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20593A -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20593A
CN115920593A CN202211491432.8A CN202211491432A CN115920593A CN 115920593 A CN115920593 A CN 115920593A CN 202211491432 A CN202211491432 A CN 202211491432A CN 115920593 A CN115920593 A CN 115920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absorption
carbon dioxide
unit
le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14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20593B (zh
Inventor
徐玉兵
骆亮
马国龙
苟国磊
黄杰
舒学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Dunhua Green Carb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Dunhua Green Carb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Dunhua Green Carb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Dunhua Green Carb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914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205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20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20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20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20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CCAPTURE, STORAGE, SEQUESTRATION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 Y02C20/0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 Y02C20/4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of CO2

Landscapes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吸收装置包括容器本体、第一供液管道、第二供液管道和进气管道,第一供液管道的第一端由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容纳腔内;第二供液管道的第一端由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容纳腔内,且位于吸收区的中游;进气管道的一端由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容纳腔内且位于吸收区的下方;第二供液管道上设有第一控制开关,第一控制开关上游的第二供液管道经第三供液管道与第一供液管道连通,第三供液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开关;第一控制开关的开度和第二控制开关的开度受控制单元控制,以调整由供入半贫吸收液的分配比例。本申请所公开的吸收装置可根据所处的工况进行调整,以使生产系统处于较佳的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二氧化碳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化工企业所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解决这类企业的碳排放问题迫在眉睫。当下,二氧化碳气体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是目前公认的有效驱油技术。经证明,二氧化碳驱油技术非常适合我国的油藏地质;如果将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用于石油的开采,不仅能够提升采收率,而且可以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解决气候问题。因此,研发一种能将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节能、高效、低成本地回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传统的二氧化碳的吸收装置往往包括一个二氧化碳吸收塔和一个二氧化碳解吸塔,利用吸收液在两个塔之间的循环,并通过对温度的控制来实现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解吸,最终获取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然而,这种生产系统,存在低能耗和高产量不可兼顾的问题;不仅如此,这种吸收装置还具有运行模式单一、可调性差、运行能耗和运行成本较高等缺点。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生产系统存在多种工况,具体包括低负荷工况、额定工况和高负荷工况,这些工况主要取决于单位时间内供入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的量;为了提升生产能力,现有的二氧化碳生产系统往往按照最高的负荷进行匹配和运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想提高二氧化碳的产量,需要吸收液发生深度解吸,深度解吸所需要的能耗较高,导致二氧化碳生产的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及时、客观、准确地根据实际的生产工况对生产系统进行针对性调整,将能够使生产系统保持在所处工况下的最佳工作状态。为此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可调性能差,以及生产系统的能耗高、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吸收装置,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具体包括:
容器本体,具有容纳腔;
第一供液管道,所述第一供液管道的第一端由所述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内,可用于对吸收区提供贫吸收液;
第二供液管道,所述第二供液管道的第一端由所述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吸收区的中游,用于提供半贫吸收液;
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的一端由所述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吸收区的下方,用于提供驰放气;
所述第二供液管道上设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上游的所述第二供液管道经第三供液管道与所述第一供液管道连通,所述第三供液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开度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开度受控制单元控制,以调整由所述第一供液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液管道供入半贫吸收液的比例。
本申请使第一供液管道经第三供液管道与第二供液管道连通,并在第二供液管道上设置第一控制开关,在第一供液管道上设置第二控制开关,通过控制单元对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进行控制,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由第一供液管道和第二供液管道供入半贫吸收液的比例,进而可以根据吸收装置所处的工况进行调整,以使吸收装置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作为优选,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由所述第一供液管道供入的半贫吸收液和由所述第二供液管道供入的半贫吸收液的分配比例根据单位时间进入所述容纳腔内的二氧化碳的量进行调整;
当单位时间进入所述容纳腔内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处于打开状态,且停止向容器本体内供入贫吸收液;当单位时间进入所述容纳腔内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所述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或处于关断状态。
