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9559A - 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9559A
CN115949559A CN202211561517.9A CN202211561517A CN115949559A CN 115949559 A CN115949559 A CN 115949559A CN 202211561517 A CN202211561517 A CN 202211561517A CN 115949559 A CN115949559 A CN 115949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turbine
pipe
water
turbine generator
water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615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新
赵琰
王殿明
高庆忠
马艳娟
陈琳
吴世玮
解雨琪
李明洋
孙永朋
刘传宝
王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221156151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495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49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95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具体是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包括机舱,机舱布设有风电机组;风电机组的外圈设有散热单元;冷却管螺旋缠绕于风电机组外圈,冷却管的一端延伸至水箱内,冷却管的另一端通过水泵延伸至水箱内,水箱安装在机舱的上表面,水泵安装在水箱内一侧;控制水泵工作,将水箱内雨水注入到冷却管内,雨水在冷却管往复循环使用,同时冷却管与风电机组进行冷热交换,实现风电机组的散热;冷却管绕风电机组表面铺设,且贴附在风电机组的表面,能够有效将风电机组上热量带离,使得风电机组即使在夏天的高温天气下,也能够将更多的热量带离,同时在配合机舱上预留的散热孔,相互配合,促使风电机组处于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具体是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是指把风的动能转为电能。风能是一种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
在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过程中,有一部分进行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即风电机组内相邻零部件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且,该部分内能对于风电机组来讲,具有危害性,在内能无法及时排出时,内能集聚,导致风电机组的温度升高,零部件温度升高后,其强度逐渐减弱。
不仅如此,风力发电置于空旷的环境,处于完全暴露的状态,特别是夏季的温度,促使风电机组内温度骤升,对于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也是不利的;再者在风力发电系统设计时,研发人员考虑到散热问题,在机舱位置留有散热孔,且该散热孔能够缓解一部分热量散热的压力,但是对于高温的天气下,以及风电机组长时间运行下,对于机舱内风电机组散热,压力也是比较大的。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包括机舱,机舱布设有风电机组;所述风电机组的外圈设有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水箱和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螺旋缠绕于风电机组外圈,冷却管的一端延伸至水箱内,冷却管的另一端通过水泵延伸至水箱内,水箱安装在机舱的上表面,水泵安装在水箱内一侧;因风力发电设备完全暴露在环境中,在雨水天气,雨水滴落在水箱内,水箱内可以承装一部分水,且该雨水后期用于风电机组的散热,且在设计水