分子内膜、编织网加强层和高分子外层管,这里的所述编织网加强层采用的编织网的材质为不锈钢。
如图6所示,所述拉线腔322包括拉线套管3221,在所述拉线套管3221的远端设置锚点3222,在所述拉线套管3221内设置拉线3223。这里的所述拉线套管3221为单根的高分子单腔管,其内径与所述拉线3223的外径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使得所述拉线3223可以从所述拉线套管3221内穿入并顺畅移动,这里,可以通过所述拉线套管3221限定所述拉线3223的活动方向同时还可以保护所述拉线3223。
进一步地,所述拉线套管3221的远端从所述加强层34中穿出一定长度并包埋在所述第一管体3的所述可调弯段1中,其远端的端点位置与所述可调弯段1的起始位置基本平齐,其近端从所述第一管体3的近端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拉线3223为单股的金属丝,其截面可以为圆形或其他形状,具有一定抗拉强度和抗折性能,用于牵引所述可调弯段1的管体形成一定弯形或者恢复平直。所述拉线3223的远端从所述拉线套管3221的远端穿出后并与所述锚点3222之间固定,这里的固定方式为焊接或粘接,所述拉线3223的近端从所述拉线套管3221的近端穿出并固定在所述调节手柄5内。
其中,这里的所述锚点3222设置在所述可调弯段1的管体内部,与所述可调弯段1的管体成为一体,这样,当调节所述调节手柄5时,所述拉线3223可以在所述拉线套管3221内移动,并通过所述锚点3222拉动/释放所述可调弯段1,从而使得所述可调弯段1形成一定的弯形或恢复平直。具体地,这里的所述锚点3222可以是圆环形,由铂铱合金或钽制作而成。此外,上述所述锚点3222的结构和材料除了增加所述拉线3223与所述可调弯段1的接触面积,更好保证调节功能的实现外,所述锚点3222还可以具有阻挡透射线的特性,使其可作为示标环使用,让操作者在手术时可获知所述第一管体3远端的准确位置。
这里的所述加强层34的主要作用是加强所述导丝腔321和所述拉线腔322的径向支撑力,这样当所述第一管体3发生弯曲形变时,可以为所述导丝腔321和所述拉线腔322提供支撑。这里的所述加强层3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无需全部覆盖所述第一管体3,其起始位置例如可以是所述可调弯段1的近端,其结束位置可以是所述拉线腔322的近端,这样所述加强层34除了未覆盖位于远端的所述可调弯段1外,所述加强层34覆盖所述第一管体3的其余部分,其采用编织网和/或弹簧结构;优选的,采用螺旋线圈的形式的所述加强层34能够在轴向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在径向上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以保证所述第一管体3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强度,以避免所述第一管体3弯曲时发生弯折、断裂或压扁,同时不影响所述可调弯段1的弯曲。为此,这里的所述加强层34的材质为不锈钢、聚合物、镍钛等。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层34采用螺旋线圈的形式时,其可以采用不锈钢丝绕制而成,相邻两股不锈钢丝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33包覆设置在所述加强层34上,所述外管33的材质可以是聚氨酯、聚酰胺等高分子聚合物等,可用于保护所述第一管体3。
进一步地,对于所述可调弯段1而言,这里的所述外管33可以通过热熔、流变等工艺与所述加强层34融合为整体,以保证其力学上的均一性,当所述拉线3223拉动所述可调弯管1弯曲时,该段管体的各结构层可顺应性的同时发生形变,实现整体弯形调节。对于所述线性段31而言,这里的所述外管33与所述加强层34直接连接,便于所述内管32穿设在所述外管33和所述加强层34融合形成的内腔中。例如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对于整段的所述外管33来说,所述可调弯段1对应的所述外管33的管体硬度低于其他部分的硬度,避免对所述可调弯段1的弯曲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所述第一应变释放套管4设置在所述外管33的近端与所述调节手柄5直接接触的位置,这里的所述应变释放套管4质地柔软且具有一定韧性,当所述第一管体3发生弯曲时可避免其与所述调节手柄5的接触部位形成应力集中而导致所述第一管体3的折损。
这里的所述调节手柄5具体用于与所述第一管体3之间形成连接以及用于所述拉线3223的拉紧/释放的实现,如图7和图8所示,其包括第一手柄壳体51,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内设置推杆52和拉线固定器53,所述推杆52和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之间通过压紧螺帽54连接,所述推杆52能够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远端伸出,所述推杆52为中空结构,其空腔沿轴向贯穿整个所述推杆52,空腔的内径比所述应变释放套管4的管体外径稍大,可容纳所述第一管体3的近端从其中穿入。
进一步地,所述推杆52的杆体外径比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远端的内径稍小,为此可穿入到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内并沿轴向移动,这样,所述拉线3223从所述推杆52内伸出,其末端通过缠绕等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内的所述拉线固定器53上,所述拉线固定器53通过穿透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例如销钉等紧固件59固定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内,这里的销钉的材料为金属,采用例如金属的紧固件从而具有一定的刚度,以保证当拉紧力通过所述拉线3223作用于所述紧固件时不会损坏。优选地,还可以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上设置定位孔511以限制所述拉线固定器的位置。
为了限制所述推杆52的最大可推送距离,在所述推杆52的表面开设一限位槽521,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远端的位置设置安装孔522,通过限位钉55穿过所述安装孔522可以伸入到所述限位槽521中,所述限位钉55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厚度,但是小于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厚度与所述限位槽521的深度之和,当推动所述推杆52移动时,所述限位钉55相对于所述推杆52在所述限位槽522内移动,且受所述限位槽521两端的阻挡,所述推杆52的最大可推送距离必定小于所述限位槽522的长度。
在所述推杆52的远端设置锁紧螺帽56,在所述锁紧螺帽56上设置锁紧段561,在所述锁紧段561的近端设置受力块562,所述锁紧段561的表面开设若干圈螺纹,其螺纹可与所述锁紧螺帽56内部的螺纹配合,通过旋转所述锁紧螺帽56使其朝所述推杆52的方向移动,可对所述推杆52的所述锁紧段561施加径向的压紧力,从而将所述第一管体3固定在所述推杆52上。
