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7386A - 天线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天线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7386A
CN116137386A CN202111370464.8A CN202111370464A CN116137386A CN 116137386 A CN116137386 A CN 116137386A CN 202111370464 A CN202111370464 A CN 202111370464A CN 116137386 A CN116137386 A CN 116137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liding
antenna
insulating support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704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斌
刘子晖
张黎
崔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7046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738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0347 priority patent/WO2023088122A1/zh
Priority to EP22894659.6A priority patent/EP4407798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137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7386A/zh
Priority to US18/642,843 priority patent/US20240275067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 H01Q15/148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reflecting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61Two dimensional planar arrays
    • H01Q21/062Two dimensional planar arrays using dipole a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8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the units being spaced along or adjacent to a rectilinear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天线及基站,天线包括反射板、绝缘支撑架和馈电网络,绝缘支撑架位于反射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馈电网络与绝缘支撑架位于反射板的同一侧、且连接至绝缘支撑架,馈电网络包括移相带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其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绝缘支撑板、移相带线、第一滑动介质板、反射板依次设置。本申请提供的天线的移相器的参考地为单边参考地,结构简单,可使天线更轻量化和小型化。

Description

天线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天线及基站。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天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高效、快速、大容量通信,又要做到高度集成化、小型化、轻量化。基站天线可以通过设置移相器改变天线单元中信号的相位实现天线方向图的调节,进而达到对网络覆盖区域远程控制调节的目的。现有的天线中,移相器、功分器和辐射单元通过线缆或是通过转接探针连接,其中,移相器需要有单独的金属腔体作为射频地,此天线整体的集成化化较低、零部件多、构较复杂,不利于天线的小型化、轻量化,生产工序也会较多。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小型化和轻量化的天线和包含该天线的基站。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绝缘支撑架和馈电网络;所述绝缘支撑架位于所述反射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馈电网络与所述绝缘支撑架位于所述反射板的同一侧、且连接至所述绝缘支撑架,所述馈电网络包括移相带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其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板依次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相带线的参考地为所述反射板。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板依次相邻设置。在第一绝缘支撑板与移相带线之间、移相带线与第一滑动介质板之间、第一滑动介质板与反射板之间均没有其他部件。在第一绝缘支撑板、移相带线之间没有接地层、反射板、金属板或者其他金属材质。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绝缘支撑架主要作用是用于固定馈电网络,复用绝缘支撑架中的一部分(第一绝缘支撑板)与反射板夹设在第一滑动介质板两侧,无需额外的部件来限位第一滑动介质板,也就是说,复用反射板作为移相器的参考地,复用绝缘支撑架中的一部分(第一绝缘支撑板)限位第一滑动介质板,提高了天线集成度,简化了结构,从而实现天线轻量化和小型化。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所述反射板整体板面的方向,所述馈电网络和所述绝缘支撑架位于所述反射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馈电网络和绝缘支撑架在第一方向层叠设置在反射板的同一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移相带线和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能够相对所述移相带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方向可以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相交。其中第一方向为天线的厚度方向,第二方向为天线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
如上介绍,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板依次相邻且层叠设置。依次相邻且层叠设置的方式可提高移相器的结构强度,避免移相器中的各部件在受到冲击时分离而无法实现移相的功能。
为了方便组装移相器,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移相带线位于所述馈电网络的边缘。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支撑架还包括与第一绝缘支撑板并排设置的绝缘支撑架主体,所述馈电网络除移相带线的部分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架主体和所述反射板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支撑架还包括第一绝缘侧板,所述第一绝缘侧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侧板与所述移相带线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移相带线均在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侧板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远离所述绝缘支撑架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侧板用于为第一滑动介质板提供导向,使得第一滑动介质板只能沿第二方向滑动。其中,移相带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与第一绝缘侧板与并排设置、且与移相带线在第二方向上延伸,或者说移相带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位于第一绝缘侧板沿第三方向的同一侧,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两两相交。例如,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两两垂直相交,第一方向为天线的厚度方向,当第二方向为天线的宽度方向时,第三方向为天线的长度方向,当第二方向为天线的长度方向时,第三方向为天线的宽度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朝向所述移相带线的表面还设有收容槽,至少部分所述移相带线位于所述收容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销,所述第一销穿设在所述第一孔中且与所述第一孔能够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且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销穿设在第一孔中,当第一滑动介质板滑动时,只能沿第二方向滑动,也就是说第一孔和第一销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滑动,避免第一滑动介质板在除第二方向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一滑动介质板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的移相精度。
在一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孔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销可穿设在同一个第一孔中。当第一孔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孔沿第二方向排列设置,可在多个第一孔中的每一个中设置一个第一销或者设置多个第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销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上,所述第一孔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上。通过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一销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反射板朝向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销,所述第二销穿设在所述第二孔中与所述第二孔能够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且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延伸方向相同。通过第二孔和第二销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销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上,在所述反射板上设置所述第二孔。通过第二孔和第二销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设置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上的所述第一销、所述反射板上的所述第二销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反射板朝向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同向延伸,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一凹槽能够相对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凸部,所述反射板朝向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同向延伸,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第二凸部位于第二凹槽配合,以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相对移相带线滑动。