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8018A -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8018A
CN116018018A CN202211614536.3A CN202211614536A CN116018018A CN 116018018 A CN116018018 A CN 116018018A CN 202211614536 A CN202211614536 A CN 202211614536A CN 116018018 A CN116018018 A CN 116018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pening
substrate
light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145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145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80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8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80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该显示面板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设置在相邻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光感传感器,第一电极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像素定义层在对应第一电极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并在对应光感传感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电极层在对应第二开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开口,金属抑制层对应第三开口设置,且铺设在第二开口内,封装层覆盖金属抑制层且填充到第二开口内,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金属抑制层的折射率。本申请通过在像素定义层上设置第二开口,以使光线能够穿过像素定义层到达光感传感器,以缓解现有屏下光学指纹难以直接应用在OLED产品中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常见的指纹识别方式主要包括屏下光学指纹识别和屏下超声指纹识别,其中屏下光学指纹识别由于价格优势成为市场主流。当屏下光学指纹识别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时,由于像素定义层的透光性较差,影响屏下光学指纹的成像效果,使得屏下光学指纹难以直接在OLED产品中应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以缓解现屏下光学指纹难以直接应用在OLED产品中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
衬底;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设置在相邻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光感传感器;
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对应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设置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光感传感器对应设置的第二开口;
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第二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对应所述第二开口设置的第三开口;
金属抑制层,对应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且铺设在所述第二开口内;
封装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封装层还覆盖所述金属抑制层且填充到所述第二开口内;
其中,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的折射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的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所述金属抑制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封装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层、有机封装子层、第二无机封装子层;
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与所述金属抑制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接触,且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的折射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色滤光层,设置在所述触控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遮光部和滤光部,所述遮光部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的第四开口和对应所述第二开口设置的第五开口,所述滤光部对应所述第四开口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黑色色素,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五开口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二开口尺寸与所述第五开口尺寸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与所述第五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二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的尺寸与所述第五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的尺寸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子层,所述触控电极子层包括对应所述第二开口设置的第六开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六开口的形状相同,且第二开口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开口的尺寸。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光感传感器的部分膜层与所述驱动电路的部分膜层同层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前述实施例其中之一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中,该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设置在相邻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光感传感器,第一电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像素定义层在对应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并在对应所述光感传感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电极层在对应第二开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开口,金属抑制层对应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且铺设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封装层覆盖所述金属抑制层且填充到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的折射率;本申请通过在像素定义层上设置第二开口,以使光线能够穿过像素定义层到达光感传感器,解决了现有屏下光学指纹难以直接应用在OLED产品中的问题,同时低折射率的金属抑制层设置在第二开口内并与高折射率的封装层配合,以将指纹反射光朝向光感传感器的接收表面汇聚,以增加到达光感传感器的接收表面的光线数量,从而提高形成的光学指纹图案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指纹识别的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二开口处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二开口处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金属抑制层和封装层界面发生全反射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在附图中,为了清晰理解和便于描述,夸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即附图中示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第二开口处的细节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SP以及位于相邻子像素SP之间的光感传感器3,所述子像素SP包括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以及蓝色子像素B,所述红色子像素R发射红光,所述绿色子像素G发射绿光,所述蓝色子像素B发射蓝光,每相邻的三个不同颜色的所述子像素SP构成一个像素P。
