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2683A - 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92683A CN115992683A CN202310279188.7A CN202310279188A CN115992683A CN 115992683 A CN115992683 A CN 115992683A CN 202310279188 A CN202310279188 A CN 202310279188A CN 115992683 A CN115992683 A CN 1159926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 fracture
- injection
- crack
- inj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09 petroleum derivativ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08 nanoemul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LRHPLDYGYMQRHN-UHFFFAOYSA-N N-But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O LRHPLDYGYMQRH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BULVZWIRKLYCBC-UHFFFAOYSA-N phor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P(=S)(OCC)SCSCC BULVZWIRKLYCB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2-methoxy-6-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CH]OC1=CC=CC([CH])=C1O KXGFMDJXCMQA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PYMKLBDIGXBTP-UHFFFAOYSA-N benz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1=CC=CC=C1 WPYMKLBDIGXBT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WOWHHFRSBJGXCM-UHFFFAOYSA-M cet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CCCCCCCCCCCCCC[N+](C)(C)C WOWHHFRSBJGXCM-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SBZXBUIDTXKZTM-UHFFFAOYSA-N diglyme Chemical compound COCCOCCOC SBZXBUIDTXKZT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SNRUBQQJIBEYMU-UHFFFAOYSA-N do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 SNRUBQQJIBEYM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31 expec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94933 n-dodeca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O BVKZGUZCCUSVTD-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工程开采技术领域,包括:通过向地层深部注入压裂液形成主裂缝后,再将增能流体注入深部地层,利用注液诱使地应力发生变化,更易沟通大量的弱面裂缝系统,最后注入暂堵转向液桥堵裂缝迫使裂缝转向形成多分支裂缝;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独通过暂堵材料在缝内产生桥堵作用,提升裂缝内净压力来产生人工裂缝,本申请一方面利用增能流体诱使地应力场重新定向作用,大范围沟通深地储层内天然裂缝系统,同时提高地层压力,降低破裂压力,另一方面,利用暂堵材料在缝内产生桥堵作用,提升裂缝内净压力,逼迫裂缝转向,二者协同作用,可以促进高导流多裂缝的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工程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通过水力压裂形成复杂裂缝网络,实现体积改造是深地储层压裂的终极目标,然而,相对于美国海相沉积储层,我国深地储层类型多、构造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更强,地应力差大,形成缝网难度更大,往往需要人工裂缝控制技术实现缝网改造;
暂堵转向压裂技术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增强人工缝网复杂性的水力压裂技术,主要指通过注入暂堵剂临时封堵裂缝以提升缝内净压力,逼迫裂缝转向,然而,在暂堵剂可封堵位置处,水力裂缝能否转向受局部地应力状态和封堵承压强度等因素影响,当暂堵引起的流体净压力提升幅度难以克服地层某部位水平地应差时,新裂缝难以开启和转向,同时由于干热岩地层温度较高,暂堵承压能力相对减弱,因此,现有的深部地层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有时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暂堵引起的流体净压力提升幅度难以克服地层某部位水平地应差时,新裂缝难以开启和转向,深部地层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有时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选择深部地层开发区域,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用于在开发区域地层中形成主裂缝;
获取主裂缝形成过程的施工参数,根据所述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
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定义无因次时间,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
通过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出最佳注入时间,以第三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注入时间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以第四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四预设体积的暂堵转向液,以第五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五预设体积的压裂液,从而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
优选地,
所述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包括:
以所述开发区域中含有一条缝长确定的主裂缝建立物理模型,在所述物理模型中获取以向主裂缝中以第三预设排量注入注液作为条件下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所述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的获取包括获取最大主应力方向以及最大主应力大小;
所述最大主应力方向计算公式:
,
所述最大主应力大小计算公式为:
,
上式中,
θ表示最大主应力方向,
τ xy表示剪切应力,
σ xx表示
x方向正应力,
σ yy表示
y方向正应力,
σ p表示最大主应力;
