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61237A - 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61237A
CN116061237A CN202310228381.8A CN202310228381A CN116061237A CN 116061237 A CN116061237 A CN 116061237A CN 202310228381 A CN202310228381 A CN 202310228381A CN 116061237 A CN116061237 A CN 116061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door
clamping
barrel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283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星
周涛
王荣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2838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612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61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61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21/00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21/02Glove-boxes, i.e. chambers in which manipulations are performed by the human hands in gloves built into the chamber walls; Glov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24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rigid hollow filter bodies
    • B01D46/2403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rigid hollow filte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filtering element
    • B01D46/2411Filter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01D53/0415Beds in cart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它包括:箱体;过渡舱,所述过渡舱包括一体连接在箱体一侧的舱体、贯穿所述舱体且与箱体内部相连通的容纳腔、一体连接在舱体外侧的卡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托盘;舱门组件,所述舱门组件设置在舱体的内外两侧,它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舱体一侧的舱门条以及可调节地设置在舱门条上且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舱体的舱门;与所述箱体相连的循环桶、与所述循环桶相连的净化桶以及连接净化桶和箱体的过滤桶;本发明可以提供一个完全密闭的腔体,腔体隔绝内外环境,方便后续实验的展开;箱体底部依次设置相连的循环桶、净化桶和过滤桶,对箱体内的气体进行内部过滤、去氧、去水处理,满足箱体的循环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手套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背景技术
真空手套箱是将高纯惰性气体(如氮气)充入箱体内,操作工将手伸入箱体内进行相应的实验,也称手套箱、惰性气体保护箱、干箱等。主要实现对O2,H2O,有机气体的清除。广泛应用于无水、无氧、无尘的超纯环境,如: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半导体、超级电容、特种灯、激光焊接、钎焊等领域内。
现有的手套箱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打开箱门,将实验所需的仪器和产品放置在箱体内,然后将箱体内抽成真空后并通入惰性气体,操作员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之后,打开箱门,由操作员及时取走箱体内的仪器以及成品。
现有的手套箱存在以下缺陷:每次实验时均需打开手套箱,打开箱门势必会将外界的空气带入箱体中,无法保证箱体内始终处于同一个气氛,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取走产品及仪器的同时,箱体内原有的惰性气体则会从箱体内泄出,不环保的同时也会造成成本的浪费,无法有效地回收箱体内的惰性气体用做下一次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它包括:
箱体;
过渡舱,所述过渡舱包括一体连接在箱体一侧的舱体、贯穿所述舱体且与箱体内部相连通的容纳腔、一体连接在舱体外侧的卡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托盘;
