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12C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712C
CN1160712C CNB981199097A CN98119909A CN1160712C CN 1160712 C CN1160712 C CN 1160712C CN B981199097 A CNB981199097 A CN B981199097A CN 98119909 A CN98119909 A CN 98119909A CN 1160712 C CN1160712 C CN 116071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light
mentioned
prism
ref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199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1790A (zh
Inventor
西胁青�
西胁青児
细美哲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11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1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71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1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9Single 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2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 G02B17/04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using prisms only
    • G02B17/045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using prisms only having static image erecting or reversing propertie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型的光盘装置,该装置在不改变工作距离或孔径数量的情况下,越过物理性的界限。由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射光源1射出,通过准直透镜2变换为平行光的光3以入射角φ射入棱镜4的表面4A,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的光5a。该折射光5a射入棱镜4的面4B,产生全反射,该反射光5b射入棱镜4的面4C,通过该面反射,该反射光5c射入棱镜4的面4B,产生透射。该透射光6通过物镜7形成会聚光8,其通过光盘基体9的表面9B产生透射,并会聚于信号面9A上。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述的光盘装置,该装置用于在光盘上记录信号,或再现光盘的信号。
背景技术
下面根据图8对已有技术进行描述。图8表示已有实例的光盘装置的截面结构,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射光源1发出的激光通过准直透镜2变换为沿z轴的平行光,该光3射入上转向反射镜的反射面10A,形成反射光6,该光6通过物镜7形成会聚光8,其通过光盘基体9的表面9B产生透射,会聚于信号面9A上。通过该会聚光8,可在信号面9A上记录信号,或再再信号面上的信号。
在上述的光盘装置中,其厚度t(光盘基体表面9B至上转向反射镜的距离)由t1+t2确定。t1为物镜7的厚度与上下的活动幅度的总和,t2为上转向之前的光束的直径d与上转向反射镜的底面前端的欠缺幅余量(在反射镜10的底部,在不保证加工的面精度的情况下,不提供激光3的反射的区域的厚度)的总和。上转向之前的光束的直径d还考虑了物镜7的位置调节的余量(在z轴沿光盘的径向的场合,还考虑物镜7跟踪时的最大活动幅度),其值大于物镜7的口径。该口径按照2×NA×f提供的,在这里,NA、f分别表示物镜的孔径数、焦距。由于在DVD的场合,NA为0.6,光盘装置的分辨率与NA的2次方成比例,这样其不能小于该采用值。此外,为了不使物镜7与基体表面9B无关,f也必须至少为1.3mm以上的工作距离(基体表面9B与物镜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这样一般在DVD中,其为2.4mm以上的值。因此,在DVD中,至少必须采用2×NA×f=2.88mm的孔径,当调节余量为0.4mm时,则光束直径d为3.3mm,在该值上添加上转向反射镜的欠缺宽度余量0.3mm,则t2=3.6mm。此外,在f=2.4mm的场合,按照设计,t1=4.0mm,光盘装置的厚度t=7.6mm。
上述的已有光盘装置具有下述问题,即只要不改变工作距离或孔径数量,就不可能按照物理方式使光盘装置的厚度t小于7.6mm。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光盘装置,该装置在不改变工作距离或孔径数的情况下,可超过物理性的界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的方案。
