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8525A -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8525A
CN115998525A CN202211280767.5A CN202211280767A CN115998525A CN 115998525 A CN115998525 A CN 115998525A CN 202211280767 A CN202211280767 A CN 202211280767A CN 115998525 A CN115998525 A CN 115998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core
absorber
sheet
absorbent 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807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田悠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ji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ji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173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6322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Oji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98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85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的吸收性物品(1)包括:吸收体(8),其包括吸收芯(8c)和芯包裹片(7);顶片(9),其配置于所述吸收体(8)的所述皮肤面侧;以及非透水性的背片(6),其配置于所述吸收体(8)的非皮肤面侧。所述吸收芯(8c)是在下裆部分包括缩窄部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沙漏形状。所述芯包裹片(7)覆盖所述吸收芯(8c),至少在所述吸收芯(8c)的皮肤面侧与所述吸收芯(8c)粘接。所述顶片(9)具有透水区域。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尿布,已知有具有吸收排出液的吸收体的尿布(日本特开2018-140067)。
发明内容
当尿布被穿戴时,吸收体沿着穿戴者的正中线从前身区域延伸至后身区域。另一方面,穿戴者的排泄孔的位置大致确定,排出液容易停留在吸收体的特定的部分。在排出液停留的部分,排出液的量有时超过该部分中的吸收体的吸收能力而未被充分吸收、或者回流到穿戴者的皮肤面。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作为吸收体整体具有能够充分吸收排出液的吸收能力,但存在排出液不分散而无法发挥吸收体的吸收能力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发挥吸收体的吸收能力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在吸收芯的皮肤面侧将吸收芯与芯包裹片粘接。
本发明的第1方案是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包括吸收芯和芯包裹片;顶片,所述顶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以及非透水性的背片,所述背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所述吸收芯是在下裆部分包括缩窄部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沙漏形状,所述芯包裹片覆盖所述吸收芯,至少在所述吸收芯的皮肤面侧与所述吸收芯粘接。所述顶片具有透水区域。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吸收芯包括配置于所述皮肤面侧的上层吸收垫和配置于比所述上层吸收垫靠所述非皮肤面侧的位置的下层吸收垫。所述芯包裹片可以至少在所述吸收芯的所述非皮肤面侧与所述下层吸收垫粘接,可以覆盖所述吸收芯。可以是,在平面观察所述吸收体的情况下,所述下层吸收垫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处于所述上层吸收垫之内。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所述芯包裹片与所述上层吸收垫的非皮肤面侧直接相对的区域中两者不粘接。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施加了将所述芯包裹片与所述吸收芯拉开的力的情况下,所述芯包裹片和所述吸收芯的所述非皮肤面侧比所述芯包裹片和所述吸收芯的所述皮肤面侧容易地剥离。
可以是,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第1伸缩构件,所述第1伸缩构件配置于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域,并从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所述吸收芯进行施力而使所述吸收芯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顶片的所述透水区域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处可以比所述下层吸收垫的宽度方向端部宽,可以比所述上层吸收垫的宽度方向端部窄。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吸收芯可以包含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的SAP的颗粒,所述下层吸收垫的所述SAP的颗粒的目付可以比所述上层吸收垫低。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上层吸收垫可以包含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的SAP的颗粒。所述下层吸收垫可以不包含所述SAP的颗粒。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上层吸收垫具有在下裆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缩窄的形状。可以是,所述下层吸收垫为矩形。所述下层吸收垫的宽度可以为所述上层吸收垫的缩窄部分的宽度以下。
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外装体,所述外装体配置于所述背片的非皮肤面侧;以及第2伸缩构件,所述第2伸缩构件在所述外装体的、所述吸收体从下裆区域朝向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扩宽的部分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处,在比所述芯包裹片靠所述非皮肤面侧的位置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第2伸缩构件在后身区域侧不设置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前身区域侧,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横穿所述吸收体的方式设置。所述前身区域侧的所述第2伸缩构件的延伸区域可以在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耻骨部分对应。
可以是,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覆盖所述吸收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侧面的侧片。可以是,所述侧片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配置有沿所述长度方向伸缩的第3伸缩构件而形成立体褶裥。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背片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处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皮肤面侧经由所述吸收体的侧面部覆盖至所述皮肤面侧。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第2伸缩构件构成为以使所述外装体与穿戴者的腿围方向及下腹部方向抵接的方式进行施力。可以是,所述第3伸缩构件构成为以使所述吸收体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抵接的方式进行施力。在所述吸收芯的缩窄部中,在所述吸收芯的宽度方向外侧、和所述吸收芯与所述外装体之间,由于所述第2伸缩构件与所述第3伸缩构件的伸缩方向的不同而形成有导流孔。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顶片和所述侧片的至少一方为无纺布片。可以是,在所述吸收体的侧面部处,所述背片被所述无纺布片覆盖。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芯包裹片与所述上层吸收垫粘接。可以是,所述芯包裹片与所述下层吸收垫粘接。可以是,所述上层吸收垫与所述下层吸收垫为非粘接。
