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3255A - 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33255A
CN115933255A CN202211728878.8A CN202211728878A CN115933255A CN 115933255 A CN115933255 A CN 115933255A CN 202211728878 A CN202211728878 A CN 202211728878A CN 115933255 A CN115933255 A CN 115933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plitting
light splitting
assembly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288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晓辉
康报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2887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332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33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332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所述分光组件包括:分光件,所述分光件具有收容空间,以收容发光元件;及多个导光件,所述多个导光件间隔设置且承载于所述分光件,且所述多个导光件用于接收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并将所述光束导出。本申请提供的分光组件能够通过分解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来增加发光点数量,以降低发光元件的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Emitting Diode,Mini LE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Mini LED液晶模组显示器中LED设计排布间距较小,LED数量多,从而导致了Mini LED液晶模组显示器的成本过高。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分光组件,所述分光组件包括:
分光件,所述分光件具有收容空间,以收容发光元件;及
多个导光件,所述多个导光件间隔设置且承载于所述分光件,且所述多个导光件用于接收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并将所述光束导出。
其中,所述分光件具有多个安装槽及多个过光孔,所述多个安装槽环设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导光件;所述过光孔用于连通所述安装槽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过光孔在靠近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所述安装槽一侧的内径。
其中,所述导光件具有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过光孔的中心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α满足:30°≤α≤60°。
其中,所述分光件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壁包括:
顶壁,所述顶壁呈弧形,且沿背离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的方向凹设,所述弧形关于所述顶壁的中心对称;
所述多个导光件与所述顶壁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
其中,所述分光件包括:
分光本体,所述分光本体具有所述收容空间;及
光学反射层,所述光学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分光本体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壁,所述光学反射层的厚度h1满足:0.01mm≤h1≤0.05mm。
其中,所述分光件具有端面,所述收容空间贯穿所述端面,所述端面用于连接于灯板的承载面,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端面,且所述安装槽的开口朝向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导光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且所述导光件显露于所述安装槽的一侧。
其中,所述分光组件还包括:
粘结胶,所述粘结胶设置于所述端面,且避开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及所述导光件设置,用于粘结所述分光件与所述灯板,所述粘结胶与所述导光件之间的间隙h2满足:0.2mm≤h2≤0.5mm。
其中,所述分光组件还包括:
光学胶,所述光学胶设于所述分光件,用于固定所述导光件。
本申请提供的分光组件通过分光件收容发光元件,以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在所述分光件的收容空间内传输,并通过所述多个导光件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导出为多个独立的光束,从而实现一个所述分光组件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光束出射,即,增加了所述分光组件的发光点数量,进而保证所述分光组件应用于背光模组时,整个背光模组的发光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了所述发光元件的用量,以降低了成本。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分光组件能够通过分解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来增加发光点数量,以降低发光元件的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灯板,所述灯板具有承载面;
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面;及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多个分光组件,一个所述分光组件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且连接于所述承载面。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所述分光组件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分解后导出为多个独立的光束,从而实现一个所述分光组件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光束出射,即,增加了所述分光组件的发光点数量,进而保证整个背光模组的发光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了所述发光元件的用量,以降低了成本。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
背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透光部,每个所述透光部具有多个透光子部;及
如第二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灯板连接于所述背板,且所述背光模组的每个所述分光件对应一个所述透光部设置,且一个所述导光件对应一个所述透光子部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每个所述分光组件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且用于出射多束光束至所述显示面板,利用所述背光模组中每个所述分光组件用于将一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光束并引导入所述显示模组的模组光腔,保证所述显示模组出射光束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极大减少发光元件的用量(例如减少2倍、或3倍、或4倍、或4倍以上),从而降低整个显示模组1的成本,进而有利于产品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分光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分光组件与发光元件及灯板的配合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剖面后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分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粘结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沿C-C线的剖面后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显示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沿D-D线剖面后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显示模组的光路传播示意图。
