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9590A - 离心泵 - Google Patents

离心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9590A
CN115949590A CN202211474221.3A CN202211474221A CN115949590A CN 115949590 A CN115949590 A CN 115949590A CN 202211474221 A CN202211474221 A CN 202211474221A CN 115949590 A CN115949590 A CN 115949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centering structure
housing
centering
centrifugal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742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c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7422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495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49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95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泵,包括泵体装置和驱动装置,泵体装置和驱动装置可拆卸连接,泵体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叶轮和第一对中结构,叶轮容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一对中结构设置于叶轮的周向侧壁,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对中结构,第二对中结构与第二壳体的侧壁连接,第二对中结构环绕第一对中结构设置,第一对中结构和第二对中结构相吸以使叶轮悬浮于第一壳体内。通过泵体装置和驱动装置可拆卸连接,使容易累积血栓的泵体装置可拆卸更换,当离心泵损坏时,仅需更换泵体装置,避免了离心泵的整体更换,降低了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离心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心泵。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泵壳作为泵送血流的腔室,其内部容易累积血栓而造成堵塞、损坏等问题,而现有技术中,离心泵通常为泵壳和驱动机构一体式的结构,这就导致在泵壳损坏后,泵壳需要和驱动机构一起更换,导致离心泵的更换维修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离心泵,包括泵体装置和驱动装置,泵体装置和驱动装置可拆卸连接,泵体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叶轮和第一对中结构,叶轮容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一对中结构设置于叶轮的周向侧壁,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对中结构,第二对中结构与第二壳体的侧壁连接,第二对中结构环绕第一对中结构设置,第一对中结构和第二对中结构相吸以使叶轮悬浮于第一壳体内。
可选地,第一对中结构包括中空的容积结构和磁流体,容积结构沿叶轮的周向设置,磁流体位于容积结构内。
可选地,容积结构呈C型槽结构,C型槽结构与叶轮的侧壁连接,第二对中结构包括C型铁芯,C型铁芯的开口与C型槽的开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C型槽结构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C型铁芯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端和第三端齐平,第二端和第四端齐平。
可选地,叶轮包括叶片和安装部,安装部包括密闭的腔体式结构,叶片与安装部的外壁连接,第一对中结构安装于安装部的内侧。
可选地,第一壳体包括凸起部,凸起部朝向第一壳体靠近第二壳体的一侧延伸,凸起部的内侧形成安装部的容置空间。
可选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凸起部插设于凹槽内,第二对中结构与凹槽的侧壁连接。
可选地,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安装于第二壳体内,驱动机构包括转子、安装座、轴承,安装座与第二壳体的内壁连接,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同轴上下安装于安装座上,转子插设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内。
可选地,驱动装置还包括预紧件,预紧件将轴承和转子相连。
可选地,叶轮内还设置有第一环形磁体,驱动装置与泵体装置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环形磁体,第一环形磁体第二环形磁体相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离心泵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泵体装置和驱动装置可拆卸连接,使容易累积血栓的泵体装置可拆卸更换,当离心泵损坏时,仅需更换泵体装置,避免了离心泵的整体更换,降低了使用成本,通过叶轮容置于第一壳体内,叶轮可以在第一壳体内悬浮转动,驱动机构与叶轮间接连接,使驱动机构可以带动叶轮在第一壳体内转动,第一壳体内的血流在叶轮的转动下泵送至流出口,实现了泵体装置的泵血,通过第一对中结构环绕于叶轮的周向设置,第二对中结构与第二壳体的内壁连接且与第一对中结构相对设置,使第一对中结构和第二对中结构相吸,叶轮在第一对中结构和第二对中结构的吸力下悬浮于第一壳体的中心处,保证了叶轮在第一壳体内的转动稳定性,通过第一对中结构设置于叶轮上,第二对中结构设置于第二壳体内,使第一对中结构和第二对中结构分布于不同的壳体内,当要更换泵体装置时,第二对中结构保留于第二壳体内,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泵体装置的更换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离心泵的轴测结构示意;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泵体装置和驱动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离心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泵体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叶轮和驱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图5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对中结构和第二对中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对中结构和第二对中结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容积结构和磁流体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对中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叶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驱