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7469A - 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7469A
CN115987469A CN202211031761.4A CN202211031761A CN115987469A CN 115987469 A CN115987469 A CN 115987469A CN 202211031761 A CN202211031761 A CN 202211031761A CN 115987469 A CN115987469 A CN 115987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primary link
mld
antennas
prim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317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正义
赖孟祥
赵兴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dia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dia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diaTek Inc filed Critical MediaTek Inc
Priority to US17/963,20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30120024A1/en
Priority to TW111138571A priority patent/TWI8247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87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74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6Assessment of spectral gaps suitable for allocating 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e.g. for carrier alloc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AP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该AP为NSTR AP MLD,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在第一时间段中,通过主链路和非主链路向第一MLD发送数据或从第一MLD接收数据;在位于第一时间段之后的第二时间段中,响应于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来调整主链路的天线配置,并使用主链路与第一MLD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通常涉及多链路切换,以及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的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的装置。
背景技术
IEEE 802.11be定义了多链路(link)操作,其允许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站点(station)通过使用两个或更多个链路进行相互通信。由于站点内各天线之间的间距等硬件限制,AP/站点可以操作在同步模式或异步模式下。同步模式也称为非同时发送和接收(non-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NSTR)模式,即AP/站点不能通过多条链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异步模式也称为同时发送和接收(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receive,STR)模式,即AP/站点能够通过多条链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但是AP/站点不是必须同时使用多条链路发送数据。
当AP的多条链路使用属于5GHz频段(例如,4.915GHz–5.825GHz)和/或6GHz频段(例如,5.925GHz–7.125GHz)的信道时,支持STR模式的AP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制造成本。因此,如何设计低成本、高性能的AP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以下发明内容仅是说明性的,而无意于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即,提供以下概述来介绍本文描述的新颖和非显而易见的技术的概念,重点,益处和优点。选择的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因此,以下发明内容既不旨在标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的装置(例如,具有NSTR的AP),其具有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提高性能,以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由接入点AP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该AP为非同时发送和接收NSTR AP多链路设备MLD,以及,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在第一时间段中,通过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该第一MLD或从该第一MLD接收数据;以及,在该第一时间段之后的第二时间段中,响应于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使用该主链路与该第一MLD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的天线配置的步骤包括: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的步骤包括:使用第一组天线与该第一MLD建立该主链路;以及,使用第二组天线与该第一MLD建立该非主链路,其中,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具有动态切换能力;其中,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的步骤包括: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该第二组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和该第一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在该第二时间段之后的第三时间段中,响应于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不繁忙,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利用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的步骤包括:
在该第三时间段中:使用该主链路从站点接收数据,其中,该站点不支持多链路通信;以及,使用该非主链路从该第一MLD接收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MLD为同时发送和接收STR MLD、NSTR MLD、增强型多链路单射频eMLSR MLD或增强型多链路多射频eMLMR MLD。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在该第三时间段之后的第四时间段中,响应于该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使用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的步骤包括: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非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5GHz频段和6GHz频段中的其中一个信道以及第一组天线,以及,该非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该5GHz频段和该6GHz频段中的另一个信道以及不同于该第一组天线的第二组天线,其中,该第一组天线和该第二组天线分别为两根天线。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入点AP,其中,该AP为非同时发送和接收NSTR AP多链路设备MLD,以及,该AP包括:
接收电路,用于接收来自至少一个无线设备的数据;
发射电路,用于向该至少一个无线设备发送数据;以及,
控制电路,用于控制该接收电路和该发射电路执行以下步骤:
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
在第一时间段中,通过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该第一MLD或从该第一MLD接收数据;以及,
在该第一时间段之后的第二时间段中,响应于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使用该主链路与该第一MLD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的天线配置的步骤包括: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的步骤包括:
使用第一组天线与该第一MLD建立该主链路;以及,使用第二组天线与该第一MLD建立该非主链路;
其中,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的步骤包括: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该第二组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和该第一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电路还用于执行以下步骤:在该第二时间段之后的第三时间段中,响应于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不繁忙,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利用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的步骤包括:
在该第三时间段中:使用该主链路从站点接收数据,其中,该站点不支持多链路通信;以及,使用该非主链路从该第一MLD接收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MLD为同时发送和接收STR MLD、NSTR MLD、增强型多链路单射频eMLSR MLD或增强型多链路多射频eMLMR MLD。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电路还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在该第三时间段之后的第四时间段中,响应于该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使用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的步骤包括: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非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5GHz频段和6GHz频段中的其中一个信道以及第一组天线,以及,该非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该5GHz频段和该6GHz频段中的另一个信道以及不同于该第一组天线的第二组天线,其中,该第一组天线和该第二组天线分别为两根天线。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多链路设备MLD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与接入点AP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
在第一时间段中,通过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该AP或从该AP接收数据;以及,
在第二时间段中,响应于该AP仅通过该主链路从无线设备接收数据或该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通过该非主链路向该AP发送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MLD为同时发送和接收STR MLD、非同时发送和接收NSTR MLD、增强型多链路单射频eMLSR MLD或增强型多链路多射频eMLMR MLD,以及,该AP为NSTR APMLD。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附图所示优选实施例的下述详细描述之后,可以毫无疑义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及其它目的。详细的描述将参考附图在下面的实施例中给出。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后续的详细描述以及参考附图所给的示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其中,附图(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组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包括的附图用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以及,附图被并入并构成本公开实施例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实施例的原理。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因为可以示出一些部件与实际实施中的尺寸不成比例以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概念。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AP与NSTR MLD、站点通信的时序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AP与STR MLD、站点通信的时序示意图。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了说明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可根据需求相结合,而并不应当仅限于附图所列举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为本发明实施的较佳实施例,其仅用来例举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而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畴。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制造商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同样的元件。因此,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作为区别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作为区别的基准。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元件”、“系统”和“装置”可以是与计算机相关的实体,其中,该计算机可以是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在以下描述和权利要求书当中所提及的术语“包含”和“包括”为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的意思。此外,术语“耦接”意指间接或直接的电气连接。因此,若文中描述一个装置耦接于另一装置,则代表该装置可直接电气连接于该另一装置,或者透过其它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气连接至该另一装置。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无线保真(Wi-Fi)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Wi-Fi通信系统具有接入点(AP)110和多个非AP无线设备。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AP 110是NSTR(非同时发送和接收)AP多链路设备(multi-link device,MLD),以及,该多个非AP无线设备包括NSTR MLD 120、站点130和STR(同时发送和接收)MLD 140中的至少一个。