其中第二凸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凹槽、第一滑动介质板相同,均为第二方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为销钉形状时,可设置多个第二凸部,多个第二凸部沿第二方向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在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上设有凸部,在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朝向第一绝缘支撑板设有凹槽,凹槽和凸部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相对移相带线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在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上设有凹槽,在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朝向第一绝缘支撑板设有凸部,凹槽和凸部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沿第二方向相对移相带线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在第一绝缘支撑板设置凹槽和第一销,在第一滑动介质板设置凸部和第一孔,凹槽和第一销分别与凸部、第一孔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还包括第二滑动介质板,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和所述移相带线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板依次设置,具体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板依次设置;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连接,所述馈电网络的移相器包括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反射板。第二滑动介质板与第一滑动介质板同时相对移相带线滑动,共同影响移相带线中信号的相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远离所述移相带线的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的表面为平面。第三凹槽用于减少第一绝缘支撑板与第二滑动介质板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更容易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支撑架还包括第一绝缘侧板,所述第一绝缘侧板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侧板与所述移相带线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移相带线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交。其中,移相带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与第一绝缘侧板沿第三方向并排设置,或者说移相带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位于第一绝缘侧板沿第三方向的同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支撑架还包括绝缘支撑架主体,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与所述绝缘支撑架主体沿第三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绝缘侧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邻近所述绝缘支撑架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侧板远离所述绝缘支撑架主体的一侧。第一绝缘侧板可为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提供导向,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只能够在第二方向滑动,避免第二滑动介质板在除第二方向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的移相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支撑架包括两个第一绝缘侧板,两个第一绝缘侧板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在第一绝缘支撑板的两端,两个第一绝缘侧板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两个第一绝缘侧板为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提供导向,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能够只在第二方向滑动,避免第二滑动介质板在除第二方向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的移相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朝向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的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的表面设有第三凸部,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同向延伸,所述第三凸部位于所述第三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三凹槽能够相对滑动。第三凹槽与第二滑动介质板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三凹槽与第三凸部配合,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只能够沿第二方向滑动,避免第二滑动介质板在除第二方向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的移相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远离所述移相带线的表面设有第四凸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的表面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同向延伸,所述第四凸部位于所述第四凹槽中且与所述第四凹槽能够相对滑动。其中,第四凹槽与第二滑动介质板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第四凸部与第四凹槽配合,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只能够沿第二方向滑动,避免第二滑动介质板在除第二方向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的移相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上设长孔,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第二滑动介质板的表面设销钉;或者在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朝向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的表面设销钉,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上设有长孔,销钉和长孔配合,引导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和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通过销钉和长孔配合,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反射板通过销钉和长孔配合,共同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和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通过凸部和凹槽配合,第一滑动介质板和反射板通过凸部和凹槽配合,共同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射板包括反射板本体和反射侧板,所述反射侧板位于所述反射板本体的边缘且与所述反射板本体相交连接,所述绝缘支撑架还包括第二绝缘侧板,所述第二绝缘侧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远离所述绝缘支撑架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绝缘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连接且相交,所述第二绝缘侧板的另一端远离所述反射板设置,所述第二绝缘侧板和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的剖面呈“L”形;所述馈电网络还包括第一侧边移相带线和第三滑动介质板,所述第一侧边移相带线与所述移相带线连接,所述第三滑动介质板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连接,所述第三滑动介质板和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剖面呈“L”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反射侧板、所述第三滑动介质板、所述第一侧边移相带线和所述第二绝缘侧板依次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滑动介质板可相对所述第一侧边移相带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第三滑动介质板相对第一侧边移相带线滑动,以改变第一侧边移相带线中信号的相位,反射侧板、第三滑动介质板、第一侧边移相带线和第二绝缘侧板构成一个移相器,该移相器的参考地仅为反射侧板,即反射侧板为该移相器的单边参考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还包括辐射单元,所述辐射单元固定在所述绝缘支撑架远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反射板、所述馈电网络、所述绝缘支撑架和所述辐射单元依次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相带线与所述绝缘支撑架为一体化结构。缩小移相器的尺寸,且使得结构更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相带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表面上,所述馈电网络的移相器包括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反射板。在本实施例中的移相器的参考地也为单边参考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馈电网络中除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电路部分与所述绝缘支撑架为一体化结构。可大大缩小天线的尺寸,且使得结构更简单。在一实现方式中,馈电网络中除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电路部分与绝缘支撑架可一体注塑形成,或者通过金属电镀在绝缘支撑架上,再结合蚀刻工艺图案化工艺形成馈电网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支撑架还包括第二绝缘支撑板,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相互连接且相交,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远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所述馈电网络中除所述移相带线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为双极化天线,所述双极化天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天线结构和第二天线结构,所述第一天线结构中的馈电网络为正极化馈电网络,所述第二天线结构中的馈电网络为负极化馈电网络,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和所述第二天线结构中的绝缘支撑架分别为第一绝缘支撑架和第二绝缘支撑架,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架之间设有接地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和所述第二天线结构还分别包括正极化辐射子单元和负极化辐射子单元,所述正极化辐射子单元与所述正极化馈电网络连接,所述负极化辐射子单元与所述负极化馈电网络连接,所述正极化辐射子单元和所述负极化辐射子单元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架远离所述反射板的一端,所述接地板远离所述反射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正极化辐射子单元和所述负极化辐射子单元之间,以作为正极化辐射子单元和负极化辐射子单元的参考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设置的第一天线结构和第二天线结构中的第一滑动介质板固定连接。