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3747A -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3747A
CN115993747A CN202111211987.8A CN202111211987A CN115993747A CN 115993747 A CN115993747 A CN 115993747A CN 202111211987 A CN202111211987 A CN 202111211987A CN 115993747 A CN115993747 A CN 1159937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electrochromic assembly
sensing element
sealing layer
temperatur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19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剑瑜
熊沉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1198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9374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4691 priority patent/WO202306609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993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37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1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Filling or clos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属于电致变色领域。感温变色结构包括控制器、第一密封层、电致变色组件、第二密封层、集成电路板和感温元件;电致变色组件和集成电路板分别设置于第一密封层与第二密封层之间,且集成电路板分别与电致变色组件和控制器电连接;感温元件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当前环境的温度值;通过在感温变色结构内设置感温元件,并根据感温元件感测的温度不同,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的变化,从而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以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效率及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交通工具用或建筑用电致变色窗玻璃,为了让用户能在冬日(温度低)沐浴阳光的温暖、夏日(温度高)抵挡阳光的暴晒,通常会结合外部环境光强和外部环境温度来调整玻璃的透光率,以提升用户的体验舒适性。
其中,感温变色结构透光率改变的原理,主要是电致变色材料在外加电场(电压)的作用下,因离子或电子插入或脱出,使其在着色态和脱色态之间切换,而决定电致变色组件寿命的正是外加电压的量级及注入电致变色材料中的电荷量,可施加于电极层之间并用于切换而不导致器件降解的电压范围通常称为氧化还原稳定性范围,而氧化还原稳定性范围通常又是依赖于温度的,即温度不同,对应的器件氧化还原稳定性范围也不同。
因此,如何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多变且经常暴露于外部环境的应用领域,根据不同的环境温度控制施加于电致变色组件的电压,对提升器件的使用寿命意义尤为重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包括控制器、第一密封层、电致变色组件、第二密封层、集成电路板和感温元件;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集成电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层与所述第二密封层之间,且所述集成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感温元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当前环境的温度值;当所述感温元件获取的所述温度值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减小至不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当所述感温元件获取的所述温度值不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增大至不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当所述感温元件获取的所述温度值在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和所述第二电压阈值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方面中,通过感温元件的设置,可以检测感温变色结构所处环境的温度,根据感温元件感测的温度不同,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的大小,从而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以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效率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具体地,当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减小至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以避免温度过高情况下仍然使用较高电压对电致变色组件加压,导致组件烧坏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延长电致变色组件的使用寿命;当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增大至大于或等于第二电压阈值,以在电致变色组件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范围内使其上施加的电压最大化,从而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效率(脱色或着色等);当温度介于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在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之间,以保证电致变色组件具有较快变色速率的同时,也能避免电压或温度过高对其造成的损坏,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层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二密封层的边缘设有遮挡层,并在所述感温变色结构上形成可视区与遮挡区。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或/和所述集成电路板位于所述遮挡区范围内。由此,通过遮挡层的设置,可以对一些结构部件进行遮挡,例如将控制器或/和集成电路板设置在遮挡区范围内时,遮挡层可以实现对控制器或/和集成电路板的遮挡,以提升感温变色结构整体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所述感温元件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容纳槽,所述感温元件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由此,通过第一容纳槽和/或第二容纳槽的设置,可以使感温元件更加稳定的设置于第一密封层和/或第二密封层上,并且,将感温元件设置于第一密封层和/或第二密封层上,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感温元件的设置,简化了感温变色结构的制备工艺。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纳槽或/和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所述遮挡区范围内,以使所述感温元件位于所述遮挡区范围内。由此,可以通过遮挡层对感温元件进行有效地遮挡,进一步提升结构的美观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纳槽或/和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所述可视区范围内,以使所述感温元件位于所述可视区范围内。由此,可以避免遮挡层对感温元件的遮挡作用,以提升感温元件检测的温度的准确度。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上设有第三容纳槽,所述感温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槽内。进一步地,所述集成电路板上设有第四容纳槽,所述感温元件设置于所述第四容纳槽内。由此,可以将感温元件设置于控制器内或集成电路板上,以更加便捷地实现感温元件与控制器或集成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简化感温变色结构的制备工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层和所述第二密封层均覆盖于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集成电路板;所述第一密封层和所述第二密封层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密封材料。由此,通过将电致变色组件和集成电路板设置于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之间,可以实现对电致变色组件和集成电路板的密封作用,防止外界水分和空气等对其造成损害等,提升结构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为50~90℃;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60℃。由此,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一温度阈值,即高温预警温度,从而在检测到电致变色组件所处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减小,以防止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用对组件造成损害,提升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为-30~10℃;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0℃。