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4390A -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4390A
CN116014390A CN202310091036.4A CN202310091036A CN116014390A CN 116014390 A CN116014390 A CN 116014390A CN 202310091036 A CN202310091036 A CN 202310091036A CN 116014390 A CN116014390 A CN 116014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istribution
distance
distribution flow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10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14390B (zh
Inventor
熊永锋
陈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10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4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14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73Containers for storing liquids; Delivery conduits therefor
    • H01M50/682Containers for storing liquids; Delivery conduits therefor accommodated in battery or cell cas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端盖组件以及下塑胶组件。壳体具有开口及设置有与开口相连通的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存储流体和收容电极组件。端盖组件覆盖开口。下塑胶组件包括盖板和连接于盖板在下塑胶组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个分配件,每个分配件均设置有回流槽,回流槽收集从容纳腔内流出的流体并分配至容纳腔内。每个回流槽在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第一分配流道位于第二分配流道和下塑胶组件的中轴线之间,且第一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大于第二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从而使回流至容纳腔在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靠近中轴线区域附近的电解液要多于回流至边缘区域附近的电解液。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而日益严峻的空气形势也进一步促进了储能装置的兴起和发展。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的储能装置成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极组件。壳体内收容有电解液,电极组件浸润在电解液中。电极组件与电解液之间能够发生电化学反应,并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从而使储能装置能够向外输出电能。然而,储能装置在循环充放电时或者在长期存放时,壳体中的电解液会逐渐分解,并产生气体。储能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出现电解液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以解决储能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出现电解液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端盖组件以及下塑胶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置有与所述开口相连通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存储流体。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端盖组件覆盖所述开口。所述下塑胶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端盖组件的盖板和连接于所述盖板在所述下塑胶组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个分配件,每个所述分配件均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回流槽,所述回流槽收集从所述容纳腔内流出的流体并分配至所述容纳腔内,以浸润所述电极组件。其中,每个所述回流槽在所述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所述第一分配流道位于所述第二分配流道和所述下塑胶组件的中轴线之间,且所述第一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分配件在所述下塑胶组件的宽度方向相对所述盖板对称设置,从而方便分配件的安装、提高分配件和盖板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配流道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配流道等间距排布设置;所述第二分配流道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等间距排布设置,以优化流体在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之间的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分配流道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相邻的所述第一分配流道和所述第二分配流道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与所述第一间距或第二间距相等,以优化流体在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之间的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配流道配置为多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配流道之间的间距在所述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自远离所述中轴线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中轴线的一侧减小;多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之间的间距在所述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自远离所述中轴线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中轴线的一侧减小;或者,多个所述第一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在所述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自远离所述中轴线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中轴线的一侧增大;多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在所述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自远离所述中轴线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中轴线的一侧增大,从而使得回流槽在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靠近中轴线区域附近流体流量大于边缘区域附近的流体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与所述第二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4,从而保证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中均有流体流过,且避免流体集聚在回流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配流道配置为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分配流道配置为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12-3.24,从而保证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中均有流体流过,且避免流体集聚在回流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件包括第一板和与所述第一板连接的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板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第一板之间;所述第一板开设有所述第一分配流道和所述第二分配流道。