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备惯量控制、一次调频、AGC功能,且能够精确、合理分配处于不同风速区间的风机之间功率的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风电场中处于低风速区域的第一类风机、以及处于高风速区域的第二类风机;第一类风机,用于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第二类风机,用于在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
确定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以及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并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以控制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电场中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确定风电场中每一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
确定在目标风速下,风电场的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
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当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大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功率、以及分配至风机的基准调节需求功率,得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
当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功率与初始可调节功率,得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确定风电场中每一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包括:
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获取风机的最小功率、以及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实时功率;最大可发功率是基于风机所处区域的风速,与风机输出的最大可发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的;最小功率是风机的出厂设定参数;
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小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实时功率,确定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
当实时频率大于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的最小功率与实时功率,确定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
基于风电场中各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确定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小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基准功率,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大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小功率与基准功率,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将风电场中各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将风电场中各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针对每一第一类风机,将分配至第一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
针对每一第二类风机,当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时,将分配至第二类风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当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时,将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针对每一第一类风机,将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
针对每一第二类风机,当第一类风机与 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之和,大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时,将分配至第二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当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之和,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时,将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针对每一第一类风机,将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
针对每一第二类风机,将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前置通信模块、功率快速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
前置通信模块,用于确定风电场中处于低风速区域的第一类风机、以及处于高风速区域的第二类风机;第一类风机,用于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第二类风机,用于在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
功率快速控制模块,用于确定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以及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并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以控制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
人机交互模块,用于将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在人机交互界面显示。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风机确定模块,用于确定风电场中处于低风速区域的第一类风机、以及处于高风速区域的第二类风机;第一类风机,用于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第二类风机,用于在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
需求功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叠加功率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以及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目标功率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并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以控制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上述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先确定用于参与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的第一类风机,以及用于在参与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的第二类风机,再确定各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并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即在尽可能满足风电场的主动支撑需求(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前提下,确定各风机的待叠加功率,从而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分配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分配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以控制各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其中,各类风机的基准功率是基于调度侧下发至风电场的AGC功率指令确定的、待叠加功率是基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确定的,即在确保兼具AGC控制、惯量控制、一次调频功能的基础上,为各类风机分配目标功率。整个过程中,在能够实现AGC控制、惯量控制、一次调频功能的基础上,且在尽可能确保风电场主动支撑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处于不同风速区间的风机之间的差异,从而精确、合理分配处于不同风速区间的风机之间的功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终端102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04进行通信。数据存储系统可以存储服务器104需要处理的数据。数据存储系统可以集成在服务器104上,也可以放在云上或其他网络服务器上。服务器104用于确定风电场中用于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的第一类风机,以及用于在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的第二类风机,以及各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终端102用于确定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再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从而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并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以控制各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其中,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用于快速控制的嵌入式装置、物联网设备等。服务器104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服务器和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确定风电场中处于低风速区域的第一类风机、以及处于高风速区域的第二类风机;第一类风机,用于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第二类风机,用于在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