当单位时间进入容器本体内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小时,可完全通过半贫吸收液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可通过关断第一控制开关,打开第二控制开关,使半贫吸收液由第一供液管道进入容器本体中,进而延长半贫吸收液的吸收路径,所得到的富吸收液解吸所需要的能耗更小。当然,当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需要贫吸收液吸收时,可以将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均处于打开状态,进一步结合需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来调整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的开度,来分配由第一供液管道和第二供液管道进入的半贫吸收液的比例,在能够满足吸收二氧化碳的要求的情况下,降低相同二氧化碳产量的能耗。当单位时间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设定值时,可以使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均处于关断状态,使贫吸收液经过第一管道进入容器本体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由上可知,本申请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吸收装置根据实际的工况需要进行调整,使吸收装置可在不同的工况下,均能够处于较好的工作状态;进而达到降能耗、降成本等效果。
作为优选,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供入所述容器本体内的贫吸收液的量和半贫吸收液的量受所述控制单元控制,且根据单位时间进入容器本体内的二氧化碳的量、供入容器本体内的半贫吸收液的吸收能力进行调整。
本申请通过使供入容器本体内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和贫吸收液的量根据单位时间进入所述容纳腔内的二氧化碳的量进行调整,进而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来调整半贫吸收液和贫吸收液进入容器本体内的量,进而使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从能耗、成本和产量方面等方面综合得到优化;具体地,使二氧化碳的生产可以根据实际的工况进行灵活调节,以使二氧化碳生产系统处于不同的工况下,仍能通过调整使生产系统处于较佳的工作状态。在具体实施时,在满足二氧化碳的吸收要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半贫吸收液。
作为优选,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吸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填料区和第二填料区,所述第一填料区设于所述第二填料区的上方;所述第一供液管道的伸入端位于所述第一填料区的正上方,所述第二供液管道的伸入端位于所述第一填料区和第二填料区之间;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吸收装置还包括液体均布单元,一个所述液体均布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液管道和所述第一填料区之间,一个所述液体均布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液管道和所述第二填料区之间。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供液管道和第一填料区之间设置液体均布单元,可以使由第一供液管道进入的贫吸收液在容器本体内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填料区,进而可以使吸收液(贫吸收液、半贫吸收液和贫吸收液的混合液)的分配更加均匀,有效提升吸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除此之外,当所述第一供液管道处于同时供入贫吸收液和半贫吸收液的工况下时,液体均布单元能够实现贫吸收液和半贫吸收液的充分混合,进而使吸收反应更加稳定。同样,本申请通过在第二供液管道和第二填料区之间设置液体均布单元,可以使由第二供液管道供入的半贫吸收液和上游流下的半贫吸收液混合所形成的吸收液在第二填料区域的分配更加均匀,进而增加传质效率;继而提升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作为优选,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液体均布单元包括分隔板体,所述分隔板体的外周与所述容器本体内壁适配连接以使所述容纳腔上下分隔;
所述分隔板体上并排有多个槽口,每个所述槽口处环设有围挡,每个所述围挡上设有排液孔;每个所述围挡的正上方设有导流体,所述导流体与所述围挡的上沿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导流体在所述分隔板体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其下方所对应的所述槽口面积。
本申请通过并排设置多个槽口,通过对槽口的布置,可以使气相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容纳腔的径向截面;通过设置围挡,并在围挡上设置排液孔,可以使吸收液由排液孔均匀地流向下方的填料区。
作为优选,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围挡在其高度方向上设有多排分布的所述排液孔,且多排排液孔在水平方向错位设置。本申请通过设置多排排液孔,可以使液体能够通过排液孔流向下方的填料区,并使多排排液孔在水平方向错位设置,进而使吸收液更均匀地流向其下游的填料区域。
作为优选,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液体均布单元由多个子均布单元拼接形成;每个所述子均布单元均包括子分隔板,每个所述子分隔板上均设有所述槽口,所述槽口沿所述子分隔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生产系统,所述生产系统包括:
如前述任一方案所述的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
第一解吸单元,用于解吸富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半贫吸收液;
第二解吸单元,用于解吸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贫吸收液;
所述容器本体的下部设有富吸收液出口,所述富吸收液出口经第一管路与第一解吸单元的解吸区的上游连接,所述第一解吸单元的半贫吸收液出口经第二管路与第二解吸单元的解吸区的上游连接;
所述第一解吸单元的半贫吸收液出口经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供液管连通,所述第二解吸单元的贫吸收液出口经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连通。
作为优选,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用于检测半贫吸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信号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信号连接。
本申请通过使控制单元包括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通过信息采集模块所采集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单元,进一步通过控制单元对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的开度进行控制调节,进而实现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使生产系统能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自动化调节,使生产系统在不同的工况下维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
作为优选,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用于测量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和/或,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驰放气流量计,所述驰放气流量计用于监测进入所述吸收装置的驰放气的流量,所述驰放气流量计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和/或,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第一液体流量计和第二液体流量计,所述第一液体流量计用于测量进入所述第一解吸单元的富吸收液的流量,所述第二液体流量计用于测量排出第一解吸单元的半贫吸收液的流量,所述第一液体流量计和第二液体流量计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
本申请通过使信息采集模块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和/或驰放气流量计,通过采集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信息和/或驰放气的流量信息,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对生产系统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实时调整和自动化控制的效果。同样,本申请通过第一液体流量计和第二液体流量计可分别测出单位时间进入第一解吸单元中的液体进入量和单位时间的液体排出量,以此测量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对生产系统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实时调整和自动化控制的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局部放大视图;
图2.1为图2中B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图中的箭头为气体的流动方向;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围挡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包括两个吸收装置的二氧化碳生产系统的工艺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另一种包括两个吸收装置的二氧化碳生产系统的工艺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三中包括两个吸收装置的二氧化碳生产系统的工艺图。
