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05324A -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05324A
CN116105324A CN202310389198.6A CN202310389198A CN116105324A CN 116105324 A CN116105324 A CN 116105324A CN 202310389198 A CN202310389198 A CN 202310389198A CN 116105324 A CN116105324 A CN 1161053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speed
air
total
air supply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91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05324B (zh
Inventor
申丽智
袁伟
姜培友
李彬
栾勇鹏
袁小梦
陈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Civil Air Defens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Civil Air Defens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Civil Air Defens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Civil Air Defens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8919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053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05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053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053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053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24F11/58Remote control us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30Veloc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属于控制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送风监测终端监测在送风口的风速,通过排风监测终端监测在排风口的风速,通过各自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将风速数据进行传输,再通过总送风监测器监测在总送风口的风速,通过总排风监测器监测在总排风口的风速,监测端收集所有风速,根据目标送风风速和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总送风风速和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减少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内部的风压差,同时也减少隔间内部存在的风压差。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人防工程为地下建筑,因此,监测通风可以保障地下建筑的空气供应。现有通风系统中,一个总送风风机提供的风量需要供给多个终端送风风机,一个总排风风机需要排出多个终端排风风机的风量,若总送风风机提供的风量与多个终端送风风机需要的风量不匹配,或者总排风风机排出的风量与多个终端排风风机的提供风量不匹配,则会存在风压差,风压不均衡表明管道利用效率不好,容易出现局部闲置,另一局部却过载易毁的情况,同时过大的风压差也表明某些风口供气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解决了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存在较大风压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包括:多个送风监测终端、多个排风监测终端、总送风监测器、总排风监测器和监测端;
每个所述送风监测终端和每个所述排风监测终端上均设有无线传输设备;
所述送风监测终端用于采集输入至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将送风风速通过自身无线传输设备与其他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排风监测终端用于采集排出至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将排风风速通过自身无线传输设备与其他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总送风监测器采集总送风管道的总送风风速,将总送风风速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总排风监测器采集总排风管道的总排风风速,将总排风风速传输至监测端;
在监测端,基于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和隔间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总送风风速和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端包括: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总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总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和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
所述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隔间目标送风风速;
所述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隔间目标排风风速;
所述总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总目标送风风速;
所述总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总目标排风风速;
所述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进行调整;
所述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外的当前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所述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
所述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上述进一步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确定每个隔间需要的目标送风风速和目标排风风速后,可以得到总目标送风风速和总目标排风风速,基于隔间的目标送风风速,对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进行调整至目标送风风速,基于隔间的目标排风风速,对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进行调整至目标排风风速,基于总目标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至总目标送风风速,基于总目标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至总目标排风风速。
进一步地,所述隔间目标送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体积,为换气时间,为地下室隔间的送风管道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隔间目标排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体积,为换气时间,为地下室隔间的排风管道的横截面积。
上述进一步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根据地下室隔间的体积和换气时间,确定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保障地下室隔间的换气量满足地下室隔间的空间需要,本发明的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和隔间目标排风风速的计算公式的计算方法一致,保障隔间送风和排风量一致,避免隔间内部存在的风压差。
进一步地,所述总目标送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总目标送风风速,为送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总目标排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总目标排风风速,为排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上述进一步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各隔间内送风和排风量一致时,则总目标送风风速和总目标排风风速也需一致,保障排风和送风一致,且总送风口送的风量与各分送风口送的风量总量相同,同时考虑送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减少管道风压差;总排风口排的风量与各分排风口排的风量总量相同,同时考虑排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减少管道风压差。
进一步地,所述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中对当前送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调整的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 |为绝对值运算;
所述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中对当前排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调整的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外的当前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