本发明的第2方案是吸收性物品包。所述吸收性物品包包括多个上述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包在包括具有第1尺寸的第1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第1包与包括具有第2尺寸的第2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第2包之间,所述吸收体的形状及尺寸相同。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具备能够高效地发挥吸收能力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附图中:
图1是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将实施方式的尿布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尿布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尿布穿戴时形成的间隙的例子的图。
图6是示意地示出将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意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8是从非皮肤面侧观察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穿戴时对吸收体长度方向端部附近施加了力的尿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尿布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为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构成。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的成人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简称为“尿布”)的立体图。在尿布中,将连结与穿戴者的腹部相对配置的前身和与背部相对配置的后身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与胯裆相对配置)的下裆部位于这些前身(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后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另外,在尿布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将朝向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设为皮肤面侧,将皮肤面侧的相反侧设为非皮肤面侧。而且,将连结皮肤面侧与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此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设为平面观察。尿布1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并穿戴于穿戴者的下裆。另外,本申请中使用的与方向相关的用语是指在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与该穿戴者的前后左右一致的方向。例如,在本申请中称为左右方向的情况下,是指在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与该穿戴者的左右一致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例示了具有供穿戴者的腹围进入的开口部和供穿戴者的左下肢及右下肢插通的左右一对开口部的筒状构造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但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并不限定于成人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包括儿童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另外,包括通过将固定于从前身遍及到后身地覆盖穿戴者的下裆(阴部)的片状构件的一端部附近处的带贴附于该片状构件的另一端部附近而形成筒状构造的带式一次性尿布等、能够包裹腹围和下裆的各种形态的吸收性物品。
尿布1具有:下裆区域1B,所述下裆区域1B是与在穿戴状态下覆盖穿戴者的阴部(下裆)的下裆区域对应的部位;前身区域1F,所述前身区域1F是与穿戴者的腰身(日文:胴周り)中的前身对应的部位且用于覆盖穿戴者的腹部侧;以及后身区域1R,所述后身区域1R是与穿戴者的腰身中的后身对应的部位且用于覆盖穿戴者的背部侧。在此,前身区域1F位于下裆区域1B的前侧,后身区域1R位于下裆区域1B的后侧。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是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因此前身区域1F的左侧的边缘与后身区域1R的左侧的边缘相互接合,前身区域1F的右侧的边缘与后身区域1R的右侧的边缘相互接合。因此,在尿布1中,由前身区域1F的上侧的边缘和后身区域1R的上侧的边缘形成躯干开口部2T。另外,在尿布1中,在未实施上述接合的下裆区域1B的左侧的部位形成有左下肢开口部2L,在下裆区域1B的右侧的部位形成有右下肢开口部2R。并且,当尿布1以穿戴者的左下肢插通于左下肢开口部2L、穿戴者的右下肢插通于右下肢开口部2R且穿戴者的躯干部进入躯干开口部2T的方式被穿戴时,前身区域1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部侧,后身区域1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部侧,左下肢开口部2L和右下肢开口部2R以包围穿戴者的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由于尿布1以这样的形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因此穿戴者能够在穿戴着尿布1的状态下自由地行动。
在尿布1中,主要以下裆区域1B附近为中心配置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包围穿戴者的左下肢的大腿部的左下肢开口部2L设置有立体褶裥3BL,在包围穿戴者的右下肢的大腿部的右下肢开口部2R设置有立体褶裥3BR,在包围穿戴者的腹围的部位设置有腰部褶裥3R。另外,在包围穿戴者的腿的根部的位置设置有腿部褶裥3LL、3LR。立体褶裥3BL、3BR和腰部褶裥3R利用线状橡胶的弹力与穿戴者的皮肤紧贴。另外,腿部褶裥3LL、3LR防止在穿戴者的腿的根部与尿布1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出的排出液几乎不会从尿布1漏出而被尿布1的吸收体吸收。
尿布1能够与未图示的内垫(inner pad)组合使用。内垫是具备吸收体的大致长方形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排出液。在组合使用尿布1和内垫的情况下,在尿布1的皮肤面侧,以与穿戴者的排出孔抵接的方式放置内垫。排出液首先被内垫吸收,仅是无法被内垫吸收的排出液到达尿布1的吸收体,进一步被吸收。因此,即使在排出液的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排出液从尿布1漏出。另外,在排出液的量少且能够被内垫全部吸收的情况下,即使产生排出液,也仅更换内垫即可,因此能够减轻介助(护理)成本。另外,能够长时间使用尿布1。