附图标记如下:
1吸收装置,11容器本体,111容纳腔,12第一供液管道,13第二供液管道,14进气管道,151第一填料区,152第二填料区,16第三供液管道,17液体均布单元,171分隔板体,1711槽口,172围挡,1721排液孔,173导流体,174气流通道;
2第一解吸单元,21第一解吸塔,22第一再沸器;
3第二解吸单元,31第二解吸塔,32第二再沸器;
41第一管路,42第二管路,43第三管路,44第四管路,45第五管路;
51第一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2第二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3第三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4第四流量可调泵送单元;
61第一控制开关,62第二控制开关;
71第一换热单元,72第二换热单元;
81第一冷却器,82第二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出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本申请中,某个数值以上包括本数,例如“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提供一种吸收装置,如图1至4所示,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具体包括容器本体11、第一供液管道12、第二供液管道13和进气管道14;其中容器本体11具有容纳腔111;第一供液管道12的第一端由容器本体11的外侧伸入至容纳腔111内,可用于对吸收区提供吸收液;第二供液管道13的第一端由容器本体11的外侧伸入至容纳腔111内,且位于吸收区的中游,用于提供半贫吸收液;进气管道14的一端由容器本体11的外侧伸入至容纳腔111内,且位于吸收区的下方,用于提供驰放气;第二供液管道13上设有第一控制开关61,第一控制开关61上游的第二供液管道13经第三供液管道16与第一供液管道12连通,第三供液管道16上设有第二控制开关62;第一控制开关61的开度和第二控制开关62的开度受控制单元控制,以调整由第一供液管道12和第二供液管道13供入半贫吸收液的比例。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的容器本体11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可以是任何满足吸收反应需求的结构形式;具体例如使容器本体11设为罐体,在具体实施时,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灌体的横截面设为圆形、方形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供液管道12和第二供液管道13的结构也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可以是任何能够相容纳腔111内提供吸收液的管道,在具体实施时,可进一步选择性地在第一供液管道12上设置多个喷淋口或连接喷淋单元,以对吸收区提供吸收液;同样,也可进一步选择性地在第二供液管道13上设置多个喷淋口或连接喷淋单元,以对其下游的吸收区提供半贫吸收液。另外,进气管道14的结构也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可以是任何能够提供驰放气的管道,在具体实施时,为了防止吸收液进入进气管道14,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进气管道14上设置的出气口斜向朝下设置。
需要解释的是,本申请中,所谓的“吸收区的中游”是以吸收液在容器本体11内的流动方向为参考,具体是指二氧化碳吸收反应发生到一定程度的位置;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中游”包括中上游和中下游,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供液管道13设置在吸收区的中下游。
在具体实施时,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第一控制开关61和第二控制开关62设为电控阀,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第一控制开关61和第二控制开关62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其开度,进而调整由第一供液管道12和第二供液管道13供入半贫吸收液的比例。在具体实施时,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由第一供液管道12供入的半贫吸收液的量随着供入容器本体11内的贫吸收液的量的减少而增加,随供入容器本体11内的贫吸收液的量的增加而减少;进而使吸收装置在满足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对完成吸收要求的吸收液进行适应性匹配。
本申请使第一供液管道12经第三供液管道16与第二供液管道13连通,并在第二供液管道13上设置第一控制开关61,在第一供液管道12上设置第二控制开关62,通过控制单元对第一控制开关61和第二控制开关62进行控制,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由第一供液管道12和第二供液管道13供入半贫吸收液的比例,进而可以根据吸收装置所处的工况进行调整,以使吸收装置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进一步达到降能耗、降成本的目的。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由第一供液管道12供入的半贫吸收液和由第二供液管道13供入的半贫吸收液的分配比例根据单位时间进入容纳腔111内的二氧化碳的量进行调整;具体例如,当单位时间进入容纳腔111内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设定值时,第一控制开关61处于关断状态,第二控制开关62处于打开状态,且停止向容器本体11内供入贫吸收液;当单位时间进入容纳腔111内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设定值时,第一控制开关6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控制开关62处于打开状态或处于关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给出的方案的调整方式不限于极限状态的调整,也适合极限状态之间的各个状态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设定值”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制,其根据实际的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进行选择性确定。
当单位时间进入容器本体11内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小时,可完全通过半贫吸收液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具体通过关断第一控制开关61,打开第二控制开关62,使半贫吸收液由第一供液管道12进入容器本体11中,进而延长半贫吸收液的吸收路径,所得到的富吸收液解吸所需要的能耗更小、成本更低。当然,当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需要贫吸收液吸收时,可以将第一控制开关61和第二控制开关62均处于打开状态,进一步结合需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来调整第一控制开关61和第二控制开关62的开度,来分配由第一供液管道12和第二供液管道13进入的半贫吸收液的比例,在能够满足吸收二氧化碳的要求的情况下,降低相同二氧化碳产量的能耗。当单位时间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设定值时,可以使第一控制开关61和第二控制开关62均处于关断状态,使贫吸收液经过第一管道进入容器本体11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由上可知,本申请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吸收装置根据实际的工况需要进行调整,使吸收装置可在不同的工况下,均能够处于较好的工作状态;进而达到可控性好、降能耗、降成本等效果;避免传统的生产系统在单位时间进入二氧化碳的量较少的情况下,仍按照最高负荷进行响应的问题。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供入容器本体11内的贫吸收液的量和半贫吸收液的量受控制单元控制,且根据单位时间进入容器本体11内的二氧化碳的量、供入容器本体11内的半贫吸收液的吸收能力进行调整。
本申请通过使供入容器本体11内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和贫吸收液的量根据单位时间进入容纳腔111内的二氧化碳的量进行调整,进而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来调整半贫吸收液和贫吸收液进入容器本体11内的量,使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从能耗、成本和产量方面等方面综合得到优化,同时,使二氧化碳的生产可以根据实际的工况进行灵活调节,进而在二氧化碳生产系统处于不同的工况下,仍能通过调整使生产系统处于较佳的工作状态。在具体实施时,在满足二氧化碳的吸收要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半贫吸收液,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解吸所需要的能耗。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吸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111内的第一填料区151和第二填料区152,第一填料区151设于第二填料区152的上方;第一供液管道12的伸入端位于第一填料区151的正上方,第二供液管道13的伸入端位于第一填料区151和第二填料区152之间;进一步选择性地使吸收装置还包括液体均布单元17,一个液体均布单元17设置在第一供液管道12和第一填料区151之间,一个液体均布单元17设置在第二供液管道13和第二填料区15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时,可在容纳腔111内设置多个填料区,在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性地在第一填料区151和第二填料区152之间设置多个填料区,或者在第二填料区152的下方设置至少一个填料区;具体可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进行选择性设置。
