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图1a所示的封堵装置处于封堵组织上的裂口的状态;
图2a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远端锁定部或近端锁定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b、图4c和图4d分别示出了三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在图4a中沿A-A方向的横截面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中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b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相对于锁定通道在周向上的偏转姿态;
图6c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相对于锁定通道在周向上的对齐姿态;
图6d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相对于锁定通道在周向上的偏转姿态;
图7a和图7b分别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锁定前状态;
图7c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锁定进行状态;
图7d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锁定后状态;
图8和图9分别示出了本申请的两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锁定座在竖直平面内的剖视图;
图10a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锁定座在竖直平面内的剖视图;
图10b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在竖直平面内的剖视图;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和图11e示出了本申请的五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和图14为本申请的两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和图16分别示出了封堵系统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两个步骤示意图。
附图标记:10、组织;11、裂口;12、假腔;13、破口;14、真腔;100、封堵装置;110、封堵组件;111、远端封堵部;112、近端封堵部;113、腰部;120、锁定组件;121、远端锁定部;122、近端锁定部;122A、中心线;1221、锁定通道;1222、锁定腔;1223、锁定座;1224、限位孔;130、可弹性变形件;130a、远端连接部;130b、膨胀部;130c、近端连接部;131、支撑部;132、网孔部;140、牵引件;150、凸起;160、导向结构;170、凹槽;210、第一操作件;220、第二操作件;300、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发明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远端”是指,某个元件被操作者操作时该元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是指,某个元件被操作者操作时该元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本申请中的“远端”和“近端”是针对操作者在操作被操作件时,被操作件上的部件相对于操作者的远近关系,当被操作件不再被操作者操作时,“远端”和“近端”可以理解为起到区别不同操作件,而不用于限定具体的方位。即“远端”和“近端”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作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a所示,图1a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1a示例了该封堵装置100处于植入人体的组织10的过程中,图中还示出了组织10,该组织10例如为血管,该血管上存在一个裂口11,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来封堵该裂口11。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中的封堵装置100,图1a中示出了“近端”和“远端”,且“近端”和“远端”应当理解为相对概念。
封堵装置100包括了封堵组件110和锁定组件120,锁定组件120连接于封堵组件110,封堵组件110能够沿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伸长和缩短,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为图1a中的竖直方向。当封堵组件110缩短后,可以通过锁定组件120进行锁定,从而使封堵装置100保持该缩短状态,参见图1b。
如图1a所示,封堵组件110包括远端封堵部111、腰部113和近端封堵部112,腰部113连接于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之间。封堵装置100的远端在图1a中为靠上的一端,而封堵装置100的近端在图1a中为靠下的一端。为了使封堵组件110能够封堵组织10上的裂口11,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的径向尺寸要大于腰部113的径向尺寸,这样封堵组件110穿过组织10的裂口11后,腰部113位于裂口11处,而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分别位于组织10的两侧,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能够沿轴向缩短至分别贴靠于组织10的两侧,实现封堵该组织10上的裂口11,参见图1b。
