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8590B -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8590B
CN115988590B CN202211661973.0A CN202211661973A CN115988590B CN 115988590 B CN115988590 B CN 115988590B CN 202211661973 A CN202211661973 A CN 202211661973A CN 115988590 B CN115988590 B CN 1159885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llimeter wave
base station
relay station
cluster
wave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619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88590A (zh
Inventor
李冬
李谋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or Huany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or Huany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or Huany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or Huany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6197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885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88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8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88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8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8Trunked mobile radi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在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中: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条件满足时,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一毫米波基站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Description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通常将30-300GHz的频域(波长为1-10毫米)的电磁波称毫米波,毫米波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特点。其中,与光波相比,毫米波利用大气窗口(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在大气中传播时,由于气体分子谐振吸收所致的某些衰减为极小值的频率)传播时的衰减小,且受自然光和热辐射源影响小。
毫米波在通信、雷达、遥感和射电天文等领域均有大量应用。为提高毫米波系统的通信可靠性,毫米波中继站被引入到毫米波系统中,但如何更好发挥毫米波中继站作用,仍然是业内长期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提高通信质量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二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分别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
其中,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或者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
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条件满足时,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为基于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而评估出的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所述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
可以理解,根据响应序列可确定误码率、响应时延等传输参数,基于这些传输参数可确定相应链路链路通信质量,而基于链路通信质量则可确定其对应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的是,毫米波基站可将其与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不同毫米波中继站之间链路的平均链路通信质量,作为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进而可据此获得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高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优,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低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差。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共可包括:3个等级、4个等级、5个等级、6个等级、7个等级或其它更多等级数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一负荷等级阈值,且第二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二负荷等级阈值。第一负荷等级阈值大于第二负荷等级阈值。
可以理解,负荷等级越高表示越接近满负荷状态,负荷等级越低表示越接近空负荷状态。负荷等级可包括:空负荷(负荷范围如[0,5%))、次轻负荷(负荷范围如[5%,20%))、轻负荷(负荷范围如[20%,40%))、中负荷(负荷范围如[40%,60%))、次重负荷(负荷范围如[60%,80%))、重负荷(负荷范围如[80%,95%))和满负荷(负荷范围如[95%,100%])等。当然负荷等级也不限于上述举例,还可以更多或者更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之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
处于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和用户面数据,处于去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但不能够用于传输用户面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
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至少1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不存在链路,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至少1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
本申请第二方面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
其中,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或者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测试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条件满足时,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为基于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而评估出的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所述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
可以理解,根据响应序列集可确定误码率、响应时延等传输参数,基于这些传输参数可确定链路通信质量,而基于链路通信质量则可确定其对应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的是,毫米波基站可将其与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不同毫米波中继站之间链路的平均链路通信质量,作为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进而可据此获得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高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优,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低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差。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共可包括:3个等级、4个等级、5个等级、6个等级、7个等级或其它更多等级数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一负荷等级阈值,且第二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二负荷等级阈值。第一负荷等级阈值大于第二负荷等级阈值。
可以理解,负荷等级越高表示越接近满负荷状态,负荷等级越低表示越接近空负荷状态。负荷等级可包括:空负荷(负荷范围如[0,5%))、次轻负荷(负荷范围如[5%,20%))、轻负荷(负荷范围如[20%,40%))、中负荷(负荷范围如[40%,60%))、次重负荷(负荷范围如[60%,80%))、重负荷(负荷范围如[80%,95%))和满负荷(负荷范围如[95%,100%])等。当然负荷等级也不限于上述举例,还可以更多或者更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之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
处于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和用户面数据,处于去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但不能够用于传输用户面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
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至少1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不存在链路,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至少1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均可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提供服务,在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条件满足时,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上述机制有利于实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灵活调度,有利于提高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出现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举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示意图,毫米波通信系统包括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用户设备。毫米波通信系统例如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5G通信系统(例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多种通信技术融合的融合通信系统(如LTE技术和NR技术融合的通信系统),或后续演进的通信系统。
其中,无线接入网包括多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例如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当然还可包括其他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等)。无线接入网还包括多个毫米波基站(例如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当然还可包括其他毫米波基站)。
