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07063A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07063A
CN116007063A CN202111237692.8A CN202111237692A CN116007063A CN 116007063 A CN116007063 A CN 116007063A CN 202111237692 A CN202111237692 A CN 202111237692A CN 116007063 A CN116007063 A CN 116007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jet
indoor unit
unit
induc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376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丰收
赵紫生
苏子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3769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070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07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070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单元和至少两个引风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具有换热风道;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逐一层叠排布,所述引风单元具有引风风道、射流风道和风门,所述引风风道具有与室内空气连通的引风进风口和引风出风口;所述射流风道具有射流口和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引流口,所述射流风道将换热风道内的空气吹出,而使所述引风风道内形成负压,以使所述引风进风口的空气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流动;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射流口处,用以调节所述射流口的开度;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的风门可独立控制。本发明空调室内机可控制不同高度的连续出风量。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家电设备,空调可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换热,从而使人们得到舒适温度的居住环境。
现有空调器一般采用风扇、换热器与导风板结合的方式,实现风温、风向和风速的调节,以满足不同区域用户对风速、温度的需求;另外为保证空调出风气流的舒适度,有产品采用空气引射倍增的方案,设置单出风口,将冷热空气提前混合,减小空气的不连续性影响,提高舒适度。
通过风扇旋转切割空气,输送气流,存在出风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人体体验感较差,易引起不舒适;而空气引射倍增方案虽然实现了风连续稳定输出,但现有空调器采用单出风口设计,通过旋转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制冷或制热,无法实现不同高度的送风控制,限制了其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室内机无法实现在不同高度对风量进行控制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具有换热风道;
至少两个引风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逐一层叠排布,所述引风单元具有引风风道、射流风道和风门,所述引风风道具有引风进风口和引风出风口,所述引风进风口和所述引风出风口均与室内空气连通;所述射流风道具有引流口和射流口,所述引流口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所述射流风道用以将换热风道内的空气由所述射流口吹出,而使所述引风风道内形成负压,以使所述引风进风口的空气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流动;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射流口处或者所述射流风道内,用以调节所述射流口的开度;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的风门可独立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射流风道还具有连通口,相邻的两所述引风单元中,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引流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射流风道呈环形设置,所述引流口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的下端,所述连通口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的上端,所述射流口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的一侧,并呈环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引风单元可拆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风单元包括引风壳,所述引风风道将所述引风壳的相对两侧贯穿,所述射流口设置于所述引风风道的内壁,所述射流口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风单元的内壁包括形成部分所述射流风道的第一引流筒和形成所述引风出风口的第二引流筒,所述第一引流筒靠近所述引风出风口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引流筒远离所述引风出风口一端的直径,所述第一引流筒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流筒远离所述引风出风口的一端之间形成所述射流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内,所述风门在靠近和远离所述射流口的方向上可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筒与所述第二引流筒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门包括沿所述射流口周向排布的多个格栅板,所述格栅板可转动以调节所述射流口的开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格栅板的转动幅度为-90°~+9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射流口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引风出风口直径的1/50,且不大于所述引风出风口直径的1/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筒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引流筒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中,位于最上端的引风单元的连通口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将所述连通口闭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风单元的数量为2至5个。
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所述引风单元中,其中一个引风单元的射流口宽度不小于位于该引风单元下方的另一引风单元的射流口的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射流口的宽度自下向上逐渐增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所述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导管连接,所述室外机向所述空调室内机提供换热介质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单元和至少两个引风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具有换热风道;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逐一层叠排布,所述引风单元具有引风风道、射流风道和风门,所述引风风道具有与室内空气连通的引风进风口和引风出风口;所述射流风道具有射流口和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引流口,所述射流风道将换热风道内的空气吹出,而使所述引风风道内形成负压,以使所述引风进风口的空气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流动;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射流口处,用以调节所述射流口的开度;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的风门可独立控制。