箱的容积时,需要考虑到机舱的承受能力,使得机舱和水箱,以及雨水的重力能够在塔架承受范围内;而水箱内多余的雨水可通过长管注入到地面以下,预先承装在塔架基座上设置的雨水槽内,该雨水槽的也可以增大塔架底部的稳定性;在发电机组温度升高时,安装在风电机组上的温度传感器测量超过预期温度时,控制水泵工作,将水箱内雨水注入到冷却管内,雨水在冷却管往复循环使用,同时冷却管与风电机组进行冷热交换,实现风电机组的散热;冷却管绕风电机组表面铺设,且贴附在风电机组的表面,能够有效将风电机组上热量带离,使得风电机组即使在夏天的高温天气下,也能够将更多的热量带离,同时在配合机舱上预留的散热孔,相互配合,促使风电机组处于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优选的,所述水箱上设有引流板,引流板的表面成蜂窝孔状,且引流板的表面与风力发电机扇叶转轴轴线倾斜设置;所述水箱的上盖内凹设置,凹陷点位于上盖一侧;雨水天气,雨水冲击在引流板上,引流板增大与雨水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多的雨水粘附在引流板,之后集聚汇流入上盖的凹陷点位置,凹陷点位置开设进水孔,使得汇流的雨水流入到水箱内;该引流板的设置,在水箱被上盖封闭之后,防止水分自然蒸发,而上盖的设置,对雨水滴落至水箱内造成阻碍,为此设置引流板,引流板既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雨水,并将雨水流动到水箱内,同时引流板角度的设置,与风机叶片有一定的关联风垂直吹冲在叶片上,并通过相邻两个叶片的根部,之后冲击在引流板上,而雨水也会随风向飘动,引流板的角度设置,既可以使得雨水越过叶片的根部粘附在引流板上,同时引流板的倾斜设置,也可以降低风与引流板之间的冲击效果,减少风阻,降低对风力发电系统的振动干扰。
优选的,所述水箱包括多个槽体,每个槽体之间留有空隙,且相邻槽体之间通过管体连通;所述空隙的方向与扇叶转轴轴线方向相同;水箱通过上盖密封,这将降低了热水回流到水箱内后的散热效果,为此将水箱分成多个槽体,从冷却管回流到水箱内的热水,流入到一侧的槽体内,之后通过管体流入到下一个槽体内,且在经过管体时,热水与管体进行冷热交换,实现热水的降温,同时相邻槽体之前的空隙,使得越过叶片根部的风叶流入到空隙内,对槽体进风吹降温,也是对槽体内的水进行降温处理,提高从冷却管回流到水箱内的热水的降温效果。
优选的,所述机舱的下方塔架内设有补充单元;所述补充单元包括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一端连连通外界水泵,补水管的另一端沿塔架内侧壁铺设,延伸至机舱内,并通过阀门连通冷却管;在长时间内,没有雨水天气,同时水箱内缺少冷却用水时,此时可通过塔架底部的水泵,将塔架基座上设置的雨水槽内雨水注入到水箱内,为水箱内补充冷却水,因风力发电机所在位置一般为高坡或者荒无人烟的地方,水源很难找到,为此在塔架底部设置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槽,在水箱内液位低于预期高度时,此时电子液位计也测量到数据,需要补充水,此时控制塔架底部的水泵将雨水注入到水箱内,同时打开补水管上的阀门,该阀门为电子阀门,阀门打开,水沿着冷却管注入到水箱内,使得冷却管可以再次有效对发电机组散热降温。
优选的,所述塔架的外侧壁上下设有多层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包括环体和引风罩;所述环体固接在塔架上,环体内部呈空心状,环体的内圈一侧开设通孔,通孔与塔架上设有进风管连通,环体的外圈上固接多个引风罩,引风罩呈喇叭状,引风罩连通环体内的空心部;所述进风管的端部固接有罩体,罩体的呈圆台状,罩体的小端口朝上设置,罩体内贯穿补水管,补水管与罩体的下端密封固接,补水管与找罩体的上端间隙配合;补水管沿着塔架设置,塔架被暴晒,同时补水管自身温度也逐渐升高,此时再补充水,且补充的水沿补水管流动,水的温度也逐渐升高,水还没对发电机组降温,就在补水管内被加热,对于发电机组的散热不利,为此设置冷却单元;引风罩形状的设置,可捕获外界自然风,风沿着引风罩流动到空心状的环体内,然后沿着进风管流动到罩体内,同时罩体形状的设置,使得风压在罩体的上端逐渐增大,而这则促使引进的风温度逐渐降低,并与补水管进行冷热交换,对补水进行降温,在塔架的外圈上设置多个冷却单元,依次对补水管进行降温,从而实现补充水的温度降低。
优选的,所述罩体的上端设有延伸管,补水管沿延伸管内铺设,且延伸管内侧壁间隙配合补水管外侧壁;在罩体上设置延伸管,增大高压风对补水管的有效接触节段长度,延长补水管降温的时长,增大补充水温度降低的幅度,这有助于补充水对发电机组的降温。
