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41917A - 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41917A
CN116141917A CN202310286295.2A CN202310286295A CN116141917A CN 116141917 A CN116141917 A CN 116141917A CN 202310286295 A CN202310286295 A CN 202310286295A CN 116141917 A CN116141917 A CN 1161419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surface temperature
adjusting
mounte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862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营
王宇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8629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419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41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419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by detection of the vehicle occupants' presence; by detection of conditions relating to the body of occupants, e.g. using radiant heat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车载空调以及车辆,该方法包括: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确定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在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将人体表面温度转换为等效内表面温度,之后再结合预设的等效内表面温度范围判断是否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使得乘员无需手动调节车载空调就能体验舒适的车内环境,实现了车载空调的智能化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可操作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绝大多数汽车上安装有空调系统,车载空调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
然而,现有的车载空调大部分需要乘车人员手动操作空调面板,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乘车人员会有干燥不适的反应,为了保持舒适感,乘车人员需要多次手动操作空调面板。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及车辆,无需乘员手动调节车载空调,实现了车载空调的智能化使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
确定所述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在所述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调节模块,用于在所述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载空调;其中,所述车载空调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使得所述车载空调执行上述方法中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包括: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确定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在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将人体表面温度转换为等效内表面温度(体感温度),是针对个人实际的体感温度来调节空调温度,这是以乘客最佳舒适为目标,更符合乘客的使用需求,更加贴合人体实际感受,更精细化、智能化的贴合人体需求,整车温度控制也区域精准、舒适,之后再结合预设的等效内表面温度范围判断是否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使得乘员无需手动调节车载空调就能体验舒适的车内环境,实现了车载空调的智能化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可操作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的出风口的设置位置;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的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参见图1,该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人体表面温度指的是体表温度,即机体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
可选的,获取人体表面温度的方式可以是先通过红外探测器得到乘车人员的热成像图,再根据该热成像图确定出人体表面温度;可选的,获取人体表面温度的方式也可以是通过集成在汽车座椅上的温度传感器得到人体表面温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当车内有多个乘员时,获取多个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101可以包括:基于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获取乘员不同部位的人体表面温度。示例性的,如果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为制冷,获取乘员上半身的人体表面温度;如果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为制热,获取乘员下半身的人体表面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1之前,上述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环境温度、车内温度和车内湿度,计算出目标温度;
根据目标温度确定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
示例性的,车载空调的控制器通过采集的红外探测器、内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车内温度和车内湿度,按照预设公式进行综合判定得到当前主副驾需求的目标温度,进而根据目标温度确定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是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
可选的,在步骤101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通过车载空调的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空调开启指令,其中,空调开启指令包括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这样,通过手机等终端能够控制车载空调的开启,方便提前开启空调,在车内营造温度适宜的环境。
步骤102、确定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等效内表面温度用于表征人体舒适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2可以包括:
确定人体表面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
基于目标温度区间与等效内表面温度之间的预设关系,将目标温度区间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确定为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示例性的,目标温度区间与等效内表面温度之间的预设关系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4139981020000041
Figure BDA0004139981020000051
表1
上述表格中,等效内表面温度可以是一个在一定误差范围的具体数值,该误差范围可以是±0.2℃。
这样,空调控制器依据标定参数转化为等效的内表面温度,依据等效内表面温度可以更直观的判定人体舒适情况。
