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4958A -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74958A
CN116074958A CN202211625738.8A CN202211625738A CN116074958A CN 116074958 A CN116074958 A CN 116074958A CN 202211625738 A CN202211625738 A CN 202211625738A CN 116074958 A CN116074958 A CN 1160749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tation
data
data transmission
master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257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丽哲
赵世铎
王斌
张星
陈芳炯
许沐
袁伟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CETC 54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CETC 54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CETC 54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221162573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749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74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49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一个主站和多个从站,在数据传输阶段,主站占据了数据传输的主导地位;即由主站决定在某一个时段和某个特定的从站进行通信,而从站都是被动的和主站进行通信,各个从站相互之间无法进行通信;由于散射信道的特性,同一时间主站只能和一个从站进行通信,主站通过时分复用的形式接入多个从站,根据当前从站数据传输需求调整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长度,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完成与当前从站的通信后转到下一个从站。本发明根据从站数据传输需求调整时隙长度,对比等长时隙分配机制,能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流层点对多点散射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对流层散射通信利用大气层中传播媒介的不均匀性对无线电波的散射作用实现超视距远距离通信,具有单跳跨距远、可用无线频段宽、通信容量大、免费使用等特点。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一般由一个主站和多个从站构成。在点对多点通信中,要求主站具备和多个从站通信的能力,例如中国专利“一种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申请号201020121765.8)”公开了适用于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点对多点通信系统,但其中多个外围站与基站(主站)的连接关系为并接方式,不能实现多个从站之间的多址接入。
为了降低多个从站并发传输的干扰,必须对从站的接入顺序进行控制,并提供多址接入。中国发明专利“船舶与岸站之间通信机制自适应无线通信点对多点接入方法(申请号201710598547.X)”公开了一种岸基基站和多个船舶之间的多址接入形式,其网络构造与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类似,该接入方法采用频分多址的形式。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多个从站一般位置比较分散,主站为了降低功耗及提升隐蔽性,很难做到一个波束覆盖所有从站,因此频分多址的形式并不适用于点对多点散射通信。
为了进一步提升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的性能,有必要探讨时分复用技术在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的应用,使得主站以轮询的形式与多个从站通信,每个从站单独占用一个时隙,并且需进一步考虑从站不同的数据传输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由一个主站和若干个从站构成,主站通过时分复用的形式接入多个从站,每个从站占用的时隙长度不等长。
本发明的目的至少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包括一个主站和多个从站,在数据传输阶段,主站占据了数据传输的主导地位;即由主站决定在某一个时段和某个特定的从站进行通信,而从站都是被动的和主站进行通信,各个从站相互之间无法进行通信;由于散射信道的特性,同一时间主站只能和一个从站进行通信,主站通过时分复用的形式接入多个从站,根据当前从站数据传输需求调整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长度,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完成与当前从站的通信后转到下一个从站。
进一步地,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按照发送时间依次包括帧头段、探测段、信令段和数据段;
主站到各从站的数据流是突发传输的,因此在每启动一次信息传输时都需要加帧头,用于接收端的帧到达检测和符号同步;在帧头段中,发送端将发送帧头序列至接收端;
主站与某一从站的两次通信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它们之间的信道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探测段的作用为在每次传输业务信息之前,先对主站和从站之间的信道进行探测,为后续数据传输中选择更优的调制模式和时隙分配算法提供依据;
信令段用于从站将信道探测结果上报给主站,也用于主站与从站间交换数据段信息;
数据段的功能是根据探测段得到的最优模式信息,采用相应的传输模式,将待发送业务信息构造为发射信号后发出。
进一步地,帧头序列通常由自相关峰值尖锐的伪随机序列构成,接收端通过将接收信号与本地帧头序列做相关运算,根据相关运算的峰值位置来检测帧头的到达,并定位后续探测段中符号的起点;
接收端对帧头的捕获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次传输的成功或失败,所以帧头序列需要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这样才能在相关过程中获得足够的信噪比增益,保证在较低信噪比及较深的信道衰落下仍能可靠地被检测到;同时为了使帧头具有足够的抗噪声能力,帧头序列的调制方式选用噪声容限最高的二进制调制方式。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帧头的多径拖尾对探测段产生干扰,影响信道探测结果,在探测段前面增加了保护间隔;
调制方式方面,探测段依然采用噪声容限最大的BPSK。
进一步地,在数据段的末端需标注剩余数据和帧结束;
标注剩余数据的原因是:由于时隙的分配并不一定精确,可能出现分配的时隙过小以至于无法将待发送的数据全部传输,因此在发生如上情况时,发送端需要告诉接受端有剩余数据未发送,提醒接收端对接受的数据进行标注,便于下一次数据传输从将比特数据连接上从而得到正确的信息;
标注帧结束的目的为告知接收方数据传输结束。
进一步地,包括以下的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1:数据从主站到从站单向传输;
传输模式2:数据从从站到主站单向传输;
传输模式3:数据在主站和从站间双向传输。
