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9596A - 一种管腔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腔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69596A
CN115969596A CN202211715027.XA CN202211715027A CN115969596A CN 115969596 A CN115969596 A CN 115969596A CN 202211715027 A CN202211715027 A CN 202211715027A CN 115969596 A CN115969596 A CN 115969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nt
wave
transition
adjacent
lu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150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遵雄
汪姝
严成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yd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yd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yd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yd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69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95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管腔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支架包括前端部,所述前端部构成支架的一端部管体,前端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支架的周向排布并相接;中间部,所述中间部构成所述支架的一段管体,其中,所述中间部的部分管体与所述前端部的第一部分相邻且连接;以及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位于所述前端部的第二部分和所述中间部之间,且所述前端部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连接。本发明支架在其轴向或周向具有不同性能区域,满足特殊性管腔适用要求,特别适于作为髂静脉狭窄疾病治疗用的管腔支架。

Description

一种管腔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术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植入管腔内的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支架用于在管腔的病变段置入,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管腔,保持管腔通畅。典型的如血管支架,用于在血管病变段置入,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由于人体不同部位血管生理结构存在差异,已经开发了适用于不同血管病变段的专用支架,并且通常情况下不同适应症的支架不能代替使用。
静脉狭窄疾病临床多见的有髂静脉狭窄,产生的原因包括Cockett综合症、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肿瘤压迫等。其中最主要的是Cockett综合症,又称为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其是指左髂总静脉在汇入下腔静脉处受到从前方跨过的右髂动脉的长期压迫及其搏动和后方第五腰椎的压迫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导致左髂总静脉内膜增生形成棘皮化,腔内粘连,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改变,进而引起髂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色素沉积和下肢糜烂等后果。通过介入手术在左髂总静脉病变段植入支架是Cockett综合症的治疗首选。
相比于一般的静脉或动脉血管狭窄是血管内壁沉积栓塞物或血管内膜增生,Cockett综合症左髂总静脉的狭窄病变段发生,主要是由于动脉和第五腰椎的物理压迫及其引发的血管内纤维粘连,因而需要支架在此相应受压迫部位具有更强的支撑性能,而同时髂静脉还紧贴骨盆行走,生理结构更加弯曲,需要支架相应段具有优异的柔顺性。
金属管切割成型的具有螺旋花纹的支架已经被提出,其具有优异的扭转柔韧性和弯曲性能。例如,中国公开专利CN108670511A、CN108371572A、CN103784222A、CN203662949U、CN103313681A、CN106137479A,美国公开专利US20040044401A、US20130338759A,以及PCT公开专利WO2012018844A等,分别公开了各种具有单螺旋支撑结构的支架。
另外,中国公开专利CN108348345A、以及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专利CN109662819 A、CN113413256A均分别公开了具有双螺旋支撑结构的支架。
上述设计中,支架的螺旋支撑结构通常需要在端部形成周向封闭。
例如,CN108348345A提出支架的螺旋主体通过周向排布的多个长短不同的轴向连接支柱与一端环闭合连接,支架的在端环与螺旋主体之间的过渡区在周向由轴向连接支柱分为多个大小不同的镂空区,其中螺旋主体可以为单螺旋样式,也可以为双螺旋样式。
另一个例子中,US20040044401A1提出支架的螺旋主体通过在周向大致呈梯形的过渡区与端环闭合连接,该梯形的过渡区(transition zone)由周向延伸一圈的波动构成(a single winding of undulations),螺旋主体为单螺旋样式。
申请人在先中国专利CN 109662819 A公开了同时包含单螺旋主体和双螺旋主体的一种自扩张支架,向支架的一侧方向,双螺旋主体在周向上先闭合成单螺旋主体,单螺旋主体再通过一过渡区与端环闭合连接,该过渡区具有同US20040044401A1的过渡区基本相同的方式,但其端环为一斜置环。
前述专利公开的支架,过渡区作为独立的环形结构或环形分布的多个轴向杆结构,衔接位于其两侧的支架主体与支架端部,尽管结构可能不同,但过渡区在周向上呈形状或大小的渐变,以弥合支架主体与支架端部的相邻面形状的差异。
然而现有的过渡区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不利的,一方面,环形的过渡区在周向上形状或大小的渐变容易导致其在径向扩张时周向各处的扩张能力渐变,支架从压缩态向扩张态变化时,过渡区的不同部分在径向扩张的能力不同,容易出现扩张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影响支架贴合血管壁以及对血管腔的支撑,另一方面,支架在血管内作用于治疗区的长度是有限的,过渡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限制了支架性能的优化设计,相对于支架的端部或中间部主体,过渡区可能难以达到相同程度的柔顺、支撑、扭转等性能。此外,由于动脉狭窄和髂静脉阻塞的病理生理学以及解剖位置不同,因此理想的静脉支架必须在静脉疾病的病理生理条件下提供灵活性,径向支撑力,精准释放等特点,现有技术中支架的过渡区环形设计通常提供支架端部向中间部的渐缓的性能转变,可能不足以满足如髂静脉等特殊性管腔的临床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管腔支架,支架在其轴向或周向具有不同性能区域,满足特殊性管腔适用要求。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提供前述管腔支架的一种应用,即提供适于髂静脉狭窄疾病治疗用的管腔支架。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在于提供前述的管腔支架的制备方法。
本申请提供前述管腔支架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为中空管状,所述支架包括:
前端部,所述前端部构成所述支架的一端部管体,所述前端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支架的周向排布并相接;
中间部,所述中间部构成所述支架的一段管体,其中,所述中间部的部分管体与所述前端部的第一部分相邻且连接;以及