可选的,确定等效内表面温度的方式也可以是将人体表面温度代入预设的公式中进行计算,将计算出的等效值确定为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示例性的,预设的公式为:tx=t0+k*(Tmax-T0)
其中:tx为等效内表面温度;
t0为人体表面舒适体温33.8℃;
K为补偿系数(由于整车布置原因,补偿系数可能存在差异,此处暂定0.67);
Tmax为实际采集到的温度对应区间的最大极限值(如采集人体表面温度为23.5℃,23.5∈[23.2,24.4﹚那么此时Tmax=24.4℃);
T0:为人体感舒适体温24.2℃。
可选的,当车内有多个乘员时,对获取到的多个人体表面温度进行加权求和,确定出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例如,通过驾驶员监控系统(driver monitoring system,DMS)或者乘员监控系统(occupant monitoring system,OMS)包含的摄像头识别乘员生理特征,再根据乘员的生理特征进行加权;其中,生理特征可以包括年龄、性别或者体重。
步骤103、在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范围指的是使得乘员人体感知冷热程度处于舒适的等效内表面温度区间。
可选的,预设范围可以是33.8℃至34.2℃。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之前,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确定等效内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区间;
基于等效内表面温度区间与人体感知冷热程度之间的预设关系,判断等效内表面温度是否超出预设范围;
若是,执行步骤103;若否,车载空调进入休眠模式。
示例性的,等效内表面温度区间与人体感知冷热程度的关系如表2所示:
等效内表面温度 人体感知冷热程度
37±0.2℃ 非常热
36.2±0.2℃ 很热
35.4±0.2℃
34.6±0.2℃ 微热
33.8±0.2℃ 舒适
33±0.2℃ 微凉
32.2±0.2℃
31.4±0.2℃ 很凉
30.2±0.2℃ 非常凉
表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车载空调工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生效的,因此,每次调节出风参数之后,等待一定时间后再判断等效内表面温度是否超出预设范围。例如,每次调节结束5分钟之后,判断等效内表面温度是否超出预设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之一:风量档位、风门开度以及出风角度;其中,风门开度包括吹脚风门开度和吹面风门的开度,出风角度包括向头顶方向和向下颚方向。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可以包括:首先调节风量档位,其次调节风门开度,最后调节出风角度。这样,通过多种调节方式组合,使得等效内表面温度满足预设的舒适范围,在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客环境的同时节约整车能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包括: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确定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在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将人体表面温度转换为等效内表面温度,之后再结合预设的等效内表面温度范围判断是否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使得乘员无需手动调节车载空调就能体验舒适的车内环境,实现了车载空调的智能化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可操作性。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参见图2所示,结合上述实施例,步骤103可以包括:
步骤201、确定等效内表面温度的偏移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偏移方向包括向冷区偏移或者向热区偏移。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201可以包括:若等效内表面温度低于预设舒适温度,确定等效内表面温度的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若等效内表面温度高于预设舒适温度,确定等效内表面温度的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
示例性的,预设舒适温度为34℃,那么,步骤201可以包括:若等效内表面温度为33.5℃,低于34℃,确定等效内表面温度的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若等效内表面温度为36摄氏度,高于34℃,确定等效内表面温度的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
步骤202、获取车载空调的当前出风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载空调的当前出风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车载空调的当前风量档位、当前风门开度以及当前出风角度;其中,风门开度包括吹脚风门开度和吹面风门的开度,出风角度包括向头顶方向和向下颚方向。
步骤203、根据偏移方向、当前出风参数和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工作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者制冷模式。
可选的,根据偏移方向、当前风量档位和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可选的,根据偏移方向、当前风门开度和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的风门开度;可选的,根据偏移方向、当前出风角度和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角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这样,充分满足乘员对热环境的差异化需求,提高人体热舒适性,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的同时,能够实现空调控制的全自动化,让驾驶员完全摆脱空调相关操作,提高驾驶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参数包括风量档位和风门开度,步骤203根据偏移方向、当前出风参数和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包括:
步骤2031、若当前风量档位处于预设档位区间,则根据偏移方向和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的风量。
步骤2032、若当前风量档位不处于预设档位区间,则调节车载空调的风门开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档位区间为最低档与最高档之间的区间。
示例性的,车载空调的最低档为1档,最高档为7档,对应的,若当前风量档位为第2档至第6档,则根据偏移方向和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的风量;若当前风量档位第1档或者第7档,则调节车载空调的风门开度。
这样,在当前风量档位不是最高档或者最低档的情况下,根据偏移方向和工作模式改变车载空调的风量,使车载空调更节能,进而为乘员提供舒适的环境。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031中根据偏移方向和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的风量,包括:
A1、若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或者,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增加一档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
A2、若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或者,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减小一档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
