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2039B -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 Google Patents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2039B
CN116032039B CN202310332537.7A CN202310332537A CN116032039B CN 116032039 B CN116032039 B CN 116032039B CN 202310332537 A CN202310332537 A CN 202310332537A CN 116032039 B CN116032039 B CN 1160320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tator
storage area
stator core
liq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325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32039A (zh
Inventor
郑广会
刘怀远
张铃
赵培振
郑金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weilan Electric Drive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weilan Electric Drive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weilan Electric Drive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weilan Electric Drive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3253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20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32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2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320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2039B/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82395 priority patent/WO202419900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其中,定子组件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定子和分油环,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设置在定子铁芯两端的线包,分油环装配于定子铁芯的端面与外壳的端部之间,分油环上设置有朝向线包的分油孔,外壳的周壁形成有进油道和回油道,进油道的一端形成进油口,回油道的一端形成第一回油口,回油道的另一端向外壳内部开放;分油环的外周壁与外壳的内周壁之间形成环形的第一蓄液区,第一蓄液区与进油道连通,并且蓄液区通过分油孔向至定子铁芯端部的线包开放。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定子组件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以一种典型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为例,其主要包括外壳、定子、端盖、分油环和转子,其中,定子包括定子和线包绕组。分油环装配于定子与端盖之间,利用分油环将冷却液喷淋至线包绕组,对线包绕组进行散热。为了保证密封性,分油环需要与定子、外壳和端盖几个部分分别实现密封。
但是,近年来,随着电机的小型化发展,电机的功率密度逐渐提升,从而导致电机工作过程中单位面积内发热越来越大,现有技术方案中的散热结构已经无法再满足散热需要,如果电机定子在工作过程中温度过高,就可能会起火从而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为了解决电机定子工作工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目前也有一些方案做出了改进,但是这些方案仍然无法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散热问题,甚至还产生了一些别的问题,比如:
中国专利:一种定子、电机、动力总成及机械设备(公开号:CN115333265A)公开了一种定子,参考说明书附图1,通过对端部硅钢片和中间硅钢片的特殊设计,使得冷却液能够从定子的内部流过,且冷却液能射流到定子端部的线包,给定子和线包散热。然而,该专利公开所提供的冷却液的进液口11位于定子所在的区域,且沿定子的径向开放,这种设置方式存在如下的缺陷:第一,为了让流入定子的冷却液在环形空间内形成均匀的、稳定的压力,流入进液口11的冷却液需要具有很高的压力;第二,为了使进液口11直接进入定子的内部,进液口11所在的轴向区域L所对应的硅钢片的外周将被加工形成具有缺口的特殊结构,破坏了原本的定子结构,这部分的硅钢片性能有所减弱。
另外,还有中国专利CN114977555A将冷却液入口移到了超出定子所在的区域,其能够解决上述CN115333265A专利存在的问题,然而,该方案所提供的第一外壳8和第二外壳11与定子之间的密封采用密封胶,密封效果差且制作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定子组件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子组件,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定子和分油环,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设置在定子铁芯两端的线包,分油环装配于定子铁芯的端面与外壳的端部之间,分油环上设置有朝向线包的分油孔,外壳的周壁形成有进油道和回油道,进油道的一端形成进油口,回油道的一端形成第一回油口,回油道的另一端向外壳的内部开放;分油环的外周壁与外壳的内周壁之间形成环形的第一蓄液区,第一蓄液区与进油道连通,并且第一蓄液区通过分油孔向定子铁芯端部的线包开放。