在实际使用中,操作者推动所述推杆52可使所述推杆52相对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向前移动,由于所述拉线固定器53固定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上且所述第一管体3被固定在所述推杆52上,这样使得所述拉线3223会被拉紧,并将拉紧力传递至所述第一管体3远端的所述可调弯段1,使所述可调弯段1形成一定的弯形;如果回撤所述推杆52,所述拉线3223上的拉紧力被释放,所述可调弯段1可恢复为直态。
为实现所述推杆52的位置的锁定,便于操作者调整好弯形后进行后续操作,在所述推杆52的杆体的近端和所述压紧螺帽56的内腔均设置一个橡胶圈57。其中,所述推杆52的杆体近端的所述橡胶圈57的外径比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内腔稍大,可增大所述推杆52的滑动阻力;所述压紧螺帽56内的所述橡胶圈57安装在最内侧,当旋转所述压紧螺帽56使其朝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移动时,所述压紧螺帽56内侧和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远端会挤压所述橡胶圈57使其朝径向收缩,进而压紧所述推杆52,从而锁定所述推杆52的位置。
此外,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管体3内的所述导丝腔321穿过所述拉线固定器53后从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端盖58伸出,并与所述第一底座7相连。当推动所述推杆52移动时,所述导丝腔321会跟随着一起移动,所以当限位钉55卡在所述限位槽521的前槽壁时,从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近端至所述导丝腔321的近端之间长度L设置为大于所述推杆52的行程,从而避免所述推杆52向前移动时导致所述导丝腔321的近端的所述第一底座7卡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51的近端,使所述推杆52的实际最大行程小于理论最大行程。
如图12,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手柄5可以采用旋转手柄的方式实现拉线的拉紧和释放,其包括第二手柄壳体61,所述拉线3223设5置在所述第二手柄壳体61内,在所述第二手柄壳体61的远端设置旋转帽62,所述旋转帽62可相对所述第二手柄壳体61旋转,在所述旋转帽62的远端设置套环63,在所述旋转帽61内设置螺杆64,所述螺杆64穿过所述第二手柄壳体61的远端,在所述螺杆64的外侧设置螺纹套筒65,所述螺杆64上的螺纹适配所述螺纹套筒65近端内部的螺纹,所述螺纹套筒65旋0转时可使所述螺杆64沿轴向前后运动,在所述第二手柄壳体61的近端设置安装座66,所述拉线3223设置在拉线套管中,所述拉线3223的端部从拉线套管内伸出并通过销钉67固定在所述螺杆64上。所述安装座66具有标准鲁尔锥度,可连接其他医疗器械。当转动所述旋转帽62可带动所述螺纹套筒65旋转,使得所述螺杆64在螺纹推动下沿轴向向后/前滑动,进而5拉紧/释放所述拉线3223。当所述拉线67被拉紧时,拉紧力沿所述拉线3223传递至所述第一管体3远端的所述可调弯段1,使所述可调弯段1形成一定的弯形;当所述拉线3223释放时,可使所述可调弯段1恢复直态。
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弯通路系统,其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可调弯通路导管10和外鞘管20,还可以包括扩张器40,可适应不0同的经桡入路血管解剖结构差异,建立神经介入器械经桡入颅通道。这里的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所述外鞘管20和所述扩张器40的使用配合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血管鞘在人体内建立血管通路,然后依次插入所述外鞘管20和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另一种是通过所述扩张器40和所述外鞘管20建立血管通路,撤出所述扩张器40后再插入所述可调弯通路5导管10。
如图10所示,所述外鞘管20包括第二管体21、第二应变释放套管22和第二底座23,在所述第二管体21的远端设置第二示标环24,这里的所述第二管体21具有内腔,所述内腔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的所述第一管体3的截面尺寸,在所述内腔外设置加强层和外层,这里0的所述第二应变释放套管22位于所述第二管体21的近端,其用于防止近端管身弯曲时管身折断,所述第二底座23上设置标准鲁尔锥度,可用于连接其他医疗器械。
考虑到在某些场景下还可以使用所述扩张器40,如图11所示,所述扩张器40包括第三管体41和第三底座42,所述第三底座42上设置标准鲁尔锥度,可连接其他医疗器械。
这样,通过所述外鞘管20配合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共同使用,并与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一起送入血管中,其中,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的所述第一管体3处于所述外鞘管20的内腔内,将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的所述第一管体3套入外鞘管,行桡动脉穿刺后经鞘送入左/右侧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通过调节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的远端的弯形,推送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使其远端进入目标血管后再推送外鞘管20进入相同的血管;当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到达目标血管后,可推送所述外鞘管20进入相同的目标血管,然后回撤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10并保留所述外鞘管20在血管内,从而为支撑导管、导引导管、微导管或其他器械进入颅内血管提供通路。
本公开实施例能够快速建立经桡动脉入颅通道,减少了器械成本,节省手术时间,可适应不同血管解剖结构差异。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具有内腔,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线性段和可调弯段,在所述线性段上靠近其近端的位置设置第一应变释放套管和调节手柄,所述可调弯段通过拉线方式与所述调节手柄相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包括内管和外管,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设置加强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弯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采用双腔体结构,其包括导丝腔和拉线腔,所述导丝腔和所述拉线腔相互紧密贴合共同设置在所述加强层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弯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腔包括拉线套管,在所述拉线套管的远端设置锚点,在所述拉线套管内设置拉线,所述拉线套管的远端从所述加强层中穿出一定长度并