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29163A - 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29163A
CN116029163A CN202310318950.8A CN202310318950A CN116029163A CN 116029163 A CN116029163 A CN 116029163A CN 202310318950 A CN202310318950 A CN 202310318950A CN 116029163 A CN116029163 A CN 116029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ological data
data acquisition
threshold
stratum
soi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189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29163B (zh
Inventor
于茗泽
唐国顺
张顺冬
周竹坚
梁时宇
钟振启
德桑加
张烈
杨大桥
丁红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Bureau Third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Bureau Third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Bureau Third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Bureau Third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189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291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29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29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29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291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23Dune restoration or creation; Cliff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施工数据获取基坑周围的地层性质;S2:在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获取土样或岩样,根据地质数据评估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稳定性;S3:评价护挡结构的稳定性;S4:根据不同的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的稳定性以及护挡结构的稳定性,对不同地层所在位置的护挡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本发明通过引入对地层结构的稳定性评估以及对护挡结构本身的稳定性评估来综合评价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为后期基坑加固、护挡结构的加固提供数据参考,保证了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并对深入研究基坑工程的变形机理与支护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
基坑开挖完成后,特别是针对深基坑,需要在基坑的边坡修建护裆结构来确保深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但是护裆结构在长期的支护过程中,由于地质结构的变迁、降雨、人为活动等的影响,往往会影响护裆结构的稳定性。所以,在基坑修建完成后,需要对挡护结构的安全性进行综合性评估,避免基坑出现垮塌、开裂等情况出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合深基坑边坡的地层地质情况和挡护结构稳定性来对深基坑施工的护挡结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施工数据获取基坑周围的地层性质,地层性质包括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分布位置,在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上分别设置若干地质数据采集点;
S2:在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获取土样或岩样,测试土样或岩样的地质数据,地质数据包括抗剪强度、粘度、湿度和硬度,根据地质数据评估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稳定性;
S3:在基坑上已经建成的护挡结构上设置若干护挡数据采集点,并在护挡数据采集点采集对应的真实护挡强度,评价护挡结构的稳定性;
S4:根据不同的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的稳定性以及护挡结构的稳定性,对不同地层所在位置的护挡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若地层稳定且护挡结构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为高级;若地层不稳定且护挡结构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为中级,需要对地层进行加固;若地层稳定且护挡结构不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也为中级,需要对护挡结构进行加固;若地层不稳定且护挡结构不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也为低级,需要对护挡结构和地层均进行加固,时刻检测基坑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步骤S2包括:
S21:在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获取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测试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的抗剪强度 τ、粘度 η、湿度 s和硬度 t
S22:取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的抗剪强度 τ、粘度 η、湿度 s和硬度 t均为试验值,建立地质数据实验数据组[ τ x ,( η x , s x , t x )],利用在每层地层上采集的地质数据建立地层地质数据组:{[ τ 1,( η 1, s 1, t 1)],[ τ 2,( η 2, s 2, t 2)],···,[ τ n ,( η n , s n , t n )]}, n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当地层性质为软土层时,抗剪强度 τ、粘度 η、湿度 s和硬度 t取测试值;当地层性质为硬土层时,抗剪强度 τ、粘度 η和湿度 s取测试值,硬度 t取常数 T 1;当地层性质为软岩层时,抗剪强度 τ和湿度 s取测试值,粘度 η取0,硬度 t取常数 T 2;当地层性质为硬岩层时,抗剪强度 τ取测试值,湿度 s取0、粘度 η取0和硬度 t取常数 T 3
S23:根据地层性质的不同,分别评估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稳定性:
A.针对软土层;
A1:设置基坑施工时软土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1,将软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 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1进行比较;若 τ x τ 阈值1,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 τ x τ 阈值1,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A2:遍历软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 τ 1,( η 1, s 1, t 1)],[ τ 2,( η 2, s 2, t 2)],···,[ τ n-a ,( η n-a , s n-a , t n-a )]}, a为软土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A3:计算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平均值 η 平均、湿度平均值 s 平均和硬度平均值 t 平均
其中, η x s x t x 分别为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湿度和硬度;