示例性的,当车载空调制冷时,判断等效内表面温度与预设的舒适温度(34℃)之间的大小关系;若等效内表面温度高于34℃,则增加一档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等效内表面温度低于34℃,则减小一档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当车载空调制热时,判断等效内表面温度与预设的舒适温度(34℃)之间的大小关系;若等效内表面温度高于34℃,则减小一档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等效内表面温度低于34℃,则增加一档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
这样,考虑当前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将车载空调风量增加或者减小一档,使等效内表面温度趋向舒适范围工作,可以节约能量,减少资源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参数包括风门开度,步骤2032中调节车载空调的风门开度,包括:
B1、若当前风门开度处于开度区间,则根据偏移方向和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风门的开度;
B2、若当前风门开度不处于预设开度区间,则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角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开度区间为最小开度与最大开度之间的区间。
可选的,最小开度为10%,最大开度为100%;最小开度也可以为60%,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通过调节出风口的风阀步数,以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的风门开度。
示例性的,风门开度包括10%、20%、30%、50%……100%,当风门开度为0时,车载空调不能送风,当风门开度为10%时风量最小,当风门开度为100%时,风门的风阀全部打开,此时该风门的送风量最大。
这样,通过调整风门开度改变车载空调的送风量,从而实现了使得等效内表面温度趋向舒适范围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载空调风门包括吹脚风门和吹面风门,B1中根据偏移方向和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风门的开度,包括:
若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增大吹脚风门的开度;
若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减小吹脚风门的开度;
若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增大吹面风门的开度;
若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减小吹面风门的开度。
示例性的,参见图3所示,靠近地板的位置的出风口301为吹脚风门;在在仪表台中间及两侧的出风口302为吹面风门。
可以理解地,冬天空调制热,暖气流从下往上走,当等效内表面温度较低时,脸部会感觉到干燥,脚底却吹不到热风,需要增大吹脚风门的风量;当等效内表面温度较高时,需要减小吹脚风门的风量。夏天空调制冷,冷空气向下,当等效内表面温度较高时,冷气在脚底堆积,脸部不够凉爽,需要增大风量;当等效内表面温度较低时,需要减小吹脚风门的风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风门的开度,包括:计算等效内表面温度与预设范围的温度差值;根据该温度差值确定增大或者减小风门开度的具体数值。例如,默认风门的开度为100%,等效内表面温度每超出预设范围的0.8℃,将该风门的开度减小10%。
这样,根据车载空调不同的工作模式以及等效内表面温度,通过调整风门开度改变车载空调的送风量,实现了等效内表面温度趋向舒适范围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B2中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角度,包括:
若吹面风门的开度为第一开度,则向头顶方向调节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
若吹面风门的开度为第二开度,则向下颚方向调节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开度为吹面风门的最小开度,第二开度为吹面风门的最大开度。可选的,第一开度为60%,第二开度为100%。
可选的,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为0至60度;头顶方向的最大角度为60度,下颚方向的最大角度为0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吹面风门为电动出风口,可以通过车载空调的控制器控制出风角度。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车载空调的吹面出风口为栅格型装置,调节板401与安装板402可转动连接,通过车载空调的控制器与驱动机构403电动连接,驱动机构403带动调节板401来调节调节板401对出风口的遮挡面积,进而改变出风角度。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为0至60度,也就是说,调节板401的可转动角度为0至60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角度,包括:计算等效内表面温度与预设范围的温度差值;根据该温度差值确定调节出风角度的具体数值。例如,等效内表面温度每高于预设范围的0.8℃,将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向头顶方向调节10度;等效内表面温度每低于预设范围的0.8℃,将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向下颚方向调节10度。
这样,在通过风量档位、风门开度调节吹面风门的送风量之后,再通过调节吹面风门的吹风交度,使得等效内表面温度趋向舒适范围,为乘员提供良好的乘车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参见图5,结合上述实施例,该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通过红外探测器、内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采集数据。
步骤502、车载空调控制器计算目标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红外探测器、内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输入等效内表面温度模型中,进行综合判定得到当前主副驾乘员需求的目标温度。
步骤503、根据目标温度进行出风模式、风量及出风角度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中,先计算当前红外检测到的人体表面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当等效内表面温度不等于目标温度时,再按照先后顺序进行风量调节,再出风模式调节及出风角度调节,最后使得等效内表面温度等于目标温度。其中,出风模式包括采暖吹脚模式和制冷吹面模式。
示例性的,如果等效内表面温度开始向热、凉两个区域偏移时,单次调节风量档位降低一档,如降低到1档仍不能恢复到舒适状态,将跳入模式调节;如仍不能恢复到舒适状态,将跳入出风角度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调节的步骤可以是:将温度划分为多个等级;吹脚风门或者吹面风门的初始状态均为100%开启,温度等级超出舒适范围时,温度等级每跨越一个档位,模式风门开/关10%,吹脚风门或者吹面风门的最小开度为60%。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角度调节的步骤可以是:将温度划分为多个等级;出风角度调节的范围60度,温度等级每跨越一个档位出风角度线性调节,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等级出风角度关闭或者打开10度。
这样,先通过红外探测器、内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计算出乘员需求的目标温度,再将依据预先划分的多个温度等级,最后先后调节风量、出风模式及出风角度直至等效内表面温度等于目标温度,使得乘员无需手动调节车载空调就能体验到舒适的温度,实现了车载空调的智能化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可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下述为本申请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的方法实施例。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6所示,该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600可以应用于图1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该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600包括:
获取模块601,用于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