如图1b所示,图1b示例了图1a所示的封堵装置100处于封堵组织10上的裂口11的状态,此时,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分别贴靠在组织10的两侧。
封堵组件110为可变形的结构,其至少在径向和轴向可以变形,此处的径向在图1a中指的是水平方向,轴向在图1a中指的是竖直方向。径向变形的目的是使远端封堵部111能够收缩到小于裂口11的尺寸,从而能够穿设于组织10上的裂口11,轴向变形的目的是可以使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能够贴靠组织10表面,从而更牢固的封堵裂口11。
如图1a所示,锁定组件120包括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远端锁定部121连接于远端封堵部111,近端锁定部122连接于近端封堵部112。例如,封堵组件110为具有内腔的笼形结构,远端锁定部121至少部分位于笼形结构的内腔中,近端锁定部122至少部分位于笼形结构的内腔中。
在图1a所示的状态时,封堵组件110在轴向上呈扩张状态或伸长状态,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呈锁定前状态,或称解锁状态,或称未锁定状态。此时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可以被操作而靠近或远离。如图1b所示,当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靠近以使封堵组件110在轴向上呈收缩状态时,可以通过远端锁定部121与近端锁定部122相互锁定,从而使封堵组件110保持于图1b所示例的在轴向上的收缩状态。
其中,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至少一者包括至少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可弹性变形件130,即可弹性变形件130整体可以弹性变形,也可以是可弹性变形件130一部分可以弹性变形而另一部分为刚性的。通过该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弹性变形实现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的锁定和解锁。可弹性变形件130是指该结构自身具有弹性。例如,当受到外部的挤压力后,可以因弹性变形而使尺寸缩小;当撤销外部的挤压力后,可以因弹性变形而使尺寸扩大。又如,当受到外部的拉扯力后,可以因弹性变形而使尺寸扩大;当撤销外部的拉扯力后,可以因弹性变形而使尺寸缩小。
如图1a和图1b所示,以远端锁定部121包括至少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可弹性变形件130为例,对上述情况进行说明。此时,近端锁定部122可以为刚性零件,近端锁定部122可以为具有锁定腔1222的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的远端开设有连通锁定腔1222和管状结构的外部的锁定通道1221。且近端锁定部122的远端大致在径向上呈向内弯曲的形态,从而使该锁定通道1221的径向尺寸小于该锁定腔1222的径向尺寸。远端锁定部121在没有受到径向的挤压力的状态下,或没有受到轴向拉伸力的状态下,其在径向上具有最大径向尺寸的部位称为第一部位,该第一部位的尺寸大于近端锁定部122上的锁定通道1221的径向尺寸,此时该第一部位不能通过锁定通道1221。在远端锁定部121在径向上收缩的状态下,使第一部位的径向尺寸收缩至小于锁定通道1221的径向尺寸,这样就能够使第一部位能够通过锁定通道1221并进入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腔1222。在此之后,在远端锁定部121径向上的挤压力被撤销后,或远端锁定部121轴向上的拉伸力被撤销后,远端锁定部121可以因弹性变形而使尺寸自主扩大,当第一部位的尺寸扩张至大于锁定通道1221的径向尺寸后,如图1b所示,就实现了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
远端锁定部121在径向上尺寸缩小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在径向上施加挤压力的手段,还可以采用对远端锁定部121在轴向上施加拉伸力,使远端锁定部121的轴向长度增大,同时使远端锁定部121的径向尺寸缩小。
图2a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可弹性变形件130包括网状结构,即可弹性变形件130可以全部为网状结构,也可以是一部分为网状结构,另一部分为实体结构。
如图2a所示,网状结构包括支撑部131和网孔部132。支撑部131主要起到支撑作用,即维持该可弹性变形件130的物理外形的作用。在受到外力挤压或拉伸的状态下,支撑部131能够产生弹性变形。在受到同等外力的状态下,网孔部132比支撑部131更容易产生变形。
将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锁定前状态、锁定进行状态和锁定后状态,此处借助图7a、图7b、图7c和图7d介绍这三种状态,图7a和图7b示出了锁定前状态,图7c示出了锁定进行状态,图7d示出了锁定后状态。图7a、图7b、图7c和图7d与图1a和图1b的不同之处在于,图7a、图7b、图7c和图7d在封堵装置100的基础上连接有用于控制封堵装置100收缩和扩张的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
如图7a所示和图7b所示,分别示出了锁定前状态的两种不同的阶段,图7b中的封堵装置100在轴向上的长度小于图7a中的封堵装置100,即图7b所示的封堵装置100是由图7a所示的封堵装置100在轴向上部分压缩后的状态。如图7a所示,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分离;如图7b所示,远端锁定部121有一部分位于近端锁定部122内,但是远端锁定部121上的最大径向尺寸的部位(即上文中的第一部位)仍然位于近端锁定部122外部。