举例来说,但不限于,AP 110、NSTR MLD 120和STR MLD 140可以符合IEEE 802.11be标准。在本实施例中,因为AP 110是NSTR AP MLD,所以AP 110不能通过多条链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同样,NSTR MLD 120也不能通过多条链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此外,STR MLD 140可以通过多条链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如图1所示,AP 110包括处理器112、存储器114、控制电路116、接收(receive,RX)电路118、发射(transmit,TX)电路119和多根天线。存储器114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112被布置为加载和执行程序代码以管理AP 110。控制电路116被布置为控制与NSTR MLD120、站点130和/或STR MLD 140的无线通信(通过RX电路118和TX电路119)。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AP 110与NSTR MLD 120、站点130通信的时序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最初,NSTR MLD 120、站点130与AP 110建立链路,其中,AP 110和NSTRMLD 120之间有两条链路,例如,主链路(primary link)和非主链路(non-primary link),即AP 110可以同时通过/经由(via)这两条链路发送数据至NSTR MLD 120,以及,AP 110可以同时通过这两条链路从NSTR MLD 120接收数据。此外,在站点130不支持多链路通信的情形中,AP 110仅通过一条链路(即,主链路)与站点130通信。在本实施例中,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两根天线以及5GHz频段(例如,4.915GHz-5.825GHz)、6GHz频段(例如,5.925GHz-7.125GHz)中的一个信道,而非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另外的两根天线(other twoantennas)以及5GHz频段、6GHz频段中的另一个信道(another channel)。
在图2所示的时间段T1中,在回退时间(backoff time,如图2中的符号“BO”所示)之后,AP 110通过主链路和非主链路开始传输(亦可互换地描述为“发送”或“发射”)数据至NSTR MLD 120,其中,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这两条链路的数据传输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是对齐的。
在紧接时间段T1之后的时间段T2中,在回退时间之后,NSTR MLD 120通过主链路和非主链路开始传输数据给AP,以及,AP 110通过这两条链路接收数据,其中,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这两条链路的数据接收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是对齐的。
在紧接时间段T2之后的时间段T3中,AP 110检测到非主链路(non-primary link)使用的信道当前正忙(busy,亦可互换地描述为“繁忙”,图中标注为“Busy”),或者,AP 110被另一设备通知/告知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当前正忙,即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可能被另一个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占用。此时,AP 110通知/告知(notify)NSTRMLD 120和/或站点130仅主链路用于数据传输/接收,以及,AP 110与NSTR MLD 120和/或站点130握手以获知其能力(即,AP 110与NSTR MLD 120和/或站点130交换其多链路能力,例如,是否支持多链路通信,和/或,是否为NSTR MLD或STR MLD),以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dynamic radio chain switching mechanism)来切换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使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接收。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16可以将主链路配置为使用三根天线或四根天线,以及,非主链路现在不用于数据传输/接收。在时间段T3中,由于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更多的天线(例如,从使用两根天线变为使用三根或四根天线),因此,AP 110能够更高性能地发送数据到NSTR MLD 120和/或站点130。
在紧接时间段T3之后的时间段T4中,由于天线在时间段T3中的重新配置,在回退时间之后,站点130利用更多的天线通过主链路发送数据,以及,AP 110仅通过主链路接收数据。此时,非主链路不能用于AP 110的数据传输/接收(图中标注为“Cannot use”)。在一实施例中,天线切换配置可以通过基于协议的机制(例如,使用RTS(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或MU-RTS(multi user request to send,多用户请求发送)作为初始控制PPDU(physical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从而,发送该初始控制PPDU来触发AP切换天线配置)或基于无协议机制(即,在SIG译码后切换天线)来实现。
在紧接时间段T4之后的时间段T5中,AP 110检测到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当前正忙,或者,AP 110被另一设备通知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当前正忙,即信道可能被另一个BSS(基本服务集)占用。此时,主链路不用于数据发送/接收,以及,非主链路由于天线之前在时间段T3中的配置而不能用于数据发送/接收。
在时间段T5之后,AP 110检测到主链路使用的信道不忙后,AP 110可以通知NSTRMLD 120(或站点130)以告知主链路和非主链路这两者都可以用于数据传输/接收,以及,AP110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来切换主链路和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使得主链路对应于两根天线,而非主链路对应于另外的两根天线。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AP 110可以动态切换主链路的天线配置,因此,AP 110与NSTR MLD 120(或站点130)之间的通信将具有更好的性能。
此外,由于AP 110使用的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AP 110的数据传输/接收可能存在相位一致性问题(phase consistency issue)。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P 110被配置为使用未压缩的波束形成报告(uncompressed beamforming report)来校准数据传输/接收的相位。具体地,AP 110向NSTR MLD 120发送训练信号,以及,NSTR MLD 120响应于该训练信号而向AP 110发送未压缩的波束成形报告,其中,未压缩的波束成形报告意味着该波束成形报告没有经矩阵处理变成更小的帧,以及,AP 110不需要在动态射频链切换之后还需要因相位不一致需要进行而取得新的波束形成报告。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AP 110与STR MLD 140、站点130通信的时序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3,最初,STR MLD 140与AP 110建立链路,其中,AP 110与STR MLD 140之间有两条链路(主链路和非主链路),即AP 110可以同时通过这两条链路发送数据到STR MLD140,以及,AP 110可以同时通过这两条链路从STR MLD 140接收数据。此外,在站点130不支持多链路通信的情况下,AP 110仅通过一条链路(例如,主链路)与站点130通信。在本实施例中,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两根天线及5GHz频段和6GHz频段(例如,5.925GHz-7.125GHz)中的一个信道,而非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另外的两根天线及5GHz频段和6GHz频段中的另一个信道。