第一板、第二板和盖板用于共同围合形成回流槽,从而收容从容纳腔中流出的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配流道和所述第二分配流道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板设置,所述第一分配流道与所述第二板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分配流道与所述第二板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和/或所述第二距离为0.5mm-3mm,以避免电解液潴留在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连接处附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远离所述第一板的侧部凸设有与所述第一板相对设置的卡块,所述盖板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卡块相卡接的卡槽,从而提高分配件与盖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塑胶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连接的连接件,所述中轴线穿过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最靠近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一分配流道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卡块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与所述第四距离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值,使得从第一板远离盖板的一侧能够通过最靠近连接件的第一分配流道判断卡块与卡槽是否组装到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二边缘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或所述第二边缘部呈圆角过渡设置,从而避免第一板对电极组件的极耳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分配流道和/或所述第二分配流道相连通的辅助分配流道,从而在第一分配流道和/或第二分配流道被堵塞时,为流体提供回流通道,以及提高第一分配流道和/或第二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避免流体集聚于回流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凸设有与所述第二板相对设置的挡块,以避免回流槽中的元器件将第一分配流道或第二分配流道堵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配流道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第二分配流道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所述挡块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所述第五距离和/或所述第六距离小于所述第七距离,以避免挡块阻挡流体流动至第一分配流道或第二分配流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储能装置(例如方形电池、圆形电池)的电极组件(卷芯)一般采取卷绕的方式,在卷绕完成后中间区域的收紧力最大,此处的热量也最大,在与电解液反应时,需要消耗的电解液也更多。而外侧的卷芯极片热量没有那么多,所消耗的电解液自然不会那么多。本申请基于设置第一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大于第二分配流道的流体流量,且第一分配流道位于第二分配流道和下塑胶组件的中轴线之间,从而在电解液通过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分配至所述容纳腔时,回流至容纳腔中间区域附近的电解液要多于回流至边缘区域附近的电解液,进而使电解液在储能装置中均匀分布。另外,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还可以使容纳腔中的气体可以从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同步地流出至回流槽内,以避免气体集聚于容纳腔的中间区域附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下塑胶组件中的分配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下塑胶组件中的分配本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分配本体沿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下塑胶组件中的分配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下塑胶组件中的分配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储能装置1;壳体10;开口101;容纳腔102;电极组件11;电芯111;极耳112;端盖组件20;顶盖片21;极柱22;防爆阀23;下塑胶组件30;中轴线C1;盖板31;卡槽3111;卡接板312;卡扣孔3121;分配本体32;分配本体32a;分配本体32b;分配本体32c;分配本体32d;分配本体32e;分配本体32f;分配件321;回流槽301;第一分配流道302;第一通孔3021;第二分配流道303;第二通孔3031;辅助分配流道304;连接口305;第一板3211;第二板3212;第一边缘部3213;第二边缘部3214;卡块3215;卡扣3216;挡块3217;连接件322;第一间距S1;第二间距S2;第三间距S3;第一距离D1;第二距离D2;第三距离L1;第四距离L2;距离L3;第五距离M1;第六距离M2;第七距离M3;第一虚线N1;第二虚线N2;第三虚线N3;第四虚线N4;第五虚线N5。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本申请中的储能装置包括但不局限于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中的至少一种。动力电池包括但不局限于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在储能装置为单体电池时,储能装置可为方形电池。
可以理解地,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储能装置,储能装置以方形动力电池为例结合图1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储能装置为方形动力电池仅用于进行说明,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储能装置的产品类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极组件。壳体内收容有电解液,电极组件浸润在电解液中。电极组件与电解液之间能够发生电化学反应,并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从而使储能装置能够向外输出电能。然而,储能装置在循环充放电时或者在长期存放时,壳体中的电解液会逐渐分解,并产生气体。储能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出现电解液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特别的是,储能装置中不同位置处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不同。其中,储能装置中位于中间区域附近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大于位于边缘区域附近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在本申请中,为了更清楚地描述,将X轴方向定义为下塑胶组件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定义为下塑胶组件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定义为下塑胶组件的高度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的爆炸图。储能装置1包括壳体10、端盖组件20以及下塑胶组件30。壳体10具有开口101,且壳体10设置有容纳腔102。容纳腔102与开口101相连通。容纳腔102用于存储流体。储能装置1还包括电极组件11,电极组件11容纳于容纳腔102内,且浸润在容纳腔102中的流体中。其中,流体包括电解液和气体,即流体为电解液与气体混合体。端盖组件20覆盖开口101,以将开口101封闭,从而将流体和电极组件11密封在容纳腔102内。下塑胶组件30位于端盖组件20和电极组件11之间。下塑胶组件30包括安装于端盖组件20的盖板31和连接于盖板31在下塑胶组件30的宽度方向的两个分配件321。每个分配件321均设置有与容纳腔102相连通的回流槽301。回流槽301收集从容纳腔102内流出的流体并分配至容纳腔102内,以浸润电极组件11。