如图7c所示,锁定进行状态可以理解为远端锁定部121的最大径向尺寸所在的部位(即上文中的第一部位)刚好进入近端锁定部122上的锁定通道1221时的状态,且未进入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腔1222。
如图7d所示,锁定后状态可以理解为远端锁定部121的最大径向尺寸所在的部位(即上文中的第一部位)已经进入到了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腔1222内。
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弹性变形影响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和解锁。具体地,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锁定前状态,可弹性变形件130在径向上处于完全扩张状态。在图7d所示的锁定后状态,可弹性变形件130在径向上可以处于完全扩张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腔1222的侧壁压缩。而可弹性变形件130在图7c所示的锁定进行状态,可弹性变形件130处于较图7a和图7b所示的锁定前状态在径向上进一步压缩时才能通过近端锁定部122上的锁定通道1221。
回看图1b,当封堵装置100封堵组织10上的裂口11时,远端锁定部121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位于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腔1222中,可弹性变形件130处于沿径向扩张的状态,并被锁定腔1222与锁定通道1221交接处的凸缘卡住,从而保持锁定后状态。
如上述实施例中介绍的,可弹性变形件130包括网状结构。通过将可弹性变形件130设计为网状结构,使血液能够更快的凝固到网状结构处形成栓块,从而增强了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强度,有利于封堵装置100更稳定地保持于图1b所示的锁定状态。
也就是说,通过将可弹性变形件130设计为网状结构,其一,能够使得封堵装置100在由图1a至图1b所示的锁定过程中,使可弹性变形件130能够沿径向压缩到更小的尺寸,这样就可以将近端锁定部122上的锁定通道1221设计的更小,有利于封堵装置100、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的小型化设计,可使其通过直径更小的血管;此外,可弹性变形件130具有最大径向尺寸的部位在通过锁定通道1221时的尺寸与该部位在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腔1222内扩张后的尺寸的变化程度更大,从而使封堵装置100在图1b所示的锁定状态更加牢固;其二,能够在图1b所示的锁定状态增加血液在可弹性变形件130的血栓化速度,提高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在锁定状态时的强度,使其难以再反向通过近端锁定部122上的锁定通道1221,从而提高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的锁定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支撑部131包括多个支撑杆编织形成的网状结构,编织交汇处的至少两根支撑杆能够相对滑动。其中,支撑杆可以为弹性金属丝。图中圆形框A示出了两根支撑杆的编织交汇处,在该处的两个支撑杆只是接触而并没有固定连接,因此当可弹性变形件130变形时,该处的两个支撑杆可以适应性的沿轴向上、周向上和其他方向相对滑动,甚至可以滑动到接近平行状态,这种设计使得可弹性变形件130容易收缩至更小的尺寸,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近端锁定部122上的锁定通道1221设计的更小,有利于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可弹性变形件130在通过锁定通道1221时的尺寸与可弹性变形件130在近端锁定部122上的锁定腔1222内扩张后的尺寸的变化程度更大,从而提高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的锁定强度。
图2b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支撑部131包括多个支撑杆固定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例如,可以通过具有较好弹性的金属,例如镍钛管,经过切割加工,在金属上切割形成多个网孔,网孔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四方形,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多边形。由切割加工形成的支撑部131,具有更好的径向支撑力,从而具有更好的扩张性。从而使封堵装置100在图1b所示的锁定状态时,可弹性变形件130不容易沿径向压缩从而反向通过近端封堵部112上的锁定通道1221而导致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锁定失效,使其能够更稳定地限位于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腔1222中,从而提高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的锁定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弹性变形件130可以是在平面延伸的薄片结构,也可以是在空间回转的类似管状结构,当然管状结构可以是两端敞开的,也可以是两端封闭的。
例如,图3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可弹性变形件130为具有内部腔体的类似管状的结构。由于可弹性变形件130具有内部腔体,因此当可弹性变形件130受到径向的挤压力后,内部腔体可以被压扁,从而使可弹性变形件130容易收缩至更小的尺寸,从而提高可弹性变形件130在锁定进行状态和锁定后状态的形变比或形变程度。当然,虽然设置内部腔体能够提高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可收缩性,但是并不表示内部腔体内不能设置其他零部件,只要使可弹性变形件130内具有可以被收缩的空间即可。