A4:取软土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粘度 η y 、湿度 s y 和硬度 t y 分别与粘度平均值 η 平均、湿度平均值 s 平均和硬度平均值 t 平均进行比较: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y t 平均;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y t 平均;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A5:统计软土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k,若 k,则判定软土层不稳定,若 k,则判定软土层稳定, 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B.针对硬土层;
B1:设置基坑施工时硬土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2和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1,将硬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 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2进行比较;若 τ x τ 阈值2,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 τ x τ 阈值2,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B2:遍历硬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 τ 1,( η 1, s 1, T 1)],[ τ 2,( η 2, s 2, T 1)],···,[ τ n-a ,( η n-a , s n-a , T 1)]}, a为硬土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B3:计算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平均值 η 平均、湿度平均值 s 平均
其中, η x s x 分别为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和湿度;
B4:取硬土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粘度 η y 和湿度 s y 分别与粘度平均值 η 平均和湿度平均值 s 平均进行比较、硬度 t y 与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1进行比较: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1t 阈值1;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1t 阈值1;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B5:统计硬土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k,若 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 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 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C.针对软岩层;
C1:设置基坑施工时软岩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3和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2,将软岩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 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3进行比较;若 τ x τ 阈值3,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 τ x τ 阈值3,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C2:遍历软岩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 τ 1,(0, s 1, T 2)],[ τ 2,(0, s 2, T 2)],···,[ τ n-a ,(0, s n-a , T 2)]}, a为软岩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C3:计算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湿度平均值 s 平均
其中, s x 为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湿度;
C4:取软岩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湿度 s y 分别与湿度平均值 s 平均进行比较、硬度 t y 与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2进行比较:
s y s 平均T 2t 阈值2;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s y s 平均T 2t 阈值2;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C5:统计软岩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k,若 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 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 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D.针对硬岩层;
D1:设置基坑施工时硬岩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4和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3
D2:将硬岩层上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抗剪强度 τ x 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4进行比较、硬度 t x 与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3进行比较:
τ x τ 阈值4t x t 阈值3;则该地质数据采集点稳定;
τ x τ 阈值4t x t 阈值3;则该地质数据采集点不稳定;
D3:统计硬岩层上处于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k,若 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 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 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进一步地,步骤S3包括:
S31:在基坑上已经建成的护挡结构上设置若干护挡数据采集点,护挡数据采集点在基坑施工时护挡结构的管桩置入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的点位;
S32:测量管桩在点位上的位移 x 0,并根据位移计算管桩在点位的承载力特征值 R
其中, e为承载力系数, EI为管桩的抗弯刚度, α为负载应力系数, v为管桩允许的位移量;
S33:将承载力特征值 R与承载力特征值的阈值 R 阈值进行比较:
RR 阈值,则判定该点位的护挡结构不稳定;若 RR 阈值,则判定该点位的护挡结构稳定;
S34:分别统计在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上的不稳定护挡结构的点位数量 w,若 ww 阈值,则该地层上的挡护结构不稳定,若 ww 阈值,该地层上的挡护结构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引入对地层结构的稳定性评估以及对护挡结构本身的稳定性评估来综合评价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根据护挡结构支护在不同地层上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不同地质结构对护挡结构支护的支撑性也不同,本发明将基坑的地层分为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来进行分类稳定性评价,确保护挡结构在不同地质地层结构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能得到精确的评估,为后期基坑加固、护挡结构的加固提供数据参考,在基坑垮塌、开裂之前能及时对不安全位置进行处理,保证了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并对深入研究基坑工程的变形机理与支护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本方案的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施工数据获取基坑周围的地层性质,地层性质包括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分布位置,在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上分别设置若干地质数据采集点;
