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3443A -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3443A
CN116033443A CN202211581295.7A CN202211581295A CN116033443A CN 116033443 A CN116033443 A CN 116033443A CN 202211581295 A CN202211581295 A CN 202211581295A CN 116033443 A CN116033443 A CN 116033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fi
terminal
connection
wifi connection
evalu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12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朝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8129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34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33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34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分别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都进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根据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具体WIFI评估信息来确定两个终端之间的目标连接模式,并基于目标连接模式建立连接。由于考虑到不同的第一终端和不同的第二终端支持的WIFI连接模式可能有多种,因此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能够实现的无线连接方式也有多种,进而分别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都进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根据终端的具体WIFI评估信息来确定两个终端之间的目标连接方式,提高了终端之间多种无线连接模式的兼容性,自动选择最适合的连接方式,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连接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中各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大量终端设备能够基于无线通信来连接手机终端,常见的无线连接方式包括蓝牙、近场通信(NFC)、无线保真通信(WIFI),由于蓝牙、NFC的传输性能相比WIFI要差,因此目前主要使用蓝牙或NFC进行设备发现并建立连接,再基于此连接通道建立手机终端与其他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连接,最后使用WIFI连接进行业务数据传输,那么无信通讯的双方设备能够通过同时支持的无线连接方式进行WIFI连接,可以提升用户的WIFI连接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线连接方法单一、不灵活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该方法包括:
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所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所述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基于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
基于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该方法包括:
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所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所述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将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返回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WIFI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连接装置,应用于第一终端,该装置包括:
第一评估模块,用于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所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所述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匹配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
连接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连接装置,应用于第二终端,该装置包括:
第二评估模块,用于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所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所述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信息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返回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WIFI连接。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由于考虑到不同的第一终端和不同的第二终端支持的WIFI连接模式可能有多种,因此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能够实现的无线连接方式也有多种,进而分别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都进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根据终端的具体WIFI评估信息来确定两个终端之间的目标连接方式,提高了终端之间多种无线连接模式的兼容性,自动选择最适合的连接方式,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方法的示例性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流程逻辑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流程逻辑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WIFI连接模式的决策逻辑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决策计算的操作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申请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网络通信科技已经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类终端设备之间都基于无线通信能够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例如,手机终端基于无线通信在车机、电视机等设备中进行投屏、播放音乐等操作。目前手机终端与其他的终端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时,由于蓝牙、近场通信(NFC)的传输性能相比WIFI要差,因此主要使用蓝牙或NFC进行设备发现并建立连接,再基于此连接通道建立手机终端与其他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连接,最后使用WIFI连接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当手机终端与其他终端建立WIFI连接时,主要的连接方法有四种,以下为方便描述将手机终端作为第一终端,将其他终端作为第二终端。第一种是基于WIFI的点对点直连(Peer-to-Peer,P2P)功能,第一终端作为P2P连接的组成员(Group client,GC),第二终端作为P2P连接的组所有者(Group owner,GO),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进行P2P直连连接;第二种是基于WIFI的热点功能,第一终端作为连接WIFI热点的站点(STATION),第二终端作为WIFI热点(AP),第一终端连接入第二终端的WIFI热点中;第二种是基于WIFI的热点功能,第一终端作为WIFI热点(AP),第二终端作为连接WIFI热点的站点(STATION),第二终端连接入第一终端的WIFI热点中;第四种是基于WIFI的点对点直连(Peer-to-Peer,P2P)功能,第一终端作为P2P连接的组成员(Group client,GC),第二终端作为WIFI热点(AP),第一终端作为GC与第二终端的WIFI热点进行P2P直连连接。
