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9275A - 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9275A
CN116199275A CN202310099381.2A CN202310099381A CN116199275A CN 116199275 A CN116199275 A CN 116199275A CN 202310099381 A CN202310099381 A CN 202310099381A CN 116199275 A CN116199275 A CN 116199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dium
layered oxide
oxide
source
electri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93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志高
陈培培
杨帆
黄吉丽
马宗凯
武增雪
孙伟丽
刘瑞
王尊志
李琮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Ronbay Lithium Battery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Ronbay Lithium Battery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Ronbay Lithium Battery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Ronbay Lithium Battery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938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992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99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92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nickel,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为dO‑Na‑O,3.1≤dO‑Na‑O≤3.45,其碱金属层具有较高含量的钠,可以减少晶胞中O2‑、O2‑之间的静电斥力,从而增加O2‑‑Na+‑O2‑的静电内聚,并减少O2‑TM‑O2‑中的电子区域化,提高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克容量等性能。

Description

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钠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资源逐渐短缺,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为地壳种种含量排名第六的钠元素,其资源丰富,以富钠层状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逐渐受到关注。然而,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容量等性能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能够提高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容量等性能。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钠电层状氧化物,其钠层间距为dO-Na-O,3.1≤dO-Na-O≤3.45。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aβNiaFebMncCudMxOy,0.67<β≤1.25,0.11≤a≤0.44,0.11≤b≤0.44,0.11≤c≤0.44,0≤d≤0.44,0≤x≤0.1,y满足NaNiaFebMncCudMxOa1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M包括Zr、Ti、Ta、Nb、Sb、Al、Mg、Zn、K、Li、B、P、S、F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d>0,3.2≤dO-Na-O≤3.45;或者,d=0,3.1≤dO-Na-O≤3.4。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中含有过渡金属和掺杂元素M,M的摩尔数与所述过渡金属的总摩尔数之比为0-10%。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为O3晶体结构;和/或,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为单晶或者由一次颗粒团聚而成的二次颗粒。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包含钠源、镍源、铁源、锰源、含有掺杂元素M的M源的混合物在800-1000℃进行煅烧,制得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其中,所述混合物包括或不包括铜源,所述M包括Zr、Ti、Ta、Nb、Sb、Al、Mg、Zn、K、Li、B、P、S、F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将所述混合物以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1000℃,再进行所述煅烧;和/或,所述煅烧的时间为10-15h;和/或,所述钠源包括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镍源包括氧化镍、硝酸镍、乙酸镍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铁源包括四氧化三铁、硝酸铁、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锰源包括碳酸锰、乙酸锰、三氧化二锰、四氧化三锰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铜源包括氧化铜、硫酸铜、硝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M源包括氧化锆、氧化钛、五氧化二钽、五氧化二铌、三氧化二锑、五氧化二锑、氧化铝、氢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镁、氢氧化锂、氧化锂、碳酸锂、氢氧化钾、硫化钾、硼酸、三氧化二硼、磷酸二氢铵、磷酸锂、磷酸、磷酸铁、硫化钠、氟化钠、氟化锂、氟化钾、氟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钠电池,包括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上述钠电池包括正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5-94%,所述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7.5%所述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7.5%。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负极片,所述负极片包括钠金属。