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像素SP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光感传感器3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子像素SP的间隔内,以把所述光感传感器3集成在所述显示面板100内,且不影响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如此把所述光感传感器3集成在所述显示面板100内,以实现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指纹识别、掌纹识别、距离检测等功能,本申请实施例以实现指纹识别功能为例说明。可以理解的,当把所述光感传感器3集成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整个面内时,即可实现大面积指纹识别或全屏指纹识别。
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10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10一侧的驱动电路层20,所述驱动电路层20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2和所述光感传感器3。每个子像素SP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所述光感传感器3设置在相邻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之间。当然地,本申请的所述光感传感器3设置位置不限于此,本申请的所述光感传感器3还可设置在所述衬底10背离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的一侧,但所述光感传感器3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位于所述衬底10的同一侧时,能够减薄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衬底10可以为刚性基板或柔性基板;所述衬底10为刚性基板时,可包括玻璃基板等硬性基板;所述衬底10为柔性基板时,可包括聚酰亚胺(Polyimide,PI)薄膜、超薄玻璃薄膜等柔性基板,当所述衬底10为柔性基板时,所述显示面板100能够实现弯折、弯曲、折叠等功能。
继续参照图2,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设置在所述衬底10上,可选地,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和所述衬底10之间还可设置缓冲层11,所述缓冲层11可以是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包括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多层。所述缓冲层11可以防止不期望的杂质或污染物(例如湿气、氧气等)从所述衬底10扩散至可能因这些杂质或污染物而受损的器件中,同时还可以提供平坦的顶表面。
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包括有源层21、第一栅极22、第二栅极23、第一源极24以及第一漏极25,同时为了使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中的各金属层彼此绝缘,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绝缘层。具体而言,所述有源层21设置在所述缓冲层11上,第一栅极绝缘层12覆盖在所述有源层21以及所述缓冲层11。第一栅极22设置在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12上,第二栅极绝缘层13覆盖在所述第一栅极22以及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12上。第二栅极23设置在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13上,层叠的层间绝缘层14、第一钝化层15以及第二钝化层16覆盖在所述第二栅极23以及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13上。
其中,所述第一栅极22和所述第二栅极23对应所述有源层21的沟道设置。所述第一栅极22、所述第二栅极23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12、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13、所述层间绝缘层14、所述第一钝化层15以及所述第二钝化层16均有氧化硅或氮化硅等无机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源极24和所述第一漏极25设置在所述第二钝化层16上,所述第一源极24与所述有源层21的沟道一侧的源区电连接,所述第一漏极25与所述有源层21的沟道另一侧的漏区电连接,所述源区和所述漏区位于所述沟道的相对两侧。第一平坦化层17覆盖所述第一源极24、所述第一漏极25以及所述第二钝化层16。其中所述第一源极24、所述第一漏极25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由有机材料形成,以更好地平坦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的起伏地形,提供较好的平坦表面。
可选地,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部分膜层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的部分膜层同层设置,以使所述光感传感器3和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形成,简化工艺流程。具体地,所述光感传感器3包括下电极27、上电极28以及设置在所述下电极27和所述上电极28之间的本征半导体层29。所述下电极27与所述第二栅极23同层设置,当然地,本申请不限于此,本申请的所述下电极27还可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的其他金属层同层设置,比如第一栅极22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同层设置”是指在制备工艺中,将相同材料形成的膜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得到至少两个不同的结构,则所述至少两个不同的结构同层设置。比如,本实施例的所述下电极27与所述第二栅极23由同一导电膜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后得到,则所述下电极27与所述第二栅极23同层设置。
所述层间绝缘层14在对应所述下电极27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暴露出所述下电极27,所述本征半导体层29填充在所述第一开孔内,并覆盖在所述下电极27上。所述第一钝化层15在对应所述本征半导体层29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暴露出所述本征半导体层29,所述上电极28填充在所述第二开孔内,并覆盖所述本征半导体层29。所述上电极28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等透明导电材料。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2,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20远离所述衬底10一侧的发光功能层30。所述发光功能层30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3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32之间的发光层33。
