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8231A -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 Google Patents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8231A
CN116198231A CN202211516397.0A CN202211516397A CN116198231A CN 116198231 A CN116198231 A CN 116198231A CN 202211516397 A CN202211516397 A CN 202211516397A CN 116198231 A CN116198231 A CN 116198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extension
printing unit
flexible printed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163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胁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198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82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印字单元具备:压印辊,其搬送记录纸;热敏头,其在记录纸印字;马达,其使压印辊旋转;框架(10),其安装有马达;以及柔性印刷基板(70)。柔性印刷基板(70)具备基部(71)和马达用伸出部(73)。马达用伸出部(73)具有:第1伸出部(81),其在展开状态下,向主方向(L2)的外侧延伸;第2伸出部(82),其沿与第1伸出部(8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马达连接部(84),其连接至马达。第1伸出部(81)具有沿长度方向折回的第1折回部(91)。马达连接部(84)与第1伸出部(81)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马达连接部(84)相比而位于主方向(L2)的外侧。

Description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背景技术
热敏打印机(印字单元)具备压印辊、热敏头、马达、框架以及柔性印刷基板。压印辊、热敏头和马达安装于框架。压印辊通过马达的动力来旋转而运送记录纸。热敏头对记录纸的印字面进行加热,使印字面显色而进行印字。马达经由柔性印刷基板连接至控制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6-159482号公报)。
在前述的印字单元中,以小型化等为目的,讨论了马达相对于框架的安装构造的重新研究。
可是,如果马达相对于框架的安装构造改变,则柔性印刷基板相对于马达的连接位置改变,因而有时需要进行柔性印刷基板的形状变更。因此,在柔性印刷基板的制造中,有时由于柔性印刷基板的取数(取り数)变少等而影响波及到制造性。
于是,在本技术领域中,期望如下的印字单元和具备该印字单元的便携型终端:即使马达的安装构造改变,也能够抑制对柔性印刷基板的制造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具备:压印辊,其具有沿着主方向的旋转轴线,搬送记录纸;热敏头,其压接于前述压印辊的外周面,在前述记录纸印字;马达,其使前述压印辊围绕前述旋转轴线旋转;框架,其可旋转地支撑前述压印辊,并且安装有前述马达;以及柔性印刷基板,其与控制前述热敏头和前述马达的动作的控制部连接,前述柔性印刷基板具备沿着前述框架设置的基部和从前述基部伸出的马达用伸出部,前述马达用伸出部具有:第1伸出部,其在展开状态下,从前述基部向前述主方向的外侧延伸;第2伸出部,其从前述第1伸出部沿与前述第1伸出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马达连接部,其从前述第2伸出部延伸并连接至前述马达,前述第1伸出部具有沿长度方向折回的第1折回部,前述马达连接部与前述第1伸出部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前述马达连接部相比而位于前述主方向的外侧。
依据本样式,第1伸出部具有第1折回部。马达连接部与第1伸出部处于展开状态时相比而位于主方向的外侧。因此,即使在由于采用新的马达的安装构造而导致马达的位置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马达连接部的位置适合于马达。依据本样式,能够减小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柔性印刷基板的主方向的尺寸,因而当制造柔性印刷基板时,能够抑制柔性印刷基板的取数的减少。因而,能够减小对柔性印刷基板的制造性的影响。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在前述第1伸出部处于展开状态时,前述马达连接部的外端的前述主方向的位置与前述基部的外端的前述主方向的位置相同,或处于比前述基部的前述外端更靠前述主方向的内侧。
依据本样式,能够减小柔性印刷基板的主方向的尺寸。因此,当制造柔性印刷基板时,能够抑制柔性印刷基板的取数的减少。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柔性印刷基板能够切换前述第2伸出部具有沿长度方向折回的第2折回部的第2形态和前述第2折回部扩展的第1形态。
依据本样式,柔性印刷基板能够对应于马达的位置不同的多个印字单元。因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马达通过粘接剂来固定于前述框架。