优选的,所述补水管上位于罩体内的部位上设有散热板,散热板呈圆周阵列固接在补水管上;每个所述散热板上开设多条凹槽;通过设置多个散热板,使得补水管上的温度传递到散热板上,之后通过散热板与风进行冷热交换,提高补水管的降低效果,以及在散热板上设置的凹槽,增大散热板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板与风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提高补充水温度降低的幅度,也是为后期补充水对发电机组的冷却效果。
优选的,每个所述引风罩的形状呈鲨鱼鳍状;风的吹动方向是任意方向,在环体上设置多个引风罩,可捕捉到任意方向的风,同时某个时刻,有些引风罩的表面垂直与风的吹动方向,这则会增大塔架与风之间的阻力,为此将引风罩的形状设置成鲨鱼鳍状,使得冲击在引风罩表面的风,能够平缓分流,降低风与引风罩之间的阻力,从而降低塔架与风之间的阻力。
优选的,所述补水管上包裹有保温层,保温层外包裹有隔热层;将补水管稳定表面设置保温层,保温层包裹在补水管上未置于罩体和延伸管内的部位上,降低在寒冷天气,补水管被冻裂的可能性,以及再在保温层设置隔热层,降低外界温度与补水管之间进行冷热交换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冷却管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点和凸点;在冷却管表面设置凹点和凸点,增大冷却管与热源的接触面积,使得发电机组产生的热量,能够充分辐射到冷却管上,将更多的热量带离发电机组,提高散热降温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发明通过控制水泵工作,将水箱内雨水注入到冷却管内,雨水在冷却管往复循环使用,同时冷却管与风电机组进行冷热交换,实现风电机组的散热;冷却管绕风电机组表面铺设,且贴附在风电机组的表面,能够有效将风电机组上热量带离,使得风电机组即使在夏天的高温天气下,也能够将更多的热量带离,同时在配合机舱上预留的散热孔,相互配合,促使风电机组处于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2.本发明引风罩形状的设置,可捕获外界自然风,风沿着引风罩流动到空心状的环体内,然后沿着进风管流动到罩体内,同时罩体形状的设置,使得风压在罩体的上端逐渐增大,而这则促使引进的风温度逐渐降低,并与补水管进行冷热交换,对补水进行降温,在塔架的外圈上设置多个冷却单元,依次对补水管进行降温,从而实现补充水的温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机舱与水箱的配合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水箱与引流板的配合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冷却管与补水管的配合立体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发电机组与补水管的配合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塔架与补水管的配合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塔架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补水管与散热板的配合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引风罩的立体图。
图中:机舱1、风电机组2、水箱3、冷却管4、引流板5、槽体6、管体7、空隙9、补水管10、环体11、引风罩12、进风管13、罩体14、延伸管15、散热板16、凹槽17、塔架1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包括机舱1,机舱1布设有风电机组2;所述风电机组2的外圈设有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水箱3和冷却管4;所述冷却管4螺旋缠绕于风电机组2外圈,冷却管4的一端延伸至水箱3内,冷却管4的另一端通过水泵延伸至水箱3内,水箱3安装在机舱1的上表面,水泵安装在水箱3内一侧;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计一种高效的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因风力发电设备完全暴露在环境中,在雨水天气,雨水滴落在水箱3内,水箱3内可以承装一部分水,且该雨水后期用于风电机组2的散热,且在设计水