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位于所述前端部的第二部分和所述中间部之间,且所述前端部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连接。
用于在管腔的病变段置入的支架,通常为中空管状,以适配病变段管腔,提供对管腔形成流道的支撑,并维持管腔内畅通。支架的管体通常需要设置镂空或孔隙,以提供支架由在经导管输送时的压缩形态向置于并支撑病变管腔时的扩张形态转变的变形能力,镂空或孔隙在管体的分布或形状不同,可以使得支架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样式,特别是,这有利于支架形成不同部位的径向支撑或柔性性能。
可以理解,支架管体可以由管材经蚀刻去除多余材料而获得,支架的花纹样式由管周上分布的镂空区域形成,或者,支架可以由多个杆材组合拼合经焊接等方式固定,支架的花纹样式由管周上杆材所围成的孔隙形成,不同的支架的花纹样式提供支架的扭转、支撑、弯曲等性能,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不限于以上支架的制备方法,例如还可以经3D打印的方法制备本发明支架。
本申请支架提供其前端部和中间部之间的第一过渡部,其在支架管体周向上部分的连接前端部和中间部,例如,前端部的第一部分通过第一过渡部与中间部形成支架体轴向的连接,相对的,前端部的第二部分不通过第一过渡部,而可以直接与中间部形成支架体轴向的连接。这可以使支架在第一过渡部与其所在周面的其它部分形成不同的径向支撑或柔性性能,可以理解,第一过渡部与其它部分在周向上连接构成支架管体的连续周面,例如,第一过渡部与第二部分的局部在周向上连接构成支架管体的连续周面,或者,第一过渡部与中间部的局部在周向上连接构成支架管体的连续周面,还可以是,第一过渡部与第二部分的局部、中间部的局部同时在周向上连接构成支架管体的连续周面。
其中,第一过渡部,以及前端部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前端部,均可以选择具有不同的径向支撑或轴向弯曲的柔性性能,例如,第一过渡部可以相比于前端部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中间部具有更优的支撑性能,以提供支架管体在第一过渡部的强支撑性能;又或者,第一过渡部可以相比于前端部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中间部具有更优的柔性性能,以提供支架管体在第一过渡部的优异的适应管腔迂曲或弯折性能;又或者,第一过渡部可以相比于前端部的第一部分具有更优的柔性性能,同时又相比于前端部的第二部分和中间部具有更强的支撑性能。
作为优选,前端部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可以基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性能,但具有不同的样式设计,第一过渡部相比前端部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具有更优的柔性性能,同时又相比于中间部具有更强的支撑性能。
上述设计对于特殊病变段管腔是有利的,受特殊生理解剖结构和/或周围组织影响,各向同性的支架可能不适用于特殊病变段管腔,例如髂静脉狭窄病变。
本申请的支架可提供前述不同部位的差异化径向支撑或柔性性能,能够适应特殊病变段管腔的治疗需求。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端部在其非与中间部连接的管体的另一端设置为斜口,所述斜口具有远端点和近端点,所述远端点与所述近端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支架的中心轴线具有预设夹角,所述连线沿所述支架的轴向将所述支架截为管体的两个半周,所述第一过渡部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半周管体。可以选择第一过渡部的支撑性能介于前端部和中间部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部的半周管体的支撑性能大于未设置第一过渡部的半周管体,当斜口支架应用于左髂静脉血管时,左髂静脉血管在第五腰椎骨和右髂总动脉之间,其中,在第五腰椎骨侧,左髂静脉血管离开第五腰椎骨后,朝向股静脉方向延伸发生大的生理弯曲,此处支架的未设置第一过渡部的半周管体提高较高柔顺性,同时,在右髂总动脉侧,左髂静脉血管受血压更高的右髂总动脉压迫而向第五腰椎骨侧形成狭窄,此处支架的设有第一过渡部的半周管体提供较高的支撑性,从而,将第一过渡部面向并抵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可以起到更好的支撑性能,对应第一过渡部的另一半周管体面向并顺应第五腰椎骨并朝向股静脉方向延伸,第一过渡部的支撑性能更强于其对应的半周,而更有效的抵抗右髂总动脉的弹性压迫,而其对应的半周柔顺性能更强,可适应第五腰椎骨压迫左髂静脉血管的大幅度弯曲。
可以理解,上述设计对于非具有斜口的支架也是适用的。
第一过渡部的半周管体和其相对的另一半周管体的弯曲性能或支撑性能,可以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多种方法测试比较。一个简便的方法,可以以半周管体作为形成弯曲的拐点,测试支架在该拐点处弯曲的难易程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在管体径向与所述中间部相邻接的第一面,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在管体径向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相邻接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不共面,或者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分别偏向管体径向截面的不同侧。由于本申请的第二面与第一面不共面,也即,第一部分沿支架的轴向长度与第二部分不相等,例如,第一部分沿支架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部分。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部具有在管体径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邻接的第三面,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一面重合。第一部分与中间部直接拼接,可以实现支架在轴向不同性能的快速过渡,并减小过渡部在支架的占用面积。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沿所述支架周向的长度小于其所在所述支架径向截面的圆周的周长,优选地,两者长度的比例为2/3、或1/2、或1/3、或1/4或位于1/4-2/3之间。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在非受束缚状态下,所述第一过渡部轴向长度为6.0-9.5毫米。第一过渡部轴向长度通常指其在轴向的最大长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沿所述支架的轴向排布的多个第一波形杆,所述第一波形杆沿支架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波形杆之间在波峰或波谷处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部分呈网状结构;
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沿所述支架的轴向排布的多个第二波形杆,所述第二波形杆沿支架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波形杆之间在波峰或波谷处连接,使得所述第二部分呈网状结构;
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波形杆,所述第三波形杆沿支架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