确定模块602,用于确定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调节模块603,用于在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确定模块602,还用于:
确定人体表面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
基于目标温度区间与等效内表面温度之间的预设关系,将目标温度区间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确定为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确定模块602还用于确定等效内表面温度的偏移方向;其中,偏移方向包括向冷区偏移或者向热区偏移;
获取模块601,还用于获取车载空调的当前出风参数;
调节模块603,还用于根据偏移方向、当前出风参数和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其中,工作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者制冷模式。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调节模块603,还用于:
若当前风量档位处于预设档位区间,则根据偏移方向和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的风量;
若当前风量档位不处于预设档位区间,则调节车载空调的风门开度。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调节模块603,还用于:
若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或者,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增加一档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
若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或者,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减小一档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调节模块603,还用于:
若当前风门开度处于开度区间,则根据偏移方向和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车载空调风门的开度;
若当前风门开度不处于预设开度区间,则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角度。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调节模块603,还用于:
若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增大吹脚风门的开度;
若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减小吹脚风门的开度;
若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增大吹面风门的开度;
若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减小吹面风门的开度。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调节模块603,还用于:
若吹面风门的开度为第一开度,则向头顶方向调节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
若吹面风门的开度为第二开度,则向下颚方向调节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7所示,该车载空调700可以应用于图2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该车载空调700(图7中的车载空调700与图6中的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600相对应)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和通信总线703,其中:
通信总线703用于实现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2之间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701用于执行存储器702中存储的通信交互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
确定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在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能够将人体表面温度转换为等效内表面温度,之后再结合预设的等效内表面温度范围判断是否调节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使得乘员无需手动调节车载空调就能体验舒适的车内环境,实现了车载空调的智能化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可操作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载空调,以实现如图1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中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图1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中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存储介质和设备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存储介质和设备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上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35Memory,FRA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等存储器;也可以是包括上述存储器之一或任意组合的各种终端,如移动电话、计算机、平板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或“本申请实施例”或“前述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或“一些实施方式”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或“本申请实施例”或“前述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或“一些实施方式”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只是为了说明各个器件在终端设备上的示意位置,并不代表在终端设备中的真实位置,各器件或各个区域的真实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例如,终端设备的结构)做出相应改变或偏移,并且,图中的终端设备中不同部分的比例并不代表真实的比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
确定所述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在所述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包括:
确定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
基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与所述等效内表面温度之间的预设关系,将所述目标温度区间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确定为所述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包括:
确定所述等效内表面温度的偏移方向;其中,所述偏移方向包括向冷区偏移或者向热区偏移;
获取所述车载空调的当前出风参数;
根据所述偏移方向、所述当前出风参数和所述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其中,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制热模式或者制冷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参数包括风量档位和风门开度;
所述根据所述偏移方向、所述当前出风参数和所述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包括:
若当前风量档位处于预设档位区间,则根据所述偏移方向和所述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量;
