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67040A -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67040A
CN116067040A CN202310060318.8A CN202310060318A CN116067040A CN 116067040 A CN116067040 A CN 116067040A CN 202310060318 A CN202310060318 A CN 202310060318A CN 116067040 A CN116067040 A CN 116067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pump
heat exchanger
side hea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603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精诚
李小刚
李晨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6031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670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67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670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0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 F16L3/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0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 F16L3/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91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with two members, the two members being fixed to each other with fastening members on each s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Abstract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底座;第一热泵模块,设于底座,第一热泵模块设有第一水路接口;第二热泵模块,设于底座,并与第一热泵模块并排间隔设置,以使第二热泵模块与第一热泵模块之间具有安装空间,第二热泵模块设有第二水路接口;水管组件,设于安装空间,并与第一水路接口及第二水路接口相连;和总电控盒,设于安装空间,并与第一热泵模块及第二热泵模块电连接。该空气源热泵机组为一种拼装式、模块化的模块机,有利于减少开发资源,提升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热泵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空气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它是热泵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热泵也就是像泵那样,可以把不能直接利用的低位热能(如空气、土壤、水中所含的热量)转换为可以利用的高位热能,从而达到节约部分高位能(如煤、燃气、油、电能等)的目的。
传统的空气源热泵机组,为了满足功率要求,通常需要全新开发一体式的大功率模块机,所需投入成本高,开发占用资源多,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是一种拼装式、模块化的模块机,有利于减少开发资源,提升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底座;第一热泵模块,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热泵模块设有第一水路接口;第二热泵模块,设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一热泵模块并排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热泵模块与所述第一热泵模块之间具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二热泵模块设有第二水路接口;水管组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与所述第一水路接口及所述第二水路接口相连;和总电控盒,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与所述第一热泵模块及所述第二热泵模块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热泵模块、第二热泵模块进行拼装,并通过水管组件统一对外连接用户侧用水系统,通过总电控盒进行统一控制,相当于将两个完整的热泵模块进行拼装,形成一个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以满足大功率场景需求。但单独的热泵模块结构相对简单,只需要合理设计水管组件和总电控盒即可,因而不需要占用过多的开发资源,有利于减少开发资源,提升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路接口与所述第一水路接口相对设置。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泵模块包括第一压缩机模块、第一电控模块和第一水侧换热器,所述第一水路接口包括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二热泵模块包括第二压缩机模块、第二电控模块和第二水侧换热器,所述第二水路接口包括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所述水管组件、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依次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控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控模块设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压缩机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二压缩机模块设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一侧。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水管组件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设有总进水口、第一进水接口、第二进水接口,所述出水管设有总出水口、第一出水接口、第二出水接口,所述总进水口和所述总出水口设置成连接用户侧水路系统,所述第一进水接口和所述第一出水接口设置成连接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接口和所述第二出水接口设置成连接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并列设置,所述总电控盒设于所述水管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总进水口设于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总电控盒的一端,所述总出水口设于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总电控盒的一端。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结构相同,所述进水管的内径与所述出水管的内径相等,且由所述总进水口经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至所述总出水口的路径长度为L1,由所述总进水口经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至所述总出水口的路径长度为L2,其中,L1=L2。