目前在终端中,虽然单个终端可能支持多种连接方式,但对于终端与其他终端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以指定形式连接,例如手机终端与车机终端连接时,车机终端只支持作为WIFI热点的站点(STATION)去连接手机终端的WIFI热点(AP),而手机终端的连接协议只支持P2P直连方式连接车机终端,就会导致二者无法连接;除此之外,各类互连的终端之间也可能同时支持多种连接方式,但每次连接只能让用户手动选择其中一种连接方式,但手动操作较为繁琐,并且用户也不知道选择用哪种连接方式更好,对用户造成困惑,影响用户的无线连接体验。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分别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都进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根据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具体WIFI评估信息来确定两个终端之间的目标连接模式,并基于目标的连接模式建立连接,以解决上述无线连接方法单一、不灵活的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方法的示例性系统架构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可以包括第一终端101、网络102以及第二终端103。网络102用于在第一终端101和第二终端103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以及网络102用于在第一终端101和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2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有线通信链路或无线通信链路,例如:有线通信链路包括光纤、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的,无线通信链路包括蓝牙通信链路、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通信链路或微波通信链路等。
第一终端101可以通过网络102与第二终端103交互,以接收来自第二终端103的消息或向第二终端103发送消息,或者第一终端101可以通过网络102与第二终端103交互,进而接收其他用户向第二终端103发送的消息或者数据。第一终端101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第一终端101为硬件时,可以是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当第一终端101为软件时,可以是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电子设备中,其可以实现呈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终端103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二终端。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终端103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第二终端103为硬件时,可以是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车机、电视机等。当第二终端103为软件时,可以是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电子设备中,其可以实现呈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终端103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第二终端103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并且第二终端103将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101;第一终端101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103发送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第一终端101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进一步地,第一终端101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第一终端101与第二终端103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最终,第一终端101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103建立WIFI连接
应理解,图1中的第一终端、网络以及第二终端的数目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是任意数量的第一终端、网络以及第二终端。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执行无线连接的终端,也可以是执行无线连接方法的终端中的处理器,还可以是执行无线连接方法的终端中的无线连接服务。为方便描述,下面以执行主体是终端中的处理器为例,介绍无线连接方法的具体执行过程。
如图2所示,无线连接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至少可以包括:
S202、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可选地,随着无线连接技术的发展,基于WIFI的无线连接模式相较于蓝牙、NFC等无线连接模,具有更快的传输速度、和稳定质量,因此WIFI无线连接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对于WIFI无线连接的现状,目前两个终端之间的无线WIFI连接方式通常是只使用一种指定的WIFI连接模式,但只支持一种WIFI连接模式的局限性较大,不能最大化的利用终端中多样化的WIFI能力,而且当前终端的需要与另一终端连接的WIFI连接模式与正在与第三方终端使用的WIFI连接模式冲突的情况下,会打断用户现有的无线WIFI连接,给用户造成不好的使用体验;并且当两个终端之间支持多种WIFI连接模式时,也需要用户手动选择WIFI连接模式,但用户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性能可能并不了解,操作繁琐的同时也导致终端无法通过最适合的WIFI连接模式建立连接,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
可选地,两个终端中对不同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不同,并且两个终端中的WIFI连接情况不同,可能出现支持且未被占用、支持但被占用、不支持等多种情况,那么在不同情况下,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中最适用的WIFI连接模式也有多种可能性。那么考虑到只有基于两个终端同时支持的WIFI连接模式才能实现无线WIFI连接,因此在进行WIFI连接之前,首先分别判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对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确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自身能够实现的WIFI连接模式,基于各终端的实际WIFI连接能力建立WIFI连接,可以提高两个终端之间多种无线连接模式的兼容性,以及提高用户的无线连接使用体验。
具体地,当用户出现无线WIFI连接需求时,第一终端和/或第二终端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此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分别对自身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并且最终汇总在一个终端中进行综合决策,也即第一终端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第二终端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之后还需要将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便于第一终端根据两个终端各自的实际WIFI连接能力决策WIFI连接模式,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WIFI连接能力可以说明该终端是否能实现某WIFI连接模式,例如第一终端。需要注意的是,两个终端分别评估之后,还可以是将第一终端的第一WIFI评估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由第二终端进行决策,实现决策的终端可以根据各终端的算力资源进行适应性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204、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