箱3的容积时,需要考虑到机舱1的承受能力,使得机舱1和水箱3,以及雨水的重力能够在塔架18承受范围内;而水箱3内多余的雨水可通过长管注入到地面以下,预先承装在塔架18基座上设置的雨水槽内,该雨水槽的也可以增大塔架18底部的稳定性;在发电机组温度升高时,安装在风电机组2上的温度传感器测量超过预期温度时,控制水泵工作,将水箱3内雨水注入到冷却管4内,雨水在冷却管4往复循环使用,同时冷却管4与风电机组2进行冷热交换,实现风电机组2的散热;冷却管4绕风电机组2表面铺设,且贴附在风电机组2的表面,能够有效将风电机组2上热量带离,使得风电机组2即使在夏天的高温天气下,也能够将更多的热量带离,同时在配合机舱1上预留的散热孔,相互配合,促使风电机组2处于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参照图2,所述水箱3上设有引流板5,引流板5的表面成蜂窝孔状,且引流板5的表面与风力发电机扇叶转轴轴线倾斜设置;所述水箱3的上盖内凹设置,凹陷点位于上盖一侧;雨水天气,雨水冲击在引流板5上,引流板5增大与雨水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多的雨水粘附在引流板5,之后集聚汇流入上盖的凹陷点位置,凹陷点位置开设进水孔,使得汇流的雨水流入到水箱3内;该引流板5的设置,在水箱3被上盖封闭之后,防止水分自然蒸发,而上盖的设置,对雨水滴落至水箱3内造成阻碍,为此设置引流板5,引流板5既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雨水,并将雨水流动到水箱3内,同时引流板5角度的设置,与风机叶片有一定的关联风垂直吹冲在叶片上,并通过相邻两个叶片的根部,之后冲击在引流板5上,而雨水也会随风向飘动,引流板5的角度设置,既可以使得雨水越过叶片的根部粘附在引流板5上,同时引流板5的倾斜设置,也可以降低风与引流板5之间的冲击效果,减少风阻,降低对风力发电系统的振动干扰。
参照图1,所述水箱3包括多个槽体6,每个槽体6之间留有空隙9,且相邻槽体6之间通过管体7连通;所述空隙9的方向与扇叶转轴轴线方向相同;水箱3通过上盖密封,这将降低了热水回流到水箱3内后的散热效果,为此将水箱3分成多个槽体6,从冷却管4回流到水箱3内的热水,流入到一侧的槽体6内,之后通过管体7流入到下一个槽体6内,且在经过管体7时,热水与管体7进行冷热交换,实现热水的降温,同时相邻槽体6之前的空隙9,使得越过叶片根部的风叶流入到空隙9内,对槽体6进风吹降温,也是对槽体6内的水进行降温处理,提高从冷却管4回流到水箱3内的热水的降温效果。
参照图5和图6,所述机舱1的下方塔架18内设有补充单元;所述补充单元包括补水管10;所述补水管10的一端连连通外界水泵,补水管10的另一端沿塔架18内侧壁铺设,延伸至机舱1内,并通过阀门连通冷却管4;在长时间内,没有雨水天气,同时水箱3内缺少冷却用水时,此时可通过塔架18底部的水泵,将塔架18基座上设置的雨水槽内雨水注入到水箱3内,为水箱3内补充冷却水,因风力发电机所在位置一般为高坡或者荒无人烟的地方,水源很难找到,为此在塔架18底部设置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槽,在水箱3内液位低于预期高度时,此时电子液位计也测量到数据,需要补充水,此时控制塔架18底部的水泵将雨水注入到水箱3内,同时打开补水管10上的阀门,该阀门为电子阀门,阀门打开,水沿着冷却管4注入到水箱3内,使得冷却管4可以再次有效对发电机组散热降温。
参照图5和图6,所述塔架18的外侧壁上下设有多层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包括环体11和引风罩12;所述环体11固接在塔架18上,环体11内部呈空心状,环体11的内圈一侧开设通孔,通孔与塔架18上设有进风管13连通,环体11的外圈上固接多个引风罩12,引风罩12呈喇叭状,引风罩12连通环体11内的空心部;所述进风管13的端部固接有罩体14,罩体14的呈圆台状,罩体14的小端口朝上设置,罩体14内贯穿补水管10,补水管10与罩体14的下端密封固接,补水管10与找罩体14的上端间隙配合;补水管10沿着塔架18设置,塔架18被暴晒,同时补水管10自身温度也逐渐升高,此时再补充水,且补充的水沿补水管10流动,水的温度也逐渐升高,水还没对发电机组降温,就在补水管10内被加热,对于发电机组的散热不利,为此设置冷却单元;引风罩12形状的设置,可捕获外界自然风,风沿着引风罩12流动到空心状的环体11内,然后沿着进风管13流动到罩体14内,同时罩体14形状的设置,使得风压在罩体14的上端逐渐增大,而这则促使引进的风温度逐渐降低,并与补水管10进行冷热交换,对补水进行降温,在塔架18的外圈上设置多个冷却单元,依次对补水管10进行降温,从而实现补充水的温度降低。