图17为图14中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5中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显示模组1;背光模组10;分光组件11;分光件111;收容空间1111;安装槽1112;过光孔1113;顶壁1114;分光本体1115;光学反射层1116;端面1117;导光件112;入光面1121;粘结胶113;光学胶114;灯板12;承载面121;孔组122;导光孔1221;发光元件13;背板20;透光部21;透光子部211;本体部22;光学反光涂层23;显示面板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分光组件11。请参照一并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分光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分光组件与发光元件及灯板的配合连接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沿A-A线剖面后倒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组件11包括分光件111及多个导光件112。所述分光件111具有收容空间1111,以收容发光元件13。所述多个导光件112间隔设置且承载于所述分光件111,且所述多个导光件112用于接收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并将所述光束导出。其中,为便于示意,图4为图3中沿A-A线剖面后旋转180°进行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组件11应用于显示模组1(参阅图15),具体应用于显示模组1中的背光模组10(参阅图12)。举例而言,所述分光组件11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手机的显示模组、平板电脑的显示模组、笔记本电脑的显示模组、掌上电脑的显示模组、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的显示模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的显示模组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件111具有收容空间1111,以使所述分光件111能够收容发光元件13(参阅图4)。所述收容空间1111为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在所述分光件111内部传播的空间。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在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部可以但不限于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等。可选地,所述分光件111的结构类似于盒状结构,可称为分光盒。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13可以但不限于为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EmittingDiode,mini LED)、或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 LED)、或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发光元件13为mini LED进行示例性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导光件112间隔设置且承载于所述分光件111,所述导光件112可透光,可将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线进行传输。所述导光件112的材料为导光材料,比如,所述导光件112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透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能够入射至所述多个导光件112,从而使所述分光组件11通过所述多个导光件112出射多个互相独立的光束,以呈现出与所述导光件112数量相同的发光点。由于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的多个光束相互独立,从所述分光组件11的外部看呈现为多个发光的点状光源,因此,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的多个互相独立的光束也称为发光点,且所述发光点的数量与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的光束的数量相同,即所述发光点的数量与所述导光件112的数量相同。当所述分光组件11应用于所述背光模组10时,所述背光模组10通过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光束,因此,所述分光组件11的发光点数量即为所述背光模组10的发光点数量。当所述分光组件11应用于显示模组1时,每个所述分光组件11用于将一个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光束并引导入所述显示模组1的模组光腔(关于模组光腔具体请参照后续对显示模组1的介绍),保证所述显示模组1出射光束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极大减少发光元件13的用量(例如减少2倍、或3倍、或4倍、或4倍以上),从而降低整个显示模组1的成本,进而有利于产品推广。
可选地,所述多个导光件112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结、或嵌入、或卡接等方式设置于所述分光件111,只要能够实现将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导出即可。
可选地,在一个分光组件11中,所述导光件11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举例而言,所述导光件112的数量可以为但不限于为2个、或3个、或4个、或4个以上等。只要通过设置所述导光件112能够使得一个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的光束大于或等于2个即可。相关技术中利用一个发光元件13出射一个光束,那么,得到N个光束则需要N个发光元件13。当所述导光件112的数量为N个时,其中,N≥2,则,所述一个分光组件11出射的光束为N个,那么,在获得相同数目的光束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光组件11相较于相关技术可减少发光元件13的数目,具体为减小了N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所述分光件111收容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以使得所述分光组件11能够通过所述多个导光件112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后导出为多个互相独立的光束。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一个所述分光件111收容所述发光元件13的数量为m,一个所述分光件111中所述导光件112的数量为n,其中,n>m,m≥2。举例而言,m可以为但不限于为2、或3、或3以上等,相应的n为大于m的任意数值。