S2:在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获取土样或岩样,测试土样或岩样的地质数据,地质数据包括抗剪强度、粘度、湿度和硬度,根据地质数据评估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稳定性;步骤S2包括:
S21:在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获取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测试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的抗剪强度 τ、粘度 η、湿度 s和硬度 t
S22:取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的抗剪强度 τ、粘度 η、湿度 s和硬度 t均为试验值,建立地质数据实验数据组[ τ x ,( η x , s x , t x )],利用在每层地层上采集的地质数据建立地层地质数据组:{[ τ 1,( η 1, s 1, t 1)],[ τ 2,( η 2, s 2, t 2)],···,[ τ n ,( η n , s n , t n )]}, n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当地层性质为软土层时,抗剪强度 τ、粘度 η、湿度 s和硬度 t取测试值;当地层性质为硬土层时,抗剪强度 τ、粘度 η和湿度 s取测试值,硬度 t取常数 T 1,对于硬土层来说,其硬度几乎是恒定的,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当地层性质为软岩层时,抗剪强度 τ和湿度 s取测试值,粘度 η取0,硬度 t取常数 T 2,对于软岩层来说,软岩层之间几乎没有粘度,并且其硬度变化不大,其性质容易受到雨水浸蚀的影响;当地层性质为硬岩层时,抗剪强度 τ取测试值,湿度 s取0、粘度 η取0和硬度 t取常数 T 3;对于硬岩层来说,由于其质地较硬,不易受到雨水浸蚀的影响。
S23:根据地层性质的不同,分别评估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稳定性:
A.针对软土层;
A1:设置基坑施工时软土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1,将软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 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1进行比较;若 τ x τ 阈值1,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 τ x τ 阈值1,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A2:遍历软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 τ 1,( η 1, s 1, t 1)],[ τ 2,( η 2, s 2, t 2)],···,[ τ n-a ,( η n-a , s n-a , t n-a )]}, a为软土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A3:计算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平均值 η 平均、湿度平均值 s 平均和硬度平均值 t 平均
其中, η x s x t x 分别为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湿度和硬度;
A4:取软土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粘度 η y 、湿度 s y 和硬度 t y 分别与粘度平均值 η 平均、湿度平均值 s 平均和硬度平均值 t 平均进行比较: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y t 平均;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y t 平均;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A5:统计软土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k,若 k,则判定软土层不稳定,若 k,则判定软土层稳定, 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B.针对硬土层;
B1:设置基坑施工时硬土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2和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1,将硬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 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2进行比较;若 τ x τ 阈值2,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 τ x τ 阈值2,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B2:遍历硬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 τ 1,( η 1, s 1, T 1)],[ τ 2,( η 2, s 2, T 1)],···,[ τ n-a ,( η n-a , s n-a , T 1)]}, a为硬土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B3:计算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平均值 η 平均、湿度平均值 s 平均
其中, η x s x 分别为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和湿度;
B4:取硬土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粘度 η y 和湿度 s y 分别与粘度平均值 η 平均和湿度平均值 s 平均进行比较、硬度 t y 与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1进行比较: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1t 阈值1;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1t 阈值1;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B5:统计硬土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k,若 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 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 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C.针对软岩层;
C1:设置基坑施工时软岩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3和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2,将软岩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 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3进行比较;若 τ x τ 阈值3,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 τ x τ 阈值3,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C2:遍历软岩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 τ 1,(0, s 1, T 2)],[ τ 2,(0, s 2, T 2)],···,[ τ n-a ,(0, s n-a , T 2)]}, a为软岩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C3:计算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湿度平均值 s 平均
其中, s x 为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湿度;
C4:取软岩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湿度 s y 分别与湿度平均值 s 平均进行比较、硬度 t y 与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2进行比较:
s y s 平均T 2t 阈值2;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s y s 平均T 2t 阈值2;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C5:统计软岩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k,若 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 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 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D.针对硬岩层;