所述中间部包括螺旋段,所述螺旋段包括至少一个沿管周螺旋线状延伸的第四波形杆,所述第四波形杆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部的螺旋段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处形成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过渡部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处形成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的螺旋段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处形成连接。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部在相邻处通过所述第一波形杆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四波形杆的部分波峰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过渡部在相邻处通过第二波形杆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三波形杆的部分波峰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在相邻处通过第三波形杆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四波形杆的部分波峰连接。通过将第一部分与中间部在相邻处通过部分波谷与部分波峰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一过渡部在相邻处通过部分波谷与部分波峰连接,第一过渡部与中间部在相邻处通过部分波谷与部分波峰连接,可以实现第一部分至中间部、第二部分至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一过渡部至中间部在轴向上支撑性能与柔顺性能的平稳过渡。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段包括两个螺旋线状延伸的第四波形杆,两个所述第四波形杆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并环绕所述支架的中心轴线同向地延伸。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前端部的第二部分和所述中间部分别由不同的单元结构构成。可以使得支架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性能,满足髂静脉血管对支架性能多样性的需求。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波形杆包括:
第一子波形杆;以及
第二子波形杆,所述第二子波形杆与所述第一子波形杆沿所述支架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二子波形杆与所述第一子波形杆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子波形杆和所述第二子波形杆的长度沿所述支架的周向波高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第三波形杆的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与中间部的双螺旋结构相配合,实现中间部与第一过渡部的衔接,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缩小第一过渡部的占用面积,从而可以增加柔顺区域的占用空间,满足髂静脉支架对柔顺性支架的需求。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多个第一波形杆与所述支架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倾斜角度依次渐变。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实现第一部分的多个第一波形杆的倾斜角度均匀过渡,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第一部分的均匀扩张。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多个第二波形杆与所述支架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倾斜角度依次渐变。一方面可以实现第二部分的多个第二波形杆的倾斜角度均匀过渡,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第二部分的均匀扩张。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
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构成所述支架的一段管体,所述第二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远离所述前端部的另一侧相邻且连接;以及
末端部,所述末端部构成所述支架的另一端部管体,所述末端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的远离所述中间部的另一侧相邻且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过渡部,一方面可以实现末端部与中间部的性能过渡,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支架对髂静脉血管不同部位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管腔支架作为髂静脉支架的应用。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管腔支架应用于左髂静脉血管时,所述支架半周管体的第一过渡部用于抵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所述支架的另一半周管体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相对的位置用于顺应第五腰椎骨朝向股静脉方向的血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上述管腔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使用激光切割管材并去除管材的多余部分而获得支架的具有镂空的管体的步骤。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管腔支架,其前端部的第一部分可以直接与中间部连接,可以实现支架在轴向不同性能的快速过渡,提供支架性能不同区段间的灵活变化,并减小过渡部在支架的占用面积,降低过渡部内非均匀分布的支撑结构对支架的均匀扩张性能的影响,提供支架更大的有效设计面积,满足临床需求,并且第二部分通过第一过渡部与中间部连接,可以实现前端部和中间部的连接和性能的转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管腔支架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管腔支架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管腔支架实施例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具有斜口的管腔支架置于左髂静脉血管的位置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前端部、第一过渡部和中间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3中所示中间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图3中第一过渡部及其周围的一个比例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3中第一过渡部及其周围的另一个比例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架,用于在管腔的病变段置入,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管腔,保持管腔通畅,特别是适用于复杂病变血管内植入,通过支架的过渡部设计,赋予支架不同部位差异化的支撑性能、顺应性能以及定位性能,以充分适应血管或其它管腔的特殊生理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中,支架为中空管状,沿其管腔的轴向,可以区分为前端部和中间部,各自构成支架管体的一段,其中,前端部位于支架的一端,前端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支架的周向排布并相接,前端部的第一部分沿支架轴向与中间部相邻且连接,前端部的第二部分沿支架轴向不与中间部直接连接,第二部分与中间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部,前端部的第二部分通过第一过渡部与中间部连接。
可以理解,前端部、第一过渡部和中间部共同构成了支架管体,或者至少构成了支架管体的主要部分。前端部和中间部在支架管体周向上的连接可以是不连续的,并终止于第一过渡部,第一过渡部形成于管周上的一部分,类似补丁,位于前端部的第二部分和中间部之间,使得呈现完整的支架管体。