可选地,在评估时,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分别是对自身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因此得到的第一WIFI评估信息中包括至少一种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信息,第二WIFI评估信息中包括至少一种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WIFI连接能力可以是例如支持作为GC进行P2P直连连接的能力、支持作为WIFI热点(AP)被其他终端连接的能力等;第二WIFI连接能力可以是例如支持作为GO进行P2P直连连接的能力、支持作为WIFI热点(AP)被其他终端连接的能力等,而第一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具体内容可以相同或不同,可以根据WIFI连接模式中双方的角色进行适应性变化,另外,可用状态信息为表达某种WIFI连接能力为可用状态或为不可用状态的信息。
可选地,第一终端获取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和第二WIFI评估信息之后,第一终端也就掌握了自身和希望连接的对方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那么在多种WIFI连接模式中,可以根据第一WIFI连接能力和第二WIFI连接能力来确定出一种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能够实现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其中第一目标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目标WIFI连接能力以匹配的形式实现目标WIFI连接模式。
S206、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
可选地,确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模式之后,可以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具体地,第一终端得到目标WIFI连接模式之后,除了在自身设置好目标WIFI连接模式的连接准备之外,还需要使得第二终端获知目标WIFI连接模式的决策信息,并基于决策信息作出相应的连接准备,当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都准备好目标WIFI连接模式的链接条件,则可以顺利建立WIFI无线连接。此时建立的WIFI无线连接,是同时考虑到第一终端内部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和第二终端内部的第二WIFI连接能力,决策出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提高了终端之间多种无线连接模式的兼容性,自动选择最适合的连接方式,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由于考虑到不同的第一终端和不同的第二终端支持的WIFI连接模式可能有多种,因此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能够实现的无线连接方式也有多种,进而分别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都进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根据终端的具体WIFI评估信息来确定两个终端之间的目标连接方式,提高了终端之间多种无线连接模式的兼容性,自动选择最适合的连接方式,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无线连接方法至少可以包括:
S302、第二终端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可选地,当手机作为第一终端,而车机、电视机等终端设备作为第二终端时,用户通常会通过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无线连接,使得将第一终端的投屏、播放音乐内容传输至第二终端并展示,为了能够结合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实际WIFI支持情况来确定出适用的WIFI连接模式,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需要分别对自身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并且,用户通常在第二终端中操作相应软件,例如投屏软件、音乐播放器等,视为用户有WIFI连接需求,以使得第二终端为WIFI连接做准备,此时,第二终端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其中,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交互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终端响应WIFI连接请求之后,首先第二终端打开蓝牙;对第二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并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便于后续在与第一终端的交互中基于第二WIFI评估信息进行WIFI连接模式的决策。
具体地,目前终端中,常见支持的WIFI无线连接模式通常有四种,分别是第一终端作为GC、第二终端作为GO,实现P2P点对点直连连接;第一终端作为GC、第二终端作为WIFI热点的AP,实现P2P点对点直连连接;第一终端作为STATION连接第二终端创建的WIFI热点的AP;第二终端作为STATION连接第一终端创建的WIFI热点的AP,那么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评估自身的WIFI连接能力时,需要对四种WIFI模式对应自身的第二WIFI能力都进行评估,才能够得到全面的评估信息,例如需要对是否支持作为P2P-GO进行P2P连接、是否能够作为AP被其他STATION连接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二终端中对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步骤可以按照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优选排序进行各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考虑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各类可能的WIFI连接方式之间,P2P点对点直连的连接模式相较于WIFI热点的互联模式,能够对第一终端、第二终端中的其他WIFI热点连接和数据流量不造成干扰和误用,因此以将P2P点对点直连的WIFI连接模式作为优先评估因素的情况为例,为方便描述,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流程逻辑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终端开始第二WIFI连接能力评估时,首先可以评估是否支持P2P直连的WIFI连接模式,若不支持P2P-WIFI连接模式,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支持创建WIFI热点(AP),若支持创建WIFI热点(AP)则得到“支持创建WIFI热点(AP)”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若支持P2P-WIFI连接模式,则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与第三方终端进行P2P-WIFI连接,若没有与第三方终端连接P2P,则再判断是否支持创建WIFI热点(AP),若支持创建WIFI热点(AP)则得到“支持创建WIFI热点(AP)或P2P-GO”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若不支持创建WIFI热点(AP)则得到“支持创建P2P-GO”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当第二终端与第三方终端连接P2P,可以进一步判断第二终端是否连接第三方WIFI热点,另外,当第二终端既不支