进一步地,当采用传输模式1或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中包括下行信令传输和上行信令传输,因此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包括下行信令段和上行信令段,下行信令段用于传输下行通信参数,包含下行数据传输时长、编码速率及调制阶数,上行信令段用于传输上行通信参数,包含上行数据传输时长、编码速率及调制阶数;;
当采用传输模式2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中只包括上行信令传输,因此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中无需下行信令段。
进一步地,当采用传输模式1或传输模式2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即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
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的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数据传输时长Ti由下式决定:
Figure BDA0004004341180000041
其中,Di表示从站i等待发送或接收的数据量;Ri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得到的传输速率;Ti_max代表从站i能占用的最大传输时长。
进一步地,当采用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下行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
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的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
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下行数据传输时长Ti_down由下式决定:
Figure BDA0004004341180000042
其中,Di_down表示从站i等待接收的下行数据量;Ri_down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得到的下行传输速率;Ti_max代表从站i能占用的最大传输时长;α代表下行传输占用的时长比例。
进一步地,当采用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上行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
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上行数据传输时长Ti_up由下式决定:
Figure BDA0004004341180000043
其中,Di_up表示从站i等待发送的上行数据量,Ri_up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的上行传输速率。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根据从站数据传输需求调整时隙长度,对比等长时隙分配机制,能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2)本发明可通过控制从站的最大传输时间来改变其优先度,最大传输时间越大,在出现突发业务信息时获得传输时长越大,说明优先度越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从站俯仰角搜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从主站到从站下行单向传输帧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从从站到主站上行单向传输帧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在主站和从站间先下行后上行双向传输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的一种使用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包括一个主站和多个从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站开机后进入从站搜索阶段,一般可假设从站已经预先知道主站位置,并根据自身位置信息和主站位置信息设置好天线使其朝向主站方向。主站需要通过调整天线朝向来确定各个从站的准确位置,这一过程称为从站搜索阶段。具体流程为:
1.主站以俯仰0°在水平方向进行固定角度间隔扫描,对每个扫描角度方向以定频发送扫描序列。其固定角度间隔取决于天线的波束宽度,进而取决于天线口径。天线口径越大,其发射能量可以越集中,波束宽度就越窄。
2.从站收到扫描序列后延迟特定时间向主站发送应答序列。
3.主站收到各从站的应答信号后,选择一个未入网的从站发送应答序列。
主站在水平面确定了方位后,需要在俯仰角度上对新从站进行二次校准。在一个实施例中,具体流程为:
1.新从站在接收到主站向主站连续发送多段PN码。
2.主站把水平方向固定为发现子阶段扫描到的新从站方向,然后在俯仰角度上进行扫描,接收PN码并与本地PN码做相关。
3.在各俯仰角接收信号的相关值中,比较出最大值,并以该俯仰角指向该从站,完成俯仰角对准。
在数据传输阶段,主站占据了数据传输的主导地位;即由主站决定在某一个时段和某个特定的从站进行通信,而从站都是被动的和主站进行通信,各个从站相互之间无法进行通信;由于散射信道的特性,同一时间主站只能和一个从站进行通信,主站通过时分复用的形式接入多个从站,根据当前从站数据传输需求调整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长度,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完成与当前从站的通信后转到下一个从站。
进一步地,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按照发送时间依次包括帧头段、探测段、信令段和数据段;
主站到各从站的数据流是突发传输的,因此在每启动一次信息传输时都需要加帧头,用于接收端的帧到达检测和符号同步;在帧头段中,发送端将发送帧头序列至接收端;
主站与某一从站的两次通信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它们之间的信道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探测段的作用为在每次传输业务信息之前,先对主站和从站之间的信道进行探测,为后续数据传输中选择更优的调制模式和时隙分配算法提供依据;
信令段用于从站将信道探测结果上报给主站,也用于主站与从站间交换数据段信息;
数据段的功能是根据探测段得到的最优模式信息,采用相应的传输模式,将待发送业务信息构造为发射信号后发出,其中,业务信息要经过编码、调制等通信信号处理后才成为发射信号。
进一步地,帧头序列通常由自相关峰值尖锐的伪随机序列构成,接收端通过将接收信号与本地帧头序列做相关运算,根据相关运算的峰值位置来检测帧头的到达,并定位后续探测段中符号的起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端对帧头的捕获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次传输的成功或失败,所以帧头序列需要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这样才能在相关过程中获得足够的信噪比增益,保证在较低信噪比及较深的信道衰落下仍能可靠地被检测到;同时为了使帧头具有足够的抗噪声能力,帧头序列的调制方式选用噪声容限最高的二进制调制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帧头的多径拖尾对探测段产生干扰,影响信道探测结果,在探测段前面增加了;
调制方式方面,探测段依然采用噪声容限最大的BPSK。
进一步地,在数据段的末端需标注剩余数据和帧结束;
标注剩余数据的原因是:由于时隙的分配并不一定精确,可能出现分配的时隙过小以至于无法将待发送的数据全部传输,因此在发生如上情况时,发送端需要告诉接受端有剩余数据未发送,提醒接收端对接受的数据进行标注,便于下一次数据传输从将比特数据连接上从而得到正确的信息;