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评价方法,包括:对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得到XRD分析结果;基于所述XRD分析结果,确定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根据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评价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具有较小的钠层间距(3.1≤dO-Na-O≤3.45),其碱金属层(即钠层,或称碱层)具有较高含量的钠,可以减少晶胞中O2-、O2-之间的静电斥力,从而增加O2--Na+-O2-的静电内聚,并减少O2-过渡金属-O2-(O2-TM-O2-)中的电子区域化,提高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克容量等性能,同时,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满足3.1≤dO-Na-O≤3.45,可以使钠电层状氧化物具有更为适宜的钠层间距,便于Na+的脱嵌,进一步提高其作为正极材料的性能。研究显示,采用钠电层状氧化物形成的钠电池在2-4.2V电压窗口下,以17mAg-1倍率充放电,其放电容量可达160~190mAhg-1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元素分布示意图(图1的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中的O、Na、TM排布示意图,图1的B为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单个晶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5制得的钠电层状氧化物的XRD图;
图3为克容量随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的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方案,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只是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近年来,锂资源逐渐短缺,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为地壳种种含量排名第六的钠元素,其资源丰富,以富钠层状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逐渐受到关注。然而,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容量等性能有待提高。
举例来说,用于正极材料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主要分为P2和O3两种晶体结构(P2中的P表示钠离子位于三棱柱(Prismatic),O3中的O表示钠离子位于八面体配位(Octahedral)中心),其均为六方晶系,在充放电过程中,进行脱嵌的钠离子均位于它们的过渡金属层之间(与层状富锂正极材料类似)。其中,相对于P2类型的钠电层状氧化物(钠含量小于0.67),O3类型的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单位晶胞中具有更高的钠含量(大于0.67),表现出更高的容量,因此具有相对更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作为正极材料,O3类型的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克容量等性能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钠电层状氧化物,其钠层间距为dO-Na-O,3.1≤dO-Na-O≤3.45。
根据发明人的长期研究,钠电层状氧化物的过渡金属(TM)层之间的钠含量是影响其容量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过渡金属层中存在电子局域化以及两层的氧(O2-)与氧之间强静电斥力等问题,使不同层状氧化物(如不同O3类型的层状氧化物)展现出不同的碱层间距(即钠层间距),而碱层之间具有较多的Na+含量,可以改善过渡金属层中的电子局域化问题,以及减小两层的氧与氧之间的静电斥力,缩短两层之间的距离(碱层层间距减小),因此,碱层间距(即钠层间距dO-Na-O)与碱层中的钠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发明人研发出钠层间距满足3.1≤dO-Na-O≤3.45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其碱金属层具有较高含量的钠,可以减少两层的O2-与O2-之间的静电斥力,从而增加O2--Na+-O2-的静电内聚,并减少O2-TM-O2-中的电子区域化,由此可提高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克容量等性能,此外,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3.1,即3.1≤dO-Na-O≤3.45,可以使钠电层状氧化物具有更为适宜的钠层间距,便于Na+的脱嵌,进一步提高其作为正极材料的性能。研究显示,采用钠电层状氧化物形成的钠电池在2-4.2V电压窗口下,以17mAg-1倍率充放电,其放电容量可达160~190mAhg-1
示例性地,dO-Na-O可以为3.1、3.15、3.2、3.25、3.3、3.35、3.4、3.45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具体地,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可以为O3晶体结构,即其为O3类型的富钠层状氧化物。O3类型的富钠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存储性能主要来源于过渡金属层与过渡金属层之间的钠(Na+)的脱嵌来实现,其过渡金属层与过渡金属层之间的距离(过渡金属层间距dO-TM-O)受两层氧与氧之间的静电斥力影响,而通常静电斥力取决于过渡金属层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和碱金属层中的Na+含量,在相同过渡元素的过渡金属层条件下,碱金属层中具有较高的Na+含量,可增加O2--Na+-O2-的静电内聚,并减少O2--TM-O2-中的电子区域化,缩短碱金属层之间的距离(即钠电层间距dO-Na-O),控制O3类型的富钠层状氧化物的dO-Na-O≤3.45,能够使其具有较高的Na+含量,增加其O2--Na+-O2-的静电内聚,并减少O2—TM-O2-中的电子区域化,提高其克容量等性能。
此外,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具体可以为六方晶系。
一般情况下,在3.1≤dO-Na-O≤3.45的范围内,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越小,其表现出相对更优的性能。