根据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优选地,
所述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包括:
根据不同的注入时间计算对应的无因次时间,以无因次时间为横坐标,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为纵坐标建立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中获取纵坐标最大时的无因次时间,该无因次时间即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优选地,所述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前,还包括:
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一预设排量注入第一预设体积的酸液。
优选地,
所述获取主裂缝形成过程的施工参数,根据所述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包括:
所述施工参数包括:第二预设排量以及注入压裂液的时间;
主裂缝的缝长计算公式为:
,
其中,
上式中,
L f表示主裂缝的缝长,
υ为泊松比,
G为剪切模量,
q 0为第二预设排量,
t为注入压裂液的时间,
μ为压裂液粘度。
优选地,所述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后,还包括:
以第六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六预设体积的携砂液;
向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注入顶替液,用于将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残留的携砂液挤压到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
优选地,
所述无因次时间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τ为无因次时间,
t为注入时间,
α B为Biot常数,
k为地层渗透率,
E为岩石弹性模量,
υ为泊松比,
c f为注液流体压缩系数,为孔隙度,
μ为注液液体黏度。
优选地,还包括:
所述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后,以新形成的人工裂缝网络为基础再次建立物理模型;
在新建的物理模型中获取以向主裂缝中以第三预设排量注入注液作为条件下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根据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重新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并根据无因次时间与重新确立的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新的最佳无因次时间,根据新的最佳无因次时间确定新的注入时间,按照新的注入时间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并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暂堵转向液,最后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压裂液,从而在上一次形成的裂缝网络上形成新的人工裂缝网络,重复上述步骤X次,获取到最终的人工裂缝网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主裂缝形成模块:用于选择深部地层开发区域,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用于在开发区域地层中形成主裂缝;
缝长计算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开发区域的地质参数以及施工参数,根据所述地质参数以及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
半径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模块:用于定义无因次时间,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
最佳注入时间计算模块:用于通过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出最佳注入时间,以第三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注入时间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裂缝网络生成模块:用于以第四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四预设体积的暂堵转向液,以第五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五预设体积的压裂液,从而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主控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上述方法中的各个步骤。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向地层深部注入压裂液以形成主裂缝,主裂缝形成后,通过将增能流体也就是注液注入深部地层,利用注液诱使地应力发生变化,更易沟通大量的弱面裂缝系统,最后注入暂堵转向液桥堵裂缝迫使裂缝转向形成多分支裂缝;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独通过暂堵材料在缝内产生桥堵作用,提升裂缝内净压力来产生人工裂缝,本申请一方面利用增能流体诱使地应力场重新定向作用,大范围沟通深地储层内天然裂缝系统,同时提高地层压力,降低破裂压力,另一方面,利用暂堵材料在缝内产生桥堵作用,提升裂缝内净压力,逼迫裂缝转向,促进分支裂缝的形成,二者相协同作用,可以促进高导流多裂缝的形成。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裂缝形态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附图中:1-主裂缝形成模块,2-缝长计算模块,3-半径确定模块,4-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模块,5-最佳注入时间计算模块,6-裂缝网络生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实施例一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选择深部地层开发区域,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用于在开发区域地层中形成主裂缝;
S2,获取主裂缝形成过程的施工参数,根据所述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
S3,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S4,定义无因次时间,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
S5,通过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出最佳注入时间,以第三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注入时间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S6,以第四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四预设体积的暂堵转向液,以第五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五预设体积的压裂液,从而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