进一步地,分油环的外周壁与外壳的内周壁之间还形成有第二蓄液区,第一蓄液区和第二蓄液区分别形成于定子铁芯的两端,定子铁芯设置有在定子铁芯的轴向上贯通的内流道,内流道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蓄液区和第二蓄液区。
进一步地,进油道位于回油道上方,第一蓄液区通过送油口与进油道连通。
进一步地,外壳的内两端的空间分别形成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和第二腔用于容纳位于定子两端的线包,第一腔与回油道连通,第二腔连通第二出油口。
进一步地,进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朝向外壳主体的轴向同一端开放。
进一步地,定子铁芯包括多个连续叠置、用于形成定子铁芯主体的第三叠片,第三叠片设置有多个在轴向上贯通、在周向上间隔开的流道孔,相邻第三叠片的流道孔在轴向上依次连通形成沿定子轴向设置内流道。
进一步地,多个第三叠片的流道孔沿周向部分重叠设置并沿轴向连通,形成沿定子铁芯主体轴向曲折设置的内流道。
进一步地,定子还包括设置在定子铁芯主体两端的第二叠片,第二叠片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在周向上隔开的开口槽,开口槽包围在流道孔外围,用于向内流道引流。
进一步地,定子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叠片背向铁芯主体一侧的第一叠片,第一叠片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豁口,豁口用于分别连通第一蓄液区和开口槽、第二蓄液区和开口槽。
进一步地,第一叠片和第二叠片采用不导电材料制成,并且第一叠片和第二叠片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盖板,外壳主体另一端设置有开口,盖板用于封闭开口;
进油道和回油道形成于外壳主体,进油道在开口所在的一端形成端口,回油道在开口所在的一端形成回油口;
盖板朝向外壳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凸缘,用于封闭进油道的端口,盖板设置有回油腔,回油腔与回油道的端口连通。
进一步地,凸缘和端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塞。
进一步地,分油环朝向定子铁芯端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抵靠定子铁芯的端面;
分油环远离定子铁芯端部的外周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抵靠外壳的内周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扁线电机,扁线电机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定子组件。
综上所述,一方面,本发明的进油道、第一蓄液区均为流入外壳的冷却液提供了加压区;且第一蓄液区使得液体压力能在周向上均布,这使得在冷却液流入外壳之前,不需要为其设置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进油道可以对定子铁芯的产热集中区域进行有效散热,而分油环可以对定子铁芯两端的线包进行有效散热,二者结合提高了散热效率,改善了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专利公开CN115333265A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定子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定子组件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定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定子组件内冷却液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叠片和第二叠片叠加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叠片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叠片和第二叠片叠加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叠片和第二叠片叠加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外壳;11、外壳主体;12、盖板;122、凸缘;13、开口;111、进油道;1110、进油口;1111、端口;112、送油口;113、回油道;1130、回油口;1131、第一出油口;1132、第二出油口;121、回油腔;20、分油环;201、分油孔;21、第一分油环;22、第二分油环;30、定子;31、定子铁芯;311、第一叠片;3110、豁口;312、第二叠片;3120、开口槽;313、第三叠片;3130、流道孔;31K、定子铁芯主体;31a、内流道;31h、入口;32、线包;322、线腔。
A1、第一蓄液区;A2、第二蓄液区;R1、第一密封圈;R2、第二密封圈;R3、密封塞。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发明,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发明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发明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发明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子组件,包括:外壳10和设置在外壳10内的定子30和分油环20。其中,本发明提到的定子组件,指的是电机中的结构,包括外壳10、定子30和内部的冷却液相关结构。
其中,参考图2至4,外壳10包括外壳主体11和用于封闭外壳主体11一端的盖板12,外壳主体11呈一端开口13的杯状,盖板12封闭在外壳主体11的开口13处。
