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6890A - 复合材料、制造方法及在电池应用中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复合材料、制造方法及在电池应用中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6890A
CN115996890A CN202180047641.0A CN202180047641A CN115996890A CN 115996890 A CN115996890 A CN 115996890A CN 202180047641 A CN202180047641 A CN 202180047641A CN 115996890 A CN115996890 A CN 115996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material
porous carbon
electrode
carbon
specific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76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进林
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ublication of CN115996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68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30Active carbon
    • C01B32/354After-treatment
    • C01B32/372Coating; Grafting; Micro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4Accumulators with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of metals other than lithium, e.g. with magnesium or alumin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1Alkaline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6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organic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01M4/623Binders being polymers fluorinated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7/00Catalysts comprising the elements or compounds of halogens, sulfur, selenium, tellurium, phosphorus or nitrogen; Catalysts comprising carbon compounds
    • B01J27/20Carbon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0Solid dens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6Pore diame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2010/4292Aspects relating to capacity ratio of electrodes/electrolyte or anode/cath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般地,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及制造其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所述复合材料作为电池应用中的电极材料的用途。特别地,制造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将多孔碳与萘嵌苯(rylene)染料混合以形成混合物,对所述混合物进行加热以及使所述混合物碳化。

Description

复合材料、制造方法及在电池应用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一般地,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及制造其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所述复合材料在电池应用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由于地球上丰富的钠资源,钠离子电池(sodium-ion battery,SIB)被认为是对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y,LIB)的有效补充。尽管在开发电解质和阴极材料方面取得进展,但也迫切需要全面高性能阳极材料,这在进一步改善SIB中的能量密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Na-石墨层间化合物(Na-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Na-GIC)的形成能为正,因此LIB中的市售石墨阳极不适用于SIB。与具有高平台电压和差的循环稳定性的基于合金和基于转换的阳极材料相比,硬碳由于其较低的平台电压和可接受的容量(约300mAh g-1)而仍被认为是用于SIB的阳极材料的最有前途的候选者之一。
阳极的低电压平台容量可以使得能够在全单元电池中实现较高的能量密度。根据用于钠离子存储机制的典型“嵌入/填孔(pore-filling)”模型,倾斜区由Na+在石墨纳米畴内部的嵌入而引起,而低电压平台区归因于裸Na+进入被石墨纳米畴阻塞的封闭孔中的填孔过程。因此,提出了数种通过形成更多的封闭孔来增加平台容量的策略。例如,在先前的工作中使用成孔剂或所采用的预氧化/高温碳化来调节硬碳的封闭孔结构并因此实现大的可逆平台容量。一些工作者通过甚至在2000℃的超高温度下加热废丝织物获得了具有大量的封闭孔的硬碳纤维。尽管在合成具有提高的可逆平台容量的硬碳方面取得了前述进展,但高碳化温度(远高于1300℃)是不安全且环境不友好的。此外,差的倍率性能总是伴随着高的平台容量。因此,仍需要持续努力以在温和的温度下设计硬碳的目标结构,从而实现大的平台容量和令人满意的倍率性能。
将期望克服或改善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者。
发明内容
在本工作中,提出了通过将芳族烃熔融扩散到微孔碳中,然后进一步碳化来增加碳材料内部的超微孔的策略。结果,合理设计的碳阳极在放电/充电曲线中显示出在约0.1V下的低电压平台,以及分别在30mA g-1和2000mA g-1下346mA g-1和125mA g-1的高容量。此外,高负载电极(约19mg cm-2)也表现出在25℃下6.14mAh cm-2和在-20℃下5.32mAh cm-2的高面积容量,从而允许良好的耐温性。此外,硬币型全电池使得能够实现约97.1mA g-1的高容量。所提出的熔融扩散-碳化策略对于制备对SIB具有很大实际潜力的高性能碳阳极材料是容易且节能的。由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形成的电极可以用于提高室温/低温钠离子存储中的容量和倍率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
有利地,在惰性气氛下的加热步骤使萘嵌苯染料变得熔融,并因此覆盖多孔碳并扩散到多孔碳的孔中。然后在多孔碳内使被萘嵌苯染料阻塞的孔碳化以将开放孔转化为封闭孔。该方法改变了多孔碳的孔尺寸,未完全阻塞孔并且与高温退火相比能耗也更低。孔径尺寸也减小但没有阻塞,因此允许裸Na+在孔内形成。使用该方法形成的用于钠离子存储的阳极表现出增加的平台容量、改善的循环稳定性、令人满意的倍率性能和高面积容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以及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的质量比为约1:1至约1:4。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选自活性炭、介孔碳、碳化糖、高比表面积碳和低比表面积碳。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萘嵌苯染料选自二萘嵌苯四羧酸二酐(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anhydride,PTCDA)、二萘嵌苯二酰亚胺、三萘嵌二苯二酰亚胺(terrylendiimide)、三萘嵌二苯(terrylen)、二萘嵌苯、四萘嵌三苯(quaterrylen)和萘(naphthalin)。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混合物机械共混。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惰性气氛为氩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加热步骤进行约2小时至约10小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碳化步骤进行至少3小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碳化步骤在约3℃/分钟至约10℃/分钟的速率下进行。
本发明还公开了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所述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结构;和
b)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
其中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至少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结构与至少部分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质量比为约1:1至约1:4。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与BET(N2)比表面积的比率为约0.1至约5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XRD图显示存在衍生自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碳的(002)峰和多孔碳结构的(002)峰。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衍生自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碳的(002)峰为约25.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结构的(002)峰为约21.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总体积(基于N2吸附)为约0.01cm3g-1至约0.13cm3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总体积(基于CO2吸附)为约0.08cm3g-1至约0.4cm3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R值为约2至约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骨架密度为约1.8g cm-3至约2.5gcm-3
本发明还公开了制造电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将如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与粘结剂溶液混合以形成浆料;
b)将浆料施加在导电体的表面上;以及