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沿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沿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进水接口与所述第二进水接口沿所述进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水接口与所述第二出水接口沿所述出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沿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中位于上侧的一者通过两个转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相连。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管包括依次平滑相接的第一横管段、第一弧形管段、纵管段、第二弧形管段和第二横管段;或者,所述转接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横管段、纵管段和第二横管段,所述第一横管段与所述纵管段的接口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纵管段的中心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横管段与所述纵管段的接口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纵管段的中心线倾斜设置。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水管支撑件,与所述底座相连,设置成支撑所述水管组件。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水管组件包括沿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位于所述第二管路的下侧,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一者为出水管,另一者为进水管;所述水管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顶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合围出供所述第二管路穿过的空间,所述第一支撑件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支撑件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二管路。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臂、第一支撑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及所述第二连接臂均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支撑臂和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二支撑臂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分体式装配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三连接臂、第二支撑臂和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二支撑臂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连接臂及所述第四连接臂均与所述第一支撑臂固定连接。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泵模块包括第一风侧换热器,所述第二热泵模块包括第二风侧换热器,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与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并排设置,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第一挡板和至少一个第一围板,均固定于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及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下侧,所述第一围板封盖所述安装空间的侧部开口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围板及所述底座合围出防护空间,所述总电控盒和所述水管组件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设有排水孔。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设有导流斜面,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导流斜面的底部;所述第一挡板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挡板为分体式装配结构。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连接孔,所述第一折边的顶端和所述第二折边的顶端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挡板的辅助支撑挂钩;和/或,所述第一围板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连接孔,所述第一围板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围板的定位插扣结构。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第二挡板,固定于所述安装空间的顶部,并封盖所述安装空间的顶部开口。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围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连,并封盖所述安装空间的侧部开口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管路与水管支撑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管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水管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7中第一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挡板与第二围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结构的变形状态示意图,图中虚线部分示意第二围板向上转动翻开。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热泵模块,11第一水侧换热器,12第一压缩机,13第一风机,14第一电控模块;
2第二热泵模块,21第二水侧换热器,22第二压缩机,23第二风机,24第二电控模块;
31底座,32顶架连接板,33中架连接板,34安装空间,35第一挡板,351第一子板,352第二子板,3521连接凸耳,353排水孔,354第一折边,355第二折边,356辅助支撑挂钩,357加强筋,36第一围板,361定位插扣结构,362折弯结构,37第二挡板,371连接竖板,38第二围板;
4水管组件,41第一管路,411第一连接板,42第二管路,421第二连接板,43转接管,431第一横管段,432纵管段,433第二横管段,434第一弧形管段,435第二弧形管段,44进水管,441总进水口,442第一进水接口,443第二进水接口,45出水管,451总出水口,452第一出水接口,453第二出水接口;
5总电控盒;
6水管支撑件,61第一支撑件,611第一连接臂,612第一支撑臂,613第二连接臂,62第二支撑件,621第三连接臂,622第二支撑臂,623第四连接臂,63连接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底座31、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水管组件4和总电控盒5。
其中,第一热泵模块1设于底座31。第一热泵模块1设有第一水路接口。第二热泵模块2设于底座31,并与第一热泵模块1并排间隔设置,以使第二热泵模块2与第一热泵模块1之间具有安装空间34。第二热泵模块2设有第二水路接口。