外壳主体11的壁部分地形成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形成沿外壳10的轴向延伸的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均在外壳10的两个轴向端部开放,进油道111在外壳10的一个轴向端部开放形成进油口1110,回油道113在外壳10的一个轴向端部开放形成第一出油口1131。
此外,进油道111在外壳主体11的另一个轴向端部(即开口13所在端)开放形成端口1111,盖板12顶部朝向外壳主体11的一端设置有凸缘122,用于封闭进油道111的端口1111。在凸缘122和端口1111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塞R3,从而避免冷却液从端口1111流出。盖板12底部设置有回油腔121,回油腔121连接回油道113的回油口1130。其中,回油口1130也可以认为是形成于外壳主体11开口13所在端的端口1111,开口13所在端底部的回油口1130与回油腔121相连。
其中,定子30包括定子铁芯31和缠绕在定子铁芯31上的导线,该导线在定子铁芯31的两端各形成一个线包32,为了方便描述,将外壳10内端面、定子铁芯31端面和分油环20径向内壁围成的空间,称为线腔322,线包32设置在线腔322内。
分油环20呈环状,分油环20上设置多个在周向上分布的分油孔201。油液(或者说冷却液)可以经由分油孔201从分油环20的径向一侧朝另一侧喷射。在分油环20装配于定子30的端面与外壳10的内端面之间的情况下,线包32安装于第一分油环21径向内部形成的线腔322内,分油孔201朝向线包32开放。
另外,分油环20的外周和外壳10的内周之间形成环形的蓄液区。蓄液区与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分别连通,蓄液区通过分油孔201向定子30的端部开放。
参考图3,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环形的蓄液区的结构。分油环20一端抵靠在定子30端部,另一端与外壳10上的定位结构相配合,以实现轴向定位。分油环20外周的法兰部抵靠在外壳10的内壁上,并与内壁紧密配合。分油环20的法兰部和定子30端部形成环形空间的两个轴向端,外壳10的内壁形成环形空间的外环形壁,分油环20的外周壁形成环形空间的内环形壁。
由于蓄液区具有给冷却液加压的作用,因此,需要严格的密封,防止蓄液区压力泄露。具体的密封结构如下:分油环20朝向定子铁芯31端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圈R1,第一密封圈R1抵靠定子铁芯31的端面;分油环20远离定子铁芯31端部的外周设有第二密封圈R2,第二密封圈R2抵靠外壳主体11的内壁。第一密封圈R1和第二密封圈R2分别用于密封蓄液区的端部和外环形壁,防止冷却液漏出。
参考图3,蓄液区包括形成于定子30两端的第一蓄液区A1和第二蓄液区A2。进油道111位于回油道113上方,第一蓄液区A1的顶部通过送油口112连通进油道111。第一蓄液区A1喷向线包32的冷却液在线腔322底部汇聚,并通过回油腔121连通至回油道113。第一蓄液区A1和第二蓄液区A2通过内流道31a连通。
参考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主体11的周壁形成中空结构,作为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两端在外壳主体11的两端是开放的,进油道111在外壳主体11的一端形成进油口1110,进油道111在开口13所在的另一端形成端口1111,回油道113在外壳主体11的一端形成第一出油口1131,回油道113在开口13所在的另一端形成回油口11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图中的方位进行描述,盖板12的底部向下凸出,形成回油腔121。回油腔121与回油道113的回油口1130连接,在外壳主体11的内周壁上加工一个开孔,作为送油口112,进油道111用于连通进油道111和第一蓄液区A1,而端口1111则被盖板12的凸缘122封闭。先在外壳主体11的周壁上加工两端开放的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再加工送油口112以连通进油道111和第一蓄液区A1,这种结构加工工艺比较简单,相较于加工从进油口1110到第一蓄液区A1的通道结构,加工难度更低。
定子30轴向内设置有多个在周向上分布的内流道31a,每个内流道31a均为冷却液提供了大致沿定子30的轴向穿过定子30的路径。内流道31a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蓄液区A1和第二蓄液区A2。
第一蓄液区A1内的部分油液通过分油孔201流向定子30一端的线包32;另一部分油液会进入内流道31a,通过内流道31a进入第二蓄液区A2,再从第二蓄液区A2的分油孔201流向定子30另一端的线包32。冷却液流经内流道31a,可以对定子30进行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定子30组件水平安装时,进油道111位于回油道113上方,比如,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油道111位于最高处,回油道113位于最低处,这使得冷却液在外壳10内的循环流动可以借助自身的重力,从而使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更畅通,冷却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定子30组件水平安装时,进油道111可以不设置在外壳10的最高处,回油道113也可以不设置在外壳10的最低处,只要满足进油道111位于回油道113的上方,也可以起到加强冷却液循环的作用。甚至,可以设置进油道111位于回油道113下方,在进油口1110设置加强循环的泵。
另外,冷却液从进油道111通过送油口112进入第一蓄液区A1,当第一蓄液区A1内的冷却液经过分油孔201向定子30端部的线包32喷射后,最终,这部分冷却液会汇集到线腔322的底部,再经过回油腔121,将冷却液送入回油道113。第二蓄液区A2内的冷却液经过分油孔201向定子30的端部喷射后,最终,这部分冷却液汇集到端部的底部,再从第二出油口1132流出。
为了方便描述,将与第一蓄液区A1相连的分油环20称为第一分油环21,将与第二蓄液区A2相连的分油环20称为第二分油环22,将位于第一分油环21径向内部的线腔322称为第一腔,将位于第二分油环22径向内部的线腔322称为第二腔,此处结合说明书附图5,详细说明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冷却液的流动路径:
首先,冷却液经进油口1110进入进油道111,沿进油道111轴向流过外壳主体11,之后从送油口112流入第一蓄液区A1。
然后,第一蓄液区A1内的冷却液会分两种路径向下游流动,如下:
第一种路径,从位于第一分油环21的多个分油孔201向定子30端部的线包32喷射。这部分的冷却液约占了第一蓄液区A1内冷却液的20%-30%。之后,这部分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汇聚到第一腔的底部,最后经过外壳主体11一端的开口13流入回油腔121,然后经由回油道113、第一出油口1131流回齿轮箱。
第二种路径,从定子铁芯31的端部流入内流道31a,然后沿内流道31a轴向穿过定子铁芯31。这部分的冷却液约占了第一蓄液区A1内冷却液的70%-80%。这部分冷却液在穿过定子铁芯31后,从定子铁芯31另一端流出,流至第二分油环22。在第二分油环22形成的第二蓄液区A2内汇聚,再次形成较高的压力稳定的油液,并从位于第二分油环22的多个分油孔201向定子铁芯31的另一端的线包32喷射。之后,这部分冷却液在重力作用下汇聚到第二腔的底部,然后再经过第二出油口1132流回齿轮箱。
参考图4至图9,以下介绍内流道31a的具体结构。
定子铁芯31包括多个连续叠置、用于形成定子铁芯主体31k的第三叠片313。第三叠片313采用硅钢材料压制成型。定子30主要在铁芯主体31k所在区域实现电磁转换。第三叠片313上设置有多个在轴向上贯通、在周向上间隔开的流道孔3130。在多个第三叠片313叠置的情形下,各流道孔3130依次连通形成沿定子30轴向设置的内流道31a。
流道孔3130在径向上大致位于嵌线槽所在的区域,或者在相邻嵌线槽之间,且在径向上优先位于第三叠片313的中部区域。以上设置更有利于对关键产热部位(线包32周围的区域和定子铁芯31的中部)的散热。
本发明尤其适用于扁线定子。这是因为扁线定子的嵌线槽在周向上的尺寸较小,这使得相邻嵌线槽之间的齿部具有较大的周向尺寸,足够设置流道孔3130。
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三叠片313上的各流道孔3130可以不是完全对齐的。轴向上相邻的流道孔3130部分重叠设置,每组流道孔3130能够实现连通。当流道孔3130不完全对齐时,形成的内流道31a在轴向上是曲折的,可以增加流阻,使冷却液发生湍流现象,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参考图7和图8,定子铁芯31还包括设置在定子铁芯主体31k两端的第二叠片312。第二叠片312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在周向上隔开的开口槽3120,开口槽3120呈向外周侧开放的长条形的齿状。当第三叠片313和第二叠片312叠放时,开口槽3120包围在流道孔3130的外围,用于向内流道31a引流。
参考图9,定子3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叠片312背向铁芯主体一侧的第一叠片311。第一叠片311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豁口3110,豁口3110向外周侧开放。当第一叠片311和第二叠片312叠放时,第二叠片312的开口槽3120大部分区域被第一叠片311遮挡,仅有边缘的豁口3110可以与开口槽3120的外周部分连通,从而使第一蓄液区A1中的冷却液流入内流道31a,或者使内流道31a中的冷却液流入第二蓄液区A2。
值得注意的是,参考图3,第一密封圈R1设置在分油环20朝向定子30端部,第一叠片311位于定子30端部,此处,为了确保第一蓄液区A1中的冷却液从豁口3110流入内流道31a,第一密封圈R1设置时需要避让豁口3110,比如,第一密封圈R1的直径小于豁口3110所在的等效圆的直径,避免封堵豁口3110。
另外,第三叠片313一般需要采用硅钢材料压制而成,以实现电磁转换。第一叠片311和第二叠片312可以选用与第三叠片313不同的材质。比如,第一叠片311和第二叠片312可以采用塑料材质。第一叠片311和第二叠片312是塑料的情况下,第一叠片311和第二叠片312可以一体成型地设置。
豁口3110和开口槽3120共同组成内流道31a的入口31h,内流道31a两端的入口31h分别向第一蓄液区A1和第二蓄液区A2开放。
参考图3,进油口1110、第一出油口1131和第二出油口1132位于外壳10的同一端。这使得冷却液循环管路容易设置,可以将该端部直接朝向齿轮箱设置。
本发明的方案在外壳10上设置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用于输送冷却液(通常是来自齿轮箱的冷却油)。进油口1110、第一出油口1131和第二出油口1132都朝向外壳10的轴向开放、而不是朝向外壳10的径向开放,这种设置不占用定子30轴向上的区域,也不需要考虑到对内延伸至定子30的对应区域而破坏定子铁芯31的结构,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定子铁芯31更高的功率密度,可以保证定子铁芯31的性能。
除了传统的分油环20之外,还设置了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靠近定子30的外壁,可以对定子铁芯31进行散热。
第三,本发明在定子30的端部形成有环形的蓄液区。当油液流入蓄液区后,在这个狭小的环形空间内的油液可以形成稳定的较高压力。并且该压力均匀分布在这个环形空间内,从而实现稳压蓄能,这使得在冷却液流入外壳10之前,不需要为其设置很大的压力。
第四,本发明的蓄液区与进油道111连通,蓄液区通过分油孔201,连通至定子30的端部。这样,冷却液从进油道111进入蓄液区,然后可以通过分油孔201向定子30端部的线包32喷射冷却液,从而可以实现对线包32的散热。
综上所述,一方面,本发明的进油道111、第一蓄液区、第二蓄液区均为流入外壳10的冷却液提供了加压区;且第一蓄液区、第二蓄液区使得液体压力能在周向上均布,这使得在冷却液流入外壳10之前,不需要为其设置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内流道31a和进油道111可以对定子铁芯31的产热集中区域进行有效散热,而分油环20可以对定子铁芯31两端的线包32进行有效散热,二者结合提高了散热效率,改善了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扁线电机,扁线电机包括实施例一的定子组件。