本发明实施例方案对于前端部和中间部的差异化设计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除材料外,支架的花纹样式设计对支架性能有重要影响,而支架的花纹样式设计则主要包括构成支架的周向支撑主体以及轴向连接各周向支撑主体的连接件。前端部和中间部的差异化设计,可以是采用不同样式的周向支撑主体实现。例如,现有技术的一种支架沿其轴向依次包括一个非螺旋式的周向支撑主体,周向过渡区与螺旋式的周向支撑主体。
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前端部的第一部分沿支架轴向与中间部直接连接,前端部的第二部分通过第一过渡部与中间部连接,不仅可以实现两个性能差异较大的两个部位在轴向的拼接,而且,在支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支架的周向上存在性能差异,可以满足髂静脉等特殊性管腔对支架不同部位不同支撑性能等的需求。
其中,前端部、第一过渡部和中间部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支架,中间部的相对于其连接前端部和中间部的另一端构成支架的末端。
可以理解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部、第一过渡部和中间部可以与另外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支架,例如,中间部的相对于其连接前端部和中间部的另一端与一个构成管段的末端部连接,末端部构成支架的相对于前端部的另一端。
可以理解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管体包括与前端部、第一过渡部相对称或不对称的末端部、第二过渡部,例如中间部的相对于其连接前端部和中间部的另一端与一个构成管段的末端部连接,末端部构成支架的末端,第二过渡部位于末端部与中间部之间,构成支架的一段管体,第二过渡部用于实现中间部与末端部的拼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的前端部和中间部,以及末端部,可以是分别由不同的单元结构构成。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通常是不同于前述单元结构构成。
例如,支架的前端部可由完全相同的单元网状支撑结构重复排列构成,中间部可主要由周向螺旋支撑结构或环形周向支撑结构重复排列构成。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前端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由不同的单元网状支撑结构重复排列构成,例如单元网的形状不同、或单元网的取向具有明显差异。
可以理解,上述单元网状支撑结构、周向螺旋支撑结构、环形周向支撑结构对应于该支架不同区域的花纹样式设计,单元网,以及周向螺旋支撑结构或环形周向支撑结构与轴向连接杆围成支架管周的镂空或孔隙。
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举例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管腔支架100设置为中空管状,支架100包括前端部10,中间部20和第一过渡部30,前端部10构成所述支架100的一端部管体,前端部10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沿支架的周向上排布并相接。
中间部20构成所述支架100的一段管体,中间部20与前端部10的第一部分11相邻且连接。
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连接构成支架前端部10的环形管体,但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沿支架轴向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
第一过渡部30位于所述前端部10的第二部分12和所述中间部20之间,且所述前端部10的第二部分12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部30与所述中间部20连接。由于前端部10的第一部分11直接与中间部20连接,不需要设置过渡段,可以实现支架在轴向不同性能的快速过渡,并减小过渡部在支架的占用面积,第二部分通过第一过渡部与中间部连接,可以实现前端部和中间部的连接和性能的转变。
并且,由于前端部10的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之间不设置过渡段,可以节省过渡段的加工工序和加工成本。本领域技术人员悉知的,一种支架设计形成产品,通常需要提供在大小、长度不同的多种规格,以满足医疗需求。过渡段设计为特异性设计,不同规格产品中通常需要单独优化设计,这导致多规格支架产品设计和加工的难度和工作量很大。减小过渡部的面积,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
前端部10的第二部分12通过设置第一过渡部30与中间部20连接,使得支架100的前端部10与中间部20之间,在支架100的周向上存在性能差异,可以满足例如髂静脉同一周向部位对支架不同性能的需求。例如,当支架应用于髂静脉血管时,由于支架的近端用于抵抗右髂总动脉与第五腰椎的压迫,左髂静脉血管离开第五腰椎骨后,朝向股静脉方向需要发生生理弯曲,对支架的柔顺性要求较高;而在右髂总动脉侧边,左髂静脉血管受右髂总动脉压迫,对支架的支撑性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提供支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的区域在支架的周向上性能存在差异,才能满足支架对髂静脉血管同一周向位置,不同性能的需求。
其中,前端部10的支撑性能通常选择大于第一过渡部30,第一过渡部30的支撑性能大于中间部20,也即,前端部10的柔顺性能小于第一过渡部30,第一过渡部30的柔顺性能小于中间部20。由于前端部10的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之间可以直接拼接,不需要设置过渡段,只需要在前端部10的第二部分12与中间部20之间设置第一过渡部30,由于前端部10的第一部分11和中间部20之间不设置过渡段,因此,支架在由第一部分11向中间部20结构转换时,柔顺性能亦大幅变化,这可以使得中间部20在临近第一部分11的部位能够大幅度弯曲顺应第五腰椎骨朝向股静脉方向的血管,实现良好的支架贴壁,满足髂静脉血管对柔顺性的需求,第一过渡部30用于抵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满足髂静脉血管对支撑性的需求。
还可以进一步提供上述支架的较佳的实施例。
请继续参阅图3并同时参阅图4,前端部10在其非与中间部20连接的管体的另一端设置为斜口,也即,前端部10在远离中间部20的一端部设置斜口,当斜口支架应用于左髂静脉血管时,支架的前端部10的斜口贴合左髂静脉端部放置,可以与左髂静脉血管相配合,减少支架在进入髂静脉血管时阻碍右侧血管血液的流动,避免血栓的形成。同理,也可以应用于右髂静脉血管,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其中,支架端部斜口的倾斜角度可以与左髂静脉端部的倾斜角度一致,便于支架进入左髂静脉血管时,支架的斜口的最远端的远端点和最近端的近端点分别抵触左髂静脉血管,可以提高支架对髂静脉血管的支撑面积。
参见图2,所述斜口具有远端点102和近端点103,所述远端点102与所述近端点103之间的连线D1-D2与所述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预设夹角,该预设夹角为斜口的倾斜角度。其中,预设夹角为锐角,例如,预设夹角为20-85度,优选预设夹角为30-70度,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夹角为67度,该支架100的前端部10的斜口倾斜角度与髂静脉血管中左髂静脉和右髂静脉的夹角一致,一方面,可以避免阻碍右髂总静脉血液向下腔静脉流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大支撑功能的作用面积。
其中,所述连线D1-D2沿所述支架100的轴向将所述支架100截为管体的两个半周,所述第一过渡部30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半周的管体,即第一半周管体和第二半周管体。第一过渡部30位于第一半周管体或第二半周管体,例如,当支架100应用于左髂静脉血管时,第一过渡部30可以位于第一半周管体,左髂静脉血管在第五腰椎骨和右髂总动脉之间被压迫,左髂静脉血管离开第五腰椎骨后,朝向股静脉方向需要发生生理弯曲,对支架的柔顺性要求较高;而在右髂总动脉侧边,左髂静脉血管受右髂总动脉压迫,对支架的支撑性要求较高,因此,第一半周管体上的第一过渡部30用于抵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第二半周管体上对应第一过渡部30的半周用于顺应第五腰椎骨朝向股静脉方向的血管,相应的,第一过渡部30的支撑性能更强于其对应的半周,而更有效的抵抗右髂总动脉的弹性压迫,而其对应的半周柔顺性能更强,可适应第五腰椎骨压迫左髂静脉血管的大幅度弯曲。