其中,每个回流槽301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第一分配流道302位于第二分配流道303和下塑胶组件30的中轴线C1之间,且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大于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其中,中轴线C1平行于下塑胶组件30的宽度方向,且位于下塑胶组件30在长度方向的中部。具体地,电极组件11包括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极耳112,下塑胶组件30的中部可以是位于两个极耳112连线的中点或中点附近的区域,下塑胶组件30的边缘区域可以是靠近两个极耳112附近的区域。其中,储能装置1的中间区域与下塑胶组件30的中间区域相对应,储能装置1的边缘区域与下塑胶组件30的边缘区域相对应。容纳腔102的中间区域与下塑胶组件30的中间区域相对应,容纳腔102的边缘区域与下塑胶组件30的边缘区域相对应。下塑胶组件30还包括分配本体32。分配本体32包括连接件322和连接于连接件322两端的两个分配件321。连接件322位于下塑胶组件30的中部,且中轴线C1穿过连接件322。其中,分配件321可以与连接件322一体成型或分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地描述壳体10、端盖组件20、电极组件11和下塑胶组件30的设置方式,并非是对各个元件的连接位置、连接关系及具体构造等做具体限定。图1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储能装置1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储能装置1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储能装置1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感应器、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线束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在循环放电时或者在长期存放时,储能装置1中的电解液会逐渐分解,并产生气体。具体地,电极组件11和电解液在发生产生电能的电化学反应时,常常会伴随有副反应,副反应主要由电解液产生。副反应会导致电解液分解,并伴随生成气体产物。例如,以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EC/DMC)体系的电解液为例。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体系的电解液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碳酸乙烯酯溶剂会因得到一个电子而发生开环,紧接着因再次得到一个电子而导致分子结构的断裂,并生成甲酸锂基和乙醇锂基。在电解液中存在H+离子时,乙醇锂基会与H+离子结合生成乙醇锂。电解液中的乙醇锂会与碳酸二甲酯溶剂反应生成碳酸甲乙酯(EMC)和甲醇锂,且反应生成的碳酸甲乙酯还会进一步与电解液中的乙醇锂反应,并生成碳酸二乙酯(DEC)和甲醇锂。电解液中的碳酸二乙酯在得到两个电子后会发生分解反应,并生成碳酸锂和乙烯气体。此外,电解液中的碳酸二甲酯在得到电子后会分解生成甲基官能团,两个甲基官能团在相结合后会生成乙烷气体。如此,随着储能装置1的循环充放电,储能装置1中的电解液会逐渐分解并生成气体。储能装置(例如方形电池、圆形电池)的电极组件(卷芯)一般采取卷绕的方式,在卷绕完成后中间区域的收紧力最大,此处的热量也最大,在与电解液反应时,需要消耗的电解液也更多。而外侧的卷芯极片热量没有那么多,所消耗的电解液自然不会那么多。
其中,储能装置1中不同位置处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不同。具体地,储能装置1中位于中间区域附近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大于边缘区域附近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即储能装置1中的电解液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靠近中轴线C1附近的分解速率要大于靠近边缘区域附近的分解速率。因此,储能装置1在使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便会出现电解液分布不均的问题。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回流槽301、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从而可以将从容纳腔102内流出的电解液分配至容纳腔102内,且由于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大于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因而从第一分配流道302流过的电解液要多于从第二分配流道303流过的电解液,从而使回流至容纳腔102中间区域附近的电解液要多于回流至边缘区域附近的电解液,进而使电解液在储能装置1中均匀分布。另外,电解液分解速率越快,电解液分解生成的气体就越多,即容纳腔102中的电解液在中间区域附近会比边缘区域附近产生更多的气体。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大于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还可以使容纳腔102中的电解液分解所产生的气体可以同步地流出至回流槽301内,以避免气体集聚于容纳腔102的中部区域附近。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在受到震动、晃动或翻动时,容纳腔102中的电解液会从容纳腔102中溢出,并沿下塑胶组件30的高度方向溢出至回流槽301内。溢出至回流槽301中的电解液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重新回流至容纳腔102内。本申请中根据容纳腔102中不同位置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的不同,通过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对电解液的回流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电解液的再分配,进而使得容纳腔102中的电解液均匀分布。
请参阅图3,两个分配件321在下塑胶组件30的宽度方向相对盖板31对称设置,以在安装下塑胶组件30时,位于盖板31不同侧的分配件321可以相互替换,从而不用区分分配件321的安装方向,进而方便分配件321的安装、提高分配件321和盖板31的组装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分配件321所形成的两个回流槽301在下塑胶组件30的宽度方向也相对盖板31对称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分配件321包括第一板3211和与第一板3211连接的第二板3212。第一板3211与盖板31相对设置。第二板3212位于盖板31和第一板32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3211和第二板3212均配置为长方形板。第一板3211和第二板3212的长边方向均平行于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第一板3211连接于第二板3212远离盖板31的一个侧部,且第一板3211和第二板3212连接后第一板3211和第二板3212相互垂直。其中,第一板3211、第二板3212和盖板31共同围合形成回流槽301,从而能够收容从容纳腔102中流出的电解液。第一板3211开设有连通回流槽301和容纳腔10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其中,分配件321还可以对电极组件11限位,使电极组件11在容纳腔102中保持相对固定,从而避免电极组件11在储能装置1的运输过程中在容纳腔102中发生大幅度的晃动而出现电连接异常或者发生短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板3212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板3211。第一板3211和第二板3212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靠近下塑胶组件30的边缘区域形成连通回流槽301和容纳腔102的连接口305,以便于储能装置1在受到晃动时,容纳腔102中的电解液通过连接口305流出至回流槽301内。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电极组件11包括电芯111和与电芯111连接的极耳112。电芯111浸润在容纳腔102中的电解液中。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1包括沿下塑胶组件30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两个电芯111。需要说明的是,电芯111的数量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电芯111的数量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来设计。端盖组件20包括顶盖片21和穿设于顶盖片21中的极柱22。顶盖片21与壳体10连接,且覆盖开口101。极柱22与极耳112连接,从而实现向外输出电能。盖板31连接于顶盖片21朝向开口101的一侧,且盖板31中开设有供极柱22穿过的安装孔。在极耳112与极柱22连接后,极耳112位于两个分配件321的第一板3211之间。