水管组件4设于安装空间34,并与第一水路接口及第二水路接口相连。
总电控盒5设于安装空间34,并与第一热泵模块1及第二热泵模块2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包括底座31、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水管组件4和总电控盒5。第一热泵模块1和第二热泵模块2为两个相互独立且完整的热泵模块,均包括冷媒系统和水路系统,单独进行水路连接和电路连接时都可以实现空气源热泵的功能。冷媒系统通常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压缩机、第一冷媒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冷媒换热器、控制阀(如四通阀)等结构。冷媒系统可以连通形成制冷循环流路和/或制热循环流路,以实现制冷循环和/或制热循环。第一冷媒换热器为风侧换热器,具体可以为翅片换热器,与外界空气换热。第二冷媒换热器与热泵模块的水路系统进行热交换,对水路系统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冷却,水路系统通过水管组件4与用户侧水路系统相连,进而对用户侧进行加热或冷却。用户侧水路系统可以包括空调室内机、热水器、暖气等通过水实现换热的水路系统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相应地,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以为空气源热泵空调机组、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空气源热泵暖气机组或者兼具上述多种功能的机组。总电控盒5用于对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进行统一控制,总电控盒5内可以设置通讯线、电源线等线路。底座31将上述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水管组件4、总电控盒5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模块化的机组。
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进行拼装,并通过水管组件4统一对外连接用户侧用水系统,通过总电控盒5进行统一控制,相当于将两个完整的热泵模块进行拼装,形成一个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以满足大功率场景需求。但单独的热泵模块结构相对简单,只需要合理设计水管组件4和总电控盒5即可,因而不需要占用过多的开发资源,有利于减少开发资源,提升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水路接口与第一水路接口相对设置,如图2所示。
第一热泵模块1的第一水路接口与第二热泵模块2的第二水路接口相对设置,因而水管组件4可以集中设置在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之间进行水路连接。这样,两个热泵模块的水路系统与水管组件4之间的距离均较小,有利于缩短水路路径,避免水管绕行,从而有利于简化水路连接结构。而总电控盒5也位于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之间,使得总电控盒5与两个热泵模块之间的距离也较小,因而也有利于简化电路连接结构。此外,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之间的安装空间34相对较大,既方便安装,也方便后期维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结构相同,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形成中心对称结构,第一热泵模块1旋转180°后即为第二热泵模块2,如图2所示。这样,第一热泵模块1和第二热泵模块2实质上为同一热泵模块,只是拼装的时候,按照设定的位置放置好即可,保证第一水路接口与第二水路接口相对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开发资源,进一步缩短开发周期。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顶架连接板32和中架连接板33。顶架连接板32连接第一热泵模块1的顶部和/或第二热泵模块2的顶部。中架连接板33连接第一热泵模块1的中部和/或第二热泵模块2的中部。
这样,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的底部、中部和顶部都得到了相对固定,有效增强了整个机组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顶架连接板32和中架连接板33也可以用于固定下述第一挡板35、第一围板36、第二挡板37、第二围板38等结构,从而避免在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上过多打孔,也有利于降低机组的装配难度。
其中,顶架连接板32可以设置前后左右四个。位于前面的顶架连接板32连接第一热泵模块1的前端顶部和第二热泵模块2的前端顶部。位于后面的顶架连接板32连接第一热泵模块1的后端顶部和第二热泵模块2的后端顶部。位于左侧的顶架连接板32连接第一热泵模块1的左端顶部。位于右侧的顶架连接板32连接第二热泵模块2的右端顶部。
中架连接板33可以沿安装空间34的周向设置前后左右四个。位于前面的顶架连接板32接第一热泵模块1的前端中部和第二热泵模块2的前端中部。位于后面的顶架连接板32连接第一热泵模块1的后端中部和第二热泵模块2的后端中部。位于左侧的顶架连接板32连接第一热泵模块1的右端中部。位于右侧的顶架连接板32连接第二热泵模块2的左端中部。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热泵模块1包括第一压缩机模块、第一电控模块14和第一水侧换热器11,第一水路接口包括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二热泵模块2包括第二压缩机模块、第二电控模块24和第二水侧换热器21,第二水路接口包括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水侧换热器11、水管组件4、第二水侧换热器21依次平行间隔设置。第一电控模块14设于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电控模块24设于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压缩机模块设于第一水侧换热器11远离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一侧。第二压缩机模块设于第二水侧换热器21远离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一侧。
第一压缩机模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压缩机12,如一个第一压缩机12、两个第一压缩机12或更多个第一压缩机12。第二压缩机模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压缩机22,如一个第二压缩机22、两个第二压缩机22或更多个第二压缩机22。
第一水侧换热器11、第二水侧换热器21可以为板板换热器,内部既设有水流路,也设有冷媒流路,水流路的两端为进水口和出水口,冷媒流路的两端为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这样第一热泵模块1的第二冷媒换热器相当于集成在第一水侧换热器11内,第一水侧换热器11内实现第一热泵模块1的冷媒系统与水路系统的热交换。同理,第二热泵模块2的第二冷媒换热器相当于集成在第二水侧换热器21内,第二水侧换热器21内实现第二热泵模块2的冷媒系统与水路系统的热交换。