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含有钠、过渡金属(TM)和氧等元素,其中的金属元素与氧相互作用形成层状结构,如图1所示(图1的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中的O、Na、TM排布示意图,图1的B为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单个晶胞的结构示意图),Na+的相对两侧均分别存在一个O2-(即Na位点的相对两侧分别存在O位点),形成O2--Na+-O2-结构(即氧层-钠层-氧层);TM的相对两侧均分别存在一个O2-(即TM位点的相对两侧分别存在O位点),形成O2--TM+-O2-结构(即氧层-过渡金属层-氧层),相邻的O2--Na+-O2-结构和O2--TM+-O2-结构共用同一个O2-(即相邻的氧层-钠层-氧层和氧层-过渡金属层-氧层共用一个氧层),由此形成-O2--Na+-O2--TM+-(即-氧层-钠层-氧层-过渡金属层-)或-O2--TM+-O2--Na+-(氧层-过渡金属层-氧层-钠层-)等重复单元,即钠电层状氧化物具有由该重复单元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堆叠而成的结构。
其中,钠层间距dO-Na-O是指,在O2--Na+-O2-结构中,从Na+一侧的O2-的中间(半个O2-)至Na+另一侧的O2-的中间(半个O2-)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即从钠层一侧的氧层的中间至该钠层另一侧的氧层的中间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O2-的中间(氧层的中间)为O原子中心位置,即氧层的中间在第一方向上至该氧层的相对两侧的距离相等,亦即,dO-Na-O为半个氧层-钠层-半个氧层这一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通过对钠电层状氧化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基于XRD分析结果获得钠层间距dO-Na-O,例如对钠电层状氧化物的XRD谱图进行精修等处理,获得单个晶胞(单个六方晶系晶胞)及相关参数(如图1所示),根据这些参数计算得到dO-Na-O
具体来说,可根据公式dO-Na-O=d(003)-dO-TM-O计算得到钠层间距dO-Na-O,其中,d(003)是钠电层状氧化物在XRD谱图中(003)晶面的间距,可根据六方晶系晶面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4073589730000061
计算得到,a和c为晶胞参数(a为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单个六方晶系晶胞的a轴晶胞参数,c为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单个六方晶系晶胞的c轴晶胞参数),h、k、l为晶面指数(h=0、k=0、l=3);dO-TM-O为上述过渡金属层间距,可根据公式dO-TM-O=[c×Wc-o(%)-d(003)/2]×2计算,Wc-o为单个晶胞中棱边上第一个O2-位点与原点(Na+位点确认为原点)的距离(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与c轴晶胞参数的比例,亦即,Wc-o为单个晶胞中同一棱边上的相邻的O2-位点(O原子中心位置)和Na+位点(Na原子中心位置)的距离(该O2-位点和该Na+位点位于单个晶胞的同一棱边上,且在该棱边上的元素中,该O2-位点和该Na+位点相邻)。
具体地,如图1所示,过渡金属层间距dO-TM-O是指,在O2--TM+-O2-结构中,从TM+一侧的O2-的中间至TM+另一侧的O2-的中间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即从过渡金属层一侧的氧层的中间至该过渡金属层另一侧的氧层的中间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O2-的中间(氧层的中间)为O原子中心位置,即氧层的中间在第一方向上至该氧层的相对两侧的距离相等,亦即,dO-TM-O为半个氧层-过渡金属层-半个氧层这一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d(003)可表示为,在-TM+-O2--Na+-O2--TM+(氧层-过渡金属层-氧层-钠层-氧层-过渡金属层-)结构中,从-O2--Na+-O2-一侧的-TM+的中间至-O2--Na+-O2-另一侧的TM+的中间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TM+的中间为TM原子中心位置,即TM+的中间在第一方向上至该TM+的相对两侧的距离相等),亦即d(003)为半个过渡金属层-氧层-钠层-氧层-半个过渡金属层这一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一般情况下,钠电层状氧化物中的过渡金属为钠电层状氧化物中的主金属,其具体可以包括镍(Ni)、铁(Fe)、锰(Mn)、铜(Cu)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钠电层状氧化物可以包括三元材料或四元材料,三元材料例如包括镍(Ni)铁(Fe)锰(Mn)三元材料,四元材料例如包括镍(Ni)铁(Fe)锰(Mn)铜(Cu)四元材料。
根据发明人的进一步研究,在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如三元材料或四元材料)中引入掺杂元素M,M可以取代主金属元素在点阵中的阵点位置,以调节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从而使钠电层状氧化物具有更小的钠层间距dO-Na-O,便于获得上述dO-Na-O≤3.45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如获得3.1≤dO-Na-O≤3.45钠电层状氧化物,提高其容量和循环性等性能。因此,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还含有掺杂元素M,M具体可以包括Zr、Ti、Ta、Nb、Sb、Al、Mg、Zn、K、Li、B、P、S、F的一种或多种。
一般情况下,上述四元材料的钠层间距dO-Na-O优选为3.2≤dO-Na-O≤3.45,进一步优选为3.2≤dO-Na-O≤3.4;上述三元材料的钠层间距dO-Na-O优选为3.1≤dO-Na-O≤3.4,进一步优选为3.15≤dO-Na-O≤3.35。
经进一步研究,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化学式可以为NaβNiaFebMncCudMxOy,0.67<β≤1.25,0.11≤a≤0.44,0.11≤b≤0.44,0.11≤c≤0.44,0≤d≤0.44,0≤x≤0.1,y满足NaNiaFebMncCudMxOa1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M为上述掺杂元素(即M包括Zr、Ti、Ta、Nb、Ti、Sb、Al、Mg、Zn、K、Li、B、P、S、F的一种或多种)。
示例性地,β可以为0.68、0.7、0.72、0.75、0.78、0.8、0.83、0.85、0.88、0.9、0.92、0.95、0.98、1、1.25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示例性地,a可以为0.11、0.15、0.18、0.2、0.22、0.25、0.28、0.3、0.32、0.35、0.38、0.4、0.42、0.44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示例性地,b可以为0.11、0.15、0.18、0.2、0.22、0.25、0.28、0.3、0.32、0.35、0.38、0.4、0.42、0.44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示例性地,c可以为0.11、0.15、0.18、0.2、0.22、0.25、0.28、0.3、0.32、0.35、0.38、0.4、0.42、0.44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示例性地,d可以为0、0.05、0.11、0.15、0.18、0.2、0.22、0.25、0.28、0.3、0.32、0.35、0.38、0.4、0.42、0.44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当d>0时,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为四元材料(其化学式为NaβNiaFebMncCudMxOy),其钠层间距dO-Na-O优选为3.2≤dO-Na-O≤3.45,进一步优选为3.2≤dO-Na-O≤3.4,更利于该四元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的功能发挥。