第一板3211包括第一边缘部3213和第二边缘部3214。第二边缘部3214的一端连接第二板3212,另一端连接第一边缘部3213。第一边缘部3213位于第一板3211远离第二板3212的侧部。第二边缘部3214位于第一板3211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远离中轴线C1的侧部。第一边缘部3213和/或第二边缘部3214呈圆角过渡设置。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缘部3213和第二边缘部3214分别呈圆角设置,且第一边缘部3213和第二边缘部3214的连接处呈圆角过渡,以实现第一边缘部3213和第二边缘部3214的平滑设置以及平滑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储能装置1的安装过程中,极耳112与第一板3211容易发生接触或剐蹭;或者,在储能装置1受到震动时,极耳112与第一板3211之间会发生触碰或剐蹭。其中,由于极耳112为脆弱的片状结构,因而极耳112在受到剐蹭时容易被划伤或划破。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边缘部3213、第二边缘部3214呈圆角设置以及第一边缘部3213和第二边缘部3214的连接处呈圆角过渡,避免了第一板3211存在锐角或毛刺,从而避免了第一板3211对极耳112造成损伤。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分别靠近第二板3212设置,以避免电解液潴留在第一板3211和第二板3212之间的连接处附近,并使电解液可以快速地回流至容纳腔102内。
其中,第一分配流道302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二分配流道303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和/或第二距离D2为0.5mm-3mm。第一距离D1可以是第一分配流道302靠近第二板3212的边缘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D2可以是第二分配流道303靠近第二板3212的边缘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可以相同。例如,第一距离D1可以为0.5mm,第二距离D2可以为0.5m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分别可以为0.5mm、0.7mm、0.75mm、1mm、1.2mm、1.25mm、1.3mm、1.5mm、1.6mm、1.8mm、2mm、2.4mm、2.5mm、3mm等中的任意一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可以不同,例如,第一距离D1可以为1.2mm,第二距离D2可以为1.25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配流道302配置为开设于第一板3211的第一通孔3021,第二分配流道303配置为开设于第一板3211的第二通孔3031。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可以用第一通孔3021和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02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积。第一通孔3021和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其他异形等。其中,第一通孔3021和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021和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均为圆形。又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02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与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4。如此,在回流槽301中的电解液回流至容纳腔102时,在保证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中均有电解液流过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电解液流量差别过大而导致电解液集聚在回流槽301内。其中,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的具体比值可以根据储能装置1中电解液的分解速率、下塑胶组件30在长度方向的尺寸、第一分配流道302与第二分配流道303的间距等因素具体设置,本申请中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当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位于中间区域附近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与位于边缘区域附近的电解液的分解速率的比值较大时,可以增大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与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的比值,从而使更多地电解液回流至下塑胶组件30的中间区域附近。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与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的比值可以为1.07、1.1、1.2、1.27、1.29、1.36、1.5、2、2.5、3、3.5、4等中的任意一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021和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12-3.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021和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可以为1.12、1.2、1.3、1.5、2、2.5、3、3.24等中的任意一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配流道302配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分配流道302之间等间距排布设置。第二分配流道303配置为多个,多个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等间距排布设置。如此,在加工多个第一分配流道302或多个第二分配流道303时可以采用相同的间距进行加工,从而减少加工的复杂程度,以及优化电解液在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分配,从而更好地使容纳腔102中的电解液均匀分布。其中,多个第一分配流道302和多个第二分配流道303可以沿着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回流槽301中,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数量可以分别设置为两个。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数量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数量需要可以根据实际产品设计来设计。
请参阅图3,相邻的两个第一分配流道302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S1,相邻的两个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S2,相邻的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S3。其中,第一间距S1可以为相邻的两个第一分配流道302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即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3021的圆心之间的距离。第二间距S2可以为相邻的两个第二分配流道303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即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3031的圆心之间的距离。第三间距S3可以为相邻的第一分配流道302的中心点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即相邻的第一通孔3021的圆心和第二通孔3031的圆心之间的距离。第三间距S3与第一间距S1或第二间距S2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距S1、第二间距S2及第三间距S3均相等,以优化流体在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分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距S1、第二间距S2、第三间距S3分别可以为2mm-10m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距S1、第二间距S2、第三间距S3分别可以为2mm、3mm、4mm、5mm、6mm、7mm、8mm、8.5mm、9mm、10mm等中的任意一者。
连接件322连接于第一板3211和第二板3212。分配本体32包括连接件322和连接于连接件322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相对两侧的两个分配件321,且两个分配件321相对连接件322对称设置。如此,位于盖板31两侧的两个分配本体32在安装时可以相互替换,从而无需区分分配本体32的安装方向,进而简化分配本体32的安装步骤。其中,连接件322在下塑胶组件30的中间区域,中轴线C1穿过连接件322。分配件321远离连接件322的端部位于下塑胶组件30的边缘区域。