舱门组件,所述舱门组件设置在舱体的内外两侧,它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舱体一侧的舱门条以及可调节地设置在舱门条上且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舱体的舱门;
与所述箱体相连的循环桶、与所述循环桶相连的净化桶、连接净化桶和箱体的过滤桶、设置在所述过滤桶内的过滤芯、螺旋设置在所述净化桶内的电热丝、固定在所述净化桶底部的分子筛以及固定在所述分子筛顶部的筛筒。
优化地,它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箱体另一侧的内门、枢轴连接在所述内门上的外门、固定在所述内门和外门上的锁扣、连接在箱体上的箱体出气管和箱体进气管、连接在过滤桶顶部的过滤桶进气管、连接过滤桶进气管和箱体出气管的连接管以及设置在连接管和箱体出气管连接处的卡箍,所述内门和过渡舱相对设置,所述过滤桶进气管与过滤芯相连。
优化地,它还包括循环桶出气管、循环桶进气管、净化桶出气管、净化桶进气管以及过滤桶出气管,所述过滤桶出气管一端与过滤桶相连,另一端与净化桶进气管相连,所述净化桶出气管一端与筛筒相连,另一端与循环桶进气管相连,所述循环桶出气管一端与循环桶相连,另一端与箱体进气管相连。
优化地,它还包括形成在分子筛底部的第一气流腔、形成在所述过滤芯和过滤桶之间的第二气流腔以及设置在卡箍内的密封垫,所述筛筒与第一气流腔相连通,所述过滤桶出气管与第二气流腔相连通。
优化地,所述锁扣包括固定在内门上的内门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外门上的外门固定部、枢轴安装在外门固定部上的活动部以及一侧安装在活动部上且另一侧卡在内门固定部上的锁止部。
优化地,所述舱门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卡板上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一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一侧的限位柱、开设在所述限位柱上的限位槽、一体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的枢轴、开设在舱门条上的限位孔以及贯穿舱门条的固定座,所述舱门固定在固定座内侧,所述舱门条枢轴连接在枢轴上,所述限位槽与限位孔相配合。
优化地,所述箱体出气管包括箱体出气管本体、贯穿所述箱体出气管本体的箱体出气管道、一体连接在所述箱体出气管本体两端的第一卡板、开设在所述第一卡板内的第一卡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靠近箱体出气管本体一侧的第一卡面。
优化地,所述连接管包括连接管本体、贯穿所述连接管本体的连接管道、一体连接在所述连接管本体两端的第二卡板、开设在所述第二卡板内的第二卡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板靠近连接管本体一侧的第二卡面。
优化地,所述密封垫包括密封环、一体连接在所述密封环外周面上的第二密封圈以及一体连接在所述密封环两侧的密封卡板,所述密封卡板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相配合。
优化地,所述卡箍包括枢轴连接的两组卡环、枢轴连接在其中一组卡环另一端的翻转螺杆、旋拧在翻转螺杆上用于锁止另一组卡环的锁止帽、开设在所述卡环内侧的箍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箍槽两侧的锁止面,所述锁止面与第一卡面和第二卡面相配合。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在箱体的一侧设置过渡舱,实验所需的各种物品均通过过渡舱进行转移,配合舱门组件的打开或者关闭,可以隔绝箱体的内外环境,保证箱体始终处于密闭的环境,方便后续实验的展开;箱体底部依次设置相连的循环桶、净化桶和过滤桶,对箱体内的气体进行内部过滤、去氧、去水处理,实现箱体内原有气体的内循环,避免了频繁向箱体内充惰性气体,相应地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操作的效率;管路连接处通过密封垫和卡箍进行连接,也有效地提高了连接处的密封性能,避免了气体的泄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箱体和过渡舱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本发明图3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主视图;
图7为本发明气体循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内门和外门的外置关系图;
图9为本发明图8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内门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外门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活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锁止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过渡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托盘立板和托盘支撑板的位置关系图;