上述进一步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以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为目标,在大于当前送风风速时,在当前送风风速的基础上,多次增加风速,直到当前送风风速等于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在小于当前送风风速时,在当前送风风速的基础上,多次减少风速,直到当前送风风速等于隔间目标送风风速,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调整排风风速同理,一方面能实现当前风速能达到目标风速,同时也能使当前风速稳定在目标风速上,实现对风速的稳定控制,减少风压差的产生,同时排风过程和送风过程保持一致,通过实现同步调整,避免产生风压差。
进一步地,所述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的调整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第一阶段调整的总送风风速,为送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当前总送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调整的送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在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多次调整送风风速后,满足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时,判断当前总送风风速是否等于总目标送风风速,若是,则总送风风速调整完成,若否,则基于送风风速调整模型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送风风速调整模型为:
,其中,为第二阶段调整的总送风风速,为当前总送风风速,为总目标送风风速,||为绝对值运算。
上述进一步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对总送风风速调整时,先根据各个送风风口的风速变化情况,对总送风风速做第一阶段调整,让总送风风速变化紧跟各个送风风口风速变化总量,在各个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时,也就是各个隔间的风速稳定到目标值时,还需判断总送风风速等于总目标送风风速,在不等于时,还需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使其稳定在总目标送风风速上,避免送风管道中出现风压差。
进一步地,所述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的调整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第一阶段调整的总排风风速,为排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当前总排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调整的排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在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多次调整排风风速后,满足地下室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时,判断当前总排风风速是否等于总目标排风风速,若是,则总排风风速调整完成,若否,则基于排风风速调整模型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排风风速调整模型为:
,其中,为第二阶段调整的总排风风速,为当前总排风风速,为总目标排风风速,| |为绝对值运算。
上述进一步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对总排风风速调整时,先根据各个排风风口的风速变化情况,对总排风风速做第一阶段调整,让总排风风速变化紧跟各个排风风口风速变化总量,在各个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时,也就是各个隔间的风速稳定到目标值时,还需判断总排风风速等于总目标排风风速,在不等于时,还需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使其稳定在总目标排风风速上,避免排风管道中出现风压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送风监测终端监测在送风口的风速,通过排风监测终端监测在排风口的风速,通过各自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将风速数据进行传输,再通过总送风监测器监测在总送风口的风速,通过总排风监测器监测在总排风口的风速,监测端收集所有风速,根据目标送风风速和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总送风风速和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减少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内部的风压差,同时也减少隔间内部存在的风压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包括:多个送风监测终端、多个排风监测终端、总送风监测器、总排风监测器和监测端;
每个所述送风监测终端和每个所述排风监测终端上均设有无线传输设备;
所述送风监测终端用于采集输入至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将送风风速通过自身无线传输设备与其他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排风监测终端用于采集排出至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将排风风速通过自身无线传输设备与其他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总送风监测器采集总送风管道的总送风风速,将总送风风速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总排风监测器采集总排风管道的总排风风速,将总排风风速传输至监测端;
在监测端,基于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和隔间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总送风风速和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人防工程通风管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进风管道,一部分是出风管道,在一个总进风处连接着总进风管道,总进风管道上又设有多个分支进风管道,分支进风管道上又会设有其他分支进风管道,直到地下室各个隔间上均设有一个进风口,同理,在一个总排风处连接着总排风管道,总排风管道上又设有多个分支排风管道,分支排风管道上又会设有其他分支排风管道,直到地下室各个隔间上均设有一个排风口;在人防工程中排风口、进风口、总排风口和总进风口处均设有风机,因此,其风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因此,本发明中监测端根据收集到的风速数据,对各个风机进行控制。
送风监测终端设置在隔间的进风口,排风监测终端设置在隔间的排风口,总送风监测器设置在总进风口处,总排风监测器设置在总排风口。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传输设备包括:蓝牙、WIFI和Zigbee等。
所述监测端包括: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总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总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和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
所述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隔间目标送风风速;
所述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隔间目标排风风速;
所述总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总目标送风风速;
所述总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总目标排风风速;
所述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指送入隔间的送风口风速。
所述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外的当前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隔间外的当前排风风速指从隔间排出的排风口处的风速。
所述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
所述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在确定每个隔间需要的目标送风风速和目标排风风速后,可以得到总目标送风风速和总目标排风风速,基于隔间的目标送风风速,对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进行调整至目标送风风速,基于隔间的目标排风风速,对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进行调整至目标排风风速,基于总目标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至总目标送风风速,基于总目标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至总目标排风风速。
所述隔间目标送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体积,为换气时间,为地下室隔间的送风管道的横截面积。
所述隔间目标排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体积,为换气时间,为地下室隔间的排风管道的横截面积。
本发明根据地下室隔间的体积和换气时间,确定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保障地下室隔间的换气量满足地下室隔间的空间需要,本发明的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和隔间目标排风风速的计算公式的计算方法一致,保障隔间送风和排风量一致,避免隔间内部存在的风压差。