c)对浆料进行干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与粘结剂溶液的重量比为约80:20至约95: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粘结剂溶液的浓度为约10mg/mL至约20mg/mL。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粘结剂溶液包含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或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粘结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干燥步骤在约40℃至约80℃下进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干燥步骤进行约2小时至约6小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干燥步骤还包括将浆料在约100℃至约140℃下真空干燥至少8小时。
本发明还公开了电极,所述电极包含:
a)如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
b)粘结剂;和
c)导电体;
其中将复合材料和粘结剂均匀地组合;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和粘结剂覆盖导电体的至少一个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与粘结剂的重量比为约80:20至约95: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具有在约2000mA g-1的电流密度下大于100mAh g-1的容量或者在约30mA g-1的电流密度下大于300mAh g-1的容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200次循环之后保持其初始容量的至少8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和粘结剂在导电体上的质量负载为至少15mg cm-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具有在约0.1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约6mAh cm-2的面积容量或者在约0.5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约3mAh cm-2的面积容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约-20℃下保持至少80%的面积容量。
本发明还公开了电池,所述电池包括:
a)有机阴极;
b)阳极,所述阳极包含如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以及
c)钠金属,所述钠金属施加在阳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有机阴极包含萘嵌苯染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有机阴极与阳极的质量负载比为约1:2至约1:3。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N/P比(负电极与正电极的面积容量比)为约1.1:1至约1.2: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电池的充电和/或放电期间,电池的特征在于在非原位23NaMAS NMR中4.44ppm处的峰。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电池完全放电时,电池的特征在于在非原位23Na MAS NMR中4.44ppm处的峰和约-20ppm至约-30ppm的峰。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通过非限制性实例的方式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其中:
图1.AC、GC和ACGC900的表征:(A)熔融扩散-碳化策略的方案(T表示碳化温度)。微米级(B)AC和(C)ACGC900的SEM图像。(D)典型ACGC900颗粒的薄边缘区域的TEM图像和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SAED)图(插图)。(E)N2吸附/解吸等温线,(F)来自N2吸附/解吸测量的孔尺寸分布以及(G)XRD图中的(002)峰的峰拟合;
图2.SIB中AC、GC和ACGC900电极的电化学性能:(A)在50mA g-1下的恒电流放电-充电曲线。(B)在0.1mV秒-1的扫描速率下在相对于Na/Na+0.001V至3.0V的电压范围内的CV。(C)在50mA g-1下的循环性能;
图3.碳化温度和孔体积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ACGCx在50mA g-1下的恒电流放电-充电曲线,以及(B)倾斜容量贡献率与由XRD计算的R值之间的关系。(C)ACGC、HCGC、LCGC电极在50mA g-1下的恒电流放电-充电曲线。(D)平台容量与填料/主体的质量比之间的关系。(E)倍率性能以及(F)LCGC阳极的倍率性能与SIB中近来报道的其他硬碳阳极的倍率性能的比较;
图4.钠离子存储机制的分析:(A)在0.1mV秒-1至1.0mV秒-1的变化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B)log(i)相对于log(v)的坐标图和相应的线性拟合,以及(C)在放电-充电过程期间由GITT测量计算的DNa +值。(D至E)原位XRD图谱以及0.001V至3V的电压窗口下的容量-电位曲线。(F)不同电位下23Na的非原位固态NMR谱;
图5.厚电极和全电池测试。质量负载为19mg cm-2的厚电极的(A)循环性能和(B)倍率性能。厚电极的(C)在-20℃至40℃的温度范围内在0.2mA cm-2下的恒电流放电/充电曲线以及(D)容量保持率。(E)10mA g-1下的恒电流放电/充电曲线以及(F)全电池在0.5V至3.0V的电压范围内的倍率性能;
图6.ACGC900的(A)CO2吸附等温线以及(B)相应的孔尺寸分布;
图7.用于实验确定碳样品的石墨化程度的参数R的限定的示意图。R值(R=B/A)可以确定样品的石墨化程度。R值越低表明石墨化程度越低或堆叠的石墨烯层越少。R被测量为(002)布拉格峰强度与背景的比率;
图8.AC、GC和ACGC900的拉曼光谱;
图9.AC、GC和ACGC900电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
图10.AC、ACGC750、ACGC900、ACGC1050和ACGC1200各自的(A1至E1)低分辨率SEM图像和(A2至E2)高分辨率SEM图像。(比例尺:对于A1至E1为10μm,对于A2至E2为1μm);
图11.ACGCx的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相应的孔尺寸分布。等温线的吸附分支与解吸分支之间的滞后表明存在受限孔;
图12.ACGCx的CO2吸附等温线和相应的孔尺寸分布;
图13.ACGCx的XRD图;
图14.由倾斜区域和平台区域贡献的ACGCx的(A)比容量和(B)贡献率;
图15.(A)AC、(B)GC、(C)ACGC750、(D)ACGC900、(E)ACGC1050、(F)ACGC1200、(G)HCGC和(H)LCGC在50mA g-1下的前五条恒电流放电-充电曲线;
图16.ICE值与由N2吸附/解吸测试获得的BET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图17.ACGCx在50mA g-1下的(A)倍率性能和(B)循环性能。ACGC1050电极显示出最佳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具体地,ACGC1050电极即使在2000mA g-1下也可以达到约118mAh g-1。此外,在50mA g-1下200次循环之后可以保持初始容量的约97.3%;
图18.AC、CMK8、HC、LC、ACGC、CMK8GC、HCGC和LCGC的(A、B)N2吸附/解吸等温线以及(C、D)相应的孔尺寸分布。等温线的吸附分支与解吸分支之间的滞后表明存在受限孔;
图19.CMK8和CMK8GC的孔尺寸分布;
图20.(A)CMK-8和(B)CMK8GC的TEM图像(比例尺:50nm)。如图21中所示,衍生自介孔主导的碳主体(CMK-8)的CMK8GC电极在放电-充电过程期间未显示出平台容量。这可能是因为CMK-8(立方Ia3d,棒型)内部的介孔是相互连通的并且大至足以容纳衍生自填充PTCDA的准石墨纳米畴(图19至20)。因此,向CMK8GC中引入具有层状石墨结构的纳米畴代替纳米腔,然后没有出现平台;
图21.CMK8GC电极的(A)在50mA g-1下的恒电流放电-充电曲线、(B)循环性能和(C)倍率性能;
图22.ACGC、HCGC、LCGC电极在50mA g-1下的(A)倍率性能和(B)循环性能;
图23.用于钠离子电池的ACGC电极的第三次钠化过程在相对于Na/Na+0.304V下的电流阶跃图;
图24.ACGC的GITT电位曲线;
图25.ACGC在第三次钠化过程期间在(A)相对于Na/Na+0.304V下的GITT中的电位相对于τ1/2的线性行为;
图26.所提出的钠离子存储机制的示意图;
图27.LCGC厚电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放电-充电曲线;以及
图28.厚LCGC电极在不同温度下的放电-充电过程期间由GITT测试计算的DNa+值。
具体实施方式
无序多孔碳例如生物质衍生碳和多孔配位聚合物衍生碳可以在低于1000℃的温和的温度下容易地合成。这些多孔碳材料在SIB中提供改善的扩散动力学和令人满意的倍率性能,这得益于增进的孔隙度的存在。然而,由于电容性离子仅在裸Na+和溶剂化Na+共存的微孔的表面位点上吸附/解吸,因此,它们的放电/充电曲线为倾斜曲线。实际上,存在的电解质对孔内部的离子相互作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假设如果电解质可以被阻挡在微孔外部,则可以引入与电容性吸附不同的存储机制。认为碳材料的孔径尺寸对溶剂化Na+表现出离子筛分作用以及孔尺寸对孔内部的电子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地,当孔径尺寸小于溶剂化Na+时,孔径周围将发生去溶剂化。此外,根据计算和模拟结果,孔内部的Na+浓度随着孔宽度减小而增加。此外,随着孔宽度减小,电子倾向于分散到孔内部的所有相邻Na+而不是单个Na+的上方。Na+在孔内部的聚集趋势由此变得显著。鉴于多孔碳中的微孔(>1nm)可以被调节成具有更小的孔径尺寸和孔宽度的超微孔,在钠化/去钠化过程期间,可以引入裸Na+的填孔和聚集并且仍可以确保Na+的快速扩散。因此,调节多孔碳的孔径尺寸和孔宽度可以为在不牺牲倍率性能的情况下提高平台容量的有效策略。由于更小的分子尺寸(对于CO2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081
相比对于N2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082
)和更高的工作温度(对于CO2为273K,相比对于N2为77K),CO2吸附测量对于检测超微孔(<0.8nm)的存在高度有效。
本发明公开了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至少部分地碳化。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
本发明人已发现多孔碳的孔径尺寸和孔尺寸(或宽度)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来调节。在这方面,萘嵌苯染料进入多孔碳的孔,并且当至少部分碳化时,萘嵌苯染料使孔的孔宽度和孔径尺寸变窄。这可以进一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本发明通过将多孔碳的开放孔阻塞为封闭孔,然后将电容性钠存储过程转变为填孔机制而在全单元电池中提供了高平台容量、高比容量和高平均电压的优点。由于合成过程容易,因此对于工业化过程还具有可扩展性。与常规的(1500℃或更高)相比的低合成温度还提供了节能益处。所形成的电极可以具有高质量负载和耐低温性,同时全单元电池可以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表明实际应用合理。
如本文所使用的,萘嵌苯染料为基于迫位(peri-position)连接的萘单元的萘嵌苯结构的染料。在同系物中添加另外的萘单元,从而形成诸如二萘嵌苯、三萘嵌二苯和四萘嵌三苯的化合物-或多(迫位萘)-。萘嵌苯染料可以用极性和/或亲水性部分例如羧酸酯、酰胺、胺、酸酐和二乙酰胺基团来功能化。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萘嵌苯染料选自二萘嵌苯四羧酸二酐(PTCDA;熔点350℃;MW392g/mol)、二萘嵌苯二酰亚胺、三萘嵌二苯二酰亚胺、三萘嵌二苯、二萘嵌苯、四萘嵌三苯和萘。也可以使用表现出相似特性(例如,熔点、分子尺寸等)的其他萘嵌苯染料。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萘嵌苯染料为二萘嵌苯四羧酸二酐(PTCDA)。PTCDA包含其中连接有两个酐基团(两侧各有一个)的二萘嵌苯核。PTCDA以两种结晶形式(α和β)出现。二者均具有P21/c单斜对称性和约1.7g/cm3的密度。功能化PTCDA及其衍生物也包括在该范围内。