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2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31,所述第一电极31与对应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电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电极31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上,并通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的过孔与所述第一漏极25电连接,以实现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的电连接。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用于给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31提供驱动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像素定义层40,所述像素定义层40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31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并覆盖所述第一电极31以及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所述像素定义层40包括黑色色素,以使得所述像素定义层40具有遮挡光线的功能。所述像素定义层40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电极31对应设置的第一开口41,和与所述光感传感器3对应设置的第二开口42。所述第一开口41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31。所述第二开口42能够使光线穿过所述像素定义层40到达所述光感传感器3,解决了现有屏下光学指纹难以直接应用在OLED产品中的问题。
所述发光层33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4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并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4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内的所述第一电极31上。第二电极层32设置在所述发光层33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所述发光层33在所述第二电极层32和所述第二电极层32的作用下发光。其中,所述第一电极31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层32为阴极。当然地,所述发光层33还可包括辅助功能层,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等有机功能层。
所述第二电极层32包括对应所述第二开口42设置的第三开口321。所述第三开口321的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开口42的孔径,使得所述第三开口321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开口42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且所述第三开口321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42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以避免所述第二电极层32遮挡所述第二开口42。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三开口321设置的金属抑制层50。所述金属抑制层50铺设在所述第二开口42内。可选地,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材料包括具有亲油基团的有机材料,所述第二电极层32的材料包括具有亲水基团的金属材料。
在制备所述第二电极层32之前,先采用蒸镀等工艺在对应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位置蒸镀所述金属抑制层50,然后在所述发光层33上沉积整面的所述第二电极层32,并利用所述第二电极层32和所述金属抑制层50之间基团相互排斥的作用实现图案化,使的所述第二电极层32在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位置自然断开形成所述第三开口321。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所述发光功能层30远离所述驱动电路层20一侧的封装层60,所述封装层60用于保护所述发光功能层30,以避免水氧侵入所述发光层33导致发光层33失效。具体而言,所述封装层60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32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所述封装层60还覆盖所述第二电极层32和所述金属抑制层50,且所述金属抑制层50还填充到所述第二开口42和所述第三开口321内,所述封装层60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折射率。
可选地,所述封装层6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有机封装子层62、第二无机封装子层63。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与所述金属抑制层5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侧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填充在所述第二开口42和所述第三开口321内,且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折射率,以使经过所述第二开口42的光线发生汇聚。可选地,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的折射率为1.7,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折射率为1.4。
具体地,参照图3,所述第二开口42的坡度角小于90度,以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42的所述像素定义层40形成以斜坡,进而使得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42的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所述金属抑制层50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三开口321的侧壁,如此所述金属抑制层50覆盖在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上的部分也具有小于90度的坡度角。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开口42的坡度角a是指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与所述像素定义层40覆盖的平坦层之间的夹角,而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是指像素定义层40形成所述第二开口42后被所述第二开口42暴露出来的表面。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坡度角是指覆盖在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上的所述金属抑制层50部分与所述像素定义层40覆盖的平坦层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地,当被手指指纹F反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达到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界面时,基本垂直于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的光线能够到达所述光感传感器3,如图3中的光线X;而其他角度的光线则会被所述金属抑制层50折射,如图3中的光线Y和Y’。而且由于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折射率,使得被所述金属抑制层50折射的光线会向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上汇聚,以增加到达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的光线数量,从而提高形成的光学指纹图案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指纹识别的精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第二开口处的细节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显示面板10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层60远离所述衬底10一侧的彩色滤光层70,所述彩色滤光层70包括遮光部71和滤光部72。所述遮光部71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开口41设置的第四开口711和对应所述第二开口42设置的第五开口712,所述滤光部72对应所述第四开口711设置。所述遮光部71的材料包括黑色矩阵等不透光材料。
可选地,所述滤光部72包括红色彩膜、绿色彩膜以及蓝色彩膜,其中所述红色彩膜对应所述红色子像素R设置,所述绿色滤光部72对应所述绿色子像素G设置,所述蓝色滤光部72对应所述蓝色子像素B。
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口42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五开口712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所述光感传感器3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重叠区域重合。如此可使得只有透过所述重叠区域的光线才能达到所述光感传感器3,其他部分大角度的光线则会被所述第二开口42附近的所述像素定义层40以及所述第五开口712附近的所述遮光部71吸收掉。
