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71420A - 微带移相器 - Google Patents

微带移相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71420A
CN112271420A CN202011214697.4A CN202011214697A CN112271420A CN 112271420 A CN112271420 A CN 112271420A CN 202011214697 A CN202011214697 A CN 202011214697A CN 112271420 A CN112271420 A CN 112271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feeder
phase shifter
mov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146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有杰
张维维
黄新文
赵田野
葛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ti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Zhongtian Broadb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enda Wei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enda Wei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enda Wei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146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714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271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714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Landscapes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带移相器,所述微带移相器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金属地层,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馈线以及第二馈线;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移动组件上设置有移动馈线,所述移动馈线包括第一馈电部、第二馈电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馈电部、第二馈电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馈电部可移动叠设于所述第一馈线上,所述第二馈电部可移动叠设于所述第二馈线上;罩壳,所述罩壳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移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罩壳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本发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微带移相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带移相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信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采用MIMO(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阵列天线。天线的端口数远超4G天线,如果每个端口都做电调,那么一根天线需要大量的移相器来改变相位。移相器的设计尤为关键,移相器需在保证性能良好的情况下,做到低成本及小型化。现有技术大致采用腔体移相器,腔体移相器把线路封闭在金属腔中,构成带状线,通过移动介质或者移动金属滑块来改变相位,该金属腔导致腔体移相器的重量以及体积较大,不适用于多端口的阵列天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带移相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腔体移相器重量以及体积大,不适用于多端口的阵列天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带移相器,所述微带移相器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金属地层,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馈线以及第二馈线;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移动组件上设置有移动馈线,所述移动馈线包括第一馈电部、第二馈电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馈电部、第二馈电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馈电部可移动叠设于所述第一馈线上,所述第二馈电部可移动叠设于所述第二馈线上;罩壳,所述罩壳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移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罩壳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馈线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二馈线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以及第四端的其中一端作为信号输入端,且所述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以及第四端中至少相位发生变化的一端作为信号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移动馈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馈线以及第二馈线的表面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移动馈线的表面上,所述弹性件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基板凸设的弹性凸起;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包括罩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与弹性件上的移动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移动板上的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第一长槽,所述第一导向柱依次穿过所述弹性件以及第二基板并可在所述第一长槽中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馈线与第二馈线上设置有绝缘介质,及/或,所述移动馈线上设置有绝缘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件还包括: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设置于所述移动板背离所述第一导向柱的表面,所述罩壳上开设有第二长槽,所述第二导向柱经所述第二长槽伸出所述罩壳外;所述微带移相器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二导向柱伸出所述第二长槽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拉杆,所述移动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拉杆固定连接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置于所述移动件的移动方向的任意一端,所述移动板设置有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伸出所述罩壳外。