动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轴测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开放磁路充磁方式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的离心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的离心泵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的离心泵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图19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图18中的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的图22中的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心泵100,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泵体装置110和驱动装置120;其中,
泵体装置110包括第一壳体111和叶轮112,第一壳体11呈腔体式结构,第一壳体111上开设有流入孔1111和流出口1112,叶轮112容置于第一壳体111内且可以在第一壳体111内悬浮转动,叶轮112用于在驱动装置120的驱动下将从流入孔1111流入第一壳体111内的血流泵送至流出口1112;
驱动装置120包括第二壳体121和驱动机构122,第二壳体121呈腔体式结构,第二壳体121与第一壳体111可拆卸连接,驱动机构122安装于第二壳体121内,驱动机构122与叶轮112通过磁力传递力矩,驱动机构122通过磁力带动叶轮112转动;
还包括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第一对中结构130环绕于叶轮112的周向设置,第二对中结构140与第二壳体121的内壁连接且与第一对中结构130相对设置,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相吸以使叶轮112悬浮于第一壳体111内。
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11呈腔体式结构,包括上蜗壳1113和下蜗壳1114,上蜗壳1113和下蜗壳1114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为螺纹配合连接、螺栓紧固连接或卡扣连接,上蜗壳1113和下蜗壳1114扣合形成叶轮112的容置空间。第一壳体111上开设有流入孔1111,流入孔1111的轴线垂直于上蜗壳1113设置,且靠近上蜗壳1113中心处的位置;第一壳体111上还开设有流出口1112,流出口1112沿第一壳体111的切线设置,流出口1112还同时贯穿于上蜗壳1113和/或下蜗壳1114。叶轮112位于第一壳体111内,在离心泵100运行的过程中,叶轮112悬浮于第一壳体111内,叶轮112包括开式叶轮、半开式叶轮或闭式叶轮中的至少一种。在泵体装置110运行的过程中,血液从流入孔1111进入第一壳体111内,然后在叶轮112转动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经过流出口1112流出。可以理解,第一壳体11可以由生物相容性塑料、医用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该生物相容性塑料可以包括改性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意一种。
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121呈现环形的腔体结构,第二壳体121包括底座1212和盖体1211,盖体1211扣合于底座1212上,盖体1211和底座1212合围形成驱动机构122的安装空间。驱动机构122安装于底座1212上,驱动机构122用于带动叶轮112转动以实现泵体装置110的泵血功能。驱动机构122可以为空心杯微电机、微型直流无刷电机、微型直流铁芯电机或分数槽集中绕组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请回到图1和图2,第二壳体121和第一壳体111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为卡扣连接、旋转卡合连接或螺栓紧固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当泵体装置110出现损坏时,可以解除第二壳体121和第一壳体111的连接,然后实现驱动装置120和泵体装置110的拆卸,降低离心泵100的维修成本和置换成本。
如图5所示,叶轮112靠近驱动机构12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磁体1121,驱动机构122包括转子1221,转子1221靠近叶轮1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磁体1222,第一磁体1121和第二磁体1222呈现相互吸引的状态,由此可以实现驱动机构122和叶轮112的磁力连接,在驱动机构122运行的过程中,转子1221转动,转子1221通过第一磁体1121和第二磁体1222的吸引力带动叶轮112转动,从而实现对叶轮112的驱动。
如图7、图8所示,所述泵体装置还包括第一对中结构130,所述驱动机构122还包括第二对中结构140,第一对中结构130安装于叶轮112上且沿叶轮112的周向设置,第二对中结构140安装于第二壳体121上且环绕于叶轮112的周向设置,第二对中结构140位于第一对中结构130的外侧,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相吸以实现叶轮112的径向对中。可以理解,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可以由永磁体材料制成,例如,该永磁体材料可以为磁不锈钢、铝镍钴系永磁合金、铁铬钴系永磁合金、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材料或复合永磁材料。
这样,通过泵体装置110和驱动装置120可拆卸连接,使容易累积血栓的泵体装置110可拆卸更换,当离心泵100损坏时,仅需更换泵体装置110,避免了离心泵100的整体更换,降低了使用成本,通过叶轮112容置于第一壳体111内,叶轮112可以在第一壳体111内悬浮转动,驱动机构122与叶轮112间接连接,使驱动机构122可以带动叶轮112在第一壳体111内转动,第一壳体111内的血流在叶轮112的转动下泵送至流出口1112,实现了泵体装置110的泵血,通过第一对中结构130环绕于叶轮112的周向设置,第二对中结构140与第二壳体121的内壁连接且与第一对中结构130相对设置,使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相吸,叶轮112在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的吸力下悬浮于第一壳体111的中心处,保证了叶轮112在第一壳体111内的转动稳定性,通过第一对中结构130设置于叶轮112上,第二对中结构140设置于第二壳体121内,使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分布于不同的壳体内,当要更换泵体装置110时,第二对中结构140保留于第二壳体121内,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泵体装置110的更换成本。
请回到图5及图7,安装部1123包括封闭式腔体式结构,安装部1123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第一环形磁体1124,转子1221的轴向端面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二环形磁体1224,第一环形磁体1124和第二环形磁体1224相斥。