如图2所示,第一水侧换热器11、第二水侧换热器21在外观上可以大致呈比较粗的管状,并平行间隔设置在安装空间34的两侧,水管组件4平行设置在第一水侧换热器11、第二水侧换热器21之间,这样整个机组的水路结构紧凑,便于水路连接。而第一电控模块14位于第一水侧换热器11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压缩机模块位于第一水侧换热器11远离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一侧,因而第一水侧换热器11位置相对靠里,便于与水管组件4连接,第一电控模块14和第一压缩机模块的位置相对靠外,便于进行检查维修。同理,第二电控模块24位于第二水侧换热器21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压缩机模块位于第二水侧换热器21远离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一侧,因而第二水侧换热器21位置相对靠里,便于与水管组件4连接,第二电控模块24和第二压缩机模块的位置相对靠外,便于进行检查维修。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水管组件4包括进水管44和出水管45,如图2所示。进水管44设有总进水口441、第一进水接口442、第二进水接口443,如图4所示。出水管45设有总出水口451、第一出水接口452、第二出水接口453,如图3所示。总进水口441和总出水口451设置成连接用户侧水路系统。第一进水接口442和第一出水接口452设置成连接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二进水接口443和第二出水接口453设置成连接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如图2所示,进水管44和出水管45并列设置。总电控盒5设于水管组件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总进水口441设于进水管44远离总电控盒5的一端,总出水口451设于出水管45远离总电控盒5的一端。
这样,水管组件4的总进水口441及总出水口451位于安装空间34的一端,总电控盒5位于安装空间34的另一端,这相当于进行了水电分离,既便于总电控盒5与外部电路系统、第一热泵模块1及第二热泵模块2的电路连接,也便于总进水口441和总出水口451与用户侧水路系统进行对接,布局较为合理。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水侧换热器11与第二水侧换热器21结构相同,进水管44的内径与出水管45的内径相等,且由总进水口441经第一水侧换热器11至总出水口451的路径长度为L1,由总进水口441经第二水侧换热器21至总出水口451的路径长度为L2,其中,L1=L2。
这样可以实现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之间的水路均匀分流,使得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的水路系统的水路压力相当,符合设计要求,进而有利于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均保持良好的工作能效,避免单个热泵模块水路压力过高或过低而影响单个热泵模块的工作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管44和出水管45可以采用硬管加软管的组成方式,便于调节尺寸,可适配一定量的装配误差,方便安装。软管可以设置在总进水口441与用户侧水路系统之间以及总出水口451与用户侧水路系统之间。软管可以设置成波纹管。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沿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沿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进水口与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出水口相对设置,第一水侧换热器11的出水口与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进水口相对设置。第一进水接口442与第二进水接口443沿进水管4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出水接口452与第二出水接口453沿出水管45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如图2所示,进水管44与出水管45沿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进水管44与出水管45中位于上侧的一者通过两个转接管43分别与第一水侧换热器11及第二水侧换热器21相连。
以说明书附图中的方向为例,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宽度方向,可以为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的排布方向,即左右方向。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厚度方向,可以为水管组件4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
换言之,进水管44与出水管45采用高低错位的层叠布置方式,充分利用了安装空间34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缩小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之间的间距,进而有利于缩小机组的占地面积,也有利于简化水管组件4与第一水侧换热器11、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连接结构,避免出现水路交叉、绕行等复杂结构。
在一个示例中,进水管44位于出水管45的上侧,如图2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转接管43包括依次平滑相接的第一横管段431、第一弧形管段434、纵管段432、第二弧形管段435和第二横管段433。第一横管段431可以与第二横管段433相平行,并与纵管段432相互垂直。第一横管段431可以位于第二横管段433的上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转接管43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横管段431、纵管段432和第二横管段433。第一横管段431与纵管段432的接口的中心线相对于纵管段432的中心线倾斜设置。第二横管段433与纵管段432的接口的中心线相对于纵管段432的中心线倾斜设置。第一横管段431可以与第二横管段433相平行,并与纵管段432相互垂直。第一横管段431可以位于第二横管段433的上方。
当转接管43包括第一弧形管段434和第二弧形管段435时,转接管43的转折部位均采用弯接头进行过渡,这样各个管段的形状较为规整,各个管段之间的接口较为规整,便于焊接。
当转接管43不包括第一弧形管段434和第二弧形管段435时,转接管43的转折部位没有采用弯接头进行过渡,而是直接利用斜口结构直接连接,该方案有利于减少转接管43的接口数量与焊接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也使得水管组件4的密封可靠性更高,经济性更好。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水管支撑件6,与底座31相连,设置成支撑水管组件4。
水管支撑件6的设置,可以对水管组件4起到良好的支撑固定作用,从而有利于降低使用过程中水管组件4发生振动、晃动甚至移位等情况导致发生漏水的风险。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水管组件4包括沿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管路41和第二管路42,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管路41位于第二管路42的下侧,第一管路41与第二管路42中的一者为出水管45,另一者为进水管44。
如图3和图6所示,水管支撑件6包括第一支撑件61和第二支撑件62。第一支撑件61的底部与底座3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62的底部与第一支撑件61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且,第一支撑件61与第二支撑件62合围出供第二管路42穿过的空间。第一支撑件61支撑并固定第一管路41,第二支撑件62支撑并固定第二管路42。
因此,第一管路41与第二管路42采用高低错位的层叠布置方式,充分利用了安装空间34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缩小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之间的间距,进而有利于缩小机组的占地面积,也有利于简化水管组件4与第一水侧换热器11、第二水侧换热器21的连接结构,避免出现水路交叉、绕行等复杂结构。