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件还包括:多个限位块,多个所述限位块凸设于所述移动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二基板以及弹性件被限位于所述限位块之间;及/或,所述移动件还包括:多个摩擦凸台,所述摩擦凸台设置于所述移动板背离所述第一导向柱的表面上,所述摩擦凸台与所述罩壳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罩壳包括:罩壳本体,所述罩壳本体罩设于所述移动组件上;多个卡爪,多个所述卡爪自所述罩壳本体向所述第一基板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卡爪配合的卡孔。
进一步地,所述卡爪包括限位部以及连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罩壳本体的卡合部,所述卡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穿入孔以及卡合孔,在所述卡爪卡入所述卡孔的过程中,所述限位部穿过所述穿入孔后,所述卡合部向所述卡合孔移动,以使所述卡合部被所述卡合孔的孔壁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罩壳还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自所述罩壳本体向所述第一基板延伸,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卡合部卡入所述卡合孔后,所述定位柱被限位于所述定位孔内;或者,所述罩壳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自所述罩壳本体延伸形成,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将所述固定部固定于第一基板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微带移相器具有以下优点:1、稳定性高,一致性好,在移动馈线的移动过程中能始终保证与第一馈线以及第二馈线紧贴,连接可靠;2、性能良好,功率分配稳定,驻波性能好,相位线性度好,相位变化均匀;3、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再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再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的第二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的第一馈线以及第二馈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再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又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微带移相器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基板移动到不同位置处信号输出端口的功率值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基板移动到不同位置处信号输入端口电压驻波比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基板移动到不同位置处信号输出端口1的相位值图,信号输出端口1是要求相位不变的端口;
图13为本发明的第二基板移动到不同位置处信号输出端口2的相位值,信号输出端口2是要求相位改变的端口。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一并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带移相器100,所述微带移相器100包括:第一基板10,所述第一基板10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金属地层11(见图4),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移动组件20,所述移动组件20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所述移动组件20上设置有移动馈线21(见图4-5),所述移动馈线21包括第一馈电部211、第二馈电部2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馈电部211、第二馈电部212的连接部213,所述第一馈电部211可移动叠设于所述第一馈线12上,所述第二馈电部212可移动叠设于所述第二馈线13上;罩壳30,所述罩壳30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所述移动组件20设置于所述罩壳30与所述第一基板1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10可为常见的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Board),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基板10的厚度、尺寸及形状不做限制,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10的形状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所述第一基板10具有两个相背的表面,也即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所述金属地层11,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所述金属地层11、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可以是通过印刷电路板制作工艺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也可以是贴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呈长条状并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所述第二馈线13的长度延伸方向也即所述移动组件20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一馈线12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一端A以及第二端B,所述第二馈线13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三端C以及第四端D,所述第一端A、第二端B,第三端C以及第四端D的其中一端作为信号输入端,且所述第一端A、第二端B,第三端C以及第四端D中未作为信号输入端的均可以作为信号输出端,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电调(改变输入信号的相位)功能,在所述移动组件20移动时,至少将相位发生变化的一端作为信号输出端。