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定子组件,因此该扁线电机兼具上述定子组件相应的技术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定子组件的技术优点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本文中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定子组件,包括:外壳(10)和设置在所述外壳(10)内的定子(30)和分油环(20),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31)和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31)两端的线包(32),所述分油环(20)装配于所述定子铁芯(31)的端面与所述外壳(10)的端部之间,所述分油环(20)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线包(32)的分油孔(201),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0)的周壁形成有进油道(111)和回油道(113),所述进油道(111)的一端形成进油口(1110),所述回油道(113)的一端形成第一出油口(1131),所述回油道(113)的另一端向所述外壳(10)内部开放;
所述分油环(20)的外周壁与所述外壳(10)的内周壁之间形成环形的第一蓄液区(A1),所述第一蓄液区(A1)与所述进油道(111)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蓄液区(A1)通过所述分油孔(201)向所述定子铁芯(31)端部的线包(32)开放,
所述进油口(1110)和所述第一蓄液区(A1)分别位于所述定子组件轴向上的两个端部,使得流进所述进油口(1110)的冷却液在沿轴向流过所述外壳后全部流入所述第一蓄液区(A1),所述分油环(20)的外周壁与所述外壳(10)的内周壁之间还形成第二蓄液区(A2),所述第一蓄液区(A1)和所述第二蓄液区(A2)分别形成于所述定子铁芯(31)的两端,所述定子铁芯(31)设置有在所述定子铁芯(31)的轴向上贯通的内流道(31a),所述内流道(31a)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蓄液区(A1)和所述第二蓄液区(A2),
所述定子铁芯(31)包括多个连续叠置、用于形成定子铁芯主体(31k)的第三叠片(313),所述第三叠片(313)设置有多个在轴向上贯通、在周向上间隔开的流道孔(3130),相邻所述第三叠片(313)上的所述流道孔(3130)在轴向上依次连通形成沿所述定子轴向设置所述内流道(31a),
在径向上,所述内流道(31a)伸入到相邻的嵌线槽之间,
所述定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主体(31k)两端的第二叠片(312),所述第二叠片(312)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在周向上隔开的开口槽(3120),所述开口槽(3120)包围在所述流道孔(3130)外围,用于向所述内流道(31a)引流,
所述定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叠片(312)背向所述铁芯主体一侧的第一叠片(311),所述第一叠片(311)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豁口(3110),所述豁口(3110)用于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蓄液区(A1)和所述开口槽(3120)、所述第二蓄液区(A2)和所述开口槽(3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道(111)位于所述回油道(113)上方,所述第一蓄液区(A1)通过送油口(112)与所述进油道(11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内两端的空间分别形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用于容纳位于所述定子(30)的两端的所述线包(32),所述第一腔与所述回油道(113)连通,所述第二腔连通第二出油口(11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1110)、所述第一出油口(1131)和所述第二出油口(1132)朝向所述外壳(10)的轴向同一端开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叠片(313)的所述流道孔(3130)沿周向部分重叠设置并沿轴向连通,形成沿所述定子铁芯主体(31k)轴向曲折设置的内流道(31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叠片(311)和所述第二叠片(312)采用不导电材料制成,并且所述第一叠片(311)和所述第二叠片(312)一体成型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外壳主体(11)和盖板(12),所述外壳主体(11)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口(13),所述盖板(12)用于封闭所述开口(13);
所述进油道(111)和所述回油道(113)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11),所述进油道(111)在所述开口(13)所在的一端形成端口(1111) ,所述回油道(113)在所述开口(13)所在的一端形成回油口(1130);
所述盖板(12)朝向所述外壳主体(11)的一端设置有凸缘(122),用于封闭所述进油道(111)的所述端口(1111),所述盖板(12)设置有回油腔(121),所述回油腔(121)与所述回油道(113)的所述端口(111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122)和所述端口(1111)之间设置有密封塞(R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油环(20)朝向所述定子铁芯(31)端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圈(R1),所述第一密封圈(R1)抵靠所述定子铁芯(31)的端面;
所述分油环(20)远离所述定子铁芯(31)端部的外周设有第二密封圈(R2),所述第二密封圈(R2)抵靠所述外壳(10)的内周壁。