另外,本申请中,液体均布单元17的结构也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可以是任何能够对吸收液进行均匀分布的结构形式。在具体实施时,优选地在设置在容纳腔111内的每个填料区的上方均设置一个液体均布单元17。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供液管道12和第一填料区151之间设置液体均布单元17,可以使由第一供液管道12进入的贫吸收液在容器本体11内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填料区151,进而可以使吸收液(贫吸收液、半贫吸收液和贫吸收液的混合液)的分配更加均匀,进而提升吸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除此之外,当第一供液管道12处于同时供入贫吸收液和半贫吸收液的工况下时,液体均布单元17能够实现贫吸收液和半贫吸收液的充分混合,在有限的吸收区域维持吸收反应的稳定。同样,本申请通过在第二供液管道13和第二填料区152之间设置液体均布单元17,可以使由第二供液管道13供入的半贫吸收液和上游流下的半贫吸收液混合所形成的吸收液在第二填料区152域的分配更加均匀,进而增加驰放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继而提升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3所示,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液体均布单元17包括分隔板体171,分隔板体171的外周与容器本体11内壁适配连接以使容纳腔111上下分隔;
分隔板体171上并排有多个槽口1711,每个槽口1711处环设有围挡172,每个围挡172上设有排液孔1721;每个围挡172的正上方设有导流体173,导流体173与围挡172的上沿形成有气流通道174,导流体173在分隔板体17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其下方所对应的槽口1711面积。
本申请通过并排设置多个槽口1711,通过对槽口1711的布置,可以使气相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容纳腔111的径向截面;通过设置围挡172,并在围挡172上设置排液孔1721,可以使吸收液由排液孔1721均匀地流向下方的填料区;避免液流对气流的上升形成阻力,进一步避免吸收装置出现液泛的问题,进而可以提升吸收装置的吸收能力。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围挡172在其高度方向上设有多排分布的排液孔1721,且多排排液孔1721在水平方向错位设置。本申请通过设置多排排液孔1721,可以使液体能够通过排液孔1721流向下方的填料区,并使多排排液孔1721在水平方向错位设置(如图4所示),进而使吸收液更均匀地流向其下游的填料区域,以提升传质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液体均布单元17由多个子均布单元拼接形成;每个子均布单元均包括子分隔板,每个子分隔板上均设有槽口1711,槽口1711沿子分隔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本申请通过使液体均布单元17由多个子均布单元拼接形成,使液体均布单元安装更加方便,也便于检修时的拆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7所示,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二氧化碳生产系统,生产系统包括吸收装置1、第一解吸单元2和第二解吸单元3,吸收装置1用于吸收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富吸收液;第一解吸单元2用于解吸富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半贫吸收液;第二解吸单元3用于解吸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贫吸收液;吸收装置1的富吸收液出口经第一管路41与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区的上游连接,第一解吸单元2的半贫吸收液出口经第二管路42与第二解吸单元3的解吸区的上游连接,第二解吸单元3的贫吸收液出口经第三管路43与吸收装置1的吸收区的上游连接;第一解吸单元2的半贫吸收液出口经第四管路44与吸收装置1的中游吸收区连接;
在第二管路42上设有第一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1,在第四管路44上设有第二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2;生产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第一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1和第二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2受控制单元控制,以分配供入吸收装置1和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的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谓的“富吸收液”是指经过吸收装置吸收二氧化碳后所形成的吸收液,具体是指由吸收装置排出的吸收液;所谓的“半贫吸收液”是指发生部分解吸后,仍残存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液,具体例如,在双解单元解吸过程中,由第一解吸单元经过解吸后排出的吸收液;所谓的“贫吸收液”包括未参与过二氧化碳吸收和解吸过程的吸收液,也包括参与过二氧化碳吸收和解吸过程且残余较少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液;就本申请而言,贫吸收液主要是指第二解吸单元解吸后排出的吸收液。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富吸收液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半贫吸收液所存在的二氧化碳的量;半贫吸收液所存在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贫吸收液可能残余的二氧化碳的量。
需要说明的,所谓的“吸收区的上游”是以吸收液在吸收装置内的流动方向为参考,具体是指在二氧化碳吸收反应还未发生的位置;所谓的“中游吸收区”以吸收液在吸收装置内的流动方向为参考,具体是指在二氧化碳吸收反应到一定程度的位置。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的吸收液的成分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可以是任何满足二氧化碳吸收和解吸要求的溶液;在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性地使吸收液设为胺液等;具体例如,其可以是包括N-甲基二乙醇胺、L-脯氨酸钾、羟乙基乙二胺、三乙烯二胺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的水溶液;当然,胺液并不仅限于前述几种成分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
需要说明的是,吸收装置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可以是任何能够满足吸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富吸收液的反应装置;具体例如设为二氧化碳吸收塔。在具体实施时,吸收装置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以上个,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设置,具体如图6和图7所示,当驰放气来源有两个时,可设置两个吸收装置来分别对一个驰放气来源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所产生的富吸收液可分别供入第一解吸单元2或汇合后供入第一解吸单元2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具体实施时,当生产系统包括两个以上吸收装置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在部分或全部吸收装置的吸收区的中游设置用于提供半贫吸收液的供液管道。具体如图6所示,生产系统包括两个吸收装置1,在其中一个吸收装置上设置半贫吸收液的供液管道;再如图7所示,生产系统也包括了两个吸收装置1,在两个上均设置了供送半贫吸收液的供液管道。
在具体实施时,在吸收装置1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驰放气由吸收区的下游进入吸收装置1,贫吸收液由吸收区的上游进入吸收装置1,在驰放气与贫吸收液的对流过程中,在吸收区发生吸收反应,并形成富吸收液。