在本实施中,所述移动组件20整体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移动组件20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设置有移动馈线21,具体地,所述移动馈线21包括第一馈电部211、第二馈电部2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馈电部211、第二馈电部212的连接部213,其中,所述第一馈电部211与所述第二馈电部212优选设置为长条状,且第一馈电部211与所述第二馈电部212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馈电部211以及所述第二馈电部2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所述连接部213通过连接所述第一馈电部211与所述第二馈电部212相互靠近的两端,以连接所述第一馈电部211与所述第二馈电部212,所述移动馈线21整体呈“U”字形或者说“凹”字形,其中,所述第一馈电部211叠设于所述第一馈线12上并可相对第一馈线12沿着所述第一馈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馈电部212叠设于所述第二馈线13上并可相对第二馈线13沿着所述第二馈线13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在向所述第一端A、第二端B、第三端C以及第四端D中的任一端输入馈电信号时,通过移动所述移动馈线21,改变所述移动第一馈电部211与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电部212与第二馈线13的重合位置,从而改变信号流经所述第一馈线12、第一馈电部211、连接部213、第二馈电部212、第二馈线13所形成的路径的长短,从而达到调整相位(电调)的目的。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馈线12与第二馈线13长度相等,所述第一端A与第三端C平齐,所述第二端B与第四端D平齐,此时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馈线部211与所述第二馈线13部212可分别遮挡所述第一端A与第三端C,此时,可将所述第二端B作为信号输入端并将所述第四端D作为信号输出端,或者将所述第四端D作为信号输入端并将所述第二端B作为信号输出端,此时移动所述移动组件20,输入的信号的相位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电调的目的;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馈线12长于第二馈线13长度,所述第一端A与第三端C不平齐,所述第二端B与第四端D平齐,此时,所述第一馈线部211叠设于所述第一馈线12中部,既不遮挡所述第一端A也不遮挡所述第二端B,所述第二馈线13部212则遮挡所述第三端C,此时以下两种情况:
(1)将所述第二端B作为信号输入端并将所述第一端A、第四端D作为信号输出端,此时移动所述移动组件20,从所述第二端B输入并从第一端A输出的信号的相位不发生改变,而从所述第二端B输入并从第四端D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发生改变,达到电调的目的;
(2)将所述第四端D作为信号输入端并将所述第一端A、第二端B作为信号输出端,此时移动所述移动组件20,从所述第四端D输入并从第一端A输出的信号的相位不发生改变,而从所述第四端D输入并从第二端B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发生改变,达到电调的目的;
可以理解,在所述第一端A、第二端B、第三端C以及第四端D均不被所述第一馈电部211以及第二馈电部212遮挡时,将所述第一端A、第二端B、第三端C以及第四端D中的其中一端作为信号输入端时,作为信号输出端的三个端口中必然有一个相位发生变化,其余两个输出端口相位不发生变化,在此不在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罩壳30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便于所述移动组件20拆装,且所述罩壳30与所述第一基板1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移动组件20相对所述第一基板10以及所述罩壳30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通过所述罩壳30将所述移动组件20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表面设置所述金属地层11,在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二表面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一馈线12与第二馈线13,通过在所述移动组件20的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0的表面设置所述移动馈线21,且所述移动馈线21的第一馈电部211叠设于所述第一馈线12上,所述移动馈线21的第二馈电部212叠设于所述第二馈线13上,通过所述罩壳30将所述移动组件20限位于所述罩壳30与所述第一基板10之间,以使所述移动组件20在所述第一基板10上稳定移动,通过移动所述移动组件20,改变信号流经所述第一馈线12、第一馈电部211、连接部213、第二馈电部212、第二馈线13所形成的路径的长短,从而达到调整相位(电调)的目的,无需形成金属腔,从而减轻所述微带移相器100的整体重量,缩小所述微带移相器100的整体尺寸,适用于多端口的阵列天线,尤其是5G阵列天线。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第一馈线12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一端A以及第二端B,所述第二馈线13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三端C和第四端D,将所述第一端A、第二端B、第三端C和第四端D中一端作为信号输入端时,其余三端可作为信号输出端,三个所述信号输出端中,其中一个信号输出端实现了相位调整,其余两个信号输出端相位无法调整,直接输出输入的信号,一般而言,不进行相位调整(也即不移相)的信号输出端口仅需一个,因此,相位无法调整的两个信号输出端保留一个即可(如图8所示),因此,本实施例中,一个信号输入端输入的信号相当于经过一个功分器从两个信号输出端输出(一个信号输出端实现移相,另一个信号输出端则直接按原相位输出信号),如此,通过一个信号输入端输入信号,就可以从两个信号输出端输出两路信号,对不同的天线单元进行馈电,使得移相器与功分器合为一体,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线路尺寸,进一步节约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3-5,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组件20包括:第二基板22,所述移动馈线21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2朝向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的表面上;弹性件23,所述弹性件23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2背离所述移动馈线21的表面上,所述弹性件23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基板22凸设的弹性凸起231;移动件24,所述移动件24包括罩设于所述第二基板22与弹性件23上的移动板241以及设置于所述移动板241上的第一导向柱242,所述第一基板10上开设有第一长槽14,所述第一导向柱242依次穿过所述弹性件23以及第二基板22并可在