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4078A -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04078A
CN116204078A CN202211594500.3A CN202211594500A CN116204078A CN 116204078 A CN116204078 A CN 116204078A CN 202211594500 A CN202211594500 A CN 202211594500A CN 116204078 A CN116204078 A CN 116204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ignal line
signal
electrodes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945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桂花
冯松林
陈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9450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040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04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040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触控层,设于基板一侧,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分别沿行方向和列方向阵列排布;信号线层,设于基板和触控层之间,信号线层包括沿列方向延伸的多条触控信号线,每条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电连接,和同一列触控电极连接的各触控信号线形成信号线组,在列方向上,一组信号线组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位于不同行。实现了在减小所需的触控信号线数量的同时,避免产生触控鬼点,提高触控识别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技术在各种尺寸的显示设备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触控面板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输入方式的面板,与传统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输入的方式相比,触控面板的输入更为简单、直接、方便。
在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一般包括互电容式电极结构以及自电容式电容结构,现有的自电容式电容结构受到自身结构限制,所需的信号线数量较多,导致成本较高,而现有的减小信号线数量所采用的方案会导致产生触控鬼点,影响触控面板的触控准确性。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通过每条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在列方向上,一组信号线组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位于不同行,以实现减小所需的触控信号线数量的同时,避免产生触控鬼点,提高触控识别的准确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触控层,设于所述基板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分别沿行方向和列方向阵列排布;信号线层,设于所述基板和所述触控层之间,所述信号线层包括沿所述列方向延伸的多条触控信号线,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和同一列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各所述触控信号线形成信号线组,在所述列方向上,一组所述信号线组内的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内任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位于不同行。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包括:检测多条触控信号线的信号量;判断所述多条触控信号线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并将信号量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所述触控信号线确定为预选触控信号线;判断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若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和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相连接的至少两个触控电极为实际触控电极,若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和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相连接的一个所述触控电极为实际触控电极。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控面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触控层和信号线层,信号线层包括沿列方向延伸的多条触控信号线,每条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电连接,相比于相关技术中,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一对一对应连接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有效减小所需的触控信号线数量,每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数量越多,则所需的触控信号线数量越小,从而减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减小触控信号线的占用空间,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尺寸。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和同一列触控电极连接的各触控信号线形成信号线组,即位于同一列的触控电极需要和多条触控信号线连接,当然,每个触控电极只能连接一条触控信号线。在列方向上,一组信号线组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位于不同行,以使得相邻两信号线组内的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在列方向上的位置有所区别,避免产生触控鬼点,便于通过算法识别实际触控位置,提高触控识别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处的截面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产生单点触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产生多点触控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相关技术中,触控面板在采用自电容的电极结构时,每个触控电极需要单独和一条触控信号线连接,而每一条触控信号线又需单独和芯片绑定连接,导致触控信号线和芯片的成本高,而现有的减小信号线数量所采用的方案会导致产生触控鬼点,影响触控面板的触控准确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中的每条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在列方向上,一组信号线组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位于不同行,以实现减小所需的触控信号线数量的同时,避免产生触控鬼点,提高触控识别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图1至图1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处的截面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1;触控层2,设于基板1一侧,触控层2包括多个触控电极21,触控电极21分别沿行方向X和列方向Y阵列排布;信号线层3,设于基板1和触控层2之间,信号线层3包括沿列方向Y延伸的多条触控信号线31,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和同一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各触控信号线31形成信号线组30,在列方向Y上,一组信号线组30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包括基板1、触控层2和信号线层3,信号线层3包括沿列方向Y延伸的多条触控信号线31,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相比于相关技术中,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一对一对应连接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有效减小所需的触控信号线31数量,每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数量越多,则所需的触控信号线31数量越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减小触控信号线31的占用空间,减小触控面板的边框尺寸。