即,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发射光源、准直透镜、棱镜、物镜构成,该棱镜至少具有A面、B面、C面这三个光学加工平面,上述发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准直透镜会聚,以入射角φ射入上述棱镜中的A面,对其以折射角ψ折射,射入上述B面,对其反射,射入上述C面,对其反射,再次以入射角φ’射入上述B面,对其以折射角ψ’折射,通过上述物镜,光会聚于光盘信号面上。
此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发射光源、准直透镜、棱镜、物镜构成,该棱镜至少具有A面、B面、C面这3个光学加工平面,上述发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准直透镜会聚,射入上述棱镜中的A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射入上述B面,对其反射,射入上述C面,对其反射,再次射入上述B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通过上述物镜,会聚于光盘信号面上。
还有,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发射光源、准直透镜、第1棱镜、第2棱镜、物镜构成,该第1棱镜至少具有α面、β面、γ面这3个光学加工平面,该第2棱镜至少具有A面、B面、C面这3个光学加工平面,上述第1棱镜和第2棱镜具有相同的折射率,它们在γ面与A面之间连接,上述发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准直透镜会聚,射入上述第1棱镜的α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射入上述β面,对其反射,射入γ面,即第2棱镜的A面射入,使其透射,射入上述B面,对其反射,射入上述C面,对其反射,再次射入上述B面,对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通过上述物镜会聚于光盘信号面上。
再有,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发射光源、准直透镜、第1棱镜、第2棱镜、物镜构成,该第1棱镜至少具有α面、β面、γ面这3个光学加工平面,该第2棱镜至少具有A面、B面、C面这3个光学加工平面,上述第1棱镜与第2棱镜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它们在γ面与A面之间连接,上述放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准直透镜会聚,射入上述第1棱镜的α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射入上述β面,对其反射,射入γ面,即第2棱镜的A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射入上述B面,对其反射,射入上述C面,对其反射,再次射入上述B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通过上述物镜会聚于光盘信号面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发射光源、准直透镜、第1棱镜、第2棱镜、物镜构成,该第1棱镜至少具有α面、β面这2个研磨平面,该第2棱镜至少具有A面、B面、C面这3个光学加工平面,上述第1棱镜和第2棱镜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它们在β面和A面之间连接,上述发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准直透镜会聚,射入上述第1棱镜的α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射入β面,即第2棱镜的A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射入上述B面,对其反射,射入上述C面,对其反射,再次射入上述B面,对其折射(入射角φ”,折射角ψ”),通过上述物镜,会聚于光盘信号面上。
在本发明中,按照上述结构,由于通过棱镜的A面或第1棱镜的α面折射的光在较薄的棱镜的内部多次反射,之后送向物镜,这样可将物镜的正下方的区域减薄,可在超过物理性界限的情况下减薄光盘装置的厚度。
此外,如果保持射出面的折射抵消入射面的折射的关系,由于可形成下述关系,该关系指在准直透镜和物镜之间以光学方式设置平行平板,这样不会因波长变化而使射出光轴发生变化,即使在平行光以外的光射入棱镜的情况下,可很容易通过在发射光源与准直透镜之间以倾斜方式设置平行平板,或使准直透镜相对光轴倾斜等方法对像差进行校正。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图1~7表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立面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侧面图;
图8为表示已有实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棱镜4由4A、4B、4C这3个与纸面相垂直的光学加工面构成。