由此,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二温度阈值,即低温提醒温度,从而在检测到电致变色组件所处温度低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增大,以在电致变色组件能承受的电压范围内,施加较高的电压,从而提升其变色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为0~1.0V;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压阈值为0.7V。由此,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一电压阈值,从而在检测到电致变色组件所处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减小(至第一电压阈值),以防止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用对组件造成损害,提升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为1.0~1.8V;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压阈值为1.1V。由此,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二电压阈值,从而在检测到电致变色组件所处温度低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增大(至第二电压阈值),以在电致变色组件能承受的电压范围内,施加较高的电压,从而提升其变色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减小至不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不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增大至不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在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和所述第二电压阈值之间。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变色玻璃,包括玻璃层和上述的感温变色结构;所述感温变色结构层叠在至少两层所述玻璃层之间。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变色玻璃。
本申请提出的感温变色结构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包含感温变色结构的变色玻璃和交通工具,通过在感温变色结构内设置感温元件,电致变色组件设置于第一密封层与第二密封层之间,根据感温元件感测的温度不同,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的变化,从而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以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效率及其使用寿命。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示出了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七;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八;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2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3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4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15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16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感温变色结构;100~控制器;200~第一密封层;300~电致变色组件;400~第二密封层;500~集成电路板;600~感温元件;700~可视区;800~遮挡区;900~玻璃层;310~第一导电基底层;320~电致变色层;330~第二导电基底层;1000~第三密封层;1100~第四密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10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感温变色结构1,应用于电致变色领域,如变色玻璃上。该感温变色结构1包括控制器100、第一密封层200、电致变色组件300、第二密封层400、集成电路板500和感温元件600。
其中,电致变色组件300和集成电路板500分别设置于第一密封层200与第二密封层400之间。具体的,电致变色组件300层叠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且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均覆盖于电致变色组件300,集成电路板500位于电致变色组件300周向的一侧,且集成电路板500分别与电致变色组件300和控制器100电连接,并通过控制器100控制接入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
其中,感温元件600与控制器100电连接,用于获取当前环境的温度值,并将获取的当前环境的温度值反馈至控制器100,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并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以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减小至不大于第一电压阈值,避免高温对电致变色组件造成损伤,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第一温度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40~110℃,例如第一温度阈值可以为40℃、75℃、95℃、100℃、105℃或110℃等。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也可以为50~90℃,例如,第一温度阈值可以为50℃、80℃、85℃或90℃等。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60~70℃,例如第一温度阈值可以为60℃、65℃或70℃等。由此,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一温度阈值,即高温预警温度,从而在检测到电致变色组件所处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减小,以防止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用对组件造成损害,提升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另外,当感温元件600获取的温度值不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增大至不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增加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透光率。
具体的,第二温度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40~10℃,例如第二温度阈值可以为-40℃、-35℃或10℃等。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30~10℃,例如第二温度阈值可以为-30℃、-5℃或5℃等。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二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20~0℃,例如第二温度阈值可以为-20℃、-10℃或0℃等。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数值前面的“-”表示“负”,即零下温度,数值前面无符号表示零上温度,例如-40℃~20℃表示为零下40℃至零上20℃,-30℃~10℃表示为零下30℃至零上10℃等。由此,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二温度阈值,即低温提醒温度,从而在检测到电致变色组件所处温度低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增大,以在电致变色组件能承受的电压范围内,施加较高的电压,从而提升其变色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0-1.5V,例如第一电压阈值可以为1.0V、1.1V、1.2V、1.3V、1.4V或1.5V。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还可以为0~1.0V,例如第一电压阈值可以为0.1V、0.2V、0.3V、0.4V或0.9V等。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0.5~0.8V,例如第一电压阈值可以为0.5V、0.6V、0.7V或0.8V等。由此,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一电压阈值,从而在检测到电致变色组件所处温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减小(至第一电压阈值),以防止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用对组件造成损害,提升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1.0~2.0V,例如第二电压阈值可以为1.9V、1.95V或2.0V。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可以为1.0~1.8V,例如第二电压阈值可以为1.3V、1.4V、1.5V、1.6V、1.7V或1.8V等。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二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还可以为1.0~1.3V,例如第二电压阈值可以为1.0V、1.1V、1.2V或1.3V等。由此,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二电压阈值,从而在检测到电致变色组件所处温度低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增大(至第二电压阈值),以在电致变色组件能承受的电压范围内,施加较高的电压,从而提升其变色效率。
