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9560A - 急诊科救护用担架 - Google Patents
急诊科救护用担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19560A CN115919560A CN202310131900.9A CN202310131900A CN115919560A CN 115919560 A CN115919560 A CN 115919560A CN 202310131900 A CN202310131900 A CN 202310131900A CN 115919560 A CN115919560 A CN 1159195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body
- rotating shaft
- gear
- shaped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急诊科救护用担架,涉及急诊科救护用领域,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两两之间分别通过同一调节装置折叠或伸展,且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上均设有固定带,第一架体的第二端设有牵拉装置,第三架体的第二端设有脚部阻挡装置,第三架体下方设有移动轮;调节装置驱动脚部阻挡装置在第三架体上伸缩,本发明通过采用了类似于毛毛虫的屈体式设计,当伤员只能平躺在担架上时且不能屈体时,此时医护人员直接拉动U型杆带动装置在移动轮的作用下移动,遇到斜坡时,脚部可以通过阻挡板受力,避免了伤员滑落,只需要一个医护人员即可完成,大大的节省了人力,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急诊科救护用领域,具体涉及急诊科救护用担架。
背景技术
担架是一款医疗急救用品,作为医疗用品,担架为目前救护车内装备的担架,符合病情需要,便于病人与伤员躺卧,传统的担架一般是由数根担架杆组成的框型结构,在使用时,全程都需要人工手持搬运,比较费力,而且搬运效率也较低 ,为了解决该问题,申请号为“202010889568.9”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急诊科用便捷担架”,其包括两个担架杆、挡板布及伸缩腿,担架杆的两端还设置有让位槽,伸缩腿的一端与让位槽的一端铰接,伸缩腿的另一端设置有移动轮,通过伸缩腿的打开,将整个担架有了移动的支撑点,方便移动。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还存在如下缺陷:虽然下方有移动轮,但无法对床体进行角度变化,当遇到斜坡时,患者容易受到重力沿着床体下滑,为了避免此现象,因此实际使用时一般会有多个急救员共同配合,导致了对医护人员资源造成浪费,导致其他伤员失去及时救助的机会。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急诊科救护用担架解决了无法对床体进行角度变化,当遇到斜坡时,患者容易受到重力沿着床体下滑,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第三架体、移动轮、固定带;
所述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两两之间分别通过同一调节装置折叠或伸展,且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上均设有固定带,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端设有牵拉装置,所述第三架体的第二端设有脚部阻挡装置,所述第三架体下方设有移动轮;
所述调节装置驱动脚部阻挡装置在第三架体上伸缩。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矩形框、蜗轮、蜗杆、电机、L型杆、第一连接杆、Z型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转动轴、第四转动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三连接杆、第五转动轴、第四连接杆、第五连接杆;
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贯穿第一架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贯穿第二架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第一端上转动套设有同一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第二端上分别套设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
第二齿轮一侧的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套设有矩形框,矩形框内的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套设有蜗轮,所述蜗轮下方啮合有蜗杆,所述蜗杆可转动地贯穿矩形框两侧壁,所述矩形框的一侧壁设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上设有电机,所述蜗杆由电机驱动;