可以理解的是,如附图2所示,本申请选取深部地层开发区域,所述深部地层包括:干热岩、致密砂岩、深层页岩、深部碳酸盐岩等,在该区域以2.5-6.0立方米/分钟的排量向所述的深部地层中注入200-500立方米的压裂液,在地层中形成主裂缝,值得强调的是,所述的压裂液可以是滑溜水压裂液或变粘滑溜水压裂液,其中,变粘滑溜水,通过控制变黏滑溜水浓度,可实现低黏、中黏和高黏之间的切换,具有优越的黏弹性携砂和造主缝能力强等优点;然后获取主裂缝形成过程的施工参数,根据所述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
L f,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记为
L f
’,定义无因次时间
τ以及无因次时间
τ的计算公式,根据无因次时间
τ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
τ opt,将最佳无因次时间
τ opt代入到无因次时间
τ的计算公式中,反算出最佳注入时间
t opt,通过最佳注入时间
t opt以实现下面步骤中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间的协同压裂效应,具体为:以2.0立方米/分钟的排量向所述的深部地层中注入1000立方米增能流体,注入时间为最佳注入时间
t opt,对所述的深部地层进行注液增能,提高地层压力系数,促进应力场反转程度最大,值得强调的是,增能流体可以提高地层压力,减小岩石的有效应力,因此可又进一步降低地层破裂压力,所述的增能流体(注液)为纳米乳液、超临界CO2或泡沫压裂液等,本实施例采用纳米乳液,纳米乳液的粒径为50-300nm,在本发明选择的粒径下纳米乳液更易渗吸入深部岩石中细小缝隙内,提高孔隙压力,改变其中的应力场,降低破裂压力,激活大量的分支裂缝,纳米乳液由以下两种重量份的原料混合搅拌而成:(1)正十二烷0.04-0.08重量份、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4-6重量份、正丁醇14-18重量份和水40-50重量份;(2)正十二烷0.06重量份、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5重量份、正丁醇16重量份和水45重量份;然后以2.0立方米/分钟的排量向所述的深部地层中注入50-100立方米的暂堵转向液,对人工裂缝实施临时封堵,值得强调的是,暂堵转向液可用来对人工裂缝进行临时封堵,使流体压力难以传递到裂缝端部,在裂缝内形成人工遮挡,使裂尖钝化,难以向前扩展;所述的暂堵转向液包括转向剂和携带液,所述的转向剂与携带液的重量比为1-10:100,所述的转向剂包括可降解纤维、苯甲酸盐、油溶性酚醛树脂和二甘醇二甲醚,所述的携带液为清水、滑溜水压裂液或瓜胶,所述的转向剂按照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而成:可降解纤维20-30重量份、苯甲酸盐8-12重量份、油溶性酚醛树脂4-6重量份和二甘醇二甲醚2-4重量份;最后以10.0立方米/分钟的排量向所述的深部地层中注入500立方米的压裂液,增加人工裂缝内的流体压力,从而逼迫在新的方向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本申请通过向底层深部注入压裂液以形成主裂缝,主裂缝形成后,通过将增能流体也就是注液注入深部地层,利用注液诱使地应力发生变化,更易沟通大量的弱面裂缝系统,最后注入暂堵转向液桥堵裂缝迫使裂缝转向形成多分支裂缝;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独通过暂堵材料在缝内产生桥堵作用,提升裂缝内净压力来产生人工裂缝,本申请一方面利用增能流体诱使地应力场重新定向作用,大范围沟通深地储层内天然裂缝系统,同时提高地层压力,降低破裂压力,另一方面,利用暂堵材料在缝内产生桥堵作用,提升裂缝内净压力,逼迫裂缝转向,促进分支裂缝的形成,二者相协同作用,可以促进高导流多裂缝的形成,本申请上述的压裂方法可以应用在直井、水平井或斜井中。
优选地,
所述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包括:
以所述开发区域中含有一条缝长确定的主裂缝建立物理模型,在所述物理模型中获取以向主裂缝中以第三预设排量注入注液作为条件下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所述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的获取包括获取最大主应力方向以及最大主应力大小;
所述最大主应力方向计算公式:
,
所述最大主应力大小计算公式为:
,
上式中,
θ表示最大主应力方向,
τ xy表示剪切应力,
σ xx表示
x方向正应力,
σ yy表示
y方向正应力,
σ p表示最大主应力;
根据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Abaqus、ANSYS或者Comsol等工具,以上述步骤中选取的开发区域建立物理模型,其中含一条长为
L f的主裂缝,计算注液排量为0.5-2.0立方米/分钟条件下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从图中确定主裂缝周围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记为
L f
’,具体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包括最大主应力方向以及最大主应力大小,其中,
最大主应力方向计算公式:
,
所述最大主应力大小计算公式为:
式中,
θ表示最大主应力方向,
τ xy表示剪切应力,
σ xx表示
x方向正应力,
σ yy表示
y方向正应力,
σ p表示最大主应力;获取到最大主应力方向以及最大主应力大小后,就可以获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
优选地,
所述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包括:
根据不同的注入时间计算对应的无因次时间,以无因次时间为横坐标,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为纵坐标建立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中获取纵坐标最大时的无因次时间,该无因次时间即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给定不同的注入时间
t,根据无因次时间
τ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对应的无因次时间
τ,以无因次时间
τ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绘制与
τ二者间的关系曲线,从曲线中确定纵坐标取最大值的点,对应的最佳无因次时间为
τ opt。
优选地,所述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前,还包括:
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一预设排量注入第一预设体积的酸液;
可以理解的是,在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压裂液形成主裂缝前,还将在该区域以0.5-2.0立方米/分钟的排量向所述的地层中注入20-50立方米的酸液,以疏通近井区域的污染与堵塞,降低深部地层破裂压力,确保后续步骤安全顺利施工注液,所述的酸液为15%HCl或者土酸,酸液可以对深部地层岩石产生损伤,降低岩石力学强度,从而降低施工破裂压力。
优选地,
所述获取主裂缝形成过程的施工参数,根据所述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包括:
所述施工参数包括:第二预设排量以及注入压裂液的时间;
主裂缝的缝长计算公式为:
,
其中,
上式中,
L f表示主裂缝的缝长,
υ为泊松比,
G为剪切模量,
q 0为第二预设排量,
t为注入压裂液的时间,
μ为压裂液粘度;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计算主裂缝的缝长,需要获取步骤S1中,注入压裂液的排量以及注入时间,根据主裂缝缝长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L f。
优选地,所述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后,还包括:
以第六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六预设体积的携砂液;
向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注入顶替液,用于将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残留的携砂液挤压到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后,以2.0-4.0立方米/分钟的排量向所述的深部地层中注入500-1000立方米的携砂液以支撑形成的人工裂缝网络,由于携砂液会停留在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所以还需要向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注入顶替液,用于将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残留的携砂液挤压到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上述的携砂液的砂比为5-10%。
优选地,
所述无因次时间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τ为无因次时间,
t为注入时间,
α B为Biot常数,
k为地层渗透率,
E为岩石弹性模量,
υ为泊松比,
c f为注液流体压缩系数,为孔隙度,
μ为注液液体黏度。
优选地,还包括:
所述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后,以新形成的人工裂缝网络为基础再次建立物理模型;
在新建的物理模型中获取以向主裂缝中以第三预设排量注入注液作为条件下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根据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重新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并根据无因次时间与重新确立的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新的最佳无因次时间,根据新的最佳无因次时间确定新的注入时间,按照新的注入时间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并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暂堵转向液,最后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压裂液,从而在上一次形成的裂缝网络上形成新的人工裂缝网络,重复上述步骤X次,获取到最终的人工裂缝网络;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步骤在主裂缝上第一次形成人工裂缝网络后,再以上一次形成的人工裂缝网络为基础,重新建立物理模型,由于人工裂缝网络的变化,那么主裂缝周围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L f
’也会相应变化,由此最佳注入时间
t opt变化,以新的最佳注入时间
t opt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并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暂堵转向液,最后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压裂液,从而在上一次形成的裂缝网络上形成新的人工裂缝网络,重复上述步骤2-15次,以使形成的人工裂缝网络更加复杂,扩大渗流面积。
实施例二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装置的系统示意图,包括:
主裂缝形成模块1:用于选择深部地层开发区域,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用于在开发区域地层中形成主裂缝;
缝长计算模块2:用于获取所述开发区域的地质参数以及施工参数,根据所述地质参数以及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
半径确定模块3:用于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模块4:用于定义无因次时间,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
最佳注入时间计算模块5:用于通过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出最佳注入时间,以第三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注入时间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裂缝网络生成模块6:用于以第四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四预设体积的暂堵转向液,以第五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五预设体积的压裂液,从而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装置,通过主裂缝形成模块1用于选择深部地层开发区域,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用于在开发区域地层中形成主裂缝;通过缝长计算模块2用于获取所述开发区域的地质参数以及施工参数,根据所述地质参数以及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通过半径确定模块3用于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通过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模块4用于定义无因次时间,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通过最佳注入时间计算模块5用于通过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出最佳注入时间,以第三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注入时间为最佳无因次时间;通过裂缝网络生成模块6用于以第四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四预设体积的暂堵转向液,以第五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五预设体积的压裂液,从而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本申请通过向底层深部注入压裂液以形成主裂缝,主裂缝形成后,通过将增能流体也就是注液注入深部地层,利用注液诱使地应力发生变化,更易沟通大量的弱面裂缝系统,最后注入暂堵转向液桥堵裂缝迫使裂缝转向形成多分支裂缝;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独通过暂堵材料在缝内产生桥堵作用,提升裂缝内净压力来产生人工裂缝,本申请一方面利用增能流体诱使地应力场重新定向作用,大范围沟通深地储层内天然裂缝系统,同时提高地层压力,降低破裂压力,另一方面,利用暂堵材料在缝内产生桥堵作用,提升裂缝内净压力,逼迫裂缝转向,促进分支裂缝的形成,二者相协同作用,可以促进高导流多裂缝的形成。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主控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中的各个步骤;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选择深部地层开发区域,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用于在开发区域地层中形成主裂缝;
获取主裂缝形成过程的施工参数,根据所述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
