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3307A - 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方法的介质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方法的介质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3307A
CN116193307A CN202211103532.9A CN202211103532A CN116193307A CN 116193307 A CN116193307 A CN 116193307A CN 202211103532 A CN202211103532 A CN 202211103532A CN 116193307 A CN116193307 A CN 116193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value
wireless earphone
distance
microphone
sma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0353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熙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er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er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er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er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0353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933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93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33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及相关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利用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确定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实现对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状态进行检测,有利于提升堵孔检测的便利性、准确性和智能性。

Description

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方法的介质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耳机作为一种收听媒体的配件,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线耳机顾名思义是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与移动终端(如手机、随身听、收音机等)进行通信。但有线耳机受限于耳机线,如果耳机线太短,则会给用户造成不便,如果耳机线太长,又容易出现耳机线缠绕打结等问题,且耳机线较易损坏,使得有线耳机寿命不长。基于上述问题,无线耳机应运而生。
无线耳机因为其携带方便、不受耳机线的束缚,已越来越深受用户的喜爱。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时常会发现耳机麦克风堵孔的现象,例如灰尘堵孔、水滴堵孔等,这便导致无线耳机通过麦克风获取的语音数据出现声音断续、音量较小的情况,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及相关装置,能够实现对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状态进行检测,有利于提升堵孔检测的便利性、准确性和智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与无线耳机连接,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与第二无线耳机,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设置有麦克风;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二距离;
其中,所述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四距离;
其中,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一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且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未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无线耳机的连接;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的麦克风采集所述可闻声声波;
确定所述移动终端采集到的所述可闻声声波的第三能量值;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三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当检测到所述第二能量值与所述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三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与无线耳机连接,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与第二无线耳机,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设置有麦克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采集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
检测单元,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二距离;
所述检测单元具体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四距离;
所述检测单元具体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检测单元,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一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且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未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无线耳机的连接;
第二采集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移动终端的麦克风采集所述可闻声声波;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移动终端采集到的所述可闻声声波的第三能量值;
所述检测单元,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三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所述检测单元,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二能量值与所述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三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至少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至少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成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方法中所描述的步骤的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具体包括指令,所述指令用于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例如,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检测无线耳机的麦克风是否被堵孔,可以将无线耳机包括的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连接,移动终端通过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分别采集可闻声声波,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出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则可以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可见,移动终端利用两个无线耳机同时获取可闻声声波进行堵孔检测,因两个无线耳机处于同一环境下,从而能够消除环境噪音对声波的影响,进而能够降低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升了堵孔检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此外,采用两个无线耳机获取声波进行堵孔检测,不会因为设备结构不同而存在硬件差异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提升了堵孔检测的准确性和智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下面将对本申请各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至少可以包括移动终端100、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其中,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中均内置有麦克风,可以实现拾音功能。移动终端100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分别与第一无线耳机100、第二无线耳机200进行通信连接,以使移动终端100可以分别与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进行交互。例如,移动终端100可以将多媒体数据(如音频数据)通过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进行输出,移动终端100也可以获取到由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的麦克风采集到的语音数据。