图17为本发明舱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舱门组件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舱门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手柄插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箱体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箱体出气管的剖视图;
图24为本发明图2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连接管的剖视图;
图27为本发明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密封垫的剖视图;
图29为本发明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卡箍的主视图;
图31为本发明卡箍的剖视图;
图32为本发明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卡箍卡合后的剖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净化桶的剖视图;
图35为本发明净化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过滤筒的剖视图;
图37为本发明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过渡舱和舱门组件的位置关系图;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
2、内门;201、密封槽;202、第一密封圈;
3、外门;
4、锁扣;41、内门固定部;411、内门固定板;412、内门固定孔;413、锁板;414、锁槽;42、外门固定部;421、外门固定板;422、外门固定孔;423、枢轴板;43、活动部;431、旋转手柄;432、活动板;433、活动轴;434、活动槽;435、销孔;44、锁止部;441、销轴;442、紧固面;443、锁杆;444、紧固螺母;
5、枢接扣;501、垫板;502、铰板;503、铰槽;504、翻转板;
6、过渡舱;601、舱体;602、容纳腔;603、卡板;604、托盘立板;605、托盘支撑板;606、托盘;
7、舱门组件;701、第一固定板;702、第二固定板;703、限位柱;704、限位槽;705、枢轴;706、舱门条;707、枢轴孔;708、限位孔;709、避让槽;710、舱门固定孔;711、氮气弹簧;712、固定座;713、抵块;714、固定杆;715、抵片;716、插头;717、手柄插块;718、插槽;719、手柄;720、舱门;
8、支撑架;801、箱体固定板;802、第一延伸板;803、斜撑板;804、第二延伸板;805、舱体支撑板;806、弧形部;
9、循环桶;
10、净化桶;
11、过滤桶;
12、箱体出气管;121、箱体出气管本体;122、箱体出气管道;123、第一卡板;124、第一卡槽;125、第一卡面;
13、连接管;131、连接管本体;132、连接管道;133、第二卡板;134、第二卡槽;135、第二卡面;
14、卡箍;141、卡环;142、枢接槽;143、枢接板;144、翻转槽;145、翻转螺杆;146、垫片;147、锁止帽;148、箍槽;149、锁止面;
15、过滤桶进气管;
16、过滤桶出气管;
17、净化桶进气管;
18、净化桶出气管;
19、循环桶进气管;
20、循环桶出气管;
21、密封垫;211、密封环;212、第二密封圈;213、密封卡板;
22、电热丝;
23、分子筛;
24、筛筒;
25、第一气流腔;
26、过滤芯;
27、第二气流腔;
28、箱体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的结构示意图,它可以提供一个无氧、无水的密闭超纯环境,并且可以对该环境实现气体的循环,通常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半导体、超级电容或者激光焊等领域中。它包括箱体1、内门2、外门3、锁扣4、枢接扣5、过渡舱6、舱门组件7、支撑架8、循环桶9、净化桶10、过滤桶11、箱体出气管12、连接管13、卡箍14、过滤桶进气管15、过滤桶出气管16、净化桶进气管17、净化桶出气管18、循环桶进气管19、循环桶出气管20、密封垫21、电热丝22、分子筛23、筛筒24、第一气流腔25、过滤芯26、第二气流腔27和箱体进气管28。手套箱内是一个完全密闭的腔体,腔体隔绝内外环境,腔体上安装了手套、人员可以通过手套对腔体内的物料进行操作,手套箱的用途非常多,当对有毒有害的物料进行操作时,可以保护人员安全;当大气环境中的物质如细菌、粉尘会对腔体内的物料进行污染的时候,此时箱体1可以隔绝外部环境;当空气会对物料进行反应,影响物料性能的时候,此时可以向箱体1内充入惰性气体(如氮气),进而实现一个气氛保护,以免我们的物料对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有反应进行污染,长时间使用之后,可以通过气体循环系统对箱体1内原有的气体进行循环(去氧、去水处理),满足箱体的循环使用。
箱体1由304不锈钢整体切割而成,强度高,耐冲击挤压,箱体1的前侧面上设置有倾斜的透明视窗,即厚度为7mm的透明钢化安全玻璃,操作员透过倾斜的透明视窗,可以直观地在箱体1内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箱体1的前侧面上开设有两组法兰孔,法兰孔上固定有手套法兰,橡胶手套设置在手套法兰上,橡胶手套的设置方便操作员在不打开箱体1的情况下在箱体1内进行相应的实验,避免破坏箱体1原有的气氛。通过在箱体1的前侧面上设置透明视窗、法兰孔、手套法兰和手套,既满足人体的身体构造,方便操作员操作,而且也确保在操作过程中,箱体1内始终处于密闭的状态,不会影响后续的实验。