相应地,水管支撑件6包括第一支撑件61和第二支撑件62,第一支撑件61与第二支撑件62采用层叠布置的方式,分别对第一管路41和第二管路42进行支撑并固定。
水管支撑件6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水管支撑件6沿水管组件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对水管组件4的多个部位进行支撑固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水管组件4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比如:水管支撑件6的数量为两个,如图3所示,两个水管支撑件6分别设置在靠近水管组件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位置。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二支撑件62在底座3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支撑件61在底座31上的投影内。
换言之,第一支撑件61的尺寸相对较大,第二支撑件62的尺寸相对较小。这样,相较于第二支撑件62,第一支撑件61的强度更高。由于第二支撑件62仅支撑第二管路42,而第一支撑件61实质上对第一管路41、第二支撑件62和第二管路42均起到支撑作用,因而第二支撑件62的强度需要更高,这样有利于提高水管支撑件6的整体强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水管组件4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6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臂611、第一支撑臂612和第二连接臂613,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臂611及第二连接臂613均与底座3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臂612支撑并固定第一管路41。
第一支撑件61包括第一连接臂611、第一支撑臂612和第二连接臂613,第一连接臂611、第一支撑臂612、第二连接臂613依次转折连接,形成开口朝下的半包围结构。第一支撑臂612位置靠上,可以对第一管路41进行支撑固定。
其中,第一支撑臂612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管路41进行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611、第二连接臂613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与底座31进行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611、第二连接臂613可以相互平行,并与第一支撑臂612相互垂直。
比如: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臂612上设有连接孔,第一管路41上相应设置第一连接板411,紧固件(如螺钉或螺栓)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连接板411固定连接,实现第一支撑臂612与第一管路41的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611的下端、第二连接臂613的下端可以设置连接折边63,连接折边63上设置连接孔,螺钉等紧固件穿过连接折边63上的连接孔与底座31固定连接,实现第一连接臂611、第二连接臂613与底座31的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61与第二支撑件62为一体式结构,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件6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支撑臂622和第三连接臂621,第二支撑臂622支撑并固定第二管路42,第三连接臂621与第一支撑臂612固定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件61与第二支撑件62为分体式装配结构,第二支撑件6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三连接臂621、第二支撑臂622和第四连接臂623,第二支撑臂622支撑并固定第二管路42,第三连接臂621及第四连接臂623均与第一支撑臂612固定连接。
第二支撑件62与第一支撑件6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则生产过程中,第一支撑件61与底座31固定连接后,依次安装第一管路41和第二管路42即可。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撑件62不包括第四连接臂623,则第二支撑臂622为悬臂结构,第二支撑件62与第一支撑臂612合围出开口朝向一侧(如开口朝左)的半包围结构,因而第二管路42可以从该半包围结构的开口处卡入,然后与第一支撑臂612进行固定连接即可。这样有利于简化装配工序,降低水管组件4的装配难度。此时,第二支撑臂622和第三连接臂621可以采用槽钢结构(两侧设有加强板),有利于提高第二支撑件62的强度。
第二支撑件62与第一支撑件61也可以为分体式装配结构,则生产过程中,水管支撑件6和水管组件4可以采用层叠的安装方式,如:先固定第一支撑件61,然后固定第一管路41,接着再固定第二支撑件62,最后再固定第二管路42。这样,水管组件4在安装过程中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有利于降低水管组件4的装配难度。并且,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撑件62也包括两个连接臂(即第三连接臂621和第四连接臂623),则第二支撑臂622不是悬臂结构,有利于提高第二支撑件6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不用采用槽钢结构,而是直接采用平板式结构或接近平板式结构。
其中,第二支撑臂622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二管路42进行固定连接。第三连接臂621、第四连接臂623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支撑臂612进行固定连接。第三连接臂621、第四连接臂623可以相互平行。第三连接臂621可以与第二支撑臂622相互垂直。
比如: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臂622上设有连接孔,第二管路42上相应设置第二连接板421,紧固件(如螺钉、螺栓等)穿过第二支撑臂622上的连接孔,并与第二连接板421固定连接,实现第二管路42与第二支撑件62的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当第二支撑件62不包括第四连接臂623时,第三连接臂621可以采用槽钢结构,槽钢的下端设置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连接孔,螺钉等紧固件穿过该连接板上的连接孔与第一支撑臂612固定连接,实现第二支撑件62与第一支撑件61的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当第二支撑件62包括第四连接臂623时,第三连接臂621的下端、第四连接臂623的下端可以设置连接折边63,连接折边63上设置连接孔,螺钉等紧固件穿过连接折边63上的连接孔与第一支撑臂612固定连接,实现第二支撑件62与第一支撑件61的固定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热泵模块1包括第一风侧换热器(图中未示出),第二热泵模块2包括第二风侧换热器(图中未示出),第一风侧换热器与第二风侧换热器并排设置。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第一挡板35和至少一个第一围板36,如图7所示。
第一围板36和第一挡板35均固定于第一风侧换热器及第二风侧换热器的下侧。第一围板36封盖安装空间34的侧部开口的一部分,第一挡板35、第一围板36及底座31合围出防护空间,总电控盒5和水管组件4位于防护空间内。
第一围板3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比如只在安装空间34的前侧设置第一围板36,安装空间34的后侧朝墙设置,可以省去第一围板36。第一围板36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如图7所示,两个第一围板36前后设置,分别封盖安装空间34的前后开口的一部分。