依据本样式,能够不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就将马达安装于框架。马达的安装构造简单,因而与现有的印字单元相比,能够谋求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所涉及的便携型终端具备前述印字单元。
依据本样式,即使在由于采用新的马达的安装构造而导致马达的位置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对柔性印刷基板的制造性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便携型终端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展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折回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侧视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同一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而且,有时省略这些构成的重复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便携型终端的立体图。
如图1中示出那样,便携型终端1以能够印刷记录纸P的方式构成。记录纸P是一加热就会显色的感热纸,合适地使用于各种标签或收据、票券等的印刷等。记录纸P以按具有中空孔的方式卷绕的卷纸R的状态设定于便携型终端1,对从卷纸R拉出的部分进行印刷。
便携型终端1具有外壳3、显示部4、控制部5以及印字单元6。
外壳3由塑料、金属材料等以箱状形成。作为构成外壳3的塑料,可列举ABS、ABS与聚碳酸酯的复合材料等。
外壳3具有长方体状的主体部7和卷纸容纳部8。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容纳有印字单元6。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形成有排出口3a。排出口3a将通过印字单元6而被印刷的记录纸P排出。在主体部7的面向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主面,配置有显示部4。显示部4例如是液晶面板。显示部4显示从控制部5传送的各种信息。控制部5控制热敏头40和马达60的动作。
卷纸容纳部8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处向主体部7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突出。在卷纸容纳部8,容纳有卷纸R。
图2和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侧视图。
如图2至图4中示出那样,印字单元6具备压印辊50、马达60、主体框架10(框架)、第1减速齿轮31和第2减速齿轮32、热敏头40、头支撑体45以及柔性印刷基板70。印字单元6是所谓的热敏打印机。
压印辊50具有从动齿轮54。马达60使压印辊50围绕旋转轴线O旋转。主体框架10(框架)可旋转地支撑压印辊50,并且固定有马达60。第1减速齿轮31和第2减速齿轮32将马达60的驱动力减速并传递至从动齿轮54。热敏头40压接于压印辊50的外周面。头支撑体45被主体框架10支撑。在头支撑体45,固定有热敏头40。
如图2中示出那样,印字单元6将通过压印辊50与热敏头40之间的记录纸P朝向箭头A所指向的方向排出。以下,主要地,在印字单元6的说明中,将沿着箭头A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L1。将箭头A所指向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另外,将与上下方向L1正交并与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L2。将与上下方向L1和左右方向L2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L3。在前后方向L3上,将相对于热敏头40的压印辊50侧定义为前方。左右方向L2是“主方向”的示例。
如图3中示出那样,主体框架10例如由包括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树脂等的板材形成。主体框架10以从上下方向L1观察朝向前方开放的U字状形成。具体地,主体框架10具备背板部11、第1侧壁部12、第2侧壁部13以及纸引导部18。背板部11沿左右方向L2延展。第1侧壁部12从背板部11的左右方向L2上的一侧(左侧)的端部向前方竖立设置。第2侧壁部13从背板部11的左右方向L2上的另一侧(右侧)的端部至少向前方竖立设置。纸引导部18设置于第1侧壁部12与第2侧壁部13之间。
如图3和图4中示出那样,背板部11以沿前后方向L3具有厚度的板状形成。背板部11具备厚板部21和薄板部22(参照图4)。厚板部21沿着上端缘沿左右方向L2延伸。薄板部22在下方与厚板部21邻接并沿左右方向L2延伸。厚板部21比薄板部22更向后方鼓出,从而比薄板部22沿前后方向L3更厚地形成。
第1侧壁部12以沿左右方向L2具有厚度的板状形成。在第1侧壁部12的上端缘,形成有朝向下方切入的第1辊插入槽14A。第2侧壁部13以沿左右方向L2具有厚度的板状形成。在第2侧壁部13的上端缘,形成有朝向下方切入的第2辊插入槽14B。第1辊插入槽14A和第2辊插入槽14B以从左右方向L2观察相互一致的方式形成。压印辊50可装卸地插入至第1辊插入槽14A和第2辊插入槽14B。
