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2150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02150A CN116202150A CN202111450433.3A CN202111450433A CN116202150A CN 116202150 A CN116202150 A CN 116202150A CN 202111450433 A CN202111450433 A CN 202111450433A CN 116202150 A CN116202150 A CN 1162021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cup
- air
- air conditioner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rmo-electric units or the Peltier effec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用于盛放换热液的杯体,所述杯体放置在所述机壳内;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的进液端通过循环泵与所述杯体相连,所述换热器的出液端与所述杯体相连以形成循环流路,所述循环泵运行使得所述换热液在所述循环流路内循环;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机壳内。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可调节室内的温度、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可用来调节室内的温度,一般包括分体式空调和整体式空调,但这些空调的结构都较为复杂,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具有具有可调节室内的温度、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用于盛放换热液的杯体,所述杯体放置在所述机壳内;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的进液端通过循环泵与所述杯体相连,所述换热器的出液端与所述杯体相连以形成循环流路,所述循环泵运行使得所述换热液在所述循环流路内循环;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机壳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可调节室内的温度、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储液盒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制能件,所述制能件设置于所述杯体以对所述杯体内的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能件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第一散热端和第二散热端,所述第一散热端用于对所述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所述第二散热端位于所述杯体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端为制冷端,所述空调器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与所述第二散热端接触以对所述第二散热端进行散热,所述机壳设有散热区域,所述散热区域邻近所述散热器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杯体支撑在所述散热器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的底壁设有向上凸起的支撑凸起,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凸起上,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支撑凸起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区域位于所述机壳的下部,所述出风口和所述散热区域位于所述机壳的相对侧壁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形成为圆形形状,所述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正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设有位于所述出风口轴向外侧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筋条,其中一部分所述筋条与所述出风口正对设置,另一部分所述筋条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径向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上设有与所述杯体的顶部开口正对设置的投放口,所述投放口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其的盖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体关闭所述投放口时所述盖体与所述杯体的顶部开口配合以关闭所述顶部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的内顶壁设有围绕所述投放口设置的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内设有环形的凹槽,所述杯体的顶部插入到所述凹槽内。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另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正视图。
图4是图3处A-A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液在杯体与换热器内循环流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杯体、制能件和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底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循环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空调器1、机壳100、进风口101、出风口102、散热区域110、底壁120、支撑凸起121、筋条130、投放口140、固定配合部141、环形凸筋150、凹槽151、
杯体200、顶部开口210、进液口220、出液口230、
换热器300、进液端310、出液端320、
循环泵400、第一水管410、第二水管420、风机500、制能件600、第一散热端610、第二散热端620、散热器700、盖体800、固定部8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