多孔碳为以其高度增进的微孔结构和介孔结构为特征的碳。所述孔能够吸收流体(液体和/或气体)或者允许流体通过。多孔碳的主要特性是巨大的表面积和分级孔隙度。孔可以被分为三类例如大孔、介孔和微孔。大孔材料具有大于50nm的孔径,介孔材料具有小于50nm且大于2nm的孔径,以及微孔材料具有小于2nm且大于0.8nm的孔径。超微孔材料具有小于0.8nm的孔径。此外,孔可以彼此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选自活性炭、介孔碳、碳化糖、高比表面积碳和低比表面积碳。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为介孔碳和/或微孔碳。活性炭可以为微孔碳。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为微孔碳、碳化糖、高比表面积碳和低比表面积碳。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为介孔碳。介孔碳的孔径可以为约2nm至约50nm。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孔径为约2nm至约45nm、约2nm至约40nm、约2nm至约35nm、约2nm至约30nm、约2nm至约25nm、约2nm至约20nm、约2nm至约15nm、约2nm至约10nm、或者约2nm至约5nm。
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为微孔碳。微孔碳的孔径可以为大于0.7nm至约2nm。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孔径为大于0.7nm至约1.5nm、大于0.7nm至约1.2nm、大于0.8nm至约2nm、大于0.8nm至约1.5nm、或者大于0.8nm至约1.2nm。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的质量比为约1:1至约1:4。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的质量比可以根据多孔碳的孔体积和萘嵌苯染料的密度来计算。例如,对于1.391cm3g-1孔体积的AC,AC(主体)与PTCDA(填料)的质量比为约1:2.36。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该质量比为约1:1至约1.3、约1:1至约1.25、约1:15至约1.25、或者约1:2。萘嵌苯染料与多孔碳的质量比可以替代地称为填料/主体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混合物机械共混。这可以通过对混合物进行搅拌或者通过使混合物经受剪切力来进行。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混合物均匀地共混。
在随后的步骤中,将混合物加热。有利地,在惰性气氛下的加热步骤使萘嵌苯染料变得熔融,并因此扩散到多孔碳的孔中。加热步骤改变了萘嵌苯染料的物理特性和任选的化学特性,使得其更可加工。为此目的,加热步骤涉及在高于萘嵌苯染料的再结晶温度下对其进行加热,在合适的温度下保持适当量的时间,然后任选地冷却。加热步骤也可以为退火步骤。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550℃、从约300℃加热至约500℃、从约300℃加热至约450℃、或者从约300℃加热至约400℃。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混合物加热至约45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惰性气氛为氩气。惰性气氛不含氧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加热步骤进行约2小时至约10小时。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加热步骤进行约2小时至约9小时、约2小时至约8小时、约2小时至约7小时、约2小时至约6小时、约2小时至约5小时、约2小时至约4小时、或者约2小时至约3小时。
所述方法随后涉及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至少部分地碳化。由于萘嵌苯染料具有在TGA下约550℃至600℃的热分解温度,因此根据保持温度和保持周期,可以控制萘嵌苯染料的碳化量。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温度为约750℃至约1300℃、约800℃至约1300℃、约850℃至约1300℃、约900℃至约1300℃、约1000℃至约1300℃、约1100℃至约1300℃、约700℃至约1200℃、约750℃至约1200℃、约800℃至约1200℃、约850℃至约1200℃、约900℃至约1200℃、约1000℃至约1200℃、或者约1100℃至约1200℃。
碳化是通过破坏性蒸馏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碳。破坏性蒸馏是通过将有机物质加热至高温来实现其分解的化学过程;该术语通常适用于在不存在空气或者在有限量的氧气或其他试剂(催化剂或溶剂,例如蒸汽或酚类)的存在下对有机材料进行加工。碳化为热解反应,因此,被认为是同时发生许多反应例如脱氢、缩合、氢转移和异构化的复杂过程。所施加的热的量控制碳化程度和外来元素的残余含量。特别地,1g PTCDA在碳化时可以提供约0.4g碳。
有利地,然后在多孔碳内使被萘嵌苯染料阻塞的孔碳化以将开放孔转化为封闭孔。该方法改变了多孔碳的孔尺寸,未完全阻塞孔并且与高温退火相比能耗也更低。使用该方法形成的用于钠离子存储的阳极表现出增加的平台容量、改善的循环稳定性、令人满意的倍率性能和高面积容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碳化步骤进行至少3小时。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该步骤进行至少4小时、5小时、6小时、8小时、10小时或者12小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碳化步骤在约3℃/分钟至约10℃/分钟的速率下进行。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该步骤在约3℃/分钟至约9℃/分钟、约3℃/分钟至约8℃/分钟、约3℃/分钟至约7℃/分钟、约3℃/分钟至约6℃/分钟、或者约4℃/分钟至约6℃/分钟的速率下进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至少40%的萘嵌苯染料保留在多孔碳中和/或多孔碳上并且被部分碳化。在这方面,至少40%的萘嵌苯染料被部分碳化,同时剩余部分通过蒸发而除去。剩余部分的萘嵌苯染料可以在惰性气氛中通过惰性气体流排出。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将萘嵌苯染料碳化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或至少9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碳化步骤在惰性气氛下进行。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惰性气氛为氩气。惰性气氛不含氧气。
通过采用至少这些步骤,可以将多孔碳的孔的孔径尺寸和孔宽度或直径调节成使得其适合于用作电极材料并且在电池中使用。此外,根据所使用的多孔碳的类型,可以改变骨架密度,因此改变存在于碳中的孔的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以在多孔碳内形成超微孔;
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以在多孔碳内形成超微孔;
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以在多孔碳内形成超微孔;
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与BET(N2)比表面积的比率为约0.1至约5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PTCDA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以在多孔碳内形成超微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PTCDA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以在多孔碳内形成超微孔;
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PTCDA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以在多孔碳内形成超微孔;
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PTCDA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混合物碳化以在多孔碳内形成超微孔;
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与BET(N2)比表面积的比率为约0.1至约50。
本发明还公开了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所述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和
b)至少部分碳化的萘嵌苯染料;
其中至少部分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覆盖多孔碳的孔和外表面。
本发明还公开了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所述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结构;和
b)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
其中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至少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结构;和
b)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
其中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至少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
术语“多孔碳结构”用于表示复合材料的骨架碳结构。这与“多孔碳”不同,所述“多孔碳”是指被用作用于制造复合材料的原材料的多孔碳。因此,“多孔碳”在加工时形成具有“多孔碳结构”的复合材料。
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至少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并且可以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和外表面。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至少覆盖内孔而减小了孔尺寸和孔径尺寸。当在外表面上覆盖时,可以观察到复合材料颗粒尺寸的可忽略增加。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结构与至少部分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质量比为约1:1至约1:4。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该质量比为约1:1至约1:3.5、约1:1至约1:3、约1:1至约1:2.5、约1:1至约1:2、或者约1:1至约1:1.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至少部分碳化的萘嵌苯染料为至少40%碳化的。在这方面,多孔碳中/上的至少40%的萘嵌苯染料被热分解为碳。由于萘嵌苯染料具有在TGA下约550℃至600℃的热分解温度,因此根据保持温度和保持周期,可以控制萘嵌苯染料的碳化量。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碳化为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或至少9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萘嵌苯染料被完全碳化。
至少部分碳化的萘嵌苯染料在多孔碳结构的孔上覆盖减小了其孔尺寸(孔径)。在这方面,介孔碳在覆盖有至少部分碳化的萘嵌苯染料时形成为微孔碳。类似地,微孔碳在覆盖有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时形成为超微孔碳。