其中,一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可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一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可以有一个主服务基站,还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辅服务基站,当然也可能没有辅服务基站。
例如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例如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或者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基站主要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无线空口的数据传输功能。对于核心网侧,基站主要负责向核心网转发控制面信令和用户面业务数据。
其中,用户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来接入网络侧,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
下面通过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
其中,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可能没有辅助服务基站),其中,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可能没有辅助服务基站)。
例如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或者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可能切换为辅服务基站,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也可能切换主辅服务基站。
例如,
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条件满足时,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第一响应序列集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响应序列,当第一响应序列集包括多个响应序列,那么,每个响应序列对应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不同毫米波中继站集。例如,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毫米波中继站rp1和毫米波中继站rp2,第一响应序列集包括响应序列prp1和响应序列prp2。响应序列prp1对应于毫米波中继站rp1,即响应序列prp1来自于毫米波中继站rp1,响应序列prp1是毫米波中继站rp1对第一测试序列的响应;响应序列prp2对应于毫米波中继站rp2,即响应序列prp2来自于毫米波中继站a2,响应序列prp2是毫米波中继站rp2对第一测试序列的响应,以此类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为基于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而评估出的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所述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
可以理解,根据响应序列可确定误码率、响应时延等传输参数,基于这些传输参数可确定相应链路链路通信质量,而基于链路通信质量则可确定其对应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的是,毫米波基站可将其与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不同毫米波中继站之间链路的平均链路通信质量,作为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进而可据此获得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高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优,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低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差。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共可包括:3个等级、4个等级、5个等级、6个等级、7个等级或其它更多等级数量。
其中,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例如,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可为1秒、0.8秒、0.5秒、0.1秒、0.01秒或其他时长。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一负荷等级阈值,且第二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二负荷等级阈值。第一负荷等级阈值大于第二负荷等级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部分或全部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全部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之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部分或全部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全部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
处于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和用户面数据,处于去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但不能够用于传输用户面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存在链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一部分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另一部分毫米波中继站之间不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均可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提供服务,在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条件满足时,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上述机制有利于实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灵活调度,有利于提高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
基于图1举例所示的架构,下面还举例提供在上述举例架构的一些测试方法。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特征,可结合到下述方法实施例中。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举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01.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毫米波基站监测第一条件的满足情况。
其中,毫米波通信系统可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为例进行描述,当然,另一种场景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这种场景的实施方式以此类推。
202.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监测到第一条件满足时向第二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请求,所述协同测试请求携带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所述协同测试时段标识用于表示第一测试时段。所述协同测试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203.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具体的,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可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部分或全部毫米波中继站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204.第一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包括一个或多个响应序列)。
具体的,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分别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部分或全部毫米波中继站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分别接收到的来自相应毫米波中继站的对应响应序列,进而组成第一响应序列集。
205.第一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206.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协同测试请求后,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二测试序列。
具体的,第二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可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部分或全部毫米波中继站发送第二测试序列。
207.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包括一个或多个响应序列)。
具体的,第二毫米波基站可分别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部分或全部毫米波中继站的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分别接收到的来自各毫米波中继站的对应响应序列组成第二响应序列集。
208.第二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二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209.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响应,所述协同测试响应携带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210.在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用于指示切换主辅基站身份的身份切换指令,所述身份切换指令用于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二条件例如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有利于实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灵活调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举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01.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毫米波基站监测第一条件的满足情况。
其中,毫米波通信系统可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为例进行描述,当然,另一种场景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这种场景的实施方式以此类推。
302.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监测到第一条件满足时向第二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请求,所述协同测试请求携带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所述协同测试时段标识用于表示第一测试时段。所述协同测试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303.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其中,毫米波中继站rp1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链路,并且这个链路处于激活态。可以理解,在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第一毫米波基站可激活其与毫米波中继站rp1之间的链路。可以理解,在第一毫米波基站激活其与毫米波中继站rp1之间的链路之前,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