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和同一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各触控信号线31形成信号线组30,即位于同一列的触控电极21需要和多条触控信号线31连接,当然,每个触控电极21只能连接一条触控信号线31。在列方向Y上,一组信号线组30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以使得相邻两信号线组30内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列方向Y上的位置有所区别,避免产生触控鬼点,便于通过算法识别实际触控位置,提高触控识别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判断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哪些触控电极21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前,需要先确定进行比较的具体为分别位于两信号线组30内的哪两条触控信号线31,因为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的位置不同,在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的触控电极21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请参阅图1,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芯片4,芯片4包括多个信号通道,各触控信号线31和信号通道一一对应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例如,在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两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时,所需的触控信号线31的数量相比于相关技术即可减少一半,触控信号线31的数量减小了,和芯片4绑定的绑定点也同步减少,简化了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所需的芯片4的信号通道数量也能够减小,降低了芯片4的成本。
为了使读者清楚明白相关技术中的触控面板如何会产生触控鬼点,下面结合图3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相关技术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相关技术中,和第一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一条触控信号线31同时连接位于第一行和第三行的触控电极21,而和第二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一条触控信号也同时连接在第二列触控电极21中位于第一行和第三行的触控电极21,若位于第一行的两触控电极21发生触控时,和第一行的两触控电极21分别连接的两条触控信号线31接收到触控信号,但由于这两条触控信号线31还同时和位于第三行的触控电极21连接,此时,芯片4算法并没有办法判断具体是第一行的触控电极21发生触控还是位于第三行的触控电极21,进而会产生触控鬼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列方向Y上,一组信号线组30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在应用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时,可以使和第一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一条触控信号线31同时连接位于第一行和第三行的触控电极21,而和第二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一条触控信号同时连接在第二列触控电极21中位于第一行和第五行的触控电极21,在位于第一行的两触控电极21发生触控时,位于第一行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周围的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和上述两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位于第三行和位于第五行的触控电极21周围的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有所差异,可以根据上述差异以排除触控鬼点,提高了触控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也可以理解为触控电极21所连接的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并无区别。
另外,触控电极21在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最大尺寸可以为4mm~6mm,结合用户用于触控的手指尺寸大小,并根据实际测试得到,用户在实际触控时会同时接触到至少4个触控电极21,上述实施中位于第一行的两触控电极21发生触控,仅为示例。由于用户在实际触控时会同时接触到至少4个触控电极21,因而在实际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周围的触控电极21也会产生信号量,而对于和实际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连接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其他触控电极21,其周围的触控电极21不会产生信号量或者信号量大小会有所差异,具体可以通过算法判断以识别实际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所在位置。
在列方向Y上,一组信号线组30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也可以理解为,相邻两个信号线组30内的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的连接方式有所不同,通过算法设计可以利用由上述连接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信号量差异来判断实际触控位置,提高了触控识别的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可以为硬质基板,如玻璃基板;也可以为柔性基板,其材质可以为聚酰亚胺、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二甲苯、聚醚砜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板主要用于支撑设置在其上的器件。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相邻两个信号线组30内的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的连接方式差异越大,即在列方向Y上,一组信号线组30内的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任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的数量越多,则越不容易出现触控鬼点,触控识别的准确性也就越高。
请参阅图4至图5,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列方向Y上,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21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第二触控电极21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同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同行设置;在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第一触控电极21的数量为J,第二触控电极21的数量为P,J≥P,且J和P均为正整数。
例如,如图4所示,在一条触控信号线31同时连接两个触控电极21,且J=P=1时,代表这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一个触控电极21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位于不同行,即第一触控电极21,另一个触控电极21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30内同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同行设置,即第二触控电极21。
而当一条触控信号线31同时连接三个触控电极21时,如图5所示,为了满足J≥P的关系,只能设置为J=2,而P=1,即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包括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1,第一触控电极21的数量越多,则代表相邻两个信号线组30内的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的连接方式差异越大,发生触控时,同一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周围的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差异也就越大,越便于通过算法识别实际触控位置。