内门2固定在箱体1的左侧面上,外门3可转动地设置在内门2上,在后续检修时,可以将外门3打开,进而执行相应的操作。如图9所示,为内门2和外门3的剖视图,内门2靠近外门3的一侧开设有密封槽201,密封槽201内设置有橡胶材质的第一密封圈202,密封槽201呈环形,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202,当外门3合上之后,会挤压密封槽201内的第一密封圈202,从而使得第一密封圈202变形填充在密封槽201内,提高了外门3和内门2之间的密封性能。选用橡胶材质的第一密封圈202,主要是因为橡胶材质具有优良的弹性以及耐磨性,且不易泄气,可以更好地保证内门2和外门3之间的密封性。
枢接扣5一侧固定在内门2上,另一侧固定在外门3上,在枢接扣5的作用下,方便外门3绕着内门2转动。如图8所示,为枢接扣5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垫板501、铰板502、铰槽503和翻转板504。垫板501固定在箱体1的左侧面上,且垫板501的一侧抵在内门2的侧边,垫板501的作用是了将铰板502和翻转板504顶离内门2,避免外门3在转动时与内门2发生干涉。
铰板502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固定在垫板501上(铰板502呈“凸”字形,且“凸”字形铰板502的长边固定在垫板501上)。铰槽503开设在“凸”字形铰板502远离垫板501的一侧上。翻转板504一侧固定在外门3上,另一侧通过转轴安装在铰槽503内,在铰槽503和翻转板504的作用下,可以带动外门3绕着铰板502转动,进而打开或者闭合内门2。
锁扣4固定在内门2和外门3上,当外门3闭合在内门2上后,通过锁扣4锁合,锁扣4与枢接扣5相对设置。如图10所示,为锁扣4的结构示意图,锁扣4包括内门固定部41、外门固定部42、活动部43和锁止部44。
内门固定部41固定在内门2远离垫板501的一侧上,如图11所示,为内门固定部41的结构示意图,内门固定部41包括内门固定板411、内门固定孔412、锁板413和锁槽414。内门固定板411上间隔开设有两组内门固定孔412,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实现内门固定板411的固定,设置两组内门固定孔412,可以保证内门固定板411固定之后整体结构更加稳固。锁板413有两组,一体连接在内门固定板411的两侧。锁槽414开设在锁板413远离外门3的一侧,锁槽414呈半圆形,用于后续锁止锁杆443。
外门固定部42固定在外门3上,且与内门固定部41相对设置,如图12所示,为外门固定部42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外门固定板421、外门固定孔422和枢轴板423。外门固定孔422开设在外门固定板421上,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实现外门固定板421的固定。枢轴板423一体连接在外门固定板421上,且位于外门固定板421的中部,外门固定板421用于安装活动部43。
活动部43安装在枢轴板423上,且可绕着枢轴板423转动,如图13所示,为活动部43的结构示意图,活动部43包括旋转手柄431、活动板432、活动轴433、活动槽434和销孔435。活动板432有两组,间隔固定在旋转手柄431的端部,两组活动板432的距离等于枢轴板423的厚度,因此枢轴板423插在两组活动板432内。两组活动板432与枢轴板423通过活动轴433相连,在活动轴433的作用下,活动板432可以在枢轴板423上转动。销孔435贯穿两组活动板432,销孔435用于安装锁止部44。
锁止部44一侧安装在销孔435内,另一侧扣合在锁槽414内,如图14所示,为锁止部44的结构示意图,锁止部44包括销轴441、紧固面442、锁杆443和紧固螺母444。销轴441的直径等于销孔435的直径,因此销轴441穿在销孔435内,且可以在销孔435内转动。紧固面442开设在销轴441远离内门2的一侧上,锁杆443呈“U”字形,“U”字形锁杆443相对设置的两条边分别穿在销轴441内,“U”字形锁杆443的另一条边锁合在锁槽414内。紧固螺母444旋拧在“U”字形锁杆443相对设置的两条边,且位于销轴441的两侧,在实际情况下,可以通过旋拧紧固螺母444,来调整锁杆443的伸出长度,进而满足不同厚度内门2和外门3的锁合工作。需要打开锁扣4时,向上提旋转手柄431,活动部43转动进而带动锁止部44的锁杆443脱离锁槽414,然后将锁杆443翻离内门固定部41即可。
过渡舱6一体连接在箱体1的右侧面上,在不破坏箱体1原有气氛的情况下,进行相应实验物品的取放,如图15所示,为过渡舱6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舱体601、容纳腔602、卡板603、托盘立板604、托盘支撑板605和托盘606。舱体601呈圆筒形,容纳腔602水平贯穿舱体601,且与箱体1内部相连通,实验所需的仪器、产品等物品放入容纳腔602中,而后操作人员从箱体1内将容纳腔602的物体取至箱体1中。
卡板603一体连接在舱体601的两侧上,卡板603呈环形,用于后续卡接舱门组件7。托盘支撑板605的底部两侧固定有托盘立板604,如图16所示,托盘立板604和托盘支撑板605组成“[”形状,拖盘立板604固定在舱体601的内表面。托盘606放置在托盘支撑板605上,需要向箱体1内转移物品时,操作员将物品放置在托盘606上,而后操作人员从箱体1内将托盘606上的物体取至箱体1中。舱体601上还安装有压力表,用于实时检测舱体601内的压力情况,避免在交互物品时影响箱体1内原有的气氛。