图2是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尿布1具有罩片4和内罩片5。罩片4和内罩片5是贴合而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的大致沙漏形状(葫芦形状)的片,前身区域1F侧的端部和后身区域1R侧的端部以外为相同形状。在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罩片4层叠于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内罩片5层叠于穿戴者侧。在罩片4与内罩片5之间设置有用于形成腰部褶裥3R和腿部褶裥3LL、3LR的线状橡胶。此外,能够代替线状橡胶而适当选择带状的橡胶等伸缩构件。
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罩片4和内罩片5例如能够使用由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作为其材料。在此,作为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以下,作为与吸收体8及将背片6、顶片9、侧片10L、10R与吸收体8组合而成的构成相对应的概念,有时将配置有线状橡胶的罩片4与内罩片5合在一起表述为外装体。
尿布1具有在罩片4和内罩片5的穿戴者侧的面上依次层叠的背片6、吸收体8及顶片9。背片6是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从穿戴者的前身经由下裆而到达后身的长度并在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的大致长方体的片。吸收体8、顶片9均是与背片6同样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构件,在长度方向与背片6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相对于背片6依次层叠。背片6是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而以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为材料而形成的片。另外,顶片9是以覆盖吸收体8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片状构件。该顶片9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透液性。因此,在尿布1被穿戴的状态下,从穿戴者排泄的液体通过可能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9而浸入吸收体8,在那里被吸收。作为透液性的片,例如可列举纺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另外,顶片9也可以具有亲水性。
吸收体8具有由1个或多个垫构成的吸收芯8c和包入吸收芯8c的芯包裹片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芯8c是具有缩窄部的大致沙漏形状。吸收芯8c具有使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聚合物即SAP(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高分子吸水材料)保持于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的间隙的构造。当吸收芯8c吸收从穿戴者排泄的液体时,使保持于短纤维内的间隙的吸收性树脂溶胀而将该液体保持于短纤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芯8c是中央部附近缩窄的大致沙漏型。吸收芯8c可以采用与目的相应的适当的形状。作为吸收芯8c的形状,例如可列举矩形状、椭圆形状、其他各种形状。
芯包裹片7是薄的透液性的片,通过用芯包裹片7包裹吸收芯8c,上述的吸收芯8c的SAP不易混入到其他构造。另外,吸收芯8c的走形被抑制。芯包裹片能够由纸浆纤维形成,作为一例,能够使用纸巾。芯包裹片7可以是1张片,也可以由配置于穿戴者的皮肤侧的上侧片和配置于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并绕到吸收芯的侧面和皮肤面侧的下侧片这2张片构成。在芯包裹片7由2张片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上侧片的宽度方向端部被其他片(例如,后述的侧片10L、10R、背片6、顶片9)包裹的构造。此外,吸收体8被背片6和顶片9包裹,利用这些片也能够抑制走形,因此也可以不设置芯包裹片7。
背片6、吸收体8及顶片9均从前身区域1F延伸至后身区域1R。因此,当将背片6、吸收体8及顶片9层叠而覆盖穿戴者的阴部(下裆)时,背片6、吸收体8及顶片9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穿戴者的阴部成为从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为止被吸收体8覆盖的状态。因此,不管穿戴者以将腹部朝向下方的姿势和将背部朝向下方的姿势中的哪个姿势将液体向体外排出,排出的液体都会经由顶片9而与吸收体8接触。
另外,尿布1具有用于形成上述的立体褶裥3BL、3BR的细长的带状的侧片10L、10R。侧片10L、10R设置于顶片9的长边的部分。并且,在侧片10L、10R,沿着长度方向粘接有线状橡胶10L1、10R1。由此,在通过将罩片4的成为前身区域1F的左侧的边缘的边缘4F4与成为后身区域1R的左侧的边缘的边缘4R4相互接合,并且,将罩片4的成为前身区域1F的右侧的边缘的边缘4F5与成为后身区域1R的右侧的边缘的边缘4R5相互接合从而成为图1所示那样的完成状态的尿布1时,侧片10L、10R在线状橡胶10L1、10R1的收缩力的作用下沿长度方向拉近并沿着折回线10L2、10R2从顶片9立起。其结果是,形成防止液体从左下肢开口部2L及右下肢开口部2R流出的立体褶裥3BL、3BR。此外,边缘4F4及边缘4R4、边缘4F5及边缘4R5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热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来进行。
而且,尿布1具有隔着背片6、吸收体8、顶片9、侧片10L、10R而在罩片4的前身区域1F中层叠于穿戴者侧的面上的端片11F、以及在罩片4的后身区域1R中层叠于穿戴者侧的面上的端片11R。端片11F、11R是在顶片9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处与罩片4、内罩片5重叠的长条状的片。端片11F、11R是非透水性的无纺布,主要在尿布1的腰身抵接部分处对罩片4和内罩片5进行加强。另外,在端片11F、11R分别涂布有粘接剂,利用该粘接剂与内罩片5粘接。端片11F、11R配置于比由背片6、吸收体8、顶片9、侧片10L、10R形成的层叠体靠皮肤面侧的位置,防止层叠体的端部与皮肤面直接接触而给穿戴者带来不适感(违和感)。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将实施方式的尿布1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图。图3的左图示意性地示出从左侧观察展开及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情况下的内部构造。图3的右图示意性地示出展开及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此外,在图3的右图中,省略侧片10L、10R及端片11F、11R的图示。罩片4的一端侧在图2所记载的折回线4FF、4RF处折回。上述的腰部褶裥3R通过在罩片4的前身区域粘接有线状橡胶(线状的橡胶)4F1、4F2并在罩片4的后身区域粘接有线状橡胶(线状的橡胶)4R1、4R2而形成。线状橡胶4F1、4F2沿着在被折回时形成前身区域1F的上侧的边缘的折回线4FF而从折回线4FF侧起按照线状橡胶4F1、线状橡胶4F2的顺序设置。线状橡胶4R1、4R2也与线状橡胶4F1、4F2同样地,沿着在被折回时形成后身区域1R的上侧的边缘的折回线4RF而从折回线4RF侧起按照线状橡胶4R1、线状橡胶4R2的顺序设置。
因此,线状橡胶4F1、4F2以成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罩片4。另外,线状橡胶4R1、4R2以成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罩片4。因此,当边缘4F4与边缘4R4相互接合,边缘4F5与边缘4R5相互接合时,线状橡胶4F1、4F2和线状橡胶4R1、4R2形成沿着躯干开口部2T环绕的实质上环状的伸缩构件,发挥使躯干开口部2T向绕躯干方向收缩的功能。即,线状橡胶4F1、4F2和线状橡胶4R1、4R2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紧贴于穿戴者,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线状橡胶4F2、线状橡胶4R2在其下裆区域1B侧的一部分与吸收体8重叠。