可通过固定件固定,使得两个第一滑动介质板可同时被传动机构驱动,固定件可为花型结构,还可为其他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色很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滑动介质板固定连接的方式还包括焊接、卡扣、铆钉、螺钉或者热铆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包括双极化天线阵列,每个双极化天线包括所述第一天线结构和所述第二天线结构,多个所述双极化天线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还包括第四滑动介质板,所述馈电网络还包括所述第二侧边移相带线,所述第二侧边移相带线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接地板的一侧,所述第四滑动介质板位于所述第二侧边移相带线与所述接地板之间。第四滑动介质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共同影响信号的相位。所述天线中的另一个移相器包括第二绝缘支撑板、第二侧边移相带线、第四滑动介质板以及接地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在所述移相带线和所述反射板之间还设有第二滑动介质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共同影响移相带线中信号的相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包括反射板本体和反射侧板,所述反射侧板位于所述反射板本体的边缘且与所述反射板本体相交连接,所述绝缘支撑架和所述馈电网络以及所述辐射单元位于所述反射板本体沿第四方向的一侧,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侧板依次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与反射板本体平行,第一方向与第四方向垂直相交,馈电网络的移相器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移相带线、第一滑动介质板、反射侧板,移相器为单边参考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射侧板和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可设置凸部和凹槽,或者设置长孔和销钉,凸部和凹槽、或者长孔和销钉配合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滑动,在此不再赘述,可参阅前文理解凸部和凹槽、凸部和凹槽的配合作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射频处理单元和如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射频处理单元与所述天线电连接。更小型化和轻量化的天线可节约基站的体积,使基站更小型化。
在本申请的天线中,一方面,采用反射板作为移相器的参考地,无需额外的金属板或者金属腔体作为移相器的参考地,可简化天线结构,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本申请的移相器的参考地为单边参考地,在移相带线的另一侧为第一绝缘支撑板,相较于金属腔体形状且为双边参考地的移相器,第一绝缘支撑板的材质更轻,可使天线更轻量化;再一方面,用于固定馈电网络的绝缘支撑架中的第一绝缘支撑板可用于限位第一滑动介质板,保证移相器的稳定性,还可提高天线集成度,实现天线小型化。第一滑动介质板可与第一绝缘支撑板、反射板设置凸部和凹槽、长孔和销钉以用于实现导向作用,第二滑动介质板可与第一绝缘支撑板设置凸部和凹槽、长孔和销钉以用于实现导向作用。移相带线与绝缘支撑架通过一体成型,以进一步简化天线结构,使得天线更小型化和更轻量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适用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除去绝缘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8为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馈电网络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图10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2中N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4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第一绝缘支撑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第一绝缘支撑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剖面图;
图15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剖面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剖面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反射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剖面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爆炸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除去绝缘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的第一滑动介质板和第二滑动介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0中L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2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爆炸图;
图3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没有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没有反射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35为图34中Q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3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39为图38中P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天线;10-天线结构;100-反射板;
101-第二销;102-第一凸部;103-第二凹槽;
11-天线罩;110-接地板;120-反射板本体;
130-反射侧板;2-抱杆;20-第一天线结构;
200-绝缘支撑架;200a-第一绝缘支撑架;200b-第二绝缘支撑架;
201-收容空间;211-第一销;212-第三凸部;
213-第四凹槽;214-第二绝缘侧板;215-第三绝缘侧板;
216-第四绝缘侧板;230-绝缘支撑架主体;240-固定件;
241-固定插件;242-固定垫块;3-天线调整支架;
30-第二天线结构;300-馈电网络;300a-正极化馈电网络;
300b-负极化馈电网络;301-功分器;302-滤波器;
311-第一侧边移相带线;312-第二侧边移相带线;321-第一孔;
322-第二孔;323-第一凹槽;324-第二凸部;
325-固定件;331-金属腔体;332-滑动介质;
360-馈电结构;370-第三滑动介质板;380a-第一电路部分;
380b-第二电路部分;390-第四滑动介质板;400-传动机构;
5-射频处理单元;500-辐射单元;501-巴伦;
502-振子臂;503-引向片;510-正极子辐射单元;
520-负极子辐射单元;6-基带处理单元;
210、210a、210b、210c、210d-第一绝缘支撑板;
220、220a、220b、220c、220d-第一绝缘侧板;
250、250a、250b-第二绝缘支撑板;
310、310a、310b-移相带线;
320、320a、320b、320c、320d-第一滑动介质板;
330、330a、330b、330c、330d-移相器;
340、340c、340d-第二滑动介质板;
350a、350b-信号传输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说明书附图中的方向坐标图中的实心圆表示垂直于X-Z平面的方向Y。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及基站,下面介绍一下其应用场景。图1示例性示出,如图1所示,该应用场景可以包括基站和终端。基站和终端之间可以实现无线通信。该基站可以位于基站子系统(base btation bubsystem,BBS)、陆地无线接入网(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或者演进的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N)中,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小区覆盖以实现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之间的通信。具体来说,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unication,GSM) 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中的基地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中的节点B (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 (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基站也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的g节点(gNodeB或者gNB)或者未来演进的网络中的基站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图2示出了基站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基站通常可以包括天线1、抱杆2、天线调整支架3等结构。其中,基站的天线1包括天线罩11,天线罩11在电气性能上具有良好的电磁波穿透特性,机械性能上能经受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从而可起到保护天线系统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作用。天线1可通过天线调整支架3安装于抱杆2或者铁塔上,以便于天线1信号的接收或者发射。
另外,基站还可以包括射频处理单元5和基带处理单元6。例如,射频处理单元5可用于对天线1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选频、放大以及下变频处理,并将其转换成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发送给基带处理单元6,或者射频处理单元5用于将基带处理单元6或中频信号经过上变频以及放大处理通过天线1转换成电磁波发送出去。基带处理单元6可通过射频处理单元5 与天线1的馈电网络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射频处理单元5又可称为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基带处理单元6又可称为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射频处理单元5可与天线1一体设置,基带处理单元6位于天线 1的远端。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射频处理单元5和基带处理单元6同时位于天线1 的远端。射频处理单元5与基带处理单元6可以通过电缆线7连接。
更为具体地,可一并参照图2和图3,图3为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组成示意图。其中,如图3所示,基站的天线1可以包括辐射单元500和反射板100。值得说明的是,此处辐射单元泛指所有辐射单元,例如,可以包括下述各种实施例中出现的正极子辐射单元510和负极子辐射单元520等。上述辐射单元500也可以称为天线振子、振子等,第一辐射单元500为构成天线阵列基本结构的单元,它能有效地发送或接收天线信号。在天线1 中,不同辐射单元500的频率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反射板100也可以称为底板、天线面板或者反射面等,其具体可以是金属材质。天线接收信号时,反射板100可以把天线信号反射聚集在接收点上,从而实现定向接收。天线发射信号时,反射板100实现天线信号的定向发射。辐射单元500通常放置于反射板100一侧表面,这不但可以大大增强天线1信号的接收或发射能力,还能够起到阻挡、屏蔽来自反射板100背面(本申请中反射板100的背面是指与反射板100用于设置辐射单元500相背的一侧)的其它电波对天线信号接收的干扰作用,提升天线的增益。