例如,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除毫米波中继站rp1之外的其他毫米波中继站,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链路,但这些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即毫米波中继站rp1,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唯一一个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激活态链路的毫米波中继站。
其中,第一测试时段和毫米波中继站rp1具有映射关系,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每个毫米波中继站,对应不同的测试时段。例如,第一测试时段属于测试时段集,所述测试时段集包括的测试时段的数量,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的毫米波中继站的数量相等,也就是说,测试时段集包括的测试时段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的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呈一一对应关系。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还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广播测试征集命令(测试征集命令为控制面数据),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将收到的测试征集命令的触发下,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测试征集命令响应为控制面数据),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选择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一个毫米波中继站,来作为第一测试序列的唯一发送对象,即,毫米波中继站rp1可以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
304.第一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rp1(也即,第一响应序列集只包括响应序列prp1)。
305.第一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306.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协同测试请求,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发送第二测试序列。
307.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
308.第二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二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309.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响应,协同测试响应携带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310.在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用于指示切换主辅基站身份的身份切换指令,所述身份切换指令用于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有利于实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灵活调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
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举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1.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毫米波基站监测第一条件的满足情况。
其中,毫米波通信系统可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为例进行描述,当然,另一种场景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这种场景的实施方式以此类推。
402.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监测到第一条件满足时向第二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请求,所述协同测试请求携带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所述协同测试时段标识用于表示第一测试时段。所述协同测试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403.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和毫米波中继站rp2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其中,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链路,并且这个链路处于激活态。可以理解,在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第一毫米波基站可激活其与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之间的链路。可以理解,在第一毫米波基站激活其与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之间的链路之前,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
其中,由rp1和rp2所组成的毫米波中继站对与第一测试时段之间具有映射关系,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不同毫米波中继站对(一个毫米波中继站对由两个毫米波中继站组成),对应不同的测试时段。例如,第一测试时段属于测试时段集,所述测试时段集包括的测试时段的数量,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的毫米波中继站对的数量相等,也就是说,测试时段集包括的测试时段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的毫米波中继站对之间呈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除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之外的其他毫米波中继站,虽然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也存在链路,但这些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即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唯二的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激活态链路的毫米波中继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还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广播测试征集命令(测试征集命令为控制面数据),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将收到的测试征集命令的触发下,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测试征集命令响应为控制面数据),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确定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两个毫米波中继站,来作为第一测试序列的发送对象,例如,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可以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两个毫米波中继站。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还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广播测试征集命令(测试征集命令为控制面数据),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将收到的测试征集命令的触发下,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测试征集命令响应为控制面数据),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确定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来作为第一测试序列的发送对象之一,例如,毫米波中继站rp1可以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而rp2则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距离毫米波中继站rp1最远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
404.第一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rp1,第一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2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rp2(即第一响应序列集只包括响应序列prp1和响应序列prp2)。
405.第一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406.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协同测试请求,第二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发送第二测试序列。
408.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
409.第二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二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409.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响应,协同测试响应携带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410.在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用于指示切换主辅基站身份的身份切换指令,所述身份切换指令用于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主要以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rp2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为例,当然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也可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rp2和rp3发送第一测试序列。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rp2和rp3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还可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广播测试征集命令(测试征集命令为控制面数据),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将收到的测试征集命令的触发下,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测试征集命令响应为控制面数据),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确定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来作为第一测试序列的发送对象之一,例如,毫米波中继站rp1可以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而rp1、rp2、rp3所在位置点所形成三角形的面积(或三角形内切圆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包含rp1在内的任意三个毫米波中继站所在位置点所形成三角形的面积(或三角形内切圆的面积)。向rp1、rp2、rp3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后的其他相关流程,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举例,此处不在赘述。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有利于实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灵活调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