进一步的,当感温元件600获取的温度值在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在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之间。由此,可以保证电致变色组件具有较快变色速率的同时,也能避免电压或温度过高对其造成的损坏,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当感温元件600获取的温度值在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例如0~60℃时,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在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之间,例如0.7~1.1V的区间范围内浮动。此时,感温元件600获取的温度值可以与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呈负相关,即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逐渐升高时,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逐渐减少,以在保证一定变色速率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电压或温度过高对电致变色组件的损害等。
如图1至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层200的边缘和/或第二密封层400的边缘设有遮挡层,并在感温变色结构1上形成可视区700与遮挡区800。
需要说明的是,遮挡层可设置在第一密封层200远离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或将遮挡层设置在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遮挡层还可设置在第二密封层400远离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或遮挡层还可设置在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具体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其中,遮挡层可以是黑色油墨层,通过将遮挡层设置在第一密封层200的边缘和/或第二密封层400的边缘,并对集成电路板500和感温元件600进行遮挡,提高感温变色结构的美观性。具体的,遮挡层用于遮挡在遮挡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遮挡层内的集成电路板500和感温元件600。
需要说明的是,遮挡层覆盖于第一密封层200在电致变色组件3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电致变色组件300的非重叠区域,提高遮挡层对设置在第一密封层200的边缘和第二密封层400的边缘的集成电路板500和感温元件600的遮挡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感温元件600设置在可视区700时,感温元件600获取外部环境的温度值,并将该温度值反馈至控制器100,通过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
感温元件600位于遮挡区800时,由感温元件600外部环境的获取温度值,并将该温度值通过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外部环境的实际温度,并将该实际温度反馈至控制器100,通过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并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
如图6、图7和图1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其中,感温元件600可通过粘接、卡接或其他方式安装在第一容纳槽内,且感温元件600与第一容纳槽相互吻合,用于提高感温元件600在第一容纳槽内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容纳槽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数值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其中,每一个第一容纳槽均可以设置在可视区700内,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容纳槽之间间隔设置。
另外,每一个第一容纳槽均可以设置在遮挡区800内,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容纳槽之间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多个第一容纳槽还可以分别设置在可视区700和遮挡区800内,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容纳槽之间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位于遮挡区800内的感温元件600将检测的外部环境温度由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的实际温度,并通过集成电路板500将实际温度发送至控制器100,通过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从而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位于可视区的感温元件600检测的外部环境温度,可以直接作为实际温度发送至控制器100,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以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等。
具体的,当第一容纳槽位于可视区700和/或遮挡区800时,感温元件6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与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一侧位于相同的平面上,避免第一容纳槽和感温元件600在电致变色组件300之间形成间隙,提高感温元件600、第一密封层200和电致变色组件300之间贴合的稳固性。同时将感温元件600远离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与第一容纳槽远离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相互抵触,避免感温元件在第一容纳槽内发生晃动,提高感温元件在第一容纳槽内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分别设置在可视区和遮挡区的感温元件检测的温度值不同。
当任意一个感温元件检测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值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并将检测的温度值反馈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降低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并使得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减小至不大于第一电压阈值。
当每一个感温元件检测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值均不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并将检测的温度值反馈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增加输出电压,即增大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至不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
当每一个感温元件600检测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均在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例如0~60℃时,由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在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之间,例如0.7~1.1V之间,用于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稳定性及使用的耐久性。需要说明的是,当每一个感温元件600检测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均在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例如0~60℃时,随着外部温度的变化,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与温度可以呈负相关。具体的,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随着感温元件检测的温度值的升高而降低,例如当外部温度由0℃逐渐升高到60℃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从1.1V逐渐降低至0.7V,提高电致变色的使用寿命。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感温变色结构1的美观性,将控制器100设置在第一密封层200或第二密封层400远离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且控制器100在电致变色组件3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遮挡层在电致变色组件3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并通过遮挡层将控制器进行遮挡,提高感温变色结构的美观性。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00还可设置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周向的一侧,并通过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从而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