本发明空调室内机通过至少两个引风单元与换热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逐一层叠排布的形式,在换热单元内设有换热风道,与引风单元内设置的射流风道相连通,射流风道具有射流口,用以将换热风道内的空气吹出,并在引风单元上设有引风风道;射流口有空气射出时,引风风道内形成负压,引风风道内的空气与射流口射出的空气混合,形成连续送风,提高舒适度;在每个引风单元的射流口还设有可以独立控制的风门,所述风门可以控制射流口的开度,以实现对出风量的控制。最终实现空调室内机在不同高度上对连续出风量的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5为图1中引风单元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格栅板的放大图,其中格栅板完全展开;
图7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引风单元的剖视图,其中挡片处于打开状态;
图9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调室内机 10 换热单元
11 壳体 111 进风口
112 送风口 12 换热器
13 风机 131 排风侧
14 换热风道 20 引风单元
21 引风壳 22 射流风道
221 引流口 222 射流口
223 连通口 23 引风风道
231 引风进风口 232 引风出风口
24 第一引流筒 25 第二引流筒
26 格栅板 27 挡片
28 挡板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传统空调室内机一般采用风扇、换热器与导风板结合的方式,实现风温、风向和风速的调节,以满足不同区域用户对风速、温度的需求。每一个出风口都设有一个风机,以使所对应的出风口出风,且在每一个出风口位置都设有出风口开闭装置,通过开启或闭合所述出风口开闭装置,来实现对所述出风口出风量的控制。通过风扇旋转切割空气,输送气流,存在出风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且经换热后的空气从出风口排出时直接与人体接触,造成人体体验感较差,易引起不舒适。
为提高换热空气出风的舒适度,存在有空调室内机采用空气引射倍增的方案,设置单出风口,将冷热空气提前混合,减小空气的不连续性影响。但其采用单风口设计,通过旋转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制冷或制热,无法实现不同高度的送风控制,当有改变送风高度要求的工作场景时,该空调室内机无法发挥作用,限制了其使用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换热单元10和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所述换热单元10包括壳体11和设于所述壳体11内的换热器12和风机13,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换热风道14,所述换热风道14包括壳体11侧面设置的进风口111和端面上设置的送风口112。所述换热器12内流有换热介质,所述换热器12靠近所述进风口111设置,所述风机13的排风侧131与所述送风口112相连通。
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与所述换热单元10在上下方向上逐一层叠排布,所述引风单元20具有引风风道23和射流风道22。所述引风风道23具有引风进风口231和引风出风口232,所述引风进风口231和所述引风出风口232均与室内空气连通,所述射流风道22具有引流口221和射流口222,所述引流口221与所述换热风道14连通,所述射流风道22用以将换热风道14内的空气由所述射流口222吹出,而使所述引风风道23内形成负压,以使所述引风进风口231的空气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所述引风单元20与所述换热单元10的层叠安装,将所述引风单元20形状设置为柱体,较优的,所述引风单元20形状大致设置为圆柱体。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与所述换热单元10在上下方向上逐一层叠排布时,为避免相邻所述引风单元20的所述射流口222和所述引风进风口231之间形成回流,将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的所述射流口222和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开口方向均统一朝向同一个方向。同时,为避免所述换热单元10侧面上的所述进风口111与相邻的所述引风单元20上的所述射流口222发生回流,使已经加热或制冷后的空气再次进入所述换热风道14,降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效率,将所述进风口111在所述壳体11上避让所述射流口222所处的竖直方向范围内的区域设置。为加强所述换热单元10吸风时所述壳体11内外的压强差,即加强吸风效率,将所述进风口111设置为进口格栅,同时可以阻挡一些杂物进入所述换热单元10。所述风机13主要功能是将室内空气吸入所述换热风道14,再将换热后的空气排入所述射流风道22内,使换热后的空气能流通到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内,所述风机13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离心风机、混流风机、轴流风机、贯流风机或者对旋风机13等。
请参阅图3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风单元20还包括引风壳21,所述引风风道23将所述引风壳21的相对两侧贯穿,所述射流口222设置于所述引风风道23的内壁,所述射流口222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设置。所述射流风道22呈环形设置,所述射流口222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22的一侧,并呈环形设置。所述引风单元20的内壁包括形成部分所述射流风道22的第一引流筒24(第一引风筒24同时也形成引风进风口231)和形成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第二引流筒25,所述第一引流筒24靠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引流筒25远离所述引风出风口232一端的直径,所述第一引流筒24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流筒25远离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一端之间形成所述射流口222。所述第一引流筒24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231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引流筒25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231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运行时,室内空气经所述进风口111流入换热风道14,在换热器12中与换热介质发生热交换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由所述风机13吸入后从所述送风口112排出。由所述换热风道14排出的空气从所述引流口221流入后进入所述射流风道22,在通过所述射流口222时,由于流通面积突然变小,由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的连续性方程可知,流体连续流动时,截面变小会使流速增加,故通过所述射流口222的空气的流速增加并从所述射流口222射出。
由于由射流口222流出的空气流速较高,所以射流口222气流方向上的空气压强较小,从而射流口222附近的空气就会朝向射流口222气流流动方向上汇集,所以当空气由射流口222流出时,会在引风出风口形成流动的空气,如此,引风出风口的空气流速较快,区域压强较小,引风风道23内的气流就会朝向射流口222的气流流向上汇集,在引风风道23内就会形成负压(引风进风口与引风出风口之间存在压强差),外部空气就会由引风进风口231源源不断流入引风风道23,进而由引风出风口232流出,并与由射流口222流出的气流汇集,从而大幅增加了出风量。