具体的,移动终端100可以通过蓝牙技术与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进行通信连接,此时,可以将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看作为蓝牙耳机;移动终端100也可以通过红外技术与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进行通信连接,此时,可以将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看作为红外耳机;移动终端100还可以通过2.4G技术与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进行通信连接,此时,可以将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看作为2.4G耳机。本申请实施例对移动终端100与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采用何种无线方式进行通信连接,以及第一无线耳机200和第二无线耳机300为何种类型的无线耳机不作限定。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等)、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多媒体播放设备(如随身听)或能够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等等。为方便描述,可以将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移动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可以是包含有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耳机,而智能耳机中还可包括微处理器,智能耳机中的微处理器和人工智能芯片通过专用通道来互连通信,微处理器可独立控制智能耳机工作,微处理器也可在人工智能芯片的指引下控制智能耳机工作,人工智能芯片可以输出一些智能控制策略给微处理器,来指引微处理器更好的工作。微处理器可以构建出微处理器软件平台,人工智能芯片可以构建出人工智能芯片软件平台,微处理器软件平台和人工智能芯片软件平台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软件平台,人工智能芯片软件平台与微处理器软件平台之间通信连接。
其中,人工智能芯片和微处理器都可通过蓝牙通信模块或有线链路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向智能耳机对(智能耳机对包括配对的两个耳机)中的任意一个智能耳机的微处理器发送休眠指令,来控制这个微处理器从苏醒状态进入休眠状态,当智能耳机的微处理器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个智能耳机的音频播放功能将失效。移动终端也可通过向智能耳机的人工智能芯片发送苏醒指令,来指示人工智能芯片通知微处理器从休眠状态进入苏醒状态。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人工智能芯片可在供电正常的情况下始终处于苏醒状态。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微处理器只能接收到来自人工智能芯片的指令,即此时微处理器与人工智能芯片之间的专用通道未关闭,但微处理器的其他所有通信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处于休眠状态的微处理器例如只能接收到来自人工智能芯片的指令,即处于休眠状态的微处理器只能由人工智能芯片来唤醒。当人工智能芯片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微处理器失败,人工智能芯片可切换为微处理器工作模式,来临时代替微处理器控制智能耳机工作,当人工智能芯片切换为微处理器工作模式,那么智能耳机的音频播放功能可在人工智能芯片的支撑下正常运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与无线耳机连接,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其中,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均设置有麦克风。
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10、移动终端利用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闻声为人耳能够听见的频段范围为20Hz—20kHz的声音。可闻声可以是无线耳机所处环境中的环境音,或者可以是移动终端的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或者可以是佩戴第一无线耳机和/或佩戴第二无线耳机的用户发出的声音,或者可以是其它电子设备发出的声音等等,这里不作唯一限定。
220、移动终端确定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声源振动产生,声波的传播实质上是能量在介质中的传递。声音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声源、传播介质和接受器。其中,声源即发出声音的物体,如人或设备;传播介质是能量流动的渠道,如空气;接受器是感受声音的装置,如人耳或麦克风。声波的能量又叫声能,声音的传递有能量损耗,也叫被吸收,当声源和接受器距离较远时,则接受器接收到的声音较小,也即能量较低;反之,当声源和接受器距离较近时,则接受器接收到的声音较大,也即能量较高。
其中,声波的能量值可以通过传播介质的介质密度、声音频率、振幅和波速计算得到,即单位时间流经单位面积介质的能量的平均值(一个周期内)的多少来表示该单位面积的声音的能量(强度)。声波的能量值的计算公式可以为:(P*w*w*c*A*A)/2,其中,P为介质密度,w为声音频率,A为振幅,c为波速。
230、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移动终端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检测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与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绝对差值(即差值的绝对值)超出了事先存储的第一预设阈值,并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可以认为由第一无线耳机获取到的声能与由第二无线耳机获取到的声能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在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所处环境相同,且采集的为同一声源发出的可闻声声波的情况下,两个无线耳机在正常状态下理论上接收到的声能差异应该较小,如果两者接收到的声能差异较大,很可能是其中一个无线耳机处于非正常状态(如堵孔状态),且因为第一能量值明显低于第二能量值,则可以认为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其中,第一预设阈值为两个无线耳机在正常状态、处于同一环境、接收同一声源理论上两个无线耳机接收到的声波能量值的差值的最大临界值。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一固定的值,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修改。当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在该第一预设阈值范围内时,可以认为两者的差异在可接受的正常范围内,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可以认为均处于非堵孔状态。当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出了该第一预设阈值,可以认为两者的差异过大,这可能是因为其中一个无线耳机被堵孔所致的。
本申请实施例虽然是利用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之间的绝对差值以及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大小关系来进行堵孔检测,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检测方式。也可以根据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两者之间的比值以及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大小关系来进行堵孔检测,如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两者之间的比值小于某一预设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则可以认为第一无线耳机处于堵孔状态。还可以根据其它的依据来进行堵孔检测,如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两者的平方比值、平方根比值等,这里不作唯一限定。另外,本申请实施例除了可以利用可闻声声波的能量值来进行堵孔检测外,还可以利用可闻声声波的其它语音参数来进行堵孔检测,如音量、音频、音色等等,这里不作限定。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图2所描述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1)获取第一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获取第二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二距离;
相应地,步骤230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移动终端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2)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以及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由于声音的传递会有能量损耗,当无线耳机的麦克风距离声源越远时,声音传递时的能量损耗也越大,也即是说,声波能量值的大小与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波能量值越小,距离越近,声波能量值越大。
为了防止因第一无线耳机到声源的距离大于第二无线耳机到声源的距离而发生误检第一无线耳机堵孔的情况出现,可以获取第一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二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二距离。如果移动终端既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又检测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这样在第一无线耳机距离声源更近的情况下接收到的声波能量值反而更小,则可以认为第一无线耳机处于堵孔状态。这样,通过两个无线耳机接收到的能量值之间的绝对差值以及两者能量值的大小关系来进行堵孔检测的基础上,再结合两个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距离远近,能够进一步提高堵孔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误检率。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图2所描述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3)获取第一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获取第二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第四距离;