如图8、图9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二容纳槽内。感温元件600可通过粘接、卡接或其他方式安装在第二容纳槽内,且感温元件600与第二容纳槽相互吻合,用于提高感温元件600在第二容纳槽内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容纳槽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数值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其中,每一个第二容纳槽均可以设置在可视区700内,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容纳槽之间间隔设置。
另外,每一个第二容纳槽均可以设置在遮挡区800内,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容纳槽之间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多个第二容纳槽还可以分别设置在可视区700和遮挡区800内,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容纳槽之间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位于遮挡区800内的感温元件600将检测的外部环境温度值由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的实际温度值,并通过集成电路板500将实际温度值发送至控制器100,通过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从而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
当第二容纳槽位于可视区700和/或遮挡区800时,感温元件6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与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一侧位于相同的平面上,避免第二容纳槽和感温元件600在电致变色组件300之间形成间隙,提高感温元件600、第二密封层400和电致变色组件300之间贴合的稳固性。同时将感温元件600远离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与第二容纳槽远离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相互抵触,避免感温元件在第二容纳槽内发生晃动,提高感温元件在第二容纳槽内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同时,在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二容纳槽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设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数量的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同时,在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设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数量的第二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二容纳槽内。
具体的,为了提高感温元件600对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检测效率,在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容纳槽,在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容纳槽,同时在每一个第一容纳槽和每一个第二容纳槽内均安装有感温元件600。其中,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如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对环境温度的检测效率及检测的准确性,多个第一容纳槽和多个第二容纳槽同时均匀设置在可视区700,并在每一个第一容纳槽和每一个第二容纳槽内均安装有感温元件600,通过感温元件600检测外部环境的温度,并将实际温度反馈至控制器100,由控制器100根据实际温度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从而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容纳槽和多个第二容纳槽同时均匀设置在遮挡区800,并在每一个第一容纳槽和每一个第二容纳槽内均安装有感温元件600。通过感温元件600检测外部环境的温度,通过感温元件600检测的温度结合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外部环境的实际温度,并将实际温度反馈至控制器100,由控制器100根据实际温度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用于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稳定性及耐久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容纳槽均设置在可视区700,且多个第二容纳槽均设置在遮挡区800,并在每一个第一容纳槽和每一个第二容纳槽内均安装有感温元件600。通过感温元件600检测外部环境的温度,并反馈至控制器100,由控制器根据实际温度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从而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容纳槽分别设置在可视区700和遮挡区800,且多个第二容纳槽分别设置在可视区700和遮挡区800,并在每一个第一容纳槽和每一个第二容纳槽内均安装有感温元件600。位于可视区700的感温元件600可直接将检测的外部环境的温度反馈至控制器100,位于遮挡区800的感温元件600将检测的温度结合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外部环境的实际温度,并将实际温度反馈至控制器100,提高对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以提升电致变色组件的使用寿命。
其中,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是指大于数值二的任意数值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感温变色结构1的美观性,感温元件600还可单独设置于控制器100上,在控制器100上设有第三容纳槽,并将感温元件600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槽内。通过感温元件600将检测的温度通过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外部实际温度,并将实际温度发送至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同时,在控制器100上的第三容纳槽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
可选的,在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同时,在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同时,在控制器100上的第三容纳槽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通过在感温变色结构1的不同位置分别安装感温元件600,提高对局部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同时提高对环境温度的检测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在第三容纳槽内的感温元件600将检测的温度值结合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外部环境的实际温度,并将实际温度发送至控制器100,由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
如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感温变色结构1的美观性,在集成电路板500上设有第四容纳槽,感温元件600设置于第四容纳槽内。
需要说明的是,集成电路板500位于遮挡区800内,即安装在集成电路板500上的感温元件600位于遮挡区800内,当感温元件对外部环境的温度进行检测时,将检测的温度通过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外部环境的实际温度,并将该实际温度反馈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并调节感温变色结构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同时,在集成电路板500上设有第四容纳槽,并在第四容纳槽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
可选的,在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同时,在集成电路板500上设有第四容纳槽,并在第四容纳槽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
可选的,在控制器100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同时,在集成电路板500上设有第四容纳槽,并在第四容纳槽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
可选的,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同时,在控制器100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同时,在集成电路板500上设有第四容纳槽,并在第四容纳槽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