在基站的天线1中,辐射单元500与馈电网络300相连接。馈电网络300通常由受控的阻抗传输线构成,馈电网络300可把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相位馈送到辐射单元500,或者将接收到的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相位发送到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6。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馈电网络300可以通过传动机构400实现不同辐射波束指向,或者与传动机构400连接以获取系统所需的校准信号。在馈电网络300中可以包括移相器330,以用来改变天线信号辐射的最大方向。在馈电网络300中还可能设置一些用于扩展性能的模块,例如功分器301,可用于将多路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通过天线1发射;或者功分器301将一路信号分为多路信号,例如将天线1接收到的信号,根据不同的频率分成多路传输到基带处理单元6进行处理。又例如,在馈电网络300中还可能设置滤波器302,用于滤除干扰信号。
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1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天线1的立体爆炸图,图6为图4中天线1的侧视图,图7为基于图6去除绝缘支撑架200的侧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1,包括反射板100、绝缘支撑架200、馈电网络300,绝缘支撑架200位于反射板100的一侧,绝缘支撑架200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210,馈电网络300与绝缘支撑架200位于反射板100的同一侧、且连接至绝缘支撑架200,馈电网络300包括移相带线31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其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反射板100依次设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X为垂直反射板100整体板面的方向,馈电网络300和绝缘支撑架200位于反射板100沿第一方向X的同一侧。绝缘支撑架200通过绝缘材料制备,例如塑胶,对馈电网络300的信号或者电气性能的干扰很小。在一些情况下,相较于金属材料制备的支撑架,可以认为绝缘支撑架200对馈电网络300的电气性能没有影响。绝缘支撑架200的形状可根据馈电网络300的形状来设置,使得馈电网络300能够稳定的固定连接在绝缘支撑架200上,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扣、铆钉、螺钉或者热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馈电网络300和绝缘支撑架200在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在反射板100的同一侧,如此可节约天线1体积。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将绝缘支撑架200固定在反射板100上,以将馈电网络300固定在绝缘支撑架200和反射板100之间,其中绝缘支撑架200与反射板 100上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扣、铆钉、螺钉或者热铆。
馈电网络300中的电路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功分器、滤波器或者合波器等功能模块。馈电网络300可通过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或者金属带线等形式实现。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具有一定的介电常数,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介电常数。
请再次参阅图6,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反射板100依次相邻设置。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与移相带线310之间、移相带线310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之间、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与反射板100之间均没有其他部件。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之间没有接地层、反射板、金属板或者其他金属材质。本实施例可以简化移相器330结构,对应的,天线1的结构也更简化。
请再次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移相带线310可作为移相器330的内导体,反射板100 可作为移相器330的外导体,也就是移相带线310中信号的参考地。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位于移相带线310(移相器330的内导体)和反射板100(移相器330的外导体)之间,通过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移动,改变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与移相带线310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移相带线310与反射板100之间的介电常数,这样移相带线310中信号的相位发生改变,使得天线1的垂直面波束形成特定的下倾角。馈电网络300可通过传动机构400(如图5所示) 驱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移动以实现不同辐射波束指向。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与移相带线310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移相器330的参考地仅为位于移相带线310其中一侧的反射板100,移相带线310另一侧的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由于是采用绝缘材料制备而不作为参考地,也就是说移相器330 的参考地为单边地参考地。请参阅图8,在现有技术中,移相器330采用金属腔体331作为移相带线310的参考地,移相带线310的上下左右两侧均为金属板,在移相带线310的两侧均有滑动介质332。移相带线310和滑动介质332收容于金属腔体331内。也即现有技术中,移相带线310的参考地为双边参考地,即双边参考地为位于移相带线310上下两侧的金属板。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馈电网络300的移相器330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反射板100,也就是说在移相器330中,移相带线310的一侧是第一绝缘支撑板210,另一侧为反射板100,是没有腔体的开方式移相器,反射板100 本身在天线1的作用是以把天线信号反射聚集在接收点上,从而实现定向接收,在本申请中复用反射板100作为参考地,无需额外的部件作为参考地。由于是单边参考地,相较于图8 所示的移相器,本申请的移相器330的重量更轻。进一步地,图8所述的移相器应用在天线中时,在该天线中还需额外的固定支架固定馈电网络,不仅降低了天线集成度,还使得天线结构复杂。而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支撑架200主要作用是用于固定馈电网络300,复用绝缘支撑架200中的一部分(第一绝缘支撑板210)与反射板100夹设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两侧,无需额外的部件来限位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复用反射板100作为移相器330的参考地,复用绝缘支撑架200中的一部分(第一绝缘支撑板210)限位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提高了天线1集成度,简化了结构,从而实现天线1轻量化和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移相带线31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能够相对移相带线310沿第二方向Y滑动,第二方向Y可以和第一方向X垂直相交,其中第一方向X为天线1的厚度方向,第二方向Y为天线1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
如上介绍,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反射板100依次相邻且层叠设置。依次相邻且层叠设置的方式可提高移相器330的结构强度,避免移相器330中的各部件在受到冲击时分离而无法实现移相的功能。
在本申请中,移相带线310可为馈电网络300中任意需要改变信号相位的一段信号线。例如可为功分器中的其中一段信号线,功分器是指将一路信号分为多路信号或者将多路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的功能模块,当移相带线310为功分器中的一段信号线时,此时的功分器即可实现功分功能又可以实现移相功能,功分器和移相器可合称为移相功分器。再例如移相带线310也可以是馈电网络中邻近辐射单元的一段信号线。在本申请中,移相带线310可为金属线、带状线结构或者微带线结构。请结合图5和图7,为了方便组装移相器33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移相带线310位于馈电网络300的边缘。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移相带线310还可位于馈电网络300的中间位置。
请结合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天线1还包括辐射单元500,辐射单元500固定在绝缘支撑架200远离反射板100的一侧,在第一方向X上,反射板100、馈电网络300、绝缘支撑架200和辐射单元500依次设置。使得天线1的结构简单,集成度高,使得天线1更轻量化和小型化。其中辐射单元500包括巴伦501、振子臂502和引向片503,引向片503用于改变信号的辐射方向,引向片503可通过支撑件固定在振子臂502的上方。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可不设置引向片503。其中,反射板100、馈电网络300、绝缘支撑架200和辐射单元500 依次设置,是指馈电网络300位于反射板100与绝缘支撑架200之间,绝缘支撑架200位于馈电网络300和辐射单元50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辐射单元500是指辐射单元500 的上端,如图6中虚线框中的504部分,辐射单元500的下端需要穿过绝缘支撑架200与馈电网络200连接。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当辐射单元500与馈电网络200之间是耦合连接时,可将整个辐射单元500置于绝缘支撑架200远离反射板100的一侧。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馈电网络300包括两个移相器330,两个移相器330 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分别记为移相器330a和移相器330b。具体的,馈电网络300呈对称设置(如图10所示),包括两个移相带线310a和310b(如图10所示)、两个信号传输口350a和350b(如图10所示)、多个馈电结构360(如图10所示)、两个第一滑动介质板 320a和320b(如图9所示)。信号传输口350a和350b用于与天线1以外的外部信息处理装置连接,用于实现天线1与外部信息处理装置之间的信号传输,外部信息处理装置可以为射频处理单元5。馈电结构360用于连接辐射单元500,并实现与辐射单元500之间的信号传输。绝缘支撑架200包括绝缘支撑架主体230和两个第一绝缘支撑板210a和210b。两个第一绝缘支撑板210a和210b分别位于绝缘支撑架主体230沿第三方向Z的两侧。移相器330a包括依次相邻设置的反射板10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移相带线310a、第一绝缘支撑板210a;移相器330b包括依次相邻设置的反射板10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b、移相带线310b、第一绝缘支撑板210b。