一个所述分光件111收容数量为m的发光元件13,只要所述导光件112的数量n大于收容于所述分光件111的收容空间1111内的所述发光元件13的数量m,能够增加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的光束数量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以一个所述分光件111收容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进行示意性说明,可以理解地,一个所述分光件111收容其它数量的所述发光元件13也应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分光组件11,所述分光组件11通过分光件111收容发光元件13,以使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在所述分光件111的收容空间1111内传输,并通过所述多个导光件112将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导出为多个独立的光束,从而实现一个所述分光组件11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光束出射,即,增加了所述分光组件11的发光点数量,进而保证所述分光组件11应用于背光模组10时,整个背光模组10的发光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了所述发光元件13的用量,以降低了成本。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分光组件11能够通过分解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来增加发光点数量,以降低发光元件13的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请再次参照图2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件111具有多个安装槽1112及多个过光孔1113。所述多个安装槽1112环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所述安装槽1112用于安装所述导光件112。所述过光孔1113用于连通所述安装槽1112与所述收容空间1111,所述过光孔1113在靠近所述收容空间1111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所述安装槽1112一侧的内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环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所述多个安装槽1112安装所述多个导光件112,且一个所述安装槽1112对应安装一个所述导光件112。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1112收容所述导光件112的部分,或者,所述安装槽1112收容整个所述导光件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过光孔1113用于连通所述安装槽1112及所述收容空间1111,以使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能够通过所述过光孔1113入射至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112的所述导光件112,并通过所述导光件112导出。
进一步地,所述过光孔1113在靠近所述收容空间1111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所述安装槽1112一侧的内径,以使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从所述收容空间1111一侧经由所述过光孔1113入射至所述安装槽1112内时,所述分光件111限定所述过光孔1113的内壁使得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外径变小,从而使得光束集中,提高了光束能量,进而使得进入所述安装槽1112并进入所述导光件112的光束亮度更高,提高了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多个独立的光束的亮度。
可选地,所述过光孔1113在靠近所述收容空间1111一侧的孔径到靠近所述安装槽1112一侧的内径连续变小,或者,所述分光件111限定所述过光孔1113的内壁呈阶梯结构等。
可选地,过光孔1113内部设置有聚焦透镜,用于将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的光束会聚至所述安装槽1112内,以提高进入所述导光件112的光束的亮度。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及图5,图5为图4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112具有入光面1121,所述入光面1121与所述过光孔1113的中心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α满足:30°≤α≤6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112具有入光面1121,所述入光面1121设于所述导光件112靠近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一端,且所述入光面1121朝向所述过光孔1113设置,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经由所述过光孔1113入射至所述入光面1121,以从所述导光件112与所述入光面1121相背设置的顶部出射。
其中,所述入光面1121与所述过光孔1113的中心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α满足:30°≤α≤60°,以使得所述导光件112能够将光束折射后从所述顶部出射,从而使得光损少。举例而言,所述夹角α可以但不限于为30°、或35°、或40°、或45°、或50°、或55°、或60°、或位于上述范围的任意角度值。若所述夹角α小于30°或大于60°,会使得光束在所述入光面1121处发生较多的反射,或者,在所述入光面1121折射后进入所述导光件112后从所述导光件112的侧壁出射,从而发生了光线损失,进而影响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光束的效果。因此,所述夹角α满足:30°≤α≤60°,能够使得光束在所述入光面1121折射后从所述顶部出射,从而使得光损少。
请再次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件111限定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内壁包括顶壁1114。所述顶壁1114呈弧形,且沿背离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开口的方向凹设。所述弧形关于所述顶壁1114的中心对称。所述多个导光件112与所述顶壁1114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分光组件11应用于背光模组10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发光元件13与所述顶壁1114相对设置,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会在所述顶壁1114上发生反射,所述顶壁1114呈弧形,且沿背离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开口的方向凹设,即沿背离所述发光元件13的方向凹设,有利于光束的反射。其中,所述顶壁1114由于呈现弧形,且用于反射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因此所述顶壁1114也被称为反射穹顶。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关于所述顶壁1114的中心对称,有利于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在所述顶壁1114能够均匀反射。其中,当所述分光组件11应用于背光模组10时,所述发光元件13在所述顶壁1114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顶壁1114的中心。
此外,所述多个导光件112与所述顶壁1114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即所述多个导光件112与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发光元件13的距离相同,从而使得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在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传输后进入所述多个导光件112的光线均匀,进而使得所述多个导光件112出光均匀,即提高了所述分光组件11的出光效果。