所述第一长槽14中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22可为常见的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Board),本发明对所述第二基板22的厚度、尺寸及形状不做限制,优选的,所述第二基板22的形状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所述第二基板22具有两个相背的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基板22朝向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的表面设置有所述移动馈线21,以使所述第二基板22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后,所述移动馈线21能够与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重叠设置,可以理解,为了将所述第二基板22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与所述罩壳30形成的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二基板22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基板10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23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2背离所述移动馈线21的表面上,也即,所述第二基板22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与所述弹性件23之间,所述弹性件23通过弹力将所述第二基板22压向所述第一基板10,以使所述移动馈线21与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紧贴设置,具体地,所述弹性件23的形状优选为片状,以增大所述弹性件23与所述移动件24的接触面积,所述弹性件23的材质可以是塑料,也可以是其他材质;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弹性件23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基板22凸设的弹性凸起231,从而增加所述弹性件23对所述第二基板22的弹力,所述弹性凸起23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多个,所述弹性凸起231优选为弹性凸台,也即,所述弹性凸起231与所述第二基板22的接触面为平面,从而增大所述弹性凸起231与所述第二基板22的接触面积,在所述弹性凸起231处于压缩状态下,提高所述第二基板22受到的弹力以及受力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24用于在外力拉动下,带动所述弹性件23以及所述第二基板22一起沿着所述第一馈线12的长度延伸方向移动,从而改变所述移动馈线21与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的重合状态,进而改变信号流经所述第一馈线12、移动馈线21以及第二馈线13所形成的路径的长短,从而达到调整相位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移动件24的移动板241罩设于所述第二基板22与弹性件23上,也即,所述弹性件23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2与所述移动板241之间,所述移动板241用于将所述弹性件23压向所述第二基板22,以使所述第二基板22的移动馈线21在压力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紧贴设置,同时,在所述移动板241面向所述弹性件23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导向柱242,所述第一导向柱242依次穿过所述弹性件23与所述第二基板22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基板10上开设的所述第一长槽14上,所述第一长槽14沿着所述移动组件20的移动方向延伸,在所述移动板241受到外部拉力而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柱242带动所述弹性件23与所述第二基板22一起移动,同时,所述第一导向柱242远离所述移动板241的一端在所述第一长槽14内移动,所述第一长槽14起到限制所述第一导向柱242的移动方向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馈线12与第二馈线13上设置有绝缘介质,及/或,所述移动馈线21上设置有绝缘介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以及所述移动馈线21均是导电的金属材质,如果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直接与所述移动馈线21接触,在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与所述移动馈线21长期相对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与所述移动馈线21会因为相互摩擦而磨损,因此,通过在所述第一馈线12与第二馈线13,及/或,所述移动馈线21上设置有绝缘介质,所述移动馈线21通过所述绝缘介质与所述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隔绝,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与所述移动馈线21不直接接触,可以避免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与所述移动馈线21因为接触摩擦而磨损。
此外,在所述弹性件23的弹力作用下,由于所述移动馈线21与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始终紧贴设置,因此,在所述移动馈线21与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重叠的位置,所述移动馈线21与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的间隙非常小(因为绝缘介质很薄),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与所述移动馈线21之间以耦合方式进行信号传输,信号几乎没有损失,因此,所述第一馈线12、第二馈线13以及所述移动馈线21之间不会因为绝缘介质而导致信号无法进行传输或者信号损失过大。
请一并参阅图2-3、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24还包括:第二导向柱243,所述第二导向柱243设置于所述移动板241背离所述第一导向柱242的表面,所述罩壳30上开设有第二长槽31,所述第二导向柱243经所述第二长槽31伸出所述罩壳30外;所述微带移相器100还包括拉杆(图未示),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二导向柱243伸出所述第二长槽31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板241背离所述第一导向柱242的表面,也即所述移动板241背离所述弹性件23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导向柱243,同时在所述罩壳30上开设有第二长槽31,所述第二长槽31沿着所述移动组件20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向柱243穿过所述第二长槽31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长槽31外,以与所述拉杆连接;在所述拉杆受到外部的拉力时,所述拉杆带着所述第二导向柱243在所述第二长槽31内移动,同时所述第二导向柱243带着所述移动板241、弹性件23以及所述第二基板22相对所述第一基板10移动,同时移动板241带着所述第一导向柱242在所述第一长槽14内移动,所述第二长槽31起到限制所述第二导向柱243的移动方向的作用。可以理解,如图8所示,此时所述移动板241可完全收容于所述罩壳30内。