所述第一引流筒24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231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如此,便于外部空气由引风进风口231进入引风风道23内。
所述第二引流筒25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231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如此设置主要是考虑到气流外部空气进入引风风道23后,主要在第二引流筒25内汇集,其内部空气流动较快,将第二引流筒25设置为扩口,可以便于汇集后的气流顺利流出。汇集混合后的气流排入室内,改善室内的舒适度,此时排入室内的空气数量因为有引风风道23内的空气混入,远远大于所述射流口222流出的空气数量,达到空气倍增的效果。且所述第一引流筒24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231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引流筒25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231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即所述引风风道23是由中心位置向室外两侧扩张设置的,增大了所能混合的室内空气量。此时,所述射流口222所排出的换热后的空气是连续的,且在排出所述引风出风口232之前,已经和所述引风风道23内的室内空气混合,排入室内与人体接触时,不会使人体感到不适,提高了换热空气的舒适性。
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与所述换热单元10在上下方向上逐一层叠排布,所述换热单元10可以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的上方,也可以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之间。考虑到所述换热单元10内风机13运行时,所述风机13会产生振动,且所述换热单元10内还包括换热器12,质量相对所述引风单元20更重,将所述换热单元10至于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的上方或者至于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之间时,容易造成重心不稳。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10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的下方,使所述空调室内机100整体设备安装放置时更为稳定。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使所述换热风道14内的空气进入每一个层叠后的所述引风单元20内,所述射流风道22还具有连通口223,所述引流口221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22的下端,所述连通口223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22的上端,相邻的两所述引风单元20中,所述连通口223与所述引流口221连通。位于最上端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连通口223处设置有挡板28,所述挡板28用于将所述连通口223闭合。多个所述引风单元20堆叠于所述换热单元10上时,最下端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引流口221与所述换热单元10的排风口相连通,两相邻之间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接通口与引流口221相连通,最上端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接通口被所述单板密封,多个所述引风单元20内形成一条完整的射流风道22,以使换热后的空气能流通到各个所述引风单元20内。所述多个引风单元20之间可以设计为一整体,也可以设计为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有很多,例如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者磁吸连接等,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需求增加所述引风单元20的数量,以满足不同高度的出风要求。
进一步的,在上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10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的下方,若所述引风单元20数量过多时,所述引风单元20堆叠过高会使所述空调室内机100重心不稳,增加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倾倒的可能。同时,所述引风单元20堆叠放置过高时,所述风机13不能提高足够的动力使换热后的空气抵达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内。所以,为控制所述室内空调机的合理高度,较优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数量设置为2至5个。
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若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过大,换热后的空气从所述射流口222流出时,速度不能获得较大的提升,也就不能在所述引风风道23内形成较大的压差,最终使得从所述引风出风口232排出的空气数量较少,降低了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效果。若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过小,从所述射流口222流出的空气过少,与所述引风风道23内的空气混合后,换热后的空气所占的比例过小,起不到改善室内空气的作用。鉴于此,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较佳的大小为不小于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直径的1/50,且不大于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直径的1/2。例如,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较佳的大小为不小于所述引风出风口232直径的1/30、1/25、1/20、1/15、1/10、1/8、1/5、1/3等。
请参阅图9,考虑到若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的宽度都是相同的,所述射流风道22内的空气每流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时,都会有一部分被排出所述射流口222,导致所述射流风道22内的空气由下到上逐渐减少,最终可能会使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内射流风道22缺少空气,导致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没有出风,影响了所述室内空调机的出风效果和使用体验。因此,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所述引风单元20中,其中一个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宽度不小于位于该引风单元20下方的另一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的宽度。射流口222的宽度自下向上以此为A、B、C、D,其关系为A≤B≤C≤D。在此,当引风单元20的数量不多时,例如在5个以下,即便A、B、C、D相等的,每个射流口222射出气流的风量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总体上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另外如果每个射流口222的宽度均较小,即便A、B、C、D相等,其出风量也大致相同。当然,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风量不能太小,也就是射流口的宽度不能偏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A、B、C、D相等,必然导致位于下方的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出风量较大,位于上方的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出风量较小。