在图1中,光由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射光源1射出,通过准直透镜2变换为平行的光3以入射角φ(入射光3与表面4A的法线4a之间的夹角)射入至由具有折射率n的光学材料形成的棱镜4的表面4A,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产生折射的光5a。该折射光5a射入棱镜4的面4B,通过该面产生全反射,反射光5b射入棱镜4的面4C,通过该面反射,反射光5c再次射入棱镜4的面4B,在该面产生透射。透射光6通过物镜7形成会聚光8,该光8在光盘基体9的表面9B产生透射,在信号面9A上会聚。可通过该会聚光8在信号面9A上记录信号,或再现信号面上的信号。
在这里,以面4B与光3保持平行,并且与光5c相垂直,面4A与光5b保持平行的情形作为实例。由于面4B与光3保持平行,这样面4A与面4B之间的夹角为π/2-φ,由于面4B与光5c相垂直,这样面4C与面4B之间的夹角β=π/4-(φ-ψ)/2。另外,由于面4A与光5b保持平行,这样下述公式成立,该公式为:
        φ-ψ=π/2-φ               …公式(1)
按照面4A的Snell法则,下述公式成立,该公式为:
        sinφ=n×sin ψ             …公式(2)
面4A的折射造成的光束放大率按照下述公式确定。
        m=cosψ/cosφ               …公式(3)
当n=1.5时,则根据公式(1)、(2),φ=63.3°,ψ=36.5°,β=31.6°,根据公式(3),m=1.79。因此,棱镜射出后的光6的光束直径d为射入前的光3的光束直径d1的1.79倍。当d=3.3mm时,则d1=1.84mm。棱镜4的厚度t2是将(d+0.3)×tanβ的值(0.3的值为棱镜上右端的欠缺宽度余量)与棱镜最底部的欠缺宽度(0.3mm)相加得到的,这样t2=2.5mm。因此,当t1=4.0mm时,光盘装置的厚度t=6.5mm,与同一条件的已有实例相比较,可减薄1.1mm。
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光不仅在较薄的棱镜的内部反复进行反射的过程中,垂直向上,并射向物镜,另外还具有下述优点,即可对从半导体激光器1发出的呈椭圆形发散的光按照接近圆形的发散方式整形。
按照上述实施例,由于面4A的入射光3与面4B的透射光6相垂直,这样即使在放射光源1与棱镜4之间的距离较长的情况下,包括发射光源1和准直透镜2的光盘装置的整个厚度仍不会大于上述t,从而可形成薄型的光盘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面4A、4B、4C与纸面相垂直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上述两者也可为其它的位置关系。另外,以面4B与光3保持平行,并且与光5c相垂直,面4A与光5b保持平行的情况作为实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在其它的条件下,仍可获得相同的效果,具有其它条件的实例如下所述。
第2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在图2中,由于发射光源1与准直透镜2等结构部件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故省略,棱镜4由基本与纸面相垂直的4A、4B、4C这3个光学加工面构成,其它的面为单独的切制面,不必对其进行光学加工。
由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射光源1发出,通过准直透镜2变换为平行光的光3以入射角φ(入射光3与表面4A的法线4a之间的夹角,φ=γ-π/2)射入棱镜4的表面4A(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γ),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5a与法线4a之间的夹角)产生折射的光5a。该折射光5a射入面4B(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α),通过该面产生全反射,该反射光5b射入面4C(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β),通过该面反射,该反射光5c再次以入射角φ’(入射光5c与表面4B的法线4b之间的夹角)射入面4B,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6与法线4b之间的夹角)产生折射的光6。该透射折射光6在物镜7中产生透射,形成会聚光8,其在光盘基体9的表面9B产生透射,在信号面9A上聚焦。可通过该会聚光8,在信号面9A上记录信号,或再现信号面上的信号。
在这里,当棱镜的折射率n=1.5,α=24°,β=12°,γ=119°时,通过联立每个折射面的Snell式和反射面的反射式进行求解,其结果是,基本上ψ’=α成立,这样可使光6与光3,即z轴相垂直。当光6的光束直径d=3.3mm时,棱镜4中的物镜正下方的厚度t2考虑了0.3mm的棱镜的欠缺宽度值,故t2=2.0mm。因此,当t1=4.0mm时,光盘装置的厚度t=6.0mm,与同一条件的已有实例相比较,可减薄1.6mm。
一般只要不对物镜7造成干涉,一直到距光盘基体表面9B工作距离的位置为可自由使用的区域。按照已有实例,由于整个光学系统形成于物镜7的下方,这样与图8的区域11相当的部分为未灵活使用区域,按照本实施例,可有效地灵活使用该区域。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针对面4A、4B、4C与纸面正交的情形进行了描述,但是上述面也可处于其它的位置关系。