请参阅图1或图6,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行方向X上相邻的至少两列触控电极21形成电极组20,和各电极组20连接的信号线组30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即,各电极组20沿行方向X重复阵列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和各电极组20连接的信号线组30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是指各电极组20的信号线组30的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只需设计这一电极组20内的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的连接方式,按照这种连接方式在行方向X上将电极组20重复阵列排布即可,有效降低了设计以及制备难度,便于实现。
具体的,在行方向X上相邻的两列触控电极21形成电极组20时,对应于,信号线层3包括N列的触控电极21;和第i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i+2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其中,N≥4,0<i<i+3≤N,N和i均为正整数。
例如,如图1所示,第1列触控电极21和第2列触控电极21形成一个电极组20,而第3列触控电极21和第4列触控电极21形成另一个电极组20,和第1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3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和第2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4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以提高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连接的规律性。同理,根据实际需求,还可以在沿行方向X设置更多电极组20,电极组20的数量并无特殊限定。
当然,每个电极组20还可以包括更多列的触控电极21,以增大整个触控面板内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的连接方式差异,例如,如图6所示,信号线层3包括N列的触控电极21;和第i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i+3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其中,N≥4,0<i<i+3≤N,N和i均为正整数。
可以理解为,和第1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4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和第2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5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和第3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6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相同,依次类推,即在行方向X上相邻的三列触控电极21形成电极组20。当然,每个电极组20所包括的触控电极21的列数也不宜过多,过多则会增大设计以及制备难度,不便于实现。
请参阅图7,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各信号线组30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块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均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组20的信号线组30的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不同,以进一步增大由连接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信号量差异,进而便于判断实际触控位置,提高了触控识别的准确性。例如,和第1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2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不同,和第2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与和第3列触控电极21连接的信号线组30的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在行方向X上的位置也不同,以此类推进行布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每列设置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通常相同,在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不同时,每组信号线组30内的触控信号线31数量也不同,增大了设计以及制备难度,同时,每组信号线组30内的触控信号线31的数量不同,也不利于利用算法通过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来确定实际触控位置。因而本实施例将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设置为相同,以便于设计以及制备,同时也便于对应触控算法的设计。
可选的,为了有效减少所需的触控信号线31数量,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三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
每条触控电极2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越多,所需的触控信号线31的数量也就越少,和芯片4绑定的绑定点也同步减少,简化了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所需的芯片4的信号通道数量也能够减小,降低了芯片4的成本。
当然,每条触控电极2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不宜过多,过多会影响触控位置识别的准确性。例如,可以使每条触控信号线31均连接三个触控电极21,或者四个触控电极2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通过至少两个过孔5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触控信号线31所传输的信号可以通过多个过孔5同时传输至触控电极21,以保证触控电极21所接收到的触控信号的准确性,本发明实施例采用自电容式触控结构,即芯片4通过触控信号线31向触控电极21发送触控驱动信号,触控电极21再反馈触控感应信号并通过同一条触控信号线31传输至芯片4。可选的,为了保证各触控电极21所接收到的触控信号的均一性,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之间通过相同数量的过孔5连接,过孔5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者更多,并无特殊限定。
请参阅图8至图11,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产生单点触控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产生多点触控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包括:
S110:检测多条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
S120:判断多条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并将信号量大于第一预设值的触控信号线31确定为预选触控信号线31;
S130:判断预选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若大于第二预设值,则和预选触控信号线31相连接的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为实际触控电极21,若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则和预选触控信号线31相连接的一个触控电极21为实际触控电极21。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判断多条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来确定具体是哪条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21发生触控,由于每条触控信号线31需要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因而,之后还需先确定和触控信号线31连接的一个触控电极21被触控还是多个触控电极21同时被触控,经由发明人研究发现,多个触控电极21同时被触控时所对应的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大于一个触控电极21被触控时所对应的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即可以通过判断预选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来确定和同一条触控信号线31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数量,便于后续确定具体的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位置,提高了触控位置识别的准确性。