图4a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远端锁定部121或近端锁定部12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至少一者包括可弹性变形件130和牵引件140,牵引件140可以连接于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内部腔体或者外部;本实施例中牵引件140连接于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外部。牵引件140用于可拆卸的连接于用于操作可弹性变形件130移动的零部件,即可以通过操作人员牵拉该零部件对可弹性变形件130施加轴向的拉力,从而使可弹性变形件130轴向拉长且径向收缩。例如在图7a中,牵引件140可拆卸的连接第一操作件210。
由于牵引件140设置在具有内部腔体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外部,因此可弹性变形件130能够更充分的沿径向收缩,使得可弹性变形件130容易收缩至更小的尺寸,从而提高可弹性变形件130在锁定进行状态和锁定后状态的形变比或形变程度,从而提高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的锁定强度。
图5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封堵装置100包括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从图5中可以看到封堵装置100整体上由支撑杆形成网状笼形结构,在轴向上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之间为腰部113,腰部113对应的侧向外周区域可以是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之间在封堵装置100侧周向内凹陷的区域,当封堵装置100封堵组织10上的裂口11时,腰部113能够穿设于组织10的裂口11,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位于裂口11边缘的组织10两侧,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能够夹持裂口11周边壁的两侧。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在支撑杆上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液流动的膜结构来进一步阻止血液通过裂口11,来达到更好的封堵效果。通过使腰部113的径向尺寸小于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的径向尺寸,其一能够增强封堵装置100安装于组织10的裂口11上的牢固性,还能够一定程度的防止膜结构被撕裂。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采用机械锁定的方式,使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与组织10的裂口11的轴向同轴,使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不容易相对组织10的表面翘起而降低封堵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中的一者包括至少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可弹性变形件130,另一者包括锁定座1223,可弹性变形件130通过弹性变形能够实现与锁定座1223的锁定和解锁。
图6a为本申请中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以远端锁定部121包括至少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可弹性变形件130、近端锁定部122包括锁定座1223为例,对封堵装置100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锁定座1223开设有锁定腔1222和与锁定腔1222连通的锁定通道1221,可弹性变形件130可以经过锁定通道1221进入锁定腔1222内,从而实现远端锁定部121锁定于近端锁定部122。锁定腔1222的最大内径大于锁定通道1221的最大内径,从而使可弹性变形件130需要沿径向压缩经过内径较小的锁定通道1221,当可弹性变形件130到达锁定腔1222后,可弹性变形件130可以自膨胀,可弹性变形件130的至少部分自膨胀至大于锁定通道1221的内径后,可弹性变形件130的该部分就能够较稳定地限位于锁定腔1222内。因此,可弹性变形件130至少部分沿径向收缩穿过锁定通道1221后,可弹性变形件130的穿过锁定通道1221的部分在锁定腔1222内沿径向扩张,从而实现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
继续参阅图6a,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偏置。可弹性变形件130的近端并不是刚好对准锁定通道1221,而是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在封堵装置100的径向上偏移一段距离。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理解“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偏置”的含义,图6a中示出了锁定通道1221的中心线122A,中心线122A沿着封堵装置100的轴向延伸,将中心线122A向封堵装置100的远端延伸,中心线122A会穿过可弹性变形件130的远端。将可弹性变形件130的近端和远端用一条直线相连,可以发现该直线与中心线122A产生一个小于90°的夹角。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偏置”是指可弹性变形件130在没有受到外部力约束的自然状态,由于可弹性变形件130具有弹性,其受到外部力约束后,可弹性变形件130可改变上述的偏置姿态,但是改变后的可弹性变形件130内产生弹性应力,该弹性应力使得外部力撤销后,可弹性变形件130又会恢复上述的偏置姿态。