第一风侧换热器、第二风侧换热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至少一个翅片换热器。比如:第一风侧换热器包括两个前后排布的翅片换热器,第二风侧换热器包括两个前后排布的翅片换热器。第一风侧换热器可以位于第一风道内,第一风道可以是顶部出风,侧部进风。第二风侧换热器可以位于第二风道内,第二风道可以是顶部出风,侧部进风。第一热泵模块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风机13,如图1、图7和图13所示,第一风机13用于驱动气流流经第一风道。第二热泵模块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风机23,如图1、图7和图13所示,第二风机23用于驱动气流流经第二风道。
第一围板36和第一挡板35的设置,可以对总电控盒5、水管组件4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有利于遮挡紫外线,避免安装空间34内的电路线体、软管等结构长期遭受阳光暴晒导致老化损坏,也有利于优化机组外观。另外,这样也有利于避免外界杂物堆积在安装空间34内而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转。
当第一热泵模块1包括多个第一压缩机12、多个第一风侧换热器、多个第一风机13时,相当于第一热泵模块1包括多个第一热泵单元,多个第一热泵单元沿前后方向并联或串联,但共用同一第一水侧换热器11和同一第一电控模块14。相应地,当第二热泵模块2包括多个第二压缩机22、多个第二风侧换热器、多个第二风机23时,相当于第二热泵模块2包括多个第二热泵单元,多个第二热泵单元沿前后方向并联或串联,但共用同一第二水侧换热器21和同一第二电控模块24。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挡板35设有排水孔353,如图8至图11所示。
排水孔353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一挡板35的排水能力,有利于避免第一挡板35上积存过多的雨水、积雪等而对下面的电路、水路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排水孔353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孔或者错位缺口。排水孔353下部可以设置集中排水槽,并设置集中排水接头。
排水孔35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排水孔353沿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便于多部位高效排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挡板35设有导流斜面,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排水孔353设于导流斜面的底部。
导流斜面可以对水起到导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挡板35的排水能力。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挡板35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简化装配工序。
或者,第一挡板35为分体式装配结构,便于简化各个部件的结构,有利于加工成型,也便于利用相邻部件之间的错位装配间隙来充当排水孔353。即:第一挡板35的装配缝隙形成排水孔353。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挡板35为一体式结构,如图8所示,第一挡板35的主体大致呈平板状结构。第一挡板35的两侧边缘区域各设有一排排水孔353,每排排水孔353沿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挡板35为一体式结构,如图9所示,第一挡板35的主体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倒V形结构。第一挡板35的两侧边缘区域各设有一排排水孔353,每排排水孔353沿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挡板35为一体式结构,如图10所示,第一挡板35的主体呈中间低两端高的V形结构。第一挡板35的中间区域设有两排排水孔353,每排排水孔353沿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在再一个示例中,第一挡板35为分体式装配结构。如图11所示,第一挡板35包括第一子板351和第二子板352。第一子板351与第二子板352相连,且第一子板351与第二子板352拼接处上下错开,以形成排水孔353。这样,第一挡板35与第二挡板37采用层叠错位的案子方式,能够在完全避光的前提下,避免雨水堆积。可以是,第一子板351在下,第二子板352在上,第二子板352设有多个连接凸耳3521,连接凸耳3521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子板351固定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1所示,第一挡板35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折边354和第二折边355。第一折边354和第二折边355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连接孔。第一折边354的顶端和第二折边355的顶端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挡板35的辅助支撑挂钩356。
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利用辅助支撑挂钩356将第一挡板35挂在第一热泵模块1与第二热泵模块2之间,比如挂在安装空间34内的中架连接板33上或者挂在第一热泵模块1和第二热泵模块2上,起到定位作用。然后再利用螺钉等紧固件将第一折边354与中架连接板33或者第一热泵模块1固定连接,将第二折边355与中架连接板33或者第二热泵模块2固定连接,由此实现第一挡板35的装配固定。
辅助挂钩结构可以为第一折边354的局部、第二折边355的局部连续弯折形成。
第一挡板35上还可以设置沿第一挡板35长度方向(即图中前后方向)设置的加强筋357,用于加强第一挡板35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围板36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连接孔,第一围板36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定位第一围板36的定位插扣结构361。
可以将定位插扣结构361设在第一围板36的下端,将连接孔设置在第一围板36的上端。第一围板36的下端可以设置支撑折边,支撑折边的下端设置两个向下弯折的折边,该折边形成定位插扣结构361。
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利用定位插扣结构361将第一围板36的下端插在底座31上设置的插槽中,对第一围板36进行预定位,然后再利用螺钉等紧固件将第一围板36与中架连接板33或者与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固定在一起。这样一端插装定位,另一端利用紧固件固定,相较于两端均利用紧固件固定的方案,可以减少紧固件的数量,简化了安装操作。
如图12所示,第一围板36的左右两端也可以增加折弯结构362,折弯结构362可以抵住第一热泵模块1和第二热泵模块2,以增加第一围板36的整体结构强度。
如图12所示,第一围板36的中部还可以设置跑道型的不连续的冲压孔,装配过程中,可以在第一围板36的中部冲开跑道型的缺口,供水管组件4的总进水口441和总出水口451与用户侧水路系统进行对接。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第二挡板37,固定于安装空间34的顶部,并封盖安装空间34的顶部开口。
对于在一些极寒地区有长期降雪的工作环境中,可在安装空间34的顶部增加第二挡板37。第二挡板37的设置,可以防止积雪在第一挡板35上堆积过高而遮挡第一风侧换热器和第二风侧换热器导致影响换热效率,也可以减少第一风侧换热器与第二风侧换热器之间的杂物堆积。
其中,第二挡板37可以与顶架连接板32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一热泵模块1、第二热泵模块2固定连接。