所述总目标送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总目标送风风速,为送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所述总目标排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总目标排风风速,为排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在各隔间内送风和排风量一致时,则总目标送风风速和总目标排风风速也需一致,保障排风和送风一致,且总送风口送的风量与各分送风口送的风量总量相同,同时考虑送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减少管道风压差;总排风口排的风量与各分排风口排的风量总量相同,同时考虑排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减少管道风压差。
所述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中对当前送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调整的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 |为绝对值运算;
所述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中对当前排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调整的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外的当前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
以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为目标,在大于当前送风风速时,在当前送风风速的基础上,多次增加风速,直到当前送风风速等于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在小于当前送风风速时,在当前送风风速的基础上,多次减少风速,直到当前送风风速等于隔间目标送风风速,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调整排风风速同理,一方面能实现当前风速能达到目标风速,同时也能使当前风速稳定在目标风速上,实现对风速的稳定控制,减少风压差的产生,同时排风过程和送风过程保持一致,通过实现同步调整,避免产生风压差。
所述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的调整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第一阶段调整的总送风风速,为送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当前总送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调整的送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在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的调整时,当前总送风风速同步进行调整;
在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多次调整送风风速后,满足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时,判断当前总送风风速是否等于总目标送风风速,若是,则总送风风速调整完成,若否,则基于送风风速调整模型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送风风速调整模型为:
,其中,为第二阶段调整的总送风风速,为当前总送风风速,为总目标送风风速,||为绝对值运算。
本发明在对总送风风速调整时,先根据各个送风风口的风速变化情况,对总送风风速做第一阶段调整,让总送风风速变化紧跟各个送风风口风速变化总量,在各个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时,也就是各个隔间的风速稳定到目标值时,还需判断总送风风速等于总目标送风风速,在不等于时,还需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使其稳定在总目标送风风速上,避免送风管道中出现风压差。
所述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的调整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第一阶段调整的总排风风速,为排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当前总排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调整的排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在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的调整时,当前总排风风速同步进行调整;
在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多次调整排风风速后,满足地下室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时,判断当前总排风风速是否等于总目标排风风速,若是,则总排风风速调整完成,若否,则基于排风风速调整模型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排风风速调整模型为:
,其中,为第二阶段调整的总排风风速,为当前总排风风速,为总目标排风风速,| |为绝对值运算。
本发明在对总排风风速调整时,先根据各个排风风口的风速变化情况,对总排风风速做第一阶段调整,让总排风风速变化紧跟各个排风风口风速变化总量,在各个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时,也就是各个隔间的风速稳定到目标值时,还需判断总排风风速等于总目标排风风速,在不等于时,还需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使其稳定在总目标排风风速上,避免排风管道中出现风压差。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送风监测终端监测在送风口的风速,通过排风监测终端监测在排风口的风速,通过各自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将风速数据进行传输,再通过总送风监测器监测在总送风口的风速,通过总排风监测器监测在总排风口的风速,监测端收集所有风速,根据目标送风风速和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总送风风速和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减少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内部的风压差,同时也减少隔间内部存在的风压差。

Claims (9)

1.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送风监测终端、多个排风监测终端、总送风监测器、总排风监测器和监测端;
每个所述送风监测终端和每个所述排风监测终端上均设有无线传输设备;
所述送风监测终端用于采集输入至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将送风风速通过自身无线传输设备与其他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排风监测终端用于采集排出至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将排风风速通过自身无线传输设备与其他无线传输设备构建的局域网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总送风监测器采集总送风管道的总送风风速,将总送风风速传输至监测端;
所述总排风监测器采集总排风管道的总排风风速,将总排风风速传输至监测端;
在监测端,基于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和隔间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内的送风风速、地下室隔间外的排风风速、总送风风速和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端包括: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总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总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和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
所述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隔间目标送风风速;
所述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隔间目标排风风速;
所述总目标送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送风风速,计算总目标送风风速;
所述总目标排风风速计算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排风风速,计算总目标排风风速;
所述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送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进行调整;
所述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隔间目标排风风速,对地下室隔间外的当前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所述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
所述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间目标送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体积,为换气时间,为地下室隔间的送风管道的横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间目标排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体积,为换气时间,为地下室隔间的排风管道的横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目标送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总目标送风风速,为送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目标排风风速的公式为:,其中,为总目标排风风速,为排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中对当前送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调整的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 |为绝对值运算;