同理,当支架100应用于右髂静脉血管时,第一过渡部30也可以位于第二半周管体。
上述髂静脉中,虽然处于同一周向位置,但对支架的性能需求不同,在确保近端抵抗压迫的区域,要求柔顺性区域尽可能实现最大化设计,因此,两种不同结构设计之间要求突变的过渡。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除上述实施例外,支架100的前端部10也可以设置为平口,可适用于非斜口管腔。
请继续参阅图3,第一部分11具有在支架100的管体径向与中间部20相邻接的第一面110,第二部分12具有在支架100的管体径向与所述第一过渡部30相邻接的第二面120,中间部20具有在支架100的管体径向与第一部分11相邻的第三面201,其中,第一面110与第三面201重合,第二面120与所述第一面110不共面设置,或者第二面与第一面偏向支架100的管体径向截面的不同侧,也即,第二面120与第一面110具有预设夹角,该预设夹角角度可以为锐角、直角或钝角,例如,第二面120与第一面110的预设夹角为30度、45度、60度、105度或120度,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面120与第一面110的预设夹角优选为120度。第二面120与第一面110不共面设置,一方面可以实现前端部10与中间部20之间区域,在支架周向上的性能差异,满足髂静脉血管同一周向位置对性能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第三面103与第一面110重合,可以实现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的直接拼接,实现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性能的快速过渡,减小过渡段的占用面积;再一方面,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不需要设置过渡段,可以节省加工程序,节约加工成本,提高支架的加工效率。
可以理解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沿支架的轴向长度不相等,例如,参见图3,第一部分11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部分12的轴向长度,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未设置第一过渡部30,第二部分12与中间部20之间设置第一过渡部30。
可以理解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的轴向长度也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部分12的轴向长度,当第一部分11的轴向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部分12时,由于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之间未设置过渡段,第二部分12与中间部20之间设置第一过渡部30,因此,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之间与第一过渡部30相对的区域用中间部20来填充,相应的中间部20在支架的占用面积增加,使得支架的柔顺区域增加,可以满足髂静脉血管对柔顺性的需求。
非限制性的,上述的支架具体的样式结构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请参阅图5,第一部分11包括沿所述支架100的轴向排布的多个第一波形杆111,所述第一波形杆111沿支架100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波形杆111之间在波峰和波谷处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部分11呈网状结构。
具体地,请参阅图5,第一部分11包括第一波形杆111a、第一波形杆111b、第一波形杆111c、第一波形杆111d和第一波形杆111e,第一波形杆111a、第一波形杆111b、第一波形杆111c、第一波形杆111d和第一波形杆111e沿支架100轴线排布,并且,第一波形杆111e与中间段20相邻设置。
其中,相邻两个第一波形杆111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例如,第一波形杆111a与第一波形杆111b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第一波形杆111b和第一波形杆111c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第一波形杆111c和第一波形杆111d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第一波形杆111d第一波形杆111e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由于前端部的第一部分11由多个四边形的闭合环形成,闭合环的结构相对稳定,使得前端部10具有很好的支撑性能。
其中,第一部分11的多个第一波形杆111与所述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所呈的倾斜角度依次渐变,也即,每一所述第一波形杆111与所述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所呈的倾斜角度不同。可以实现第一部分11的第一波形杆111的倾斜角度均匀过渡,以使得第一波形杆111e与中间部20相邻的一面的倾斜角度与中间部20的倾斜角度相同,从而可以实现第一部分11通过第一波形杆111与中间部20无缝拼接,进而可以节省设置过渡区所需的占用空间。
可以理解的,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波形杆111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的倾斜角度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本申请实施例优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波形杆111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的倾斜角度的差值相等。可以实现第一部分11的第一波形杆111的倾斜角度均匀过渡,使得第一部分11具有均匀的张力,可以实现第一部分11均匀扩张。
例如,第一波形杆111a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α1、第一波形杆111b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α2、第一波形杆111c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α3、第一波形杆111d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α4、第一波形杆111e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α5,中间部20的螺旋段21与中线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α6。其中,倾斜角度α1与倾斜角度α2之间的差值与倾斜角度α2与倾斜角度α3之间的差值相等,倾斜角度α2与倾斜角度α3之间的差值与倾斜角度α3与倾斜角度α4之间的差值相等,倾斜角度α3与倾斜角度α4之间的差值与倾斜角度α4与倾斜角度α5之间的差值相等。一方面可以实现第一波形杆111a的倾斜角度α1到第一波形杆111e的倾斜角度α5之间的均匀过渡,以使得倾斜角度α5与中间部20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的倾斜角度α6相等,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第一部分11的均匀扩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波形杆111与中心轴线60的倾斜角度可以是第一波形杆111的所有波峰的连线与中心轴线60之间的夹角,螺旋段21与中心轴线60的倾斜角度可以是第四波形杆的所有波峰的连线与中心轴线60之间的夹角。
请继续参阅图5,第二部分12包括沿所述支架100的轴向排布的多个第二波形杆121,所述第二波形杆121沿支架100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波形杆121之间在波峰和波谷处连接,使得所述第二部分12呈网状结构。
第二部分12包括第二波形杆121a、第二波形杆121b、第二波形杆121c、第二波形杆121d,第二波形杆121a、第二波形杆121b、第二波形杆121c、第二波形杆121d沿支架100轴线排布,并且,第二波形杆121d与第一过渡部30相邻设置。