参照图6,所述罩体14的上端设有延伸管15,补水管10沿延伸管15内铺设,且延伸管15内侧壁间隙配合补水管10外侧壁;在罩体14上设置延伸管15,增大高压风对补水管10的有效接触节段长度,延长补水管10降温的时长,增大补充水温度降低的幅度,这有助于补充水对发电机组的降温。
参照图6和图7,所述补水管10上位于罩体14内的部位上设有散热板16,散热板16呈圆周阵列固接在补水管10上;每个所述散热板16上开设多条凹槽17;通过设置多个散热板16,使得补水管10上的温度传递到散热板16上,之后通过散热板16与风进行冷热交换,提高补水管10的降低效果,以及在散热板16上设置的凹槽17,增大散热板16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板16与风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提高补充水温度降低的幅度,也是为后期补充水对发电机组的冷却效果。
参照图8,每个所述引风罩12的形状呈鲨鱼鳍状;风的吹动方向是任意方向,在环体11上设置多个引风罩12,可捕捉到任意方向的风,同时某个时刻,有些引风罩12的表面垂直与风的吹动方向,这则会增大塔架18与风之间的阻力,为此将引风罩12的形状设置成鲨鱼鳍状,使得冲击在引风罩12表面的风,能够平缓分流,降低风与引风罩12之间的阻力,从而降低塔架18与风之间的阻力。
参照图7:所述补水管10上包裹有保温层,保温层外包裹有隔热层;将补水管10稳定表面设置保温层,保温层包裹在补水管10上未置于罩体14和延伸管15内的部位上,降低在寒冷天气,补水管10被冻裂的可能性,以及再在保温层设置隔热层,降低外界温度与补水管10之间进行冷热交换的效果。
实施例二:
对比实施例一,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冷却管4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点和凸点;在冷却管4表面设置凹点和凸点,增大冷却管4与热源的接触面积,使得发电机组产生的热量,能够充分辐射到冷却管4上,将更多的热量带离发电机组,提高散热降温效果。
工作原理:因风力发电设备完全暴露在环境中,在雨水天气,雨水滴落在水箱3内,水箱3内可以承装一部分水,且该雨水后期用于风电机组2的散热,且在设计水箱3的容积时,需要考虑到机舱1的承受能力,使得机舱1和水箱3,以及雨水的重力能够在塔架18承受范围内;而水箱3内多余的雨水可通过长管注入到地面以下,预先承装在塔架18基座上设置的雨水槽内,该雨水槽的也可以增大塔架18底部的稳定性;在发电机组温度升高时,安装在风电机组2上的温度传感器测量超过预期温度时,控制水泵工作,将水箱3内雨水注入到冷却管4内,雨水在冷却管4往复循环使用,同时冷却管4与风电机组2进行冷热交换,实现风电机组2的散热;冷却管4绕风电机组2表面铺设,且贴附在风电机组2的表面,能够有效将风电机组2上热量带离,使得风电机组2即使在夏天的高温天气下,也能够将更多的热量带离,同时在配合机舱1上预留的散热孔,相互配合,促使风电机组2处于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雨水天气,雨水冲击在引流板5上,引流板5增大与雨水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多的雨水粘附在引流板5,之后集聚汇流入上盖的凹陷点位置,凹陷点位置开设进水孔,使得汇流的雨水流入到水箱3内;该引流板5的设置,在水箱3被上盖封闭之后,防止水分自然蒸发,而上盖的设置,对雨水滴落至水箱3内造成阻碍,为此设置引流板5,引流板5既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雨水,并将雨水流动到水箱3内,同时引流板5角度的设置,与风机叶片有一定的关联风垂直吹冲在叶片上,并通过相邻两个叶片的根部,之后冲击在引流板5上,而雨水也会随风向飘动,引流板5的角度设置,既可以使得雨水越过叶片的根部粘附在引流板5上,同时引流板5的倾斜设置,也可以降低风与引流板5之间的冲击效果,减少风阻,降低对风力发电系统的振动干扰;
水箱3通过上盖密封,这将降低了热水回流到水箱3内后的散热效果,为此将水箱3分成多个槽体6,从冷却管4回流到水箱3内的热水,流入到一侧的槽体6内,之后通过管体7流入到下一个槽体6内,且在经过管体7时,热水与管体7进行冷热交换,实现热水的降温,同时相邻槽体6之前的空隙9,使得越过叶片根部的风叶流入到空隙9内,对槽体6进风吹降温,也是对槽体6内的水进行降温处理,提高从冷却管4回流到水箱3内的热水的降温效果;