当天线1发射信号时,射频处理单元5将信号传输给信号传输口350a和信号传输口350b,并通过信号传输口350a和信号传输口350b分别传输给移相带线310a和移相带线310b,再通过功分器、滤波器或者合波器(图中未示出)传输至馈电结构360,馈电结构360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辐射单元500辐射至外部空间。在一实施方式中,馈电网络300还可包括功分器、滤波器或者合波器(图中未示出),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其中,辐射单元500、馈电结构360的数量和结构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制。其中移相器330a 和移相器330b中的信号改变的相位可相同或者不相同,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馈电网络300除移相带线310a和移相带线310b的部分位于绝缘支撑架主体230和反射板100之间。请结合图10、图11a和图11b,图11a为图10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1b为图10的部分剖面图。如图10所示,通过固定件240将馈电网络300固定在绝缘支撑架主体230上,如图11a所示,其中固定件240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垫块242 和固定插件241,固定垫块242位于馈电网络300中间部分的下方,例如位于信号传输口350b 的下方,用于支撑馈电网络300,如图11b所示,由于在移相带线310与反射板100之间设有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使得馈电网络300中间部分的下方被架空,将固定垫块242设置在馈电网络300中间部分的下方,可起到支撑作用,提升馈电网络300的结构强度;在绝缘支撑架主体230中可设置与固定插件241匹配的固定孔,将固定插件241插入固定孔中以将馈电网络300固定在绝缘支撑架主体230上。
图12为本申请基于图4至图7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 12和图13,图13是图12中N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一实施例中,绝缘支撑架200还包括第一绝缘侧板220,第一绝缘侧板220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反射板100的一侧,第一绝缘侧板220与移相带线310并排设置、且与移相带线310均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相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侧板220可位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远离绝缘支撑架本体230的一侧,第一绝缘侧板220用于为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提供导向,使得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只能沿第二方向Y滑动。在本实施例中,移相带线31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与第一绝缘侧板220与并排设置、且与移相带线310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或者说移相带线31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位于第一绝缘侧板220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第三方向 Z与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两两相交。例如,第三方向Z与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两两垂直相交,第一方向X为天线1的厚度方向,当第二方向Y为天线1的宽度方向时,第三方向Z为天线1的长度方向,当第二方向Y为天线1的长度方向时,第三方向Z为天线1的宽度方向。
图14a和图14b为本申请基于图4至图7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4a和图14b,图14a的上下分别是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朝向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4b是图14a中的第一绝缘支撑板21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组装后的剖面图。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设有贯穿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第一孔321,第一孔321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反射板100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一销211,第一销211穿设在第一孔321中且与第一孔321能够相对滑动,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且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一销211穿设在第一孔321中,当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滑动时,只能沿第二方向Y滑动,也就是说第一孔321和第一销211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滑动,避免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在除第二方向Y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330的移相精度。
其中第一孔321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长孔,所述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一销211 可穿设在同一个第一孔321中。当第一孔321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孔321沿第二方向Y排列设置,可在多个第一孔321中的每一个中设置一个第一销211或者设置多个第一销21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销211设置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上,第一孔321设置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上,通过第一孔321和第一销211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滑动。
图15a和图15b为本申请基于图4至图7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5a和图15b,图15a的上下分别是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朝向反射板100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和反射板100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5b是图15a中的反射板10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组装后的剖面图。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设有贯穿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第二孔322,第二孔322沿第二方向Y延伸,反射板100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二销101,第二销101穿设在第二孔322中与第二孔322能够相对滑动,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且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反射板100上的第二销101与第二孔322 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滑动,避免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在除第二方向 Y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330的移相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销101设置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上,在反射板100上设置第二孔322,通过第二孔322和第二销101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设置第一孔321和第二孔322,第一孔321和第二孔322分别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上的第一销211、反射板100上的第二销101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滑动。
图16为本申请基于图4至图7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 1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朝向反射板100的表面设有第一凹槽323,反射板100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设有第一凸部102,第一凹槽323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同向延伸,第一凸部102位于第一凹槽323中且与第一凹槽323能够相对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102和第一凹槽323配合,以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相对移相带线310滑动。其中第一凸部1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凹槽323、第一滑动介质板320 相同,均为第二方向Y。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102为销钉形状时,可设置多个第一凸部102,多个第一凸部102沿第二方向Y排列。
图17为本申请基于图4至图7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 1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朝向反射板100的表面设有第二凸部324,反射板100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设有第二凹槽103,第二凹槽103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同向延伸,第二凸部324位于第二凹槽103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324位于第二凹槽103配合,以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相对移相带线310滑动。其中第二凸部32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凹槽103、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相同,均为第二方向Y。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324为销钉形状时,可设置多个第二凸部324,多个第二凸部324 沿第二方向Y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上设有凸部,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朝向第一绝缘支撑板210设有凹槽,凹槽和凸部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相对移相带线310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上设有凹槽,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表面朝向第一绝缘支撑板210设有凸部,凹槽和凸部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沿第二方向Y相对移相带线310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设置凹槽和第一销211,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设置凸部和第一孔321,凹槽和第一销211分别与凸部、第一孔321配合,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滑动。
请参阅图18、图19、图20和图21,图18为本申请基于图4至图7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天线1的立体爆炸图,图20为图18中天线1的侧视图,图21基于图20去除绝缘支撑架200的侧视图。在一实施例中,与图4至图7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天线1还包括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第二滑动介质板340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和移相带线310之间,如图20所示,在本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反射板100依次设置,其中,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可以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连接。馈电网络300的移相器 330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反射板100。