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在多孔碳结构的孔上覆盖减小了其孔径尺寸。这是萘嵌苯染料在孔的孔径处覆盖的结果,所述萘嵌苯染料在碳化之后在孔径处形成碳化层并且进而使孔径尺寸变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XRD图显示存在衍生自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碳的(002)峰和多孔碳的(002)峰。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衍生自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碳的(002)峰为约25.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孔碳的(002)峰为约21.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75m2 g-1、约5m2 g-1至约70m2 g-1、约5m2g-1至约65m2 g-1、约5m2g-1至约60m2 g-1、约5m2 g-1至约55m2 g-1、约5m2 g-1至约50m2 g-1、约5m2 g-1至约45m2 g-1、约5m2 g-1至约40m2 g-1、约10m2 g-1至约40m2 g-1、或者约20m2 g-1至约4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微孔(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微孔(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75m2 g-1、约5m2 g-1至约70m2 g-1、约5m2g-1至约65m2 g-1、约5m2g-1至约60m2 g-1、约5m2 g-1至约55m2 g-1、约5m2 g-1至约50m2 g-1、约5m2 g-1至约45m2 g-1、约5m2 g-1至约40m2 g-1、约10m2 g-1至约40m2 g-1、或者约20m2 g-1至约4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外部(N2)比表面积为约0.5m2 g-1至约30m2 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外部(N2)比表面积为约1m2 g-1至约30m2 g-1、约5m2 g-1至约30m2 g-1、约10m2 g-1至约30m2 g-1、约15m2 g-1至约30m2 g-1、约15m2 g-1至约25m2 g-1、或者约15m2 g-1至约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微孔体积(基于N2吸附)为约0.002cm3 g-1至约0.030cm3 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微孔体积为约0.002cm3g-1至约0.025cm3 g-1、约0.002cm3 g-1至约0.020cm3 g-1、约0.002cm3 g-1至约0.015cm3 g-1、或者约0.010cm3 g-1至约0.015cm3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外部体积(基于N2吸附)为约0.005cm3 g-1至约0.1cm3 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外部体积为约0.005cm3 g-1至约0.090cm3 g-1、约0.005cm3 g-1至约0.080cm3 g-1、约0.005cm3 g-1至约0.070cm3 g-1、约0.005cm3 g-1至约0.060cm3 g-1、约0.010cm3 g-1至约0.060cm3 g-1、约0.020cm3 g-1至约0.060cm3 g-1、约0.030cm3 g-1至约0.060cm3 g-1、或者约0.040cm3 g-1至约0.060cm3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总体积(基于N2吸附)为约0.01cm3g-1至约0.13cm3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总体积为约0.01cm3 g-1至约0.12cm3 g-1、约0.01cm3 g-1至约0.11cm3 g-1、约0.01cm3 g-1至约0.10cm3g-1、约0.01cm3 g-1至约0.09cm3 g-1、约0.01cm3 g-1至约0.08cm3 g-1、约0.01cm3 g-1至约0.07cm3 g-1、约0.02cm3 g-1至约0.07cm3 g-1、约0.03cm3g-1至约0.07cm3 g-1、约0.04cm3 g-1至约0.07cm3 g-1、或者约0.05cm3 g-1至约0.07cm3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BET(CO2)比表面积为约20m2 g-1至约220m2 g-1、约30m2 g-1至约220m2 g-1、约40m2 g-1至约220m2 g-1、约50m2 g-1至约220m2 g-1、约60m2 g-1至约220m2 g-1、约70m2 g-1至约220m2 g-1、约80m2 g-1至约220m2 g-1、约90m2 g-1至约220m2 g-1、约90m2 g-1至约210m2 g-1、约90m2 g-1至约200m2 g-1、约90m2 g-1至约190m2g-1、约90m2 g-1至约180m2 g-1、约90m2 g-1至约170m2 g-1、或者约90m2g-1至约16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总体积(基于CO2吸附)为约0.08cm3g-1至约0.4cm3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总体积为约0.08cm3 g-1至约0.39cm3 g-1、约0.08cm3 g-1至约0.38cm3 g-1、约0.08cm3 g-1至约0.37cm3 g-1、约0.08cm3 g-1至约0.36cm3 g-1、约0.08cm3 g-1至约0.35cm3 g-1、约0.08cm3g-1至约0.3cm3 g-1、约0.08cm3 g-1至约0.25cm3 g-1、约0.08cm3g-1至约0.2cm3 g-1、或者约0.08cm3 g-1至约0.15cm3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与BET(N2)比表面积的比率为约0.1至约50。由于N2和CO2具有不同的分子尺寸,因此该比率可以量化为多孔碳内的孔的小于0.5nm的孔径尺寸与大于0.5nm的孔径尺寸的比率。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该比率为约0.2至约50、约0.5至约50、约1至约50、约5至约50、约10至约50、约15至约50、约20至约50、或者约30至约5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孔径为约0.2nm至约0.7nm、约0.2nm至约0.6nm、约0.2nm至约0.5nm、或者约0.3nm至约0.5nm。
石墨化是将无定形碳加热延长的时间段以使原子结构重新排列,从而实现有序的晶体结构的过程。在石墨化期间,碳原子被重新排列以填充原子空位并改善原子布局。石墨化程度取决于碳材料的结构(可石墨化性)和所应用的石墨化温度。石墨化程度可以通过x射线测量来确定。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R值为约2至约5。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R值为约2.5至约5、约3至约5、约3.5至约5、或者约4至约5。
复合材料的骨架密度或真密度是确定复合材料本身的密度,不包括碳颗粒之间或其表面上的任何空隙或空间。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的骨架密度为约1.8g cm-3至约2.5g cm-3。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骨架密度为约1.8g cm-3至约2.4g cm-3、约1.8g cm-3至约2.3g cm-3、约1.8g cm-3至约2.2g cm-3、约1.9g cm-3至约2.2g cm-3、约2.0g cm-3至约2.2gcm-3、或者约2.1g cm-3至约2.2g cm-3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厚度为约0.2nm至约1.2nm。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厚度为约0.2nm至约1.0nm、约0.2nm至约0.9nm、约0.2nm至约0.8nm、约0.2nm至约0.7nm、约0.2nm至约0.6nm、约0.2nm至约0.5nm、或者约0.2nm至约0.4nm。这可以通过测量碳化之前和之后的孔尺寸来量化,或者由BET结果量化。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结构;和
b)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
其中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至少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
其中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结构;和
b)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
其中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至少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
其中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结构;和
b)经碳化的PTCDA;
其中经碳化的PTCDA至少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
其中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结构;和
b)经碳化的PTCDA;
其中经碳化的PTCDA至少覆盖多孔碳结构的内孔;
其中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包含具有超微孔的多孔碳结构,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其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以及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包含具有超微孔的多孔碳结构,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其中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以及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其中复合材料的骨架密度为约1.8g cm-3至约2.5g cm-3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包含具有超微孔的多孔碳结构,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与BET(N2)比表面积的比率为约0.1至约5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包含具有超微孔的多孔碳结构,其中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其中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与BET(N2)比表面积的比率为约0.1至约50,其中复合材料的骨架密度为约1.8g cm-3至约2.5gcm-3
本发明还公开了制造电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将如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与粘结剂溶液混合以形成浆料;
b)将浆料施加在导电体的表面上;以及