需要指出的是,吸收装置1内的反应温度、压力以及吸收液的吸收浓度等参数不做具体的限制和说明,其可根据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对吸收反应的影响进行选择性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解吸单元2和第二解吸单元3的具体结构也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可以是任何能够实现对二氧化碳进行解吸的装置或系统;在具体实施时,优选地使第一解吸单元2、第二解吸单元3包括浮阀塔;在具体工作时,将富吸收液由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区的上游供入,第一解吸单元2排出的半贫吸收液由第二解吸单元3的解吸区上游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所产生的高温气体由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区的下游供入。需要解释的是,解吸区的上游、解吸区的下游均是以吸收液的流动方向为参考。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生产工况,选择性地使第一解吸单元2所产生的半贫吸收液分配给吸收装置1和第二解吸单元3,或选择性地使第一解吸单元2所产生的半贫吸收液供送给吸收装置1;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通过控制单元对第一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1和第二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2进行控制,进而实现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的量与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的调整。在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性地使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大于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的量(例如在第一解吸单元2中解吸的较为彻底时,或吸收装置1单位时间要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少时),也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第一解吸单元2所产生的半贫吸收液全部供入第一解吸单元2(例如在驰放气的供入流量较少时或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少,半贫吸收液可完全吸收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时);还可选择性地使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小于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残余较多、一次解吸不够彻底时),进而使解吸更彻底,以提高二氧化碳产量和贫吸收液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仅为某些工况下的选择,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进一步选择性地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通过控制单元进行实时、连续性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供入吸收装置中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可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调整:
其中:M为所处工况下单位时间所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Q为单位时间第一解吸单元排出的半贫吸收液的量;x为所处工况下单位时间进入吸收装置中的半贫吸收液的占比;α为所处工况下的半贫吸收液在第二解吸单元中的解吸率,k为所处工况下的半贫吸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m为所处工况下的贫吸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需要解释的是,k和m均可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测定。为了确保使进入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能够被充分吸收,可将进入吸收装置的贫吸收液和半贫吸收液的总量增加5%-15%;在具体实施时,其可以使5%、6%、7%、8%、9%、10%、11%、12%、13%、14%或15%中的任一数值;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并不仅限于上述所罗列的数值;另外,可选择性地增加贫吸收液的量和/或半贫吸收液的量。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解吸单元所产生的贫吸收液的量取决于进入第二解吸单元中的半贫吸收液的量,故可以通过调整进入第二解吸单元中的半贫吸收液的量来达到调整进入吸收装置中贫吸收液的量。
本申请通过使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和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分配比例可调设置,进而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调整半贫吸收液和贫吸收液进入吸收装置1的量,继而使二氧化碳的生产可以从能耗、成本和产量方面等方面综合得到优化,使二氧化碳的生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生产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具体例如,当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少(半贫吸收液可完全实现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时,可以通过增加半贫吸收液的循环量,在相同的二氧化碳产量下,解吸需要的能耗较少;再如当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时,可以通过增加进入第二解吸单元3中的半贫吸收液的量,生成更多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贫吸收液,通过将其供入到吸收装置1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吸收装置1的吸收能力,进而提高产量。
另外,本申请通过使第一解吸单元2和第二解吸单元3相关联,通过两个解吸单元的协同配合实现二氧化碳的解吸过程,进而可以提高生产系统的解吸能力,继而增加二氧化碳生产系统的整体生产能力;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设置两个解吸单元还能够避免冲塔或液位波动等问题。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二氧化碳生产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单元71和第二换热单元72,第一管路41经第一换热单元71与第三管路43换热设置;吸收装置1经第五管路45与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区的上游连接,第五管路45经第二换热单元72与第四管路44换热设置。在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性地使第五管路45和第四管路44分别于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区的上游连通或第五管路45与第四管路44汇合后与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区的上游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换热单元71、第二换热单元72的种类和形式不做具体的限制,其只需要满足实际生产中的换热需求即可。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单元71,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解吸单元3中贫吸收液中的热量对进入第一解吸单元2的富吸收液进行加热,进而有助于富吸收液在第一解吸单元2中解吸,同时,使贫吸收液的吸收温度趋于最佳吸收温度。本申请通过第二换热单元72,可充分利用半贫吸收液中的热量对进入第一解吸单元2的富吸收液进行加热,进而有助于富吸收液在第一解吸单元2中解吸,同时,使半贫吸收液的吸收温度趋于最佳的吸收状态;这样,使系统的能量得到高效利用,继而达到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二氧化碳生产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却器81和第二冷却器82,第一冷却器81和/或第二冷却器82的温度可调,第一冷却器81和/或第二冷却器82的冷却温度受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冷却器81设置在第一换热单元71和吸收装置1之间的第三管路43上;第二冷却器82设置在第二换热单元72和吸收装置1之间的第四管路44上。