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定义无因次时间,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
通过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出最佳注入时间,以第三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注入时间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以第四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四预设体积的暂堵转向液,以第五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五预设体积的压裂液,从而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包括:
以所述开发区域中含有一条缝长确定的主裂缝建立物理模型,在所述物理模型中获取以向主裂缝中以第三预设排量注入注液作为条件下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所述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的获取包括获取最大主应力方向以及最大主应力大小;
所述最大主应力方向计算公式:
,
所述最大主应力大小计算公式为:
,
上式中,θ表示最大主应力方向,τ xy表示剪切应力,σ xx表示x方向正应力,σ yy表示y方向正应力,σ p表示最大主应力;
根据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包括:
根据不同的注入时间计算对应的无因次时间,以无因次时间为横坐标,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为纵坐标建立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中获取纵坐标最大时的无因次时间,该无因次时间即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前,还包括:
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一预设排量注入第一预设体积的酸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主裂缝形成过程的施工参数,根据所述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包括:
所述施工参数包括:第二预设排量以及注入压裂液的时间;
主裂缝的缝长计算公式为:
,
其中,
上式中,L f表示主裂缝的缝长,υ为泊松比,G为剪切模量,q 0为第二预设排量,t为注入压裂液的时间,μ为压裂液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后,还包括:
以第六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六预设体积的携砂液;
向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注入顶替液,用于将施工管柱或井筒中残留的携砂液挤压到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因次时间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τ为无因次时间,t为注入时间,α B为Biot常数,k为地层渗透率,E为岩石弹性模量,υ为泊松比,c f为注液流体压缩系数,为孔隙度,μ为注液液体黏度。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后,以新形成的人工裂缝网络为基础再次建立物理模型;
在新建的物理模型中获取以向主裂缝中以第三预设排量注入注液作为条件下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根据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图重新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并根据无因次时间与重新确立的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新的最佳无因次时间,根据新的最佳无因次时间确定新的注入时间,按照新的注入时间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并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暂堵转向液,最后向所述深部地层中注入压裂液,从而在上一次形成的裂缝网络上形成新的人工裂缝网络,重复上述步骤X次,获取到最终的人工裂缝网络。
9.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主裂缝形成模块:用于选择深部地层开发区域,向所述开发区域以第二预设排量注入第二预设体积的压裂液,用于在开发区域地层中形成主裂缝;
缝长计算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开发区域的地质参数以及施工参数,根据所述地质参数以及施工参数计算主裂缝的缝长;
半径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主裂缝的缝长确定主裂缝一定区域内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
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模块:用于定义无因次时间,根据无因次时间与最大主应力场反转区的半径与主裂缝的缝长比值的变化关系确定最佳无因次时间;
最佳注入时间计算模块:用于通过最佳无因次时间计算出最佳注入时间,以第三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注液,注入时间为最佳无因次时间;
裂缝网络生成模块:用于以第四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四预设体积的暂堵转向液,以第五预设排量向所述开发区域的深部地层中注入第五预设体积的压裂液,从而在主裂缝上形成多条人工裂缝。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主控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中的各个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79188.7A CN115992683B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79188.7A CN115992683B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92683A true CN115992683A (zh) | 2023-04-21 |
CN115992683B CN115992683B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5995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79188.7A Active CN115992683B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92683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5643A (en) * | 1990-05-11 | 1991-04-09 | Halliburton Company | Method of determining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heterogenous formations |
US20050230117A1 (en) * | 2004-04-16 | 2005-10-20 | Wilkinson Jeffrey M | Method of treating oil and gas wells |
US20070083331A1 (en) * | 2005-10-07 | 2007-04-12 | Craig David P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subterranean formations with pre-existing fractures |