相应地,步骤22)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以及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4)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以及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且第三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其中,移动终端是通过无线方式分别与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进行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与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进行数据传输。由于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质量高低会受到两者之间距离的影响,当两者的距离越近时,传输质量越高,距离越远时,传输质量越低。例如,市面上普通质量的蓝牙耳机与手机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大约为10米或15米,质量好的蓝牙耳机可能传输距离会相应远些。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分别利用自身的麦克风采集到可闻声声波后,再分别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至移动终端。
为了避免因第一无线耳机到移动终端的距离大于第二无线耳机到移动终端的距离而影响传输质量发生误检第一无线耳机堵孔的情况出现,可以获取第一无线耳机到移动终端的第三距离以及第二无线耳机到移动终端的第四距离。如果移动终端既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又检测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以及第三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这样在第一无线耳机距离声源更近且距离移动终端也更近的情况下接收到的声波能量值反而更小,则可以认为第一无线耳机处于堵孔状态。这样,通过两个无线耳机接收到的能量值之间的绝对差值、两者能量值的大小关系以及两个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距离远近来进行堵孔检测的基础上,再结合两个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远近,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堵孔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误检率。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图2所描述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5)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二能量值小于第一能量值,以及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且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距离时,确定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当移动终端既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二能量值小于第一能量值,又检测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以及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距离,这样在第二无线耳机距离声源更近且距离移动终端也更近的情况下接收到的声波能量值反而更小,则可以认为第二无线耳机处于堵孔状态。
可选的,当移动终端检测到第一无线耳机处于堵孔状态而第二无线耳机处于非堵孔状态时,为了提高语音质量,可以关闭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仅采用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进行拾音。或者,当移动终端检测到第二无线耳机处于堵孔状态而第一无线耳机处于非堵孔状态时,为了提高语音质量,可以关闭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仅采用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进行拾音。或者,当移动终端检测到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均处于堵孔状态时,为了提高语音质量,可以同时关闭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仅采用移动终端自身的麦克风进行拾音。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为了检测无线耳机的麦克风是否被堵孔,可以将无线耳机包括的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连接,移动终端通过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分别采集可闻声声波,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出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则可以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可见,移动终端利用两个无线耳机同时获取可闻声声波进行堵孔检测,因两个无线耳机处于同一环境下,从而能够消除环境噪音对声波的影响,进而能够降低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升了堵孔检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此外,采用两个无线耳机获取声波进行堵孔检测,不会因为设备结构不同而存在硬件差异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提升了堵孔检测的准确性和智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310、移动终端利用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320、移动终端确定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
330、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移动终端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310~步骤330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步骤210~步骤230所描述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340、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移动终端断开自身与无线耳机的连接。
350、移动终端利用自身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360、移动终端确定自身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三能量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未超出第一预设阈值的范围内时,此时有可能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均未堵孔,或者有可能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均已堵孔。这样则需要再进一步判断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的堵孔状态。具体的,移动终端可以断开与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的连接,并启动自身内置的麦克风,利用自身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其中,这里的可闻声声波与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可闻声声波是由同一个声源发出的,且该声源两次发出的可闻声声波的语音参数(如音量、音频、音色、音调等等)均相同,可闻声声波的传输介质和环境也相同。也即是说,声源两次发出相同的可闻声声波,且在同一环境下传播。这样可以避免因可闻声声波和环境的差异而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且在同一环境下传播能够消除因环境噪音不同而造成的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在连接无线耳机的状态下,其自身内置的麦克风能够正常启动采集声音时,可以不断开与无线耳机的连接。
370、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时,移动终端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380、当检测到第二能量值与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二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时,移动终端确定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与移动终端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出事先存储的第二预设阈值,并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时,可以认为由第一无线耳机获取到的声能与由移动终端获取到的声能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由于第一无线耳机和移动终端为不同类型的设备,两者的硬件结构上有所差异,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两者的麦克风接收到的声能也存在差异,因此,第二预设阈值大小的设定与第一预设阈值不同,优选的,第二预设阈值可以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即允许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声能差异比两个无线耳机接收到的声能差异更大些。而当第一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声能的绝对差值超出了允许的最大临界值(即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一无线耳机接收到的声能明显低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声能,则可以认为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当第一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声能的绝对差值在第二预设阈值范围内时,则可以认为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非堵孔状态。