矩形框外侧的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上转动套设有同一L型杆,且第一转动轴设置在L型杆的横杆端部,第二转动轴设置在L型杆的拐角处,所述L型杆的竖杆端部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铰接有Z型杆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端侧壁连接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贯穿第二架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架体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四转动轴,所述第四转动轴贯穿第三架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的第一端转动套设有同一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的第二端分别套设有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且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相啮合,所述Z型杆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转动套设在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的第二端头部;
所述Z型杆的第二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铰接有第三连接杆的第一端,所述所述第三架体的第二端侧壁可转动地设有第五转动轴,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套在第五转动轴上,所述脚部阻挡装置由第五转动轴驱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脚部阻挡装置包括第五齿轮、阻挡板、L型板,所述第三架体的第二端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有T型凸起,所述通槽内滑动设有阻挡板,所述阻挡板上设有T型滑槽,所述T型凸起在T型滑槽内滑动;
所述阻挡板的两端均连接有L型板的横板,所述第五转动轴贯穿第三架体,且第五转动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均套设有第五齿轮,所述L型板的竖板上设有齿牙,所述齿牙和第五齿轮啮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牵拉装置设置在第一架体的第二端,所述牵拉装置为U型杆,所述U型杆上外接有柔性搭扣。
更进一步地,所述L型杆的竖杆与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之间、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与Z型杆的第一端之间、Z型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之间、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接杆的第一端之间均通过转轴铰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L型杆竖杆的长度、Z型杆第一端的长度和移动轮的直径三者相等。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通过采用了类似于毛毛虫的屈体式设计,当伤员只能平躺在担架上时且不能屈体时,此时直接将U型杆抬起,U型杆带动了第一架体稍微翘起,此时医护人员直接拉动U型杆带动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在移动轮的作用下移动,当遇到斜坡时,脚部可以通过阻挡板受力,避免了伤员滑落,只需要一个医护人员即可完成,当伤员躺在担架上时且能屈体转运时,先将U型杆抬起,即可将担架的一头抬起,此时医护人员按动U型杆上的电机开关,担架就会自动缩起,可以根据患者需要随意调节担架的角度,让伤员与担架之间产生一定的阻挡,可以更好的适应坡度,而且配合底部的移动轮可以由一人完成护送伤员的任务,大大的节省了人力,并且当转运完患者之后,使得电机反转,电机带动了蜗杆转动,蜗杆带动了蜗轮转动,蜗轮带动了第二转动轴转动,直到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折叠在一起,在上下楼梯或是医护人员身高有差距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柔性搭扣将重量转移到肩膀上,再让手臂较为轻松地将担架固定,让病人伤口不会因为颠簸而二次受创,且在上下楼梯时只需要两个急救员即可对患者移动,也解决了传统担架经过斜坡时需要前有各一个急救员同时两侧还需要急救员,需要多个急救员来使用的现状,可以让更多的伤员能得到及时救助的机会,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四连接杆和第五连接杆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蜗轮蜗杆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整体折叠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脚部阻挡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为第一架体;2为第二架体;3为第三架体;31为通槽;32为T型凸起;4为调节装置;41为第一转动轴;42为第二转动轴;43为第一齿轮;44为第二齿轮;45为矩形框;46为蜗轮;47为蜗杆;48为电机;49为L型杆;410为第一连接杆;411为Z型杆;412为第二连接杆;413为第三转动轴;414为第四转动轴;415为第三齿轮;416为第四齿轮;417为第三连接杆;418为第五转动轴;419为第四连接杆;420为第五连接杆;5为牵拉装置;6为脚部阻挡装置;61为第五齿轮;62为阻挡板;63为L型板;64为T型滑槽;7为移动轮;8为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考图1至图6所示,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包括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第三架体3、移动轮7、固定带8;