线状橡胶4F1、4R1以沿着成为图1所示的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的上侧的边缘的部分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线状橡胶4F2、4R2隔开预定的间隔平行地设置。线状橡胶4F1、4R1在尿布1被穿戴的状态下,在比线状橡胶4F2、4R2靠上侧的位置对穿戴者的腹围比较强力地系紧。线状橡胶4F1、4R1承担使尿布1紧贴于穿戴者而防止穿戴位置偏移、防止排出液从腹部、背部漏出的功能。线状橡胶4F2、4R2缓和由线状橡胶4F1、4R1的收缩力引起的对穿戴者的压迫感。另外,在使用内垫的情况下,抑制内垫的偏移。线状橡胶4F1、4F2、4R1、4R2是本公开中的第1伸缩构件的一例。
而且,在罩片4粘接有线状橡胶4F3和线状橡胶4R3。线状橡胶4F3、线状橡胶4R3是设置于罩片4中的比线状橡胶4F2、4R2靠下裆区域1B侧的区域处的伸缩构件。但是,线状橡胶4F3、4R3与从罩片4的左端到右端为止不弯折地粘接的其他线状橡胶不同,向下裆区域1B的方向弯曲地配置。通过这样将线状橡胶4F3、4R3弯曲地配置,从而线状橡胶4F3、4R3的配置区域具有使左下肢开口部2L及右下肢开口部2R的周围与穿戴者的皮肤面抵接的作为腿部褶裥3LL、3LR的功能。线状橡胶4F3、4R3是本公开中的第2伸缩构件的一例。
前身区域1F侧的线状橡胶4F3在宽度方向上横穿吸收体8的延伸区域,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线状橡胶4F3在宽度方向上横穿吸收体8的延伸区域的部分与穿戴者的耻骨附近对应。此外,穿戴者的尿道口在从线状橡胶4F3横穿吸收体8的延伸区域的部位起更靠下裆侧处与尿布1的皮肤面侧抵接。
另一方面,后身区域1R侧的线状橡胶4R3在沙漏型的吸收芯的缩窄部分处与吸收芯8c的宽度方向外侧重叠,但不在宽度方向上横穿吸收体8的延伸区域。线状橡胶4R3的配置区域在吸收体8附近处与穿戴者的臀部抵接。在后身区域1R中,尿布1由于施加于穿戴者的臀部的压力,比前身区域1F强力地被按压。因此,不将线状橡胶4R3设置于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而是以使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端部彼此拉开的方式进行施力,由此,能够使尿布1以适当的紧贴力与穿戴者抵接。
罩片4在折回线4FF、4RF处折回而延伸至线状橡胶4F1、线状橡胶4R1的配置区域,利用该折回的部分对线状橡胶4F1、线状橡胶4R1的配置区域进行加强。端片11F、11R设置于在折回线4FF、4RF处折回的罩片4未延伸的线状橡胶4F2、线状橡胶4R2的配置区域并对线状橡胶4F2、线状橡胶4R2的配置区域进行加强。
此外,本申请中片重叠的状态并不限定于互相重叠的片彼此在相互整面接触的状态下重叠的形态,而是包含片的一部分彼此重叠的形态的概念。例如,端片11F的在背片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一部分与罩片4的一部分以接触的状态重叠。尿布1除了将吸收体8夹在中间的背片6及顶片9之外,还堆叠形成有罩片4、端片11F、11R、内罩片5、侧片10L、10R,因此可以说具有将这多个片堆叠而成的层叠体。
在将尿布1设为成人用的情况下,穿戴者的体格与婴幼儿相比较大地不同。因此,尿布1能够以适合于穿戴者的体格的多个尺寸提供。尺寸不同的尿布1主要通过变更外装体的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的尺寸来实现。人类的下裆部分的构造、及排泄孔的位置关系不会根据穿戴者的体格而较大地变化。另外,已知作为成人用尿布的需求者的老年人的排泄量与体格无关。因此,通过如下述那样调整外装体的构造,能够提供具备实质上相同的吸收体8的多个尺寸的尿布1。
例如,对腰身(腰围)较长的成人用的尿布的包(包括具有第1尺寸的第1吸收性物品的第1包)和腰身(腰围)较短的成人用的尿布的包(包括具有第2尺寸的第2吸收性物品的第2包)标注相同的品牌标志,并作为多个吸收性物品包一并出售。此外,可以与穿戴者的体格相匹配地进一步增加包的种类,也可以同时出售适合于3种以上的体格的尺寸的包。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实质上相同的吸收体8,所以能够提供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并且符合穿戴者的体格的尿布1,因此能够提高穿戴者、介助者(帮助者)的满意度。
这样的多个吸收性物品包能够通过变更外装体的长度方向长度,并且在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中变更外装体的宽度来实现。而且,如果将线状橡胶的长度也与外装体的宽度相匹配地变更,则在多个腰部尺寸的外装体中,能够使每单位面积的收缩力共通,即使是尺寸不同的尿布,也能够使穿戴感共通。
在变更外装体的长度方向长度时,可以将线状橡胶4F2、4R2的间隔统一设为同一间隔,并根据外装体的长度方向长度变更根数。通过使线状橡胶4F2、4R2的间隔统一,从而在多个尺寸的尿布中,与吸收体8重叠并且吸收体8附近的线状橡胶的每单位面积的收缩力共通。因此,能够提供穿戴感共通的尿布1。另外,关于线状橡胶4F2、4R2与吸收体8重叠的部分(重叠区域),通过使其面积在多个尺寸中共通,能够使对吸收体8施加的收缩力共通。因此,在具有多个尺寸的外装体的尿布1中,能够不改变穿戴感地使用相同尺寸的吸收体8。
此外,在多个尺寸的外装体中,线状橡胶4F2、4R2的长度方向下裆侧的端部、与作为穿戴者的腿通过的腿部孔的右下肢开口部2R、左下肢开口部2L的距离也可以共通。另外,在下裆区域1B中的宽度最窄的位置,不论外装体的尺寸如何,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端部与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端部的距离均共通。已知人类的腿的根部和下裆部分的构造不受体格的影响。因此,通过使构成腰部褶裥3R的线状橡胶4F2、4R2到腿开口部的距离在多个尺寸的尿布1中共通,从而能够提供在多个尺寸下穿戴感共通的尿布1。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尿布的截面构造的图。吸收体8具备芯包裹片7和被该芯包裹片7包裹的吸收芯8c。吸收芯8c是在平面观察时在下裆区域具有缩窄部的大致葫芦型或大致沙漏形状。
下裆区域成为被穿戴者的两腿夹着的状态,因此施加向宽度方向内侧的压缩压力。另一方面,在前身区域、后身区域中,通过施加穿戴者的体重,在吸收芯8c的厚度方向上施加压力。因此,在下裆区域中,通过在吸收芯8c设置缩窄部来防止走形。另外,在前身区域、后身区域中,通过扩大吸收芯8c的宽度来增加穿戴者的体重施加的面积而防止向厚度方向的走形。因此,吸收芯8c优选为大致葫芦型或沙漏型。
在吸收芯8c中,除了纤维素系短纤维或实施了亲水性处理后的树脂系短纤维(以下记载为短纤维)以外,还包含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SAP的颗粒)。当从穿戴者放出排出液并浸透到吸收芯8c时,SAP的颗粒吸收水分而逐渐膨胀,将排出液固定而防止向皮肤面侧的逆流。
在本图中,吸收芯8c被透水性的芯包裹片7包裹。而且,芯包裹片7分为在穿戴时位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上层芯包裹片7f和在穿戴时位于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的下层芯包裹片7b。上层芯包裹片7f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HM与吸收芯8c的皮肤面侧粘接。下层芯包裹片7b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HM与吸收芯8c的非皮肤面侧粘接。
吸收芯8c与上层芯包裹片7f的粘接强度比吸收芯8c与下层芯包裹片7b的粘接强度强。作为具体例,可以使粘接上层芯包裹片7f和吸收芯8c的粘接剂HM的宽度比吸收芯8c的宽度宽,使粘接下层芯包裹片7b和吸收芯8c的粘接剂HM的宽度比吸收芯8c的宽度窄。另外,为了粘接吸收芯8c和下层芯包裹片7b,可以减少粘接剂HM的涂布量,也可以使用粘接强度低的粘接剂HM。或者,也可以限定用于该用途的粘接剂HM的涂布范围。因此,在施加了将吸收芯8c与芯包裹片7拉开的力的情况下,吸收芯8c和下层芯包裹片7b比较容易地剥离。
该粘接剂HM在吸收芯8c吸水而膨胀了的情况、或者在下层芯包裹片7b与吸收芯8c之间流入了排出液的情况等、施加了将下层芯包裹片7b与吸收芯8c拉开的力的情况下容易地剥离,形成流路8s。在尿布1不吸水而不需要流路8s的情况下也形成流路8s时,流路8s可能成为吸收芯8c的走形的原因。如果仅在吸收芯8c吸水了的情况下形成流路8s,则能够仅在需要的情况下形成流路8s。
背片6是层叠于吸收体8的非皮肤面侧的非透水性的膜,防止浸透到吸收体8的排出液向罩片4侧漏出。背片6比吸收芯8c宽,包入吸收芯8c的侧面而到达皮肤面侧为止。
顶片9是与穿戴者的皮肤面抵接的透水性片。当从穿戴者产生排出液时,排出液通过顶片9而向吸收芯8c浸透并被吸收。顶片9也比吸收芯8c宽,包入吸收芯8c的侧面而到达非皮肤面侧。在吸收体8的皮肤面侧处,顶片9层叠于比背片6靠皮肤面侧的位置。