同理的,当第二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声能的绝对差值超出了允许的最大临界值(即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二无线耳机接收到的声能明显低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声能,则可以认为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当第二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声能的绝对差值在第二预设阈值范围内时,则可以认为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非堵孔状态。
可选的,可以再结合第一无线耳机到声源的距离以及移动终端到声源的距离来进一步检测第一无线耳机是否堵孔,例如,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以及第一无线耳机到声源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移动终端到声源的距离时,移动终端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以及,结合第二无线耳机到声源的距离以及移动终端到声源的距离来进一步检测第二无线耳机是否堵孔,例如,当检测到第二能量值与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二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以及第二无线耳机到声源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移动终端到声源的距离时,移动终端确定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误检率。
可见,实施图3所描述的方法,移动终端利用两个无线耳机同时获取可闻声声波进行堵孔检测,因两个无线耳机处于同一环境下,从而能够消除环境噪音对声波的影响,进而能够降低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升了堵孔检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此外,采用两个无线耳机获取声波进行堵孔检测,不会因为设备结构不同而存在硬件差异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提升了堵孔检测的准确性和智能性。
进一步地,在无法判断两个无线耳机是均未堵孔还是均被堵孔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的麦克风在相同的环境下采集同一声源发出的相同可闻声声波,将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能量值分别与两个无线耳机接收到的能量值进行比较以实现堵孔检测。这样可以避免因可闻声声波和环境的差异而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且在同一环境下传播能够消除因环境噪音不同而造成的干扰,提升了堵孔检测的准确性;此外,由于无线耳机和移动终端为不同类型的设备,两者的硬件结构上有所差异,采用不同于利用两个无线耳机时的判断参数依据,能够尽可能消除设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升了堵孔检测的准确性和智能性。
进一步的,移动终端确定第一无线耳机或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之后,向发出堵孔语音提示,以提示用户发生堵孔。
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向发出堵孔语音提示之前,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根据所述人脸特征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是否为预设的权限用户;若确定所述用户为所述权限用户,则执行向发出堵孔语音提示的步骤。
具体的,可以理解为,由于用户预先设置了权限,要对用户进行人脸识别,也即提取当前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判断该当前用户是否具有权限。比如,用户预先将自己的人脸图像输入智能耳机或者终端,由该智能耳机或者终端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信息,并且进行存储,以在下次人脸识别验证时,基于提取的当前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与预先存储的人脸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以此确定该用户是否为预设的权限用户。
其中,以终端进行人脸特征信息提取为例,为提高特征提取的准确程度,可选的,针对终端预先进行人脸特征信息提取模型训练。所述人脸特征信息提取模型训练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该用户的X张人脸区域图像,并对该X张人脸区域图像中的每一张人脸区域图像进行N个关键点标注,得到X张N个关键点标注的人脸区域图像;将所述X张标注N个关键点的人脸区域图像输入初级人脸特征信息提取模型,生成X组特征参数;输入该用户自然表情状态下的人脸图像,采集该用户自然表情状态下的人脸图像的特征参数,得到目标特征参数;对X组特征参数进行拟合优化处理,得到X组通用二维人脸标准模型参数,并且通过迭代处理,以及计算该目标特征参数与X组特征参数的损失值,当损失值小于损失阈值时,即得到高级人脸特征信息提取模型。其中,所述二维人脸标准模型参数包含所述身份参数,表情参数,姿态参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更进一步的,终端检测所述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包括:采集该用户的人脸图像,将该用户的人脸图像输入该高级人脸特征信息提取模型,生成该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
上述X张人脸区域图像可以为采集的大约10万张各姿态分布均匀、人种包含全面、年龄段全面且均匀分布、性别比例平衡以及脸型涵盖广泛的人脸图像数据集。在采集到这些人脸图像之后,使用人脸检测算法对这10万张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得到人脸区域,进行剪裁,然后再使用N点人脸关键点标注算法对剪裁得到的人脸区域进行关键点检测,得到剪裁后具有N个关键点标注的人脸图像数据。将该X张标注N个关键点的人脸区域图像输入初级人脸特征信息提取模型,生成X组特征参数。其中,关键点标注,可以为106个关键点标注,100的关键点标注等。二维人脸区域的每个顶点对应不同的坐标与编号,比如55对应于右眼角,65对应于左眼角等。
其中,高级人脸特征信息提取模型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840358890000171
其中
Figure BDA0003840358890000172
为平均人脸,X表示第i个人脸身份正交基,Bi表示第i个人脸表情正交基,αi表示第i个人脸身份参数,βi表示第i个人脸表情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其中,该装置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即该装置可以为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的一部分。该移动终端与无线耳机连接,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与第二无线耳机,其中,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均设置有麦克风。如图4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采集单元41,用于利用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确定单元42,用于确定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
检测单元43,用于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请一并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装置。该装置在图4所示的装置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获取单元44,用于获取第一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获取第二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二距离;
相应地,检测单元43具体用于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以及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可选的,获取单元44,还用于获取第一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获取第二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之间的第四距离;
相应地,检测单元43具体用于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以及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且第三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可选的,检测单元43,还用于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二能量值小于第一能量值,以及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且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距离时,确定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可选的,图5所示的装置还可以包括:
控制单元45,用于当检测单元43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移动终端与无线耳机的连接;
第二采集单元46,用于利用移动终端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确定单元42,还用于确定移动终端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三能量值;