在具体实施时,使控制单元对第一冷却器81和第二冷却器82中的至少一个的冷却温度进行控制,进而调节进入吸收装置1中的富吸收液、半贫吸收液的温度,使进入吸收装置1中的富吸收液、半贫吸收液处于最佳的吸收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吸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是放热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在吸收装置1中积聚,会影响吸收液的吸收能力,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冷却器81和第二冷却器82的冷却温度也可以消除放热反应对吸收过程的影响,以此提升吸收装置1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冷却器81和/或第二冷却器82,可通过第一冷却器81对进入吸收装置1的贫吸收液进行冷却,并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冷却器81的温度,进而使进入吸收装置1中的贫吸收液的温度调整到吸收液的最佳吸收温度,以此提高吸收装置1的吸收能力;同样,可通过第二冷却器82对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进行冷却,并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第二冷却器82的温度,进而使进入吸收装置1中的半贫吸收液的温度调整到最佳的吸收温度,以提高吸收装置1的吸收能力。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第一解吸单元2包括第一解吸塔21和第一再沸器22,第二解吸单元3包括第二解吸塔31和第二再沸器32;第一再沸器22的加热温度和/或第二再沸器32的加热温度受控制单元控制。本申请通过使第一再沸器22的加热温度和/或第二再沸器32的加热温度受控制单元控制,进而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第一再沸器22、第二再沸器32的加热温度,以调整第一解吸单元2和第二解吸单元3的解吸量。具体例如,当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时,可增加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与此同时,可通过增加第一再沸器22的加热温度,进而增加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程度,提升半贫吸收液的解吸深度,同时提升解吸后的吸收液的吸收能力。
除此之外,第一解吸单元2所包括的第一再沸器22的数量、第二解吸单元3所包括的第二再沸器32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制,可选择性地使第一解吸单元2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以上个第一再沸器22,使第二解吸单元3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以上个第二再沸器32。在具体实施时,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再沸器22设为由热水或热蒸汽加热的再沸器;和/或,使所述第二再沸器32设为由热水或热蒸汽加热的再沸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第一解吸单元2包括多个第一再沸器22,其中部分第一再沸器22可由热水供热,部分第一再沸器22热蒸汽供热,使第二解吸单元3包括多个第二再沸器32,其中部分第二再沸器32可由热水供热,部分第二再沸器32热蒸汽供热。具体根据生产系统所处工况下的进行选择。具体例如,当第一解吸单元2产生的半贫解吸液全部进入吸收装置1中时,为了提升产能和半贫吸收液的吸收能力,可选择热蒸汽对部分第一再沸器22供热;当利用两个解吸单元解吸时,可选择性地使第一解吸单元2所包括的第一再沸器22由热水供热,使第二解吸单元3所包括的第二再沸器32由热水供热或由热蒸汽供热;至于第二解吸单元3所包括的第二再沸器32选择热水供热还是选择热蒸汽供热,需要综合产量、能耗、成本及解吸程度等进行热源选择。
本申请通过使第一再沸器22的加热温度和/或第二再沸器32的加热温度受控制单元控制,进而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第一再沸器22、第二再沸器32的温度,以调整第一解吸单元2和第二解吸单元3的解吸量。具体例如,当吸收装置1单位时间所需要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少时,可增加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与此同时,可通过增加第一再沸器22的加热温度,进而增加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程度和半贫吸收液的吸收能力。当吸收装置1单位时间所需要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时,可以选择性地增加进入第二解吸单元3中的半贫吸收液的量,与此同时,可选择性地使第一再沸器22由热水供热,使第二再沸器32由热水或热蒸汽供热,第二再沸器32由热水供热还是由热蒸汽供热,需要根据吸收装置1所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确定,当通过热水对第二吸收装置1供热能够满足二氧化碳吸收要求时,用热水对第二再沸器32供热,当热水供热不能满足吸收要求时,采用热蒸汽供热。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控制单元包括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信息采集模块包括用于检测半贫吸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固设于第一解吸单元2的半贫吸收液所在位置;检测单元与控制模块信号连接,控制模块与第一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1和第二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2信号连接;在第一管路41上设有第四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4;第三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3和第四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4与控制模块信号连接且受控制模块控制。
本申请通过使控制单元包括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通过信息采集模块所采集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单元,进一步通过控制单元对第一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1、第二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2、第三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3和第四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4的流量进行控制调节,进而实现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同时通过控制程序的设置,能够使生产系统在不同的工况下,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具体例如,通过设置二氧化碳含量检测单元来采集半贫吸收液的解吸情况,来进行生产系统的控制和调整,进而达到降能耗、降成本的效果。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信息采集模块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用于测量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与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和/或,选择性地使信息采集模块包括驰放气流量计,驰放气流量计用于监测进入吸收装置1的驰放气的流量,驰放气流量计与控制模块信号连接。
本申请通过使信息采集模块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和/或驰放气流量计,通过采集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信息和/或驰放气的流量信息,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对生产系统进行及时调整,以使生产系统保持在所在工况下的最佳工作状态。
在进行生产系统控制时,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与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分配比例根据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残余量、驰放气供入流量和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中的至少一个量进行调整。本申请通过对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残余量、驰放气供入流量和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作为生产系统的调整依据,进而使系统能够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快速调整,使生产系统能够更客观、准确地调整生产,进而达到降能耗、方便调整等效果。在具体实施时,当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残余量小于设定值时,说明富吸收液在第一解吸单元2中解吸的较为彻底,通过增加供入吸收装置1,减少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供入量,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来降低第二解吸单元3所需要的能耗。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在单位时间进入吸收装置1的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设定数值时,将第一解吸单元2中所产生半贫吸收液中的部分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中进行二次解吸并生成贫吸收液,将另一部分半贫吸收液供入吸收装置1的吸收区的中游;在单位时间进入吸收装置1的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设定数值时,将第一解吸单元2中所产生半贫吸收液全部供入吸收装置1的吸收区的上游。