下塑胶组件30还包括与盖板31连接的卡接板312。卡接板312连接于盖板31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远离中轴线C1的侧部。盖板31与卡接板312大体呈“L”形。第二板3212远离第一板3211的侧部凸设有与第一板3211相对设置的卡块3215。盖板31开设有用于与卡块3215相卡接的卡槽3111。当分配件321与盖板31安装在一起后,卡块3215卡入至卡槽3111内。本实施例中通过卡块3215和卡槽3111可以加强分配件321与盖板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卡块3215远离第二板3212的端部设置有倒角,倒角用于方便卡块3215与卡槽3111对齐以及方便卡块3215插入至卡槽3111内。倒角可以构造为直倒角。倒角还可以降低卡块3215与卡槽3111的对齐难度,从而提高分配件321与盖板31的安装速度。例如,当卡块3215与卡槽3111没有正确对齐时,倒角可以对卡块3215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使卡块3215回位到对齐的位置,从而使卡块3215插入至卡槽3111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倒角也可以构造为圆倒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块3215的轮廓形状可以构造为梯形,以方便卡块3215插入至卡槽3111中。卡块3215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自靠近第二板3212的一端向远离第二板3212的一端减小。其中,卡块3215构造为梯形还可以提高卡块3215与卡槽3111的装配容错率,以及避免因制造误差而导致卡块3215无法插入至卡槽31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3212远离连接件322的端部设置有卡扣3216。卡接板312开设有用于与卡扣3216卡接的卡扣孔3121。当分配件321与盖板31安装在一起后,卡块3215卡入至卡槽3111内,卡扣3216卡入至卡扣孔3121内,使得第二板3212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盖板31和卡接板312卡接,从而使得分配件321与盖板31充分固定,进而提高分配件321与盖板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连接件322与最靠近连接件32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1。连接件322与卡块3215远离连接件32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L2。第三距离L1和第四距离L2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值。具体地,图4中的第一虚线N1经过连接件322与第一板3211的连接处,第二虚线N2经过最靠近连接件32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靠近连接件322的侧部,第三虚线N3经过卡块3215远离连接件322的一端。其中,第一虚线N1、第二虚线N2和第三虚线N3分别与第一板3211相垂直。第三距离L1为第一虚线N1与第二虚线N2之间的距离,第四距离L2为第一虚线N1与第三虚线N3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距离L1和第四距离L2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值,以使得从第一板3211远离盖板31的一侧能够通过最靠近连接件32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看到卡块3215。例如,如图4所示,从第一板3211远离盖板31的一侧能够沿着第四虚线N4的视线看到卡块3215。如此,在将分配件321与盖板31安装时,能够通过最靠近连接件32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观察卡块3215是否卡入到卡槽3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配件321与盖板31安装完成后,可以通过自动化检测设备对分配件321与盖板31的安装情况进行检测,通过将第三距离L1和第四距离L2的差值的绝对值设置为小于或等于预设值,使得自动化检测设备可以通过最靠近连接件32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判断卡块3215与卡槽3111是否组装到位。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四虚线N4和第五虚线N5之间在第一板3211靠近盖板31一侧形成的夹角区域为自动化检测设备的识别范围。第二板3212远离第一板3211的端部对应第四虚线N4和第五虚线N5位置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L3的一半为预设值。在第三距离L1和第四距离L2的差值的绝对值设置为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卡块3215至少部分位于第四虚线N4和第五虚线N5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值可以大于0mm,小于或等于12mm,例如预设值可以为1mm、2mm、5mm、7mm、9mm、11mm、11.7mm、12mm等中的任意一者。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是卡块3215与第一分配流道302的位置示意,并不构成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距离L2可以大于第三距离L1,例如第三距离L1可以为13mm,第四距离L2可以为14mm。
在分配件321与盖板31安装之前,自动化检测设备可以通过卡槽3111识别到顶盖片21,在自动化检测设备检测到对应卡槽3111区域的顶盖片21被遮挡时,自动化检测设备判断分配件321与盖板31装配,在自动化检测设备通过最靠近连接件32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检测到卡块3215时,自动化检测设备判断卡块3215与卡槽3111组装到位。
其中,预设值与第一板3211在下塑胶组件30的高度方向的厚度、最靠近连接件32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相对两端的距离等因素相关。例如,在第一板3211的厚度越大,或者,最靠近连接件322的第一分配流道302相对两端的距离越小时,预设值就越小。
在本实施例中,端盖组件20还包括设置于顶盖片21的防爆阀23。在储能装置1由于不当充电、意外短路、受到外界破坏时,储能装置1的温度会急剧升高并伴随产生大量的气体。在储能装置1的内部压力大于一定值时,防爆阀23会被气体冲开,使储能装置1的内部压力下降,从而确保储能装置1的安全。具体地,防爆阀23设置于顶盖片21对应连接件322的位置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大于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还可以使得储能装置1在被破坏时,储能装置1中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分配流道302更快速地抵达防爆阀23,从而提高防爆阀23的相应速度,以及提高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32a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多个第一分配流道302之间的间距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中轴线C1的一侧减小;多个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间距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中轴线C1的一侧减小。如此,可以使得回流槽301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靠近中轴线C1区域附近流体流量大于边缘区域附近的流体流量,从而使更多的电解液回流至容纳腔102中对应中轴线C1区域的位置,进而使电解液在容纳腔102中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分配流道302之间可以部分第一分配流道302等间距排布设置,其余的第一分配流道302之间的间距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中轴线C1的一侧减小。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可以部分第二分配流道303等间距排布设置,其余的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间距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中轴线C1的一侧减小。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32b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多个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中轴线C1的一侧增大;多个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中轴线C1的一侧增大。如此,可以使得回流槽301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靠近中轴线C1区域附近流体流量大于边缘区域附近的流体流量,从而使更多的电解液回流至容纳腔102中对应中轴线C1区域的位置,进而使电解液在容纳腔102中均匀分布。