检测单元43,还用于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检测单元43,还用于当检测到第二能量值与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二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时,确定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其中,实施图4和图5所示的装置,通过利用两个无线耳机同时获取可闻声声波进行堵孔检测,因两个无线耳机处于同一环境下,从而能够消除环境噪音对声波的影响,进而能够降低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升了堵孔检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此外,采用两个无线耳机获取声波进行堵孔检测,不会因为设备结构不同而存在硬件差异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提升了堵孔检测的准确性和智能性。
进一步地,在无法判断两个无线耳机是均未堵孔还是均被堵孔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的麦克风在相同的环境下采集同一声源发出的相同可闻声声波,将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能量值分别与两个无线耳机接收到的能量值进行比较以实现堵孔检测。这样可以避免因可闻声声波和环境的差异而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且在同一环境下传播能够消除因环境噪音不同而造成的干扰,提升了堵孔检测的准确性;此外,由于无线耳机和移动终端为不同类型的设备,两者的硬件结构上有所差异,采用不同于利用两个无线耳机时的判断参数依据,能够尽可能消除设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升了堵孔检测的准确性和智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如图6所示,该移动终端6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1,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至少一个通信接口602,存储器603等组件。其中,这些组件通过一条或多条总线604进行通信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它既可以是总线形结构,也可以是星型结构,还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602可以包括有线通信接口、无线通信接口等,可以用于与无线耳机进行通信交互,如接收无线耳机麦克风采集的语音数据,和/或,将语音数据传输至无线耳机进行输出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603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603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601的存储装置。如图6所示,存储器603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和数据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图6所示的移动终端中,处理器6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60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以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602控制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确定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
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可选的,处理器601还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60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以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第一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获取第二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二距离;
其中,处理器601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为:
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以及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可选的,处理器601还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60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以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第一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600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获取第二无线耳机与移动终端600之间的第四距离;
其中,处理器601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以及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为:
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二能量值,以及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距离,且第三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可选的,处理器601还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60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以执行以下操作:
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二能量值小于第一能量值,以及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且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距离时,确定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可选的,移动终端6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麦克风,处理器601还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603中存储的一个或多个程序以执行以下操作:
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未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通信接口602断开移动终端600与无线耳机的连接;
利用移动终端600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确定移动终端600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三能量值;
当检测到第一能量值与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一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时,确定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当检测到第二能量值与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存储器603中存储的第二预设阈值,且第二能量值小于第三能量值时,确定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介绍的移动终端可以实施本申请结合图2或图3介绍的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流程。
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子模块,可以通过通用集成电路,例如CPU,或通过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续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上述计算机可以包括移动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该计算机可以包括移动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个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一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申请实施例装置中的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及相关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所述指令用于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与无线耳机连接,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与第二无线耳机,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设置有麦克风;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二距离;
其中,所述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四距离;
其中,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一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且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未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无线耳机的连接;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的麦克风采集所述可闻声声波;