侧片10L、10R是配置于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非透水性的无纺布片,构成覆盖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侧面的一对侧片。侧片10L、10R设置于吸收体8的皮肤面侧端部,通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线状橡胶10L1、10R1的收缩力而向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立起,形成在穿戴者的前后方向上防止排出液的横向泄漏的立体褶裥3BL、3BR。在吸收体8的皮肤面侧处,侧片10L、10R层叠于比顶片9靠皮肤面侧的位置。线状橡胶10L1、10R1是本公开中的第3伸缩构件的一例。
在顶片9的皮肤面侧宽度方向端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涂布有热熔粘接剂等非透水性的粘接剂HM,将侧片10L、10R粘接,成为立体褶裥3BL、3BR的立起线,构成一对立起线。该粘接剂HM为疏水性,该粘接剂HM浸透的顶片9的宽度方向端部成为非透水区域。因此,排出液不会从涂布有粘接剂HM的区域向宽度方向端部方向移动而从宽度方向端部漏出。另一方面,上述非透水区域的宽度方向内侧为透水区域,使排出液通过吸收芯8c侧。此外,也可以使用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处为非透水性的材质的顶片9。粘接剂HM本身为疏水性,能够将排出液向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移动妨碍到防止从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程度,但并非完全抑止。如果使用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处为非透水性的材质的顶片9,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排出液向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移动。另一方面,在长度方向两端部侧处,上述非透水区域的宽度方向内侧为透水区域,使排出液通过吸收芯8c侧。因此,吸收芯8c能够容易地吸收排出液,并保持该排出液。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尿布穿戴时形成的间隙的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5示出了在穿戴尿布1时尿布1的前身区域与穿戴者的腹侧抵接的状态。在前身区域配置有线状橡胶4F3。另外,线状橡胶4F3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腹部的鼓起的部分,更具体而言配置于与耻骨抵接的位置。线状橡胶4F3以在横向上横穿吸收体8的方式配置,具有在其延伸区域中将吸收体8强力地按压于穿戴者的耻骨部分的功能。在耻骨的更靠下裆侧的位置存在尿道口,但通过线状橡胶4F3的作用,耻骨部分与吸收体8强力地抵接,因此能够防止从尿道口放出的尿等排出物向腹侧漏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线状橡胶4F3除了具有以使外装体与穿戴者的腿围抵接的方式施力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以使外装体也与穿戴者的下腹部方向抵接的方式施力的功能。
在穿戴者的人体的下腹部与大腿的根部之间存在腹股沟部。尿布1的顶片9侧通过设置于侧片10L、10R的立体褶裥3BL、3BR的作用力而落入腹股沟部,另一方面,线状橡胶4F3被朝向穿戴者的大腿部的外侧施力,在腹股沟部,尿布1的皮肤面侧以紧贴于穿戴者的方式被施力,尿布1的非皮肤面侧以离开穿戴者的方式被施力。
因此,在腹股沟部,在吸收芯8c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宽度方向外侧处,在尿布1的皮肤面侧与非皮肤面侧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作为流路8s发挥功能。
此外,在穿戴者的背侧,线状橡胶4R3延伸至吸收芯8c的宽度方向外侧。吸收芯8c的皮肤面侧由穿戴者的臀部按压。另一方面,非皮肤面侧的宽度方向外侧由线状橡胶4R3朝向宽度方向外侧施力。因此,在穿戴者的背侧,也保持有形成于吸收芯8c的宽度方向端部与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端部之间的空间,该空间作为流路8s发挥功能。
在下裆部,通过立体褶裥3BL、3BR的作用力,皮肤面侧与穿戴者的皮肤面抵接,另一方面,非皮肤面侧由于排出物的重量而以离开皮肤面的方式下垂。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吸收芯8c的非皮肤面侧和下层芯包裹片7b容易剥离。因此,在下裆部,在吸收芯8c与下层芯包裹片7b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作为流路8s发挥功能,能够使排出物迅速地移动。
流路8s作为排出液的导流孔发挥功能,流入到该流路8s的排泄液沿着流路8s流入到吸收芯8c的前身区域侧或后身区域侧的宽度变宽的部位,在该处被吸收。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吸收体8的缩窄部分,在前身区域、下裆区域、后身区域中形成有流路8s,因此能够使排出液高效地移动,能够在存在于前身区域端部或后身区域端部的耳部等尚未吸收排出物的部分处迅速地吸收排出液。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示意地示出将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图。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各图中的同等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罩片4粘接有线状橡胶4F3和线状橡胶4R3。线状橡胶4F3、线状橡胶4R3是设置于罩片4中的比线状橡胶4F2、4R2靠下裆区域1B侧的区域处的伸缩构件。在第2实施方式中,线状橡胶4F3、4R3向下裆区域1B的方向弯曲地配置。线状橡胶4F3、4R3在沙漏型的吸收芯的缩窄部分处与芯包裹片7的一部分重叠,不延伸到与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应的部位,从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端部对吸收体8施力。线状橡胶4F3、4R3的配置区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腿部褶裥3LL、3LR发挥功能。
罩片4在折回线4FF、4RF处折回而延伸至线状橡胶4F1、线状橡胶4R1的配置区域,在该折回的部分处对线状橡胶4F1、线状橡胶4R1的配置区域进行加强。端片11F、11R设置于在折回线4FF、4RF处折回的罩片4未延伸的线状橡胶4F2、线状橡胶4R2的配置区域并对线状橡胶4F2、线状橡胶4R2的配置区域进行加强。
图7是示意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截面构造的图。吸收体8具备芯包裹片7和被该芯包裹片7包裹的由多个吸收垫构成的吸收芯8c。在第2实施方式中,吸收芯8c成为将吸收垫层叠而得的构造,具有上层吸收垫8a和下层吸收垫8b。上层吸收垫8a是在穿戴状态下位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吸收垫,是在平面观察时在下裆区域具有缩窄部的沙漏型。上层吸收垫8a在长度方向端部附近处延伸至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端部附近。与此相对,下层吸收垫8b是在穿戴状态下位于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的吸收垫,在平面观察时呈矩形。下层吸收垫8b仅在吸收体8的中央部、与穿戴者的正中线对应的部分延伸,其全宽为上层吸收垫8a的缩窄部分以下。即,下层吸收垫8b以在从皮肤面侧平面观察的情况下其全部被上层吸收垫8a隐藏的方式与上层吸收垫8a层叠。
下裆区域成为被穿戴者的两腿夹着的状态,因此施加向宽度方向内侧的压缩压力。另一方面,在前身区域、后身区域中,通过施加穿戴者的体重,在吸收芯8c的厚度方向上施加压力。因此,通过在吸收芯8c的下裆区域设置缩窄部,并层叠上层吸收垫8a和下层吸收垫8b,从而将下裆区域的吸收芯8c作为高目付而防止向宽度方向内侧的走形。另外,在前身区域、后身区域中,通过扩大吸收芯的宽度来增加施加体重的面积而防止向厚度方向的走形。因此,优选将吸收芯8c设为沙漏型。
在上层吸收垫8a中,除了纤维素系短纤维或实施了亲水性处理后的树脂系短纤维(以下记载为短纤维)以外,还包含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SAP的颗粒)。当从穿戴者放出排出液并浸透到吸收芯8c时,SAP的颗粒吸收水分而逐渐膨胀,将排出液固定而防止向皮肤面侧的逆流。另一方面,下层吸收垫8b所含有的SAP的颗粒的目付(每单位面积的配合量)比上层吸收垫8a低。或者,下层吸收垫8b也可以不含有SAP的颗粒而仅由短纤维形成。