持P2P-WIFI连接也不支持创建WIFI热点时,也可以进一步判断第二终端是否连接第三方终端的WIFI热点,若没有连接第三方终端的WIFI热点,则得到“支持连接其他终端WIFI热点”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若连接第三方终端的WIFI热点,则说明此时第二终端的所有第二WIFI连接能力都不可用,此时可以提醒用户是否手动重启WIFI功能,以重新启用某些WIFI连接能力,并再次进行评估,得到对应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其中,用户确认重启WIFI功能触发再次评估时,可以直接从“是否与第三方终端进行P2P-WIFI连接”的判断开始,若用户不确认重启WIFI功能,则向用户展示“连接失败”的相关提示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图5中的评估过程为示例性的,第二WIFI连接能力是对应各类WIFI连接模式中第二终端所处角色而决定的,并且根据各种WIFI连接模式的优先排序不同,可以适当调整对各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顺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304、第二终端将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
可选地,在目前的WIFI无线连接的过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首先建立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连接,在基于低功耗蓝牙来互相发送和接收WIFI无线连接的信息,以与第一终端建立WIFI连接。而在低功耗蓝牙的连接过程中,首先从第二终端打开蓝牙以备后续连接第一终端中的蓝牙;此时第二终端的蓝牙向第一终端发出蓝牙广播,且蓝牙广播中携带蓝牙连接请求以及第二终端的第二终端信息,第一终端根据广播内容与第二终端建立蓝牙连接。
可选地,从上述实施例的介绍可以知道,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需要分别对自身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进行WIFI连接模式决策的终端需要获取另一终端的WIFI评估信息,以根据计算资源、计算速度等软硬件条件,选择第一终端作为决策终端为例,第一终端需要获取第二终端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那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终端与第一终端建蓝牙连接之前的蓝牙广播中,可以直接携带第二终端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也即,如图4的交互流程示意图所示,第二终端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之后,第二终端的蓝牙向第一终端发出蓝牙广播,且蓝牙广播中携带蓝牙连接请求以及第二终端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
S306、第一终端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基于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信息,判断第一终端中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4,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二终端发出的蓝牙广播后,响应于蓝牙连接请求打开自身的蓝牙,以及接收第二终端对第二终端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并且下一步,对自身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
具体地,由于第一终端通常为手机终端,而手机终端的开发中对WIFI的支持能力较强,能够支持P2P-WIFI连接以及WIFI热点连接,因此对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而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代表了第一终端能够支持的WIFI连接模式,因此可以直接基于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信息,判断第一终端与其他终端的WIFI连接使用情况,进而判断第一终端中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根据用户已使用的WIFI连接信息,来确定第一终端中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可以自动判断当前已被占用的WIFI连接模式,避开与终端中已使用的无线连接传输之间的冲突,最大程度的保留现有WIFI网络环境,有效的提升了用户体验,解决了因固定某种连接方式而导致现有的网络环境不得不中断的情况。
S308、第一终端基于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可以得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具体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流程逻辑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进行第一WIFI连接能力评估时,首先可以判断第一终端是否作为STATION连接第三方终端的WIFI热点,若第一终端没有连接第三方终端的WIFI热点,则得到“支持连接其他终端WIFI热点”的第一WIFI评估信息;针对WIFI热点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评估后,再判断第一终端是否与第三方终端进行P2P-WIFI连接,若没有,则进一步判断第一终端是否能够作为P2P-GC与其他终端的WIFI热点连接;若支持连接,则得到“支持P2P-GC连接WIFI热点或P2P-GO”,若不支持与WIFI热点的连接,则得到“支持P2P-GC连接P2P-GO”。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图6中的评估过程为示例性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是对应各类WIFI连接模式中第一终端所处角色而决定的,并且根据各种WIFI连接模式的优先排序不同,可以适当调整对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顺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3010、第一终端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可选地,根据第一WIFI评估信息和第二WIFI评估信息,能够得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能够实现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此时可能存在多种可用WIFI连接模式,那么可以进一步从多种可用WIFI连接模式中,选择其中一个WIFI连接模式作为目标WIFI连接模式,使得地以终端和第二终端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建立连接,减少用户操作步骤,提示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由于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和第二WIFI连接能力之间有固定的的WIFI连接模式搭配,那么根据第一WIFI评估信息和第二WIFI评估信息进行决策时,可以将可用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和可用的第二WIFI连接能力进行匹配,当能够匹配为WIFI连接模式时,则说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能够基于该WIFI连接模式建立连接。
进一步地,决策计算时,可以根据第一WIFI评估信息和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能够组成的WIFI连接模式,具体地,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WIFI连接模式的决策逻辑流程图。如图7所示,决策开始后,基于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确定第一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一排序以及第二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二排序,其中,排序在同位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WIFI连接能力配对为同位的WIFI连接模式,预设排序可以是根据第一终端的无线性能、第二终端的无线性能等配置文件而自动排列出的由低到高的WIFI连接模式优先级排序,也可以是用户预先自定义设置的WIFI连接模式优先级排序。