如图3和图4中示出那样,纸引导部18以沿着左右方向L2延伸的柱状形成。关于纸引导部18,左右方向L2的一侧(左侧)的端部连接至第1侧壁部12的内侧面,并且,左右方向L2的另一侧(右侧)的端部连接至第2侧壁部13的内侧面。
背板部11配置于头支撑体45的后方。在背板部11的朝向头支撑体45侧的面(前表面),形成有将后述的弹性部件47纳入的凹部23。凹部23形成于背板部11的厚板部21。凹部23向后方凹陷,并且沿上下方向L1延伸而向上方开口。凹部23设置为与弹性部件47相同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参照图3)。
第2侧壁部13具备马达支撑部25。马达支撑部25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夹着背板部11和纸引导部18中的至少任一个而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参照图3)。在图示的示例中,马达支撑部25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夹着背板部11而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即,马达支撑部25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背板部11的后方。马达支撑部25中的朝向左右方向L2的内侧的面是粘接有马达60的粘接面,以与左右方向L2正交的平坦面状形成。在马达支撑部25,形成有马达60的输出轴61所插入贯通的轴承孔(省略图示)。
马达60相对于马达支撑部25配置于左右方向L2的内侧。由此,马达60配置于夹着背板部11而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参照图5)。
如图4中示出那样,马达60产生围绕输出轴线Q的转矩。马达60以输出轴线Q与压印辊50的旋转轴线O平行的方式配置。除了马达支撑部25的粘接面以外,马达60相对于主体框架10隔开间隔地配置。进而,马达60的整体相对于便携型终端1的外壳3隔开间隔地配置。
马达60具备:未图示的定子和转子;壳体62,其容纳定子和转子;以及输出轴61,其从壳体62沿着输出轴线Q突出。壳体62具备:圆筒部63,其沿左右方向L2延伸,并且从周向方向的外侧包围定子;第1凸缘64,其将圆筒部63中的马达支撑部25侧的开口闭塞;以及第2凸缘65,其将圆筒部63中的与第1凸缘64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闭塞。圆筒部63以将输出轴线Q作为中心的圆筒状形成。
马达60通过粘接剂来固定于马达支撑部25。粘接剂涂敷于马达60的第1凸缘64和马达支撑部25各自的相互相对置的面的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涂敷于马达60的第1凸缘64中的朝向马达支撑部25侧的主面整体。由此,粘接剂将马达60以不能沿前后方向L3、上下方向L1和左右方向L2位移的方式相对于马达支撑部25固定。
在马达60,设置有端子66和端子用台座67。端子用台座67从壳体62的圆筒部63的外周面朝向马达60的外侧突出。端子66从端子用台座67朝向马达60的外侧突出。在端子66,连接有柔性印刷基板70的马达用伸出部73(参照图4)。马达60经由柔性印刷基板70电连接至控制部5(参照图1)。马达60基于来自控制部5的信号而驱动。
如图3中示出那样,在第2侧壁部13的外侧,形成有齿轮箱部15。齿轮箱部15具有从第2侧壁部13的周缘朝向左右方向L2的外侧竖立设置的周壁部16。即,齿轮箱部15由第2侧壁部13和周壁部16形成,朝向左右方向L2的外侧开口。周壁部16从左右方向L2观察朝向上方开放。在周壁部16,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一对卡止凹部17。一对卡止凹部17形成于周壁部16的上方开放部的前后两侧。在一对卡止凹部17,卡合有齿轮罩30。齿轮罩30从左右方向L2的外侧覆盖齿轮箱部15的内侧。
在齿轮箱部15的内部,可旋转地组装有第1减速齿轮31和第2减速齿轮32。第1减速齿轮31啮合于马达60的输出轴61。第2减速齿轮32啮合于第1减速齿轮31。
热敏头40对记录纸P(参照图2)进行印刷。热敏头40从前后方向L3观察以将左右方向L2作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热敏头40以使其厚度方向与前后方向L3一致的状态配置。在热敏头40的头面40a,沿左右方向L2排列有许多发热元件41。
头面40a与记录纸P的印字面对置,能够将记录纸P夹持于与压印辊50的外周面之间。热敏头40经由柔性印刷基板70连接至控制部5(参照图1)。搭载于热敏头40的驱动器IC(未图示)基于来自控制部5的信号而控制发热元件41的发热。热敏头40控制发热元件41的发热,将各种文字或图形等印刷到记录纸P的印字面。热敏头40通过贴附于头支撑体45来固定。
头支撑体45在背板部11的前方且比纸引导部18更靠后方配置于第1侧壁部12和第2侧壁部13之间。头支撑体45由金属材料形成。头支撑体45是将左右方向L2作为长度方向的板状的部件。头支撑体45以使厚度方向与前后方向L3一致的状态配置。头支撑体45在前表面固定热敏头40。
在头支撑体45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限制头支撑体45的转动范围的一对止动器45a。一对止动器45a以大致四棱柱状形成,朝向头支撑体45中的左右方向L2的外侧伸出。一对止动器45a插入至形成于主体框架10的第1侧壁部12的上部的矩形状的孔部12a和形成于第2侧壁部13的上部的矩形状的孔部13a内。止动器45a伴随着头支撑体45的转动而在孔部12a、13a内移动,以能够与孔部12a、13a的内壁面接触的方式构成。止动器45a与孔部12a、13a的内壁面接触,从而限制头支撑体45的转动量。