当d=0时,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为三元材料,其化学式为NaβNiaFebMncMxOy,其钠层间距dO-Na-O优选为优选为3.1≤dO-Na-O≤3.4,进一步优选为3.15≤dO-Na-O≤3.35,更利于该三元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的功能发挥。
示例性地,x可以为0、0.02、0.05、0.08、0.1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示例性地,1.9≤y≤2,y例如为1.995或2等,但不局限于此。
一般情况下,NaβNiaFebMncCudMxOy中,a、b、c、d、x之和可以等于1左右(即a+b+c+d+x=1)。
具体地,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如上述三元材料或四元材料)中,掺杂元素M的摩尔数与过渡金属的总摩尔数(所有过渡金属的摩尔数之和)之比为0%~10%,例如在上述NaβNiaFebMncCudMxOy中,M的摩尔数占Ni、Fe、Mn、Cu的摩尔数之和的0-10%,例如0、1%、2%、3%、4%、5%、6%、7%、8%、9%、10%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能够进一步调控过渡金属层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少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便于获得dO-Na-O≤3.45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并提高其作为正极材料的容量等性能。
此外,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的形貌可为单晶或者由一次颗粒团聚而成的二次颗粒(或称二次球),一次颗粒可以为球状、类球状或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本发明中,可通过本领域常规方法测得钠电层状氧化物中的Na、Ni、Fe、Mn、Cu、M等元素的含量及其配比,例如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分析测得钠电层状氧化物中的各元素的含量,获得各元素配比,即获得NaβNiaFebMncCudMxOy中的β、a、b、c、d、x等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包含钠源、镍源、铁源、锰源、含有掺杂元素M的M源的混合物在800-1000℃进行煅烧(烧结),制得钠电层状氧化物;其中,混合物包括或不包括铜源,M包括Zr、Ti、Ta、Nb、Ti、Sb、Al、Mg、Na、K、Li、B、P、S、F的一种或多种。通过该过程,将主金属元素(即过渡金属Ni、Fe、Mn等)与掺杂元素(M)共混烧结,能够制得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
当上述混合物中包括铜源时,主金属元素包括Ni、Fe、Mn、Cu,所制得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例如为上述四元材料NaβNiaFebMncCudMxOy(d>0)。
当上述混合物中不包括铜源时,主金属元素包括Ni、Fe、Mn,所制得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例如为上述三元材料NaβNiaFebMncMxOy
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控制钠源、镍源、铁源、锰源、铜源、M源等原料的用量,以调控所制得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中各元素的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配比,即调控NaβNiaFebMncCudMxOy中的β、a、b、c、d、x等值,通常情况下,镍源、铁源、锰源、铜源、M源等原料的用量所满足的Ni、Fe、Mn、Cu、M等元素的配比与所制得的NaβNiaFebMncCudMxOy中的Ni、Fe、Mn、Cu、M等元素的含量配比基本一致。
具体地,钠源提供Na,镍源提供Ni,铁源提供Fe,锰源提供Mn,铜源提供Cu,M源提供M,钠源、镍源、铁源、锰源、铜源、M源的用量可以满足Na、Ni、Fe、Mn、Cu、M的摩尔比为β':a':b':c':d':x',0.8<β'≤1.35,0.11≤a'≤0.44,0.11≤b'≤0.44,0.11≤c'≤0.44,0≤d'≤0.44,0≤x'≤0.1。
一般情况下,a'基本等于a,b'基本等于b,c'基本等于c,d'基本等于d,x'基本等于x,β'通常可以略大于β。由此,可以根据上述镍源、铁源、锰源、铜源、M源等原料的用量确定所制得的NaβNiaFebMncCudMxOy中的a、b、c、d、x等值,或者,如上所述,也可以采用ICP分析等本领域常规方法分析得到NaβNiaFebMncCudMxOy中的β、a、b、c、d、x等值。
上述制备过程中,可以将钠源、镍源、铁源、锰源、M源等原料混合均匀,得到上述混合物;然后升温至上述煅烧温度(800-1000℃)进行煅烧,具体可以在含氧环境下升温和煅烧,例如在空气中升温和煅烧。
上述升温过程的升温速率可以为1-5℃/min,即将混合物以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1000℃,再进行煅烧,利于所制得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中各元素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钠电层状氧化物的性能,同时保持较短的升温时间,提高制备效率。
示例性地,上述升温速率例如为1℃/min、2℃/min、3℃/min、4℃/min、5℃/min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示例性地,上述煅烧温度例如为800℃、820℃、850℃、880℃、900℃、920℃、950℃、980℃、1000℃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此外,上述煅烧的时间可以为10-15h,例如10h、11h、12h、13h、14h、15h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具体地,钠源可以包括钠盐(如包括碳酸钠和/或碳酸氢钠)和/或氢氧化钠,例如包括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镍源可以包括镍的氧化物(如氧化镍)和/或镍盐(如包括硝酸镍和/或乙酸镍),例如包括氧化镍、硝酸镍、乙酸镍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铁源可以包括铁的氧化物和/或铁盐,具体可以包括三价铁源,例如包括四氧化三铁、硝酸铁、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锰源可以包括锰盐(如包括碳酸锰和/或乙酸锰)和/或锰的氧化物(如包括三氧化二锰和/或四氧化三锰),例如包括碳酸锰、乙酸锰、三氧化二锰、四氧化三锰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