D1:设置基坑施工时硬岩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4和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3
D2:将硬岩层上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抗剪强度 τ x 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 τ 阈值4进行比较、硬度 t x 与最低硬度阈值 t 阈值3进行比较:
τ x τ 阈值4t x t 阈值3;则该地质数据采集点稳定;
τ x τ 阈值4t x t 阈值3;则该地质数据采集点不稳定;
D3:统计硬岩层上处于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k,若 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 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 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S3:在基坑上已经建成的护挡结构上设置若干护挡数据采集点,并在护挡数据采集点采集对应的真实护挡强度,评价护挡结构的稳定性;步骤S3包括:
S31:在基坑上已经建成的护挡结构上设置若干护挡数据采集点,护挡数据采集点在基坑施工时护挡结构的管桩置入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的点位;
S32:测量管桩在点位上的位移 x 0,并根据位移计算管桩在点位的承载力特征值 R
其中, e为承载力系数, EI为管桩的抗弯刚度, α为负载应力系数, v为管桩允许的位移量;
S33:将承载力特征值 R与承载力特征值的阈值 R 阈值进行比较:
RR 阈值,则判定该点位的护挡结构不稳定;若 RR 阈值,则判定该点位的护挡结构稳定;
S34:分别统计在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上的不稳定护挡结构的点位数量 w,若 ww 阈值,则该地层上的挡护结构不稳定,若 ww 阈值,该地层上的挡护结构稳定。
S4:根据不同的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的稳定性以及护挡结构的稳定性,对不同地层所在位置的护挡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若地层稳定且护挡结构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为高级;若地层不稳定且护挡结构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为中级,需要对地层进行加固;若地层稳定且护挡结构不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也为中级,需要对护挡结构进行加固;若地层不稳定且护挡结构不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也为低级,需要对护挡结构和地层均进行加固,时刻检测基坑的稳定性。
本发明通过引入对地层结构的稳定性评估以及对护挡结构本身的稳定性评估来综合评价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根据护挡结构支护在不同地层上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不同地质结构对护挡结构支护的支撑性也不同,本发明将基坑的地层分为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来进行分类稳定性评价,确保护挡结构在不同地质地层结构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能得到精确的评估,为后期基坑加固、护挡结构的加固提供数据参考,在基坑垮塌、开裂之前能及时对不安全位置进行处理,保证了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并对深入研究基坑工程的变形机理与支护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Claims (3)

1.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施工数据获取基坑周围的地层性质,地层性质包括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分布位置,在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上分别设置若干地质数据采集点;
S2:在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获取土样或岩样,测试土样或岩样的地质数据,地质数据包括抗剪强度、粘度、湿度和硬度,根据地质数据评估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稳定性;
S3:在基坑上已经建成的护挡结构上设置若干护挡数据采集点,并在护挡数据采集点采集对应的真实护挡强度,评价护挡结构的稳定性;
S4:根据不同的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的稳定性以及护挡结构的稳定性,对不同地层所在位置的护挡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若地层稳定且护挡结构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为高级;若地层不稳定且护挡结构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为中级,需要对地层进行加固;若地层稳定且护挡结构不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也为中级,需要对护挡结构进行加固;若地层不稳定且护挡结构不稳定,则整个基坑护挡结构的安全性也为低级,需要对护挡结构和地层均进行加固,时刻检测基坑的稳定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S21:在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获取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测试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的抗剪强度τ、粘度η、湿度s和硬度t
S22:取单元土样或单元岩样的抗剪强度τ、粘度η、湿度s和硬度t均为试验值,建立地质数据实验数据组[τ x ,(η x ,s x ,t x )],利用在每层地层上采集的地质数据建立地层地质数据组:{[τ 1,(η 1,s 1,t 1)],[τ 2,(η 2,s 2,t 2)],···,[τ n ,(η n ,s n ,t n )]},n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当地层性质为软土层时,抗剪强度τ、粘度η、湿度s和硬度t取测试值;当地层性质为硬土层时,抗剪强度τ、粘度η和湿度s取测试值,硬度t取常数T 1;当地层性质为软岩层时,抗剪强度τ和湿度s取测试值,粘度η取0,硬度t取常数T 2;当地层性质为硬岩层时,抗剪强度τ取测试值,湿度s取0、粘度η取0和硬度t取常数T 3
S23:根据地层性质的不同,分别评估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的稳定性:
A.针对软土层;
A1:设置基坑施工时软土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τ 阈值1,将软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τ 阈值1进行比较;若τ x τ 阈值1,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τ x τ 阈值1,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A2:遍历软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τ 1,(η 1,s 1,t 1)],[τ 2,(η 2,s 2,t 2)],···,[τ n-a ,(η n-a ,s n-a ,t n-a )]},a为软土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A3:计算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平均值η 平均、湿度平均值s 平均和硬度平均值t 平均
其中,η x s x t x 分别为软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湿度和硬度;
A4:取软土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粘度η y 、湿度s y 和硬度t y 分别与粘度平均值η 平均、湿度平均值s 平均和硬度平均值t 平均进行比较: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y t 平均;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y t 平均;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A5:统计软土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k,若k,则判定软土层不稳定,若k,则判定软土层稳定,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B.针对硬土层;