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32c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c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板3212开设有与第一分配流道302相连通的辅助分配流道304。辅助分配流道304自第二板3212朝向回流槽301的一侧向远离回流槽301的一侧开设。辅助分配流道304用于在第一分配流道302被堵塞时为电解液提供回流通道,以及提高第一分配流道302的电解液流量,避免电解液集聚于回流槽301内。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分配流道304的数量可以和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数量一致。其中,辅助分配流道304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辅助分配流道304分别与多个第一分配流道302一一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储能装置1内部中用于绝缘的绝缘膜会脱落。在重力的影响下,回流槽301中的电解液会沿盖板31朝向第一板3211的方向回流至容纳腔102中,因而脱落的绝缘膜会将第一分配流道302堵塞。辅助分配流道304的开口方向位于第二板3212朝向回流槽301的一侧,因此在第一分配流道302被堵塞时,回流槽301中的电解液还可以从辅助分配流道304回流至容纳腔102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分配流道304的数量可以比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数量少,即只有部分第一分配流道302与辅助分配流道304相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分配流道304可以在下塑胶组件30的宽度方向贯穿第二板3212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分配流道304还可以在储能装置1受到破坏时,为储能装置1中电解液生成的气体提供流通通道,以避免因第一分配流道302的堵塞而导致气体无法流至防爆阀23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3212开设有与第二分配流道303相连通的辅助分配流道304,以在第二分配流道303被堵塞时为电解液提供回流流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3212开设有与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分别相连通的辅助分配流道304,以在第一分配流道302和/或第二分配流道303被堵塞时为电解液提供回流流道。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图8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32d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分配本体32d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d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板3211凸设有与第二板3212相对设置的挡块3217。挡块3217自第一板3211向盖板31的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挡块3217的延伸高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置,本申请中不作具体限定。挡块3217用于避免第一分配流道302或第二分配流道303被回流槽301中的元器件堵塞。例如,避免被回流槽301中的极耳112堵塞。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中脱落的绝缘膜在移动至第一板3211的第一分配流道302或第二分配流道303附近时,挡块3217与第一板3211和第二板3212之间可以形成有支撑空间,绝缘膜会被挡块3217止挡,从而避免了第一分配流道302或第二分配流道303朝向盖板31一侧开口被绝缘膜堵塞。
其中,挡块3217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形、棱柱体形、圆台体形等,本申请中不作具体限定,例如,挡块3217可以为长方体形。示例性地,挡块3217远离第一板3211的一端呈圆角设置,以避免挡块3217与极耳112接触时划伤或划破极耳1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配流道302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M1。第二分配流道303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M2。挡块3217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M3。第五距离M1和第六距离M2均小于第七距离M3,以避免挡块3217阻挡电解液流动至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具体地,挡块3217与第二板3212之间形成电解液的流动通道,电解液可以通过流动通道流动至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从而使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更好地发挥分配电解液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距离M2小于第七距离M3,第五距离M1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七距离M3,从而使更多地电解液流动至第一分配流道30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距离M1小于第七距离M3,以进一步调整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块3217设置为多个。挡块3217的数量与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数量之和相对应,以对每个第一分配流道302和每个第二分配流道303分别进行保护。示例性地,挡块3217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四个。其中,四个挡块3217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相同,从而挡块3217与第二板3212之间形成流体的流动通道,使回流槽301的电解液可以更好地流动至第一分配流道302或第二分配流道303。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下塑胶组件30中的分配本体32e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e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板3211相对于第二板3212朝远离盖板31的方向倾斜设置。具体地,第一板3211连接于第二板3212远离盖板31的端部。第一板3211与第二板3212呈钝角设置,即第一板3211靠近第二板3212的一端与盖板31的距离小于第一板3211远离第二板3212的一端与盖板31的距离。如此,可以避免从容纳腔102内流出的电解液潴留在第一板3211靠近盖板31的一面和第一板3211与第二板3212之间的连接处,从而避免电解液的浪费。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下塑胶组件30中的分配本体32f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f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配本体3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板3211与盖板31的距离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下塑胶组件30的边缘位置向中轴线C1的位置增加。第二板3212配置为直角梯形板,第二板3212对应直角边的端部与盖板31连接,对应斜边的端部与第一板3211连接。如此,从容纳腔102内流出的电解液将沿着第一板3211的倾斜方向回流至容纳腔102在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靠近中轴线C1区域附近,从而使中轴线区域附近的电解液得到补充。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储能装置1。储能装置1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其中,用电设备可以为但不限于蓝牙耳机、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以及电动摩托、燃油汽车、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大型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以用电设备为汽车为例进行说明,汽车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或者增程式汽车等。汽车包括储能装置1、控制器和马达。储能装置1用于向控制器和马达供电,作为汽车的操作电源和驱动电源,例如,储能装置1用于汽车的启动、导航和运行时的工作用电需求。例如,储能装置1向控制器供电,控制器控制储能装置1向马达供电,马达接收并使用储能装置1的电力作为汽车的驱动电源,替代或部分地替代燃油或天然气为汽车提供驱动动力。