请参照图6及图7,图6为图4中分光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沿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件111包括分光本体1115及光学反射层1116。所述分光本体1115具有所述收容空间1111。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设置于所述分光本体1115限定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内壁。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厚度h1满足:0.01mm≤h1≤0.0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用于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进行反射,以辅助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进入所述过光孔1113。具体地,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设置于所述分光本体1115限定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内壁。此外,当所述分光组件11应用于背光模组10时,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还设置于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的灯板12在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的表面,且避开所述发光元件13设置,以用于反射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
可选地,所述分光本体1115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塑胶、或橡胶、或金属等,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包括硫酸钡、玻璃、银、铝等。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厚度h1满足:0.01mm≤h1≤0.05mm,以使得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能够更好地粘附于所述分光本体1115限定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内壁,且反光效果好。举例而言,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厚度h1可以但不限于为0.01mm、或0.02mm、或0.03mm、或0.04mm、或0.05mm、或位于以上区间的任意一数值。若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厚度h1小于0.01mm,则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容易透光,以使得所述分光本体1115吸收部分光束,从而导致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反射效果不佳,进而导致所述分光组件11的出光效果不佳。若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厚度h1大于0.05mm,则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过厚,容易从所述分光本体1115上脱落,或者,容易产生凹坑,从而使得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反射效果不佳,进而导致所述分光组件11的出光效果不佳。因此,所述光学反射层1116的厚度h1满足:0.01mm≤h1≤0.05mm,能够提高所述分光组件11的出光效果。
请再次参照图2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件111具有端面1117,所述收容空间1111贯穿所述端面1117。所述端面1117用于连接灯板12的承载面121。所述安装槽1112贯穿所述端面1117,且所述安装槽1112的开口朝向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导光件112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112,且所述导光件112显露于所述安装槽1112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槽1112的开口朝向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开口朝向相同,且所述收容空间1111贯穿所述端面1117,因此,当所述分光组件11应用于背光模组10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发光元件13出射光线的方向与所述多个导光件112出射光线的方向相反,有利于所述分光件111将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反射至所述多个导光件112,从而将一束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光束出射。
此外,所述分光组件11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设置于所述分光件111的所述端面1117,所述定位件用于辅助所述分光件111固定于灯板12,以使得所述定位件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选地,所述定位件设于所述端面1117的四个端角。
此外,所述分光件111具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凹设于所述端面1117,用于减料,从而使得所述分光件111的重量更轻,有利于轻量化设计,且所述分光件111限定所述凹槽的内壁能够通过弹性变形抵御外力,从而使得所述分光件111的结构更加稳定。
请参照图4、图8及图9,图8为图4中粘结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4中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组件11还包括粘结胶113。所述粘结胶113设置于所述端面1117,且避开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开口及所述导光件112设置,用于粘结所述分光件111与所述灯板12。所述粘结胶113与所述导光件112之间的间隙h2满足:0.2mm≤h2≤0.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粘结胶113用于将所述分光件111粘结于灯板12,由于所述粘结胶113设置于所述端面1117且避开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开口设置,因此,所述粘结胶113也称为口字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粘结胶113避开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开口及所述导光件112设置,以避免影响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的反射及出射。
进一步地,所述粘结胶113与所述导光件112之间的间隙h2满足:0.2mm≤h2≤0.5mm,即所述粘结胶113具有与所述导光件112间隙配合的孔,有利于将所述粘结胶113粘结于所述端面1117。举例而言,所述粘结胶113与所述导光件112之间的间隙h2可以但不限于为0.2mm、或0.3mm、或0.4mm、或0.5mm、或为上述范围内任意数值。若所述粘结胶113与所述导光件112之间的间隙h2小于0.2mm,则容易导致所述粘结胶113在粘附于所述端面1117的过程中粘结到所述导光件112上,从而导致所述粘结胶113受损。若所述粘结胶113与所述导光件112之间的间隙h2大于0.5mm,则所述粘结胶113上与所述导光件112间隙配合的孔过大,从而导致所述粘结胶113与所述端面1117粘结的部分过少,进而使得所述粘结胶113将所述分光件111粘结于灯板12上不够稳定。因此,所述粘结胶113与所述导光件112之间的间隙h2满足:0.2mm≤h2≤0.5mm,既有利于所述粘结胶113粘结于所述端面1117,又有利于所述粘结胶113稳定地将所述分光件111粘结于灯板12上。
可选地,当所述分光组件11还包括定位件时,所述粘结胶113还设有与所述定位件间隙配合的孔,以避免所述定位件影响所述粘结胶113。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粘结胶113还可以设于灯板12用于安装所述分光组件11的区域。