例如,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决策计算的操作示意图。如图8所示,将WIFI连接模式按照(第一终端:P2P-GC,第二终端:AP)>(第一终端:P2P-GC,第二终端:P2P-GO)>(第一终端:STATION,第二终端:AP)>(第一终端:AP,第二终端:STATION),作为优先级排序,那么也就得到第一终端中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一排序为连接GO的P2P-GC、连接热点的P2P-GC、STATION、AP,以及第二终端中各第二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二排序为AP、P2P-GO、AP、STATION。
可选地,根据第一排序、第二排序、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可以直接准确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具体为,根据第一排序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对应的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根据第二排序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数据表示;基于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第二连接数据表示,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进一步地,数据表示时,沿用上述举例中的优先级排序为预设排序,对第一WIFI连接能力和第二WIFI连接能力进行二进制表示,其中可用的WIFI连接能力表示为1,不可用的WIFI连接能力表示为0,对于一种WIFI连接模式,只有连接双方的相应WIFI连接能力都为1,该WIFI连接模式的可用性才能够为1,而进行二进制表示时,各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值按照各WIFI连接能力的顺序排序,则组成第一终端对应的第一连接数据表示,和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数据表示。
例如,当车机评估结果为“支持创建WIFI热点或P2P-GO”,手机评估结果为“支持P2P-GC连接P2P-GO、支持连接其他终端WIFI热点”,那么根据第一排序得到的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位值为(连接GO的P2P-GC:0、连接热点的P2P-GC:1、STATION:1、AP:0),也即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为0110;根据第二排序得到的各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位值为(AP:1、P2P-GO:1、AP:1、STATION:0),也即第二连接数据表示为1110。此时,考虑到WIFI连接模式需要双方终端都满足相应的WIFI连接能力,那么将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第二连接数据表示进行按位与运算,也即将第一终端:0110和第二终端1110进行按位与运算,得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对应的可用连接数据表示0110,此时就代表在所有WIFI连接模式中,可用WIFI连接模式有(第一终端:P2P-GC,第二终端:P2P-GO)、(第一终端:STATION,第二终端:AP)。
S3012、基于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确定排序级别最高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为目标WIFI连接模式。
可选地,请参阅图7,根据第一WIFI评估信息和第二WIFI评估信息进行决策计算之后,判断决策计算结果是否非零,此时若决策结果也即可用连接数据表示为非零,则说明存在可用WIFI连接模式,那么在所有可用WIFI连接模式中,按照从高到低的优先级排序,得到最高非零位对应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为目标WIFI连接模式,例如WIFI连接模式的排序为(第一终端:P2P-GC,第二终端:AP)>(第一终端:P2P-GC,第二终端:P2P-GO)>(第一终端:STATION,第二终端:AP)>(第一终端:AP,第二终端:STATION),那么当可用连接数据表示为0110,则将优先排序更高的(第一终端:P2P-GC,第二终端:P2P-GO)作为目标WIFI连接模式。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7,若可用连接数据表示为零,则说明当前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没有可用WIFI连接模式,此时,为了满足用户的连接需求,可以提醒用户关闭第一终端WIFI或后台主动重启WIFI,清空第一终端中的WIFI连接关系,以满足与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那么此时,还需要判断第二终端是否支持作为STATION连接其他AP,也即确定第二终端的STATION能力对应位置是否为1,若为1,则创建第一终端的AP,并得到(第一终端:AP,第二终端:STATION)的WIFI连接模式作为决策结果,否则则提示用户决策失败,请求用户的下一步操作。
S3014、第一终端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
具体地,第一终端决策出目标WIFI连接模式之后,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能够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建立对应的WIFI无线连接。为方便描述具体过程,请参阅图4,第一终端在接收第二终端的蓝牙广播后,已经打开自身蓝牙与第二终端建立低功耗蓝牙连接,因此,第一终端中决策出目标WIFI连接模式之后,不仅自身做出目标WIFI连接模式对应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准备,例如创建AP或创建P2P-GC等,还可以基于低功耗蓝牙连接低功耗蓝牙的发送和接收短数据段的通用规范(Generic Attribute Profile,GATT),将目标WIFI连接模式的决策信息和第一终端信息发送至第二终端,以使得第二终端获知与第一终端连接时需要使用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并做出目标WIFI连接模式对应的第二WIFI连接能力准备,例如创建AP或创建P2P-GO等;同样的,第二终端也能够基于GATT协议发送目标WIFI连接模式对应的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第二WIFI信息,例如所创建AP的名称(ssid)、密码(password)、地址(mac地址)、频段(frequency)等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收到后可以基于WIFI信息与第二终端成功建立WIFI无线连接。
更进一步地,可以继续参阅图4所示的交互过程,当用户需要基于WIFI无线连接通道进行具体操作,例如投屏时,分别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分配信息传输协议地址(IP地址),根据两个IP地址建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点对点直连通道,以使得第一终端使用自己的IP地址,通过点对点直连通道向第二终端的IP地址传输数据;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获得各自的IP地址后,可以通过IP地址调用目标WIFI无线连接模式对应的数据传输接口,此时第一终端能够向第二终端传输业务数据。例如,当第一终端需要在第二终端中进行投屏时,可以将目标WIFI无线连接模式作为投屏通道,通过自身的IP地址将投屏数据通过目标WIFI无线连接通道传输至第二终端的IP地址,以使得第二终端接收到投屏数据,基于投屏数据播放对应的音视频,从而满足用户投屏需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对所有WIFI连接模式进行排序,根据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中的具体已使用WIFI连接情况,来判断当前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剩余WIFI连接能力,最大程度的保留现有WIFI网络环境,有效的提升了用户体验,解决了因固定某种连接方式而导致现有的网络环境不得不中断的情况;并且根据第一WIFI评估信息、第二WIFI评估信息,对多种WIFI连接模式进行判断,得到多种可用WIFI连接模式,提高了手机和车机的连接兼容性,解决了因只支持固定某种连接方式而导致车机和手机无法互连的问题;除此之外,基于位与计算和各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能够得到自动决策出最合适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无需用户参与WIFI连接模式选择过程,解决了因支持多种连接方式而导致用户操作复杂、连接步骤繁琐的问题。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装置的结构框图。