B1:设置基坑施工时硬土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τ 阈值2和最低硬度阈值t 阈值1,将硬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τ 阈值2进行比较;若τ x τ 阈值2,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τ x τ 阈值2,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B2:遍历硬土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τ 1,(η 1,s 1,T 1)],[τ 2,(η 2,s 2,T 1)],···,[τ n-a ,(η n-a ,s n-a ,T 1)]},a为硬土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B3:计算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平均值η 平均、湿度平均值s 平均
其中,η x s x 分别为硬土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粘度和湿度;
B4:取硬土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粘度η y 和湿度s y 分别与粘度平均值η 平均和湿度平均值s 平均进行比较、硬度t y 与最低硬度阈值t 阈值1进行比较: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1t 阈值1;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η y η 平均s y s 平均T 1t 阈值1;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B5:统计硬土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k,若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C.针对软岩层;
C1:设置基坑施工时软岩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τ 阈值3和最低硬度阈值t 阈值2,将软岩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内的每个抗剪强度τ x 分别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τ 阈值3进行比较;若τ x τ 阈值3,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稳定,若τ x τ 阈值3,则判定该地质数据采集点所在位置不稳定;
C2:遍历软岩层的地层地质数据组,筛选出位置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建立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τ 1,(0,s 1,T 2)],[τ 2,(0,s 2,T 2)],···,[τ n-a ,(0,s n-a ,T 2)]},a为软岩层上稳定位置的数量;
C3:计算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湿度平均值s 平均
其中,s x 为软岩层的稳定地层地质数据组中的湿度;
C4:取软岩层上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将每个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湿度s y 分别与湿度平均值s 平均进行比较、硬度t y 与最低硬度阈值t 阈值2进行比较:
s y s 平均T 2t 阈值2;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一级不稳定;
s y s 平均T 2t 阈值2;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三级不稳定;
否则,则该不稳定地质数据采集点的不稳定性为二级不稳定;
C5:统计软岩层上处于三级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k,若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D.针对硬岩层;
D1:设置基坑施工时硬岩层不会出现垮塌的最低抗剪强度阈值τ 阈值4和最低硬度阈值t 阈值3
D2:将硬岩层上每个地质数据采集点上采集的抗剪强度τ x 与最低抗剪强度阈值τ 阈值4进行比较、硬度t x 与最低硬度阈值t 阈值3进行比较:
τ x τ 阈值4t x t 阈值3;则该地质数据采集点稳定;
τ x τ 阈值4t x t 阈值3;则该地质数据采集点不稳定;
D3:统计硬岩层上处于不稳定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k,若k,则判定硬土层不稳定,若k,则判定硬土层稳定,K为每层地层上设置的地质数据采集点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S31:在基坑上已经建成的护挡结构上设置若干护挡数据采集点,护挡数据采集点在基坑施工时护挡结构的管桩置入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或硬岩层的点位;
S32:测量管桩在点位上的位移x 0,并根据位移计算管桩在点位的承载力特征值R
其中,e为承载力系数,EI为管桩的抗弯刚度,α为负载应力系数,v为管桩允许的位移量;
S33:将承载力特征值R与承载力特征值的阈值R 阈值进行比较:
RR 阈值,则判定该点位的护挡结构不稳定;若RR 阈值,则判定该点位的护挡结构稳定;
S34:分别统计在软土层、硬土层、软岩层和硬岩层上的不稳定护挡结构的点位数量w,若ww 阈值,则该地层上的挡护结构不稳定,若ww 阈值,该地层上的挡护结构稳定。
CN202310318950.8A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Active CN1160291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8950.8A CN116029163B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8950.8A CN116029163B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29163A true CN116029163A (zh) 2023-04-28
CN116029163B CN116029163B (zh) 2023-06-23

Family

ID=86072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18950.8A Active CN116029163B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29163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7136A (ja) * 1993-03-08 1994-09-13 Takeshi Mitani 軟弱地盤改良工法及び装置
JP2010256191A (ja) * 2009-04-24 2010-11-11 Maeda Corp 地盤改良体の強度推定方法
JP2012112111A (ja) * 2010-11-22 2012-06-14 Shimizu Corp 安定性評価方法および安定性評価装置
CN109183811A (zh) * 2018-10-27 2019-01-11 江苏中煤地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抗变形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898534A (zh) * 2019-03-05 2019-06-18 东南大学 一种高承压水地层深大基坑多梯次减压降水控制方法
DE202019104122U1 (de) * 2019-07-26 2019-08-23 Tiefbau-Gmbh "Unterweser" Baugrubenumschließung zum Schutz der Umgebung einer im Watt befindlichen Baugrube vor Verunreinigungen aus dieser Baugrube
CN110485405A (zh) * 2019-08-26 2019-11-22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系统及加固方法
CN111259486A (zh) * 2020-02-24 2020-06-09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大跨岩石隧道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CN113737774A (zh) * 2021-09-23 2021-12-03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临近建筑物变形控制施工方法