如图1-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机壳100、杯体200、换热器300和风机500。
机壳10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换热器300设在机壳100内且位于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之间,风机500设在机壳100内,以通过风机500驱动室内的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机壳100内,在流经换热器300后从出风口102流入室内,以将换热器300处的冷量或热量随空气从出风口102输送至室内,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其中,将换热器300设置在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2之间,便于从进风口101进入的空气流经换热器300后从出风口102直接流出,以减少空气在机壳100内流动的时间,尽可能的将换热器300处的冷量或热量输送至室内,以提高对换热器300处的冷量或热量的利用率。
杯体200放置在机壳100内,用于盛放换热液,换热器300与杯体200相连接,具体而言,换热器300的进液端310通过循环泵400与杯体200相连,换热器300的出液端320与杯体200相连以形成循环流路,循环泵400运行使得换热液在循环流路内循环,使杯体200内的换热液在杯体200内经过处理后总能流入换热器300内,为换热器300提供冷量或热量,以持续的产生冷空气或热空气,使空调器1能够持续的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
在一些例子中,当室内温度较高,需要空调器1进行制冷工作时,杯体200内盛放的换热液温度较低,循环泵400驱动杯体200内的换热液从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风机500驱动室内的热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机壳100内,在流经换热器300时,换热器300中温度较低的换热液遇到温度较高的空气,换热液进行放冷,以将换热液中的冷量输送至流经换热器300的热空气中,将热空气制备为可用于制冷的冷空气。在风机500的驱动下,冷空气能够从出风口102流至室内,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此外,换热器300内已经放冷的换热液在循环泵400的驱动下会从换热器300上的出液端320流至杯体200内,在杯体200内经过处理后重新具备冷量,并从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通过换热液在杯体200和换热器300之间的循环流通,能够持续的将杯体200处的冷量通过换热液运输至换热器300处,以产生用于制冷的冷空气,实现空调器1可持续的进行制冷。
在一些例子中,当室内温度较低,需要空调器1进行制热工作时,杯体200内盛放的换热液温度较高,循环泵400驱动杯体200内的换热液从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风机500驱动室内的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机壳100内,在流经换热器300时,换热器300中温度较高的换热液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换热液进行放热,以将换热液中的热量输送至流经换热器300的空气中,将空气制备为可用于制热的热空气。在风机500的驱动下,热空气能够从出风口102流至室内,以升高室内的温度。
此外,换热器300内已经放热的换热液在循环泵400的驱动下会从换热器300上的出液端320流至杯体200内,在杯体200内经过处理后重新具备热量,并从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通过换热液在杯体200和换热器300之间的循环流通,能够持续的将杯体200处的热量通过换热液运输至换热器300处,以产生用于制热的热空气,实现空调器1可持续的进行制热。
具体而言,空调器1通过换热液在换热器300中的循环流动,可将换热液中的冷量或热量输送到流经换热器300的空气中,以制备可用于制冷或制热的空气,这种方式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实现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具有可调节室内的温度、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机壳100、杯体200、换热器300和风机5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还包括制能件600,制能件600设置于杯体200以对杯体200内的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使换热液内具有冷量或热量,以通过换热液的放冷或放热制备冷空气或热空气,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其中制能件600可以是设置在杯体200内部以对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或者是设置在杯体200外部通过对杯体200加热或制冷以实现对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杯体200内的换热液为水溶液,制能件600可将水溶液制备为温度较低的冷水,冷水从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与流经换热器300的空气接触时进行放冷,以制备可用于制冷的冷空气。换热器300内经过放冷后的水溶液温度升高,并从出液端320从换热器300流回杯体200内,由制能件600再次进行制冷,将已经变热的水溶液重新制备为冷水,以在需要的情况下不断的将冷水输送至换热器300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杯体200内的换热液为水溶液,制能件600可将水溶液制备为温度较高的热水,热水从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与流经换热器300的空气接触时进行放热,以制备可用于制热的热空气。换热器300内经过放热后的水溶液温度降低,并从出液端320从换热器300流回杯体200内,由制能件600再次进行加热,将已经变冷的水溶液制备为热水,以在需要的情况下不断的将热水输送至换热器300内。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换热液的材质不限于水,可以是任何可以进行加热或制冷的液体。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制能件600为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包括第一散热端610和第二散热端620,第一散热端610用于对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使换热液内具备有一定的冷量或者热量,第二散热端620位于杯体200外部,以避免第二散热端620影响第一散热端610处的工作。