可选的,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同时,在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同时,在集成电路板500上设有第四容纳槽,并在第四容纳槽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
可选的,在第一密封层2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一容纳槽内。同时,在第二密封层400靠近电致变色组件300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容纳槽,感温元件600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同时,在控制器100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同时,还在集成电路板500上设有第四容纳槽,并在第四容纳槽内安装有感温元件600。
具体的,感温元件600的数量和安装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感温元件600可以沿着可视区或遮挡区的边缘连续设置,即多个感温元件600之间的间隙可以足够小,例如间隙为0等。由此,可以确保感温变色结构的各边边缘均布设有足够的感温元件,进一步提升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感温元件600还可以是线性感温元件600。由此,可以使感温元件的分布范围足够广,以进一步提升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并提高感温变色结构的美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感温变色结构的美观性,当感温元件设置在可视区时,可通过在感温变色结构的表面增设遮挡图案层,该遮挡图案层在可视区内的感温元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于感温元件,并对可视区内的感温元件进行遮挡,提升可视区的美观性。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电致变色组件300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均覆盖于电致变色组件300和集成电路板500,用于提高电致变色组件300和集成电路板500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的稳定性。同时,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密封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的间隙内填充密封材料,且该密封材料与第一密封层200一体成型,并通过第二密封层400将电致变色组件300包裹密封,防止电致变色组件与外部环境中的水分和空气接触,提高电致变色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提高感温变色结构1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其中,密封材料还可以与第二密封层400一体成型,并通过第一密封层200将电致变色组件300包裹密封,防止电致变色组件与外部环境中的水分和空气接触,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提高感温变色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另外,还可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的间隙内同时填充两层密封材料,其中一层密封材料与第一密封层200一体成型,另外一层密封材料与第二密封层400一体成型,并将电致变色组件300包裹密封,防止电致变色组件与外部环境中的水分和空气接触,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提高感温变色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另外,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的间隙内还可分别填充第三密封层1000和/或第四密封层1100。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3所示,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第三密封层1000,并通过第一密封层200、第二密封层400和第三密封层1000将电致变色组件300包裹密封,防止电致变色组件与外部环境中的水分和空气接触,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提高感温变色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其中,还可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第四密封层1100,并通过第一密封层200、第二密封层400和第四密封层1100将电致变色组件300包裹密封,防止电致变色组件与外部环境中的水分和空气接触,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提高感温变色结构1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另外,还可在第一密封层200和第二密封层400之间的间隙内同时填充有第三密封层1000和第四密封层1100,并通过第一密封层200、第二密封层400、第三密封层1000和第四密封层1100将电致变色组件300包裹密封,防止电致变色组件与外部环境中的水分和空气接触,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提高感温变色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感温元件600可以是采用正温度系数的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将该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于控制器100。
具体的,该温度传感器既可以检测外部环境的温度,还可在检测到高温的同时升高电阻,并分走更多的电压,以降低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从而防止高温高压对电致变色组件的损伤。另外,当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外部环境的温度降低的同时降低电阻,减少分压,以增大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从而提升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
另外,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感温元件600还可以是负温度系数的热电偶,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限定,以提升感温变色结构的适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5所示,电致变色组件30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层310、电致变色层320和第二导电基底层330。
如图1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控制方法,使用上述任意一些实施例中的感温变色结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S1,通过控制器接收感温元件检测的温度值,并对该温度值进行判断,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减小至不大于第一电压阈值;
S2,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不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增大至不小于第二电压阈值;
S3,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在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和所述第二电压阈值之间。
其中,第一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为50~60℃,第二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为0~10℃,第一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为0.5~0.8V,第二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为1.0~1.2V。具体的,可以根据电致变色组件的承受能力及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一电压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从而控制器可根据接收到感温元件检测的温度值,控制施加至电致变色组件上的电压变化,以防止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用对组件造成损害,提升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及其变色效率,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当感温元件位于可视区时,由感温元件获取外部环境的温度值,并将温度值反馈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当感温元件位于遮挡区时,由感温元件获取外部环境的温度值,并将该温度值通过温度拟合曲线计算得出外部环境的实际温度,并将该实际温度反馈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
如图1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变色玻璃,包括玻璃层900和上述任意一些实施例中的感温变色结构。
其中,感温变色结构层叠在至少两层玻璃层900之间,且两层玻璃层900均完全覆盖于感温变色结构。感温元件600可检测玻璃的温度值,并将温度值反馈至控制器100,通过控制器100控制电致变色组件300的输入电压,并调节电致变色组件的变色速率及透光率,以提高电致变色组件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窗户,包括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变色玻璃。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例如汽车、火车、轮船或飞机等,包括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变色玻璃。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第一密封层、电致变色组件、第二密封层、集成电路板和感温元件;