其中,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材质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材质可相同,为绝缘介质,第二滑动介质板340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固定连接,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340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可同时滑动。可将传动机构400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或者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固定。例如,如图19所示,传动机构400驱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滑动,第一滑动介质板 320带动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第二滑动介质板340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同时相对移相带线310滑动,共同影响移相带线310中信号的相位。
请参阅图22和图23,图22是图19所示的天线1中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19所示的天线1从反射板100一侧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滑动介质板340远离移相带线310的表面设有第三凹槽341,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表面为平面。第三凹槽341用于减少第一绝缘支撑板210与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更容易滑动。
请继续参阅图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朝向移相带线310的表面还设有收容槽321,至少部分移相带线310位于收容槽321中。
如图22所示,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不相同,但是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两者的长度可相同。
请结合图20和图24,图24为图20中L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绝缘支撑架200还包括第一绝缘侧板220,第一绝缘侧板220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反射板100的一侧,第一绝缘侧板220与移相带线310并排设置、且与移相带线310均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相交。在本实现方式中,移相带线31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340与第一绝缘侧板220沿第三方向Z并排设置,或者说移相带线31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340位于第一绝缘侧板220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
如图20所示,绝缘支撑架200还包括绝缘支撑架主体230,第一绝缘支撑板210与绝缘支撑架主体230沿第三方向Z并排设置,第一绝缘侧板220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邻近绝缘支撑架主体230的一端,第二滑动介质板340位于第一绝缘侧板220远离绝缘支撑架主体230的一侧,第一绝缘侧板220可为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提供导向,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只能够在第二方向Y滑动,避免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在除第二方向Y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330的移相精度。
图25为本申请基于图18至图21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 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天线1包括多个天线结构10,多个天线结构10设置在反射板100的同一侧,多个天线结构10中的每一个天线结构10均包括绝缘支撑架200和馈电网络300,相邻的两个天线结构10中的绝缘支撑架200分别记为第一绝缘支撑架200c和第二绝缘支撑架200d,第一绝缘支撑架200c中的第一绝缘侧板220记为第一绝缘侧板220c,第一绝缘支撑架200d中的第一绝缘侧板220记为第一绝缘侧板220d,第一绝缘侧板220c和第一绝缘侧板220d相对设置,第一绝缘侧板220c和第一绝缘侧板220d以及第一绝缘侧板220c和第一绝缘侧板220d之间的第一绝缘支撑板210c、第一绝缘支撑板210d、反射板100围设构成如图25中虚线所围出的收容空间201,相邻两个天线结构10中的第一滑动介质板320c、第一滑动介质板320d、第二滑动介质板340c和第二滑动介质板340d位于收容空间201内,构成收容空间201的各部分可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c、第一滑动介质板320d、第二滑动介质板340c和第二滑动介质板340d滑动。
图26为本申请基于图18至图21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6 所示,绝缘支撑架200包括两个第一绝缘侧板220a和220b,第一绝缘侧板220a和第一绝缘侧板220b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的两端,两个第一绝缘侧板220a和220b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为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提供导向,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340能够只在第二方向Y滑动,避免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在除第二方向Y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330的移相精度。
在图26所示的实施例中,相较于第一绝缘侧板220b,第一绝缘侧板220a远离绝缘支撑架本体230设置,第一绝缘侧板220a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第一绝缘侧板220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第一绝缘侧板220a沿第一方向X延伸至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外侧,以用于阻挡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向外侧滑动,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外侧是指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远离绝缘支撑架主体230的一侧。
图27为本申请基于图18至图21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7 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介质板340远离移相带线310的表面设有第三凹槽341,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表面设有第三凸部212,第三凹槽341与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同向延伸,第三凸部212位于第三凹槽341中且与第三凹槽341能够相对滑动。第三凹槽341与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Y,第三凹槽341与第三凸部212配合,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只能够沿第二方向Y滑动,避免第二滑动介质板340 在除第二方向Y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330的移相精度。
图28为本申请基于图18至图21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8 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介质板340远离移相带线310的表面设有第四凸部342,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表面设有第四凹槽213,第四凹槽213与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同向延伸,第四凸部342位于第四凹槽213中且与第四凹槽213能够相对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凹槽213与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Y,第四凸部342与第四凹槽213配合,使得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只能够沿第二方向Y滑动,避免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在除第二方向Y之外的方向偏移,保证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的控制精度,进而可提升移相器330的移相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至图21所示实施例、图25至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各实施例中的天线还可在第二滑动介质板340上设长孔,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第二滑动介质板340的表面设销钉;或者在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朝向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的表面设销钉,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上设有长孔,销钉和长孔配合,引导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和第一绝缘支撑板210通过销钉和长孔配合,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反射板100通过销钉和长孔配合(如图15b所示),共同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和第一绝缘支撑板210通过凸部和凹槽配合(如图27所示),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反射板100通过凸部和凹槽配合(如图17所示),共同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340滑动。
图29为本申请基于图4至图7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 29,本实现方式的天线还包括第三滑动介质板370和第一侧边移相带线311。具体的,在本实现方式中,反射板100包括反射板本体120和反射侧板130,反射侧板130位于反射板本体120的边缘且与反射板本体120相交连接,绝缘支撑架200还包括第二绝缘侧板214,第二绝缘侧板214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远离绝缘支撑架主体230的一端,第二绝缘侧板214的一端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连接且相交,第二绝缘侧板214的另一端远离反射板100设置,第二绝缘侧板214和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的剖面呈“L”形。