由于驱动机构122与叶轮112是通过磁力实现力矩的传递,在驱动机构122带动叶轮112转动的过程中,驱动机构122与叶轮112相吸,使叶轮112受到朝向驱动机构122一侧的拉力,从而使第一对中结构130也具有朝向驱动机构122一侧的拉力,这样,在朝向驱动机构122一侧的拉力的作用下,第一对中结构130与第二对中结构140形成轴向错位(即轴向上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才能产生倾斜的拉力以抵消朝向驱动机构122一侧的拉力,第一对中结构130必然会位于第二对中结构140的下侧,这样,叶轮112会朝向靠近驱动机构122的一侧运动,使叶轮112与第一壳体111之间的间隙减小,一方面,增加了叶轮112对血流的剪切力,泵体的抗溶血性能就会变弱,另一方面,由于叶轮112更靠近驱动机构122,增加了驱动机构122与叶轮112的吸引力,第二对中结构140需要提供更大的吸引力以维持叶轮112的对中,从而增加了第二对中结构140的能耗和发热量;还有,由于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产生错位,使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的磁场呈现错位状态,降低了磁效率。
这样,通过第一环形磁体1124和第二环形磁体1224相斥的设置,使第一环形磁体1124和第二环形磁体1224的斥力可以抵消驱动机构122与叶轮112间的吸力及叶轮112自身的重力,从而可以维持第一对中结构130、第二对中结构140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使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的磁力可以达到最大化。
如图8所示,第二对中结构140有多个,多个第二对中结构140沿叶轮112的周向间隔设置,还包括多个位置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位置传感器位于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二对中结构140之间的间隙内,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对中结构140有多个,多个第二对中结构140沿叶轮112的周向间隔设置以环绕于第一对中结构130。第二对中结构140包括铁芯和线圈,线圈环绕于铁芯上,线圈通电后与铁芯共同作用形成磁场以与第一对中结构130相吸,第一对中结构130与多个第二对中结构140的共同作用下以维持叶轮112的径向对中。
位置传感器包括霍尔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对中结构130与第二对中结构140的距离,输出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距离的差动信号,控制电路根据差动信号值的大小控制不同第二对中结构140上的线圈的电流大小以实现叶轮112的径向对中。
如图9所示,第一对中结构130包括容积结构131和磁流体132,容积结构131环绕叶轮112的周向设置,磁流体132填充于容积结构131内,磁流体132可以在容积结构131内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磁流体132包括铁胶泥、磁性流体或纳米磁性固体颗粒。容积结构131为环形腔体式结构,容积结构131与叶轮112的侧壁连接且沿叶轮112的周向设置,磁流体132填充于容积结构131内,磁流体132可以在容积结构131内流动,磁流体132在容积结构131内的空间分布及密度分布可随叶轮112的受力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
在叶轮112转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人体自身的心脏仍具有一定的泵血功能的情况下,血液的流速和压力都呈周期性波动变化,叶轮112在血流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扰动。这样,通过第一对中结构130由磁流体132填充形成的设置,基于能量最小原理,当叶轮产生扰动时,第一对中结构130上的磁性流体可自发地朝向能量最小处聚集,从而可以维持叶轮112转动过程中的动平衡,增加了叶轮112的转动稳定性。
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叶轮112受到血流的冲刷而产生偏离轴心的一侧时,第一对中结构130内的磁流体则自发地朝向未产生侧倾的一侧运动,增加了远离侧倾一侧的磁流体132的密度,增加了远离侧倾一侧的磁流体132与第二对中结构140的磁性作用力,减弱了叶轮112产生侧倾的幅度,保证了叶轮112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叶轮112的内壁上开设槽体以形成容积结构131。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叶轮112的周向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槽,磁流体132填充于环形槽内以形成第一对中结构130,在磁流体132填充于环形槽内后,密封盖体盖设于环形槽的开口处以形成密封,避免磁流体132溢出。
如图8至图10所示,容积结构131呈现为C型槽结构,C型槽结构与叶轮112的侧壁连接,第二对中结构140包括C型铁芯141和线圈,线圈缠绕于C型铁芯141的凹槽内,C型槽的开口与C型铁芯141的开口相对设置,C型铁芯141的端面与C型槽的开口的端面齐平。
C型铁芯141的开口端面与第二壳体121的内壁连接,例如,可以为焊接、粘附或卡接。线缆沿着凹槽远离开口的一侧往复缠绕形成线圈,当线圈通电后,C型铁芯141的充磁方向沿叶轮112的径向设置,C型铁芯141包括第一端1411和第二端1412,C型铁芯的第一端1411呈现为第一极性,C型铁芯141的第二端1412呈现第二极性,第一极性和第二极性相反。容积结构131包括第三端1321和第四端1322,第三端1321和第四端1322间隔设置,第三端1321和第四端1322在远离第二对中结构140的一侧连通形成环形流道1323,磁流体132可以在环形流道1323内流动。C型铁芯141的端面与第一对中结构130的端面齐平指的是C型铁芯141的第一端1411与容积结构131的第三端1321齐平,C型铁芯141的第二端1412与容积结构131的第四端1322齐平。
这样,通过C型槽结构的开口与C型铁芯的开口相对设置,在第一端1411的吸引下,部分磁流体132往第三端1321聚集;在第二端142的吸引下,部分磁流体132往第四端1322聚集;使第一端1411与第三端1321内的磁流体132呈相互吸引的状态,而处于远离第三端1321和第四端1322的环形流道1323内的磁流体132,其受到C型铁芯的磁力影响较弱,其依然可以在环形流道1323内流动,减弱了对中磁力对磁流体132朝向低能量区域流动的影响,保证了叶轮112的对中效果和动平衡。
如图11、图12所示,叶轮112包括安装部1123和多片叶片1122,叶片1122安装于安装部1123远离驱动机构122的端面,安装部1123呈环形腔体式结构,第一对中结构130容置于安装部1123内且与安装部1123的侧壁连接,第一对中结构130的开口朝向远离叶轮112的径向中心设置。
多片叶片1122沿安装部1123的周向间隔设置于安装部1123远离驱动机构122的端面上,所有叶片绕安装部1123的中心设置,叶片1122可以和安装部1123一体切割形成、焊接、螺栓紧固连接或卡接。其中,叶轮112中的叶片1122均环绕安装部1123的中心间隔设置,每个叶片1122均具有靠近安装部1123的中心的内侧端和远离安装部1123的中心的外侧端。本实施例中,叶轮112的叶片1122大致呈朝向远离安装部1123的中心的方向凸起的弧线形,周向相邻的两个叶片1122之间沿叶轮112的旋转方向倾斜预定角度间隔设置,且长度大致相等(误差值不超过±5%)。在其他实施例中,叶片1122还可呈直线形等其他任何适宜的形状,且叶片1122可沿径向延伸。
在其他实施例中,叶轮112的叶片1122可以是非等长的。例如,叶轮具有4对叶片1122,每对叶片1122中包括一个长叶片和一个短叶片,长叶片和短叶片交替分布,各叶片1122的包角(包角是指叶片1122的内侧端与安装部1123的中心的连线和外侧端与安装部1123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通过设置交替分布的长叶片及短叶片,可减少叶片1122内侧端流体堵塞。进一步地,长叶片的内侧端较短叶片的内侧端更靠近叶轮112的中轴线,例如,其中短叶片的内侧端到叶轮112的中轴线的距离与叶轮112的外径之比T为0.27~0.37,且短叶片和长叶片的外侧端到叶轮112的中轴线的距离大致相等;T值在上述范围内越小越有利于降低靠近隔舌的叶片1122的前缘附近产生涡流的概率,且可降低隔舌附近由长短叶片1122围成的流道内的剪切应力,对红细胞破坏减小,使得溶血指数降低,此外,还提高了离心泵100泵血的效率。