其中,相邻两个第二波形杆121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例如,第二波形杆121a与第二波形杆121b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第二波形杆121b和第二波形杆121c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第二波形杆121c和第二波形杆121d相互连接形成多个沿支架周向排布的四边形的闭合环。由于前端部的第二部分11由多个四边形的闭合环形成,闭合环的结构相对稳定,使得前端部10具有很好的支撑性能。
其中,第二部分12的多个第二波形杆121与所述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所呈的倾斜角度依次渐变,也即,每一所述第二波形杆121与所述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所呈的倾斜角度不同。
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波形杆121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的倾斜角度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本申请实施例优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波形杆121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的倾斜角度的差值相等。可以实现第二部分12的第二波形杆121的倾斜角度均匀过渡,使得第二部分12具有均匀的张力,可以实现第二部分12均匀扩张。
例如,第二波形杆121a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β1、第二波形杆121b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β2、第三波形杆121c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β3、第二波形杆121d与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具有倾斜角度β4。其中,倾斜角度β1与倾斜角度β2之间的差值与倾斜角度β2与倾斜角度β3之间的差值相等,倾斜角度β2与倾斜角度β3之间的差值与倾斜角度β3与倾斜角度β4之间的差值相等,一方面可以实现第二波形杆121a的倾斜角度β1到第二波形杆121d的倾斜角度β4之间的均匀过渡,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第二部分12的均匀扩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波形杆121与中心轴线60的倾斜角度可以是第二波形杆121的所有波谷的连线与中心轴线60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是第二波形杆121形成的所有波峰的连线与中心轴线60之间的夹角。
其中,第一部分11所占支架100的面积可以与第二部分12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部分11所占支架100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部分12,也可以小于第二部分12。当第一部分11的面积大于第二部分12时,由于第一部分11与中间部20直接连接,第二部分12通过第一过渡部30与中间部20连接,而中间部20的支撑性能小于第一过渡部30,所以通过增大第一部分11的面积,以使得两个半周管体的支撑性能相近的区域面积接近相同。
中间部20包括螺旋段21,所述螺旋段21包括至少一个沿管周螺旋线状延伸的第四波形杆211,所述第四波形杆211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其中,所述螺旋段21包括两个螺旋线状延伸的第四波形杆211,两个所述第四波形杆211之间通过连接杆212连接并环绕所述支架100的中心轴线60同向地延伸。其中,两个第四波形杆211之间通过连接杆212与其各自的波峰或波谷连接。
请参阅图6,中间部30的a2与a1、c2与c1、e2与e1、g2与g1、I2与I1为第一个第四波形杆展开时的断点,b2与b1、d2与d1、f2与f1、h2与h1为第二个第四波形杆展开时的断点,按前述断点组合将其依次连接即构成两个第四波形杆组合的双螺旋结构,两个第四波形杆近似圆柱螺旋线螺旋环绕管状的中心轴线构成双螺旋柔性管状支撑结构。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更多个第四波形杆间隔排布,构成多螺旋柔性管状支撑结构。例如,采用3个、4个或5个第四波形杆间隔排布,各波形杆近似圆柱螺旋线螺旋环绕管状的中心轴线构成三螺旋、四螺旋或五螺旋柔性管状支撑结构。
第一过渡部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波形杆31,所述第三波形杆31沿支架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
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与所述中间部20的螺旋段21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和波谷处形成连接,所述第二部分12与所述第一过渡部30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和波谷处形成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30与所述中间部20的螺旋段21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和波谷处形成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中间部20在相邻处通过所述第一波形杆111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四波形杆211的部分波峰连接,所述第二部分12与所述第一过渡部30在相邻处通过第二波形杆121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三波形杆31的部分波峰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30与所述中间部20在相邻处通过第三波形杆31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四波形杆211的部分波峰连接。
例如,图5示出第一部分11的与中间部20的螺旋段21相邻的五个波谷与中间部20的五个波峰连接。
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多于或少于五个波峰或波谷,形成连接的五个波峰/波谷可以是在支架周向相邻的,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
第二部分12的与第一过渡部30相邻的四个波谷与第一过渡部30的四个波峰连接,其中,上述四个波峰或波谷可以是相邻的,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可以理解的,第二部分12的与第一过渡部30连接的波峰或波谷的数量可以不局限于上述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第一过渡部30的与中间部20相邻的四个波谷与中间部20的四个波峰相互连接,其中,上述四个波峰或波谷可以是相邻的,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可以理解的,第一过渡部30的与中间部20连接的波峰或波谷的数量可以不局限于上述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过渡部30包括第三波形杆31,第三波形杆31包括第一子波形杆311和第二子波形杆312,其中,第一子波形杆311和第二子波形杆312沿所述支架100的周向波高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例如,第一子波形杆311的杆长由M端向L端波高逐渐减小,以形成小梯形区域;第二子波形杆312的杆长度由L端向N端波高逐渐减小以形成小梯形区域。相比于由一个波长渐变的第三波形杆构成的第一过渡部,由两个波长渐变的子波形杆311和312构成的第一过渡部30的面积可以更小,容易理解,前者第一过渡部类似以一个大的梯形区域存在,而后者第一过渡部30类似以两个接续的小梯形区域存在,参见图3。
由于第一过渡部30由两个小梯形组成,可以进一步缩小第一过渡部30在支架100的占用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柔顺区域的面积,实现柔顺区域最大化设计,使得支架的柔顺性和支撑性的性能过渡,满足髂静脉支架的需求。