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两两之间分别通过同一调节装置4折叠或伸展,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上均安装有固定带8,第一架体1的第二端安装有牵拉装置5,第三架体3的第二端安装有脚部阻挡装置6,第三架体3下方安装有移动轮7,调节装置4驱动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伸展,调节装置4驱动脚部阻挡装置6在第三架体3上伸缩;
本实施例中:
当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完全伸展放平时,调节装置4刚好和地面接触,在调节装置4和移动轮7的共同作用下将整个装置支撑起来,同时也可以保证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是和地面平行的,目的是为了放置患者时,保证患者是平放的;牵拉装置5安装在第一架体1的第二端,牵拉装置5为U型杆,U型杆上外接有柔性搭扣,柔性搭扣为市售的,柔性搭扣作用是,当上下楼梯或是医护人员身高有差距的时候,可以借助柔性搭扣将重量转移到肩膀上,再让手臂较为轻松地抬起担架;固定带8的两端与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之间均通过扣合连接,固定带8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固定带,可以适应不同的人群,增加了容错率,固定带8扣合连接是为了,使用完固定带8之后,便于拆卸下来清理和消毒;
当急诊救护使用时,将患者放置到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且头部位于第一架体1,腿部位于第三架体3,将固定带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之间通过扣合连接将患者固定在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上,然后将U型杆抬起,U型杆带动了第一架体1翘起,然后可以根据伤员的实际情况,当伤员不能屈体时,此时直接抬起U型杆,伤员的脚部位于脚部阻挡装置6之前,进行阻挡,整个装置在移动轮7的作用下移动;当伤员可以屈体时,此时抬起U型杆后,调节调节装置4,调节装置4驱动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收卷,同时还驱动脚部阻挡装置6在第三架体3上缩回,最后医护人员即可拉动U型杆,整个装置在移动轮7的作用下移动,不仅避免了遇到斜坡时,患者沿着床体下滑的现象,而且只需要一个医护人员即可完成转运。
调节装置4包括第一转动轴41、第二转动轴42、第一齿轮43、第二齿轮44、矩形框45、蜗轮46、蜗杆47、电机48、L型杆49、第一连接杆410、Z型杆411、第二连接杆412、第三转动轴413、第四转动轴414、第三齿轮415、第四齿轮416、第三连接杆417、第五转动轴418、第四连接杆419、第五连接杆420,第一架体1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一转动轴41,第一转动轴41贯穿第一架体1的第一端,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二转动轴42,第二转动轴42贯穿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第一转动轴41和第二转动轴42的第一端上转动套有同一第四连接杆419,第一转动轴41和第二转动轴42的第二端上分别套有第一齿轮43和第二齿轮44,第一转动轴41和第一齿轮43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42和第二齿轮44固定连接,第一齿轮43和第二齿轮44相啮合,第二齿轮44一侧的第二转动轴42上套有矩形框45,第二转动轴42和矩形框45固定连接,矩形框45内的第二转动轴42上套有蜗轮46,蜗轮46和第二转动轴42固定连接,蜗轮46下方啮合有蜗杆47,蜗杆47可转动地贯穿矩形框45两侧壁,矩形框45的一侧壁安装有电机安装板,电机安装板上安装有电机48,蜗杆47由电机48驱动,矩形框45外侧的第一转动轴41和第二转动轴42上转动套设有同一L型杆49,且第一转动轴41设置在L型杆49的横杆端部,第二转动轴42设置在L型杆49的拐角处,L型杆49的竖杆端部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一端,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二端铰接有Z型杆411的第一端,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侧壁连接有第三转动轴413,第三转动轴413贯穿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第三架体3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四转动轴414,第四转动轴414贯穿第三架体3的第一端,第三转动轴413和第四转动轴414的第一端转动套设有同一第五连接杆420,第三转动轴413和第四转动轴414的第二端分别套设有第三齿轮415和第四齿轮416,第三转动轴413和第三齿轮415固定连接,第四转动轴414和第四齿轮416固定连接,第三齿轮415和第四齿轮416相啮合,Z