其中,风机即风电场中用于发电的风力机组。基准功率调节、一次调频调节、惯量支撑调节均可以用于在风电场的频率偏离额定频率时,通过控制风电场功率改变,调节风电场频率(包括对于频率偏差的抑制以及对于频率变化率的抑制)。基准功率调节是由风电场中的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系统控制,一次调频根据风电场实时频率的偏差范围控制风电场的功率,惯量支撑调节是基于风电场实时频率的频率变化率控制风电场的功率。
可选地,考虑到风电场占地范围广,不同风机位置距离较远,由于风电场的微气候效益,导致各风机所处位置的风速往往存在差异,服务器可以基于风机所处位置的风速区间,对风机进行分类。
示例性地,针对每台风机,若风机所处位置的风速处于低风速区间(V cutin <V wi <V rated ),则为第一类风机(I类),若处于高风速区间(V rated <V wi <V cutoff ),则为第二类风机(II类)。其中,V wi 为单台风机所在位置测得的实时风速,V cutin 为风机的切入风速,V rated 为风机的额定风速,V cutoff 为风机的切出风速。I类风机主要通过调整风机叶片转速以实现功率调节,调节速度较慢,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AGC功率调节),在功率主动支撑方面,只参与一次调频调节。II类风机主要通过调整风机桨距角及变流器触发角度以实现功率调节,调节速度快,参与AGC功率调节,在功率主动支撑方面,优先参与惯量支撑调节,参与AGC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的剩余调节功率,用于参与一次调频调节。
步骤204,确定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其中,需要对风电场的实时频率进行响应时,风电场中每一风机所处位置测得的实时风速,即为每一风机的目标风速。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表征风电场的主动支撑功率需求。
可选地,服务器可以通过风电场的实时运行数据、历史运行数据,确定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可选地,终端可以根据风电场的实时频率,确定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步骤206,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以及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可选地,终端可以综合考虑第一比较结果与第二比较结果,确定分配至第一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第一待叠加功率)、分配至第二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第二待叠加功率)。
步骤208,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并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以控制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
可选地,终端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即基于第一类风机承担的AGC功率调节任务、一次调频调节任务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而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即基于第二类风机承担的AGC功率调节任务确定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上述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中,先确定用于参与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的第一类风机,以及用于在参与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的第二类风机,再确定各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并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即在尽可能满足风电场的主动支撑需求(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前提下,确定各风机的待叠加功率,从而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分配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分配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以控制各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其中,各类风机的基准功率为AGC功率、待叠加功率是基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确定的,即在确保兼具AGC控制、惯量控制、一次调频功能的基础上,为各类风机分配目标功率。整个过程中,在能够实现AGC控制、惯量控制、一次调频功能的基础上,且在尽可能确保风电场主动支撑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处于不同风速区间的风机之间的差异,从而精确、合理分配处于不同风速区间的风机之间的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电场中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确定风电场中每一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
确定在目标风速下,风电场在基准功率调节维度所需的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
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当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大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功率、以及分配至风机的基准调节需求功率,得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
当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功率与初始可调节功率,得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
其中,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为:在风机的实时功率基础上,风机的功率调节潜力,例如,风机理论上的最大可发功率与风机实时功率之间的差值,为风机在实时功率基础上的功率上调节潜力。风电场的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为风电场的AGC系统下发至风电场的功率指令,与风电场实时功率之差。AGC系统下发至风电场的功率指令表征风电场在AGC功率调节维度需要达到的目标。
可选地,服务器可以先确定风电场中每一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从而得到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然后,基于调度侧下发至风电场的AGC功率指令、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功率,确定在目标风速下,风电场在基准功率调节维度所需的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进一步的,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当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大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将风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功率,与分配至风机的基准调节需求功率之和,作为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当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将风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功率与初始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
示例性地,当
,即风电场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大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终端可以通过公式(1)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
当
,即风电场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终端可以通过公式(2)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
在公式(1)、(2)中,P WF_agc 为AGC系统下发至风电场的功率指令,P WF_real 为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功率,△P WF_potential 表示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是风电场中所有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之和,P WTi_cmd_agc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P WTi_real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功率,△P WTi_potential (V wi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风电场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在确保每一风机尽可能参与AGC功率调节的基础上,确定风电场中每一风机的基准功率,从而在控制风电场中各风机按照各自目标功率运行时,风电场可以最大程度承担AGC功率调节任务,有利于风电场并入的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确定风电场中每一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包括:
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获取风机的最小功率、以及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实时功率;最大可发功率是基于风机所处区域的风速,与风机输出的最大可发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的;最小功率是风机的出厂设定参数;
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小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实时功率,确定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
当实时频率大于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的最小功率与实时功率,确定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
基于风电场中各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确定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