舱门组件7有两组,分别固定在舱体601的两侧,用于控制舱体601的开闭,如图17、18所示,舱门组件7包括第一固定板701、第二固定板702、限位柱703、限位槽704、枢轴705、舱门条706、枢轴孔707、限位孔708、避让槽709、舱门固定孔710、氮气弹簧711、固定座712、抵块713、固定杆714、抵片715、插头716、手柄插块717、插槽718、手柄719和舱门720。第一固定板701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固定在卡板603的内侧,第二固定板702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固定在卡板603的内侧,且与第一固定板701相对设置。
限位柱703固定在第一固定板701上,且限位柱703突出过渡舱6的侧面。限位槽704开设在限位柱703的周面,用于后续锁止舱门条706。枢轴705固定在第二固定板702上,且枢轴705突出过渡舱6的侧面。舱门条706的一端开设有枢轴孔707,枢轴705安装在枢轴孔707内,在枢轴705的作用下,舱门条706在舱体601外侧可以转动。舱门条706的另一端开设有与限位槽704配合的限位孔708,当舱门条706向下翻转后,舱门条706的限位孔708插在限位槽704内,在限位孔708和限位槽704的作用下,对舱门条706进行限位。
避让槽709开设在舱门条706设有枢轴孔707的一侧上,氮气弹簧711一端转动安装在第二固定板702上,另一端转动安装在避让槽709内,通过设置氮气弹簧711,当舱门条706被打开之后,对舱门条706进行限位,而且也可以吸收振动与冲击,避让槽709的设计也可以避免舱门条706在转动时与氮气弹簧711发生干涉(氮气弹簧711选用市售的怡合达-FHJ16-22147A型号的即可)。
舱门条706的中部开设有舱门固定孔710,舱门固定孔710内设置有内螺纹。抵块713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固定在舱门条706的外侧,固定座712一端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固定在舱门720上,固定座712的另一侧设有外螺纹,且旋拧在舱门固定孔710内,通过旋拧固定座712,可以带动舱门720前后移动,进而打开或者关闭过渡舱6。
固定杆714一端固定在固定座712内,另一端穿过抵块713。抵片715一体连接在固定杆714上,插头716设置在固定杆714设有抵片715的一侧上。手柄插块717的一侧开设有与插头716配合的插槽718,手柄插块717的另一侧圆周安装有手柄719。如图18所示,在实际情况下,操作员转动手柄719,带动手柄插块717转动,在插槽718和插头716的作用下,带动固定杆714转动,由于固定杆714固定在固定座712上,因此会带动固定座712转动,由于固定座712和舱门固定孔710的螺纹配合作用,固定座712转动时,会带动舱门720同步向内或者向外移动。当抵片715抵在抵块713的右侧时,停止手柄719,然后向上抬起舱门条706即可。
支撑架8固定在箱体1的外侧,用于支撑过渡舱6,如图37所示,为支撑架8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箱体固定板801、第一延伸板802、斜撑板803、第二延伸板804、舱体支撑板805和弧形部806。箱体固定板801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固定在箱体1的外侧壁上,第一延伸板802水平一体连接在箱体固定板801的外侧,斜撑板803一体连接在第一延伸板802的外侧且倾斜朝上设置。第二延伸板804竖直一体连接在斜撑板803的顶部,舱体支撑板805固定在第二延伸板804的顶部,用于支撑过渡舱6。弧形部806设置在舱体支撑板805的顶部,且与舱体601的外表面相配合,由弧形部806拖住舱体601,避免舱体601内放置过重的物体,从而将舱体601压至变形。
循环桶9、净化桶10和过滤桶11设置在箱体1的底部,且由铝型材将箱体1支撑起,循环桶9内设置有循环风机,用于为箱体1内的气体循环提供动力,净化桶10用于对箱体1内循环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去氧、去水),过滤桶11用于对箱体1内循环的气体进行过滤处理(除去气体中包含的杂质等)。
箱体1的背侧连接有箱体进气管28和箱体出气管12,箱体进气管28用于为箱体1提供净化后的气体,箱体1内原有的气体通过箱体出气管12排出。如图22-24所示,箱体出气管12包括箱体出气管本体121、箱体出气管道122、第一卡板123、第一卡槽124和第一卡面125。箱体出气管道122贯穿箱体出气管本体121,箱体1内的原有的气体通过箱体出气管道122排出。第一卡板123一体连接在箱体出气管本体121的两端。
第一卡槽124开设在第一卡板123内侧壁上,且第一卡槽124的直径大于箱体出气管道122的直径,第一卡槽124用于卡接密封垫21。第一卡面125设置在第一卡板123靠近箱体出气管本体121的一侧,且第一卡面125朝向箱体出气管本体121一侧倾斜延伸,第一卡面125用于后续卡接卡箍14。
箱体出气管12一端与箱体1相连,另一端与连接管13相连,如图25、26所示,为连接管13的结构示意图,连接管13包括连接管本体131、连接管道132、第二卡板133、第二卡槽134和第二卡面135。连接管道132贯穿连接管本体131,箱体1内的原有的气体通过箱体出气管道122排至连接管道132内。第二卡板133一体连接在连接管本体131的两端,第二卡槽134开设在第二卡板133的内侧壁上,且第二卡槽134的直径大于连接管道132的直径,第二卡槽134与第一卡槽124的作用相同,用于后续卡接密封垫21。第二卡面135设置在第二卡板133靠近连接管本体131的一侧,且第二卡面135朝向连接管本体131一侧倾斜延伸,第二卡面135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卡面125的倾斜角度相同,用于后续卡接卡箍14。