第一过渡部30沿所述支架周向的长度小于其所在所述支架100径向截面的圆周的周长,优选地,两者长度的比例为2/3、或1/2、或1/3、或1/4或位于1/4-2/3之间。
请参阅图7,支架100在非受束缚状态下,也即,支架100在完全扩张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过渡部30的轴向长度d为6.0 -9.5毫米。
请继续参阅图5并同时参阅图8,第一部分11的第一波形杆111包括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沿支架100的周向排布,并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第二部分12的第二波形杆121包括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沿支架100的周向排布,并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第四波形杆211包括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沿支架100的周向排布,并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第一子波形杆311包括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沿支架100的周向排布,并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其中,第一子波形杆311的a1部、第四波形杆211的c1和c2部、第一部分11的波形杆f1部、与连接杆e1连接形成五边形结构。相对四边形结构,五边形在受周向压缩时自由度更大,因此第一子波形杆311的弯曲柔顺性较前端部10更好,但是,由于五边形结构为封闭结构,因此,其弯曲柔顺性较中间部20差。
参见图8,第一子波形杆311的a1、a2部,与前端部10的第二部分12的波形杆b1和b2部连接形成第一四边形结构,类似的,第一子波形杆311的a2和a3部与中间部20的第四波形杆的c3和c4部相互连接形成第二四边形结构。由于第一四边形结构和第二四边形结构中第一子波形杆311相比前端部10的波形杆长且细,因此,第一四边形结构和第二四边形结构的支撑性能较前端部的闭环结构的支撑性能差,而第一四边形结构和第二四边形结构为封闭结构,其柔顺性能较中间部20差。
请再次参阅图8,b3、b4部与a3和a4部形成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b5、b6部与a5和a6部形成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b7、b8部与a7和a8部形成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c5、c6部与a4、a5部形成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c7、c8部与a6、a7部形成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形成多个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相对前端部10的封闭结构,其柔顺性更好,相对中间部20的开放结构,支撑性更强。可以在支架100的轴向上实现支撑性能和柔顺性能的过渡。
同理,请继续参阅图8,第二子波形杆312包括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多个长短不一的波形杆沿支架100的周向排布,并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第二子波形杆312在一侧与第二部分12的波形杆121连接围成多个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在另一侧与中间部的第四波形杆211和/或连接杆围成五边形结构或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
例如,图8示出,第四波形杆211的c9和c10部与第一子波形杆311的a8部、第二子波形杆312的d1部、中间部的连接杆e2围成封闭五边形结构。此外,第四波形杆211的c11-c18部两两分别与第二子波形杆312的d2-d8部围成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第二部分12的波形杆121的b9-b16部两两分别与第二子波形杆312的d2-d8部围成半封闭的四边形结构。在支架周向上,第二子波形杆312在d8部截止,转为第一部分的第一波形杆111或转为第二部分的第二波形杆121。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二过渡部40和末端部50,所述第二过渡部40构成所述支架100的一段管体,所述第二过渡部40与所述中间部20远离所述前端部10的另一侧相邻且连接,所述末端部50构成所述支架100的另一端部管体,所述末端部50与所述第二过渡部40的远离所述中间部20的另一侧相邻且连接。其中,第二过渡部40的柔顺性能大于第一过渡部30的柔顺性能,可以更好的满足髂静脉支架的需求。
本申请的自扩张支架100,前端部10的第一部分11直接与中间部20连接,可以实现支架在轴向不同性能的快速过渡,提供支架性能不同区段间的灵活变化,并减小过渡部在支架的占用面积,降低过渡部内非均匀分布的支撑结构对支架的均匀扩张性能的影响,提供支架更大的有效设计面积,满足临床需求,并且第二部分12通过第一过渡部30与中间部20连接,可以实现前端部10和中间部30的连接和性能的转变,从而满足髂静脉支架的特殊需求。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自扩张支架作为髂静脉支架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自扩张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使用激光切割管材并去除管材的多余部分而获得支架的具有镂空的管体结构的步骤,其中,管材可以为形状记忆或超弹性材料,优选超弹性材料。
激光切割后经去除波形杆与连接杆之间隙的多余材料,经扩张和热处理获得在自由扩张状态具有所需的确定直径的自扩张支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中空管状,所述支架包括:
前端部,所述前端部构成所述支架的一端部管体,所述前端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支架的周向排布并相接;
中间部,所述中间部构成所述支架的一段管体,其中,所述中间部的部分管体与所述前端部的第一部分相邻且连接;以及
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位于所述前端部的第二部分和所述中间部之间,且所述前端部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在其非与所述中间部连接的管体的另一端设置为斜口,所述斜口具有远端点和近端点,所述远端点与所述近端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支架的中心轴线具有预设夹角,所述连线沿所述支架的轴向将所述支架截为两个具有半周的管体,所述第一过渡部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半周的管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在管体径向与所述中间部相邻接的第一面,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在管体径向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相邻接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不共面或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面偏向管体径向截面的不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具有在管体径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邻接的第三面,其中,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一面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沿所述支架周向的长度小于其所在所述支架径向截面的圆周的周长,优选地,两者长度的比例为2/3、或1/2、或1/3、或1/4或位于1/4-2/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在非受束缚状态下,所述第一过渡部轴向长度为6.0-9.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沿所述支架的轴向排布的多个第一波形杆,所述第一波形杆沿支架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波形杆之间在波峰或波谷处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部分呈网状结构;