本申请以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残余量、驰放气供入流量和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等作为半贫液分配调整的主要依据,进而能够更好地使应用该方法的二氧化碳生产系统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优化调整,继而达到在相同能耗的条件下,提高二氧化碳的产量。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当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残余量变小和/或驰放气供入流量变小和/或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小,通过控制第一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1、第二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2,增加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减少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的量;
当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残余量变大和/或驰放气供入流量变大和/或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大,通过控制第一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1和第二流量可调泵送单元52,减少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增加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的量。
在具体实施时,当驰放气的流量变大或当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大时,即需要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较多,二氧化碳生产系统的负荷处于额定工况或处于超额工况。通过适当增加供入第二解吸单元3的半贫吸收液的量,减小供入吸收装置1的半贫吸收液的量,通过两级解吸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同时得到的贫吸收液的量也随之增加,将贫吸收液供入吸收装置1中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在相同能耗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更高的二氧化碳产量。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吸收装置1的吸收区的反应温度控制范围为30℃至60℃,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温度控制范围为90℃至100℃;第二解吸单元3的解吸温度大于等于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温度。在具体实施时,二氧化碳吸收的反应温度应根据吸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进行选择性设定;同样,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温度也应根据吸收液的解吸温度进行选择性设定。在具体实施时,如果第一解吸单元2所排出的半贫吸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时,可使第二解吸单元3的解吸温度大于第一解吸单元2的解吸温度,进而使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得到有效解吸,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生成贫吸收液的吸收能力。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第二解吸单元2具有解吸状态和非解吸状态;进而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对第二解吸单元2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具体例如当生产系统处于低工况下时,可停止使用第二解吸单元。在具体实施时,还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第一管路41分别与第一解吸单元2和第二解吸单元3的解吸区的上游连通;在第一管路41与第一解吸单元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一开关阀(图中未示),在第一管路41与第二解吸单元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二开关阀(图中未示),当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中的一个处于接通状态时,两者中的另一个处于关断状态。在具体实施时,优选地使第一开关阀处于常开状态,使第二开关阀处于常闭状态;当第一解吸单元2出现故障时,关闭第一开关阀,并打开第二开关阀,使富吸收液经第二解吸单元3进行解吸,避免第一解吸单元出现异常工作或检修时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具有容纳腔;
第一供液管道,所述第一供液管道的第一端由所述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内,可用于对吸收区提供贫吸收液;
第二供液管道,所述第二供液管道的第一端由所述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吸收区的中游,用于提供半贫吸收液;
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的一端由所述容器本体的外侧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吸收区的下方,用于提供驰放气;
所述第二供液管道上设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上游的所述第二供液管道经第三供液管道与所述第一供液管道连通,所述第三供液管道上设有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开度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开度受控制单元控制,以调整由所述第一供液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液管道供入半贫吸收液的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一供液管道供入的半贫吸收液和由所述第二供液管道供入的半贫吸收液的分配比例根据单位时间进入所述容纳腔内的二氧化碳的量进行调整;
当单位时间进入所述容纳腔内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处于打开状态,且停止向容器本体内供入贫吸收液;当单位时间进入所述容纳腔内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所述设定值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或处于关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供入所述容器本体内的贫吸收液的量和半贫吸收液的量受所述控制单元控制,且根据单位时间进入容器本体内的二氧化碳的量、供入所述容器本体内的半贫吸收液的吸收能力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填料区和第二填料区,所述第一填料区设于所述第二填料区的上方;所述第一供液管道的伸入端位于所述第一填料区的正上方,所述第二供液管道的伸入端位于所述第一填料区和第二填料区之间;
所述吸收装置还包括液体均布单元,一个所述液体均布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液管道和所述第一填料区之间,一个所述液体均布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液管道和所述第二填料区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均布单元包括分隔板体,所述分隔板体的外周与所述容器本体内壁适配连接以使所述容纳腔上下分隔;
所述分隔板体上并排有多个槽口,每个所述槽口处环设有围挡,每个所述围挡上设有排液孔;每个所述围挡的正上方设有导流体,所述导流体与所述围挡的上沿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导流体在所述分隔板体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其下方所对应的所述槽口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挡在其高度方向上设有多排分布的所述排液孔,且多排排液孔在水平方向错位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均布单元由多个子均布单元拼接形成;
每个所述子均布单元均包括子分隔板,每个所述子分隔板上均设有所述槽口,所述槽口沿所述子分隔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8.一种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