鉴于此,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将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设置为自下向上逐渐增大。处于下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的宽度相对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的宽度较小,正常情况下所能排出的空气较少,但是处于下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内的所述射流风道22的空气量相对充足,压强相对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内的所述射流风道22的压强较大,又促进了空气的排出;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的宽度相对较大,但是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内的所述射流风道22的压强相对较小。通过控制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大小,来平衡上下方向上所述引风单元20内所述射流风道22的压强差异,最终使得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流出的空气量趋近一致,使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出风更加均匀。
与上一实施例不同,为解决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不能出风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除设于所述换热单元10内用于吸气和排气的风机13外,多个所述引风单元20之间形成的所述射流风道22内还设有其他风机(未图示)。所述风机可以使所述射流风道22内的空气能够达到更高的距离,避免了空气无法达到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问题,此时,只需要增大所述换热单元10内的风机13的功率,加大所述换热风道14内的进风量,就可使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都能有足够的空气射出。设于所述射流风道22内的风机主要作用是增加换热后的空气所能流出的距离,不涉及风向的改变,一般采用轴流风机,安装简单。
所述不同高度位置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射流口222宽度不同,可以通过减少或增加所述引风单元20的数量,来满足所述室内空调机在不同高度上的出风要求。但是,若需要对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的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进行控制,并将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设置为自下向上逐渐增大,会加大所述室内空调机的制造难度和安装难度。而采用在多个所述引风单元20之间形成的所述射流风道22内加设其他风机的方式,虽然解决了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风量小或无风的情况,但是也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增设风机的同时也意味着增大了噪音,影响所述室内空调机100的体验效果。
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引风单元内还设置有风门,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射流口222处或者所述射流风道22内。
具体的,所述第一引流筒24与所述第二引流筒25之间设置有风门,所述风门用以调节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的风门可独立控制。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的大小决定了所述射流风道22内的空气排出时速度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所述引风风道23内所能形成压差的大小,最终决定了从所述引风出风口232排出的混合空气的数量多少和排出的混合空气所能射出的距离大小。
可选的,因为所述射流口222处已经有了所述风门对出风量的控制,不同高度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所述射流口222可以设置为宽度相同,也可以继续将所述射流口222的宽度设置为自下向上逐渐增大。同时,因为所述风门可以单独控制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的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将处于上方的所述引风单元20的风门关闭效果与拆卸所述引风单元20的效果相似,故所述引风单元20可以设置为一整体,也可以继续设置为可拆卸连接。
请参阅图7和图8,风门的形式有多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门包括挡片27,所述挡片27沿所述第一引流筒24的轴向可移动(靠近和远离射流口222的方向可移动),且位于所述射流风道22内,所述挡片27可靠近所述射流口222或远离所述射流口222移动,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20的挡片27可独立控制进行移动。所述挡片27靠近所述射流口222移动时,所述射流风道22内的空气所能通过所述射流口222的面积变小,即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变小;所述挡片27远离所述射流口222移动时,所述射流风道22内的空气所能通过所述射流口222的面积变大,即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变大。通过单独控制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内所述挡片27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即可以实现单独控制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的出风量,使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在不同高度位置做到调节连续出风量的大小,以满足不同的工作场景。
请参阅图4和图6,所述风门除所述挡片27外还包括沿所述射流口222周向排布的多个格栅板26,所述格栅板26可以是固定不动的,此时所述格栅板26的板面与所述射流口222中心轴线平行,所述格栅板26对从所述射流口222流出的空气起分流作用,减小了空气相互之间的粘纸阻力。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风门可以没有所述挡片27,也就是由所述格栅板26来调节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所述格栅板26通过转动,以实现对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的调节。具体的,所述格栅板26可绕自身轴线进行转动的幅度为-90°~+90°。所述格栅板26的板面与所述射流口222中心轴线平行时,所述格栅板26完全开启,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达到最大;控制所述格栅板26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45°后,所述格栅板26的板面与所述射流口222中心轴线的夹角为45°,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为最大开度时的一半;控制所述格栅板26再次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45°后,所述格栅板26的板面与所述射流口222中心轴线的夹角为90°,所述格栅板26完全闭合,所述射流口222被封闭,开度达到最小。通过单独控制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内所述格栅板26的旋转角度,即可以实现单独控制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20的出风量,使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在不同高度位置做到调节连续出风量的大小,以满足不同的工作场景。例如,可以将每一个所述引风单元的出风量设置成4个不同的档位;关闭档时,所述格栅板26的板面与所述射流口222中心轴线的夹角为90°,所述格栅板26完全闭合,此时所述格栅板对应的射流口不出风;1档时,所述格栅板26的板面与所述射流口222中心轴线的夹角为60°;2档时,所述格栅板26的板面与所述射流口222中心轴线的夹角为30°;3档时,所述格栅板26的板面与所述射流口222中心轴线平行,所述格栅板26完全开启,所述射流口222的开度达到最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导管连接,所述室外机向所述空调室内机提供换热介质,所述换热介质用以与室内空气换热,使进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室内空气温度升高或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具有换热风道;