按照本实施例,由于面4A的入射光3与面4B的折射光6保持垂直,这样即使在发射光源1与棱镜4之间的距离较大的情况下,包括发射光源1与准直透镜2的光盘装置的整体厚度仍不会大于上述t,从而可形成薄型的光盘装置。
此外,按照本实施例,入射面4A的折射和射出面4B的折射不处于相互抵消的关系,而是处于比如,光通过楔形棱镜产生透射的关系,如果光3的波长发生变化,则光学材料的折射率改变,折射光6的传送方向变化,其结果是,会聚光8的位置发生改变,使要求超亚微米位置控制的光盘系统的特性受到损失。考虑到上述情况,下面的第3实施例给出的是即使在波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折射光6的传送方向仍不发生改变的实例。
第3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图3中,发射光源1和准直透镜2等结构部件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故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第2实施例的棱镜4的表面4上贴合有材质不同的楔形的棱镜4’,而其它的结构与第2实施例的相同。
棱镜4’由与纸面保持垂直的4’A、4’B这两个光学加工面(4’B贴合于棱镜4的表面4A上)构成,对于其它的面,不必在单独的切制面上进行光学加工。
由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射光源1发出,通过准直透镜2变换为沿纸面上的z轴的平行的光3以入射角φ(入射光3与表面4’A的法线4’a之间的夹角,φ=δ-π/2)射入棱镜4’的表面4’A(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δ),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5a与法线4’a之间的夹角)折射的光5a。该折射光5a射入棱镜4的表面4A(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γ),形成折射的光5b。该折射光5b射入面4B(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α),通过该面产生全反射,该反射光5c射入面4C(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β),通过该面反射,该反射光5d再次以入射角φ’(入射光5d与表面4B的法线4b之间的夹角)射入面4B,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6与法线4b之间的夹角)折射的光6。折射光6通过物镜7产生透射,形成会聚光8,通过光盘基体9的表面9B产生透射,会聚于信号面9A上。可通过该会聚光8,将信号记录于信号面9A上,或对信号面上的信号进行再现。
在这里,当棱镜4的折射率n=1.5,α=15°,β=23°,γ=130°,棱镜4’的折射率n=1.6,δ=120°,棱镜4’的折射率色散度/棱镜4的折射率色散度=2.1时,则伴随波长变化,面4’A、4B的折射角的变化基本为面4A的折射角的变化所抵消,这样整个折射光6的传送方位基本不产生变化。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形状与第2实施例基本相同,所以同样具有第2实施例特长的薄型化效果。
此外,第2实施例限于光3为平行光的情形。另外,按照第3实施例的上述条件,同样限于光3为平行光的情形。即,入射面4A(第2实施例),或4’A(上述条件的第3实施例)的折射与射出面4B的折射不处于相互抵消的关系,而处于比如光通过楔形棱镜产生透射的关系,如果光3为有限系(发散性,或会聚性)的光,则产生较大的象散现象。考虑到此情况,下面的第4实施例给出的是即使对于有限系的光,仍可抑制像差的实例。
第4实施例
图4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中,发射光源1和准直透镜2等结构部件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故省略,棱镜4由基本与纸面保持垂直的4A、4B、4C这3个光学加工面构成,对于其它的面,不必对单独的切制面进行光学加工。
由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射光源1发出,通过准直透镜2变换为与z轴成θ角的平行的光3以入射角φ(入射光3与表面4A的法线4a之间的夹角)射入棱镜4的表面4A(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γ),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5a与法线4a之间的夹角)折射的光5a。该折射光5a射入棱镜4的表面4B(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α),通过该面产生全反射,该反射光5b射入棱镜4的面4C(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β),通过该面反射,该反射光5c再次以入射角φ’(入射光5c与表面4B的法线4b之间的夹角)射入棱镜4的面4B,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6与法线4b之间的夹角)折射的光6。该透射折射光6通过物镜7产生透射,形成会聚光8,通过光盘基体9的表面9B产生透射,会聚于信号面9A上。可通过该会聚光8,将信号记录于信号面9A上,或对信号面上的信号进行再现。