在图3所示的时间段T1中,在回退时间(图3中的符号“BO”所示)之后,AP 110经由主链路开始发送数据到STR MLD 140(即,图3中所示的符号“MLD0”),且经由非主链路开始发送数据至另一MLD(例如,图3中的符号“MLD1”所示),例如,该另一MLD可以为NSTR MLD120,其中,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这两条链路的数据传输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是对齐的。
在紧接时间段T1之后的时间段T2中,在回退时间之后,STR MLD 140开始通过主链路和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AP 110,以及,AP 110通过这两条链路接收数据,其中,优选地,这两条链路的数据接收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是对齐的。
在紧接时间段T2之后的时间段T3中,AP 110检测到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当前正忙,或者,AP 110被另一设备通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当前正忙,即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可能被另一个BSS占用。此时,AP 110仅使用主链路发送数据到STR MLD 140,以及,非主链路不用于AP 110的数据发送/接收。
在紧接时间段T3之后的时间段T4中,由于站点130不支持多链路传输,因此,站点130仅通过主链路发送数据至AP 110。此时,如果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不忙,则STR MLD 140在其知道AP正在接收数据的时候于回退时间后主动使用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AP 110。例如,当STR MLD 140从AP 110或站点130接收到指示站点130开始向AP 110传输的通知时,STR MLD 140可以立即使用非主链路,以向AP 110传输数据。
另外,由于AP 110是NSTR AP,其不能通过多条链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因此,AP110将对齐两条链路的数据接收的结束时间,以避免STR MLD 140的数据传输干扰AP 110的后续数据传输。此外,STR MLD 140可以为AP 110执行PPDU对齐,其中,来自L_LENGTH(可以理解地,L_LEGNTH是Wi-Fi标准中的专有名词,其主要功能之一为用来描述Wi-Fi PPDU封包的长短)、BSS color(专有名词,其用来协助判断此封包是可能由谁传出来的)、AID(association identity,关联标识)、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的信息可用于对齐。
在紧接时间段T4之后的时间段T5中,AP 110检测到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当前正忙,或者,AP 110被另一设备通知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当前正忙,即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可能被另一个BSS占用。此时,主链路不用于AP 110的数据发送/接收。此外,如果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不忙,则当STR MLD 140知道主链路使用的信道当前繁忙时,STR MLD 140可以主动使用非主链路向AP 110发送数据(如图中标注的“MLD0→AP”所示)。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当主链路被不支持多链路传输的站点130使用而或主链路的信道被另一个BSS占用时,STR MLD 140可以主动使用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AP 110,以充分利用带宽,提高传输效率。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STR MLD 140可以由NSTR MLD、增强型多链路单射频(enhanced multi-link single radio,eMLSR)MLD或增强型多链路多射频(enhanced multi-link multiple radio,eMLMR)MLD代替。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图3可以被修改为使用图2所示的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进一步提高性能。例如,在图3所示的时间段T3中,AP 110可以通知STR MLD 140和/或站点130只有主链路用于数据发送/接收,以及,AP 110与STR MLD 140和/或站点130握手能力以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来切换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使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接收。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16可以将主链路配置为使用三根天线或四根天线,以及,非主链路此时不用于数据传输/接收。在时间段T3中,由于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更多的天线,因此,AP 110可以更高性能地发送数据到NSTR MLD 120和/或站点130。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在图3所示的时间段T4中,在AP 110检测到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不忙后,AP 110通知STR MLD 140以告知主链路和非主链路都可以用于数据发送/接收,以及,AP 110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来切换主链路和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使得主链路对应两根天线,而非主链路对应另外的两根天线。然后,站点130通过主链路向AP 110发送数据,STR MLD 140通过非主链路向AP 110发送数据。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在图3所示的时间段T5中,AP 110可以通知STR MLD 140只有非主链路用于数据发送/接收,以及,AP 110与STR MLD 140握手能力以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来切换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使得非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接收。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16可将非主链路配置为使用三根天线或四根天线,且主链路不用于AP 110的数据传输/接收。在时间段T5中,由于非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更多的天线,因此,STR MLD 140可以更高性能地发送数据到AP 110。
简而言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可以将主链路和非主链路配置为对应不同的天线,以提高AP的效率。另外,当主链路被不支持多链路传输的站点使用或主链路的信道被其他设备占用时,通过控制STR MLD主动经由非主链路向AP传输数据,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带宽。