第一解吸单元,用于解吸富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半贫吸收液;
第二解吸单元,用于解吸半贫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贫吸收液;
所述容器本体的下部设有富吸收液出口,所述富吸收液出口经第一管路与第一解吸单元的解吸区的上游连接,所述第一解吸单元的半贫吸收液出口经第二管路与第二解吸单元的解吸区的上游连接;
所述第一解吸单元的半贫吸收液出口经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供液管连通,所述第二解吸单元的贫吸收液出口经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供液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用于检测半贫吸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信号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信号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用于测量驰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计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和/或,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驰放气流量计,所述驰放气流量计用于监测进入所述吸收装置的驰放气的流量,所述驰放气流量计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和/或,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第一液体流量计和第二液体流量计,所述第一液体流量计用于测量进入所述第一解吸单元的富吸收液的流量,所述第二液体流量计用于测量排出第一解吸单元的半贫吸收液的流量,所述第一液体流量计和第二液体流量计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
CN202211491432.8A 2022-11-25 2022-11-25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Active CN1159205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1432.8A CN115920593B (zh) 2022-11-25 2022-11-25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1432.8A CN115920593B (zh) 2022-11-25 2022-11-25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20593A true CN115920593A (zh) 2023-04-07
CN115920593B CN115920593B (zh) 2024-05-31

Family

ID=86649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91432.8A Active CN115920593B (zh) 2022-11-25 2022-11-25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2059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6537A (zh) * 2007-12-11 2009-06-17 南化集团研究院 一种减少gtl合成循环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CN103357250A (zh) * 2012-04-06 2013-10-23 李志远 从气体混合物中收集二氧化碳和/或硫化氢的设施和过程
CN103570590A (zh) * 2013-10-30 2014-02-12 临沂远博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硫酸二甲酯的设备
CN103977683A (zh) * 2014-04-30 2014-08-13 天津大学 降低脱碳吸收液再生能耗的方法及装置
CN105771551A (zh) * 2014-12-26 2016-07-20 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氨和二氧化碳的分离方法
CN207153144U (zh) * 2017-07-20 2018-03-30 安徽盛运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易加工的高效垂直筛板帽
CN109999618A (zh) * 2019-04-25 2019-07-12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高压气源中二氧化碳的分离系统及方法
CN111744328A (zh) * 2020-06-19 2020-10-09 西安本清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低浓度含二氧化碳尾气的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方法及系统
CN114917726A (zh) * 2022-03-16 2022-08-19 新疆敦华绿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o2捕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6537A (zh) * 2007-12-11 2009-06-17 南化集团研究院 一种减少gtl合成循环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CN103357250A (zh) * 2012-04-06 2013-10-23 李志远 从气体混合物中收集二氧化碳和/或硫化氢的设施和过程
CN103570590A (zh) * 2013-10-30 2014-02-12 临沂远博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硫酸二甲酯的设备
CN103977683A (zh) * 2014-04-30 2014-08-13 天津大学 降低脱碳吸收液再生能耗的方法及装置
CN105771551A (zh) * 2014-12-26 2016-07-20 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氨和二氧化碳的分离方法
CN207153144U (zh) * 2017-07-20 2018-03-30 安徽盛运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易加工的高效垂直筛板帽
CN109999618A (zh) * 2019-04-25 2019-07-12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高压气源中二氧化碳的分离系统及方法
CN111744328A (zh) * 2020-06-19 2020-10-09 西安本清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低浓度含二氧化碳尾气的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方法及系统
CN114917726A (zh) * 2022-03-16 2022-08-19 新疆敦华绿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o2捕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20593B (zh) 2024-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2403B (zh) 一种低水气比串中水气比的co变换工艺
CN105156882B (zh) 节能型浸没燃烧式气化器
CN204718176U (zh) 利用锅炉烟气余热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CN102784546A (zh) 一种高效的co2捕集系统
CN115920593A (zh)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吸收装置及生产系统
CN115957597B (zh) 一种解吸装置及二氧化碳生产系统
CN106582202B (zh) 中间补水管束式二氧化碳吸附捕集塔
CN116177549B (zh) 基于双解吸单元的二氧化碳生产方法
CN103691191A (zh) 油液在线真空滤油处理机
CN115779639A (zh) 二氧化碳生产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3691188A (zh) 油液在线双级真空净化系统
CN116688709A (zh) 一种氪氙气体分离装置和方法
CN107149853A (zh) 一种带调温的氨水冷凝装置
CN112439398B (zh) 一种气体吸附柱再生的方法、装置及尾气回收系统
CN104383804B (zh) 一种以厌氧发酵沼液为载体的co2吸收和储存利用系统和方法
CN202803072U (zh) 一种高效的co2捕集装置
CN203286544U (zh) 实现锅筒内蒸汽流动均匀的装置
CN205360994U (zh) 一种带调温的氨水冷凝装置
CN111203073A (zh) 一种烟气co2捕集系统的解吸装置
CN102274642B (zh) 解吸塔混合汽的余热回收方法
CN203678109U (zh) 双级真空净化设备
CN218687907U (zh) 一种氢化尾气的吸附回收装置
CN214830154U (zh) 一种防止低温甲醇洗热再生系统中结晶生成的系统
CN103657244A (zh) 滤油机上使用的油液在线处理装置
CN104085855B (zh) 一种干气脱毒器外逆向增湿等温一氧化碳变换的工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