CN105735960A (zh) * | 2016-03-22 | 2016-07-06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簇间距优化方法 |
CN106194145A (zh) * | 2016-09-27 | 2016-12-07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多级暂堵深度网络酸压方法 |
CN108412477A (zh) * | 2018-03-30 | 2018-08-17 | 西安石油大学 | 一种体积压裂中间歇式部分封堵缝中造缝的方法 |
RU2717019C1 (ru) * | 2019-11-06 | 2020-03-17 | Шлюмберже Текнолоджи Б.В. | Способ вывода на режим скважины, пробуренной в естественно трещиноватом пласте |
CN112302612A (zh) * | 2020-10-23 | 2021-02-02 | 长江大学 | 同步植入驱油剂的功能性滑溜水暂堵转向体积压裂方法 |
CN114611417A (zh) * | 2020-12-09 | 2022-06-1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低渗透储层增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
-
2023
- 2023-03-22 CN CN202310279188.7A patent/CN1159926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5643A (en) * | 1990-05-11 | 1991-04-09 | Halliburton Company | Method of determining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heterogenous formations |
US20050230117A1 (en) * | 2004-04-16 | 2005-10-20 | Wilkinson Jeffrey M | Method of treating oil and gas wells |
US20070083331A1 (en) * | 2005-10-07 | 2007-04-12 | Craig David P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subterranean formations with pre-existing fractures |
CN105735960A (zh) * | 2016-03-22 | 2016-07-06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簇间距优化方法 |
CN106194145A (zh) * | 2016-09-27 | 2016-12-07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多级暂堵深度网络酸压方法 |
CN108412477A (zh) * | 2018-03-30 | 2018-08-17 | 西安石油大学 | 一种体积压裂中间歇式部分封堵缝中造缝的方法 |
RU2717019C1 (ru) * | 2019-11-06 | 2020-03-17 | Шлюмберже Текнолоджи Б.В. | Способ вывода на режим скважины, пробуренной в естественно трещиноватом пласте |
CN112302612A (zh) * | 2020-10-23 | 2021-02-02 | 长江大学 | 同步植入驱油剂的功能性滑溜水暂堵转向体积压裂方法 |
CN114611417A (zh) * | 2020-12-09 | 2022-06-1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低渗透储层增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汪道兵等: "相互垂直裂缝应力阴影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vol. 34, no. 04, pages 344 - 351 * |
石军太等: "压裂过程数据对原始煤储层压力反演方法研究",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vol. 12, no. 04, pages 564 - 571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92683B (zh) | 2023-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38223B (zh) | 一种深层复杂页岩气的体积压裂方法 | |
CN108009670B (zh) | 一种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法压裂效果的优化设计方法 | |
Perkins et al. | The effect of thermoelastic stresses on injection well fracturing | |
CN108412477B (zh) | 一种体积压裂中间歇式部分封堵缝中造缝的方法 | |
CN103967472B (zh) | 一种煤层气分段压裂水平井强化抽采方法 | |
CN110761765B (zh) | 一种大范围激活天然裂缝的体积压裂方法 | |
CN110685657B (zh) | 一种转向压裂用暂堵颗粒用量计算方法 | |
US8122953B2 (en) | Drainage of heavy oil reservoir via horizontal wellbore | |
CN109751029B (zh) | 一种深层页岩气压裂的方法 | |
CN110359899B (zh) | 一种页岩气水平井重复压裂提高有效改造体积的方法 | |
CN106382111B (zh) | 增加页岩气压裂裂缝复杂性的方法 | |
CN109931045B (zh) | 一种双缝系统的自支撑酸压方法 | |
CN105089603A (zh) | 一种裂缝内暂堵转向形成缝网的储层改造方法 | |
CN110318674B (zh) | 一种巷道顶板致裂防突的方法 | |
CN105041288A (zh) | 一种碳酸盐岩油气藏裂缝转向酸压方法 | |
CN109267985B (zh) | 一种暂堵转向压裂暂堵剂用量的控制方法 | |
CN109209350A (zh) | 一种煤层斜井套管射孔完井破裂压力的预测方法 | |
CN109763805B (zh) | 一种深层页岩气螺旋式变参数压裂方法 | |
CN112211608A (zh) | 一种页岩储层微裂缝自支撑的压裂方法 | |
CN110578506A (zh) | 一种非常规储层水平井裂缝控藏体积压裂完井方法 | |
CN104265254A (zh) | 深层超稠油多段塞注油溶性降粘剂和液态co2采油工艺方法 | |
CN111027887A (zh) | 驱油机理确定方法及系统 | |
CN115992683B (zh) | 地层注液增能与暂堵转向协同压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2832731B (zh) | 一种长水平段油井储层微压裂方法 | |
CN103498478A (zh) | 岩石坝基帷幕灌浆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7 Address after: 102617 Beijing Daxing District Huangcun Qingyuan Road No. 19 Patentee after: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Patentee afte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Address before: 102600 No.19 Qingyuan North Road,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