10.一种扁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线电机包括所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组件。
CN202310332537.7A 2023-03-31 2023-03-31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Active CN1160320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2537.7A CN116032039B (zh) 2023-03-31 2023-03-31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PCT/CN2024/082395 WO2024199003A1 (zh) 2023-03-31 2024-03-19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2537.7A CN116032039B (zh) 2023-03-31 2023-03-31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2039A CN116032039A (zh) 2023-04-28
CN116032039B true CN116032039B (zh) 2023-07-07

Family

ID=86070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32537.7A Active CN116032039B (zh) 2023-03-31 2023-03-31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320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99003A1 (zh) * 2023-03-31 2024-10-03 天蔚蓝电驱动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CN117498588B (zh) * 2024-01-02 2024-05-03 天蔚蓝电驱动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定子的端部叠片和电机定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1084A (ja) * 2004-03-11 2005-09-22 Nissan Motor Co Ltd モータ冷却構造
CN211930442U (zh) * 2020-04-15 2020-11-13 苏州朗高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
CN114157081A (zh) * 2021-12-16 2022-03-08 南京邦奇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定子总成
CN115242004A (zh) * 2022-08-05 2022-10-25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定子、电机和车辆
CN217904114U (zh) * 2022-08-30 2022-11-25 无锡中车浩夫尔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油路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2039A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032039B (zh)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KR101858441B1 (ko) 하이브리드 전기 장치를 냉각하는 모드
US11942833B2 (en)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WO2020244284A1 (zh)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和电动车
CN109617319B (zh) 一种扁线电机槽内油冷结构
CN216356140U (zh) 电机定子冷却系统
CN114598051B (zh) 用于车辆的电机及车辆
CN114744788B (zh) 油冷电机
CN113498572B (zh) 具有内部冷却通路的电机
CN114421661A (zh) 定子铁芯、定子总成、电机、动力总成以及车辆
US20240223032A1 (en) Stator Core, Motor, Power Assembly, Automobile and Vehicle
WO2022110895A1 (zh) 定子、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112311152A (zh) 具有内部冷却机制的电机机械装置
CN219477694U (zh)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US20180191218A1 (en) Electric motor
CN117498589A (zh) 一种定子出液冷却绕组的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10957826A (zh) 一种冷却结构、油冷电机及车辆
US20230268795A1 (en) Cooling jacket for cooling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electric motor
CN117833507A (zh) 一种定子周向交错油路冷却电机
CN116014928A (zh) 定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CN116073568A (zh) 电机和车辆
CN114421694A (zh) 电机、动力总成以及车辆
CN116073566A (zh) 电机和车辆
WO2024199003A1 (zh) 定子组件和扁线电机
CN211908486U (zh) 一种冷却结构、油冷电机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