安装部1123呈环形腔体式结构,第一对中结构130位于安装部1123的内侧,且与安装部1123的周向侧壁连接,第一磁体1121位于安装部1123的内侧且与安装部1123远离叶片1122的底壁连接。
由此,通过叶轮112包括安装部1123和叶片1122,第一对中结构130容置于安装部1123内,安装部1123可以对第一对中结构130密封,可以将第一对中结构130与第一壳体111内的流体隔开,从而避免第一对中结构130内的磁流体132溢出对流体造成污染。
请回到图2、图3和图4,第一壳体111包括凸起部1115,凸起部1115朝向靠近第二壳体121的一侧凸起,凸起部1115的内侧形成安装部1123的容置空间,第二壳体121开设有凹槽1213,凸起部1115插设于凹槽1213内,第二对中结构140与凹槽1213远离第二壳体121中心的端面连接。
第一壳体111包括上蜗壳1113和下蜗壳1114,凸起部1115设置于下蜗壳1114上,凸起部1115朝向远离上蜗壳1113的一侧凸起,盖体1211上开设有凹槽1213,凹槽1213的开口朝向下蜗壳1114设置,凸起部1115插设于凹槽1213内以实现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21的定位,凸起部1115与凹槽1213的内壁相贴合。上蜗壳1113、下蜗壳1114合围形成腔体式结构,叶轮112容置于该腔体式结构内,且可以在该腔体式结构内转动,安装部1123位于凸起部1115内,凸起部1115的轮廓与安装部1123相适配,且安装部1123可以在凸起部1115内转动。
上蜗壳1113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多个第一连接孔沿上蜗壳1113的周向设置,下蜗壳1114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同轴心设置,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以连接上蜗壳1113和下蜗壳1114。
由此,通过第一壳体111包括凸起部1115,使安装部1123可以容置于凸起部1115内,通过第二壳体121开设有凹槽1213,凸起部1115插设于凹槽1213内,一方面,实现了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21的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凸起部1115和凹槽1213的配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了离心泵100的整体体积,提高了离心泵100的便携性。
如图13、图14所示,驱动机构122包括转子1221和定子1223,定子1223呈环形结构且与底座1212的侧壁连接,定子1223包括定子铁芯和绕组,绕组缠绕于定子铁芯上,转子1221呈环形结构且位于定子1223的内侧,当绕组通电后,定子1223产生电磁效应以产生磁场,转子1221在定子1223的磁场的作用下转动。
如图13至图15所示,驱动装置120还包括安装座123、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安装座123与第二壳体121的内壁连接,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同轴上下安装于安装座123上,转子1221插设于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内,转子1221可以在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内转动。
安装座123位于第二壳体121的内侧且与第二壳体121远离第一壳体111的侧壁连接,例如,安装座123可以与第二壳体121的内壁焊接、螺栓紧固连接或卡接。安装座123上设有安装孔1231,安装孔1231沿叶轮112的轴向设置,安装孔1231的轴线与叶轮112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轴承124安装于安装孔1231内,第一轴承124的轴线与安装孔123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轴承125安装于安装孔1231内,第二轴承125与第一轴承124沿安装孔1231的轴向上下设置,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间还垫设有缓冲垫片126,缓冲垫片126用于减缓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间的力的传递,第一轴承124位于第二轴承125靠近叶轮112的一侧。
在驱动机构122的运行过程中,转子1221不仅会受到轴向的载荷(来自于第一磁体1121和第二磁体1222传递的磁力的扭矩),还会受到径向的载荷(定子1223驱动转子1221转动的扭矩)产生的载荷,这样,在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作用下,转子1221会受到轴向载荷及径向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倾斜力,而轴承的内外圈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倾角,从而令转子1221容易产生偏离轴心方向的运动,当转子1221产生偏离轴心方向的运动时,转子1221与安装孔1231的轴线会产生倾角,使转子1221靠近叶轮112的端面也产生倾斜,这时,转子1221靠近叶轮112的端面呈现为一侧距离叶轮112较近,另一侧距离叶轮112较远,从而使叶轮112两侧所受到的磁力不一致,进而使叶轮112两侧的扭矩不一致,从而引起叶轮112扰动。当转子1221对第一轴承124产生的倾角应力过大时,第二轴承125会对转子1221产生的倾角应力进行进一步约束,为转子1221提供与倾角应力相反的平衡力。
由此,通过安装座123安装于第二壳体121内,驱动机构122安装于安装座123上,使安装座123可以约束驱动机构122运行中产生的震动,通过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同轴安装于安装座123上,转子1221插设于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内,使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可以共同约束转子1221在偏离轴心方向的运动,从而保证了转子1221绕轴心转动的稳定性,避免转子1221因偏离轴线产生倾角,降低了引起叶轮112扰动的概率。
可以理解,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轴承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当轴承只有一个时,轴承安装于安装孔1231内,转子插设于轴承内。
如图14、图15所示,驱动装置120还包括预紧件127,预紧件127在转子1221远离叶轮112一侧连接转子1221和第二轴承125,预紧件127用于增加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的轴向预紧力,避免转子1221转动的过程中产生偏离轴心方向的震动。
预紧件127包括弹性件1271和紧固件1272,转子1221远离叶轮112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弹性件1271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紧固件1272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以连接转子1221和弹性件1271,弹性件1271还与转子1221远离叶轮112的端面及第二轴承125远离第一轴承124的端面贴合,这样,弹性件1271可以通过与转子1221连接以对第二轴承125进行约束,且可以增加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间的预紧力,从而增加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抗轴向偏移的刚度,降低转子1221转动的过程中产生偏离轴心方向的震动的概率。