铜源可以包括铜的氧化物(如包括氧化铜)和/或铜盐(如包括硫酸铜和/或硝酸铜),包括氧化铜、硫酸铜、硝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M源可以包括含有M的氧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盐、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地,M源包括Zr源、Ti源、Ta源、Nb源、Sb源、Al源、Mg源、Na源、K源、Li源、B源、P源、S源、F源的一种或多种,Zr源例如包括氧化锆,Ti源例如包括氧化钛(TiO2),Ta源例如包括五氧化二钽(Ta2O5),Nb源例如包括五氧化二铌(Nb2O5),Sb源例如包括三氧化二锑(Sb2O3)和/或五氧化二锑(Sb2O5),Al源例如包括氧化铝(Al2O3)和/或氢氧化铝(Al(OH)3),Mg源例如包括氧化镁(MgO)和/或氢氧化镁(Mg(OH)2),K源例如包括氢氧化钾(KOH)和/或硫化钾(K2S),Li源例如包括氢氧化锂(LiOH)、氧化锂(Li2O)、碳酸锂(Li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B源例如包括硼酸(H3BO3)和/或三氧化二硼(B2O3),P源例如包括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锂(Li3PO4)、磷酸(H3PO4)、磷酸铁(FePO4)中的一种或多种,S源例如包括硫化钠(Na2S)和/或硫化钾(K2S),F源例如包括氟化钠(NaF)、氟化锂(LiF)、氟化钾(KF)、氟化铵(NH4F)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M源可以包括氧化锆、氧化钛(TiO2)、五氧化二钽(Ta2O5)、五氧化二铌(Nb2O5)、三氧化二锑(Sb2O3)、五氧化二锑(Sb2O5)、氧化铝(Al2O3)、氢氧化铝(Al(OH)3)、氧化镁(MgO)、氢氧化镁(Mg(OH)2)、氢氧化锂(LiOH)、氧化锂(Li2O)、碳酸锂(Li2CO3)、氢氧化钾(KOH)、硫化钾(K2S)、硼酸(H3BO3)、三氧化二硼(B2O3)、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锂(Li3PO4)、磷酸(H3PO4)、磷酸铁(FePO4)、硫化钠(Na2S)、氟化钠(NaF)、氟化锂(LiF)、氟化钾(KF)、氟化铵(NH4F)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钠电池包括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具有高容量等性能。
一般情况下,钠电池包括正极片,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即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作为钠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以为85-94%,例如85%、86%、87%、88%、89%、90%、91%、92%、93%、94%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以为3-7.5%,例如3%、3.5%、4%、4.5%、5%、5.5%、6%、6.5%、7%、7.5%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以为3-7.5%,例如3%、3.5%、4%、4.5%、5%、5.5%、6%、6.5%、7%、7.5%或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
此外,所用粘结剂可以是本领域常规粘结材料,例如包括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所用导电剂可以是本领域常规导电材料,例如包括导电碳材料,如包括乙炔黑、活性炭、碳纳米管的一种或多种。
此外,上述钠电池还包括负极片,负极片具体可以包括钠金属。该负极片具体可以是由钠金属形成的纳金属负极,其例如为可商购的商业钠片等,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上述钠电池具体可以为钠离子电池,其例如为扣式电池等,但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评价方法,包括:对钠电层状氧化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得到XRD分析结果;基于XRD分析结果,确定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根据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评价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
具体地,XRD分析结构包括钠电层状氧化物的XRD谱图,如上所述,可以对XRD谱图进行精修等处理,获得单个晶胞(单个六方晶系晶胞)及相关参数(如图1所示),根据这些参数计算得到dO-Na-O,具体可根据公式dO-Na-O=d(003)-dO-TM-O计算得到钠层间距dO-Na-O,于此不再过多赘述。
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当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满足3.1≤dO-Na-O≤3.45时,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具有较高含量的钠,可以减少晶胞中O2-、O2-之间的静电斥力,从而增加O2--Na+-O2-的静电内聚,并减少O2-过渡金属-O2-(O2-TM-O2-)中的电子区域化,提高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克容量等性能,同时间距适宜的钠层间距,便于Na+的脱嵌,进一步提高其作为正极材料的性能,由此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具体可表现在具有较高的放电容量,例如采用钠电层状氧化物形成的钠电池在2-4.2V电压窗口下,以17mAg-1倍率充放电,其放电容量可达160~190mAhg-1
此外,经进一步研究,在3.1≤dO-Na-O≤3.45的范围内,钠电层状氧化物的放电容量随钠层间距dO-Na-O的减小而增大(如图3所示),即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越小,其放电容量越高,电化学性能越好。