c)对浆料进行干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与粘结剂溶液的重量比为约80:20至约95:5。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该重量比为约85:15至约95:5、或者约90:10至约95: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粘结剂溶液的浓度为约10mg/mL至约20mg/mL。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浓度为约10mg/mL至约18mg/mL、约10mg/mL至约16mg/mL、约10mg/mL至约14mg/mL、或者约12mg/mL至约14mg/mL。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粘结剂溶液包含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或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粘结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干燥步骤在约40℃至约80℃下进行。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温度为约50℃至约80℃、约60℃至约80℃、或者约70℃至约8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干燥步骤进行约2小时至约6小时。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时间为约3小时至约6小时、约4小时至约6小时、或者约5小时至约6小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干燥步骤还包括将浆料在约100℃至约140℃下真空干燥至少8小时。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温度为约110℃至约140℃、约120℃至约140℃、或者约130℃至约140℃。
导电体可以为集流体。集流体将可在复合材料的孔的界面处和孔内形成的电荷携带至被配置成接收电荷的电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造电极的方法包括:
a)将如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与粘结剂溶液混合以形成浆料;
b)将浆料施加在集流体的表面上;以及
c)对浆料进行干燥。
本发明还公开了电极,所述电极包含:
a)如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
b)粘结剂;和
c)导电体;
其中将复合材料和粘结剂均匀地组合;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和粘结剂覆盖导电体的至少一个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包含:
a)如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
b)粘结剂;和
c)集流体;
其中将复合材料和粘结剂均匀地组合;以及
其中复合材料和粘结剂覆盖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和粘结剂覆盖导电体的至少两个表面。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和粘结剂完全覆盖导电体。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与粘结剂的重量比为约80:20至约95:5。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该重量比为约85:15至约95:5、或者约90:10至约95: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和粘结剂在导电体上的质量负载为至少15mg cm-2。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复合材料和粘结剂在导电体上的质量负载为至少16mg cm-2、至少17mg cm-2、至少18mg cm-2、至少19mg cm-2、或至少20mg cm-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约2000mA g-1的电流密度下的容量大于100mAh g-1。该容量可以是可逆的。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容量大于110mAh g-1、大于120mAh g-1、大于130mAh g-1、大于140mAh g-1、或者大于150mAh 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约2000mAg-1的电流密度下的容量为约100mAh g-1至约200mAh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约30mA g-1的电流密度下的容量大于300mAh g-1。该容量可以是可逆的。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容量大于310mAh g-1、大于320mAh g-1、大于330mAhg-1、大于340mAh g-1、或者大于350mAh g-1。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约30mA g-1的电流密度下的容量为约300mAh g-1至约400mAh g-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200次循环之后保持其初始容量的至少80%。可循环性可以在约50mAh g-1下测试。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200次循环之后保持其初始容量的至少85%、至少90%或至少9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约0.1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的面积容量为约6mAh cm-2至约8mAh cm-2。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面积容量为约6mAh cm-2至约7.5mAh cm-2、或者约6mAh cm-2至约7mAh cm-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约0.5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的面积容量为约3mAh cm-2至约5mAh cm-2。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面积容量为约3mAh cm-2至约4.5mAh cm-2、或者约3mAh cm-2至约3mAh cm-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约-20℃至约40℃下保持至少80%的面积容量。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面积容量保持至少85%、至少90%、或至少95%。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极在约-20℃下的面积容量为约5.3mAh cm-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在放电和/或充电过程期间在电解质的存在下时,电极能够经历电容性吸附过程和扩散控制过程。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解质的阳离子可以吸附到电极的表面上。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电解质的阳离子可以插入到电极的超微孔中。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电解质的阳离子不嵌入超微孔。嵌入扩大了片之间的范德华间隙,这需要能量。通常,该能量通过客体与主体固体之间的电荷转移来供应。在这方面,在阳离子与超微孔之间没有电荷转移,但是阳离子聚集在一起以提高稳定性。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将阳离子并入超微孔内之后,XRD(002)峰不移位。
本发明还公开了电池,所述电池包括:
a)有机阴极;
b)阳极,所述阳极包含如本文所公开的复合材料;以及
c)钠金属,所述钠金属施加在阳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阳极包括如本文所公开的电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池能够在不同的容量下显示低电压平台区域和高电压倾斜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有机阴极包含萘嵌苯染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有机阴极与阳极的质量负载比为约1:2至约1:3。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N/P比(负电极与正电极的面积容量比)为约1.1:1至约1.2:1。
库伦效率为在全循环内从电池中提取的总电荷与进入电池的总电荷的比率。高的初始库伦效率是期望的,因为其暗示有效的界面构造和很少的电解质消耗,表明电池的寿命和功率输出提高。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池的初始库伦效率为约70%至约90%。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初始库伦效率为约75%至约90%、约80%至约90%、约85%至约90%、或者约90%至约90%。初始库伦效率(initial coloumbic efficiency,ICE)可以如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2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电池的充电和/或放电期间,电池的特征在于在非原位23NaMAS NMR中4.44ppm处的峰,这表明Na+吸附在复合材料的表面位点上。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电池完全放电时,电池的特征在于在非原位23Na MAS NMR中约-20ppm至约-30ppm的峰,这表明复合材料的超微孔中存在Na+。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当电池完全放电时,电池的特征在于在非原位23Na MAS NMR中4.44ppm处的峰,这表明Na+吸附在复合材料的表面位点上。
如本文所公开的,钠离子电池(SIB)中的高性能硬碳阳极可以通过使用通过熔融扩散-碳化策略(图1A)而形成的超微孔(<0.5nm)主导的硬碳复合材料,使用容易的、成本有效的且大规模的过程来合成。例如,可以首先将微孔碳和二萘嵌苯四羧酸二酐(PTCDA)以特定的质量比机械共混,然后在氩气中在400℃下退火3小时。在PTCDA的熔点(约350℃)以上,熔融的PTCDA扩散到微孔碳中,随后吸附在微孔的内表面上。在进一步的碳化过程期间,微孔内的PTCDA被碳化,同时残余的PTCDA被蒸发并与氩气流一起排出。为了测量的一致性以及为了展示本发明,商业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由于其增进的孔隙度而被首先选择作为模型主体。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示出了在熔融扩散-碳化过程之后,微米级AC颗粒的形态保持良好而没有明显残余的PTCDA衍生的碳(图1B、图1C)。示例性复合材料ACGC900(使用活性炭和PTCDA作为起始材料并且在900℃下碳化;相关缩写可以参见实验部分中)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出与AC的微孔结构不同的没有明显孔隙度的无序结构(图1D)。ACGC900颗粒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案示出了具有与石墨结构的(110)面相对应的明显反射环的一定程度的石墨化,这可以归因于在微孔的内部引入了PTCDA衍生的碳(图1D中的插图)。此外,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SBET)从1429m2 g-1(对于AC)大幅降低至48.4m2 g-1(对于所设计的ACGC900)。与AC相比,ACGC900中无法检测到尺寸为约1.5nm的微孔(图1F),表明大多数微孔被调节为N2不可进入。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E和图11中所示,在ACGC900的N2吸附/解吸等温线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表明存在受限孔或超微孔。由于更小的分子尺寸(对于CO2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31