可选地,服务器可以从风电场的默认参数中,获取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每一风机的最小功率,并基于风电场的历史运行数据,获取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以及基于风电场的实时运行数据,获取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功率与实时频率、每一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功率。
针对每一风机,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小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终端可以将风机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实时功率之差,作为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大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将风机的实时功率与最小功率之差,作为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进而将各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
示例性地,以单台风机所在位置测量得到的目标风速是V wi 为例,终端可以通过公式(3)确定每一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
其中,△P WTi_potential (V wi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V wi 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P WTi_max (V wi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V wi 下的最大可发功率,P WTi_real 为单台风机在风速V wi 下的实时功率/实时有功功率,P WTi_mini (V wi )为单台风机在风速V wi 下的最小功率(出厂设定参数),f为风电场的实时频率,f N 为风电场的额定频率(50HZ)。
基于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V wi 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P WTi_potential (V wi ),终端可以通过公式(4)确定风电场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P WF_potential :
其中,N为风电场中风机的总数量。
示例性地,服务器可以结合风电场中风机的历史出力数据,获取各风机在MPPT模式(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式)下的风速及其对应的历史功率出力,从而构建风机的“最大可发功率-风速”散点图,并基于所得散点图,采用多项式拟合方法,确定风机所处区域的风速,与风机输出的最大可发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基于所得的对应关系、风机的风速,确定任意风机在相应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其中,所得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多项式表征。以风速V wi 为例,拟合得到的多项式具体如公式(5)所示:
其中,m 0~m 5为多项式拟合得到的系数,P WTi_max (V wi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V wi 下的最大可发功率。
进一步的,在确定风机所处区域的风速,与风机输出的最大可发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后,服务器可以基于风电场的实时运行状态,定期更新所确定的对应关系,例如,定期更新公式(5)中的系数m 0~m 5,以确保拟合所得的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有效性。
示例性地,在构建“最大可发功率-风速”散点图后,终端可以基于所得散点图,拟合得到风电场的最大可发功率曲线,如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风电场最大可发功率曲线图。图3的横轴表征风速(米每秒,m/s),纵轴表征风电场出力(兆瓦,MW)。
在本实施例中,在风电场频率小于额定频率的情况下,因需要上调风电场的功率,所以将风机在实时功率基础上的功率上调潜力,作为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而在风电场频率大于额定频率的情况,因需要下调风电场的功率,便将风机在实时功率基础上的功率下调潜力,作为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即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风电场实时频率的实际偏差情况,确定符合实际调频需求的、每一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使得风电场中的各风机可以更好地参与调频任务,有利于风电场并入的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小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基准功率,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大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小功率与基准功率,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将风电场中各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将风电场中各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其中,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指的是:在风机的基准功率基础上,风机的功率调节潜力。例如,风机理论上的最大可发功率与风机基准功率之间的差值,为风机在基准功率基础上的功率上调节潜力。
可选地,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小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终端可以将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基准功率之差,作为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大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终端可以将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实时功率之差,作为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进一步的,将所有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将所有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示例性地,以单台风机所在位置测量得到的目标风速是V wi 为例,终端可以通过公式(6)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其中,
为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P WTi_max (
V wi )为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最大可发功率,
P WTi_cmd_agc 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基准功率,
P WTi_mini (
V wi )为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最小功率,
f为风电场的实时频率,
f N 为风电场的额定频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风电场频率小于额定频率的情况下,将风机在基准功率基础上的功率上调潜力,作为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在风电场频率大于额定频率的情况,将风机在基准功率基础上的功率下调潜力,作为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即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风电场实时频率的实际偏差情况,确定符合实际调频需求的、每一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使得风电场的各风机可以更好地参与调频任务,有利于风电场并入的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针对每一第一类风机,将分配至第一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
针对每一第二类风机,当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时,将分配至第二类风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当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时,将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可选地,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风电场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终端将分配至第一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将分配至第二类风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然后,终端可以基于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的基准功率与待叠加功率,得到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的目标功率。终端得到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目标功率的过程,具体如公式(7)所示:
其中,
P WTi_cmd_Ⅰ 为单台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P WTi_cmd_ⅠⅠ 为单台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P WTi_cmd_agc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的基准功率,△
P primary_add 为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
P inertia_add 为风电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可选地,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风电场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终端将分配至第一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将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然后,终端可以基于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的基准功率与待叠加功率,得到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的目标功率。终端得到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目标功率的过程,具体如公式(8)所示:
当
且
时,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不足以满足惯量支撑需求功率,此时,第二类风机使用全部的目标可调节功率来支撑风电场惯量控制:
其中,
P WTi_cmd_Ⅰ 为单台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P WTi_cmd_ⅠⅠ 为单台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P WTi_cmd_agc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的基准功率,△
P primary_add 为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
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类风机的调节潜力足以满足一次调频需求为前提,考虑了在第二类风机的调节潜力满足/不满足惯量支撑需求的两种情况下,第二类风机的待叠加潜力,确保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是在尽可能满足风电场惯量支撑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使得风电场中的第二类风机可以更好地按照被分配的目标功率,参与风电场的主动支撑任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
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针对每一第一类风机,将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
针对每一第二类风机,当第一类风机与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之和,大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时,将分配至第二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当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之和,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时,将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可选地,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将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并将第一类风机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之和,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如公式(9)所示:
其中,
P WTi_cmd_Ⅰ 为单台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P WTi_cmd_agc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的基准功率,
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P primary_add 为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
P inertia_add 为风电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此时,若第一类风机与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之和,大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终端则将分配至第二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并将第二类风机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如公式(10)所示:
其中,
P WTi_cmd_ⅠⅠ 为单台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P primary_add 为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
P inertia_add 为风电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P WTi_cmd_agc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的基准功率,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其中,在公式(10)中,
表征分配至所有第二类风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
表征分配至所有第二类风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此时,若第一类风机与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之和,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之和,终端则将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并将第二类风机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如公式(11)所示:
其中,
P WTi_cmd_ⅠⅠ 为单台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P primary_add 为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
P inertia_add 为风电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P WTi_cmd_agc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的基准功率,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类风机的调节潜力不足以满足一次调频需求为前提,将第一类风机未满足的一次调频需求、风电场的惯量支撑需求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需要满足的主动支撑需求,考虑了在第二类风机的调节潜力满足/不满足“惯量支撑需求+剩余的一次调频需求”的两种情况下,第二类风机的待叠加潜力,确保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是在尽可能满足风电场惯量支撑需求、一次调频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使得风电场中的第二类风机可以更好地按照被分配的目标功率,参与风电场的主动支撑任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确定过程包括: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针对每一第一类风机,将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针对每一第二类风机,将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可选地,在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下,第一类风机无法满足一次调频需求、第二类风机无法满足惯量支撑需求,则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均将各自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使用完毕,以尽可能支撑风电场的主动支撑任务。如公式(12)所示:
其中,
P WTi_cmd_Ⅰ 为单台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P WTi_cmd_ⅠⅠ 为单台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
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P primary_add 为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
P inertia_add 为风电场的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P WTi_cmd_agc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的基准功率,
为风电场中单台风机在风速
V wi 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在两种类型的风机均不满足各自主动支撑任务的情况,并在此情况下,在分配两种风机各自目标任务时,均是将两种的风机的调节潜力发挥完毕,以使各风机尽可能地承担风电场的主动支撑任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基于风电场的一次调频下垂特性曲线与风电场的实时频率,确定风电场的一次调频功率,以及基于风电场的频率变化率,确定风电场的惯量支撑功率。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风电场的一次调频下垂特性曲线图,其中,P为风电场的一次调频实时功率(兆瓦,MW),P N 为风电场的额定功率,f为风电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频率(赫兹,HZ),f N 为风电场的额定频率,f MIN 为风电场的最小频率,f MAX 为风电场的最大频率,f L 为一次调频的频率响应下限,f H 为一次调频的频率响应上限。当实时频率f低于f L ,或超出f H 时,风电场的一次调频开始响应,开始调节风电场的功率,以调节风电场的频率。基于图4,终端可以通过公式(13),确定风电场的一次调频实时功率△P primary :
其中,K L 、K H 为风电场在不同频率偏差范围内的一次调频系数。
终端还可以通过公式(14)确定风电场的惯量支撑功率△P inertia :
其中,
T J 为风电场的等效惯性时间常数(秒,s),
表征风电场的实时频率
f的变化率,
f N 为风电场的额定频率,
P N 为风电场的额定功率风电场的等效惯性时间常数,单位为秒(s)。
进一步的,终端可以根据风电场的一次调频的功率调节方向、以及风电场中配置的AGC系统的功率调节方向,对一次调频功率△P primary 进行修正,得到一次调频需求功率△P primary-add ,如公式(15)所示:
其中,A为一次调频校正系数,当一次调频的功率调节方向与自动发电控制系统的功率调节方向一致时,A取值为1,当不一致时,A取值为0。
终端可以根据风电场的实时频率的偏差方向、以及风电场的实时频率变化方向,对惯量支撑功率△P inertia 进行修正,得到惯量支撑需求功率△P inertia-add ,如公式(16)所示:
其中,
B为惯量控制校正系数,
,
表征风电场的实时频率
f的变化率,
f N 为风电场的额定频率。
进一步的,终端可以将一次调频需求功率△P primary-add 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P inertia-add 之和,作为风电场的主动支撑需求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还提供了另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502,确定风电场中处于低风速区域的第一类风机、以及处于高风速区域的第二类风机;第一类风机,用于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第二类风机,用于在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
步骤504,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获取风机的最小功率、以及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实时功率;
步骤506,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小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实时功率,确定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当实时频率大于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的最小功率与实时功率,确定风机的初始可调节功率;