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集成电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层与所述第二密封层之间,且所述集成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感温元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当前环境的温度值;
当所述感温元件获取的所述温度值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减小至不大于第一电压阈值;
当所述感温元件获取的所述温度值不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增大至不小于第二电压阈值;
当所述感温元件获取的所述温度值在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和所述第二电压阈值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层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二密封层的边缘设有遮挡层,并在所述感温变色结构上形成可视区与遮挡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容纳槽,所述感温元件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一侧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容纳槽,所述感温元件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上设有第三容纳槽,所述感温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板上设有第四容纳槽,所述感温元件设置于所述第四容纳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层和所述第二密封层均覆盖于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集成电路板;
所述第一密封层和所述第二密封层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密封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为50~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的取值区间为-30~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为0~1.0V。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的取值区间为1.0~1.8V。
12.一种感温变色结构的控制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不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减小至不大于第一电压阈值;
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不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增大至不小于第二电压阈值;
当感温元件获取的温度值在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控制电致变色组件的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和所述第二电压阈值之间。
13.一种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层和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感温变色结构;
所述感温变色结构层叠在至少两层所述玻璃层之间。
14.一种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色玻璃。
CN202111211987.8A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9937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1987.8A CN115993747A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PCT/CN2022/124691 WO2023066090A1 (zh) 2021-10-18 2022-10-11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1987.8A CN115993747A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3747A true CN115993747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92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1987.8A Pending CN115993747A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3747A (zh)
WO (1) WO202306609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4577B1 (en) * 2000-08-23 2003-09-02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ochromic device
KR20180035344A (ko) * 2016-09-29 2018-04-0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기변색 모듈 및 전기변색 소자의 구동방법
CN207264071U (zh) * 2017-09-25 2018-04-20 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汽车玻璃
CN110095914B (zh) * 2019-05-31 2022-03-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2987438B (zh) * 2021-04-09 2023-03-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壳体结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66090A1 (zh)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8223B2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large-area electrochromic devices
CA2995016C (en) Vehicle composite pane with an integrated light sensor
CN106773439B (zh) 电致变色系统、控制方法及电致变色后视镜
US4865428A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US11500258B2 (en) Apparatus including an electrochromic device configured to maintain a continuously graded transmission state
CN110095914B (zh) 电致变色器件和电子设备
EP2906992B1 (en) Partially tinted clear state for improved color and solar-heat gain control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s
KR20190052140A (ko) 적외선 구름 검출기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09821568U (zh) 变色器件和电子设备
US20170242315A1 (en) Electronically dimming window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US20070002420A1 (en) Electrochromic vision panel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nnectors
CN109496277A (zh) 用于运行具有电可控光学特性的功能元件的设备
CN110376818A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993747A (zh) 一种感温变色结构、变色玻璃、交通工具及变色控制方法
CN116153207A (zh) 智能玻璃显示器的具有亮度和遮光调整的全局和局部对比度控制
US20200207187A1 (en) Variable transmittance vehicle window
CN208126073U (zh) 一种可独立控制分区变色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单面电极片
EP4083692B1 (en) Combined fast-switch tintable visor
CN114624937B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5729206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US20210323476A1 (en) Multi-region electro-optic element
US20230009557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with improved switching speed
KR20170133772A (ko) 전기변색 시스템
CN114355693B (zh) 一种用于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荷补偿装置及控制方法
EP4343417A1 (en) Electrochromic element and eyeglass le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