密封垫21设置在箱体出气管12和连接管13之间,用于提高两者之间的密封性能,避免气体的泄露,如图27、28所示,密封垫21包括密封环211、第二密封圈212和密封卡板213。密封环211呈环形,第二密封圈212的截面呈圆形,且一体连接在密封环211的外周面上。密封卡板213一体连接在密封环211的两侧,且密封卡板213与第一卡槽124和第二卡槽134相配合。在实际安装时,密封环211两侧的密封卡板213分别插在箱体出气管12的第一卡槽124和连接管13的第二卡槽134内。第一卡板123和第二卡板133之间则被第二密封圈212所填充(密封垫21的材质为橡胶,因为橡胶材质不易老化,而且弹性强,受压变形后密封能力好)。
箱体出气管12和连接管13之间安装密封垫21后,卡箍14套在箱体出气管12和连接管13的连接处,将两者锁止,如图29-31所述,卡箍14包括卡环141、枢接槽142、枢接板143、翻转槽144、翻转螺杆145、垫片146、锁止帽147、箍槽148和锁止面149。卡环141有两组,每组卡环141均成半环形状(现将两组卡环141分别定义为A卡环和B卡环)。卡环14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枢接槽142和翻转槽144。枢接板143一侧枢轴连接在A卡环的枢接槽142内,枢接板143的另一侧枢轴连接在B卡环的枢接槽142内,在枢接板143的作用下,A卡环和B卡环可以相对打开(在两组卡环141之间设置枢接板143,而并没有将两组卡环141直接通过枢轴相连接,有两个作用:一是设置枢接板143可以确保两组卡环141的打开角度更大;二是当两组卡环141闭合之后,两组卡环141中间的区域可供调节角度变化范围更广,因为枢接板143的设置完全避开了干涉的发生,而如果两组卡环141直接通过枢轴相连,在转动时为了避免发生干涉,势必会影响转动时的角度范围)。枢接板143的厚度等于枢接槽142的宽度,当两组卡环141相对翻转时,枢接板143始终卡在枢接槽142内,避免了两组卡环141在转动时发生错位的偏移。
翻转螺杆145的一端枢轴连接在A卡环的翻转槽144内,锁止帽147旋拧在翻转螺杆145上,当两组卡环141扣合之后,将翻转螺杆145翻转在B卡环的翻转槽144内,然后旋拧锁止帽147,在翻转螺杆145和锁止帽147的旋合作用下,实现两组卡环141的紧固。垫片146套在翻转螺杆145上,在紧固时,可以移动垫片146的位置至B卡环和锁止帽147之间,在垫片146的作用下,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力,防止发生松动。
箍槽148开设在两组卡环141的内侧,锁止面149设置在箍槽148的两侧边,锁止面149与第一卡面125和第二卡面135相配合。如图33所示,为卡箍14锁合在箱体出气管12和连接管13处的剖视图,在实际安装时,密封环211两侧的密封卡板213分别插在箱体出气管12的第一卡槽124和连接管13的第二卡槽134内。第一卡板123和第二卡板133之间则被第二密封圈212所填充。此时箱体出气管12的第一卡面125和连接管13的第二卡面135朝向外侧,打开卡箍14,将两组卡环141套在箱体出气管12和连接管13的连接处,旋拧锁止帽147,两组卡环141逐渐向内缩,由于密封垫21具有弹性,因此箱体出气管12和连接管13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变小,直至箱体出气管12的第一卡面125和连接管13的第二卡面135完全限制在卡箍14的锁止面149内,由于第一卡面125和第二卡面135倾斜设置,当旋拧锁止帽147时,既能对箱体出气管12和连接管13的内缩起到导向的作用,当锁合完成之后,在第一卡面125、第二卡面135和锁止面149的摩擦作用下,可以保证箱体出气管12、连接管13、密封垫21和卡箍14之间位置的连接可靠。
过滤桶进气管15连接在连接管13的另一侧(连接方式与连接管13和箱体出气管12的连接方式相同,这里不做赘述,以下管路与管路的连接方式均与此相同)。如图36所示,过滤桶11内部固定有过滤芯26,过滤芯26用于过滤掉箱体1排出的气体中的杂质(过滤桶进气管15的另一端连接在过滤桶11的顶部,且与过滤芯26相连通,箱体1内的原有的气体通过箱体出气管道122排至连接管道132内,而后通过过滤桶进气管15排至过滤芯26中进行过滤,过滤芯26可以去除掉空气中的粉尘杂质,以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过滤芯26可以选用市售的TORUN品牌的TR04-017型号即可)。过滤芯26和过滤桶1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腔27,经过滤后的气体弥漫在第二气流腔27中。
过滤桶出气管16一端与过滤桶11相连,另一端与净化桶进气管17相连(第二气流腔27中的气体通过过滤桶出气管16和净化桶进气管17流至净化桶10中)。如图34、35所示,电热丝22螺旋设置在净化桶10中,电热丝22外部通有电流,气体进入净化桶10内后,经过电热丝22对气体进行初步去水处理,将电热丝22设计成螺旋式,可以增大气体与电热丝2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去水效果。
分子筛23呈圆形,固定在净化桶10的底部,分子筛23的直径等于净化桶10的内径,确保气体在流动时完全通过分子筛23,而不会从分子筛23和净化桶10的内侧壁之间的缝隙通过。电热丝22位于分子筛23的上方,分子筛23用于对气体做进一步除水处理(分子筛23为圆盘形,且分子筛23上圆周开设有多组孔径均匀的孔道,气体由上至下通过孔道后,由分子筛23对气体做进一步除水处理,分子筛23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筛选分子作用的水合硅铝酸盐(泡沸石)或天然沸石,吸附能力高,可以有效地吸附气体中的水分)。