如此,所述像素定义层40以及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第二开口42、所述遮光部71以及所述遮光部71的第五开口712相当于构成了一个准直器,所述准直器能够对通过其自身的光线进行准直,并过滤掉部分大角度光线,使得只有较小范围内的准直光线射向所述光感传感器3,以实现高信噪比,提高了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识别精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口42与所述第五开口712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二开口42尺寸与所述第五开口712尺寸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口4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与所述第五开口71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二开口4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的尺寸与所述第五开口71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的尺寸相同,也即所述第二开口4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五开口71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重合,以提高所述准直器对光效的准直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彩色滤光层70和所述封装层60之间还设置有调节层80,所述调节层80用于调节所述彩色滤光层70与所述封装层60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所述彩色滤光层70与所述像素定义层40之间的距离,使得形成预设高度的所述准直器,以提高所述准直器对光线的准直效果。其中所述调节层80的材料包括OC胶等透明胶材。
具体地,参照图5,为了提高所述准直器对光线的准直效果,所述准直器的各参数需要满足如下关系式:
Figure BDA0003996624540000101
其中,上述关系式中的“L”表示所述准直器的高度,“D”表示所述准直器的孔径,“Z”表示手指指纹F的一个指纹周期,一个指纹周期包括指纹中相邻的一个脊和一个谷的距离之和,;“H”表示手指指纹F到光感传感器3的距离。
通过使所述准直器的各参数满足上述关系式,当光线被手指指纹F反射经过所述准直器时,使得基本垂直于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的光线能够到达所述光感传感器3,如图3中的光线X,而其他大角度的光线则会被所述遮光部71以及所述像素定义层40遮挡,如此可对大角度的光线进行筛选,使得更多的大角度光线不会被所述光感传感器3接收,进而使得每个所述光感传感器3识别较小区域的光线,以实现更高的信噪比,进一步提高光感传感器3的识别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准直器的高度包括所述遮光部71的厚度、所述调节层80的厚度、所述封装层60的厚度以及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厚度之和,也即是所述遮光部71的上表面到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遮光部71的上表面是指所述遮光部71远离所述封装层60的表面,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下表面是指所述像素定义层40远离所述封装层60的表面。另外,所述准直器的孔径是指所述第二开口42和所述第五开口712的所述重叠区域的尺寸,也即所述第二开口4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的尺寸,比如所述第二开口42和所述第五开口712的所述重叠区域为圆形时,所述准直器的孔径也即圆形的直径。所述准直器的孔径小于半个指纹周期,比如所述准直器的孔径小于200微米,如此使得每个所述光感传感器3只接收很小范围的光线,进而使得指纹识别的图像更精细,进一步提高指纹识别的精度。
进一步地,当被所述准直器筛选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达到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界面时,基本垂直于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的光线能够到达所述光感传感器3,如图5中的光线X;而其他角度的光线则会被所述金属抑制层50折射,如图5中的光线Y和Y’。而且由于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折射率,使得被所述金属抑制层50折射的光线会向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上汇聚,以增加到达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的光线数量,从而提高形成的光学指纹图案的清晰度,进而进一步提高指纹识别的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所述显示面板101上的膜层结构进行设计以形成所述准直器,以使被手指指纹F反射的光线能够穿过所述准直器达到所述光感传感器3,从而实现所述显示面板101的指纹识别功能。同时,所述准直器还具有光线准直功能,以过滤掉部分大角度光线,提高了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信噪比,进而提高了光感传感器3的识别精度。而且低折射率的金属抑制层50设置在第二开口42内并与高折射率的封装层60配合,以将所述准直器筛选的光线朝向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汇聚,以增加到达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的光线数量,从而提高形成的光学指纹图案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指纹识别的精度。
另外,本实施例的所述显示面板101与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还存在如下不同:继续参照图4,所述驱动电路层20还包括第二漏极26,所述第二漏极26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上,并通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的过孔与所述第一漏极25电连接。第二平坦化层18覆盖在所述第二漏极26以及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上,所述第一电极31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化层18上,并通过所述第二平坦化层18的过孔与所述第二漏极26电连接。所述像素定义层40覆盖在所述第一电极31以及所述第二平坦化层18上。
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漏极26能够满足所述显示面板101更丰富的布线需求,同时所述第二漏极26和所述第一漏极25电连接,能够降低所述第一电极31的接触阻抗。另外,通过设置叠层的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和所述第二平坦化层18,能够更好的平坦所述驱动电路层20的起伏地形,形成更平坦的表面,以利于形成表面平坦的所述第一电极31。其他说明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显示面板102还包括位于所述封装层60和所述彩色滤光层70之间的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子层91,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在对应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位置设置有第六开口911,且所述第六开口911对应所述第二开口42设置。所述准直器还包括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及其所述第六开口911。