在长时间内,没有雨水天气,同时水箱3内缺少冷却用水时,此时可通过塔架18底部的水泵,将塔架18基座上设置的雨水槽内雨水注入到水箱3内,为水箱3内补充冷却水,因风力发电机所在位置一般为高坡或者荒无人烟的地方,水源很难找到,为此在塔架18底部设置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槽,在水箱3内液位低于预期高度时,此时电子液位计也测量到数据,需要补充水,此时控制塔架18底部的水泵将雨水注入到水箱3内,同时打开补水管10上的阀门,该阀门为电子阀门,阀门打开,水沿着冷却管4注入到水箱3内,使得冷却管4可以再次有效对发电机组散热降温;
补水管10沿着塔架18设置,塔架18被暴晒,同时补水管10自身温度也逐渐升高,此时再补充水,且补充的水沿补水管10流动,水的温度也逐渐升高,水还没对发电机组降温,就在补水管10内被加热,对于发电机组的散热不利,为此设置冷却单元;引风罩12形状的设置,可捕获外界自然风,风沿着引风罩12流动到空心状的环体11内,然后沿着进风管13流动到罩体14内,同时罩体14形状的设置,使得风压在罩体14的上端逐渐增大,而这则促使引进的风温度逐渐降低,并与补水管10进行冷热交换,对补水进行降温,在塔架18的外圈上设置多个冷却单元,依次对补水管10进行降温,从而实现补充水的温度降低;
在罩体14上设置延伸管15,增大高压风对补水管10的有效接触节段长度,延长补水管10降温的时长,增大补充水温度降低的幅度,这有助于补充水对发电机组的降温;通过设置多个散热板16,使得补水管10上的温度传递到散热板16上,之后通过散热板16与风进行冷热交换,提高补水管10的降低效果,以及在散热板16上设置的凹槽17,增大散热板16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板16与风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提高补充水温度降低的幅度,也是为后期补充水对发电机组的冷却效果;
风的吹动方向是任意方向,在环体11上设置多个引风罩12,可捕捉到任意方向的风,同时某个时刻,有些引风罩12的表面垂直与风的吹动方向,这则会增大塔架18与风之间的阻力,为此将引风罩12的形状设置成鲨鱼鳍状,使得冲击在引风罩12表面的风,能够平缓分流,降低风与引风罩12之间的阻力,从而降低塔架18与风之间的阻力;将补水管10稳定表面设置保温层,保温层包裹在补水管10上未置于罩体14和延伸管15内的部位上,降低在寒冷天气,补水管10被冻裂的可能性,以及再在保温层设置隔热层,降低外界温度与补水管10之间进行冷热交换的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包括机舱(1),机舱(1)布设有风电机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组(2)的外圈设有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水箱(3)和冷却管(4);所述冷却管(4)螺旋缠绕于风电机组(2)外圈,冷却管(4)的一端延伸至水箱(3)内,冷却管(4)的另一端通过水泵延伸至水箱(3)内,水箱(3)安装在机舱(1)的上表面,水泵安装在水箱(3)内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3)上设有引流板(5),引流板(5)的表面成蜂窝孔状,且引流板(5)的表面与风力发电机扇叶转轴轴线倾斜设置;所述水箱(3)的上盖内凹设置,凹陷点位于上盖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3)包括多个槽体(6),每个槽体(6)之间留有空隙(9),且相邻槽体(6)之间通过管体(7)连通;所述空隙(9)的方向与扇叶转轴轴线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1)的下方塔架内设有补充单元;所述补充单元包括补水管(10);所述补水管(10)的一端连连通外界水泵,补水管(10)的另一端沿塔架内侧壁铺设,延伸至机舱(1)内,并通过阀门连通冷却管(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架的外侧壁上下设有多层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包括环体(11)和引风罩(12);所述环体(11)固接在塔架上,环体(11)内部呈空心状,环体(11)的内圈一侧开设通孔,通孔与塔架上设有进风管(13)连通,环体(11)的外圈上固接多个引风罩(12),引风罩(12)呈喇叭状,引风罩(12)连通环体(11)内的空心部;所述进风管(13)的端部固接有罩体(14),罩体(14)的呈圆台状,罩体(14)的小端口朝上设置,罩体(14)内贯穿补水管(10),补水管(10)与罩体(14)的下端密封固接