分子筛23和净化桶10的底部留有第一气流腔25,经过电热丝22和分子筛23的去水处理之后的气体弥漫在第一气流腔25中(净化桶10内还设置有铜媒介,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利用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的原理,由于净化桶10内设置有电热丝22,因此电热丝22还可以提高净化桶10内的温度,进而有效地提高铜媒介与气体中的氧气反应的速率,提高去氧效果)。筛筒24固定在分子筛23上且与第一气流腔25相连通,第一气流腔25内去水去氧后的气体从筛筒24内流走。
净化桶出气管18与筛筒24相连,循环桶进气管19与净化桶出气管18的另一端相连。循环桶进气管19的另一端连接在循环桶9内,循环桶9内设置有循环风机,用于为箱体1内的气体循环提供动力。循环桶出气管20一端与循环桶9相连,另一端与箱体进气管28相连,从而将净化后的气体重新出入至箱体1内,保证箱体1始终处于一个无水、无氧的超纯环境,方便展开进行后续的实验。
本发明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的工作过程如下所示:
当需要向箱体1内转运货物时,手动打开过渡舱6右侧的舱门组件7,将物品放置在托盘606内,而后关闭过渡舱6右侧的舱门组件7;对过渡舱6进行抽真空、通惰性气体操作,并由压力表检测舱体601内的压力情况,重复3次,确保过渡舱6和箱体1内的气氛一致,操作员通过橡胶手套打开过渡舱6左侧的舱门组件7,在箱体1内将托盘606上的物体拿取至箱体1内,然后关闭过渡舱6左侧的舱门组件7。在箱体1内进行相应的操作之后,在循环桶9、净化桶10和过滤桶11的作用下,对箱体1内的气体进行去氧、去水以及过滤后,重新通入箱体1中,确保箱体1内始终处于无氧、无水的超纯环境。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箱体(1);
过渡舱(6),所述过渡舱(6)包括一体连接在箱体(1)一侧的舱体(601)、贯穿所述舱体(601)且与箱体(1)内部相连通的容纳腔(602)、一体连接在舱体(601)外侧的卡板(603)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602)内的托盘(606);
舱门组件(7),所述舱门组件(7)设置在舱体(601)的内外两侧,它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舱体(601)一侧的舱门条(706)以及可调节地设置在舱门条(706)上且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舱体(601)的舱门(720);
与所述箱体(1)相连的循环桶(9)、与所述循环桶(9)相连的净化桶(10)、连接净化桶(10)和箱体(1)的过滤桶(11)、设置在所述过滤桶(11)内的过滤芯(26)、螺旋设置在所述净化桶(10)内的电热丝(22)、固定在所述净化桶(10)底部的分子筛(23)以及固定在所述分子筛(23)顶部的筛筒(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箱体(1)另一侧的内门(2)、枢轴连接在所述内门(2)上的外门(3)、固定在所述内门(2)和外门(3)上的锁扣(4)、连接在箱体(1)上的箱体出气管(12)和箱体进气管(28)、连接在过滤桶(11)顶部的过滤桶进气管(15)、连接过滤桶进气管(15)和箱体出气管(12)的连接管(13)以及设置在连接管(13)和箱体出气管(12)连接处的卡箍(14),所述内门(2)和过渡舱(6)相对设置,所述过滤桶进气管(15)与过滤芯(26)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循环桶出气管(20)、循环桶进气管(19)、净化桶出气管(18)、净化桶进气管(17)以及过滤桶出气管(16),所述过滤桶出气管(16)一端与过滤桶(11)相连,另一端与净化桶进气管(17)相连,所述净化桶出气管(18)一端与筛筒(24)相连,另一端与循环桶进气管(19)相连,所述循环桶出气管(20)一端与循环桶(9)相连,另一端与箱体进气管(28)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形成在分子筛(23)底部的第一气流腔(25)、形成在所述过滤芯(26)和过滤桶(11)之间的第二气流腔(27)以及设置在卡箍(14)内的密封垫(21),所述筛筒(24)与第一气流腔(25)相连通,所述过滤桶出气管(16)与第二气流腔(27)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4)包括固定在内门(2)上的内门固定部(41)、固定在所述外门(3)上的外门固定部(42)、枢轴安装在外门固定部(42)上的活动部(43)以及一侧安装在活动部(43)上且另一侧卡在内门固定部(41)上的锁止部(4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门组件(7)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卡板(603)上的第一固定板(701)和第二固定板(702)、一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701)一侧的限位柱(703)、开设在所述限位柱(703)上的限位槽(704)、一体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板(702)上的枢轴(705)、开设在舱门条(706)上的限位孔(708)以及贯穿舱门条(706)的固定座(712),所述舱门(720)固定在固定座(712)内侧,所述舱门条(706)枢轴连接在枢轴(705