设置在所述可调弯段中,其近端从所述第一管体的近端穿出,所述拉线的远端与所述锚点之间固定,其近端固定在所述调节手柄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弯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点是圆环形,由铂铱合金或钽制作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弯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覆设置在所述加强层上,对于所述可调弯段处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加强层融合为整体,对于所述线性段处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加强层直接连接,使得所述可调弯段对应的所述外管的管体硬度低于所述线性段对应的所述外管的管体硬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弯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手柄包括第一手柄壳体,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内设置推杆和拉线固定器,所述拉线固定器固定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内,所述推杆和所述第一手柄壳体之间通过压紧螺帽连接,所述推杆能够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的远端伸出,所述推杆为中空结构,其空腔沿轴向贯穿整个所述推杆,所述拉线从所述推杆内伸出,其近端固定在所述拉线固定器上,在所述推杆的表面开设限位槽,在所述第一手柄壳体的远端的位置设置安装孔,通过限位钉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入到所述限位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弯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杆的远端设置锁紧螺帽,在所述锁紧螺帽上设置锁紧段,在所述锁紧段的近端设置受力块,所述锁紧段的表面开设若干圈螺纹,其螺纹与所述锁紧螺帽内部的螺纹配合,通过旋转所述锁紧螺帽使其朝所述推杆的方向移动对所述推杆的所述锁紧段施加径向的压紧力,在所述推杆的杆体的近端和所述压紧螺帽的内腔均设置橡胶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弯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手柄包括第二手柄壳体,所述拉线延伸至所述第二手柄壳体内,在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远端设置旋转帽,所述旋转帽相对所述第二手柄壳体旋转,在所述旋转帽的远端设置套环,在所述旋转帽内设置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远端,在所述螺杆的外侧设置螺纹套筒,所述螺杆上的螺纹适配所述螺纹套筒近端内部的螺纹,在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近端设置安装座,所述拉线的端部通过销钉固定在所述螺杆上。
9.一种可调弯通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和外鞘管,所述外鞘管包括第二管体、第二应变释放套管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二管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可调弯通路导管的所述第一管体的截面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弯通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张器,所述扩张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管体和第三底座。
CN202211582503.5A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Pending CN1162122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2503.5A CN116212211A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2503.5A CN116212211A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2211A true CN116212211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79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82503.5A Pending CN116212211A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1221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4889B (zh) 用于经颈动脉进入的方法和装置
KR101741884B1 (ko) 원위 접근 흡인 안내 카테터
US5876385A (en) Catheter
US20240156475A1 (en) Catheter systems, kits, and methods for gaining access to a vessel
JP2007507305A (ja) 方向操作可能な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H11500939A (ja) ブレイドレスガイドカテーテル
US11602362B2 (en) Reentry catheters and methods for traversing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CN219517520U (zh)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CN116212211A (zh) 一种可调弯通路导管及可调弯通路系统
US20220218965A1 (en) Rapid exchange dilator for sheathless catheterization
JP6944872B2 (ja) 患者の血管にアクセスするための拡張器及びキット
JP7125517B2 (ja) 拡張器
CN215424825U (zh) 一种介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4

Address after: 710032 No. 169 Changle West Road, Xincheng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No. 009, Xiangxiang Avenue, Xiangx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angtan City, Hunan Province, 411499

Applicant before: APT MEDICAL Inc.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