在这里,当棱镜的折射率n=1.5,θ=14°,α=21°,β=18°,γ=83°时,将每个折射面的Snell式与反射面的反射式联立,进行求解,其结果是,基本上ψ’=α成立,光6可与z轴保持垂直。当光6的光束直径d=3.3mm时,,棱镜4中的物镜的正下方的厚度t2考虑了棱镜的欠缺宽度余量(0.3mm),这样t2=2.2mm。因此,当t1=4.0mm时,光盘装置的厚度t=6.2mm,与同一条件的已有实例相比较,可使厚度减薄1.4mm。
此外,φ=ψ’,φ’=ψ的关系在|cosψcosψ’-cosφcosφ’|<0.1的误差范围内成立,入射面4A的折射在折射面内沿右转方向,而射出面4B的折射沿左转方向。因此,在棱镜内的反射次数为偶数的情形,由于折射方向不一致满足折射率抵消的条件,这样入射面4A的折射与射出面4B的折射处于相互抵消,于是光具有通过平行平板产生透射的关系(下面称为“平行平板”的关系)。因此,即使在光3为有限系(发散性,或收敛性)的光的情况下,仍很少发生像差。
但是,本实施例是针对面4A、4B、4C与纸面相垂直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如果面4A、4B的每个折射面(同时包括入射光与折射光的面)保持平行,则也可处于其它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发射光源、准直透镜2设置在t=6.2mm的厚度范围内,则减小角度θ,如果可以,则可减小到零,但是当角度θ小于10°时,则不能同时满足符合较薄、并且平行平板的关系的条件。考虑到该情况,下面的第5实施例给出了在处于较薄,并且平行平板的关系的同时,角度θ可设定为零的实例。
第5实施例
图5为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立面图,图6为上述装置的平面图(省略物镜7、光盘基体9),图7为上述装置的侧面图(省略物镜7、光盘基体9)。在图5~7中,发射光源1和准直透镜2等结构部件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故省略。
棱镜4由基本与yz面保持垂直的4A、4B、4C这3个光学加工面构成,对于其它的面,不必对单独的切制面进行加工,棱镜4’由与图7中的ξ轴(在xy面与y轴之间形成ε角)保持平行的4’A、4’B、4’C这3个光学加工面构成,对于其它的面,不必对单独的切制面进行加工。棱镜4’与棱镜4中的面4’C与面4A之间采用UV树脂等材料连接。
由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射光源1发出,通过准直透镜2变换为沿x轴(y轴、z轴作为正交坐标轴按照x轴定义)的平行的光3以入射角φ(入射光3与表面4’A的法线4’a之间的夹角)射入棱镜4’的表面4’A(在图7中,相对y轴形成倾斜角ε,在图6中,相对x轴形成倾斜角δ),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5’a与法线4’a之间的夹角)折射的光5’a。该折射光5’a射入面4’B(在图6中,相对x轴形成倾斜角γ),通过该面产生全反射,该反射光5’b以入射角φ’(入射光5’b与表面4A的法线4a之间的夹角)射入面4’C,即棱镜4的面4A(与z轴正交),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5’c与法线4a之间的夹角)折射的光5’c(如果棱镜4,4’由相同的基材形成,则不产生折射而形成直线透射。该折射光5’c射入面4B(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α),通过该面产生全反射,该反射光5’d射入面4C(相对z轴形成倾斜角β),通过该面反射,该反射光5’e再次以入射角φ”(入射光5’e与表面4B的法线4b之间的夹角)射入面4B,从而形成以折射角ψ”(折射光6与法线4b之间的夹角)折射的光6。折射光6通过物镜7产生透射,形成会聚光8,通过光盘基体9的表面9B产生透射,会聚于信号面9A上。可通过该会聚光8,在信号面9A上记录信号,或再现信号面上的信号。
在这里,当两个棱镜的折射率均为n=1.5,α=14.6°,β=23°,γ=45.1°,δ=90°,ε=14.6°时,将每个折射面的Snell式与反射面的反射式联立,进行求解,其结果是,基本上ψ”=α成立,可使光6与xz面保持垂直。当光6的光束直径d=3.3mm时,棱镜4中的物镜的正下方的厚度t2考虑了棱镜的欠缺宽度余量(0.3mm),则t2=2.2mm。因此,当t1=4.0mm时,光盘装置的厚度t=6.2mm,与同一条件的已有实例相比较,可减薄1.4mm。
此外,φ=ψ”,φ”=ψ的关系在|cosψcosψ”-cosφcosφ”|<0.1的误差范围内成立,入射面4’A的折射在折射面内沿左转方向,而射出面4B的折射沿左转方向。因此,在棱镜内的反射次数为奇数的场合,由于折射方向的一致为折射力抵消的条件,这样入射面4’A的折射与射出面4B的折射处于相互抵消,于是光具有通过平行平板产生透射的关系。因此,即使在光3为有限系(发散性,或收敛性)的光的情况下,仍很少发生像差。
另外,按照上述实施例,入射光轴位于与射出光6相垂直的面内,包括发射光源1、准直透镜2的整个装置的厚度可减小。
虽然具有采用两个棱镜的缺点,但是,由于相应的棱镜的光学加工面与特定的一个轴处于平行关系(对于棱镜4,为x轴,对于棱镜4’,为图7所示的ξ轴),对杆状的光学材料的3个面进行加工,通过对其进行切制(对于棱镜,按直角切制,对于棱镜4’,按π/2-ε的角度切制),可获取多个棱镜,可将加工费用控制在较低价格。