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举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01.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毫米波基站监测第一条件的满足情况。
其中,毫米波通信系统可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为例进行描述,当然,另一种场景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这种场景的实施方式以此类推。
502.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监测到第一条件满足时向第二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请求,所述协同测试请求携带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所述协同测试时段标识用于表示第一测试时段。所述协同测试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503.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其中,毫米波中继站rp1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链路,并且这个链路处于激活态。可以理解,在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第一毫米波基站可激活其与毫米波中继站rp1之间的链路。可以理解,在第一毫米波基站激活其与毫米波中继站rp1之间的链路之前,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
其中,第一测试时段和毫米波中继站rp1具有映射关系,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每个毫米波中继站,对应不同的测试时段。例如,第一测试时段属于测试时段集,所述测试时段集包括的测试时段的数量,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的毫米波中继站的数量相等,也就是说,测试时段集包括的测试时段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的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呈一一对应关系。
举例来说,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除毫米波中继站rp1之外的其他毫米波中继站,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链路,但这些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即毫米波中继站rp1,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唯一的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激活态链路的毫米波中继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还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广播测试征集命令(测试征集命令为控制面数据),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将收到的测试征集命令的触发下,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测试征集命令响应为控制面数据),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选择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一个毫米波中继站,来作为第一测试序列的唯一发送对象,即,毫米波中继站rp1可以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
504.第一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rp1(即,第一响应序列集只包括响应序列prp1)。
505.第一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506.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协同测试请求,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毫米波中继站rp1发送第二测试序列。
其中,由于协同测试请求携带了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所述协同测试时段标识用于表示第一测试时段,而第一测试时段与毫米波中继站rp1具有映射对应关系,那么第二毫米波基站可根据协同测试请求携带的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来确定发送第二测试序列的对象为毫米波中继站rp1。
507.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毫米波中继站rp1的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2rp1(即,第二响应序列集只包括响应序列p2rp1)。
508.第二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二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响应序列p2rp1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509.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响应,协同测试响应携带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510.在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用于指示切换主辅基站身份的身份切换指令,所述身份切换指令用于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有利于实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灵活调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
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举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01.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毫米波基站监测第一条件的满足情况。
其中,毫米波通信系统可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为例进行描述,当然,另一种场景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这种场景的实施方式以此类推。
602.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监测到第一条件满足时向第二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请求,所述协同测试请求携带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所述协同测试时段标识用于表示第一测试时段。所述协同测试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603.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和毫米波中继站rp2发送第一测试序列。
其中,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链路,并且这个链路处于激活态。可以理解,在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第一毫米波基站可激活其与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之间的链路。可以理解,在第一毫米波基站激活其与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之间的链路之前,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
其中,由rp1和rp2所组成的毫米波中继站对与第一测试时段之间具有映射关系,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不同毫米波中继站对(一个毫米波中继站对由两个毫米波中继站组成),对应不同的测试时段。例如,第一测试时段属于测试时段集,所述测试时段集包括的测试时段的数量,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的毫米波中继站对的数量相等,也就是说,测试时段集包括的测试时段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的毫米波中继站对之间呈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除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之外的其他毫米波中继站,虽然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也存在链路,但这些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即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唯二的与第一毫米波基站之间存在激活态链路的毫米波中继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还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广播测试征集命令(测试征集命令为控制面数据),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将收到的测试征集命令的触发下,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测试征集命令响应为控制面数据),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确定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两个毫米波中继站,来作为第一测试序列的发送对象,例如,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可以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两个毫米波中继站。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还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广播测试征集命令(测试征集命令为控制面数据),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将收到的测试征集命令的触发下,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测试征集命令响应为控制面数据),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确定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来作为第一测试序列的发送对象之一,例如,毫米波中继站rp1可以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而rp2则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距离毫米波中继站rp1最远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
604.第一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rp1,第一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2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rp2(即响应序列prp1和响应序列prp2组成了第一响应序列集)。
605.第一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606.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协同测试请求,第二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发送第二测试序列。