具体地,可采用DOT(Direct on-cell touch,直接将触控层制作于封装层60上)触控方案将所述触控层直接制备在所述封装层60上,以实现更好的透过率、耐弯折性能,同时可以有效减小所述显示面板102的厚度,降低产品成本。可选地,在所述封装层60上制备所述触控层之前还可在所述封装层60上先形成一层保护层,以保护所述封装层60。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可包括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以实现触控功能。同时为了降低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的电阻,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的材料可选用不透光金属,如铜等。但不透光的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会遮挡光线,影响所述光感传感器3对光线的识别,为此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在对应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位置设置第六开口911,以允许光线透过。所述第六开口911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开口42和所述第五开口712的重叠区域,使得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以及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对应的所述第六开口911也构成所述准直器的一部分,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准直器的光线准直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42与所述第六开口911的形状相同,且第二开口42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开口911的尺寸。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口4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与所述第六开口911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二开口4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开口911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的尺寸。也即所述第六开口911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开口42靠近所述衬底10的底面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重合,以避免所述触控电极子层91遮挡所述第二开口42。
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口42、所述第五开口712以及所述第六开口911在所述衬底10上的正投影重合,如此可使构成所述准直器的各个开口的尺寸最小,进而降低所述准直器漏光的风险。
另外,本实施例的所述显示面板102与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1还存在如下不同:继续参照图6,所述显示面板102还包括第一电源线36,所述第一电源线36与所述第二漏极26同层设置,所述第一电源线36通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17的过孔与所述上极板电连接,用于给所述光感传感器3提供恒定的偏压。其他说明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金属抑制层和封装层界面发生全反射的原理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当被所述准直器筛选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达到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第一界面时,光线会在所述封装层60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第一界面发生全反射,使得经过所述金属抑制层50出射的光线偏离所述光感传感器3,以进一步过滤经过所述准直器的大角度光线,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信噪比,提高识别精度。
具体地,参照图7,当被手指指纹F反射的光线经过所述准直器后,由于所述准直器的准直作用,使得经过所述准直器的光线基本垂直于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但这些基本垂直于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接收表面的光线中不可避免的还会存在一些大角度光线,比如图7中示意性示出的大角度光线Y和Y’,这些大角度光线Y和Y’同样会影响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信噪比。
为此,通过在所述准直器靠近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位置设置高折射率的封装层60和底折射率的金属抑制层50,以过滤掉这些大角度光线Y和Y’。可选地,为过滤掉这些大角度光线Y和Y’,可通过设置预设坡度的所述金属抑制层50,使这些大角度光线Y和Y’射向所述封装层60和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第一界面时发光全反射。
具体而言,通过调整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所述第二开口42的形状,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42的所述像素定义层40部分具有一坡度,进而使的所述金属抑制层50覆盖在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后也形成一定的坡度。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口42的纵截面形状包括倒梯形,使得所述第二开口42具有一坡度角a,所述坡度角a大于或者等于55度。如此所述金属抑制层50覆盖在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上的部分也具有大于或者等于55度的坡度角,以实现大角度光线Y和Y’在所述封装层60和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界面时发光全反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开口42的坡度角a是指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与所述像素定义层40覆盖的平坦层之间的夹角,而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是指像素定义层40形成所述第二开口42后被所述第二开口42暴露出来的表面。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坡度角是指覆盖在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上的所述金属抑制层50部分与所述像素定义层40覆盖的平坦层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7,当大角度光线Y和Y’在所述封装层60和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第一界面发光全反射后,全反射的光线会再次射向所述封装层60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第二界面,并在所述第二界面发生折射,折射出去的光线偏离所述光感传感器3,从而过滤掉大角度光线Y和Y’,以进一步对经过所述准直器的光线进行筛选,进一步提高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信噪比和识别精度。其中所述第一界面和所述第二界面为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两个不同表面,所述第一界面由所述金属抑制层50覆盖在所述第二开口42的侧壁所形成,所述第二界面由所述金属抑制层50覆盖在所述像素定义层40下面的平坦层所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被手指指纹F反射的光线能够穿过所述准直器达到所述光感传感器3,所述准直器还具有光线准直功能,以过滤掉部分大角度光线,提高了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信噪比,进而提高了光感传感器3的识别精度。而且低折射率的金属抑制层50设置在第二开口42内并与高折射率的封装层60配合,使经过所述准直器筛选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达到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61与所述金属抑制层50的第一界面时发生全反射,使得经过所述金属抑制层50出射的光线偏离所述光感传感器3,以进一步过滤经过所述准直器的大角度光线,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光感传感器3的信噪比,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其中之一的显示面板。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手机、平板、电视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电子显示产品。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中,该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设置在相邻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光感传感器,第一电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像素定义层在对应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并在对应所述光感传感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电极层在对应第二开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开口,金属抑制层对应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且铺设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封装层覆盖所述金属抑制层且填充到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的折射率;本申请通过在像素定义层上设置第二开口,以使光线能够穿过像素定义层到达光感传感器,解决了现有屏下光学指纹难以直接应用在OLED产品中的问题,同时低折射率的金属抑制层设置在第二开口内并与高折射率的封装层配合,以将指纹反射光朝向光感传感器的接收表面汇聚,以增加到达光感传感器的接收表面的光线数量,从而提高形成的光学指纹图案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指纹识别的精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设置在相邻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光感传感器;