在本图中,吸收芯8c被透水性的芯包裹片7包裹。而且,芯包裹片7分为在穿戴时位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上层芯包裹片7f和在穿戴时位于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的下层芯包裹片7b。上层芯包裹片7f与上层吸收垫8a粘接。下层芯包裹片7b与下层吸收垫8b粘接。但是,上层吸收垫8a的非皮肤面侧与下层芯包裹片7b在两者直接相对的大部分区域中不粘接。因此,在吸收体8中,在下层吸收垫8b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更外侧且上层吸收垫8a延伸的部位,在与下层芯包裹片7b之间形成流路8s。
另外,在施加了将下层芯包裹片7b与吸收芯8c拉开的力的情况下,下层芯包裹片7b和上层吸收垫8a的非皮肤面侧可以比下层芯包裹片7b和下层吸收垫8b的非皮肤面侧容易地剥离。作为具体例,可以使粘接下层芯包裹片7b和下层吸收垫8b的粘接剂的宽度比下层吸收垫8b的宽度宽,仅该粘接剂的端部与上层吸收垫8a的非皮肤面侧粘接。另外,为了将上层吸收垫8a的非皮肤面侧与下层芯包裹片7b粘接,可以减少粘接剂的涂布量,也可以使用粘接强度低的粘接剂。或者,也可以限定用于该用途的粘接剂的涂布范围。该粘接剂在下层吸收垫8b吸水而膨胀了的情况、在下层芯包裹片7b与上层吸收垫8a之间流入了排出液的情况等、施加了将下层芯包裹片7b与吸收芯8c拉开的力的情况下容易地剥离,形成流路8s。在尿布1不吸水而不需要流路8s的情况下也形成流路8s时,流路8s可能成为吸收芯8c的走形的原因。如果仅在吸收芯8c吸水了的情况下形成流路8s,则能够仅在需要的情况下形成流路8s。
背片6是层叠在吸收体8的非皮肤面侧的非透水性的膜,防止浸透到吸收体8的排出液向罩片4侧漏出。背片6比吸收芯8c宽,包裹吸收芯8c的侧面并到达皮肤面侧。
顶片9是与穿戴者的皮肤面抵接的透水性片。当从穿戴者产生排出液时,排出液通过顶片9而向吸收芯8c浸透并被吸收。顶片9也比吸收芯8c宽,包裹吸收芯8c的侧面并到达非皮肤面侧。在吸收体8的皮肤面侧,顶片9层叠于比背片6靠皮肤面侧的位置。
侧片10L、10R是配置在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非透水性的无纺布片,构成覆盖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侧面的一对侧片。侧片10L、10R通过在宽度方向内侧与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的线状橡胶10R1、10L1的作用力,而在吸收体8的皮肤面侧端部处进一步向皮肤面侧立起,形成防止排出液的横向泄漏的立体褶裥3BL、3BR。在吸收体8的皮肤面侧处,侧片10L、10R层叠于比顶片9靠皮肤面侧的位置。
在顶片9的皮肤面侧宽度方向端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涂布有非透水性的粘接剂HM,将侧片10L、10R粘接,成为立体褶裥3BL、3BR的立起线,构成一对立起线。该粘接剂HM为疏水性,该粘接剂HM浸透的顶片9的宽度方向端部成为非透水区域。因此,排出液不会从涂布有粘接剂HM的区域向宽度方向端部方向移动而从宽度方向端部漏出。另一方面,上述非透水区域的宽度方向内侧为透水区域,使排出液通过吸收芯8c侧。此外,也可以使用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处为非透水性的材质的顶片9。热熔粘接剂本身为疏水性,能够将排出液的向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移动妨碍到防止从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程度,但并非完全抑止。如果使用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处为非透水性的材质的顶片9,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排出液向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移动。另一方面,在长度方向两端部侧处,上述非透水区域的宽度方向内侧为透水区域,使排出液通过吸收芯8c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侧面部处,在背片6的更靠外侧的位置层叠有由无纺布形成的顶片9和侧片10L、10R。吸收体8的侧面部处的顶片9和侧片10L、10R相当于本申请中所说的无纺布片。通过这样用多个无纺布片覆盖吸收体8的侧面,能够在吸收体8的侧面部处防止作为非透水性的膜的背片6与穿戴者的皮肤面直接抵接而带来不适感。另外,吸收体8的侧面被多个片覆盖而被加强,吸收芯8c的走形被抑制。
在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处,顶片9的透水区域比构成吸收芯8c的上层吸收垫8a窄,比下层吸收垫8b宽。因此,在顶片9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未被完全吸收而在顶片9上扩展并通过长度方向端部侧的透水区域的排出液通过上层吸收垫8a,直接到达流路8s。
到达了流路8s的排出液通过流路8s而向吸收芯8c的大范围扩展,在吸收芯8c能够吸收的部位依次被吸收。因此,能够使用吸收芯8c的大范围使排出液的吸收高效化,在一次产生大量的排出液的情况等,能够防止排出液的量局部地超过吸收芯的吸收能力而回流的情形。
另一方面,上层吸收垫8a和下层吸收垫8b在吸收芯8c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即与穿戴者的排泄孔对应的位置延伸,吸收芯8c成为层叠构造。根据该构造,如果不产生大量的排出液,就能够当场承接并吸收。
当穿戴者将排出液排出到具有上述特征的尿布1时,排出液通过透水性的顶片9的透水区域和具有透水性的上层芯包裹片7f,到达上层吸收垫8a。在上层吸收垫8a中含有SAP的颗粒,但SAP的颗粒为了吸收液体而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排出液的大部分暂且通过上层吸收垫8a,到达流路8s或下层吸收垫8b。
在此,下层吸收垫8b所包含的SAP的颗粒的目付比上层吸收垫8a低,或者下层吸收垫实质上不含SAP的颗粒。即,下层吸收垫8b主要具有用短纤维暂时贮存通过了上层吸收垫8a的排出液并使其逐渐返回到上层吸收垫8a的功能。因此,到达了下层吸收垫8b的排出液逐渐被上层吸收垫8a的SAP的颗粒再次吸收、或者流出到流路8s。当在SAP的颗粒已经吸收水分而膨胀的状态下进一步流入水分时,有时会发生因膨胀的SAP的颗粒而阻碍水分的流动的所谓凝胶堵塞现象。在下层吸收垫8b中不存在或仅少量含有SAP的颗粒,能够以使得不发生凝胶堵塞现象的方式一边使排出液减速一边将其引导至适当的吸收位置。
流路8s沿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延伸。从下层吸收垫8b流入到流路8s的排出液一边在流路8s移动一边逐渐被上层吸收垫8a吸收。在排出液集中于吸收芯8c的特定部分而超过吸收能力的情况下,排出液在流路8s中流动,能够被吸收能力有余裕的其他部分吸收。因此,吸收芯8c能够在其整个区域吸收排出液,能够防止在超过吸收能力的部位处排出液逆流到皮肤面而给穿戴者带来不快感的情形。
在从皮肤面侧观察时,流路8s被平面状的上层吸收垫8a覆盖,因与宽度更窄的下层吸收垫8b的宽度不同而产生的台阶不会出现在尿布1的皮肤面侧。因此,穿戴者不会感知台阶,不易感觉到不适感。另外,由于在流路8s与顶片9之间存在上层吸收垫8a,因此能够防止在流路8s中流动的排出液逆流到穿戴者的皮肤面。
图8是从非皮肤面侧观察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图。在图8中示出了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侧的长度方向端部,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前身区域1F和后身区域1R具有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对前身区域1F进行说明,省略对后身区域1R的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收体8设置有吸收芯8c,吸收芯8c具有层叠于皮肤面侧的沙漏型的上层吸收垫8a和层叠于非皮肤面侧的长条形的下层吸收垫8b。在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层叠有罩片4和内罩片5,在罩片4与内罩片5之间设置有线状橡胶4F1、4F2、4F3。吸收体8由线状橡胶4F1、4F2、4F3,经由内罩片5间接地施力。此外,也可以在内罩片5与吸收体8之间设置线状橡胶4F1、4F2、4F3。在该情况下,吸收体8由该线状橡胶4F1、4F2、4F3直接施力。
其配置区域构成腰部褶裥3R的线状橡胶4F2中的一部分与吸收体8重叠,进而其一部分也与吸收芯8c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吸收芯8c的上层吸收垫8a和下层吸收垫8b均延伸至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其长度方向端部附近与线状橡胶4F2重叠。