相比对于N2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32
)和更高的工作温度(对于CO2为273K,相比对于N2为77K),CO2吸附测量对于检测超微孔(<0.5nm)的可能的存在高度有效。如在图6和表2中可以看出,由CO2吸附测量计算的ACGC900的SBET为约196.6m2 g-1,比由N2吸附/解吸计算的ACGC900的SBET高得多。此外,ACGC900的孔尺寸(或孔径)主要分布在0.3nm至0.5nm处,以及孔体积为约0.365cm3 g-1。上述结果证明ACGC900中存在大量的超微孔,这可以减少碳的内表面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并因此使副反应最小化。
表1.由N2吸附/解吸测试计算的ACGCx的比表面积和体积。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41
[a]通过t法由77K下的N2吸附分支确定的微孔比表面积。
[b]通过t法外部表面积确定的外部比表面积
[c]通过HK法由77K下的N2吸附分支确定的微孔体积
[d]通过来自DFT法的介孔体积与通过BJH法由吸附曲线计算的大孔体积的总和确定的外部体积
[e]通过微孔、外部体积的总和确定的总体积
注释:由N2吸附/解吸测试计算的ACGCx的比表面积随碳化温度升高而减小。
表2.由CO2和N2吸附/解吸测试计算的ACGCx的比表面积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42
注释:使用氦气作为分析气体在AccuPyc II 1340分析仪上记录骨架(真)密度数据。
通过X射线衍射(XRD)测量进一步研究了合理设计的碳的微观结构(图1G)。与AC的(002)峰相比,ACGC900的(002)峰变得更宽并且向更高程度移位。通过应用曲线拟合方法,可以将ACGC900的宽峰分为两个部分。具体地,位于约25.21°和21.21°处的拟合峰可以分别与GC和AC的(002)峰良好地匹配(图1G中的插入表)。两种不同碳相的共存进一步证明了成功的包封,与SEM结果(图1B和图1C)一致。还由XRD图(图7)计算R值(碳材料中的石墨化程度的指标)。如图1G的插入表中所示,ACGC900的R值高于AC的R值,表明ACGC900的石墨化程度更高,这与拉曼结果(图8)非常一致。改善的石墨化可以使得能够实现良好的导电性,这促进了快速放电/充电性能。
通过恒电流放电/充电测量来探索AC、GC和ACGC900电极的电化学特性。从图2A中,AC和GC电极的放电/充电曲线全部为倾斜曲线,这主要由Na+在表面位点上的电容性存储引起。对于ACGC900电极,除了高于0.1V的倾斜区域之外,还在约0.1V下出现平台。因此,在循环伏安(cyclic voltammetry,CV)曲线中还存在约0.1V下的一对氧化还原峰(图2B)。注意ACGC900电极的倾斜容量几乎等于AC电极的倾斜容量,源自平台区域的容量增加可以归因于来自超微孔的额外存储位点。此外,在图2C和图9中比较了这三种电极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当AC电极在50mA g-1下循环时,可以从第十次循环中观察到容量的急剧下降并且在200次循环之后几乎不能获得容量。AC电极的快速失效可以归因于高可及表面积和低导电率,这可能导致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层增加。同时对于ACGC900电极,在200次循环之后可以保持约90%的初始容量。改善的循环稳定性可以归因于包封之后的独特结构,包括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减少的界面接触和提高的石墨化程度。此外,对于ACGC900电极可以在2000mA g-1下获得大于100mAh g-1,而对于AC电极几乎没有容量,进一步证明了在熔融扩散-碳化之后独特结构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探索微观结构与钠离子存储性能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碳化温度下制备ACGCx(x=750、900、1050和1200)样品。可以在图10中发现ACGCx的形貌。此外,进行CO2和N2吸附/解吸测量以探索ACGCx中的孔结构的演变(图11至12)。如表1和表2中所示,ACGCx的SBET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此外,随着温度升高,骨架(真)密度从1.89g cm-3(ACGC750)单调增加至2.14g cm-3(ACGC1200),这由氦比重测定法测试获得。这些温度依赖性特性表明随着温度升高,ACGCx中的超微孔更多。图3A示出了ACGCx电极在50mA g-1下在0.001V至3V的电压范围内的放电/充电曲线。平台容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明由超微孔产生的Na+存储位点增加,这与来自氦比重测定法测试和CO2吸附测量的结果一致。倾斜容量贡献率随ACGCx的R值增大而线性降低(图3B、图7、图13至15和表3),其中R值越低表明石墨化程度越低或缺陷位点越多。倾斜容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可以归因于减小的石墨层间间距或缺陷位点。此外,初始库伦效率(ICE)值随来自N2吸附/解吸测量的SBET减小而线性增大(图16和表4),表明关于电解质的寄生反应减少。总体而言,在所有ACGCx电极中,ACGC1050电极显示出最高的平台容量和整体容量以及最佳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图17)。因此,最佳温度被确定为1050℃。
表3.各种样品的计算R值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61
表4.各种样品的初始库伦效率(ICE)值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62
此外,还在最佳温度下研究了相对于最终复合材料产品的多孔碳原材料(多孔碳主体)的多孔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图18至20和表5)。为了比较,选择具有不同SBET的介孔碳材料和微孔碳材料作为主体。如在图3C和图21中可以看出,在这些碳电极中,LCGC电极提供了最高容量和稳定的循环性能(图22)。在平台容量与填料/主体的质量比之间建立了量化关系,即,越低的填料/主体比可以确保越大的平台容量(图3D)。因此,具有微孔主导结构的多孔碳主体可以使得能够在1050℃的最佳温度下实现更大的平台容量。除了在30mA g-1下346mAh g-1的高可逆容量之外,LCGC电极还表现出令人满意的倍率性能。如图3E中所示,在2000mA g-1下仍然可以提供125mAh g-1的高可逆容量,这证明了性能优于先前报道的硬碳阳极的性能(图3F和表6)。
表5.由N2吸附/解吸测试计算的比表面积和体积。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71
[a]通过t法由77K下的N2吸附分支确定的微孔比表面积。
[b]通过t法外部表面积确定的外部比表面积
[c]通过HK法由77K下的N2吸附分支确定的微孔体积
[d]通过来自DFT法的介孔体积与通过BJH法由吸附曲线计算的大孔体积的总和确定的外部体积
[e]通过微孔、外部体积的总和确定的总体积
从上述电化学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确实是超微孔的引入导致了平台容量。为了证明钠离子存储机制,进一步进行了从0.1mV秒-1至1.0mV秒-1的扫描速率依赖性CV和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alvanostatic intermittent titration technique,GITT)测量(图4A至4C和图23至25)。在放电/充电过程期间,对于钠离子存储,存在表面电容性吸附和扩散控制过程二者。两种机制的贡献率可以通过幂律公式:i=avb来定量确定。如图4B中所示,ACGC电极中的高电压倾斜区域的b值为约1.0,对应于Na+在表面活性位点处的快速吸附/解吸。然而,ACGC电极中的低电压平台区域的b值为约0.5,表明了扩散控制过程。同时,在放电/充电过程期间,Na+扩散系数(DNa +)作为电位的函数的曲线显示出在约0.05V下的U转折点(图4C)。DNa +在约0.05V下的快速下降可以归因于Na+插入到超微孔中的大扩散阻挡,与低电压平台区域的低b值一致(图4B)。在截止电压附近反向增加的DNa +对应于Na+在超微孔内部的吸附和聚集。换言之,Na+在表面位点上的吸附被认为是电容性行为,而Na+插入到超微孔中是扩散过程。
原位XRD测量是在放电/充电过程期间用于检测层间间距的可能变化的有效且实时的技术。因此,收集在0.15mA cm-2下第二次放电/充电循环的原位XRD图用于分析。如图4D中所示,位于25.6°处的带表示(002)峰,表明了约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281
的d间距。如果存在嵌入,则在放电/充电过程期间,由XRD图检测到的(002)峰将经受峰移位。然而,从图4D和图4E中,在整个过程期间不能观察到(002)峰或新峰的峰移位,证明了在倾斜区域和平台区域二者中均没有向/从石墨烯层间嵌入/脱嵌。除了倾斜容量与R值之间的关系(图3B)之外,原位XRD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倾斜容量由Na+向/从表面位点吸附/解吸引起,这也符合倾斜区域的高b值。
为了进一步探索平台区域中的钠离子存储机制,进行了非原位23Na MAS NMR测量。如在图4F中可以看出,在由放电至0.5V和0.2V的电极获得的谱中可以观察到在-6.87ppm和4.44ppm处的两个共振。注意,没有用于电极的洗涤过程,在-6.87ppm处的峰可以归因于电解质中的钠盐。随着放电,在4.44ppm处出现峰表明Na+吸附在表面位点上。当电极完全放电至0.001V时,出现位于-20ppm至-30ppm的区域中的宽峰,表明存在具有更受限的迁移率的Na+,例如在超微孔中。当电极被再充电至3V时,仅-6.87ppm处的峰保留以及其他峰相应地消失,表明Na+在超微孔的表面上和内部的可逆存储。当电极被再充电至0.1V时,峰几乎返回至被放电至0.1V的电极的峰位置,证明了填孔过程的高可逆性。因此,确实是Na+向超微孔中的填孔,然后Na+的聚集导致了约0.1V下的低电压平台。因此,可以证明钠化过程中的“吸附/填孔”机制(图26)。
对于实际应用,在厚电极中在室温/低温下的先进钠离子存储性能也是显著的。因此,进一步制造了质量负载为约19mg cm-2的LCGC厚电极。如图5A中所示,可以在0.1mg cm-2下实现6.14mAh cm-2的高面积容量。在41次循环(约7.5个月循环)之后,几乎不能观察到容量劣化,表明即使在高负载下,该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也优异。与在小电流密度(0.1mA cm-2)下的高可逆容量相比,在高得多的电流密度(0.5mA cm-2)下仍然可以保持约53.1%的容量(3.26mAh cm-2),表明所制造的厚电极的倍率性能优异(图5B和图27)。如图5C中所示,进一步探索了厚LCGC电极从-20℃至40℃的低温性能。具体地,与在25℃下获得的容量相比,厚电极的容量保持率为约87%、90%、95%、100%和100%(图5D)。此外,从图28中的电位依赖性DNa+曲线中可以观察到在不同温度下Na+在厚电极内部的扩散动力学相似,表明低温性能令人满意。此外,评估了硬币型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将钠化LGCG阳极和有机阴极(PTCDA)以1.15:1的N/P比(负电极与正电极的面积容量比)组装成全电池。图5E示出了全电池在10mA g-1下和0.5V至3.0V的电压范围内的初始五次放电/充电循环。可以获得约97.1mAh g-1的高可逆电容。应注意,电流密度和容量由活性材料的总质量计算。当电流密度增加至90mA g-1时,可以以65.5%的高容量保持比率逆转63.6mAh g-1的可逆容量(图5F),表明全单元电池的倍率性能优异。简而言之,厚电极和全单元电池的优异性能显示出该碳阳极用于SIB中的商业应用的巨大潜力。
总之,开发了熔融扩散-碳化策略以将多孔碳的微孔阻塞为超微孔(0.3nm至0.5nm)。超微孔可以仅使裸Na+可进入而电解质不可进入,这可以有效地使电解质的分解最小化,然后导致约87.9%的高ICE值。此外,优化的阳极表现出全面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即,高可逆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令人满意的倍率性能)。借助于一系列扫描速率依赖性CV、GITT、原位XRD和非原位固态NMR,可以可靠地证明“吸附/填孔”钠离子存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具有6.14mAh cm-2的高面积容量的厚电极表现出运行时间超过7.5个月的超高循环稳定性、令人满意的倍率性能和优异的低温性能。此外,基于PTCDA阴极和钠化阳极的硬币型全电池显示出高可逆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这些发现公开了设计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和优异低温性能的用于SIB的实用碳阳极材料的有前途的策略。