标注帧结束的目的为告知接收方数据传输结束。
进一步地,包括以下的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1:数据从主站到从站单向传输,如图2所示;
传输模式2:数据从从站到主站单向传输,如图3所示;
传输模式3:数据在主站和从站间双向传输,如图4所示。
进一步地,当采用传输模式1或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中包括下行信令传输和上行信令传输,因此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包括下行信令段和上行信令段,下行信令段用于传输下行通信参数,包含下行数据传输时长、编码速率及调制阶数,上行信令段用于传输上行通信参数,包含上行数据传输时长、编码速率及调制阶数;
当采用传输模式2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中只包括上行信令传输,因此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中无需下行信令段。
进一步地,当采用传输模式1或传输模式2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即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
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的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数据传输时长Ti由下式决定:
Figure BDA0004004341180000081
其中,Di表示从站i等待发送或接收的数据量;Ri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得到的传输速率;Ti_max代表从站i能占用的最大传输时长。
进一步地,当采用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下行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
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的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
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下行数据传输时长Ti_down由下式决定:
Figure BDA0004004341180000082
其中,Di_down表示从站i等待接收的下行数据量;Ri_down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得到的下行传输速率;Ti_max代表从站i能占用的最大传输时长;α代表下行传输占用的时长比例。
进一步地,当采用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上行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
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上行数据传输时长Ti_up由下式决定:
Figure BDA0004004341180000091
其中,Di_up表示从站i等待发送的上行数据量,Ri_up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的上行传输速率。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包括一个主站和多个从站,其特征在于,在数据传输阶段,主站占据了数据传输的主导地位;即由主站决定在某一个时段和某个特定的从站进行通信,而从站都是被动的和主站进行通信,各个从站相互之间无法进行通信;由于散射信道的特性,同一时间主站只能和一个从站进行通信,主站通过时分复用的形式接入多个从站,根据当前从站数据传输需求调整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长度,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完成与当前从站的通信后转到下一个从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按照发送时间依次包括帧头段、探测段、信令段和数据段;
主站到各从站的数据流是突发传输的,因此在每启动一次信息传输时都需要加帧头,用于接收端的帧到达检测和符号同步;在帧头段中,发送端将发送帧头序列至接收端;
主站与某一从站的两次通信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它们之间的信道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探测段的作用为在每次传输业务信息之前,先对主站和从站之间的信道进行探测,为后续数据传输中选择更优的调制模式和时隙分配算法提供依据;
信令段用于从站将信道探测结果上报给主站,也用于主站与从站间交换数据段信息;
数据段的功能是根据探测段得到的最优模式信息,采用相应的传输模式,将待发送业务信息构造为发射信号后发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帧头序列通常由自相关峰值尖锐的伪随机序列构成,接收端通过将接收信号与本地帧头序列做相关运算,根据相关运算的峰值位置来检测帧头的到达,并定位后续探测段中符号的起点;
为了使帧头具有足够的抗噪声能力,帧头序列的调制方式选用噪声容限最高的二进制调制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为了避免帧头的多径拖尾对探测段产生干扰,影响信道探测结果,在探测段前面增加保护间隔;
调制方式方面,探测段采用噪声容限最大的BPSK。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数据段的末端需标注剩余数据和帧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1:数据从主站到从站单向传输;
传输模式2:数据从从站到主站单向传输;
传输模式3:数据在主站和从站间双向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采用传输模式1或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中包括下行信令传输和上行信令传输,因此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包括下行信令段和上行信令段,下行信令段用于传输下行通信参数,包含下行数据传输时长、编码速率及调制阶数,上行信令段用于传输上行通信参数,包括上行数据传输时长、编码速率及调制阶数;
当采用传输模式2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中只包括上行信令传输,因此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中无需下行信令段。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采用传输模式1或传输模式2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即数据传输接入的时隙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
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的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数据传输时长Ti由下式决定:
Figure FDA0004004341170000021
其中,Di表示从站i等待发送或接收的数据量;Ri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得到的传输速率;Ti_max代表从站i能占用的最大传输时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采用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下行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