如图9所示,无线连接装置900应用于第一终端,无线连接装置900包括:
第一评估模块910,用于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匹配模块920,用于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
连接模块930,用于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
可选地,第一WIFI评估信息包括至少一种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信息,第二WIFI评估信息包括至少一种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信息;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第一WIFI连接能力中的第一目标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WIFI连接能力中的第二目标WIFI连接能力确定,且第一目标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目标WIFI连接能力匹配。
可选地,第一评估模块910,还用于基于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信息,判断第一终端中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基于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
可选地,匹配模块920,还用于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基于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确定排序级别最高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为目标WIFI连接模式。
可选地,匹配模块920,还用于基于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确定第一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一排序以及第二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二排序,其中,排序在同位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WIFI连接能力配对为同位的WIFI连接模式;根据第一排序、第二排序、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可选地,匹配模块920,还用于根据第一排序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对应的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根据第二排序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数据表示;基于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第二连接数据表示,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可选地,匹配模块920,还用于将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第二连接数据表示进行按位与运算,得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对应的可用连接数据表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连接装置,其中,第一评估模块,用于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匹配模块,用于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连接模块,用于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由于考虑到不同的第一终端和不同的第二终端支持的WIFI连接模式可能有多种,因此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能够实现的无线连接方式也有多种,进而分别对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都进行WIFI连接能力的评估,根据终端的具体WIFI评估信息来确定两个终端之间的目标连接方式,提高了终端之间多种无线连接模式的兼容性,自动选择最适合的连接方式,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0所示,无线连接装置1000应用于第二终端,无线连接装置1000包括:
第二评估模块1010,用于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信息传输模块1020,用于将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以及接收第一终端基于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返回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一终端建立WIFI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连接装置,其中,第二评估模块,用于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信息传输模块,用于将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以及接收第一终端基于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返回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一终端建立WIFI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多条指令,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项的方法的步骤。
请参见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终端1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终端处理器1101,至少一个网络接口1104,用户接口1103,存储器1105,至少一个通信总线1102。
其中,通信总线11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
其中,用户接口11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摄像头(Camera),可选用户接口11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
其中,网络接口11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
其中,终端处理器11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终端处理器1101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11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05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105内的数据,执行终端11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的,终端处理器110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终端处理器1101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终端处理器1101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其中,存储器1105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选的,该存储器1105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1105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105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上面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数据等。存储器1105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终端处理器1101的存储装置。如图11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1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无线连接程序。