在头支撑体45与背板部11之间,介入安装有弹性部件47。弹性部件47将头支撑体45与背板部11朝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偏压。即,弹性部件47以始终将头支撑体45朝向前方按压的方式构成。在图示的示例中,弹性部件47是直径从前方朝向后方缩小的圆锥弹簧。弹性部件47的后端部插入至背板部11的凹部23。沿左右方向L2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弹性部件47(参照图3)。
如图2中示出那样,压印辊50以使旋转轴线O与左右方向L2一致的状态与热敏头40对置配置。压印辊50在将记录纸P夹在与热敏头40之间的状态下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而旋转,从而将记录纸P沿箭头A所指向的方向搬送。
如图3中示出那样,压印辊50具有辊轴51、外装于辊轴51的辊主体52以及装配于辊轴51的两端的一对轴承53。辊轴51比主体框架10的第1侧壁部12与第2侧壁部13的分离距离稍长地形成。辊主体52由例如橡胶等形成,沿着左右方向L2遍及辊轴51的除了两端以外的整体一样地配置。
如图2和图3中示出那样,关于压印辊50,装配于两端的一对轴承53插入至主体框架10的第1辊插入槽14A和第2辊插入槽14B。轴承53由被主体框架10支撑的卡止弹簧19保持于第1辊插入槽14A和第2辊插入槽14B内。由此,压印辊50相对于主体框架10可旋转地被保持。另外,压印辊50使卡止弹簧19弹性变形而使轴承53在第1辊插入槽14A和第2辊插入槽14B进退,从而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10装卸。压印辊50以如下的方式设置:在插入至第1辊插入槽14A和第2辊插入槽14B的状态下,将从卷纸R(参照图1)拉出的记录纸P夹在之间,辊主体52相对于热敏头40接触。
如图3中示出那样,在压印辊50的左右方向L2上的另一侧(右侧)的端部,固定有从动齿轮54。在压印辊50保持于第1侧壁部12和第2侧壁部13时,从动齿轮54组装于齿轮箱部15的上部。从动齿轮54啮合于第2减速齿轮32。由此,来自马达6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1减速齿轮31和第2减速齿轮32传递至从动齿轮54。压印辊50能够在保持于第1侧壁部12和第2侧壁部13的状态下旋转,将记录纸P(参照图2)送出。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展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6中示出那样,柔性印刷基板70具备基部71、控制部用伸出部72、马达用伸出部73以及记录纸传感器用伸出部74。图6示出展开的状态的柔性印刷基板70。在图6中,第1伸出部81不形成第1折回部91(参照图7),而是扩展。将第1伸出部81扩展的状态称为“展开状态”。在图6中,构成马达用伸出部73的第1伸出部81、第2伸出部82、第3伸出部83和马达连接部84沿着共同的平面。
基部71具备主延展部76和中央突出部77。基部71沿着主体框架10的背板部11设置(参照图4)。主延展部76具备主体部78和多个连接部79。主体部78为沿左右方向L2延展的带状。多个连接部79从主体部78的一个侧缘78a突出而形成。多个连接部79沿主体部78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连接部79电连接至热敏头40。
将主延展部76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L2)的一端和另一端称为外端76a。一个外端76a与另一外端76a离开的方向是“主方向的外侧”。主方向的外侧例如是从主延展部7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朝向外端76a的方向。一个外端76a与另一外端76a接近的方向是“主方向的内侧”。主方向的内侧例如是从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朝向长度方向的中央的方向。外端76a是“基部的外端”的示例。
中央突出部77从主体部78的另一侧缘78b突出而形成。中央突出部77形成于主体部78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L2)的中央部分。
控制部用伸出部72从中央突出部77的突出方向的顶端伸出。控制部用伸出部72为带状。控制部用伸出部72的伸出方向例如是与主延展部76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L2)正交的方向。控制部用伸出部72的顶端部电连接至控制部5(参照图1)。
马达用伸出部73具备第1伸出部81、第2伸出部82、第3伸出部83以及马达连接部84。
第1伸出部81从中央突出部77的一个侧缘(在图6中,为右侧缘)伸出。第1伸出部81为带状。在图6中,第1伸出部81在中央突出部77从与控制部用伸出部72相比而靠右的位置延伸。第1伸出部81朝向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外侧延伸。例如,第1伸出部81从中央突出部77朝向右方与主延展部76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L2)平行地延伸。第1伸出部81从主延展部76的主体部78隔开间隔地形成。第1伸出部81的顶端与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相比而位于左右方向L2的内侧。
此外,第1伸出部的伸出方向只要是朝向主方向的外侧的方向,就不限于与左右方向L2平行。