可以理解,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预紧件127包括紧固件和至少两个刚性垫片,紧固件连接刚性垫片和转子1221,刚性垫片通过与转子1221连接以施加第一轴承124和第二轴承125的预紧力。
如图14所示,驱动装置120还包括控制装置128,安装座123的远离转子的端面上开设有定位凹槽1233,控制装置128安装于定位凹槽1233内,控制装置128与定子1223上的绕组电连接以控制绕组的电流。
如图15所示,转子1221的上端面开设有安装槽1221c,第一磁体1121安装于安装槽1221c内,叶轮112上安装有第二磁体1222,第一磁体1121和第二磁体1222相吸以实现转子1221和叶轮112的连接,在驱动机构122运行的过程中,转子1221以定子1223的中心为轴转动,转子1221通过第一磁体1121和第二磁体1222间的吸力作用带动叶轮112转动。该第一磁体1121和第二磁体1222可由永磁体材料制成,例如,永磁体材料可以为柔性高分子聚合物粘接钕铁硼材料,也可以为铝镍钴系永磁合金、铁铬钴系永磁合金、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材料或复合永磁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该永磁体材料可以采用开放磁路充磁的方式进行充磁,充磁后,保证其磁片背部漏磁最小,从而形成具有单面极性的磁体。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采用开放磁路的充磁方式对该永磁体材料进行充磁的过程如下:提供两块待充磁的永磁体材料和一个带线圈的U型铁芯180,待充磁的永磁体材料包括第一永磁体块171和第二永磁体块172,U型铁芯180包括第一充磁端181和第二充磁端182,将第一永磁体块171放置于第一充磁端181,将第二永磁体块172放置于第二充磁端182,其中,当往U型铁芯180的线圈通入正向电流时,U型铁芯180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磁回路,使其中第一永磁体块171的端面为N极,第二永磁体块172的端面为S极,而第一永磁体块171和第二永磁体块172远离U型铁芯180的端面不形成磁极。这样,两块永磁体材料均只有一个磁极,而在该磁极的另一端不形成磁极,令其背部的磁漏达到最小。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转子上与定子配合实现转子转动的环形磁体1221e(如图15所示)也可以采用开放磁路充磁的方式,这样,环形磁体的背部一侧(即远离定子的一侧)磁漏较小,环形磁体与定子间的磁效率较高,可减小环形磁体的体积。
如图16所示,第一磁体1121包括第一极性磁体1121a和第二极性磁体1121b,第一极性磁体1121a和第二极性磁体1121b沿叶轮112的周向依次交替设置,第一极性磁体1121a和第二极性磁体1121b的极性相反,例如,当第一极性磁体1121a为N极时,第二极性磁体1121b为S极,当第一极性磁体1121a为S极时,第二极性磁体1121b为N极。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性磁体1121a和第二极性磁体1121b,均可以采用开放磁路充磁的方式实现充磁,第一极性磁体1121a仅在靠近第二磁体的1122的轴向端面上形成磁极,第二极性磁体1121b仅在靠近第二磁体的1122的轴向端面上形成磁极。
第二磁体1222包括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第三极性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沿转子1221的周向依次交替设置,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的极性相反,且,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一极性磁体1121a的极性相反,第四极性磁体1222b和第二极性磁体1121b的极性相反,例如,当第一极性磁体1121a为N极时,第三极性磁体1222a为S极,则第四极性磁体1222b的极性为N极,第二极性磁体1121b为S极;当第一极性磁体1121a为S极时,当第三极性磁体1222a为N极,第四极性磁体1222b的极性为S极,第二极性磁体1122b为N极。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均可以采用开放磁路充磁的方式实现充磁,第三极性磁体1222a仅在靠近第一极性磁体1121a的轴向端面上形成磁极,第四极性磁体1222b仅再靠近第二极性磁体1121b的轴向端面上形成磁极。
在转子1221转动的过程中,每个第一极性磁体1121a至少部分同时覆盖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每个第二极性磁体1121b至少部分同时覆盖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
在驱动机构122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在静止状态时,第一磁体1121与第二磁体1222的斥力和吸引力都处于一个直线上,此时,驱动机构122与叶轮112的转矩为零。而在运行过程中,当转子1221转动后,叶轮112在惯性作用下仍处于静止状态,使叶轮112的转动滞后于转子1221的转动,这时,转子1221上的第二磁体1222相对叶轮112上的第一磁体1121开始偏移一定的角度。在第一磁体1121和第二磁体1222错位后使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交替地位于第一极性磁体1121a和第二极性磁体1121b之间的间隙内,分别为第一极性磁体1121a和第二极性磁体1121b提供拉力及斥力以带动叶轮112转动。
这样,通过第一磁体1121和第二磁体1222传递转子1221和叶轮112间的转矩,再通过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的吸引力的作用下,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的轴向端面趋向齐平的状态,从而降低了第一对中结构130和第二对中结构140错位的幅度,提升了磁效率。
如图15所示,转子铁芯包括铁芯本体和安装台1221d,安装台1221d与铁芯本体靠近叶轮112的一端连接,安装槽1221c开设于安装台1221d上,安装槽1221c有多个,多个安装槽1221c以安装孔1231的轴线为中心圆周等距间隔设置,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依次插设于安装槽1221c内。安装台1221d呈圆台状结构或盘状结构,安装台1221d靠近叶轮112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限位槽,多个限位槽以安装孔1231的轴线为中心圆周阵列设置,第三极性磁体1222a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依次装设于安装槽1221c内,第一极性磁体1121a的位置和第四极性磁体1222b的位置对应设置,第二极性磁体1121b的位置和第三极性磁体1222a的位置对应设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8、图19所示,泵体装置310上开设有流入孔,驱动装置320上开设有避让孔3211,避让孔3211贯穿于驱动装置320,流入管350的一端与泵体装置310可拆卸连接且与流入孔3111连通,流入管350的另一端穿过避让孔3211且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孔3211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320、泵体装置310和流入管350分别为独立的部件,驱动装置320上的避让孔3211贯穿于驱动装置320,避让孔3211位于驱动装置320的轴向中心,即,避让孔3211从驱动装置320的轴向一端延伸至轴向另一端,避让孔3211的轴线与驱动装置320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在离心泵100与人体组织连接后,驱动装置320的轴向一端与人体组织相贴合且固定于相应的组织表面。