在权利要求书中使用诸如“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术语来修改权利要求要素,其本身并不表示一个权利要求要素相对于另一个权利要求要素的任何优先权、优先级或顺序,或执行方法动作的时间顺序,但仅用作标记,以使用序数词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一个权利要求要素与具有相同名称的另一个元素要素。
虽然本发明已经通过示例的方式以及依据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公开的实施例。相反,它旨在覆盖各种变型和类似的结构(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不同实施例中的不同特征的组合或替换。因此,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的这些变型和类似的结构。

Claims (20)

1.一种由接入点AP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AP为非同时发送和接收NSTRAP多链路设备MLD,以及,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
在第一时间段中,通过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该第一MLD或从该第一MLD接收数据;以及,
在该第一时间段之后的第二时间段中,响应于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使用该主链路与该第一MLD进行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的天线配置的步骤包括:
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的步骤包括:
使用第一组天线与该第一MLD建立该主链路;以及,
使用第二组天线与该第一MLD建立该非主链路,其中,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具有动态切换能力;
其中,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的步骤包括:
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该第二组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和该第一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
在该第二时间段之后的第三时间段中,响应于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不繁忙,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利用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的步骤包括:
在该第三时间段中:
使用该主链路从站点接收数据,其中,该站点不支持多链路通信;以及,
使用该非主链路从该第一MLD接收数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MLD为同时发送和接收STRMLD、NSTR MLD、增强型多链路单射频eMLSR MLD或增强型多链路多射频eMLMR MLD。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
在该第三时间段之后的第四时间段中,响应于该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使用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的步骤包括:
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非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5GHz频段和6GHz频段中的其中一个信道以及第一组天线,以及,该非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该5GHz频段和该6GHz频段中的另一个信道以及不同于该第一组天线的第二组天线,其中,该第一组天线和该第二组天线分别为两根天线。
10.一种接入点AP,其特征在于,该AP为非同时发送和接收NSTR AP多链路设备MLD,以及,该AP包括:
接收电路,用于接收来自至少一个无线设备的数据;
发射电路,用于向该至少一个无线设备发送数据;以及,
控制电路,用于控制该接收电路和该发射电路执行以下步骤:
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
在第一时间段中,通过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该第一MLD或从该第一MLD接收数据;以及,
在该第一时间段之后的第二时间段中,响应于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使用该主链路与该第一MLD进行通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AP,其特征在于,执行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的天线配置的步骤包括:
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AP,其特征在于,与第一MLD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的步骤包括:
使用第一组天线与该第一MLD建立该主链路;以及,
使用第二组天线与该第一MLD建立该非主链路;
其中,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的步骤包括:
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主链路对应该第二组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和该第一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AP,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电路还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在该第二时间段之后的第三时间段中,响应于该非主链路使用的信道不繁忙,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利用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AP,其特征在于,使用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的步骤包括:
在该第三时间段中:
使用该主链路从站点接收数据,其中,该站点不支持多链路通信;以及,
使用该非主链路从该第一MLD接收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AP,其特征在于,该第一MLD为同时发送和接收STR MLD、NSTRMLD、增强型多链路单射频eMLSR MLD或增强型多链路多射频eMLMR MLD。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AP,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电路还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在该第三时间段之后的第四时间段中,响应于该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以及,使用该非主链路与至少一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AP,其特征在于,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调整该非主链路的天线配置的步骤包括:
执行该动态射频链切换机制,以使该非主链路对应更多的天线来进行数据传输/接收。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AP,其特征在于,该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5GHz频段和6GHz频段中的其中一个信道以及第一组天线,以及,该非主链路被配置为使用该5GHz频段和该6GHz频段中的另一个信道以及不同于该第一组天线的第二组天线,其中,该第一组天线和该第二组天线分别为两根天线。
19.一种由多链路设备MLD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与接入点AP建立主链路和非主链路;
在第一时间段中,通过该主链路和该非主链路发送数据至该AP或从该AP接收数据;以及,