型杆411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转动套设在第三转动轴413和第四转动轴414的第二端头部,Z型杆411的第二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412的第一端,第二连接杆412的第二端铰接有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一端,第三架体3的第二端侧壁可转动地设有第五转动轴418,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一端固定套在第五转动轴418上,脚部阻挡装置6由第五转动轴418驱动;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从完全伸展开到完全折叠时,第二齿轮44刚好绕第一齿轮43转动了90°,L型杆49和Z型杆411也刚好转动了90°,且矩形框45不会和第一转动轴41形成干涉,
在运动过程中L型杆49的竖杆、第一连接杆410、Z型杆411的第一端和第二架体2组成了平行四边形,并且当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从完全伸展开时,L型杆49的竖杆、第一连接杆410、Z型杆411的第一端和第二架体2组成了矩形,当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完全折叠时,L型杆49的竖杆、第一连接杆410和Z型杆411的第一端共线,Z型杆411的第二端、第二连接杆412和第三连接杆417共线;电机48不转动时,利用了蜗轮46和蜗杆47的自锁可以避免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移动;电机48为正反转电机,电机48外接控制开关,且控制开关位于U型杆上,便于医护人员操作;L型杆49的竖杆与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一端之间、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二端与Z型杆411的第一端之间、Z型杆41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杆412的第一端之间、第二连接杆412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一端之间均通过转轴铰接;当担架不使用时,可以将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折叠在一起,减少占地空间;L型杆49竖杆的长度、Z型杆411第一端的长度和移动轮7的直径三者相等;当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完全伸展放平时,通过L型杆49竖杆、Z型杆411第一端和移动轮7的共同作用下将整个装置支撑起来,同时也可以保证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是和地面平行的;
使用时,当伤员只能平躺在担架上时且不能屈体时,此时直接将U型杆抬起,U型杆带动了第一架体1稍微翘起,此时医护人员直接拉动U型杆带动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在移动轮7的作用下移动;
当伤员躺在担架上时且能屈体转运时,此时医护人员按动U型杆上的电机开关,使得电机48反转,电机48带动了蜗杆47转动,蜗杆47带动了蜗轮46转动,蜗轮46带动了第二转动轴42转动,此处的第一架体1的第一端和第一转动轴41固定连接,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和第二转动轴42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42带动了第二齿轮44绕第一齿轮43逆时针转动,
第二齿轮44在第二转动轴42的作用下带动了第二架体2和矩形框45绕第一架体1逆时针转动;同时第二转动轴42带动了L型杆49的拐点处逆时针转动,L型杆49横杆也随之逆时针转动;
此时L型杆49的横杆和第二转动轴42发生相对转动,当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刚好折叠时,第二齿轮44绕第一齿轮43逆时针转动了90°,L型杆49也转动了90°,使得第二架体2刚好转动了180°;
同时L型杆49的竖杆则拉动了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一端运动,使得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二端拉动Z型杆411的第一端顺时针转动,并且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和第三转动轴413固定连接,第三架体3的第一端和第四转动轴414固定连接,因此Z型杆411的第一端顺时针转动时,使得Z型杆411的第一个拐点在第三转动轴413上转动,Z型杆411的第二个拐点处压着第四转动轴414向下运动,使得第四转动轴414带动第四齿轮416绕第三齿轮415顺时针转动,Z型杆411的第二个拐点可在第四转动轴414上转动;
此时Z型杆411的第二端拉动第二连接杆412转动,第二连接杆412拉动了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一端逆时针转动,第三连接杆417带动了第五转动轴418逆时针转动,第五转动轴418驱动了脚部阻挡装置6一起运动;上述过程中,第四齿轮416绕第三齿轮415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和第三架体3的第一端向上运动,第三架体3的第二端向下运动,当第二齿轮44绕第一齿轮43逆时针转动时,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绕第一架体1转动折叠,此时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相互折叠形成了屈体结构,也就是类似毛毛虫的屈体式设计,可以使得伤员与担架之间产生一定的阻挡,可以通过控制电机48来控制屈体的角度;