比如:第二挡板37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连接竖板371,连接竖板371通过紧固件、焊接等方式与顶架连接板32固定连接。连接竖板371的上端还可以设置折边,折边可以挂在顶架连接板32的上端。
第二挡板37也可以设置沿其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57,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围板38,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围板38与第二挡板37相连,并封盖安装空间34的侧部开口的一部分。
第二围板38和第三围板,可以进一步防止积雪在第一隔板上堆积过高遮挡第一风侧换热器和第二风侧换热器导致影响换热效率,也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一风侧换热器与第二风侧换热器之间的杂物堆积,还有利于优化机组外观。
第二围板38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比如只在安装空间34的前侧设置第二围板38,安装空间34的后侧朝墙设置,可以省去第二围板38。第二围板38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如图14和图15所示,两个第二围板38前后设置,分别封盖安装空间34的前后开口的一部分。第二围板38与第一围板36可以设置成一体式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分体式结构。
第二围板38可以上端与第二挡板37相连。或者,第二围板38也可以上端与顶架连接板32相连,下端与中架连接板33相连。
当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第二围板38时,第二挡板37可以与第二围板38固定连接,第二围板38与顶架连接板32及中架连接板33固定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围板38与第二挡板37可转动连接,如图15所示。
这样便于根据需要将第二围板38转动打开,进而对内部结构进行检修。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热泵模块,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热泵模块设有第一水路接口;
第二热泵模块,设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一热泵模块并排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热泵模块与所述第一热泵模块之间具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二热泵模块设有第二水路接口;
水管组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与所述第一水路接口及所述第二水路接口相连;和
总电控盒,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与所述第一热泵模块及所述第二热泵模块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水路接口与所述第一水路接口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泵模块包括第一压缩机模块、第一电控模块和第一水侧换热器,所述第一水路接口包括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第二热泵模块包括第二压缩机模块、第二电控模块和第二水侧换热器,所述第二水路接口包括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所述水管组件、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依次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控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控模块设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压缩机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二压缩机模块设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管组件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设有总进水口、第一进水接口、第二进水接口,所述出水管设有总出水口、第一出水接口、第二出水接口,所述总进水口和所述总出水口设置成连接用户侧水路系统,所述第一进水接口和所述第一出水接口设置成连接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接口和所述第二出水接口设置成连接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并列设置,所述总电控盒设于所述水管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总进水口设于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总电控盒的一端,所述总出水口设于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总电控盒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结构相同,所述进水管的内径与所述出水管的内径相等,且由所述总进水口经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至所述总出水口的路径长度为L1,由所述总进水口经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至所述总出水口的路径长度为L2,其中,L1=L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沿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沿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的进水口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进水接口与所述第二进水接口沿所述进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水接口与所述第二出水接口沿所述出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沿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中位于上侧的一者通过两个转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水侧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水侧换热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接管包括依次平滑相接的第一横管段、第一弧形管段、纵管段、第二弧形管段和第二横管段;或者
所述转接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横管段、纵管段和第二横管段,所述第一横管段与所述纵管段的接口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纵管段的中心线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横管段与所述纵管段的接口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纵管段的中心线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管支撑件,与所述底座相连,设置成支撑所述水管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组件包括沿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位于所述第二管路的下侧,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一者为出水管,另一者为进水管;