具体地,所述拉杆上可以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导向柱243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二导向柱243伸出所述第二长槽31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中,以实现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二导向柱243的固定,优选地,多个所述凹槽可以在所述移动组件20的移动方向上呈排状设置,通过不同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导向柱243配合,可以调节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二导向柱243的相对位置。
如图1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微带移相器100还包括:拉杆(图未示),所述移动板24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拉杆固定连接的连接柱244,所述连接柱244设置于所述移动件24的移动方向的任意一端,所述移动板241设置有所述连接柱244的一端伸出所述罩壳30外。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移动件24的移动方向的任意一端设置所述连接柱244,所述移动板241设置有所述连接柱244的一端伸出所述罩壳30外,所述拉杆与所述连接柱244连接,在所述拉杆受到外部的拉力时,所述拉杆带着所述移动板241、弹性件23以及所述第二基板22在所述第一基板10上移动,同时移动板241带着所述第一导向柱242在所述第一长槽14内移动,所述第一长槽14起到限制所述第一导向柱242的移动方向的作用。此时,可以去掉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柱243与第二长槽31,简化所述微带移相器100的作用。具体地,所述拉杆上可以设置有多个与所述连接柱244配合的凹槽,所述连接柱244伸入所述凹槽中,以实现所述拉杆与所述连接柱244的固定,优选地,多个所述凹槽可以在所述移动组件20的移动方向上呈排状设置,通过不同的所述凹槽与所述连接柱244配合,可以调节所述拉杆与所述连接柱244的相对位置。
请参阅图2-4,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件24还包括:多个限位块245,多个所述限位块245凸设于所述移动板241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所述第二基板22以及弹性件23被限位于所述限位块245之间;及/或,所述移动件24还包括:多个摩擦凸台246,所述摩擦凸台246设置于所述移动板241背离所述第一导向柱242的表面上,所述摩擦凸台246与所述罩壳30的内壁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移动板241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设置多个所述限位块245,所述限位块245优选为设置于所述移动板241的边缘,所述第二基板22以及弹性件23被限位于多个所述限位块245之间,防止所述移动板241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基板22以及弹性件23松动,进一步保证所述第二基板22以及弹性件23会与所述移动板241同步移动,可以理解,多个所述限位块245也可以由限位凸边代替。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板241背离所述第一导向柱242的表面上设置多个所述摩擦凸台246,所述摩擦凸台246凸设于所述移动板241上,所述摩擦凸台246的顶端与所述罩壳30的内壁抵接,在所述移动板241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摩擦凸台246与所述罩壳30的内壁抵接滑动,从而减小移动件24与所述罩壳30的接触面积,进而达到减小摩擦力的效果,使得所述移动件24更容易拉动。
请参阅图2,进一步地,所述罩壳30包括:罩壳本体32,所述罩壳本体32罩设于所述移动组件20上;多个卡爪33,多个所述卡爪33自所述罩壳本体32向所述第一基板10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基板10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卡爪33配合的卡孔1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罩壳本体32罩设于所述移动组件20上,以使所述移动组件20在所述罩壳本体32与所述第一基板10之间移动,通过自所述罩壳本体32向所述第一基板10延伸形成多个卡爪33,多个卡爪33一一对应卡入所述第一基板10上开设的卡孔15,通过所述卡爪33与所述卡孔15的配合,将所述罩壳本体32与所述第一基板10固定连接,同时通过所述罩壳本体32将所述移动组件20限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中,所述卡爪33的数量优选为四个,并设置于所述罩壳本体32的四个边角位置处,以提高所述罩壳本体32与所述第一基板10的连接稳定性。
请参阅图2,进一步地,所述卡爪33包括限位部331以及连接所述限位部331与所述罩壳本体32的卡合部332,所述卡孔15包括相互连通的穿入孔151以及卡合孔152,在所述卡爪33卡入所述卡孔15的过程中,所述限位部331穿过所述穿入孔151后,所述卡合部332向所述卡合孔152移动,以使所述卡合部332被所述卡合孔152的孔壁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合部332连接所述罩壳本体32与所述限位部331,所述卡爪33大体呈L形设置,所述穿入孔151与所述卡合孔152连通,所述卡孔15大体也呈L形设置,在所述卡爪33卡入所述卡孔15的过程中,所述限位部331穿过所述穿入孔151后,此时所述卡合部332位于所述穿入孔151中,通过将所述卡合部332向所述卡合孔152移动,以使所述卡合部332被所述卡合孔152的孔壁限位,从而使得所述卡爪33与所述卡孔15卡紧,所述卡爪33与所述卡孔15的拆卸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从而实现所述罩壳30与所述第一基板10的卡拆连接。
请参阅图4、9,进一步地,所述罩壳30还包括:定位柱34,所述定位柱34自所述罩壳本体32向所述第一基板10延伸,所述第一基板10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柱34配合的定位孔16,所述卡合部332卡入所述卡合孔152后,所述定位柱34被限位于所述定位孔16内;或者,所述罩壳30还包括:固定部35,所述固定部35自所述罩壳本体32延伸形成,所述固定部35上设置有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一固定件40,所述固定件40将所述固定部35固定于第一基板10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自所述罩壳本体32向所述第一基板10进一步延伸出所述定位柱34,并在所述第一基板10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柱34配合的定位孔16,所述卡合部332卡入所述卡合孔152后,所述定位柱34恰好卡入所述定位孔16中,使所述定位柱34被限位于所述定位孔16内,如此,可以避免所述卡合部332轻易从所述卡合孔152中脱离,进一步提高所述罩壳本体32与所述第一基板10的连接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自所述罩壳本体32向外延伸形成一所述固定部35,所述固定部35上设置有一所述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一固定件40,所述第一基板10上可以设置有一与所述固定件40配合的通孔如螺纹孔,所述固定件40可以是螺钉或者螺栓,通过所述固定件40与所述螺纹孔配合将所述固定部35固定于第一基板10上,如此,也可以避免所述卡合部332轻易从所述卡合孔152中脱离,进一步提高所述罩壳本体32与所述第一基板10的连接稳定性。