至少两个引风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与所述换热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逐一层叠排布,所述引风单元具有引风风道、射流风道和风门,所述引风风道具有引风进风口和引风出风口,所述引风进风口和所述引风出风口均与室内空气连通;所述射流风道具有引流口和射流口,所述引流口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所述射流风道用以将换热风道内的空气由所述射流口吹出,而使所述引风风道内形成负压,以使所述引风进风口的空气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流动;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射流口处或者所述射流风道内,用以调节所述射流口的开度;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的风门可独立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风道还具有连通口,相邻的两所述引风单元中,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引流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风道呈环形设置,所述引流口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的下端,所述连通口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的上端,所述射流口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的一侧,并呈环形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引风单元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单元包括引风壳,所述引风风道将所述引风壳的相对两侧贯穿,所述射流口设置于所述引风风道的内壁,所述射流口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单元的内壁包括形成部分所述射流风道的第一引流筒和形成所述引风出风口的第二引流筒,所述第一引流筒靠近所述引风出风口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引流筒远离所述引风出风口一端的直径,所述第一引流筒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流筒远离所述引风出风口的一端之间形成所述射流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射流风道内,所述风门在靠近和远离所述射流口的方向上可移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筒与所述第二引流筒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包括沿所述射流口周向排布的多个格栅板,所述格栅板可转动以调节所述射流口的开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板的转动幅度为-90°~+90°。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口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引风出风口直径的1/50,且不大于所述引风出风口直径的1/2。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筒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引流筒的直径在所述引风进风口朝向所述引风出风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引风单元中,位于最上端的引风单元的连通口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将所述连通口闭合。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单元的数量为2至5个。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所述引风单元中,其中一个引风单元的射流口宽度不小于位于该引风单元下方的另一引风单元的射流口的宽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口的宽度自下向上逐渐增大。
1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机和如权利1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
CN202111237692.8A 2021-10-22 2021-10-22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60070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7692.8A CN116007063A (zh) 2021-10-22 2021-10-22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7692.8A CN116007063A (zh) 2021-10-22 2021-10-22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07063A true CN116007063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0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37692.8A Pending CN116007063A (zh) 2021-10-22 2021-10-22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070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01907U (zh) 空调器
CN114060934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4456724A (zh) 空调器
CN208475464U (zh)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105674399A (zh)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CN207113012U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107461829A (zh) 窗式空调器
WO2020024571A1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CN206846919U (zh) 空调器
WO2022247543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246250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85668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084911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9459054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WO202313076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0800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196710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600706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20382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642317A (zh) 空调器
CN206222504U (zh) 空调器
CN11600706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8847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