由此,可以根据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评价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具体来说,当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在3.1≤dO-Na-O≤3.45范围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放电容量等电化学性能,且在3.1≤dO-Na-O≤3.45的范围内,dO-Na-O越小,表明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越好。这样,可以通过上述评价过程获得充电和放电容量良好或满足特定要求的钠电层状氧化物材料,而无需对钠电层状氧化物进行电化学测试,从而避免将其组成成电池后再进行测试的复杂过程,进而节约资源,提高评价效率。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介绍。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均基于XRD分析结果获得(图2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制得的四元材料的XRD谱图(实施例2-4与实施例1类似)和实施例5制得的三元材料的XRD谱图(实施例6-8与实施例5类似)),如上所述,对XRD谱图进行精修等处理获得相关参数,根据dO-Na-O=d(003)-dO-TM-O计算得到钠层间距dO-Na-O,不再赘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91Ni0.11Fe0.35Mn0.32Cu0.22O1.9725,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铜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Cu=1:0.11:0.35:0.32:0.22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9 1Ni0.11Fe0.35Mn0.32Cu0.22O1.9725,另测得其XRD谱图如图2所示,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93Ni0.11Fe0.34Mn0.32Cu0.22Al0.01O1.9775,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铜、氧化铝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Cu:Al=1:0.11:0.34:0.32:0.22:0.01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93Ni0.11Fe0.34Mn0.32Cu0.22Al0.01O1.9775,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93Ni0.11Fe0.35Mn0.31Cu0.22Ce0.01O1.9775,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铜、氧化铈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Cu:Ce=1:0.11:0.35:0.31:0.22:0.01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93Ni0.11Fe0.35Mn0.31Cu0.22Ce0.01O1.9775,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96Ni0.11Fe0.35Mn0.31Cu0.22Zr0.01O1.98,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铜、氧化锆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Cu:Zr=1:0.11:0.35:0.31:0.22:0.01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96Ni0.11Fe0.35Mn0.31Cu0.22Zr0.01O1.98,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5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95Ni0.23Fe0.23Mn0.54O1.9875,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1:0.23:0.23:0.54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95Ni0.23Fe0.23Mn0.54O1.9875,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实施例6
本实施例6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96Ni0.23Fe0.22Mn0.54Al0.01O1.99,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铝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Al=1:0.23:0.22:0.54:0.01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9 6Ni0.23Fe0.22Mn0.54Al0.01O1.99,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实施例7
本实施例7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96Ni0.23Fe0.23Mn0.53Ce0.01O1.99,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铈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Ce=1:0.23:0.23:0.53:0.01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9 6Ni0.23Fe0.23Mn0.53Ce0.01O1.99,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实施例8
本实施例8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98Ni0.23Fe0.22Mn0.54Zr0.01O1.995,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氧化锆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Zr=1:0.23:0.22:0.54:0.01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9 8Ni0.23Fe0.22Mn0.54Zr0.01O1.995,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对比例1
对比例1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82Ni0.23Fe0.23Mn0.54O1.955,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0.9:0.23:0.23:0.54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82Ni0.23Fe0.23Mn0.54O1.955,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对比例2
对比例2提供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为Na0.8Ni0.11Fe0.35Mn0.32Cu0.22O1.95,其制备过程如下:
将氧化镍、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锰和碳酸钠按照Na:Ni:Fe:Mn:Cu=0.9:0.11:0.35:0.32:0.22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空气中,以2℃/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950℃,于950℃煅烧1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钠电层状氧化物,经ICP测得其化学式为Na0.8Ni0.11Fe0.35Mn0.32Cu0.22O1.95,另测得其钠层间距dO-Na-O见表1。