当转运完患者之后,使得电机48反转,电机48带动了蜗杆47转动,蜗杆47带动了蜗轮46转动,蜗轮46带动了第二转动轴42转动,直到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折叠在一起;当再次使用时,使得电机48正转,直到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完全伸展开,即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在同一水平面。
脚部阻挡装置6包括第五齿轮61、阻挡板62、L型板63,第三架体3的第二端开设有通槽31,通槽31内安装有T型凸起32,通槽31内滑动安装有阻挡板62,阻挡板62上开设有T型滑槽64,T型凸起32在T型滑槽64内滑动,阻挡板62的两端均连接有L型板63的横板,第五转动轴418贯穿第三架体3,第五转动轴418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均套有第五齿轮61,第五转动轴41和第五齿轮61固定连接,L型板63的竖板上开设有齿牙,齿牙和第五齿轮61啮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T型凸起32卡在T型滑槽64内滑动为了使得阻挡板62只在通槽31内上下滑动而不会脱离通槽31,
使用时,当电机48反转时,带动了Z型杆411的第二端拉动第二连接杆412转动,第二连接杆412推动了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一端逆时针转动,第三连接杆417带动了第五转动轴418逆时针转动,第五转动轴418驱动了第五齿轮61逆时针转动,第五齿轮61带动了齿牙向下运动,即带动了L型板63的竖板向下运动,此时T型凸起32在T型滑槽64内运动,直到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完全折叠时,阻挡板62的上表面刚好运动到通槽31内,且阻挡板62的上表面刚好和第三架体3平齐;
当电机48正转时,即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伸展开,当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完全伸展开时,阻挡板62刚好完全从通槽31内滑出,此时伤员的脚部可以放置到阻挡板62上,当伤员只能平躺在担架上时且不能屈体时,将U型杆抬起,U型杆带动了第一架体1稍微翘起时,脚部可以通过阻挡板62受力阻挡,避免了伤员滑落。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
使用前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是完全折叠在一起的,使用时,先按动U型杆上的电机开关,使得电机48正转,直到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完全伸展开,此时阻挡板62刚好完全从通槽31内滑出,此时伤员的脚部可以放置到阻挡板62之前,第二连接杆410刚好和地面接触,第二连接杆410和移动轮7共同将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支撑起来,然后将患者放置到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且头部位于第一架体1,腿部位于第三架体3,脚部和阻挡板62贴合,同时将固定带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之间通过扣合连接将患者固定在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上;
当伤员只能平躺在担架上时且不能屈体时,此时直接将U型杆抬起,U型杆带动了第一架体1稍微翘起,此时医护人员直接拉动U型杆带动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在移动轮7的作用下移动,此时阻挡板62可以将脚部阻挡,避免患者滑落;
当伤员躺在担架上时且能屈体转运时,此时医护人员按动U型杆上的电机开关,使得电机48反转,电机48带动了蜗杆47转动,蜗杆47带动了蜗轮46转动,蜗轮46带动了第二转动轴42转动,此处的第一架体1的第一端和第一转动轴41固定连接,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和第二转动轴42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42带动了第二齿轮44绕第一齿轮43逆时针转动,
第二齿轮44在第二转动轴42的作用下带动了第二架体2和矩形框45绕第一架体1逆时针转动;同时第二转动轴42带动了L型杆49的拐点处逆时针转动,L型杆49横杆也随之逆时针转动;此时L型杆49的横杆和第二转动轴42发生相对转动,当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刚好折叠时,第二齿轮44绕第一齿轮43逆时针转动了90°,L型杆49也转动了90°,使得第二架体2刚好转动了180°;同时L型杆49的竖杆则拉动了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一端运动,使得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二端拉动Z型杆411的第一端顺时针转动,并且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和第三转动轴413固定连接,第三架体3的第一端和第四