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沿所述支架的轴向排布的多个第二波形杆,所述第二波形杆沿支架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波形杆之间在波峰或波谷处连接,使得所述第二部分呈网状结构;
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波形杆,所述第三波形杆沿支架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
所述中间部包括螺旋段,所述螺旋段包括至少一个沿管周呈螺旋线状延伸的第四波形杆,所述第四波形杆具有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波谷和波峰;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部的螺旋段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处形成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过渡部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处形成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的螺旋段在相邻处通过在各自相邻的波峰和波谷处形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中间部在相邻处通过所述第一波形杆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四波形杆的部分波峰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过渡部在相邻处通过第二波形杆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三波形杆的部分波峰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在相邻处通过所述第三波形杆的部分波谷与所述第四波形杆的部分波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段包括两个螺旋线状延伸的第四波形杆,两个所述第四波形杆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并环绕所述支架的中心轴线同向地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波形杆包括:
第一子波形杆;以及
第二子波形杆,所述第二子波形杆与所述第一子波形杆沿所述支架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二子波形杆与所述第一子波形杆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子波形杆和所述第二子波形杆沿所述支架的周向波高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多个第一波形杆与所述支架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倾斜角度依次渐变。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多个第二波形杆与所述支架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倾斜角度依次渐变。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
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构成所述支架的一段管体,所述第二过渡部与所述中间部远离所述前端部的另一侧相邻且连接;以及
末端部,所述末端部构成所述支架的另一端部管体,所述末端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的远离所述中间部的另一侧相邻且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前端部的第二部分和所述中间部分别由不同的单元结构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管腔支架作为髂静脉支架的应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管腔支架作为髂静脉支架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管腔支架应用于左髂静脉血管时,所述支架半周管体的第一过渡部用于抵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所述支架的另一半周管体与所述第一过渡部相对的位置用于顺应第五腰椎骨朝向股静脉方向的血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管腔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用激光切割管材并去除管材的多余部分而获得支架的具有镂空的管体结构的步骤。
CN202211715027.XA 2021-12-30 2022-12-28 一种管腔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ending CN1159695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91215 2021-12-30
CN202111649121 2021-12-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9596A true CN115969596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60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15027.XA Pending CN115969596A (zh) 2021-12-30 2022-12-28 一种管腔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6959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50805B2 (ja) ステント
US7828835B2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US8317851B2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CA2620648C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CA2439088C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AU2004315736C1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JP2001511044A (ja) 短縮しない管腔内プロテーゼ
CN109662820B (zh) 一种自扩张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9096158A1 (zh) 血管支架
US7621947B2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CN112569027A (zh) 一种静脉血管支架
US8202312B2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CN115969596A (zh) 一种管腔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P1424963A2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CN209808657U (zh) 一种自扩张支架
CN113413256B (zh) 一种自扩张支架
CN210330834U (zh) 用于近分叉部位病变的支架
US8496699B2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CN210205002U (zh) 一种血管支架
AU2002330689A1 (en) Longitudinally flexible st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