此外,按照本实施例,针对面4’C、面4A与z轴保持垂直,面4A、4B、4C与纸面保持垂直,面4’A、4’B、4’C与ξ轴保持平行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如果面4A、4B的折射面(包括入射光轴与折射光轴的面)保持平行,并面4’A的折射面中的相对面4’B的对称面与面4B的折射面保持平行时,也可处于其它的位置关系。此外,虽然光3为沿x轴的光线,但是即使在其方位改变的情况下,仍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还有,按照本实施例,两个棱镜的折射率保持相等,但是也可采用折射率不同的相应的光学材料,此时,平行平板的条件φ=ψ”,且φ”=ψ按照|cosψcosψ’cosψ”=cosφcosφ’cosφ”|关系式变化,该关系式的误差精度满足|cosψcosψ’cosψ”-cosφcosφ’cosφ”|<0.1。
再有,通过不采用棱镜4’这样的三角棱镜,并且按照第3实施例给出的方式,包括两个光学加工面的楔形棱镜与棱镜4连接(所连接的整个棱镜与图2~4的相同),附加楔形棱镜的连接面的折射,这样也可在保持平行平板的关系的同时,将入射光轴与射出光轴设定为正交关系。此时的平行平板的条件也从φ=ψ”,且φ”=ψ按照cosψcosψ’cosψ”-cosφcosφ’cosφ”关系式变化,该关系式的误差精度满足|cosψcosψ’cosψ”-cosφcosφ’cosφ”|<0.1。
此外,在不满足平行平板的条件的情形,一般由于光源的波长变化所造成的折射率色散的影响,光轴会发生倾斜,但是通过按照将棱镜4’或楔形棱镜与棱镜4连接的方式,在相应的棱镜中采用不同的光学材料,对它们进行巧妙的组合,则可抵消折射率色散的影响。
还有,在有限系的光中设置平行平板的情形,当一般将其按照与光轴垂直的方式设置时,则产生球面像差,当倾斜设置时,则产生象散现象。因此,在第4、第5实施例中,即使在棱镜保持平行平板关系的情况下,由于光不垂直射入棱镜,则也会产生象散现象。但是,这种像差具有可补正的性质,比如,通过使准直透镜2相对光轴倾斜,或在发射光源1与棱镜2之间按照倾斜的方式设置平行平板,可去除几乎所有的像差。
另外,在第1~5实施例中,面4B的反射为全反射,第5实施例中的面4’B也为全反射,但是由于面4C的反射不是全反射,这样为了提高反射率,必须具有反射层膜。此时,射入棱镜的光为圆偏振光,为了在透过棱镜后也保持圆偏振光,则必须通过面4C的反射对发生全反射的P波、S波之间的相位差进行补正。一般可通过在反射层上采用电介质的多层膜实现该相位的补正。
按照上述的本发明,可提供下述较薄的光盘装置,在该装置中,由于通过棱镜的入射面发生折射的光在较薄的棱镜的内部多次反射,送向物镜,这样可使物镜的正下方的区域减薄,超过物理性界限。
此外,由于通过保持射出面的折射将入射面的折射抵消的关系,可在光学上形成在准直透镜和物镜之间设置平行平板的关系,这样即使在平行以外的光射入棱镜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将平行平板以倾斜方式夹持在发射光源与准直透镜之间,或使准直透镜相对光轴倾斜等方法,很容易对像差进行补正,另外还具有很容易对准直仪的位置进行调节等效果。

Claims (4)

1.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发射光源、准直透镜、棱镜、物镜构成,该棱镜至少具有A面、B面、C面这三个光学加工平面,上述发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准直透镜会聚,以入射角φ射入上述棱镜中的A面,对其以折射角ψ折射,射入上述B面,对其反射,射入上述C面,对其反射,再次以入射角φ’射入上述B面,对其以折射角ψ’折射,通过上述物镜,光会聚于光盘信号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入射角φ、折射角ψ、入射角φ’、折射角ψ’之间φ=ψ’,ψ=φ’的关系在|cosψcosψ’-cosφcosφ’|<0.1的误差范围内成立,上述A面、上述B面及上述C面与互相共通的平面正交,在上述A面、上述B面及上述C面的各个折射面的折射方向互为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射入上述棱镜的A面的入射光不是平行光,入射角φ不为零的情形,在上述发射光源与上述准直透镜之间以倾斜方式夹持有平行平板,或上述准直透镜相对光轴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A面的入射光轴与上述B面的折射光轴保持垂直。
CNB981199097A 1997-08-29 1998-08-29 光盘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16071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5023/97 1997-08-29
JP235023/1997 1997-08-29
JP23502397 1997-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1790A CN1211790A (zh) 1999-03-24
CN1160712C true CN1160712C (zh) 2004-08-04

Family

ID=16979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199097A Expired - Lifetime CN1160712C (zh) 1997-08-29 1998-08-29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327238B1 (zh)
KR (1) KR19990024008A (zh)