,补水管(10)与找罩体(14)的上端间隙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4)的上端设有延伸管(15),补水管(10)沿延伸管(15)内铺设,且延伸管(15)内侧壁间隙配合补水管(10)外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10)上位于罩体(14)内的部位上设有散热板(16),散热板(16)呈圆周阵列固接在补水管(10)上;每个所述散热板(16)上开设多条凹槽(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引风罩(12)的形状呈鲨鱼鳍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10)上包裹有保温层,保温层外包裹有隔热层。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4)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点和凸点。
CN202211561517.9A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Pending CN1159495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61517.9A CN115949559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61517.9A CN115949559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9559A true CN115949559A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89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61517.9A Pending CN115949559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4955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3801B (zh) 气流发电系统及方法
CN201187414Y (zh) 一种烟囱式太阳能和风能集合发电装置
EA014198B1 (ru) Ветроэнергоустановка (варианты)
CN103994026B (zh) 太阳能热风发电装置
CN208763825U (zh) 一种便于安装固定的风力发电用冷却装置
CN107041280A (zh) 一种沙漠取水灌溉系统
CN206310982U (zh) 带有风机辅助的太阳能增强型冷却塔
CN115949559A (zh) 一种风电机组散热装置
CN105781900A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及通风散热系统
CN112483322A (zh) 一种重力风发电装置
CN105508141B (zh) 依附于建筑物外墙的发电装置
CN110905737A (zh) 一种利用压力控制降温主动升温提高转速的装置
JPH0688565A (ja) 風力取出し装置
CN106338134A (zh) 空调外机废热与风能综合利用装置
CN208366106U (zh) 一种设备冷却塔
CN114856943A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机舱散热循环通风系统
KR20110129249A (ko) 고층 건물을 이용한 풍력발전장치
CN110242507A (zh) 一种利用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空气能发电装置
CN105041587B (zh) 一种适用于山体的太阳能热气流冷风复合发电系统
CN102322410B (zh) 利用太阳能形成热气流发电的方法
CN203892121U (zh) 太阳能热风发电装置
WO2016008179A1 (zh) 自造风风力发电系统
CN103527415B (zh) 建筑分布复合式风力发电机组
CN203146248U (zh) 基于温室大棚的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装置
CN206094444U (zh) 一种空调外机废热利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