请再次参照图2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组件11还包括光学胶114。所述光学胶114设于所述分光件111,用于固定所述导光件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光学胶114将所述导光件112固定于所述分光件111上,既能够起到固定所述导光件112的作用,还不会影响所述导光件112对光束的导光。
可选地,所述光学胶114可以但不限于为硅胶(silicone adhesive)、或光学透明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或光学感压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或聚氨酯活性(Polyurethane reactive,PUR)胶、或聚氨酯(Polyurethane,PU)胶、或其他合适的光学级胶材。
可选地,当所述分光件111具有多个安装槽1112时,所述光学胶114设于所述安装槽1112内,以固定所述导光件112。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请参照图10、图11及图12,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沿C-C线剖面后倒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灯板12、多个发光元件13及如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多个分光组件11。所述灯板12具有承载面121。所述多个发光元件13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面121。一个所述分光组件11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设置,且连接于所述承载面121。其中,为便于示意,图12为图10中沿C-C线剖面后旋转180°进行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所述分光组件11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设置,是指所述分光组件11中分光件111收容所述发光元件13。
可选地,所述发光元件13可以但不限于直接打件至所述灯板12上、或者插接于所述灯板12上等。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一个所述分光组件11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设置,是指所述发光元件13的发出的光束直接入射至所述分光组件11,所述分光组件11为具有多个导光路径的结构,以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为多个路径导出,以实现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光束。举例而言,所述分光组件11包括导光条及多个导光部,所述多个导光部间隔凸设于所述导光条的同一表面,所述导光条的一端对应所述发光元件13设置,以接收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并将所述光束经由所述多个导光部出射,以形成多个独立的光束。可以理解地,所述分光组件11包括导光条及多个导光部仅为示意性举例,并未对所述分光组件11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只要所述分光组件11能够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并导出多个独立的光束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10通过所述分光组件11将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后导出为多个独立的光束,从而实现一个所述分光组件11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光束出射,即,增加了所述分光组件11的发光点数量,进而保证整个背光模组10的发光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了所述发光元件13的用量,以降低了成本。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请一并参照图13、图14、图15及图16,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显示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沿D-D线剖面后倒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显示模组的光路传播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1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30及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背光模组10。其中,为便于示意,图15为图13中沿D-D线剖面后旋转180°进行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分光组件11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设置,且用于出射多束光束至所述显示面板30。本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1,利用所述背光模组10中每个所述分光组件11用于将一个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光束并引导入所述显示模组1的模组光腔,保证所述显示模组1出射光束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极大减少发光元件13的用量(例如减少2倍、或3倍、或4倍、或4倍以上),从而降低整个显示模组1的成本,进而有利于产品推广。
其中,所述模组光腔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与所述显示面板30之间。
请一并参照图14、图15、图16及图17,图17为图14中灯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灯板12具有多个孔组122。每个所述孔组122包括多个导光孔1221,每个孔组122对应一个分光组件11。所述孔组122用于透过所述分光组件11出射的光束,且一个所述导光孔1221对应透过一束光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分光组件11将对应设置的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后导出为多个独立的光束,并从对应设置的所述孔组122出射,且一个所述导光孔1221对应透过一束光束。
可选地,所述分光组件11的导光件112对应所述导光孔1221设置,且穿设所述导光孔1221,以将光束经由所述导光孔1221出射。
可选地,当所述分光组件11还包括定位件,所述灯板12还包括与所述定位件配合连接的配合件,以对所述分光组件11进行定位安装。
请再次参照图14、图15及图1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1还包括背板20及多个散射组40。所述背板20设于所述灯板12背离所述分光组件11的一侧。所述背板20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透光部21。每个所述透光部21包括多个透光子部211。一个所述透光子部211对应一个所述导光孔1221设置。所述透光子部211用于透过自所述导光孔1221出射的光束。每个所述散射组40包括多个散射件41。所述多个散射组40设于所述背板20背离所述灯板12的一侧,且一个所述散射件41对应一个所述透光子部211设置。所述散射件41为沿着背离所述灯板12的方向凸起的弧形结构,以散射自所述透光子部211透过的光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20设于所述灯板12背离所述分光组件11的一侧,因此所述发光元件13朝向背离所述背板20的方向发出光束,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经过所述分光组件11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光束后朝向所述背板20的方向出射至所述散射组40,所述散射组40将所述多个独立的光束散射后形成均匀的光束并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30,有利于所述显示面板30均匀出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所述透光子部211对应一个所述导光孔1221设置,是指光束能够经过所述导光孔1221透过至所述透光子部211,并经由所述透光子部211出射。