馈电网络300还包括第一侧边移相带线311和第三滑动介质板370,第一侧边移相带线 311与移相带线310连接,第三滑动介质板370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连接,第三滑动介质板37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剖面呈“L”形,在第三方向Z上,反射侧板130、第三滑动介质板370、第一侧边移相带线311和第二绝缘侧板214依次相邻设置,第三滑动介质板370 可相对第一侧边移相带线311沿第二方向Y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滑动介质板370相对第一侧边移相带线311滑动,以改变第一侧边移相带线311中信号的相位,反射侧板130、第三滑动介质板370、第一侧边移相带线311和第二绝缘侧板214构成移相器330c,移相器330c的参考地仅为反射侧板130,即反射侧板130 为移相器330c的单边参考地,移相器330和移相器330c可同时调节信号的相位,以调节辐射单元500中信号的辐射方向。
图30为本申请基于图4至图7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阅图30至图35,图30是天线中反射板与其他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30中去除反射板100部分的爆炸图,图32是图30中天线1的侧视图,图33为图30中天线1去除反射板100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4是基于图33的分体示意图,图35是图34中Q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与图4至图7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移相带线310与绝缘支撑架200为一体化结构(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馈电网络300中除第一滑动介质板 320的电路部分与绝缘支撑架200为一体化结构,可大大缩小天线1的尺寸,且使得结构更简单。在一实现方式中,馈电网络300中除第一滑动介质板320的电路部分与绝缘支撑架200 可一体注塑形成,或者通过金属电镀在绝缘支撑架200上,再结合蚀刻工艺图案化工艺形成馈电网络300。
在本实施例中,移相带线310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朝向反射板100的表面上,馈电网络300的移相器330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反射板100(如图3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移相器330的参考地也为单边参考地。
请继续参阅图32,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支撑架200还包括第二绝缘支撑板250,第二绝缘支撑板250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相互连接且相交,第二绝缘支撑板250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远离反射板100的一侧,馈电网络300中除移相带线310的部分位于第二绝缘支撑板250上。在本实现方式中,绝缘支撑架200的剖面呈“L”形。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绝缘支撑架200的剖面呈“一”形,也就是说绝缘支撑架200大致呈平板状(图未示出),馈电网络300设置在绝缘支撑架200朝向反射板100的表面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支撑架 200还可为其他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
请结合图31和图34,在本实施例中,天线1为双极化天线,双极化天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天线结构20和第二天线结构30,第一天线结构20中的馈电网络300为正极化馈电网络300a,第二天线结构30中的馈电网络300为负极化馈电网络300b,正极化馈电网络300a和负极化馈电网络300b中的移相带线分别为移相带线310a和移相带线310b,第一天线结构20和第二天线结构30中的绝缘支撑架200分别为第一绝缘支撑架200a和第二绝缘支撑架200b,第一绝缘支撑架200a包括相互连接且相交第二绝缘支撑板250a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a (如图34所示),第二绝缘支撑架200b包括相互连接且相交第二绝缘支撑板250b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b(如图34所示),第二绝缘支撑板250a和第二绝缘支撑板250b之间具有接地板110。请结合图34和图35,在图34中第一天线结构20和第二天线结构30之间省去了接地板110,正极化馈电网络300a中除移相带线310a的第一电路部分380a位于第二绝缘支撑板250a朝向接地板110的表面上,负极化馈电网络300b中除移相带线310b的第二电路部分380b位于第二绝缘支撑板250b朝向接地板110的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接地板110位于第二绝缘支撑板250a和第二绝缘支撑板250b之间,接地板110一方面作为第一电路部分 380a和第二电路部分380b的参考地,另一方面可避免第一电路部分380a和第二电路部分380b太接近而相互影响信号传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地板110也可位于第二绝缘支撑板250a和第二绝缘支撑板250b 的外侧,只要能够作为第一电路部分380a和第二电路部分380b的参考地即可。
请结合参阅图31和图36,图36为图31中天线的侧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结构20和第二天线结构30还分别包括正极化辐射子单元510和负极化辐射子单元520,也就是说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500包括正极化辐射子单元510和负极化辐射子单元520。正极化辐射子单元510与正极化馈电网络300a连接,负极化辐射子单元520与负极化馈电网络300b连接,正极化辐射子单元510和负极化辐射子单元520分别固定在第二绝缘支撑板250a和第二绝缘支撑板250b远离反射板100的一端,接地板110远离反射板100的一端延伸至正极化辐射子单元510和负极化辐射子单元520之间,以作为正极化辐射子单元510和负极化辐射子单元520的参考地。
其中正极化辐射子单元510和负极化辐射子单元520与第二绝缘支撑板250a和第二绝缘支撑板250b固定的方式包括焊接、卡扣、铆钉、螺钉或者热铆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辐射单元500可与馈电网络300一体电镀在绝缘支撑架200上。
请继续参阅图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结构20和第二天线结构30均包括第一滑动介质板,分别记为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b,第一绝缘支撑板210a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的表面设有第三绝缘侧板215,第三绝缘侧板215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 同向延伸,第三绝缘侧板215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a远离接地板110的一侧;第一绝缘支撑板210b朝向第一滑动介质板320b的表面设有第四绝缘侧板216,第四绝缘侧板216与第一滑动介质板320b同向延伸,第四绝缘侧板216位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b远离接地板110 的一侧。第三绝缘侧板215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沿第二方向Y滑动,第四绝缘侧板216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b沿第二方向Y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结构20的移相器330a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210a、移相带线310a、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和反射板100,第二天线结构30的移相器330b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210b、移相带线310b、第一滑动介质板320b和反射板100,其中第三绝缘侧板215、第四绝缘侧板 216、第一绝缘支撑板210a、第一绝缘支撑板210b均为绝缘材质,移相器330a和移相器330b 的参考地为反射板100,为单边参考地。
请继续参阅图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设置的第一天线结构20和第二天线结构30中的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和320b固定连接。可通过固定件325固定,使得两个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320b可同时被传动机构400驱动,固定件325可为花型结构,还可为其他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色很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滑动介质板320a和320b固定连接的方式还包括焊接、卡扣、铆钉、螺钉或者热铆等。
图37为本申请基于图30至图36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 37,在本实施例中,天线1包括双极化天线阵列,每个双极化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结构20和第二天线结构30,多个双极化天线沿第三方向Z排列。
图38为本申请基于图30至图36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 38和图39,图39是图38中P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天线1还包括第四滑动介质板390,馈电网络300还包括第二侧边移相带线312,第二侧边移相带线312位于第二绝缘支撑板250朝向接地板110的一侧,第四滑动介质板390位于第二侧边移相带线312与接地板1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第四滑动介质板390为一体化结构,剖面呈“L”形,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第四滑动介质板390共同影响天线1的信号,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以及反射板100构成一个移相器330,第二绝缘支撑板250、第二侧边移相带线312、第四滑动介质板390以及接地板110构成一个移相器330d,移相器330d的参考地也为单边参考地,即接地板110为移相器330d的单边参考地,移相器330和移相器330d分别调节信号的相位,以调节辐射单元500中信号的辐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0至图36所示实施例、图37以及图38所示的实施例中,各实施例中的天线还可在反射板10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设置凸部和凹槽,或者设置长孔和销钉,凸部和凹槽、或者长孔和销钉配合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滑动,在此不再赘述,可参阅前文理解凸部和凹槽、凸部和凹槽的配合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在移相带线310和反射板100之间还设有第二滑动介质板 34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和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共同影响移相带线310中信号的相位。
图40为本申请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40,在一实施例中,反射板100包括反射板本体120和反射侧板130,反射侧板130位于反射板本体120的边缘且与反射板本体120相交连接,绝缘支撑架200和馈电网络300以及辐射单元500位于反射板本体120沿第四方向W的一侧,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反射侧板130依次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与反射板本体 120平行,第一方向X与第四方向W垂直相交,馈电网络300的移相器330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移相带线310、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反射侧板130,移相器330为单边参考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侧板130和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可设置凸部和凹槽,或者设置长孔和销钉,凸部和凹槽、或者长孔和销钉配合用于引导第一滑动介质板320滑动,在此不再赘述,可参阅前文理解凸部和凹槽、凸部和凹槽的配合作用。