表6.用于SIB的硬碳阳极的研究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301
实验部分
化学品和材料:从江苏XFNANO Materials Tech Co.,Ltd购买活性炭(AC,XFP06)和立方结构的介孔碳(CMK-8,XFP02)。从SIGMA-ALDRICH PTE LTD获得二萘嵌苯-3,4,9,10-四羧酸二酐(PTCDA)和氢氧化钾(KOH,AR,丸粒,≥85%)。在整个本工作中使用的所有化学品均按原样使用而无需任何进一步纯化。
GC的合成:将经干燥的PTCDA在氩气中以5℃/分钟的速率加热至900℃,然后保持5小时。然后,将炉以5℃/分钟的速率冷却至室温。将获得的产品表示为GC。
ACGCx的合成:在使用之前将AC和PTCDA在110℃下真空干燥过夜。首先,将经干燥的AC和PTCDA机械混合。根据AC的孔体积和PTCDA的密度计算AC与PTCDA的质量比(例如,对于1.391cm3/g的AC孔体积,AC与PTCDA的质量比为约1:2.36)。然后,通过熔融扩散-碳化方法将PTCDA在氩气中在400℃下包封到AC中3小时,然后在特定温度下以5℃/分钟的速率进一步碳化另外的5小时。随后,将炉以5℃/分钟的速率冷却至室温。将在不同温度(即,750℃、900℃、1050℃、1200℃)下碳化而获得的产品表示为ACGCx(x=750、900、1050、1200)。
ACGC、CMK8GC、HCGC和LCGC的合成:对于水热反应,将含有6.4g糖的溶液(40mL)填充到高压釜(50mL)中,然后在180℃下加热8小时以得到黑色粉末。在干燥之后,将获得的黑色粉末(被表示为BP)在Ar中在900℃下以3℃/分钟的速率碳化5小时,将其表示为LC(低比表面积碳)。为了合成HC(高比表面积碳),首先将经干燥的BP在Ar中在500℃下以5℃/分钟的速率碳化2小时。然后将获得的产品与KOH以1:4的质量比物理混合。将混合物在800℃下以5℃/分钟的速率活化2小时。ACGC、CMK8GC、HCGC和LCGC的合成与ACGC1050的合成类似。
表征:通过SEM(JSM6700F)和TEM(JEOL-2010)来研究电极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在配备有Cu Kα辐射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311
的Bruker D8 Advance 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XRD分析。在Horiba Jobin Yvon模块化拉曼光谱仪上收集在514nm(绿色)下的拉曼光谱。在NOVA 2200e上测量由N2吸附-解吸等温线计算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累积孔体积。在Autosorb-iQ上进行CO2吸附测试。在配备有89mm宽口径9.4T超导磁体和1.3mm HX探针的Bruker AdvanceIII 400NMR光谱仪上记录在105.8MHz的拉莫尔频率下23Na魔角旋转核磁共振(Magic AngleSpinn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AS NMR)实验。在获取23Na NMR数据时在80kHz的旋转速度下施加单脉冲。23Na化学位移以1M NaCl溶液为参照。通过AccuPyc II 1340分析仪使用氦作为分析气体来测量真密度。
电化学测量:首先将CMCNa粘结剂溶解在DI水中以形成浓度为12.5mg/mL的均匀的粘结剂溶液。然后,随后以90:10的重量比(对于活性材料和粘结剂)向粘结剂溶液中添加经真空干燥的活性材料。将浆料搅拌过夜,然后粘贴到铜箔上,然后在50℃下干燥4小时。通过打孔机获得圆形电极,然后将其在120℃下真空干燥过夜。各电极的平均质量负载为约1.5mg cm-2至2.0mg cm-2。在氩填充的手套箱中组装硬币型电池(2032),其中水分和氧气的浓度保持低于0.2ppm。应用钠金属作为阳极。使用Whatman GF/B玻璃纤维作为隔离件,以及电解质为溶解在二甘醇二甲醚(diethylene glycol dimethyl ether,DEGDME)中的1M三氟甲磺酸钠(NaOTf)溶液。在室温下使用LAND-CT2001A多通道恒电流仪(中国,武汉)在0.001V至3.0V(相对于Na/Na+)的电压范围内进行恒电流充电/放电循环。在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上,在0.1mV秒-1的扫描速率下在0.001V至3.0V的电压窗口内获得CV曲线。使用重量比为1:2.54的钠化LCGC阳极和PTCDA阴极组装全电池。全电池在0.5V至3.0V的电压窗口内循环。
如果电池电压与τ1/2线性成比例,则扩散系数可以由GITT电位曲线通过菲克第二定律以以下等式计算: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321
根据以下等式计算碳的密度:
Figure BDA0004036437040000322
其中ρ(g cm-3)为碳的密度,V总和(cm3 g-1)为由N2等温线测量的总孔体积,ρ为碳的真密度(2g cm-3)。
对于GITT测试,电池以0.5小时的电流脉冲持续时间和1小时的间隔在C/10下放电/充电。
将理解的是,可以对所描述的实施方案的多个方面进行许多进一步修改和排列。因此,所描述的方面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改变、修改和变化。
在整个本说明书和随附的权利要求中,除非上下文另外要求,否则词语“包含(comprise)”及变体例如“包括(comprises)”和“含有(comprising)”将被理解为暗示包括陈述的整数或步骤或者整数或步骤的组,但不排除任何其他的整数或步骤或者整数或步骤的组。
本说明书中对任何先前出版物(或从中得到的信息)或任何已知事项的引用均不是且不应被视为承认或认可或任何形式示意先前出版物(或从中得到的信息)或已知事项构成本说明书所涉及的努力的领域中的公知常识的一部分。

Claims (41)

1.一种制造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a)将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混合以形成混合物;
b)在惰性气氛下将所述混合物从约300℃加热至约600℃;以及
c)在约700℃至约1300℃的温度下使所述混合物碳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所述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多孔碳与萘嵌苯染料的质量比为约1:1至约1:4。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孔碳选自活性炭、介孔碳、碳化糖、低比表面积碳和低比表面积碳。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萘嵌苯染料选自二萘嵌苯四羧酸二酐(PTCDA)、二萘嵌苯二酰亚胺、三萘嵌二苯二酰亚胺、三萘嵌二苯、二萘嵌苯、四萘嵌三苯和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惰性气氛为氩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加热步骤进行约2小时至约10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碳化步骤在约3℃/分钟至约10℃/分钟的速率下进行至少3小时。
10.一种改性多孔碳复合材料,包含:
a)多孔碳结构;和
b)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
其中所述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至少覆盖所述多孔碳结构的内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材料包含超微孔,所述超微孔的孔径(基于CO2吸附)为约0.2nm至约0.8n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材料的BET(N2)比表面积为约5m2 g-1至约80m2 g-1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为约10m2 g-1至约220m2 g-1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多孔碳结构与至少部分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质量比为约1:1至约1:4。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材料的BET(CO2)比表面积与BET(N2)比表面积的比率为约0.1至约50。
16.根据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的XRD图案显示存在衍生自所述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碳的(002)峰和所述多孔碳结构的(002)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衍生自所述经碳化的萘嵌苯染料的碳的所述(002)峰为约25.2°。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多孔碳的所述(002)峰为约21.2°。
19.根据权利要求10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的总体积(基于N2吸附)为约0.01cm3 g-1至约0.13cm3 g-1
20.根据权利要求10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的总体积(基于CO2吸附)为约0.08cm3 g-1至约0.4cm3 g-1
21.根据权利要求10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的R值为约2至约5。
22.根据权利要求10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的骨架密度为约1.8g cm-3至约2.5g cm-3
23.一种制造电极的方法,包括:
a)将根据权利要求10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与粘结剂溶液混合以形成浆料;
b)将所述浆料施加在导电体的表面上;以及
c)对所述浆料进行干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复合材料与粘结剂溶液的重量比为约80:20至约95:5。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粘结剂溶液的浓度为约10mg/mL至约20mg/mL。
26.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粘结剂溶液包含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或聚偏二氟乙烯(PVDF)的粘结剂。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干燥步骤在约40℃至约80℃下进行。
28.根据权利要求23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干燥步骤进行约2小时至约6小时。
29.根据权利要求23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干燥步骤还包括将所述浆料在约100℃至约140℃下真空干燥至少8小时。
30.一种电极,包含:
a)根据权利要求10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
b)粘结剂;和
c)导电体;
其中将所述复合材料和所述粘结剂均匀地组合;以及
其中所述复合材料和所述粘结剂覆盖所述导电体的至少一个表面。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极,所述电极具有在约2000mA g-1的电流密度下大于100mAh g-1的容量或者在约30mA g-1的电流密度下大于300mAh g-1的容量。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电极,所述电极在200次循环之后保持其初始容量的至少80%。
33.根据权利要求30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中所述复合材料和所述粘结剂在所述导电体上的质量负载为至少15mg cm-2