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的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
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下行数据传输时长Ti_down由下式决定:
Figure FDA0004004341170000031
其中,Di_down表示从站i等待接收的下行数据量;Ri_down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得到的下行传输速率;Ti_max代表从站i能占用的最大传输时长;α代表下行传输占用的时长比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采用传输模式3进行数据传输时,上行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发送端需要发送的数据量,根据信道探测结果得到传输速率和发端信道接入的优先级别;
主站与从站i之间的上行数据传输时长Ti_up由下式决定:
Figure FDA0004004341170000032
其中,Di_up表示从站i等待发送的上行数据量,Ri_up表示根据信道探测结果,以及确定调制方式后的上行传输速率。
CN202211625738.8A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Pending CN1160749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25738.8A CN116074958A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25738.8A CN116074958A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4958A true CN116074958A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74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25738.8A Pending CN116074958A (zh) 2022-12-16 2022-12-16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7495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50835A (zh) * 2024-01-30 2024-03-05 成都星联芯通科技有限公司 时隙分配方法、装置、主站、介质、tdma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50835A (zh) * 2024-01-30 2024-03-05 成都星联芯通科技有限公司 时隙分配方法、装置、主站、介质、tdma系统
CN117650835B (zh) * 2024-01-30 2024-04-16 成都星联芯通科技有限公司 时隙分配方法、装置、主站、介质、tdma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68387B1 (ko) 원격 기지국과의 업링크를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0932996B1 (en) Random acces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0965995B1 (ko) 타이밍 동기화를 지원하는 기지국 방법 및 장치
EP1309121B1 (en) Variable rate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95242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hort data bursts in CDMA/HDR networks
JP3588040B2 (ja)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EP313132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cking uplink beam in beamforming-based cellular system
US20060245409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equence of symbols
EP1230751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intaining uplink synchronization in cdma bas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1229678B1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02009887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ward link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P2229798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andom access power control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KR20000017641A (ko) 확장된 범위의 동심 셀 기지국
US20230344582A1 (en) Pilo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7162261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dentifying antennae to transmit wireless signals
CN101098297A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导频码的扩展方法
US757096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CN116074958A (zh) 一种基于可变长时隙的点对多点散射通信系统
EP1088412B1 (en) Frame synchronization techniques and systems
KR10084933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적응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2821428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US6968212B1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hat directively transmits a modulated packet signal to a priority destination and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to
WO2008016246A1 (en) Ue data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cell search signal in synchronized cellular system
KR20020066590A (ko) 역방향 링크 패킷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4955850B2 (ja) Wcdmaのためのダイバーシティ検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