线状橡胶4F3将前身区域1F或后身区域1R作为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该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设置于线状橡胶4F2的下裆侧正下方。线状橡胶4F3沿着罩片4的缩窄部向下裆方向延伸。线状橡胶4F3的配置区域作为使尿布1紧贴于穿戴者的大腿部的腿部褶裥3LL、3LR发挥功能。
线状橡胶4F3在其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处,在下裆部与长度方向端部的中间部分,与沙漏型的吸收芯8c的扩宽部分处的吸收体的一部分重叠。在此,线状橡胶4F3的宽度方向内侧端部重叠的仅是吸收体8中的芯包裹片7部分,虽然与吸收芯8c相邻但不重叠。
当穿戴者穿戴尿布1时,吸收芯8c由构成腰部褶裥3R的线状橡胶4F2、4R2的一部分及构成腿部褶裥3LL、3LR的线状橡胶4F3、4R3向宽度方向外侧施力。这些线状橡胶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平面观察的情况下从宽度方向端部向外侧方向施力的伸缩构件的一例。其结果是,上层吸收垫8a被向宽度方向强力地施力而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与皮肤面抵接而收缩,由此防止因从两腿施加压力而可能发生的吸收芯8c的走形。
因与下层吸收垫8b的宽度不同而产生的台阶主要出现在上层吸收垫8a的非皮肤面侧。因此,尿布1在皮肤面侧不产生台阶,对于穿戴者来说皮肤触感良好。并且,由于在非皮肤面侧容易形成流路8s,因此不仅能够在产生位置而且能够在大范围的吸收芯8c中吸收排出液。
而且,在腿部褶裥3LL、3LR的宽度方向内侧端部附近,线状橡胶4F3不与吸收芯8c重叠,仅对背片6和下层芯包裹片7b向宽度方向外侧施力。因此,在上层芯包裹片7f与下层芯包裹片7b之间,能够形成由线状橡胶4F3的张力引起的间隙,能够更明确地形成流路8s。此外,如果将构成吸收体的任意的片或垫之间设为非粘接,则能够使该间隙更大。例如,在吸收芯8c中,也可以将上层吸收垫8a与上层芯包裹片7f互相粘接,将下层吸收垫8b与下层芯包裹片7b相互粘接,使吸收垫彼此不粘接。这样一来,通过线状橡胶4F3的作用力,在构成吸收芯8c的垫彼此分离的方向上作用有力,容易形成流路8s。另外,由于在片或垫之间也容易形成间隙,因此在上层吸收垫8a的非皮肤面侧处,能够容易地进行排出液的移动。
另外,在穿戴者的体位变化而从其他方向对吸收芯8c施加了压力的情况下,也可能在上层吸收垫8a与下层吸收垫8b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也作为排出液的流路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排出液导向吸收芯8c中的具有吸收余力的部分,高效地进行吸收。
线状橡胶4F3与吸收体重叠的位置是靠近穿戴者的排泄孔的重要的部位。在此,如果假设将线状橡胶4F3重叠至吸收芯8c,则吸收体8本身因线状橡胶4F3的作用力而扭曲,吸收芯8c发生走形,有可能大幅损害其功能。因此,优选将线状橡胶4F3的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设置于不与吸收芯8c重叠的位置。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穿戴时对吸收体长度方向端部附近施加了力的尿布的剖视图。在吸收体长度方向端部附近的罩片4与内罩片5之间设置有线状橡胶4F2、4R2,其一部分与吸收体8重叠。当穿戴者穿戴尿布1时,尿布1通过线状橡胶4F2、4R2的张力而沿着穿戴者的身体。另外,通过线状橡胶4F2、4R2的张力,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被向非皮肤面侧施力。
另一方面,在吸收体8的宽度方向侧面设置有侧片10L、10R,在侧片10L、10R的皮肤面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有线状橡胶10L1、10R1。侧片10L、10R的皮肤面侧端部通过该线状橡胶10L1、10R1的作用力而立起,作为立体褶裥3BL、3BR发挥功能。当穿戴者穿戴尿布1时,立体褶裥3BL、3BR通过线状橡胶10L1、10R1的作用力而立起并紧贴于穿戴者的皮肤面,防止排出液的横向泄漏。构成该立体褶裥3BL、3BR的线状橡胶10L1、10R1的作用力传递到吸收体8,由此吸收体8的皮肤面侧被向皮肤面侧施力。
吸收体8的非皮肤面侧被向非皮肤面侧施力,皮肤面侧被向皮肤面侧施力,因此穿戴中的吸收体8在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受到反向的力。因此,吸收体8在厚度方向上膨胀,在吸收体8内部容易形成流路8s。通过形成流路8s,排出液能够更容易地移动,能够被吸收芯8c中的能够吸收的部分高效地吸收。另外,通过使吸收体8沿上述方向膨胀,在吸收体8的内部的未被粘接的构造之间(作为一例,上层吸收垫8a与下层吸收垫8b之间)也产生间隙。通过形成该间隙,排出液的移动变得更容易,被吸收芯8c中的具有吸收余力的部分高效地吸收。
吸收体8在长度方向端部处受到施力,朝向长度方向内侧发生形状变化。因此,在长度方向端部附近以外的部位,也容易形成流路8s。
另外,由于穿戴者的体重、从两腿受到的压力、立体褶裥3BL、3BR的作用力等,吸收体8有可能向内侧收缩而发生走形。通过腰部褶裥3R和腿部褶裥3LL、3LR的作用力,向宽度方向外侧对吸收体8施力,由此能够抑制吸收体8收缩而发生走形的情形。腰部褶裥3R和腿部褶裥3LL、3LR的作用力当然遍及到与吸收体8直接重叠的部位,另外还遍及到与吸收体8接近的其他部位,因此能够在大范围抑制走形。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吸收芯8c作为上层吸收垫8a与下层吸收垫8b的层叠体进行了说明,但吸收芯8c也可以层叠3个以上的吸收垫而形成。另外,也可以将向非皮肤面侧凸出的形状的吸收芯8c形成为一体而使用。
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吸收芯8c所含有的SAP的颗粒主要包含于层叠的吸收垫的内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配置于层叠的吸收垫之间。
在各实施方式中,为了对尿布1施加作用力而使其紧贴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使用了线状橡胶,但也可以使用具备伸缩性的树脂纤维。
以上公开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分别组合。

Claims (17)

1.一种吸收性物品(1),所述吸收性物品(1)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1)包括:
吸收体(8),所述吸收体(8)包括吸收芯(8c)和芯包裹片(7),所述吸收芯(8c)是在下裆部分包括缩窄部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沙漏形状,所述芯包裹片(7)覆盖所述吸收芯(8c),至少在所述吸收芯(8c)的皮肤面侧与所述吸收芯(8c)粘接;
顶片(9),所述顶片(9)配置于所述吸收体(8)的所述皮肤面侧,所述顶片(9)具有透水区域;以及
非透水性的背片(6),所述背片(6)配置于所述吸收体(8)的非皮肤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芯(8c)包括配置于所述皮肤面侧的上层吸收垫(8a)和配置于比所述上层吸收垫(8a)靠所述非皮肤面侧的位置的下层吸收垫(8b),
所述芯包裹片(7)至少在所述吸收芯(8c)的所述非皮肤面侧与所述下层吸收垫(8b)粘接,覆盖所述吸收芯(8c),
在平面观察所述吸收体(8)的情况下,所述下层吸收垫(8b)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处于所述上层吸收垫(8a)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包裹片(7)与所述上层吸收垫(8a)的非皮肤面侧直接相对的区域中两者不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在施加了将所述芯包裹片(7)与所述吸收芯(8c)拉开的力的情况下,所述芯包裹片(7)和所述吸收芯(8c)的所述非皮肤面侧比所述芯包裹片(7)和所述吸收芯(8c)的所述皮肤面侧容易地剥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1)还包括第1伸缩构件,所述第1伸缩构件配置于与所述吸收芯(8c)重叠的区域,并从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所述吸收芯(8c)进行施力而使所述吸收芯(8c)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片(9)的所述透水区域在所述吸收体(8)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处比所述下层吸收垫(8b)的宽度方向端部宽,比所述上层吸收垫(8a)的宽度方向端部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芯(8c)包含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的SAP的颗粒,所述下层吸收垫(8b)的所述SAP的颗粒的目付比所述上层吸收垫(8a)低。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吸收垫(8a)包含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的SAP的颗粒,