可以理解的是,用电设备还可以是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其中,电池模组可以由多个储能装置1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形成,电池包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模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具有开口(101),所述壳体(10)设置有与所述开口(101)相连通的容纳腔(102);所述容纳腔(102)用于存储流体;
电极组件(11),所述电极组件(11)容纳于所述容纳腔(102);
端盖组件(20),所述端盖组件(20)覆盖所述开口(101);
下塑胶组件(30),所述下塑胶组件(30)包括安装于所述端盖组件(20)的盖板(31)和连接于所述盖板(31)在所述下塑胶组件(30)的宽度方向的两个分配件(321),每个所述分配件(321)均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102)相连通的回流槽(301),所述回流槽(301)收集从所述容纳腔(102)内流出的流体并分配至所述容纳腔(102)内,以浸润所述电极组件(11);
其中,每个所述回流槽(301)在所述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分配流道(302)和第二分配流道(303),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位于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和所述下塑胶组件(30)的中轴线(C1)之间,且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分配件(321)在所述下塑胶组件(30)的宽度方向相对所述盖板(31)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等间距排布设置;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等间距排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S1),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S2),相邻的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和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S3);所述第三间距(S3)与所述第一间距(S1)或第二间距(S2)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配置为多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配置为多个;
多个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之间的间距在所述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所述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中轴线(C1)的一侧减小;多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之间的间距在所述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所述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中轴线(C1)的一侧减小;或者,
多个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在所述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所述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中轴线(C1)的一侧增大;多个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在所述下塑胶组件(30)的长度方向自远离所述中轴线(C1)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中轴线(C1)的一侧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的流体流量与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的流体流量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配置为第一通孔(3021),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配置为第二通孔(3031),所述第一通孔(3021)和所述第二通孔(3031)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12-3.24。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件(321)包括第一板(3211)和与所述第一板(3211)连接的第二板(3212),所述第一板(3211)与所述盖板(3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板(3212)位于所述盖板(31)和所述第一板(3211)之间;所述第一板(3211)开设有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和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和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板(3212)设置,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与所述第二板(3212)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与所述第二板(3212)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所述第一距离(D1)和/或所述第二距离(D2)为0.5mm-3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3212)远离所述第一板(3211)的侧部凸设有与所述第一板(3211)相对设置的卡块(3215),所述盖板(31)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卡块(3215)相卡接的卡槽(31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组件(3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3211)和所述第二板(3212)连接的连接件(322),所述中轴线(C1)穿过所述连接件(322),所述连接件(322)与最靠近所述连接件(322)的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1),所述连接件(322)与所述卡块(3215)远离所述连接件(322)的一端的距离为第四距离(L2),所述第三距离(L1)与所述第四距离(L2)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值。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3211)包括第一边缘部(3213)和第二边缘部(3214),所述第二边缘部(32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板(3212),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边缘部(3213),所述第一边缘部(3213)和/或所述第二边缘部(3214)呈圆角过渡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3212)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和/或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相连通的辅助分配流道(304)。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3211)凸设有与所述第二板(3212)相对设置的挡块(3217)。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流道(302)与所述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M1),所述第二分配流道(303)与所述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M2),所述挡块(3217)与所述第二板(3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M3),所述第五距离(M1)和/或所述第六距离(M2)小于所述第七距离(M3)。
16.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1),所述储能装置(1)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CN202310091036.4A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0143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36.4A CN116014390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36.4A CN116014390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4390A true CN116014390A (zh) 2023-04-25