CN (1) CN116071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95749B (en) 1998-08-03 2002-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head
US6831886B1 (en) * 1998-11-27 2004-12-14 Minolta Co., Ltd. Optical head and optical head device
KR100348883B1 (ko) * 1999-09-03 2002-08-17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비점수차 방지 광픽업 장치
TW591248B (en) * 2001-05-12 2004-06-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any-sided reflection prism and optical pickup
GB0200938D0 (en) * 2002-01-16 2002-03-06 Solexa Ltd Prism design for scanning applications
CN100377228C (zh) * 2004-12-22 2008-03-26 上海乐金广电电子有限公司 准直透镜及使用该准直透镜的光拾取器
JP2007213755A (ja) * 2006-01-13 2007-08-23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非点収差の抑制方法
JP2007220166A (ja) * 2006-02-14 2007-08-30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立上プリズム
CN111133745B (zh) * 2017-07-25 2022-06-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相机和包括该相机的图像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30227B1 (ko) * 1993-04-30 1999-11-15 윤종용 광픽업
US6038089A (en) * 1996-05-14 2000-03-14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am shaping optical system
JP3638194B2 (ja) * 1997-03-19 2005-04-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662382B2 (ja) * 1997-03-21 2005-06-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9990024008A (ko) 1999-03-25
US6327238B1 (en) 2001-12-04
CN1211790A (zh) 1999-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6953C (zh) 光强分布变换器和光学数据存储装置
CN104704410B (zh) 光束组合器、光束组合方法以及激光二极管模块
CN1204553C (zh) 反射型复合棱镜及采用其的光学拾取装置
US4850686A (en)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light beam direction
CN1160712C (zh) 光盘装置
US5963696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semiconductor laser module
CN1123874C (zh) 光拾取装置
CN1885094A (zh) 全内反射式微棱镜阵列实现面阵半导体激光器光束整形的方法
CN1910672A (zh) 光学系统
CN1025371C (zh) 后向聚焦物镜及配备有这种物镜的光学扫描装置
CN1934482A (zh) 双折射光学系统
CN1254802C (zh) 读取和/或写入光记录介质的设备
CN1651972A (zh) 离轴型全内反射棱镜阵列实现半导体激光器光束整形方法
CN1214374C (zh) 光学扫描设备
CN1235068C (zh) 多面反射棱镜和光拾取器
CN1672083A (zh) 聚光装置
CN1934486A (zh) 用于调整光束,特别是激光光束的光学装置
CN1156722C (zh) 使用光束整形系统的光学头
CN1242394C (zh) 光学扫描装置
CN1497269A (zh) 带有温度补偿的准直透镜和使用该透镜的光学扫描装置
CN1299283C (zh) 光学扫描设备、用于该设备的透镜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305052C (zh) 光学扫描装置
CN1463060A (zh) 半导体激光器单元和光学头装置
CN1116712A (zh) 光盘记录器的光束成形棱镜
CN1834709A (zh)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阵列光束准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1949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