其中,由于协同测试请求携带了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所述协同测试时段标识用于表示第一测试时段,而第一测试时段与由rp1和rp2所组成的毫米波中继站对之间具有映射对应关系,那么,第二毫米波基站则可根据协同测试请求携带的协同测试时段标识,来确定发送第二测试序列的对象为毫米波中继站rp1和rp2。
608.第二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毫米波中继站rp1的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2rp1,第一毫米波基站接收来自毫米波中继站rp2的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响应序列p2rp2(也即,响应序列p2rp1和响应序列p2rp2组成了第二响应序列集)。
609.第二毫米波基站基于第二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609.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发送协同测试响应,协同测试响应携带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
610.在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用于指示切换主辅基站身份的身份切换指令,所述身份切换指令用于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主要以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rp2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为例,当然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也可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rp2和rp3发送第一测试序列。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rp1、rp2和rp3发送第一测试序列之前,还可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广播测试征集命令(测试征集命令为控制面数据),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将收到的测试征集命令的触发下,向第一毫米波基站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测试征集命令响应为控制面数据),第一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确定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来作为第一测试序列的发送对象之一,例如,毫米波中继站rp1可以是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回复测试征集命令响应最快的那个毫米波中继站,而rp1、rp2、rp3所在位置点所形成三角形的面积(或三角形内切圆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包含rp1在内的任意三个毫米波中继站所在位置点所形成三角形的面积(或三角形内切圆的面积)。向rp1、rp2、rp3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后的其他相关流程,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举例,此处不在赘述。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有利于实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灵活调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硬件执行时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各方法实施例为了方便简洁,也可以互为参考引用,不再赘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有另外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二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分别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LTE系统或5G通信系统;
其中,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测试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在第一条件满足时,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其中,所述第二条件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其中,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为基于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而评估出的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二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所述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
其中,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一负荷等级阈值,且第二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二负荷等级阈值,第一负荷等级阈值大于第二负荷等级阈值;负荷等级越高表示越接近满负荷状态,负荷等级越低表示越接近空负荷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之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之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处于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和用户面数据,处于去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但不能够用于传输用户面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未存在链路;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任意一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激活态链路;
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至少1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不存在链路,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至少1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存在链路;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每个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均存在链路。
5.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二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分别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LTE系统或5G通信系统;
其中,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
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条件满足时,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其中,所述第二条件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其中,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为基于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而评估出的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二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所述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
其中,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一负荷等级阈值,且第二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二负荷等级阈值,第一负荷等级阈值大于第二负荷等级阈值;负荷等级越高表示越接近满负荷状态,负荷等级越低表示越接近空负荷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的情况之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去激活态;在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处于激活态;
其中,
处于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和用户面数据,处于去激活态的链路能够用于传输控制面数据但不能够用于传输用户面数据。
7.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硬件执行时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1661973.0A 2022-08-24 2022-08-24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9885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61973.0A CN115988590B (zh) 2022-08-24 2022-08-24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61973.0A CN115988590B (zh) 2022-08-24 2022-08-24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2211015735.2A CN115103385B (zh) 2022-08-24 2022-08-24 毫米波通信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15735.2A Division CN115103385B (zh) 2022-08-24 2022-08-24 毫米波通信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8590A CN115988590A (zh) 2023-04-18
CN115988590B true CN115988590B (zh) 2023-10-03

Family

ID=833005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61973.0A Active CN115988590B (zh) 2022-08-24 2022-08-24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2211015735.2A Active CN115103385B (zh) 2022-08-24 2022-08-24 毫米波通信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15735.2A Active CN115103385B (zh) 2022-08-24 2022-08-24 毫米波通信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59885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88590B (zh) * 2022-08-24 2023-10-03 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6193528B (zh) * 2022-11-11 2023-09-05 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及相关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7686890B (zh) * 2024-02-01 2024-04-12 北京中成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毫米波治疗仪的单板测试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8679A (zh) * 2006-11-17 2009-10-14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当信道质量参数降落到预定义的阈值以下时经由单独上行链路与基站通信的移动站