泵体装置310与驱动装置32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泵体装置310可以与驱动装置320卡接、螺纹连接或螺栓紧固连接,流入孔3111与避让孔3211同轴设置,流入孔3111位于泵体装置310靠近驱动装置320一侧的端面上。在离心泵100与人体组织连接后,泵体装置310位于驱动装置320远离人体组织的一侧(即驱动装置320与人体组织相连接的端面的相对一侧)。
流入管350的轴向一端穿过避让孔3211与流入孔3111连通,流入管350的轴向另一端从避让孔3211穿出且位于避让孔3211的外侧,离心泵100与人体组织连接后,流入管350插入人体组织内与人体的血管或心脏连通。
在离心泵100安装于人体组织的过程中,先将流入管350的一端插入人体组织内,使流入管350与人体内的血管连通,再将驱动装置320与人体组织连接,使驱动装置320固定于人体组织上,同时通过避让孔3211使驱动装置320套在流入管350上,然后将泵体装置310安装于驱动装置320远离人体组织的端面上,同时使流入孔3111与流入管350连通。在泵体装置310更换的过程中,从驱动装置320远离人体组织的端面将泵体装置310拆下以实现泵体装置310的拆卸,然后从驱动装置320远离人体组织的端面将新的泵体装置310与驱动装置320连接以实现泵体装置310的安装。在离心泵100运行的过程中,驱动装置320带动泵体装置310运行,泵体装置310产生吸力并通过流入管350将血液吸入泵体装置310内,然后通过流入管350将血液泵送回人体组织内。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泵体装置310上开设有流入孔,驱动装置320上开设有避让孔3211,流入管350穿设于避让孔3211内且与流入孔3111连通,使流入管350可以穿过驱动装置320与人体组织连通,从而使驱动装置320与人体组织连接,泵体装置310与驱动装置320远离人体组织的端面连接,与现有技术中将泵体装置310设于驱动装置320与人体组织之间的技术方案相比,可以从远离人体组织的一侧实现泵体装置310的拆装,消除了需要先将驱动装置320拆卸的步骤,减小了泵体装置310拆装引起的人体组织的损伤及手术时间。
如图19至图21所示,泵体装置310位于驱动装置320的下侧,叶轮312包括安装部3123和叶片3122,安装部3123位于叶片3122与驱动装置320之间,叶片3122与安装部3123远离驱动装置320的端面连接,安装部3123靠近驱动装置320的端面构成流体的阻挡面。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3123包括第一端面3123a和第二端面3123b,第一端面3123a为安装部3123靠近驱动装置320的端面,第一端面3123a至少部分与流入孔3111的轴向投影重合,第二端面3123b为安装部3123靠近叶片3122的端面,叶片3122与第二端面3123b连接,安装部3123靠近驱动装置320的端面构成流体的阻挡面指的是第一端面3123a完全覆盖流入孔3111的轴向投影区域,且第二端面3123b作为一个整体封闭的平面,在非流入孔轴向投影的区域不具有任何其它可供流体流通的通道。
在泵体装置310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泵体装置310位于驱动装置320的下侧,流体在重力及叶片3122的离心吸力的作用下从流入孔3111沿第一方向f1进入第一壳体311内,然后受到第一端面3123a的阻挡而朝向安装部3123的径向第二方向f2运动,再沿着安装部3123的周向侧壁朝向叶片3122第三方向f3运动,并在叶片3122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流出口流出。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泵体装置310位于驱动装置320的下侧,安装部3123位于叶片3122与驱动装置320之间,安装部3123靠近驱动装置320的端面构成流体的阻挡面,使流体在重力、叶轮312产生的离心力及阻挡面的作用下,形成单侧流动的流入道,从而使第一壳体311仅存一个泵送流体的主流道,与现有技术中形成二次流道的方案相比,可以有效降低溶血和凝血。
如图19至图21所示,叶片3122沿安装部3123的径向延伸至安装部3123的外侧形成延长段3122a,延长段3122a靠近安装部3123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避让结构3122b。
延长段3122a指的是叶片3122沿安装部3123的径向延伸指的是安装部3123外侧的部分,延长段3122a远离安装部3123的一端与安装部3123的距离x1为:3-7mm之间,具体地,距离x1为:3mm、4mm、5mm或7mm。第一避让结构3122b指的是延长段3122a靠近安装部3123的端面与第二端面3123b在轴向上间隔设置所形成的流体流通空间,具体地,延长段3122a靠近安装部3123的端面与第二端面3123b间的间隔距离x2介于0.5-3mm之间,具体地,x2长度可以为0.5mm、1mm、2mm或3mm。
由此,通过叶片3122沿安装部3123的径向延伸至安装部3123的外侧形成延长段3122a,延长段3122a靠近安装部3123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避让结构3122b,使延长段3122a与第二壳体321的内壁之间形成流体的缓冲空间,降低叶片3122转动对流体产生的剪切力。
可以理解,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叶轮312为非等高叶轮,即其叶片3122为非等高的叶片,叶片3122自其内侧端到其外侧端的长度方向,高度逐渐减小,其高度变化差范围为1mm~8mm。示例性地,5000rpm左右转速的叶轮,其叶片3122高度差等效的偏差角可设置为2°~3°,10000rpm以上转速的叶轮312,其叶片高度差等效的偏差角可设置为10°~30°。例如:叶轮312转速5000rpm左右,每个叶片3122高度差等效的偏差角是2°,叶片3122内侧端的高度为2mm,叶片3122外侧端的高度为1.3mm。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排除等高叶片3122的方案或是直线形叶片的方案,等高直线形叶轮(即叶片等高且呈直线形的叶轮)的结构和制造工艺虽简单,生产成本也相对更低。但本实施例的叶轮比等高直线形叶轮效率高、功率损耗小,更重要的是流体的加速度更平稳。高度差等效的偏差角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α=Arctan(h/s),其中,α代表高度差等效的偏差角,h代表叶片3122内侧端与外侧端的高度差,s代表叶片3122内侧端与外侧端之间的径向距离,两物体的径向距离是指两物体的连线在径向平面上的正投影长度。
如图19、图22和图23所示,泵体装置310包括第一壳体311,所述流入孔3111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311上,所述第一壳体311的端面上开设有密封槽3112,所述流入孔3111位于所述密封槽3112的内侧,所述流入管350的轴向一端插设于所述密封槽3112内,所述流入管350和所述流入孔311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流入管350与所述密封槽3112螺纹连接。