在步骤S110中,触控信号线31可以和芯片4的信号通道一一对应连接,因而通过检测芯片4的信号通道的信号量即可确定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在本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以减少所需的触控信号线31数量。
在步骤S120中,考虑到触控面板可能会出现误触的情况,而误触时触控信号线31所产出的信号量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判断多条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来排除误触等情况,考虑到根据具体判断算法不同、触控电极21尺寸不同,所对应的第一预设值的数值也有较大差异,因而本实施例中对第一预设值的具体数值并无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步骤S130中,由于多个触控电极21同时被触控时所对应的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大于一个触控电极21被触控时所对应的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例如一个触控电极21被触控时所对应的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为10~15,而多个触控电极21同时被触控时所对应的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为15~30,此时,第二预设值可以设置为15,即可区分判断和触控信号线31连接的一个触控电极21被触控还是多个触控电极21同时被触控。
为了进一步确定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位置,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判断预选触控信号线31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的步骤后还包括:根据预设的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的映射关系,确定和预选触控信号线31相连接的触控电极21相邻的触控电极21;检测和预选触控信号线31相连接的触控电极21相邻的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若在相邻的触控电极21中,存在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大于第三预设值,则确定相对应的和预选触控信号线31相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为实际触控电极2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触控电极21的最大尺寸为4mm~6mm,用户在使用时会同时接触到至少4个触控电极21,如图10和图11,图10为触控面板产生单点触控时的结构示意图;而图11为触控面板产生多点触控时的结构示意图,无论单点触控或者多点触控,呈类圆形的触控点均覆盖至少4个触控电极21。
因而,在发生触控电极21的相邻的触控电极21中也会存在产生信号量的触控电极21,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检测相邻的触控电极21中信号量大于第三预设值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是否大于等于两个,以和预选触控信号线31相连接的触控电极21中具体哪个为实际触控电极21,进而确定实际触控位置。
可选的,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可以理解为触控电极21的电容值的变化量,例如,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芯片4通过触控信号线31向与之连接的触控电极21发送脉冲检测信号,例如芯片4可以通过时序控制实现向触控面板中的多个触控电极21依次发送脉冲检测信号。例如脉冲检测信号可以采用方波信号,该方波信号可以对触控电极21中的电容进行充电,当某一个触控电极21所在位置处发生了触控操作时,该触控电极21的总电容Cs满足:Cs=Cb+Cf(其中,Cb为该触控电极21自身与地之间的电容,Cf为由于触控操作而增加的电容,例如手指与地之间的电容)。也就是说,在发生触控操作前后,触控电极21的总电容Cs变化量为Cf,芯片4可以检测触控电极21的电容值的变化量,将该电容值的变化量当做该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
例如,在脉冲检测信号对触控电极21中的电容进行充电时,由于电容、电压和电荷量之间满足C=Q/U,在U不变的情况下,发生触控操作所在位置处的触控电极21的电容值C变大,则导致发生触控操作所在位置处的触控电极21的电荷量Q也变大。例如,该电荷可以通过触控电极21线对芯片4中的电容放电,此时,电容C不变,电荷量Q越大,电压U就越大,芯片4可以检测到该电压值的变化,从而获得发生触控操作前后,触控操作所在位置处的触控电极21的电容值的变化量,进而将该电容值的变化量作为该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31和触控电极21的映射关系是为了便于确定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实际位置,具体可以参考图9至图11,图中的数字代表从左至右第几条触控信号线31,例如,“2”代表从左至右第二条触控信号线31,标有“2”的触控电极21,即代表这个触控电极21和从左至右第二条触控信号线31相连接,以此确定发生触控的触控电极21实际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检测和预选触控信号线31相连接的触控电极21相邻的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的步骤中,包括:检测和预选触控电极21相邻的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若在相邻的触控电极21中,存在至少四个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大于第二预设值,则确定相对应的触控电极21为实际触控电极21。
考虑到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在一个触控电极21发发生触控时,这个触控电极21所连接的触控信号线31所连接的其他触控电极21也会产生信号量,导致在预选触控电极21相邻的触控电极21中,存在两个或者三个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大于第二预设值,但这个预选触控电极21实际未发生触控的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结合上述的用户在使用时会同时接触到至少4个触控电极21的情况,经由发明人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在相邻的触控电极21中,存在至少四个触控电极21的信号量大于第二预设值时,确定相对应的触控电极21为实际触控电极21,即增加相邻的触控电极21中,信号量大于第二预设值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以减少由于每条触控信号线31和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1电连接而导致的产生信号量的触控电极21数量变多而导致触控异常的问题。当然,上述在预选触控电极21相邻的触控电极21中,信号量大于第二预设值的触控电极21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无特殊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位于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系统。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Claims (13)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触控层,设于所述基板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分别沿行方向和列方向阵列排布;
信号线层,设于所述基板和所述触控层之间,所述信号线层包括沿所述列方向延伸的多条触控信号线,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和同一列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各所述触控信号线形成信号线组,在所述列方向上,一组所述信号线组内的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中至少一个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内任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位于不同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列方向上,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中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内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位于不同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和相邻另一信号线组内同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同行设置;