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对应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设置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光感传感器对应设置的第二开口;
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第二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对应所述第二开口设置的第三开口;
金属抑制层,对应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且铺设在所述第二开口内;
封装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封装层还覆盖所述金属抑制层且填充到所述第二开口内;
其中,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的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所述金属抑制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子层、有机封装子层、第二无机封装子层;
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与所述金属抑制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接触,且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子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金属抑制层的折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彩色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遮光部和滤光部,所述遮光部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的第四开口和对应所述第二开口设置的第五开口,所述滤光部对应所述第四开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黑色色素,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五开口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二开口尺寸与所述第五开口尺寸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与所述第五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二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的尺寸与所述第五开口靠近所述衬底的底面的尺寸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子层,所述触控电极子层包括对应所述第二开口设置的第六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六开口的形状相同,且第二开口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开口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传感器的部分膜层与所述驱动电路的部分膜层同层设置。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614536.3A 2022-12-13 2022-12-13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60180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4536.3A CN116018018A (zh) 2022-12-13 2022-12-13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4536.3A CN116018018A (zh) 2022-12-13 2022-12-13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018A true CN116018018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2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14536.3A Pending CN116018018A (zh) 2022-12-13 2022-12-13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801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62489A (zh) * 2023-10-12 2023-11-14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62489A (zh) * 2023-10-12 2023-11-14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7062489B (zh) * 2023-10-12 2024-01-3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7979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353362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90128010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3126830B (zh) 触摸显示装置
CN109254681A (zh)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US11625115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TW201937779A (zh) 具有觸控感測器之發光顯示裝置
US2023014268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58137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US11907454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3569617A (zh) 指纹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EP405390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US11839107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JP2023524325A (ja)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16018018A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3050836B (zh)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2928225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76856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KR20210086143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985848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19007391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20240055949A (ko) 표시 장치
KR20210080953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17608425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KR20220144454A (ko)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