所述水管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顶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合围出供所述第二管路穿过的空间,所述第一支撑件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支撑件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二管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臂、第一支撑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及所述第二连接臂均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一管路;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支撑臂和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二支撑臂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臂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分体式装配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三连接臂、第二支撑臂和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二支撑臂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连接臂及所述第四连接臂均与所述第一支撑臂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泵模块包括第一风侧换热器,所述第二热泵模块包括第二风侧换热器,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与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并排设置,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还包括:
第一挡板和至少一个第一围板,均固定于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及所述第二风侧换热器的下侧,所述第一围板封盖所述安装空间的侧部开口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围板及所述底座合围出防护空间,所述总电控盒和所述水管组件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板设有排水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板设有导流斜面,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导流斜面的底部;
所述第一挡板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挡板为分体式装配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连接孔,所述第一折边的顶端和所述第二折边的顶端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挡板的辅助支撑挂钩;和/或
所述第一围板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连接孔,所述第一围板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围板的定位插扣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挡板,固定于所述安装空间的顶部,并封盖所述安装空间的顶部开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围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连,并封盖所述安装空间的侧部开口的一部分。
CN202310060318.8A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Pending CN1160670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0318.8A CN116067040A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0318.8A CN116067040A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67040A true CN116067040A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7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60318.8A Pending CN116067040A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6704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38123C1 (ru) Находящийся в помещении блок кондиционера воздуха
RU2351851C2 (ru) Внутренний узел кондиционера
CN205690651U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AU2003284611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213272946U (zh)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
CN116067040A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JP6840008B2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ユニットおよび熱源機
EP3452771A1 (en)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WO2019205418A1 (zh) 可双向安装的竖向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0399252U (zh) 一种多组管转换连接装置
CN21217904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3272948U (zh)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
CN218544681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21546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442598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108344162B (zh) 一种角形架结构、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219955500U (zh) 一种具备板换固定结构的整体式外机
CN218721965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215464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495222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49522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32846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12004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328462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7763998U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