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散热端610和第二散热端620之间利用帕尔贴效应进行换热,当半导体制冷片600内有电流通过时,第一散热端610和第二散热端620之间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形成温差形成冷热端。也就是说,第一散热端610和第二散热端620中的其中一个为冷端且另一个为热端。当改变通入到半导体制冷片600内的电流方向时,冷端和热端可以互换位置。也就是说,当需要对换热液进行制冷时,第一散热端610为冷端且第二散热端620为热端。当需要对换热器进行加热时,可以改变电流方向,使得第一散热端610为热端且第二散热端620为冷端。从而通过设置半导体制冷片600可以实现温度调节的目的,半导体制冷片600可持续工作,无污染,无噪音,通过输入电流的控制,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制热或制冷速度快,且半导体制冷片600占用的空间小,可以进一步缩小空调器1的体积。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制能件600的结构不限于此,只要可以实现调温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散热端610可位于杯体200内,便于第一散热端610直接对杯体200内的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提高对第一散热端610处能量的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端610为制冷端,空调器1包括散热器700,散热器700设在机壳100内且与第二散热端620接触以对第二散热端620进行散热,机壳100设有散热区域110,散热区域110邻近散热器700设置,以将第二散热端620产生的热量从机壳100内排出,避免第二散热端620产生的热量影响第一散热端610的对换热液的制冷。
具体而言,当第一散热端610为制冷端时,第二散热端620为制热端,第一散热端610位于杯体200内,以直接对换热液进行制冷,使换热液内具备一定的冷量。第二散热端620与散热器700相接触,以通过散热器700将第二散热端620产生的热量输送至散热区域,从散热区域110排出机壳100,避免第二散热端620放出的热量影响第一散热端610对换热液的制冷,提高第一散热端610对换热液制冷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杯体200支撑在散热器700上,以增高杯体200在机壳100内的高度,便于杯体200内的换热液顺畅的流向换热器300中。
具体而言,将杯体200支撑在换热器300上,能够将杯体200设置在机壳100内较高的位置,便于利于水位差原理使杯体200内的换热液更加顺畅的从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杯体200具有出液口230,出液口230设在杯体200的下方位置,进液端310设置在换热器300的下方位置。出液口230通过循环泵400与第一水管410与进液端310相连,将杯体200设置在机壳100内相对较高的位置,能够使杯体200上的出液口230高于进液端310,使杯体200内的换热液可顺畅的通过出液口230从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机壳100的底壁120设有向上凸起的支撑凸起121,换热器300和风机500分别固定在支撑凸起121上,散热器700设置在支撑凸起121的一侧,以将散热器700与换热器300和风机500分开设置,避免相互影响。
具体而言,将换热器300和风机500固定在支撑凸起121上,散热器700设置在支撑凸起121的一侧,能够将换热器300和风机500设置在散热器700的上方位置,将机壳100内的散热器700与换热器300所在的区域隔开,避免散热器700排出的热量对流经换热器300产生的冷空气造成影响,影响空调器1的制冷效率。
此外,将换热器300设置在机壳100内较高的位置,便于利用水位差原理使换热器300内的换热液顺畅的流至杯体2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杯体200具有进液口220,进液口220设置在杯体200的上方位置,出液端320设置在换热器300的上方位置,出液端320通过第二水管420与进液口220相连,将换热器300设置在支撑凸起121上,能够使换热器300上的出液端320高于进液口220,使换热器300内的换热液顺畅的通过出液端320从进液口220流入杯体200内。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杯体200具有进液口220和出液口230,进液口220设置在杯体200的上方位置,出液口230设置在杯体200的下方位置,换热器300具有进液端310和出液端320,进液端310设置在换热器300的下方位置,出液端320设置在换热器300的上方位置。
杯体200下方的出液口230与换热器300下方的进液端310通过循环泵400与第一水管410相连,出液口230的位置高于进液端310,便于杯体200内的换热液利用水位差通过出液口230从进液端310顺畅的流入换热器300内。
杯体200上方的进液口220与换热器300上方的出液端320通过第二水管420相连,出液端320的位置高于进液口220。便于换热器300内的换热液利于水位差顺畅的进入杯体200内,便于通过循环泵400实现换热液在杯体200和换热器300之间的循环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区域110位于机壳100的下部,出风口102和散热区域110位于机壳100的相对侧壁上,以将散热区域110设置在距离出风口102较远的位置,避免散热区域110对从出风口102吹出的空气造成影响。
具体而言,当第一散热端610为制冷端,第二散热端620为制热端时,空调器1从出风口102处吹出冷空气,从散热区域110排出热空气,将出风口102和散热区域110相对设置在机壳100的侧壁上,以降低散热区域110处的热空气对出风口102处的冷空气造成的影响,提高空调器1的制冷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散热区域110设置在机壳100后侧壁上的下方位置,出风口102设置在机壳100前侧壁上,第二散热端620产生的热量可从机壳100后侧排出,经过换热器300产生的冷空气可从机壳100前侧排出,以对机壳100前侧的区域进行制冷。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02形成为圆形形状,风机500的出风端与出风口102正对设置,便于风机500驱动冷空气或热空气直接从出风口102处流出,以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
具体而言,风机500可驱动经换热后冷空气或热空气从出风口102处流至室内,将风机500的出风端与出风口102正对设置,便于冷空气或热空气在风机500的驱动下可直接从出风口102流至室内,减少冷空气或热空气在机壳100内流动的路径,以降低冷空气或热空气内能量的损耗,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
此外,出风口102的形状可与风机500朝向出风口102投影的形状相同,以在减少占用面积的同时,实现从风机500的出风端流向出风口102的空气均可以从出风口102流至室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机壳100设有位于出风口102轴向外侧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筋条130,其中一部分筋条130与出风口102正对设置,另一部分筋条130位于出风口102的径向外侧,以使出风口102处的空气可直接从多个筋条130之间的间隙流至室内。