应用实施例
分别采用上述实施例1-8、对比例1-2制得的钠电层状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与钠金属负极(商业钠片),过程如下:
将正极活性材料(粉末)、乙炔黑和PVDF按照质量比91:4.5:4.5混合,加入NMP制成浆料,将其涂敷于铝箔的正反两个表面,干燥后,置于真空烘箱中于120℃烘烤12h,制得正极片;
将正极片与钠片装配成扣式钠半电池,所用电解液按照如下过程制得:在手套箱中,将NaPF6加入到由EC和EMC按照EC:EMC=3:7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有机溶剂中,制得电解液;其中,电解液中的NaPF6的浓度为1mol/L。
使用恒流充放电模式,在40mA的电流下,于电压窗口2~4.2V(即电压由4.2V降到2V)对扣式钠半电池进行首圈充放电测试,测得首圈放电克容量见表1。
表1
Figure BDA0004073589730000161
/>
根据实施例1-8、对比例1-2的克容量测试数据绘制放电克容量随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的变化曲线,见图3。
可以看到,相对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实施例1-8的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3.45,将其作为钠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可显著提高钠电池的放电克容量等性能。
此外,从实施例1-4可以看到,对于四元材料而言,相对于未掺杂掺杂元素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实施例1),掺杂有掺杂元素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实施例2-4)具有更低的钠层间距dO-Na-O,表现出更优的放电可容量等性能。
此外,从实施例5-8可以看到,对于三元材料而言,相对于未掺杂掺杂元素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实施例5),掺杂有掺杂元素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实施例6-8)具有更低的钠层间距dO-Na-O,表现出更优的放电可容量等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钠电层状氧化物,其特征在于,其钠层间距为dO-Na-O,3.1≤dO-Na-O≤3.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其特征在于,其化学式为NaβNiaFebMncCudMxOy,0.67<β≤1.25,0.11≤a≤0.44,0.11≤b≤0.44,0.11≤c≤0.44,0≤d≤0.44,0≤x≤0.1,y满足NaNiaFebMncCudMxOa1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M包括Zr、Ti、Ta、Nb、Sb、Al、Mg、Zn、K、Li、B、P、S、F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其特征在于,
d>0,3.2≤dO-Na-O≤3.45;或者,
d=0,3.1≤dO-Na-O≤3.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中含有过渡金属和掺杂元素M,M的摩尔数与所述过渡金属的总摩尔数之比为0-1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钠电层状氧化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为O3晶体结构;
和/或,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为单晶或者由一次颗粒团聚而成的二次颗粒。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钠电层状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包含钠源、镍源、铁源、锰源、含有掺杂元素M的M源的混合物在800-1000℃进行煅烧,制得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其中,所述混合物包括或不包括铜源,所述M包括Zr、Ti、Ta、Nb、Sb、Al、Mg、Zn、K、Li、B、P、S、F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混合物以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1000℃,再进行所述煅烧;
和/或,所述煅烧的时间为10-15h;
和/或,所述钠源包括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和/或,所述镍源包括氧化镍、硝酸镍、乙酸镍中的一种或多种;
和/或,所述铁源包括四氧化三铁、硝酸铁、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多种;
和/或,所述锰源包括碳酸锰、乙酸锰、三氧化二锰、四氧化三锰中的一种或多种;
和/或,所述铜源包括氧化铜、硫酸铜、硝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和/或,所述M源包括氧化锆、氧化钛、五氧化二钽、五氧化二铌、三氧化二锑、五氧化二锑、氧化铝、氢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镁、氢氧化锂、氧化锂、碳酸锂、氢氧化钾、硫化钾、硼酸、三氧化二硼、磷酸二氢铵、磷酸锂、磷酸、磷酸铁、硫化钠、氟化钠、氟化锂、氟化钾、氟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8.一种钠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钠电层状氧化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钠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钠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5-94%,所述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7.5%所述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7.5%。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钠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负极片,所述负极片包括钠金属。
12.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得到XRD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XRD分析结果,确定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
根据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钠层间距dO-Na-O评价所述钠电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