可选地,所述透光子部211可以但不限于为孔、或透光膜、或透光块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散射件41对应一个所述透光子部211设置,是指光束能够经过所述透光子部211透过至所述散射件41,并经由所述散射件41散射。
可选地,所述散射件41在所述透光子部211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子部211的至少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散射件41为沿着背离所述灯板12的方向凸起的弧形结构,以使得经由所述透光子部211透过的光束入射至所述散射件41后,光束向所述散射件41的四周进行散射,从而达到更好的散射效果,进而使得经由所述多个散射组40散射至所述显示面板30的光束均匀,以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所述散射件41为透明的光学胶材,具体可以但不限于为硅胶(siliconeadhesive)、或光学透明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或光学感压胶(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PSA)、或聚氨酯活性(Polyurethane reactive,PUR)胶、或聚氨酯(Polyurethane,PU)胶、或其他合适的透明光学级胶材。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灯板12设于所述背板20背离所述显示面板30的一侧。由于所述背板20设于所述灯板12背离所述分光组件11的一侧,因此整个所述背光模组10设于所述背板20背离所述显示面板30的一侧,相当于所述背光模组10相对于所述背板20外置,也可称为所述背光模组10设于所述背板20的外侧。第一方面,由于所述背光模组10设于所述背板20的外侧,所述背光模组10中的多个发光单元13产生的热量可以更快速地向外界散出,有利于整个所述背光模组10的散热,从而有利于所述显示模组1的散热。第二方面,所述背光模组10设于所述背板20的外侧能够避免混光距离(Optical Distance,OD)偏大。第三方面,所述背光模组10设于所述背板20的外侧能够避免从所述显示面板30一侧看到所述多个分光组件11(每个所述分光组件11呈现一个暗影或黑团),从而避免所述分光组件11影响显示效果,尤其当所述分光组件11为深色(例如,黑色)时,所述背光模组10设于所述背板20的外侧还能够避免所述分光组件11吸光,从而避免影响所述显示模组1的出光强度。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灯板12还可以设于所述背板2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30的一侧,只要所述分光组件11能够实现将一个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光束出射即可。
请参照图18,图18为图15中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射件41抵接所述背板20背离所述灯板12的表面,且覆盖所述透光子部211。所述散射件41抵接所述背板20的散射面的外轮廓与所述透光子部211在所述散射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之间的距离d1满足:2mm≤d1≤5mm。所述散射件41在所述灯板12指向所述背板20的方向上的尺寸d2满足:0.5mm≤d2≤1mm。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射件41抵接所述背板20背离所述灯板12的表面,且覆盖所述透光子部211,以使得透过所述透光子部211的光束能够直接进入所述散射件41,能够减少光损。
进一步地,所述散射件41的散射面抵接所述背板20,所述透光子部211在所述散射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与所述散射面的外轮廓之间的距离d1满足:2mm≤d1≤5mm,能够提高散射效果。举例而言,d1可以但不限于为2mm、或3mm、或4mm、或5mm、或为上述范围内的任意数值。若d1小于2mm,则会导致光束进入所述散射件41后,在垂直于所述透光子部211指向所述散射件41的方向上,光束在所述散射件41内无法充分分散,从而导致散射件41对光束的散射效果不佳。若d1大于5mm,所述散射件41在d1大于5mm后无法进一步地提高所述散射效果了,反而提高了所述散射件41的成本。因此,所述透光子部211在所述散射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与所述散射面的外轮廓之间的距离d1满足:2mm≤d1≤5mm,既能够提高所述散射件41的散射效果,且能够控制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散射件41在所述灯板12指向所述背板20方向上的尺寸d2满足:0.5mm≤d2≤1mm,以使得所述散射件41能够兼具较佳的散射效果及较小的光损。举例而言,d2可以但不限于为0.5mm、或0.6mm、或0.7mm、或0.8mm、或0.9mm、或1mm、或为上述范围内任意一数值。若d2小于0.5mm,则光束经由所述透光子部211进入所述散射件41后,在所述透光子部211指向所述散射件41的方向上,光束在所述散射件41内无法充分分散,从而导致所述散射件41对光束的散射效果不佳。若d2大于1mm,则会使得所述散射件41对光束的吸收过于明显,从而导致光损较大,此外,d2过大还会使得所述显示模组1的厚度过厚,不利于轻薄化设计。因此,所述散射件41在所述灯板12指向所述背板20方向上的尺寸d2满足:0.5mm≤d2≤1mm,能够使得所述散射件41具有较佳的散射效果及较小的光损,且还能够控制所述显示模组1在合适的厚度。
请再次参照图14、图15、图16及图1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1还包括光学膜片50。所述光学膜片50设置于所述散射件41及所述显示面板30之间。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最小距离d3满足:0.1mm≤d3≤0.2mm,能够保证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装配间隙,以避免所述散射件41抵接至所述光学膜片50,从而导致所述光学膜片50损坏。举例而言,d3可以但不限于为0.1mm、或0.15mm、或0.2mm、或为上述范围内任意一数值。若d3小于0.1mm,则在装配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散射件41时,所述散射件41容易抵接到所述光学膜片50,从而导致所述光学膜片50受损。若d3过大,则会导致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背板20之间的空间浪费,不利于所述显示模组1的轻薄化设计。因此,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最小距离d3满足:0.1mm≤d3≤0.2mm,有利于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装配,且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可选地,所述光学膜片50包括扩散膜及增亮膜中的至少一者,以提高所述显示面板30的显示效果。其中,所述扩散膜用于对透过散射件41的光线进行进一步均匀扩散,以使所述显示面板30发光均匀。所述增亮膜用于进一步提高透过散射件41的光线的亮度,以提高所述显示面板30的显示效果。
请再次参照图15、图16及图1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112的部分连接于所述分光件111,且部分对应所述导光孔1221及所述透光子部211设置。所述导光件112靠近所述散射件41的面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距离d4满足:0.1mm≤d4≤0.2mm,保证所述导光件112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装配间隙,能够避免所述导光件112抵接到所述散射件41而对所述散射件41造成损坏,且使得所述导光件112能够较好地将光束导出至所述散射件41。举例而言,d4可以但不限于为0.1mm、或0.15mm、或0.2mm、或为上述范围内任意数值。若d4小于0.1mm,则所述导光件112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间隙过小,在装配时所述导光件112容易抵接到所述散射件41后对所述散射件41造成损伤。若d4大于0.2mm,则所述导光件112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间隙过大,光束经由所述导光件112导出后在所述导光件112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间隙中容易造成较多的光损,不利于所述散射件41对光束进行散射。因此,所述导光件112靠近所述散射件41的面与所述散射件41之间的距离d4满足:0.1mm≤d4≤0.2mm,能够避免在装配过程中损伤所述散射件41,且有利于光束的传输。