在图11所示的终端1100中,用户接口1103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输入的接口,获取用户输入的数据;而终端处理器1101可以在第一终端中,用于调用存储器1105中存储的无线连接程序,并具体执行以下操作:
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
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WIFI评估信息包括至少一种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信息,第二WIFI评估信息包括至少一种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信息;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第一WIFI连接能力中的第一目标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WIFI连接能力中的第二目标WIFI连接能力确定,且第一目标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目标WIFI连接能力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处理器1101在执行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时,具体执行以下步骤:基于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信息,判断第一终端中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基于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评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处理器1101在执行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时,具体执行以下步骤: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基于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确定排序级别最高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为目标WIFI连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处理器1101在执行基于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时,具体执行以下步骤:基于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确定第一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一排序以及第二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二排序,其中,排序在同位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WIFI连接能力配对为同位的WIFI连接模式;根据第一排序、第二排序、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处理器1101在执行根据第一排序、第二排序、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时,具体执行以下步骤:根据第一排序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一终端对应的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根据第二排序以及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数据表示;基于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第二连接数据表示,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处理器1101在执行基于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第二连接数据表示,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时,具体执行以下步骤:将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第二连接数据表示进行按位与运算,得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对应的可用连接数据表示。
而终端处理器1101还可以在第二终端中,用于调用存储器1105中存储的无线连接程序,并具体执行以下操作:
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将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以及接收第一终端基于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返回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第一终端建立WIFI连接。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上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说明书实施例上述的流程或功能。上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上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上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上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多功能光盘(DigitalVersatile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申请所必须的。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所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所述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基于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
基于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包括至少一种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信息,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包括至少一种第二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信息;
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所述第一WIFI连接能力中的第一目标WIFI连接能力与所述第二WIFI连接能力中的第二目标WIFI连接能力确定,且所述第一目标WIFI连接能力与所述第二目标WIFI连接能力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估所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信息,判断所述第一终端中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
基于各第一WIFI连接能力的可用状态,评估所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基于所述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确定排序级别最高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为目标WIFI连接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包括:
基于所述WIFI连接模式的预设排序,确定所述第一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一排序以及所述第二WIFI连接能力对应的第二排序,其中,排序在同位的第一WIFI连接能力与第二WIFI连接能力配对为同位的WIFI连接模式;