步骤508,基于风电场中各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功率,确定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初始可调节总功率;
步骤510,确定在目标风速下,风电场的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
步骤512,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当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大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功率、以及分配至风机的基准调节需求功率,得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当初始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基准调节需求总功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环境下的实时功率与初始可调节功率,得到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
步骤514,针对风电场中的每一风机,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小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大可发功率与基准功率,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当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实时频率大于风电场的额定频率时,基于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最小功率与基准功率,确定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功率;
步骤516,将风电场中各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将风电场中各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功率之和,作为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
步骤518,确定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步骤520,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以及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步骤522,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以控制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还提供了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前置通信模块、功率快速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
前置通信模块,用于确定风电场中处于低风速区域的第一类风机、以及处于高风速区域的第二类风机;第一类风机,用于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第二类风机,用于在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
功率快速控制模块,用于确定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以及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并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以控制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
人机交互模块,用于将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在人机交互界面显示。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前置通信模块为实现风电场的功率快速控制相关业务功能,需与外部系统进行通信对接,还用于与风电机组、SVG、主变压器、气象监测系统、功率预测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等互联。功率快速控制模块主要负责开展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相关业务算法,包括指令解析、调节潜力测算、附加功率测算、一次调频控制、惯量控制、AGC控制、AVC控制、设备状态监测、功率分配计算等功能。人机交互模块用于实现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与运行人员的交互,如风电场监测、风电场控制、通信配置、系统设置等。其中,风电场监视部分用于实现机组监视、SVG监视、主变监视等功能,风电场控制用于控制机组功率、SVG功率、主变抽头等功能,通信配置用于实现通信协议、点表配置、通信测试等功能,系统配置用于实现AGC与AVC配置、惯量控制定值、一次调频定值等功能。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还包括控制指令接收模块,控制指令接收模块用于对接风电场综合自动化系统,接收综合自动化系统转发的调度侧AGC功率控制指令,完成风电场的远方控制功能,同时,支持本地输入计划曲线,并设定功率值。
上述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兼容现有AGC/AVC功能,并具备惯量控制、一次调频控制等风电场功率控制功能,可以在确保尽可能满足风电场主动支撑需求功率的前提下,确定各风机被分配的目标功率,从而实现风电场中不同风速区间的各风机功率的合理分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的功率控制流程示意图: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可以先实时采集AGC目标功率指令(确定风电场的总目标功率)、并网点实时有功功率(确定风电场的实时有功功率)、并网点频率(风电场的实时频率)以及各风机的风速区间,确定不通风速区间各风机的功率调节潜力,从而结合风电场的主动支撑需求功率(一次调频需求功率+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确定分配至风电场中各风机的主动支撑需求功率,并与各风机的基准功率(AGC功率指令)进行叠加,得到各风机的目标功率,从而向各风机下发功率控制指令。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的功率控制执行效果图,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实时感知风电场并网点的频率情况,计算得到全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及惯量控制需求功率,并采用上述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完成AGC功率、主动支撑叠加功率在I、II类风机间的分配。图8所对应的典型工况为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大于风电场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且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小于或等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情况,对于I类风机,其在AGC分配功率指令的基础上仅叠加一次调频需求功率;对于II类风机,其在AGC分配功率指令的基础上仅叠加了惯量控制需求功率。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的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提供了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装置,包括:风机确定模块、需求功率确定模块、叠加功率确定模块和目标功率确定模块,其中:
风机确定模块,用于确定风电场中处于低风速区域的第一类风机、以及处于高风速区域的第二类风机;第一类风机,用于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第二类风机,用于在参与风电场的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
需求功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各自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在目标风速下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
叠加功率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以及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
目标功率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并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的累加结果,分配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功率,以控制第一类风机、第二类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
上述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装置中,先确定用于参与基准功率调节与一次调频调节的第一类风机,以及用于在参与基准功率调节与惯量支撑调节后具有剩余调节功率的情况下,参与一次调频调节的第二类风机,再确定各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以及风电场的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并基于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的第一比较结果、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可调节总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第二比较结果,确定第一类风机的第一待叠加功率、第二类风机的第二待叠加功率,即在尽可能满足风电场的主动支撑需求(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的前提下,确定各风机的待叠加功率,从而基于第一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一待叠加功率,分配第一类风机的目标功率,基于第二类风机在目标风速下的基准功率与第二待叠加功率,分配第二类风机的目标功率,以控制各风机按照各自的目标功率运行。其中,各类风机的基准功率为AGC功率、待叠加功率是基于一次调频需求功率与惯量支撑需求功率确定的,即在确保兼具AGC控制、惯量控制、一次调频功能的基础上,为各类风机分配目标功率。整个过程中,在能够实现AGC控制、惯量控制、一次调频功能的基础上,且在尽可能确保风电场主动支撑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处于不同风速区间的风机之间的差异,从而精确、合理分配处于不同风速区间的风机之间的功率。
上述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0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简称I/O)和通信接口。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主动支撑型风电场功率快速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