CN109067441A (zh) * 2018-07-27 2018-12-21 湖南时变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毫米波和微波多输入多输出中继的5g组网系统
CN113647029A (zh) * 2019-04-08 2021-11-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网络辅助用户设备协作的毫米波系统中的波束故障恢复
CN113993173A (zh) * 2021-10-25 2022-01-28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载波切换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5103385B (zh) * 2022-08-24 2022-11-08 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毫米波通信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9957B2 (en) * 2010-01-28 2013-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asing a handoff decision based on a blackhaul link
CN102256309B (zh) * 2010-05-18 2013-12-25 同济大学 协作多基站组网环境下的主从基站选择与切换方法
CN103249081B (zh) * 2012-02-03 2017-06-2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个移动中继协作进行切换的方法与装置
GB2503942A (en) * 2012-07-13 2014-01-15 Nec Corp Mobile relay node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124153A1 (en) * 2013-02-07 2014-08-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routing path in a mesh network
CN103442397B (zh) * 2013-08-01 2016-04-27 西安交通大学 Lte-a中继系统的基于辅助载波的协作切换方法
CN104519556B (zh) * 2013-09-30 2018-07-2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中继系统及其实现基站节能的方法和基站
US9872296B2 (en) * 2015-01-06 2018-01-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beam shaping at a millimeter wave base station and a wireless device and fast antenna subarray selection at a wireless device
US10721660B2 (en) * 2015-03-20 2020-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rminal-specific cluster of access nodes for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access
US10367677B2 (en) * 2016-05-13 2019-07-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630410B2 (en) * 2016-05-13 2020-04-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7770827A (zh) * 2016-08-22 2018-03-06 上海交通大学 高频异构网络中基于波束选择和基站切换的中断处理方法
EP3520309B1 (en) * 2016-09-30 2022-05-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dapting serving cell interruption based on numerology
AU2017419026A1 (en) * 2017-06-15 2019-12-1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9803310A (zh) * 2017-11-17 2019-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存储介质
US11025456B2 (en) * 2018-01-12 2021-06-01 Apple Inc. Time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KR20200013576A (ko) * 2018-07-30 2020-02-07 주식회사 케이티 5g 무선 릴레이를 위한 흐름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13365329B (zh) * 2018-09-15 2023-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0061914A1 (zh) * 2018-09-27 2020-04-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11479284B (zh) * 2019-01-24 2022-02-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波束失败恢复响应的发送方法、监测方法、基站及终端
US20220191893A1 (en) * 2019-05-31 2022-06-16 Apple Inc. Dynamic Soft Resource Signaling in Relay Networks
US11751190B2 (en) * 2019-07-02 2023-09-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power savings with millimeter wave relays
US11991728B2 (en) * 2019-08-27 2024-05-21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210022018A1 (en) * 2019-10-03 2021-01-21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selection of ca configuration for nr normal ca requirements
US11831383B2 (en) * 2020-01-27 2023-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failure recovery assistance in upper band millimeter wa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220248481A1 (en) * 2021-02-01 2022-08-04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 to Network Rela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8679A (zh) * 2006-11-17 2009-10-14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当信道质量参数降落到预定义的阈值以下时经由单独上行链路与基站通信的移动站
CN109067441A (zh) * 2018-07-27 2018-12-21 湖南时变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毫米波和微波多输入多输出中继的5g组网系统
CN113647029A (zh) * 2019-04-08 2021-11-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网络辅助用户设备协作的毫米波系统中的波束故障恢复
CN113993173A (zh) * 2021-10-25 2022-01-28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载波切换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5103385B (zh) * 2022-08-24 2022-11-08 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毫米波通信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8590A (zh) 2023-04-18
CN115103385B (zh) 2022-11-08
CN115103385A (zh) 2022-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88590B (zh)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235498B (zh) 具有用于无关接收信号的检测器的无线通信系统
KR101129795B1 (ko) 지능형 무선 인지 기술에서의 효율적인 스펙트럼 감지 방법및 절차
WO201721885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by satellite networks
MX2012013881A (es) Metodo y arreglo para reducir la interferencia y mejorar la cobertura.
CN112887000A (zh) 信息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El-Saleh et al. Minimizing the detection error of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Chang et al. Spectrum occupancy of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a queueing analysis using retrial queue
Zhang et al. Dynamic user equipment‐based hysteresis‐adjusting algorithm in LTE femtocell networks
EP3619817B1 (en) Beamforming based on combined beams
CN112291802A (zh) 一种通信节点的协作方法和系统
CN116193528B (zh) 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及相关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8202688A (zh) Ris辅助的urllc系统中的开销减少
CN111181685B (zh) 信号处理方法和基站
Gamgam et al. Satisfying strict deadlines for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through hybrid multiple access
Pradhan et al. Improved outage performance with power optimization for URLLC using Cooperative NOMA
Sriharipriya et al. Optimal number of cooperators in the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schemes
CN114363795A (zh) 定位远端干扰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11510101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networ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hadi et al. Cache-Enabled Millimetre-Wave Fluid Antenna Systems: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Azari et al. Probabilistic relay assignment strategy for cooperation networks with random relays
CN110233751B (zh) 一种基于干扰等价的异构混合网络性能分析方法
Huang et al. Analysis of energy harvesting cognitive relay network with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RU2513763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етрансляции дискретных сигналов
CN111629436B (zh) 数据调度方法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