根据所述第一排序、所述第二排序、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排序、所述第二排序、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排序以及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排序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数据表示;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数据表示,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数据表示,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包括:
将所述第一连接数据表示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数据表示进行按位与运算,得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可用WIFI连接模式对应的可用连接数据表示。
8.一种无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所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所述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将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返回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WIFI连接。
9.一种无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评估模块,用于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接收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到的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评估所述第一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一WIFI评估信息,所述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匹配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WIFI评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
连接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WIFI连接。
10.一种无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评估模块,用于响应于WIFI连接请求,评估所述第二终端的WIFI连接能力得到第二WIFI评估信息,所述WIFI连接能力为终端对各类WIFI连接模式的支持能力;
信息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第二WIFI评估信息以及第一WIFI评估信息返回的目标WIFI连接模式,基于所述目标WIFI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WIFI连接。
1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7或8任意一项的所述方法的步骤。
1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或8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1581295.7A 2022-12-09 2022-12-09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Pending CN1160334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1295.7A CN116033443A (zh) 2022-12-09 2022-12-09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1295.7A CN116033443A (zh) 2022-12-09 2022-12-09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3443A true CN116033443A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71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81295.7A Pending CN116033443A (zh) 2022-12-09 2022-12-09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334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00294B1 (en)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ple wifi links
EP3697054B1 (en)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wo wi-fi links and related products
CN106604403B (zh) 一种基于Miracast协议的信道选择方法及系统
WO2020164349A1 (zh)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4584490B (zh)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US20190268749A1 (en) File Sending Method and Terminal, and File Receiving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5309036A (zh) 无需互联网协议的用于Wi-Fi直连服务应用服务平台的MAC 层传输
US10764805B2 (en) Signal strength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evice
CN10964028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通信系统
CN113766477A (zh) 设备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505712A (zh) 一种传输文件的方法及终端
CN107820289A (zh) 一种wifi网络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CN103781138B (zh) 一种WiMo发送端接入WLAN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151423A1 (zh) 设备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033443A (zh)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CN102238089A (zh) 一种业务交互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KR20170006204A (ko)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통신 시스템
TWI345926B (en) Wireless network handover apparatus, method, application program,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dynamic handover
CN115134279A (zh) 终端的测试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装置
CN11527780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网关
US20230309191A1 (en) Emergency call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CN106034344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8019148A (zh) 无线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WO2024007752A1 (zh) 网络连接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7082478A (zh) 蓝牙连接切换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