具体而言,任意相邻的两个筋条130之间具有缝隙,壳体流经换热器300后产生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可从缝隙处流至室内,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通过设置多个筋条130可以对风进行打散,使得从出风口102吹出的风更加柔和。又由于另一部分筋条130位于出风口102的径向外侧,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空调器1的外观美观性,还可以对出风口102的位置起到示意作用,便于用户将出风口102对准自己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对出风口102设置的一部分筋条130可沿上下方向进行转动,以改变从出风口102流向室内的风向,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0上设有与杯体200的顶部开口210正对设置的投放口140,投放口140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其的盖体800,便于用户打开或封闭投放口140。
具体而言,用户可打开投放口140以对杯体200内进行操作,例如向杯体200内添加换热液或更换热液。用户也可以关闭投放口140以封闭杯体200,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或其他污染物进入杯体200内。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可以是将经过冰箱等可制冷设备制冷后的换热液(可以是固态或者是固液两相)通过投放口140倒入到杯体200内,或者是将经过外部加热部件(例如加热棒)加热后的换热液通过投放口140倒入到杯体200内,以实现制冷或者制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盖体800关闭投放口140时盖体800与杯体200的顶部开口210配合以关闭顶部开口210,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进入杯体200内,对杯体200内的换热液造成污染,且通过盖体800可以对杯体200的位置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杯体200的位置挪动而对其他部分造成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盖体800可转动的设在投放口140处,盖体800具有固定部810,投放口140处具有固定配合部141,当用户顺时针转动盖体800时,盖体800的固定部810可与投放口140处的固定配合部141相配合,并与杯体200的内表面相配合,以在盖体800固定在投放口140时封闭杯体200的顶部开口210,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灰尘进入从顶部开口210进入杯体200内。
当用户逆时针转动盖体800时,固定部810与固定配合部141脱离配合,用户可将盖体800从投放口140处拿下,以打开顶部开口210。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机壳100的内顶壁设有围绕投放口140设置的环形凸筋150,环形凸筋150内设有环形的凹槽151,杯体200的顶部插入到凹槽151内,以对杯体200的位置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10所示,环形凸筋150沿投放口140的边沿向投放口140的中心处延伸,环形凸筋150形成为环状结构,凹槽151沿环形凸筋150的周向延伸,凹槽151沿环形凸筋150的厚度方向朝远离杯体200的方向凹陷,凹槽151可与杯体200顶部的侧壁插接配合,以对杯体200的位置进行限定。
具体而言,杯体200支撑在散热器700上,第一散热端610设于杯体的内部,杯体200顶部的侧壁与凹槽151插接配合,以将杯体200固定在机壳100内,避免杯体200在机壳100内晃动,避免杯体200内的换热液溅出。
下面依据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空调器1包括机壳100、杯体200、换热器300、循环泵400、风机500、制能件600、散热器700和盖体800。
如图1所示,其中机壳100顶壁设有形成为圆形通孔的投放口140,投放口140处形成靠近投放口140中心凸起的环形凸筋150,环形凸筋150上具有从下向上凹陷的凹槽151。机壳100的左右侧壁均设有进风口101,前侧壁设有出风口102,后侧壁的下方位置设有散热区域110,底壁120的前侧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支撑凸起121,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方向限定仅为便于对附图进行描述,不会对空调器1的实际设置位置和方向产生限定。
盖体800设置在机壳100的投放口140处,与环形凸筋150相配合,以封闭或打开投放口140。
杯体200、换热器300、循环泵400、风机500、制能件600、散热器700设置在机壳100内,其中风机500和换热器300设在支撑凸起121上,风机500靠近出风口102设置,换热器300设置在风机500的后侧,散热器700位于在支撑凸起121的后侧,靠近散热区域110设置。
杯体200内盛放有水溶液,杯体200包括进液口220、出液口230和朝上的顶部开口210,换热器300包括进液端310和出液端320,杯体200的出液口230通过循环泵400与进液端310相连,换热器300的出液端320与进液口220相连,在循环泵400的驱动下,能够实现换热液在杯体200和换热器300中的循环流动。
制能件600包括第一散热端610和第二散热端620,第一散热端610位于制能件600的上端,第二散热端620位于制能件600的下端,制能件600的第二散热端620支撑在散热器700上,杯体200设置在制能件600的上方,第一散热端610位于杯体200的内部,杯体200顶部开口210处的侧壁插入环形凸筋150上的凹槽151内。
当空调器1进行制冷时,第一散热端610可对杯体200内的水溶液进行制冷,使杯体200内的水溶液变为冷水,循环泵400可驱动杯体200内的冷水从出液口230通过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风机500可驱动室内的热空气从机壳100左右两侧壁上的进风口101进入机壳100内,沿从后向前的方向流向换热器300,在换热器300内的冷水与热空气相遇时,冷水放冷以将热空气制备为可用于制冷的冷空气,在风机500的驱动下,机壳100内的冷空气可从机壳100前侧的出风口102流至室内,以对机壳100前侧的区域进行制冷。
此外,在空调器1进行制冷时,第二散热端620进行放热,散热器700可将第二散热端620放出的热量运输至散热区域110处,以将第二散热端620产生的热量从机壳100后侧的散热区域110排出机壳100。
当空调器1进行制热时,第一散热端610可对杯体200内的水溶液进行制热,使杯体200内的水溶液变为热水,循环泵400可驱动杯体200内的热水从出液口230通过进液端310流入换热器300内。风机500可驱动室内的冷空气从机壳100左右两侧壁上的进风口101进入机壳100内,沿从后向前的方向流向换热器300,在换热器300内的热水与冷空气相遇时,热水放热以将冷空气制备为可用于制热的热空气,在风机500的驱动下,机壳100内的热空气可从机壳100前侧的出风口102流至室内,以对机壳100前侧的区域进行制热。