在本申请的天线1中,一方面,采用反射板100作为移相器330的参考地,无需额外的金属板或者金属腔体作为移相器330的参考地,可简化天线1结构,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本申请的移相器330的参考地为单边参考地,在移相带线310的另一侧为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相较于金属腔体形状且为双边参考地的移相器,第一绝缘支撑板210的材质更轻,可使天线 1更轻量化;再一方面,用于固定馈电网络300的绝缘支撑架200中的第一绝缘支撑板210 可用于限位第一滑动介质板320,保证移相器330的稳定性,还可提高天线1集成度,实现天线小型化。第一滑动介质板320可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反射板100设置凸部和凹槽、长孔和销钉以用于实现导向作用,第二滑动介质板340可与第一绝缘支撑板210设置凸部和凹槽、长孔和销钉以用于实现导向作用。移相带线310与绝缘支撑架200通过一体成型,以进一步简化天线1结构,使得天线1更小型化和更轻量化。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天线及基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射板;
绝缘支撑架,所述绝缘支撑架位于所述反射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绝缘支撑板;
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网络与所述绝缘支撑架位于所述反射板的同一侧、且连接至所述绝缘支撑架,所述馈电网络包括移相带线和第一滑动介质板;其中,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板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带线的参考地为所述反射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架还包括第一绝缘侧板,所述第一绝缘侧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侧板与所述移相带线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移相带线均在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朝向所述移相带线的表面还设有收容槽,至少部分所述移相带线位于所述收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销,所述第一销穿设在所述第一孔中且与所述第一孔能够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且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延伸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反射板朝向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销,所述第二销穿设在所述第二孔中与所述第二孔能够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且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延伸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反射板朝向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的表面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同向延伸,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一凹槽能够相对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第二滑动介质板,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和所述移相带线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板依次设置,具体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所述反射板依次设置;
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与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连接,所述馈电网络的移相器包括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反射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朝向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的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的表面设有第三凸部,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二滑动介质板同向延伸,所述第三凸部位于所述第三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三凹槽能够相对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辐射单元,所述辐射单元固定在所述绝缘支撑架远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反射板、所述馈电网络、所述绝缘支撑架和所述辐射单元依次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带线与所述绝缘支撑架为一体化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带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朝向所述反射板的表面上,所述馈电网络的移相器包括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所述移相带线、所述第一滑动介质板和所述反射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架还包括第二绝缘支撑板,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相互连接且相交,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板远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所述馈电网络中除所述移相带线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板上。
14.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射频处理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射频处理单元与所述天线电连接。
CN202111370464.8A 2021-11-18 2021-11-18 天线及基站 Pending CN1161373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70464.8A CN116137386A (zh) 2021-11-18 2021-11-18 天线及基站
PCT/CN2022/130347 WO2023088122A1 (zh) 2021-11-18 2022-11-07 天线及基站
EP22894659.6A EP4407798A1 (en) 2021-11-18 2022-11-07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US18/642,843 US20240275067A1 (en) 2021-11-18 2024-04-23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70464.8A CN116137386A (zh) 2021-11-18 2021-11-18 天线及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7386A true CN116137386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33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70464.8A Pending CN116137386A (zh) 2021-11-18 2021-11-18 天线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75067A1 (zh)
EP (1) EP4407798A1 (zh)
CN (1) CN116137386A (zh)
WO (1) WO202308812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6405A (zh) * 2014-11-11 2015-03-25 李梓萌 一种阵列天线可调移相装置
CN106654470B (zh) * 2016-11-24 2019-07-19 西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相器
WO2018218603A1 (zh) * 2017-06-01 2018-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双极化辐射单元、天线、基站及通信系统
WO2021000192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天线振子单元、轻量化阵列天线以及天线单元装配方法
CN112271420A (zh) * 2020-11-03 2021-01-26 深圳市深大唯同科技有限公司 微带移相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275067A1 (en) 2024-08-15
WO2023088122A1 (zh) 2023-05-25
EP4407798A1 (en) 2024-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89635B1 (en) Antennas including an array of dual radiating elements and power dividers for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US8866689B2 (en) Multi-band antenna and methods for long term evolution wireless system
EP3336965B1 (en) Space-fed active phased antenna array
US20220123470A1 (en) Compact patch and dipole interleaved array antenna
WO2020068453A1 (en) Wide-band dipole antenna
US20240283138A1 (en) Antenna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feeder system
CN114267940B (zh) 一种基于基片集成波导的毫米波端射宽带圆极化双环阵列
Khripkov et al. 5G millimeter wave broadside-endfire antenna array
WO2023109765A1 (zh) 一种天线系统和通信设备
CN116137386A (zh) 天线及基站
CN110931968A (zh) 一种低交叉极化的毫米波微带平板阵列天线
WO2019136255A1 (en) Corner antenna array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CN212783781U (zh) 具有集成波束成形网络的双光束基站天线
CN115810887A (zh) 用于腔体移相器的壳体、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EP3742553B1 (en) Vertical polarized antenna and terminal device
KR20230026157A (ko) 다중 편파 포트들을 포함하는 배열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4104050A9 (zh) 一种移相器、天线及基站
CN221009238U (zh) 相控阵天线收发组件
US20240313430A1 (en) Antenna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feeder system
WO2023231761A1 (zh) 天线、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WO2024140036A1 (zh) 天线及基站
WO2024027426A1 (zh) 基站天线和通信设备
EP4277024A1 (en) Radiator,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US20240145904A1 (en) Base station antenna
CN116154472A (zh) 双极化天线单元、天线模组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