流入孔3111和密封槽3112均开设于第一壳体311靠近第二壳体321所在的端面上,密封槽3112为环形槽,流入孔3111位于密封槽3112的内侧,流入孔3111的轴线与密封槽3112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密封槽3112的开口朝向避让孔3211设置,流入管350的一端穿过驱动装置320的避让孔3211插设于密封槽3112内,流入管350的周向侧壁与密封槽3112的侧壁贴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流入管35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外螺纹,密封槽3112的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螺纹配合实现流入管350与密封槽3112的螺纹连接。可以理解,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流入管35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内螺纹,密封槽3112的内壁上开设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以实现流入管350与密封槽3112的螺纹连接。
这样,通过流入孔位于密封槽3112的内侧,流入管350与密封槽3112螺纹连接,使密封槽3112和流入管350间螺纹连接形成的螺纹槽可以血流的溢出形成阻流,从而实现了流入管350与第一壳体311间的密封。
如图19、图22和图23所示,流入管350的轴向端面与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间隔设置。
流入管350的轴向端面指的是流入管350靠近叶轮312一侧的端面,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指的密封槽3112中与密封槽3112的开口相对设置的内壁,流入管350的轴向端面与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间隔设置指的是,流入管350的轴向端面与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具有间隔距离x3,具体地,距离x3的长度介于0.5-2cm之间,具体地,可以为0.5cm、0.8cm、1.2cm、1.5cm或2cm。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流入管350的轴向端面与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间隔设置,使流入管350的轴向端面与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之间形成容置槽3112b,当血流从流入管350与密封槽3112的间隙渗入密封槽3112内时,血流可以沉积于容置槽3112b内,而血流沉积后便不再流动,从而在容置槽3112b内形成密实的血栓以形成阻流结构,从而增加了密封槽3112对流入管350的密封效果,降低了血液溢出的概率。
如图22、图23所示,该离心泵100还包括密封圈360,所述密封圈360位于所述密封槽3112内,所述密封圈360与所述流入管350的侧壁相贴合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作用力,所述密封圈360与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圈360包括金属密封圈、橡胶密封圈或硅胶密封圈中的任意一种。密封圈360位于密封槽3112的内壁和流入管350的侧壁之间,密封圈360分别与密封槽3112的内壁和流入管350的侧壁贴合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作用力。流入管350与密封槽3112连接处的位置形成螺纹槽,螺纹槽的端部与流入管350的轴向端面3511(流入管350靠近叶轮312一侧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密封圈360位于螺纹槽的端部与流入管350的轴向端面3511之间。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密封圈360与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间隔设置,使密封圈360可以在流入管350和密封槽3112的侧壁上形成阻流,防止血流未经沉积而从螺纹槽间的间隙溢出,从而使密封圈360与密封槽3112的底壁3112a间形成血流流动的死区,增加血液在密封槽3112内的沉积速度及血栓形成速度。
如图22、图23所示,所述密封槽3112的侧壁上开设有容置槽3112b,所述密封圈360嵌设于所述容置槽3112b内,所述密封圈36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3112b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3112b的位置与密封槽3112的位置对应设置,容置槽3112b开设于密封槽3112的侧壁,容置槽3112b的开口方向与密封槽3112的开口方向垂直,密封圈360的外圈容置于容置槽3112b内且与容置槽3112b的内壁贴合,密封圈360的内圈位于容置槽3112b的外侧,密封圈360的内圈与流入管350的侧壁贴合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作用力。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密封槽3112的侧壁上开设有容置槽3112b,密封圈360嵌设于容置槽3112b内,使容置槽3112b可以固定密封圈360,从而可以避免流入管350拆卸的过程中跟随流入管350抽出,进而提高流入管350拆装的便利性。
如图23所示,流入管350的轴向一端开设有第二避让结构3512,第二避让结构3512位于流入管350的内壁上,第二避让结构3512与密封槽3112和流入孔3111间的壁体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避让结构3512开设于流入管350的内壁上,第二避让结构3512包括第一面3512a和第二面3512b,第一面3512a与密封槽3112和流入孔3111间的壁体平行,第二面3512b与密封槽3112的内壁平行,且第一面3512a与密封槽3112和流入孔3111间的壁体的厚度相等,第二面3512b与密封槽3112的内壁相贴合以形成折角(例如形成L型结构)。可以理解,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面3512a和第二面3512b的夹角可以根据密封槽3112的内壁结构对应设置设置,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密封槽3112的内壁相对流入孔3111的轴向倾斜,这时,第二面3512b也可以相对流入孔3111的轴向倾斜。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流入管350的轴向一端开设有第二避让结构3512,第二避让结构3512位于流入管350的内壁上,第二避让结构3512与密封槽3112和流入孔3111间的壁体配合以形成折角,使流入管350与密封槽3112的连接缝呈现L型的结构,使血流可以在重力及叶轮312的吸力作用下从连接缝处渗入密封槽3112内,而密封槽3112内的血流难以从连接缝处溢出,增加了血液在密封槽3112内的沉积速度及血栓形成速度。
请回到图19,流入管350包括限位凸块3513,驱动装置320包括第二壳体321,避让孔3211开设于第二壳体321上,避让孔3211的轴向端面3511上开设有限位槽3212,限位凸块3513插设于限位槽3212内,限位槽3212用于止挡流入管350在周向上的转动。
流入管350包括流入管本体和限位凸块3513,限位凸块3513位于流入管本体的侧壁上。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凸块3513的数量有多个,多个限位凸块3513周向阵列设置于流入管本体的侧壁上。
避让孔3211开设于第二壳体321上且贯穿于第二壳体321,避让孔3211的轴线与第二壳体32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避让孔3211的轴向端面3511与第二壳体321远离第一壳体311的端面为同一端面,限位槽3212开设于避让孔3211的内壁上且贯穿于避让孔3211的轴向一端,限位槽3212的轮廓与限位凸块3513的轮廓对应设置。