此外,在空调器1进行制热时,第二散热端620进行吸热,散热器700可将因第二散热端620吸热产生的冷空气运输至散热区域110处,以将第二散热端620产生的冷空气从机壳100后侧的散热区域110排出机壳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用于盛放换热液的杯体,所述杯体放置在所述机壳内;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的进液端通过循环泵与所述杯体相连,所述换热器的出液端与所述杯体相连以形成循环流路,所述循环泵运行使得所述换热液在所述循环流路内循环;
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机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能件,所述制能件设置于所述杯体以对所述杯体内的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能件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第一散热端和第二散热端,所述第一散热端用于对所述换热液进行制冷或加热;所述第二散热端位于所述杯体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端为制冷端,所述空调器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与所述第二散热端接触以对所述第二散热端进行散热,所述机壳设有散热区域,所述散热区域邻近所述散热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支撑在所述散热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底壁设有向上凸起的支撑凸起,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凸起上,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支撑凸起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区域位于所述机壳的下部,所述出风口和所述散热区域位于所述机壳的相对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形成为圆形形状,所述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正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设有位于所述出风口轴向外侧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筋条,其中一部分所述筋条与所述出风口正对设置,另一部分所述筋条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径向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与所述杯体的顶部开口正对设置的投放口,所述投放口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其的盖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关闭所述投放口时所述盖体与所述杯体的顶部开口配合以关闭所述顶部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内顶壁设有围绕所述投放口设置的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内设有环形的凹槽,所述杯体的顶部插入到所述凹槽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50433.3A CN116202150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50433.3A CN116202150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02150A true CN116202150A (zh) | 2023-06-02 |
Family
ID=86513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50433.3A Pending CN116202150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202150A (zh) |
-
2021
- 2021-11-30 CN CN202111450433.3A patent/CN11620215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926264B1 (en) | Refrigerator having centrifugal fan with volute | |
CN109838956B (zh) | 温度调节容器 | |
KR101909370B1 (ko) | 냉온장고 | |
KR20180000291U (ko) | 반도체-기반 공조장치 | |
WO2006103566A2 (en) | Device for dispensing liquids | |
CN211041162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216557832U (zh) | 制冷设备 | |
CN1952512A (zh) | 空调器的室外机散热结构 | |
KR20020085786A (ko) | 냉장고 | |
CN116202150A (zh) | 空调器 | |
KR20060127550A (ko) | 이동형 수냉식 에어컨 | |
CN209639310U (zh) | 热管散热内部流动型半导体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 |
CN112050295A (zh) | 空调室内机 | |
KR101111194B1 (ko) | 열전모듈이 구비된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JP4087086B2 (ja) | 冷蔵庫 | |
CN216557833U (zh) | 制冷设备 | |
JP2008111664A (ja) | 冷蔵庫 | |
CN115867756A (zh) | 冰箱 | |
KR20070038353A (ko)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 |
CN218920761U (zh) | 变频装置、压缩机和暖通设备 | |
CN218920866U (zh) | 变频设备、压缩机和暖通设备 | |
CN111595055A (zh) | 双芯片循环液体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 |
EP3964757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7057637U (zh) | 烟机 | |
WO2022213504A1 (zh) | 空调器的中隔板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