请再次参照图15、图16及图1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20包括本体部22及光学反光涂层23。所述本体部22包括间隔设置的所述多个透光部21。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设于所述本体部22朝向所述显示面板30的面,且避开所述多个透光部21设置,用于反射经过所述多个散射件41散射的光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用于反射经由所述散射件41散射的光束,以将光束反射至所述显示面板30,能够增加光的利用率,且使得所述显示面板30的出光更加均匀。
可选地,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包括硫酸钡、玻璃、银、铝等。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的厚度d5满足:0.03mm≤d5≤0.05mm,以使得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能够更好地粘附于所述本体部22,且反光效果好。举例而言,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的厚度d5可以但不限于为0.03mm、或0.04mm、或0.05mm、或位于以上区间的任意一数值。若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的厚度d5小于0.03mm,则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容易透光,以使得所述本体部22吸收部分光束,从而导致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的反射效果不佳,进而导致所述显示模组1的出光效果不佳。若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的厚度d5大于0.05mm,则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过厚,容易从所述本体部22上脱落,或者,容易产生凹坑,从而使得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的反射效果不佳,进而导致所述显示模组1的出光效果不佳。因此,所述光学反光涂层23的厚度d5满足:0.03mm≤h1≤0.05mm,能够提高所述显示模组1的出光效果。
请再次参照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1还包括支架60及胶框70。所述支架60设于所述背板20与所述光学膜片50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光学膜片50。所述胶框70设于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显示面板30之间,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60用于支撑所述光学膜片50,以使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背板20间隔设置形成模组光腔,所述模组光腔用于收容所述多个散射组40,以使所述多个散射组40散射光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胶框70设于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显示面板30之间,所述胶框70用于连接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显示面板30,且所述胶框70还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30。
可选地,所述显示模组1还包括双面胶80,所述双面胶80设于所述灯板12与所述背板20之间,用于粘结所述灯板12与所述背板20。
可选地,所述显示模组1还包括泡棉90,所述泡棉90设于所述光学膜片50与所述显示面板30之间,能够为所述显示面板30及所述光学膜片50提供缓冲,从而保护所述显示面板30及所述光学膜片50。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2。请参照图19,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2包括如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显示模组1。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2可以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2通过所述显示模组1减少了发光元件13的使用量而降低了成本,从而使得所述电子设备2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2还包括中框、电源及后盖,所述中框的一侧用于收容所述显示模组1,另一侧用于收容所述电源,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显示模组1,用于为所述显示模组1供电,所述后盖与所述中框配合连接以密封所述电源。或者,所述电子设备2还包括底座架,所述底座架连接于所述显示模组1,用于支撑所述显示模组1。或者,所述电子设备2还包括挂钩件,所述挂钩连接所述显示模组1,用于将所述显示模组1挂接至固定面(例如墙面、柜面等)上。不限于此,所述电子设备2还可以具有其它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分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组件包括:
分光件,所述分光件具有收容空间,以收容发光元件;及
多个导光件,所述多个导光件间隔设置且承载于所述分光件,且所述多个导光件用于接收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并将所述光束导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件具有多个安装槽及多个过光孔,所述多个安装槽环设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导光件;所述过光孔用于连通所述安装槽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过光孔在靠近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所述安装槽一侧的内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具有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过光孔的中心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α满足:30°≤α≤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件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壁包括:
顶壁,所述顶壁呈弧形,且沿背离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的方向凹设,所述弧形关于所述顶壁的中心对称;
所述多个导光件与所述顶壁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件包括:
分光本体,所述分光本体具有所述收容空间;及
光学反射层,所述光学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分光本体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壁,所述光学反射层的厚度h1满足:0.01mm≤h1≤0.05mm。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件具有端面,所述收容空间贯穿所述端面,所述端面用于连接于灯板的承载面,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端面,且所述安装槽的开口朝向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导光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且所述导光件显露于所述安装槽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组件还包括:
粘结胶,所述粘结胶设置于所述端面,且避开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及所述导光件设置,用于粘结所述分光件与所述灯板,所述粘结胶与所述导光件之间的间隙h2满足:0.2mm≤h2≤0.5mm。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分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组件还包括:
光学胶,所述光学胶设于所述分光件,用于固定所述导光件。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灯板,所述灯板具有承载面;
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面;及
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多个分光组件,一个所述分光组件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且连接于所述承载面。
10.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
背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透光部,每个所述透光部具有多个透光子部;及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灯板连接于所述背板,且所述背光模组的每个所述分光件对应一个所述透光部设置,且一个所述导光件对应一个所述透光子部设置。
CN202211728878.8A 2022-12-30 2022-12-30 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Pending CN1159332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8878.8A CN115933255A (zh) 2022-12-30 2022-12-30 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8878.8A CN115933255A (zh) 2022-12-30 2022-12-30 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33255A true CN115933255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554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28878.8A Pending CN115933255A (zh) 2022-12-30 2022-12-30 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3325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99791A (ko) * 2006-04-05 2007-10-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6773294A (zh) * 2016-12-21 2017-05-3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656398A (zh) * 2017-10-13 2018-02-02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US20180187864A1 (en) * 2016-06-17 2018-07-0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2777203U (zh) * 2020-06-16 2021-03-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导光支架、发光组件、电子设备
KR20210091391A (ko) * 2020-01-13 2021-07-22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도광체 및 이를 포함한 로컬 디밍형 백라이트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99791A (ko) * 2006-04-05 2007-10-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20180187864A1 (en) * 2016-06-17 2018-07-0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773294A (zh) * 2016-12-21 2017-05-3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656398A (zh) * 2017-10-13 2018-02-02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KR20210091391A (ko) * 2020-01-13 2021-07-22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도광체 및 이를 포함한 로컬 디밍형 백라이트 장치
CN212777203U (zh) * 2020-06-16 2021-03-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导光支架、发光组件、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47364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P3321565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I222543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LCM)
US20080049449A1 (en) Light guide device and light guide plate using the same
US11262615B2 (en) Side-incidenc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0814550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809030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0092791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1525582A (zh) 直下式背光模組
CN108717240B (zh) 一种无边框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US8333483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9091796B2 (en) Optical coupling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TW201400940A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WO2010016321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13847583A (zh) 发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5933255A (zh) 分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N110709741B (zh) 导光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67555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9254345B (zh)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和终端
KR10166223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6088220A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088223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210011180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4041791U (zh) 侧发光平板灯
TW201642001A (zh) 光源及背光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