34.根据权利要求30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所述电极具有在约0.1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约6mAh cm-2的面积容量或者在约0.5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约3mAh cm-2的面积容量。
35.根据权利要求30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中在约-20℃下保持至少80%的面积容量。
36.一种电池,包括:
a)有机阴极;
b)阳极,所述阳极包含根据权利要求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以及
c)钠金属,所述钠金属施加在所述阳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有机阴极包含萘嵌苯染料。
38.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有机阴极与所述阳极的质量负载比为约1:2至约1:3。
39.根据权利要求36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N/P比(负电极与正电极的面积容量比)为约1.1:1至约1.2:1。
40.根据权利要求36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在所述电池的充电和/或放电期间,所述电池的特征在于在非原位23Na MAS NMR中4.44ppm处的峰。
41.根据权利要求36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当所述电池完全放电时,所述电池的特征在于在非原位23Na MAS NMR中4.44ppm处的峰和约-20ppm至约-30ppm的峰。
CN202180047641.0A 2020-06-08 2021-06-08 复合材料、制造方法及在电池应用中的用途 Pending CN1159968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G10202005394S 2020-06-08
SG10202005394S 2020-06-08
PCT/SG2021/050331 WO2021251904A1 (en) 2020-06-08 2021-06-08 Composites, methods of fabrication and uses in battery application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6890A true CN115996890A (zh) 2023-04-21

Family

ID=78845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7641.0A Pending CN115996890A (zh) 2020-06-08 2021-06-08 复合材料、制造方法及在电池应用中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6890A (zh)
WO (1) WO20212519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3391B (zh) * 2022-05-27 2023-07-21 合肥学院 一种mof衍生的二维微孔碳纳米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062734A (zh) * 2023-03-09 2023-05-05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改性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8099358A (zh) * 2024-04-28 2024-05-28 碳一新能源(杭州)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硬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制品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2318B2 (ja) * 1996-12-12 2005-1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WO2010051619A1 (en) * 2008-11-10 2010-05-14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atalyst precursors, catalyst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KR20140110427A (ko) * 2013-03-07 2014-09-17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다공성 그래핀/카본 복합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51904A1 (en)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ao et al. Pushing the energy output and cycling lifespan of potassium‐ion capacitor to high level through metal–organic framework derived porous carbon microsheets anode
Yin et al. Encapsulation of CoSx nanocrystals into N/S Co‐doped honeycomb‐like 3D porous carbon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storage
Kamiyama et al. High-capacity hard carbon synthesized from macroporous phenolic resin for sodium-ion and potassium-ion battery
Wang et al. Epitaxial Growth of Urchin‐Like CoSe2 Nanorods from Electrospun Co‐Embedded 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and Their Superior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CN115996890A (zh) 复合材料、制造方法及在电池应用中的用途
Wu et al. Activator-induced tuning of micro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in biomass carbonaceous materials derived from mushroom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Zhan et al. Dual-ion hybrid supercapacitor: Integration of Li-ion hybrid supercapacitor and dual-ion battery realized by porous graphitic carbon
Huang et al. Poly tannic acid carbon rod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and sodium ion batteries
Zhang et al. Synthesis of Porous δ‐MnO2 Submicron Tubes as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Rechargeable Li–O2 Batteries
Zhang et al. Tailoring NiO Nanostructured Arrays by Sulfate Anion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Li et al. MOF-derived NiCo2S4@ C as a separator modification material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Ruan et al. Constructing 1D/2D interwoven carbonous matrix to enable high-efficiency sulfur immobilization in Li-S battery
Li et al. Improved electrode performance of mesoporous β-In 2 S 3 microspher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using carbon coated microspheres
Morita et al. Correlation of carbonization condition with metallic property of sodium clusters formed in hard carbon studied using 23N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un et al. A facile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TiO2 sub-microsphere host for long life lithium-sulfur battery cathodes
Yang et al. Construction and preparation of 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 material based on waste biomas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Nie et al.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Anode Materials Derived from Rice Husks with High Capacity and Long Cycling Stability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Zhang et al. Rational design and kinetics study of flexible sodium-ion full batteries based on binder-free composite film electrodes
Li et al. EDTA-Co (II) sodium complex derived Co (OH) 2/Co3O4/Co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nitrogen-enriched graphitic porous carbon as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with superior cycling stability
Cui et al.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storage of Co3O4 achieved by constructing porous nanotube structure
Yue et al. Porous Si coated with S-doped carbon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US20230216027A1 (en) Immobilized selenium in a porous carbon with the presence of oxygen, a method of making, and uses of immobilized selenium in a rechargeable battery
KR20200130754A (ko) 고정화 셀레늄, 그 제조방법, 및 재충전식 전지에서 고정화 셀레늄의 사용
KR20180083947A (ko) 나트륨 이온 전지 전극 재료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CN115028167B (zh) 一种分级多孔生物质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储能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