若所述当前风量档位不处于预设档位区间,则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门开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偏移方向和所述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量,包括: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所述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或者,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所述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增加一档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所述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或者,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所述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减小一档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量档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参数包括风门开度;
所述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风门开度,包括:
若当前风门开度处于开度区间,则根据所述偏移方向和所述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所述车载空调风门的开度;
若所述当前风门开度不处于预设开度区间,则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空调风门包括吹脚风门和吹面风门;
所述根据所述偏移方向和所述工作模式,增大或者减小所述车载空调风门的开度,包括: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所述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增大所述吹脚风门的开度;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所述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减小所述吹脚风门的开度;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所述偏移方向为向热区偏移,则增大所述吹面风门的开度;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所述偏移方向为向冷区偏移,则减小所述吹面风门的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角度,包括:
若所述吹面风门的开度为第一开度,则向头顶方向调节所述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
若所述吹面风门的开度为第二开度,则向下颚方向调节所述吹面风门的出风角度。
9.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乘员的人体表面温度;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人体表面温度对应的等效内表面温度;
调节模块,用于在所述等效内表面温度超出预设范围的情况下,调节所述车载空调的出风参数。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载空调;其中,所述车载空调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
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使得所述车载空调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286295.2A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Pending CN1161419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6295.2A CN116141917A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6295.2A CN116141917A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41917A true CN116141917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39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86295.2A Pending CN116141917A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4191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8146B2 (en) Vehicle microclimate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US6782945B1 (en) Dual zone automatic climate control algorithm utilizing heat flux analysis
US9758015B2 (en) Vehicle comfort system with efficient coordination of complementary thermal units
CN105818638A (zh) 自适应车辆气候控制系统及方法
US20140083672A1 (en) Automatic Recirculation Control for Vehicular HVAC System
US870771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ehicle engine
JPH0313691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1516461B (zh) 车载空调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1409522B (zh) 一种座椅通风自动控制方法和系统
US20130274968A1 (en) Eco-climate control system
CN116141917A (zh) 一种车载空调的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11674228A (zh) 空调控制方法、空调控制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3246684A (zh) 道路车辆的乘客厢中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US11254185B2 (en)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method for vehicle,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6442722A (zh) 一种车辆环境温度调控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
CN112424005A (zh) 完全可变的且整体的通风阀门控制装置
JP200730809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799571A (zh) 车载空调出风控制系统、车辆以及出风控制方法
US20070137850A1 (en) Vehicle heating and/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regulating heating and/or air conditioning in vehicles
CN111959231B (zh) 车辆空调的控制方法、车载终端和车辆
CN111016571A (zh) 一种基于脸部温度的车内温度及出风模式自动调节方法
US2023001119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gulating comfort in a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WO2023096741A1 (en) Temperature-related drowsiness mitigation strategy
CN112440662B (zh) 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6278615A (zh) 车载多温区自动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