所述下层吸收垫(8b)不包含所述SAP的颗粒。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吸收垫(8a)具有在下裆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缩窄的形状,
所述下层吸收垫(8b)为矩形,
所述下层吸收垫(8b)的宽度为所述上层吸收垫(8a)的缩窄部分的宽度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1)还包括:
外装体,所述外装体配置于所述背片(6)的非皮肤面侧;以及
第2伸缩构件,所述第2伸缩构件在所述外装体的、所述吸收体(8)从下裆区域朝向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扩宽的部分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处,在比所述芯包裹片(7)靠所述非皮肤面侧的位置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伸缩构件在后身区域侧不设置于所述吸收体(8)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前身区域侧,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横穿所述吸收体(8)的方式设置,
所述前身区域侧的所述第2伸缩构件的延伸区域在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耻骨部分对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1)还包括覆盖所述吸收体(8)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侧面的侧片(10L、10R),所述侧片(10L、10R)在所述吸收体(8)的所述皮肤面侧配置有沿所述长度方向伸缩的第3伸缩构件而形成立体褶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片(6)在所述吸收体(8)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处从所述吸收体(8)的所述非皮肤面侧经由所述吸收体(8)的侧面部覆盖至所述皮肤面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伸缩构件构成为以使所述外装体与穿戴者的腿围方向及下腹部方向抵接的方式进行施力,
所述第3伸缩构件构成为以使所述吸收体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抵接的方式进行施力,
在所述吸收芯(8c)的缩窄部中,在所述吸收芯(8c)的宽度方向外侧、和所述吸收芯(8c)与所述外装体之间,由于所述第2伸缩构件与所述第3伸缩构件的伸缩方向的不同而形成有导流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片(9)和所述侧片(10L、10R)的至少一方为无纺布片,
在所述吸收体(8)的侧面部处,所述背片(6)被所述无纺布片覆盖。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包裹片(7)与所述上层吸收垫(8a)粘接,
所述芯包裹片(7)与所述下层吸收垫(8b)粘接,
所述上层吸收垫(8a)与所述下层吸收垫(8b)为非粘接。
17.一种吸收性物品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包包括多个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是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包括具有第1尺寸的第1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第1包与包括具有第2尺寸的第2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第2包之间,所述吸收体的形状及尺寸相同。
CN202211280767.5A 2021-10-22 2022-10-19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Pending CN1159985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3253 2021-10-22
JP2021-173253 2021-10-22
JP2022-117377 2022-07-22
JP2022117377A JP2023063221A (ja) 2021-10-22 2022-07-22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8525A true CN115998525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8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80767.5A Pending CN115998525A (zh) 2021-10-22 2022-10-19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85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54400U (zh)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CN219354399U (zh)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CN219700324U (zh) 吸收性物品
CN115998525A (zh)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CN219166900U (zh) 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
CN219516840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354402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84552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516836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516843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700323U (zh) 吸收性物品
CN115998528A (zh)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CN219480615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48238U9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516834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27080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516842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614214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516835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480617U (zh) 吸收性物品
CN116196171A (zh) 吸收性物品
JP2023063221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3063222A (ja) 吸収性物品
CN116570431A (zh) 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
CN116264997A (zh) 吸收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