例如在图7a中,远端锁定部121的近端可拆卸的连接有第一操作件210,第一操作件210穿设于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通道1221和锁定腔1222,第一操作件210对远端锁定部121的可弹性变形件130产生外力约束,该外力约束使得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不再偏置,而是对准锁定通道1221,可弹性变形件130沿轴向拉长就可以进入锁定通道1221。
但是在图7a中,由于第一操作件210对可弹性变形件130产生外力约束,可弹性变形件130产生弹性应力,该弹性应力使得第一操作件210与远端锁定部121分离后,使可弹性变形件130自恢复图6a所示的偏置状态。如此设置,如图1b所示,在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偏置产生的应力的作用下,当可弹性变形件130位于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腔1222内时,在图1b所示的状态下,可弹性变形件130在应力的作用下具有向左偏转的趋势,使可弹性变形件130紧紧抵接锁定腔1222的左侧的内壁,使得可弹性变形件130难以向上通过锁定通道1221,使可弹性变形件130更稳定的保持在锁定腔1222内,从而提高了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之间在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调整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偏置角度,例如调整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偏置角度使得可弹性变形件130在应力的作用下具有向右偏转的趋势,使可弹性变形件130紧紧抵接锁定腔1222的右侧的内壁,提高了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之间在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如图4b、图4c和图4d所示,分别示出了三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在图4a中沿A-A方向的横截面图,图4b所示的横截面为圆形,图4c所示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图4d所示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弹性变形件130的横截面可以为其它形状。当然,以与A-A平行的面截取锁定通道1221得到的横截面,锁定通道1221的横截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
可弹性变形件130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在周向上能够从第一姿态旋转至第二姿态;可弹性变形件130的第一姿态为,沿着封堵装置的轴向,可弹性变形件130的投影位于锁定通道1221的投影内部;可弹性变形件130的第二姿态为,沿着封堵装置的轴向,可弹性变形件130的投影与锁定通道1221的投影相交。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具有在周向上的偏转姿态(第二姿态)和对齐姿态(第一姿态),这是针对上述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的横截面和锁定通道1221的横截面都是非圆形而言的。以可弹性变形件130的上述横截面和锁定通道1221的上述横截面都是椭圆形为例,上述“对齐姿态”是指,可弹性变形件130横截面的长轴与锁定通道1221横截面的长轴平行,且可弹性变形件130横截面的短轴与锁定通道1221横截面的短轴平行,且沿着封堵装置的轴向,可弹性变形件130的投影位于锁定通道1221的投影内部;上述“偏转姿态”是指,可弹性变形件130横截面的长轴与锁定通道1221横截面的长轴不平行,或,可弹性变形件130横截面的短轴与锁定通道1221横截面的短轴不平行,且沿着封堵装置的轴向,可弹性变形件130的投影与锁定通道1221的投影相交。
其中,对齐姿态用于方便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具有最大径向尺寸的部位穿过锁定通道1221,偏转姿态用于一定程度的阻挡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具有最大径向尺寸的部位穿过锁定通道1221。
图6b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在周向上的偏转姿态,且可弹性变形件130位于锁定座1223外部;图6c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在周向上的对齐姿态;图6d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相对于锁定通道1221在周向上的偏转姿态,且可弹性变形件130位于锁定座1223内部。