图10是第二基板22移动到不同位置处时,信号输出端口的功率值,可以看出功率值稳定地维持在3dB附近,波动范围小,在0.9dB以内;图11是第二基板22移动到不同位置处,信号输入端口的电压驻波比,可以看出电压驻波比小,电压驻波比值在较宽频段,保持在1.27以下;图12是第二基板22移动到不同位置处,信号输出端口1的相位值,信号输出端口1是要求相位不变的端口,其相位值变化小,在频点2.6GHz变化小于3度;图13是第二基板22移动到不同位置处,信号输出端口2的相位值,信号输出端口2是要求相位改变的端口,其输出的相位线性度好,且在移动同等距离时,相位变化几乎相等,相位变化均匀。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微带移相器100具有以下优点:1、稳定性高,一致性好,在移动馈线21的移动过程中能始终保证与第一馈线12以及第二馈线13紧贴,连接可靠;2、性能良好,功率分配稳定,驻波性能好,相位线性度好,相位变化均匀;3、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移相器包括:
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金属地层,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馈线以及第二馈线;
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移动组件上设置有移动馈线,所述移动馈线包括第一馈电部、第二馈电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馈电部、第二馈电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馈电部可移动叠设于所述第一馈线上,所述第二馈电部可移动叠设于所述第二馈线上;
罩壳,所述罩壳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移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罩壳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线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二馈线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以及第四端的其中一端作为信号输入端,且所述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以及第四端中至少相位发生变化的一端作为信号输出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
第二基板,所述移动馈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馈线以及第二馈线的表面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移动馈线的表面上,所述弹性件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基板凸设的弹性凸起;
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包括罩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与弹性件上的移动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移动板上的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第一长槽,所述第一导向柱依次穿过所述弹性件以及第二基板并可在所述第一长槽中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线与第二馈线上设置有绝缘介质,及/或,所述移动馈线上设置有绝缘介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还包括:
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设置于所述移动板背离所述第一导向柱的表面,所述罩壳上开设有第二长槽,所述第二导向柱经所述第二长槽伸出所述罩壳外;所述微带移相器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二导向柱伸出所述第二长槽的一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拉杆,所述移动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拉杆固定连接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置于所述移动件的移动方向的任意一端,所述移动板设置有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伸出所述罩壳外。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还包括:
多个限位块,多个所述限位块凸设于所述移动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二基板以及弹性件被限位于所述限位块之间;
及/或,所述移动件还包括:
多个摩擦凸台,所述摩擦凸台设置于所述移动板背离所述第一导向柱的表面上,所述摩擦凸台与所述罩壳的内壁抵接。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包括:
罩壳本体,所述罩壳本体罩设于所述移动组件上;
多个卡爪,多个所述卡爪自所述罩壳本体向所述第一基板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卡爪配合的卡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包括限位部以及连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罩壳本体的卡合部,所述卡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穿入孔以及卡合孔,在所述卡爪卡入所述卡孔的过程中,所述限位部穿过所述穿入孔后,所述卡合部向所述卡合孔移动,以使所述卡合部被所述卡合孔的孔壁限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带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还包括:
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自所述罩壳本体向所述第一基板延伸,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卡合部卡入所述卡合孔后,所述定位柱被限位于所述定位孔内;或者,
所述罩壳还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自所述罩壳本体延伸形成,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将所述固定部固定于第一基板上。