在离心泵100的安装过程中,流入管350的一端与人体组织连接,流入管350的另一端穿过避让孔3211与密封槽3112连接,限位凸块3513插设于限位槽3212内,限位槽3212可以限定限位凸块3513在避让孔3211的周向上的运动,在泵体装置310拆卸的过程中,沿避让孔3211的周向旋动第一壳体311以实现泵体装置310的拆卸。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避让孔3211的轴向端面3511开设有限位槽3212,流入管350包括限位凸块3513,限位凸块3513插设于限位槽3212内,使限位槽3212可以限定流入管350在周向上的运动,这样,在泵体装置310螺纹拆卸的过程中,流入管350不会跟随泵体装置310转动而转动,一方面,可以避免流入管350的转动而扭伤组织,另一方面,医生不需要在靠近人体组织的一侧握紧流入管350以避免流入管350转动,从而增加了泵体装置310在体内的更换便利性。
上述实施例中的离心泵,可植入人体内辅助心脏泵血,也可以在体外作为便携式血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离心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泵体装置和所述驱动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泵体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叶轮和第一对中结构,所述叶轮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对中结构设置于所述叶轮的周向侧壁,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对中结构,所述第二对中结构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对中结构环绕所述第一对中结构设置,所述第一对中结构和所述第二对中结构相吸以使叶轮悬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中结构包括中空的容积结构和磁流体,所述容积结构沿所述叶轮的周向设置,所述磁流体位于所述容积结构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积结构呈C型槽结构,所述C型槽结构与所述叶轮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对中结构包括C型铁芯,所述C型铁芯的开口与所述C型槽的开口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槽结构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C型铁芯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齐平,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包括叶片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密闭的腔体式结构,所述叶片与所述安装部的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对中结构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延伸,所述凸起部的内侧形成所述安装部的容置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凸起部插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对中结构与所述凹槽的侧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第二壳体内,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子、安装座、轴承,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同轴上下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转子插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预紧件,所述预紧件将所述轴承和所述转子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内还设置有第一环形磁体,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泵体装置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环形磁体,所述第一环形磁体所述第二环形磁体相斥。
CN202211474221.3A 2022-11-22 2022-11-22 离心泵 Pending CN1159495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4221.3A CN115949590A (zh) 2022-11-22 2022-11-22 离心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4221.3A CN115949590A (zh) 2022-11-22 2022-11-22 离心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9590A true CN115949590A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81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4221.3A Pending CN115949590A (zh) 2022-11-22 2022-11-22 离心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495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08658C (en) Implantable blood pump
US20220042511A1 (en) Centrifugal blood pump with hydrodynamic bearing
KR101117553B1 (ko) 방수구조를 갖는 워터펌프 모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워터펌프
US7470246B2 (en) Centrifugal blood pump apparatus
EP1932552B1 (en) Disposable magnetic levitation blood pump
WO2009157408A1 (ja) 血液ポンプ装置
EP4275737A2 (en) Bearingless implantable blood pump
KR101481627B1 (ko) 워터 펌프
JP2005287599A (ja) 遠心式血液ポンプ装置
CN115949590A (zh) 离心泵
GB2498925A (en) Vane pump with magnetic coupling
CN115929685A (zh) 离心泵
US20130058813A1 (en) Waterproof fluid pump
JP3313061B2 (ja) 遠心ポンプ
CN217381017U (zh) 离心泵及其泵头结构
US8678781B2 (en) Angular oscillation centrifugal pump
KR20050008708A (ko) 특히 펌프를 위한 구동 모터
CN115978009A (zh) 离心泵
CN216343013U (zh) 泵体组件、水泵和消毒机
CN115875306A (zh) 离心泵
JP2005287598A (ja) 血液ポンプ装置
CN113586463A (zh) 一种离心式管道泵
JP2015151995A (ja) ポンプ
CA2602952A1 (en) Magnetically driven archimedes spiral screw pum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