在没有施加外力时,可弹性变形件130为图6b所示的偏转姿态,当外力使可弹性变形件130在周向上偏转后,可以使可弹性变形件130为图6c所示的对齐姿态,当撤销上述外力后,可弹性变形件130在自身弹性下可以沿周向旋转并恢复图6d所示的偏转姿态。由图6c所示,对齐姿态用于使可弹性变形件130穿设于锁定通道1221,如图6d所示,偏转姿态用于一定程度的阻挡可弹性变形件130的最大直径处穿过锁定通道1221,使得可弹性变形件130的最大直径处较难以向上通过锁定通道1221,使可弹性变形件130更稳定的保持在锁定腔1222内,从而提高了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之间在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图8和图9分别示出了本申请的两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的锁定座1223在竖直平面内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锁定座1223上设有锁定通道1221和锁定腔1222,锁定腔1222连通锁定通道1221,在轴向上,即在图8的竖直方向上,锁定腔1222的内径不变,可以理解为锁定腔1222包括圆柱腔,此时,锁定通道1221也可以是圆柱腔。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轴向上,锁定腔1222在径向上向外膨起,即在图9的水平方向上,锁定腔1222的中部向外凸起,该形状配合在径向上适应性形变的可弹性变形件130,使得可弹性变形件130更稳定的在锁定腔1222内,难以向上通过锁定通道1221,使可弹性变形件130更稳定的保持在锁定腔1222内,从而提高了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之间在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图10a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的锁定座1223在竖直平面内的剖视图,图10b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在竖直平面内的剖视图。如图10a所示,锁定座1223的侧壁开设有限位孔1224,如图10b所示,在锁定状态下可弹性变形件130至少部分通过限位孔1224以位于锁定腔1222外。使可弹性变形件130更稳定的保持在锁定腔1222内,从而提高了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之间在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和图11e分别示出了本申请的五个实施例中的可弹性变形件130的结构示意图。可弹性变形件130包括远端连接部130a、膨胀部130b和近端连接部130c,如图6a所示,远端连接部130a连接于远端封堵部111,膨胀部130b连接于远端连接部130a的近端,近端连接部130c连接于膨胀部130b的近端。在自然状态下,“自然状态”是指膨胀部130b在没有受到外部力约束时的自然膨胀状态,膨胀部130b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远端连接部130a。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下,膨胀部130b呈圆球状。如图11a所示,在自然状态下,膨胀部130b呈扁球状。其中,当远端连接部130a和近端连接部130c受到轴向的拉力时,使得膨胀部130b能够沿径向向内收缩,当撤销上述拉力时,膨胀部130b在自身弹性作用下膨胀。当径向尺寸和材料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在径向上压缩呈扁球状的膨胀部130b和呈圆球状的膨胀部130b至统一的直径时,压缩扁球状的膨胀部130b所需的力大于压缩呈圆球状的膨胀部130b所需的力,因此,呈圆球状的膨胀部130b使得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之间的锁定牢固性更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c所示,在自然状态下,膨胀部130b呈凹陷状且自中部向边缘朝向远端封堵部111呈弯曲的形态。当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呈锁定状态时,膨胀部130b就呈图11c所示的向上弯曲的形态,若要使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解锁,那么就需要使膨胀部130b变成向下弯曲的形态,该过程需要更大的外力才能实现,因此该设计使得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之间的锁定牢固性更好。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锁定时的牢固性,如图11d和图11e所示,膨胀部130b有多个,多个膨胀部130b在轴向上排列。
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例如,当血管内壁破裂使血管壁形成假腔12时,可以使远端封堵部111位于假腔12内,腰部113穿设于血管内壁的破口13,远端封堵部111位于血管的假腔12内,而近端封堵部112位于血管的真腔14内,可以通过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对破口13进行封堵。封堵装置100的远端封堵部111、腰部113和近端封堵部112为一体设置,即远端封堵部111、腰部113和近端封堵部112为整体,提高了远端封堵部111、腰部113和近端封堵部112的强度。腰部113的径向尺寸小于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的径向尺寸。
如图12所示,远端封堵部111的直径大于近端封堵部112的直径。封堵装置100在释放时,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处于沿径向压缩的状态,例如可以压缩在一个鞘管内,鞘管的远端从血管的真腔14经血管内壁的破口13伸入假腔12内,然后将远端封堵部111从鞘管内伸出,远端封堵部111沿径向自膨胀。然后向近端拉动封堵装置100,使远端封堵部111贴着血管壁,由于远端封堵部111较大,因此拉动时不容易通过破口13,防止释放过程中远端封堵部111从假腔12内拉出。然后向近端拉动鞘管,使近端封堵部112在真腔14内释放。然后可以操作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锁定。