)上,所述限位槽(704)与限位孔(708)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出气管(12)包括箱体出气管本体(121)、贯穿所述箱体出气管本体(121)的箱体出气管道(122)、一体连接在所述箱体出气管本体(121)两端的第一卡板(123)、开设在所述第一卡板(123)内的第一卡槽(12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123)靠近箱体出气管本体(121)一侧的第一卡面(12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3)包括连接管本体(131)、贯穿所述连接管本体(131)的连接管道(132)、一体连接在所述连接管本体(131)两端的第二卡板(133)、开设在所述第二卡板(133)内的第二卡槽(13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板(133)靠近连接管本体(131)一侧的第二卡面(13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21)包括密封环(211)、一体连接在所述密封环(211)外周面上的第二密封圈(212)以及一体连接在所述密封环(211)两侧的密封卡板(213),所述密封卡板(213)与第一卡槽(124)和第二卡槽(134)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14)包括枢轴连接的两组卡环(141)、枢轴连接在其中一组卡环(141)另一端的翻转螺杆(145)、旋拧在翻转螺杆(145)上用于锁止另一组卡环(141)的锁止帽(147)、开设在所述卡环(141)内侧的箍槽(148)以及设置在所述箍槽(148)两侧的锁止面(149),所述锁止面(149)与第一卡面(125)和第二卡面(135)相配合。
CN202310228381.8A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Pending CN1160612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8381.8A CN116061237A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8381.8A CN116061237A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61237A true CN116061237A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70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28381.8A Pending CN116061237A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6123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14948U (zh) 一种工业废气高效处理装置
CN116061237A (zh) 一种密闭式内循环手套箱
CN208406515U (zh) 一种活性炭纤维废气净化设备
CN207641096U (zh) 一种微孔直排过滤机
CN217410299U (zh) 一种集除尘、除湿、吸附于一体的吸附装置
CN213467320U (zh) 印刷废气处理设备
CN217247883U (zh) 一种车间废气环保收集系统、浓缩系统
CN212158931U (zh) 一种用于无水氨存储罐的泄露检测装置
CN210968971U (zh) 一种惰性气体保护试验用手套箱
CN211199126U (zh) 一种基于冷凝吸附油气回收设备用处理装置
CN208356432U (zh) 可控式吸附塔卸料口结构
CN219984270U (zh) 一种密封型沸石吸附箱
CN209848618U (zh) 风道回转式吸附处理装置
CN216987609U (zh) 一种化工反应釜的排气装置
CN220834702U (zh) 一种可减少氮气流失的氮气提纯设备
CN213378005U (zh) 一种总有机碳分析仪养护除尘装置
CN113440980A (zh) 一种车间废气收集系统、浓缩系统及其环保处理方法
CN208684410U (zh) 一种用于基础油磺化的三氧化硫转化系统
CN115254811B (zh) 一种高温气冷堆回路管道放射性松散污染物清扫吸尘装置
CN219416565U (zh) 一种试剂瓶检测设备
CN206874843U (zh) 一种环保节能混烧石灰竖窖风机用蝶阀
CN221479565U (zh) 一种多用途物化水处理装置
CN215233194U (zh) 一种废气吸收装置
CN211274141U (zh) 一种气体纯化装置
CN209872436U (zh) 茶叶渣吸附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No. 3 Jinmen Road, Southeast Street, Changshu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500

Applicant after: Age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 Jinmen Road, Southeast Street, Changshu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500

Applicant before: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