确定所述移动终端采集到的所述可闻声声波的第三能量值;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三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当检测到所述第二能量值与所述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三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至少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成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移动终端与无线耳机连接,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与第二无线耳机,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设置有麦克风;
其中,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的指令;
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采集可闻声声波;
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一能量值,以及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可闻声声波的第二能量值;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声源之间的第二距离;
其中,所述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获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四距离;
其中,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二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一能量值,以及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距离,且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距离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二能量值的绝对差值未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无线耳机的连接;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的麦克风采集所述可闻声声波;
确定所述移动终端采集到的所述可闻声声波的第三能量值;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能量值与所述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一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三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当检测到所述第二能量值与所述第三能量值的绝对差值超过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三能量值时,确定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麦克风处于堵孔状态。
CN202211103532.9A 2020-05-31 2020-05-31 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方法的介质和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61933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3532.9A CN116193307A (zh) 2020-05-31 2020-05-31 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方法的介质和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1091.0A CN112788513B (zh) 2020-05-31 2020-05-31 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202211103532.9A CN116193307A (zh) 2020-05-31 2020-05-31 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方法的介质和移动终端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1091.0A Division CN112788513B (zh) 2020-05-31 2020-05-31 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3307A true CN116193307A (zh) 2023-05-30

Family

ID=757491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03532.9A Pending CN116193307A (zh) 2020-05-31 2020-05-31 实现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方法的介质和移动终端
CN202010481091.0A Active CN112788513B (zh) 2020-05-31 2020-05-31 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1091.0A Active CN112788513B (zh) 2020-05-31 2020-05-31 一种智能检测无线耳机麦克风堵孔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619330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9707B (zh) * 2014-04-08 2019-03-0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麦克风音频通道状况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GB201715824D0 (en) * 2017-07-06 2017-11-15 Cirrus Logic Int Semiconductor Ltd Blocked Microphone Detection
CN110582111B (zh) * 2018-06-08 2022-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唤醒方法和装置
CN110636428A (zh) * 2018-06-21 2019-12-3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音频故障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1447540B (zh) * 2018-07-26 2021-08-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麦克风堵孔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104684B (zh) * 2018-07-26 2020-10-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麦克风堵孔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337055A (zh) * 2019-08-22 2019-10-15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音箱的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8513A (zh) 2021-05-11
CN112788513B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45110B2 (en) Selective sound field environment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US9344793B2 (en) Audio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10649522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smart device based on headphone
CN108886653B (zh) 一种耳机声道控制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8710615B (zh) 翻译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0019821A1 (zh) 麦克风堵孔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538320A (zh) 录音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CN205622803U (zh) 一种耳机
CN110460721B (zh) 一种启动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251571A (zh) 个性化耳机
US20210144495A1 (en) Microphone Hole Blockage Detection Method, Microphone Hole Blockage Detection Device, and First Wireless Earphone
CN109413537A (zh) 音频信号播放方法、装置及耳机
WO2018000764A1 (zh) 一种声道自动匹配的方法、装置以及耳机
CN110187859A (zh) 一种去噪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683790B (zh) 语音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5323682B (zh) 一种数模混合麦克风及耳机
CN111491236A (zh) 一种主动降噪耳机及其唤醒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6302974B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194383A (zh) 一种声音播放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121059A (zh) 扬声器堵孔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040655A (zh) 移动终端及音效自适应均衡方法
CN111800699B (zh) 音量调节提示方法、装置、耳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762644A (zh) 用于终端的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及耳机
KR101232357B1 (ko) 파라미터가 적용된 음원을 이용한 보청기 피팅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이용한 보청기
CN108882112B (zh) 音频播放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