第2伸出部82从第1伸出部81的伸出方向的顶端沿与第1伸出部8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伸出部82为带状。例如,第2伸出部82沿与第1伸出部8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图6中,第2伸出部82沿从主延展部76离开的方向延伸。
此外,第2伸出部的伸出方向只要是与第1伸出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就不限于与第1伸出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第3伸出部83从第2伸出部82的伸出方向的顶端部的内缘朝向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内侧延伸。在图6中,第3伸出部83沿随着从第1伸出部81离开而逐渐向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内侧转移的方向倾斜。
马达连接部84从第3伸出部83的顶端沿与第2伸出部82相同的方向延伸。马达连接部84经由第3伸出部83从第2伸出部82延伸。马达连接部84形成有插入贯通有马达60的端子66(参照图4和图5)的多个端子孔85。在图6中,马达连接部84与第2伸出部82相比而位于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内侧。马达连接部84与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基部71的外端)相比而位于左右方向L2的内侧。
将在第1伸出部81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马达连接部84的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外端称为“外端84a”。理想的是,外端84a的左右方向L2的位置与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的左右方向L2的位置相同,或比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的左右方向L2的位置更靠内侧。通过该构成,能够减小柔性印刷基板70的左右方向L2的尺寸。因此,当制造柔性印刷基板70时,能够抑制柔性印刷基板70的取数的减少。
记录纸传感器用伸出部74为从中央突出部77的突出方向的顶端伸出的带状。在图6中,记录纸传感器用伸出部74在中央突出部77从与控制部用伸出部72相比而靠左的位置伸出。记录纸传感器用伸出部74的伸出方向例如是与主延展部76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L2)正交的方向。记录纸传感器用伸出部74的顶端部电连接至记录纸传感器(省略图示)。记录纸传感器检测记录纸P。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折回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7中示出那样,第1伸出部81具有沿长度方向折回的第1折回部91。第1折回部91形成于接近于第1伸出部81的伸出方向的顶端的位置。在图7中,第1伸出部81的比第1折回部91更靠顶端侧的部分从第1伸出部81的厚度方向观察与比第1折回部91更靠基端侧的部分重叠。将在第1伸出部81形成有第1折回部91的状态称为“折回状态”。
在图7中示出的柔性印刷基板70中,在第2伸出部82,未形成折回部。即,第2伸出部82扩展。
在第1伸出部81形成有第1折回部91时的马达连接部84与第1伸出部81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马达连接部84(参照图6)相比而位于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外侧。马达连接部84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与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相比而位于左右方向L2的外侧。在图7中,形成有第1折回部91时的马达连接部84的外端84b与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相比而位于左右方向L2的外侧。
这样,通过将第1伸出部81折回,马达连接部84向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外侧移动。例如,马达连接部84通过将第1伸出部81折回,从与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相比而内侧的位置(参照图6)移动直至一部分与主延展部76的外端76a相比而向外侧伸出的位置(参照图7)。
图8和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如图8和图9中示出那样,在印字单元6中,在马达用伸出部73的第1伸出部81形成有第1折回部91(参照图7)。如图5中示出那样,第2伸出部82通过马达60的圆筒部63的外周面的下表面侧而到达马达60的端子66。马达连接部84电连接至端子66。端子66插入贯通至端子孔85(参照图7)。
将图8和图9中示出的柔性印刷基板70的形态称为“第1形态”。在第1形态的柔性印刷基板70中,仅在第1伸出部81和第2伸出部82中的第1伸出部81形成有第1折回部91。
在印字单元6中,柔性印刷基板70的马达用伸出部73具有:第1伸出部81,其具有第1折回部91;第2伸出部82;以及马达连接部84。马达连接部84与第1伸出部81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马达连接部84(参照图6)相比而位于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外侧(参照图7)。