CN114908741A (zh) * 2022-05-13 2022-08-16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施工装置及斜坡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CN114961751A (zh) * 2022-05-17 2022-08-30 浙江大学 一种土岩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位移预测方法
CN115450250A (zh) * 2022-10-18 2022-12-09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水泥稳定碎石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7136A (ja) * 1993-03-08 1994-09-13 Takeshi Mitani 軟弱地盤改良工法及び装置
JP2010256191A (ja) * 2009-04-24 2010-11-11 Maeda Corp 地盤改良体の強度推定方法
JP2012112111A (ja) * 2010-11-22 2012-06-14 Shimizu Corp 安定性評価方法および安定性評価装置
CN109183811A (zh) * 2018-10-27 2019-01-11 江苏中煤地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抗变形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898534A (zh) * 2019-03-05 2019-06-18 东南大学 一种高承压水地层深大基坑多梯次减压降水控制方法
DE202019104122U1 (de) * 2019-07-26 2019-08-23 Tiefbau-Gmbh "Unterweser" Baugrubenumschließung zum Schutz der Umgebung einer im Watt befindlichen Baugrube vor Verunreinigungen aus dieser Baugrube
CN110485405A (zh) * 2019-08-26 2019-11-22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系统及加固方法
CN111259486A (zh) * 2020-02-24 2020-06-09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大跨岩石隧道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WO2021169054A1 (zh) * 2020-02-24 2021-09-02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超大跨岩石隧道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CN113737774A (zh) * 2021-09-23 2021-12-03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临近建筑物变形控制施工方法
CN114908741A (zh) * 2022-05-13 2022-08-16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施工装置及斜坡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CN114961751A (zh) * 2022-05-17 2022-08-30 浙江大学 一种土岩复合地层中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位移预测方法
CN115450250A (zh) * 2022-10-18 2022-12-09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水泥稳定碎石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汉露;李新生;谢冬洲;毛明浩;曹伟忠;: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o. 01, pages 13 - 18 *
李忠伟: "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建材与装饰》, pages 37 *
李浩然; 宋飞; 吴博; 田涌泉; 徐翔: "秦巴山区某填方边坡加筋土挡墙破坏机理研究",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ages 81 - 87 *
王传霖;: "地下水位高度对深基坑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工程与建设, no. 02, pages 100 - 102 *
肖仕浪;杜海滨;吉亚玉;: "超深基坑考虑时空效应的施工稳定性分析", 建筑施工, no. 08, pages 104 - 10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29163B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ouston et 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collapsible soils
CN104727828B (zh) 基于变形控制的隧道超前支护管理方法
di Santolo et al. Analysis of sinkhole triggering mechanisms in the hinterland of Naples (southern Italy)
CN105180888B (zh) 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开挖预留变形量确定方法
CN109898534A (zh) 一种高承压水地层深大基坑多梯次减压降水控制方法
Che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ansient groundwater flow through a high arch dam foundation during reservoir impounding
CN110909494B (zh) 一种滩海陆岸设施安全评价方法
CN111639385B (zh) 一种泥石流拦砂坝设计高度的测算方法
CN116934078A (zh) 隧洞/道施工期突涌水灾害渐进式评估方法
CN106096162A (zh) 一种确定盾构土仓压力的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和构建方法
Suckling Effect of support fluids on pile performance–a field trial in east London
Chen et al. Landslide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of an open-pit slope: The Manglai open-pit coal mine
CN117493754A (zh) 一种抗浮设防水位的综合确定方法
CN116029163B (zh) 一种深基坑施工的护挡评价方法
CN113128106A (zh) 一种岩溶地层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确定方法
Sun et al. The influence of localized slumping on groundwater seepage and slope stability
Hwang et al. Deflection paths and reference envelopes for diaphragm walls in the Taipei Basin
Davis et al. Groundwater control and stability in an excavation in Magnesian Limestone near Sunderland, NE England
Hearn et al. C3 Soil slope stabilization
CN111985021A (zh) 一种盾构开挖面的遍布节理流固耦合的安全度分析方法
Zhussupbekov et al. Prediction of axial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s by SPT and PMT-based approach
Luciano et al. Semi-coupled modelling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during tunnel construction: Two case studies from Bank Station Capacity Upgrade
Piciullo et al. The use of the GIBV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effects of urban excavations on built heritage
Chen et al. Analysis on water-inrush the process of deep excavation in karst area caused by soil internal erosion
Peiffer Techniques to Evaluate and Remediate the Slope Stability in Overconsolidated C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