CN116014390B CN116014390B (zh) 2023-06-13

Family

ID=8602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1036.4A Active CN116014390B (zh) 2023-02-09 2023-02-09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4390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4675A1 (en) * 2001-08-30 2003-03-06 Packard Thomas G. Longlife storage battery
JP2014096269A (ja) * 2012-11-09 2014-05-22 Toyota Motor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
US20140162095A1 (en) * 2011-08-22 2014-06-12 Zbb Energy Corporation Internal Header Flow Divider for Uniform Electrolyte Distribution
US20150357624A1 (en) * 2014-06-09 2015-12-10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212392313U (zh) * 2020-06-23 2021-01-22 苏州凌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组件
CN215869718U (zh) * 2021-09-06 2022-02-18 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注液缓冲结构和注液装置
CN216354469U (zh) * 2021-10-11 2022-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848003U (zh) * 2022-07-29 2022-11-18 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电解液分布均匀性的液流电池流道框
CN115528378A (zh) * 2022-09-30 2022-12-2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塑胶、顶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115579597A (zh) * 2022-11-11 2023-01-06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414978U (zh) * 2022-09-16 2023-01-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4675A1 (en) * 2001-08-30 2003-03-06 Packard Thomas G. Longlife storage battery
US20140162095A1 (en) * 2011-08-22 2014-06-12 Zbb Energy Corporation Internal Header Flow Divider for Uniform Electrolyte Distribution
JP2014096269A (ja) * 2012-11-09 2014-05-22 Toyota Motor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
US20150357624A1 (en) * 2014-06-09 2015-12-10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212392313U (zh) * 2020-06-23 2021-01-22 苏州凌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组件
CN215869718U (zh) * 2021-09-06 2022-02-18 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注液缓冲结构和注液装置
CN216354469U (zh) * 2021-10-11 2022-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848003U (zh) * 2022-07-29 2022-11-18 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电解液分布均匀性的液流电池流道框
CN218414978U (zh) * 2022-09-16 2023-01-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5528378A (zh) * 2022-09-30 2022-12-2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塑胶、顶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115579597A (zh) * 2022-11-11 2023-01-06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卢波;魏杰;阮庆征;张润来;: "电解液流动分配研究", 电源技术, no. 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4390B (zh)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3316B2 (en)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cross beam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9478611B (zh) 电池子模块载体、电池子模块、电池系统和汽车
US11239511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heat dissipation plate
EP3576180B1 (en) End plate,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the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the battery pack
US20190372069A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guide coupling structur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KR102246772B1 (ko) 배터리 팩
CN111373597A (zh) 具有改进的冷却结构的电池模块
EP4019179B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including battery module
EP4099487A1 (en) Battery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preventing chain ignition
TW201933652A (zh) 具有電池限制器的電池組
CN116014390B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2323136U (zh) 电池
WO2023133749A1 (zh)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KR20170056306A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EP3514004B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EP4099482A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enhanced cooling performanc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CN114400359A (zh) 电芯堆
KR101514426B1 (ko) 커넥터,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배터리 팩의 조립 방법
CN218788463U (zh) 电池包
CN217507561U (zh) 绝缘电池箱及储能电池
EP4311006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venting unit
CN220042167U (zh) 电池模组及备电设备
US20230128584A1 (en) Battery module with improved cooling performan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4210154A1 (en)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comprising same
CN218919099U (zh)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oom 2-B26, Peihong Building, No. 1 Kehui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