所述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中对当前排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调整的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外的当前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的调整送风风速,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第一阶段调整的总送风风速,为送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当前总送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调整的送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在隔间送风风速调整单元多次调整送风风速后,满足地下室隔间的当前送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送风风速时,判断当前总送风风速是否等于总目标送风风速,若是,则总送风风速调整完成,若否,则基于送风风速调整模型对当前总送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送风风速调整模型为:
,其中,为第二阶段调整的总送风风速,为当前总送风风速,为总目标送风风速,| |为绝对值运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总目标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的调整排风风速,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的公式为:
,其中,为第一阶段调整的总排风风速,为排风通道摩擦损耗系数,为当前总排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调整的排风风速,为第个地下室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为地下室隔间的数量;
在隔间排风风速调整单元多次调整排风风速后,满足地下室隔间的当前排风风速等于地下室隔间目标排风风速时,判断当前总排风风速是否等于总目标排风风速,若是,则总排风风速调整完成,若否,则基于排风风速调整模型对当前总排风风速进行调整,其中,排风风速调整模型为:
,其中,为第二阶段调整的总排风风速,为当前总排风风速,为总目标排风风速,| |为绝对值运算。
CN202310389198.6A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Active CN1161053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9198.6A CN116105324B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9198.6A CN116105324B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05324A true CN116105324A (zh) 2023-05-12
CN116105324B CN116105324B (zh) 2023-07-25

Family

ID=86260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9198.6A Active CN116105324B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0532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28615U (zh) * 2011-11-04 2012-07-11 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通风控制系统
WO2014161473A1 (zh) * 2013-04-02 2014-10-09 郑州景灿安防工程有限公司 楼房火灾救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6196287A (zh) * 2016-07-29 2016-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屋顶式空调器及其风量调节方法
CN206583036U (zh) * 2017-03-27 2017-10-24 南京地下工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人防工程送风系统
CN108150211A (zh) * 2017-12-21 2018-06-12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风速的隧道通风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2204966U (zh) * 2020-06-01 2020-12-22 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空气检测装置
CN112747406A (zh) * 2021-01-29 2021-05-04 山西亨通不锈钢装潢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系统
CN113465073A (zh) * 2021-06-21 2021-10-0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及通风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28615U (zh) * 2011-11-04 2012-07-11 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风量通风控制系统
WO2014161473A1 (zh) * 2013-04-02 2014-10-09 郑州景灿安防工程有限公司 楼房火灾救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6196287A (zh) * 2016-07-29 2016-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屋顶式空调器及其风量调节方法
CN206583036U (zh) * 2017-03-27 2017-10-24 南京地下工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人防工程送风系统
CN108150211A (zh) * 2017-12-21 2018-06-12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风速的隧道通风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2204966U (zh) * 2020-06-01 2020-12-22 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空气检测装置
CN112747406A (zh) * 2021-01-29 2021-05-04 山西亨通不锈钢装潢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系统
CN113465073A (zh) * 2021-06-21 2021-10-0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及通风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05324B (zh)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7381B (zh)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AU2010362490B2 (en) Energy-saving optimized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frigeration plant room
CN109838876B (zh) 中央空调冷冻机房群控管理系统
CN101363653A (zh) 中央空调制冷系统的能耗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307668B (zh) 新风盒和新风引入装置
CN113739371B (zh) 一种基于云端协同的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32656B (zh) 一种地下水电站厂房通风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03471215A (zh) 一种变频多联机组自适应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94894B (zh) 一种云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6105324B (zh)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人防工程通风控制系统
CN211822989U (zh) 一种集中排风系统
CN111271805A (zh) 一种集中排风系统及方法
CN204902068U (zh) 一种分离化机房空调机组
CN201680530U (zh) 蒸发式冷水机组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CN107314477B (zh) 一种中央空调制冷量智能分配系统
CN203533801U (zh) 一种多元模块式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CN105240993A (zh) 一种中央空调的精细化节能控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WO2011087163A1 (en) Variable air volume system
CN203323579U (zh) 一种用于调节烟道废气温度的烧结机排烟系统
CN207365307U (zh) 一种电气控制室室内空气温度的调节系统
CN218895477U (zh) 地下工程智能通风控制系统
CN101832622B (zh) 用蒸发式冷水机组实现一次泵变流量系统连续调节的方法
CN203605407U (zh) 一种变频多联机组自适应控制装置
CN218328427U (zh) 一种节能型水冷恒温恒湿系统
CN205282610U (zh) 电池包风道结构及混合动力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