图13和图14为本申请的两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远端封堵部111的外周部分朝向封堵装置100的近端或近端封堵部112呈弯曲形态,近端封堵部112的外周朝向封堵装置100的远端或远端封堵部111呈弯曲形态。如图14所示,远端封堵部111的外周部分朝向封堵装置100的近端或近端封堵部112呈弯曲形态,近端封堵部112的外周朝向封堵装置100的近端呈弯曲形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远端封堵部111的外周部分朝向封堵装置100的远端呈弯曲形态,近端封堵部112的外周朝向封堵装置100的近端呈弯曲形态。在其他实施例中,远端封堵部111的外周部分朝向封堵装置100的远端呈弯曲形态,近端封堵部112的外周朝向封堵装置100的远端呈弯曲形态。如上设置,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在贴靠组织10表面时,需要弹性变形至与组织10表面相匹配的形状,可以对组织10表面施加更大的抵持力,可以提高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对组织10的夹持力,使封堵装置100更牢固的定位在目标位置;同时,有利于加速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表面的内皮化进程,从而提高封堵装置100封堵破口13的牢固性。
如图13所示,远端封堵部111的朝向近端封堵部112的表面设置有凸起150,近端封堵部112的朝向远端封堵部111的表面设置有凸起150。凸起150用于压紧组织10的表面,进一步强化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对组织10的夹持力。
凸起150一种实施方式为:凸起150至少在血管破口13四周边缘沿周向闭环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圈相嵌套的凸起150。
凸起150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凸起150有多个,可以在封堵部上呈点阵状布置。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采用可回收设计,如图13所示,近端封堵部112的近端设置有锥状的导向结构160。自封堵装置100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导向结构160的外径逐渐增大。当需要更精准的调整封堵装置100的位置时,可以将封堵装置100收回鞘管内重新释放。由于导向结构160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封堵装置100能够轻易的进入鞘管内,使得封堵装置100的可回收设计更加安全可控。封堵装置100壁薄,顺应性较好,释放前可以调整位置和形态,操作定位更精确。
如图13所示,近端封堵部112上设置有凹槽170,导向结构160至少部分位于凹槽170内。通过将导向结构160至少部分收容在凹槽170内,降低了导向结构160暴露在血管的真腔14的长度,可以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于导向结构160,从而进一步加速近端封堵部112的内皮化进程,使得封堵装置100封堵破口13的效果更牢固。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封堵系统,如图7a所示,封堵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通过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的沿不同方向的相对移动,可以实现近端锁定部122和远端锁定部121的锁定和解锁。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都是管状结构,第一操作件210可拆卸的连接远端锁定部121,第二操作件220可拆卸的连接近端锁定部122。第二操作件220能够相对第一操作件210轴向移动,从而调节远端封堵部111和近端封堵部112的相对距离,以及调节远端锁定部121和近端锁定部122的相对距离,以及调节可弹性变形件130的弹性变形程度。
当封堵器释放到目标位置后,可以将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与封堵装置100分离,将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位于血管内的部分从血管内撤出。
其中,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可以是柔软的钢管,或钢缆。第一操作件210和第二操作件220可以嵌套设置。第一操作件21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远端锁定部121。第二操作件22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近端锁定部122。
如图4a所示,远端锁定部121包括连接于可弹性变形件130的牵引件140,牵引件140固定连接于可弹性变形件130的近端连接部130c,牵引件140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操作件210连接的螺纹孔。
如图1a所示,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座1223在封堵组件110的外部设置有螺纹连接部,该螺纹连接部用于与第二操作件220螺纹连接。
如图1a所示,近端锁定部122的锁定座1223一部分位于封堵组件110的内部,另一部分位于封堵组件110外部。这样设计降低了锁定座1223直接伸入血管的真腔14的长度,可以有利于阻碍血栓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加速近端封堵部112的内皮化进程。
在一封堵系统的可能应用场景中,请参照图15和图16,图15和图16分别示出了封堵系统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两个步骤示意图。图中的主动脉夹层使血管的内膜上形成有破口13,血管被内膜分成真腔14和假腔12。封堵系统使用时,封堵装置100收容在鞘管300内,先将鞘管300的远端从真腔14经破口13进入假腔12,然后向近端回撤鞘管300,如图15所示,使远端封堵部111释放于假腔12,使远端封堵部111贴住内膜的一侧,然后继续向近端回撤鞘管300,如图16所示,使近端封堵部112释放于真腔14,使封堵装置100安装于血管内并封堵破口1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