CN202310099381.2A 2023-01-30 2023-01-30 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Pending CN1161992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9381.2A CN116199275A (zh) 2023-01-30 2023-01-30 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9381.2A CN116199275A (zh) 2023-01-30 2023-01-30 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9275A true CN116199275A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18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9381.2A Pending CN116199275A (zh) 2023-01-30 2023-01-30 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9927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25813A (zh) * 2023-06-27 2023-08-01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正极极片
CN116565183A (zh) * 2023-07-06 2023-08-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6911075A (zh) * 2023-09-12 2023-10-20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预测金属离子层状氧化物晶体结构演变的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25813A (zh) * 2023-06-27 2023-08-01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正极极片
CN116525813B (zh) * 2023-06-27 2023-10-27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正极极片
CN116565183A (zh) * 2023-07-06 2023-08-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6565183B (zh) * 2023-07-06 2023-11-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6911075A (zh) * 2023-09-12 2023-10-20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预测金属离子层状氧化物晶体结构演变的方法和系统
CN116911075B (zh) * 2023-09-12 2024-01-12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预测金属离子层状氧化物晶体结构演变的方法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28773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CN103456936B (zh) 钠离子二次电池及其用的层状钛酸盐活性物质、电极材料、正负极和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JP7241287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KR101989632B1 (ko) 정극 활물질 입자 분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
US7678503B2 (en) Surface and bulk modified high capacity layered oxide cathodes with low irreversible capacity loss
TWI423508B (zh)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ion battery, a positive electrode for a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a lithium ion battery
JP7228771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TWI549343B (zh)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ion battery, a positive electrode for a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a lithium ion battery
JP2020068210A (ja) 複合正極活物質、それを含んだ正極、リチウム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872316B (zh) 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6199275A (zh) 钠电层状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方法
JP7228772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KR102420008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상기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제조방법
CN113707875B (zh) 一种尖晶石型镍锰酸锂、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KR101458676B1 (ko) 리튬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이차전지
CN102870256A (zh) 基于锂的电池的经金属氧化物涂布的正电极材料
JP7220431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KR102217593B1 (ko) 표면 코팅된 리튬 과량 양극활물질용 전구체의 제조 방법,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표면 코팅된 리튬 과량 양극활물질용 전구체, 및 리튬 과량 양극활물질
JP7190650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JP7281689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CN116525817B (zh)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和二次电池
TW201543743A (zh) 鋰複合氧化物
JP7241359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Zhang et al. Nanostructured high‐energy xLi2MnO3·(1‐x) LiNi0. 5Mn0. 5O2 (0.3≤ x≤ 0.6) cathode materials
CN113823775A (zh) 正极活性物质、制备其的方法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