在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数量为J,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数量为P,J≥P,且J和P均为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方向上相邻的至少两列所述触控电极形成电极组,和各所述电极组连接的所述信号线组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行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各所述电极组沿所述行方向重复阵列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层包括N列的所述触控电极;
和第i列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所述信号线组的各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行方向上的位置与和第i+3列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所述信号线组的各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行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其中,N≥4,0<i<i+3≤N,N和i均为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信号线组的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块在所述行方向上的位置均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触控信号线所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数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三个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多个信号通道,各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信号通道一一对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触控电极之间通过至少两个过孔连接。
10.一种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多条触控信号线的信号量;
判断所述多条触控信号线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并将信号量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所述触控信号线确定为预选触控信号线;
判断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若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和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相连接的至少两个触控电极为实际触控电极,若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和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相连接的一个所述触控电极为实际触控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的信号量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的步骤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触控电极的映射关系,确定和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相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
检测和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相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的信号量,若在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中,存在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的信号量大于第三预设值,则确定相对应的和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相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为实际触控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测和所述预选触控信号线相连接的所述触控电极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的信号量的步骤中,包括:
检测和所述预选触控单元相邻的所述触控单元的信号量,若在相邻的所述触控单元中,存在至少四个所述触控单元的信号量大于第二预设值,则确定相对应的所述触控单元为实际触控单元。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CN202211594500.3A 2022-12-13 2022-12-13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2040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94500.3A CN116204078A (zh) 2022-12-13 2022-12-13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94500.3A CN116204078A (zh) 2022-12-13 2022-12-13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4078A true CN116204078A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18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94500.3A Pending CN116204078A (zh) 2022-12-13 2022-12-13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040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38313B1 (en) Touch sensor panel
US9846499B2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etection circuit
US9703415B2 (en) Touch panel, touch position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EP3153954B1 (en) Embedded touchscreen drive method, driv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236466B (zh) 多芯片触摸屏
US8659557B2 (en) Touch fi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577644B1 (en) Hard press rejection
EP2811380A2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US20080309623A1 (en) Touch screens with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resistors
US20110279400A1 (en) Panel for position sensors
CN105718129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05446512B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面板
EP3252575B1 (en) Touch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touch driving method
WO2012115685A1 (en) Single layer touch sensor
CN108874218A (zh) 一种触控基板、其触控定位方法及电容式触摸屏
CN112083836B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WO2014025723A1 (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for large touch screen
CN107256106B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驱动方法
US9977548B2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electrode structure thereof
CN104571760A (zh) 具有触控功能的面板及其触控位置检测方法
CN107085336A (zh) 有源元件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16204078A (zh)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US10528178B2 (en) Capacitive touch sensing with conductivity type determination
CN205451007U (zh) 触摸感应元件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092451A (zh) 触摸屏的扫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