在第二时间段中,响应于该AP仅通过该主链路从无线设备接收数据或该主链路使用的信道繁忙,通过该非主链路向该AP发送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MLD为同时发送和接收STRMLD、非同时发送和接收NSTR MLD、增强型多链路单射频eMLSR MLD或增强型多链路多射频eMLMR MLD,以及,该AP为NSTR APMLD。
CN202211031761.4A 2021-10-14 2022-08-26 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的装置 Pending CN1159874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963,203 US20230120024A1 (en) 2021-10-14 2022-10-11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th dynamic radio chain switching mechanism
TW111138571A TWI824766B (zh) 2021-10-14 2022-10-12 無線通訊方法及相關的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55453P 2021-10-14 2021-10-14
US63/255,453 2021-10-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7469A true CN115987469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6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31761.4A Pending CN115987469A (zh) 2021-10-14 2022-08-26 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0024A1 (zh)
CN (1) CN115987469A (zh)
TW (1) TWI82476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268776A1 (en) * 2018-02-27 2019-08-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atial reuse
US11510269B2 (en) * 2019-07-01 2022-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for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US11445431B2 (en) * 2019-07-12 2022-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US11582812B2 (en) * 2019-08-27 2023-02-14 Mediatek Inc. Control link switch method employed by wireless fidelity multi-link device
US11877321B2 (en) * 2020-01-02 2024-01-16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Constrained multi-link device oper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P4110005A4 (en) * 2020-03-24 2024-02-21 Hyundai Motor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HANNEL CONN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LIN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20024A1 (en) 2023-04-20
TWI824766B (zh) 2023-12-01
TW202316902A (zh) 202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41660B2 (en) Multi-antenna processing in multi-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279149B2 (ja) Ieee802.11規格に準拠したワイヤレス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向けの高速チャネルスイッチ方法
US11336412B2 (e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809370B (zh) 用于使用无线网络中的多个频带进行通信的系统
KR101269754B1 (ko) Wlan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다수 모드 동작을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EP3133847A1 (en) Millimeter-wave communication station and methods for station and information discovery in a millimeter-wave basic service set
US20190215851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JP2023521512A (ja) リンク処理方法、マルチリンクデバイス、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US20220286930A1 (en) Wlan steering based on capabilities
EP3787347B1 (en) Backwards compatibility using selective probe-response suppression
KR20230037628A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23023901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5987469A (zh) 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的装置
WO2022263598A1 (en) Management link for multi-link operation
JP2023551111A (ja) マルチリンク通信プローブ要求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7413590A (zh) 用于确定srs天线切换的保护时段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13615243A (zh) 通信设备、控制方法及程序
US2024006480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s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witch back operation for early switching back to listening operation on enhanced multi-link single radio links
US20220294583A1 (en) Enhanced multi-link operation switching mechanisms
US11963083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RU2801165C1 (ru) Способ зондирования многоканаль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US2022033828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aling with resource allocation and/or link addition of access point multi-link device
US20240015812A1 (en) Tdls discovery process for emlsr operation
WO202406751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82969A1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以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