在印字单元6中,马达60通过粘接剂来安装于主体框架10。该马达60的安装构造简单,因而与采用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的安装构造的情况相比,马达60配置于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外侧。在印字单元6中,第1伸出部81具有第1折回部91,因而能够使马达连接部84的位置适合于马达60。
在印字单元6中,能够减小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柔性印刷基板70的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尺寸,因而当制造柔性印刷基板70时,能够抑制柔性印刷基板70的取数的减少。因而,即使在马达60的安装构造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对柔性印刷基板70的制造性的影响。
在印字单元6中,马达60通过粘接剂来安装于主体框架10,因而能够不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就将马达60安装于主体框架10。马达60的安装构造简单,因而与现有的印字单元相比,能够谋求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关于便携型终端1(参照图1),当制造柔性印刷基板70时,能够抑制取数的减少。因而,即使在马达60的安装构造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对柔性印刷基板70的制造性的影响。
图10和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侧视图。
关于第2实施方式,马达60相对于主体框架10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0至图12中示出那样,在印字单元6A中,主体框架10的第2侧壁部13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支撑部25而具有马达支撑部25A(参照图12)。马达支撑部25A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夹着纸引导部18而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马达支撑部25A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背板部11和纸引导部18的下方。在马达支撑部25A中的朝向左右方向L2的内侧的面,固定有马达60。由此,马达60是夹着纸引导部18而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配置于背板部11的下方。马达60通过粘接剂来固定于马达支撑部25A。
图14和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如图13至图15中示出那样,在印字单元6A中,除了在马达用伸出部73的第1伸出部81形成有第1折回部91之外,在第2伸出部82,形成有沿长度方向折回的第2折回部92。第2折回部92形成于第2伸出部82的接近于伸出方向的基端的位置。
如图13中示出那样,第2伸出部82通过马达60的圆筒部63的外周面的前表面侧而到达马达60的端子66。马达连接部84电连接至端子66。
将图14和图15中示出的柔性印刷基板70的形态称为“第2形态”。在第2形态的柔性印刷基板70中,在第1伸出部81和第2伸出部82的两者,分别形成有第1折回部91和第2折回部92。
柔性印刷基板70在仅在第1伸出部81形成折回部的情况下,成为第1形态(参照图8和图9),在第1伸出部81和第2伸出部82的两者形成折回部的情况下,成为第2形态。柔性印刷基板70能够切换第1形态和第2形态。
在印字单元6A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6同样地,第1伸出部81具有第1折回部91,因而能够使马达连接部84的位置适合于马达60。在印字单元6A中,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柔性印刷基板70的左右方向L2(主方向)的尺寸小,因而当制造柔性印刷基板70时,能够抑制取数的减少。因而,即使在马达60的安装构造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对柔性印刷基板70的制造性的影响。
在印字单元6A中,在第2伸出部82形成第2折回部92,因而能够配合于马达60的配置而减小第2伸出部82的松弛。因而,能够谋求印字单元6A的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能够切换柔性印刷基板70的第2伸出部82扩展的第1形态(参照图8和图9)和第2伸出部82具有第2折回部92的第2形态(参照图14和图15)。因此,柔性印刷基板70能够对应于马达60的位置不同的多个印字单元6、6A。能够将共同的柔性印刷基板70适用于多个印字单元6、6A,因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本发明不限定于参照附图来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1伸出部81的第1折回部91的数量是1,但第1折回部的数量未特别地限定,可以是1或多个。形成于第2伸出部82的第2折回部92的数量是1,但第2折回部的数量未特别地限定,可以是1或多个。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

Claims (5)

1.一种印字单元,其中,具备:
压印辊,其具有沿着主方向的旋转轴线,搬送记录纸;
热敏头,其压接于所述压印辊的外周面,在所述记录纸印字;
马达,其使所述压印辊围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
框架,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压印辊,并且安装有所述马达;以及
柔性印刷基板,其与控制所述热敏头和所述马达的动作的控制部连接,
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备沿着所述框架设置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伸出的马达用伸出部,
所述马达用伸出部具有:第1伸出部,其在展开状态下,从所述基部向所述主方向的外侧延伸;第2伸出部,其从所述第1伸出部沿与所述第1伸出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马达连接部,其从所述第2伸出部延伸并连接至所述马达,
所述第1伸出部具有沿长度方向折回的第1折回部,
所述马达连接部与所述第1伸出部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所述马达连接部相比而位于所述主方向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1伸出部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马达连接部的外端的所述主方向的位置与所述基部的外端的所述主方向的位置相同,或处于比所述基部的所述外端更靠所述主方向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柔性印刷基板能够切换所述第2伸出部具有沿长度方向折回的第2折回部的第2形态和所述第2折回部扩展的第1形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马达通过粘接剂来固定于所述框架。
5.一种便携型终端,其中,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
CN202211516397.0A 2021-12-01 2022-11-30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Pending CN1161982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5262 2021-12-01
JP2021195262A JP2023081504A (ja) 2021-12-01 2021-12-01 印字ユニットおよび携帯型端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8231A true CN116198231A (zh) 2023-06-02

Family

ID=8646034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16397.0A Pending CN116198231A (zh) 2021-12-01 2022-11-30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CN202223187736.3U Active CN219096311U (zh) 2021-12-01 2022-11-30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87736.3U Active CN219096311U (zh) 2021-12-01 2022-11-30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81504A (zh)
CN (2) CN11619823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96311U (zh) 2023-05-30
JP2023081504A (ja)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091162A1 (en) Thermal printer
EP2537680B1 (en) Printer
CN216761234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EP1837188B1 (en) Thermal printer
CN219096311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CN108790418B (zh) 热敏打印机和便携式终端
US7002611B2 (en) Thermal printer
CN212073376U (zh) 热敏打印机和便携型终端
US10350923B2 (en) Thermal printer and portable terminal
CN216183861U (zh) 印字单元、热敏打印机
JP2017196743A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及び携帯型端末
CN107379779B (zh) 热敏打印机和便携式终端
CN220700721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CN220349346U (zh)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JP2022086129A (ja) 印字ユニットおよび携帯型端末
TW202419300A (zh) 印刷單元以及攜帶型終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