CN202011214697.4A 2020-11-03 2020-11-03 微带移相器 Pending CN1122714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697.4A CN112271420A (zh) 2020-11-03 2020-11-03 微带移相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697.4A CN112271420A (zh) 2020-11-03 2020-11-03 微带移相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71420A true CN112271420A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44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14697.4A Pending CN112271420A (zh) 2020-11-03 2020-11-03 微带移相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71420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6249A (zh) * 2020-11-13 2021-03-02 扬州市宜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
CN114122740A (zh) * 2021-11-29 2022-03-01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imo阵列天线实现宽窄波束切换的馈电装置
WO2022178805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移相器及天线
EP4117109A1 (en) * 2021-07-08 2023-01-11 GigaLane Co., Ltd. Phase shifter, phase transformation unit,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method
WO2023088122A1 (zh) * 2021-11-18 2023-05-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及基站
CN117525778A (zh) * 2024-01-05 2024-02-06 成都爱科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带相位调整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6249A (zh) * 2020-11-13 2021-03-02 扬州市宜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
WO2022178805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移相器及天线
EP4117109A1 (en) * 2021-07-08 2023-01-11 GigaLane Co., Ltd. Phase shifter, phase transformation unit,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method
US11990660B2 (en) 2021-07-08 2024-05-21 Gigalane Co., Ltd. Phase shifter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units comprised of overlapping circuit patterns which are moved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by a driving unit
WO2023088122A1 (zh) * 2021-11-18 2023-05-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及基站
CN114122740A (zh) * 2021-11-29 2022-03-01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imo阵列天线实现宽窄波束切换的馈电装置
CN117525778A (zh) * 2024-01-05 2024-02-06 成都爱科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带相位调整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71420A (zh) 微带移相器
CN109802234B (zh) 基站天线及移相馈电装置
US8907744B2 (en) Multi-line phase shifter having a fixed plate and a mobile plate in slideable engagement to provide vertical beam-tilt
CN109638457B (zh) 天线及移相馈电装置
US8860625B2 (en) Antenna assemblies having transmission lines suspended between ground planes with interlocking spacers
US4672384A (en) Circularly polarized radio frequency antenna
CN111987432B (zh) 天线结构和电子设备
US20090273523A1 (en) Antenna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same
CN111585006B (zh) 辐射单元及阵列天线
CN109659694B (zh) 移相馈电装置及基站天线
CN106450752B (zh) 一种用于智能手机实现高隔离度的mimo天线
US10727555B2 (en) Multi-filtenna system
CN104681896A (zh) 一种多路一体化介质移相器
CN210957014U (zh) 移相馈电装置、天线单元及阵列天线
CN111600126A (zh) 小型化天线
CN109286075B (zh) 差分馈电的平面倒f型天线
CN113178700A (zh) 移相器、功分网络、天线以及基站
KR20200132618A (ko) 시프트 직렬 급전을 이용한 이중편파 안테나
CN113193335A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213483937U (zh) 微带移相器
CN210984959U (zh) 用于天线的馈电巴伦和天线
RU2566967C2 (ru) Анте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212162083U (zh) 小型化天线
CN211125932U (zh) 天线及其移相器、移相器单元
CN114497930A (zh) 合路移相装置与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5

Address after: 226000 Zhongtian Industrial Park, Hekou Town, Rudong Coun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ONGTIAN BROADBAND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Zhongti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b2307, Nanshan Software Park, 10128 Shennan Avenue, Liancheng community, Nantou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WAVETONE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