转动轴414固定连接,因此Z型杆411的第一端顺时针转动时,使得Z型杆411的第一个拐点在第三转动轴413上转动,Z型杆411的第二个拐点在第四转动轴414上转动,Z型杆411的第二个拐点处压着第四转动轴414向下运动,使得第四转动轴414带动第四齿轮416绕第三齿轮415顺时针转动;此时Z型杆411的第二端拉动第二连接杆412转动,第二连接杆412拉动了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一端逆时针转动,第三连接杆417带动了第五转动轴418逆时针转动,第五转动轴418驱动了脚部阻挡装置6一起运动;上述过程中,第四齿轮416绕第三齿轮415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和第三架体3的第一端向上运动,第三架体3的第二端向下运动,当第二齿轮44绕第一齿轮43逆时针转动时,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绕第一架体1转动折叠,此时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相互折叠形成了屈体结构,也就是类似毛毛虫的屈体式设计,可以使得伤员与担架之间产生一定的阻挡,可以通过控制电机48来控制屈体的角度,然后拉动U型杆带动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在移动轮7的作用下移动;
当U型杆带动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在移动轮7的作用下移动时,可以借助柔性搭扣将重量转移到肩膀上,再让手臂较为轻松地抬起担架,转运结束后,使得电机48反转,电机48带动了蜗杆47转动,蜗杆47带动了蜗轮46转动,蜗轮46带动了第二转动轴42转动,直到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折叠在一起,完成整个工作过程。
本发明通过采用了类似于毛毛虫的屈体式设计,当伤员只能平躺在担架上时且不能屈体时,此时直接将U型杆抬起,U型杆带动了第一架体稍微翘起,此时医护人员直接拉动U型杆带动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在移动轮的作用下移动,当遇到斜坡时,脚部可以通过阻挡板62受力,避免了伤员滑落,只需要一个医护人员即可完成,当伤员躺在担架上时且能屈体转运时,先将U型杆抬起,即可将担架的一头抬起,此时医护人员按动U型杆上的电机开关,担架就会自动缩起,可以根据患者需要随意调节担架的角度,让伤员与担架之间产生一定的阻挡,可以更好的适应坡度,而且配合底部的移动轮可以由一人完成护送伤员的任务,大大的节省了人力,并且当转运完患者之后,使得电机反转,电机带动了蜗杆转动,蜗杆带动了蜗轮转动,蜗轮带动了第二转动轴转动,直到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折叠在一起,在上下楼梯或是医护人员身高有差距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柔性搭扣将重量转移到肩膀上,再让手臂较为轻松地将担架固定,让病人伤口不会因为颠簸而二次受创,在上下楼梯时只需要两个急救员即可对患者移动,也解决了传统担架经过斜坡时需要前有各一个急救员同时两侧还需要急救员,需要多个急救员来使用的现状,可以让更多的伤员能得到及时救助的机会,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第三架体(3)、移动轮(7)、固定带(8);
所述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两两之间分别通过同一调节装置(4)折叠或伸展,且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和第三架体(3)上均设有固定带(8),所述第一架体(1)的第二端设有牵拉装置(5),所述第三架体(3)的第二端设有脚部阻挡装置(6),所述第三架体(3)下方设有移动轮(7);
所述调节装置(4)驱动脚部阻挡装置(6)在第三架体(3)上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4)包括第一转动轴(41)、第二转动轴(42)、第一齿轮(43)、第二齿轮(44)、矩形框(45)、蜗轮(46)、蜗杆(47)、电机(48)、L型杆(49)、第一连接杆(410)、Z型杆(411)、第二连接杆(412)、第三转动轴(413)、第四转动轴(414)、第三齿轮(415)、第四齿轮(416)、第三连接杆(417)、第五转动轴(418)、第四连接杆(419)、第五连接杆(420);
所述第一架体(1)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一转动轴(41),所述第一转动轴(41)贯穿第一架体(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二转动轴(42),所述第二转动轴(42)贯穿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转动轴(41)和第二转动轴(42)的第一端上转动套设有同一第四连接杆(419),所述第一转动轴(41)和第二转动轴(42)的第二端上分别套设有第一齿轮(43)和第二齿轮(44),所述第一齿轮(43)和第二齿轮(44)相啮合;
第二齿轮(44)一侧的所述第二转动轴(42)上套设有矩形框(45),矩形框(45)内的所述第二转动轴(42)上套设有蜗轮(46),所述蜗轮(46)下方啮合有蜗杆(47),所述蜗杆(47)可转动地贯穿矩形框(45)两侧壁,所述矩形框(45)的一侧壁设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上设有电机(48),所述蜗杆(47)由电机(48)驱动;
矩形框(45)外侧的所述第一转动轴(41)和第二转动轴(42)上转动套设有同一L型杆(49),且第一转动轴(41)设置在L型杆(49)的横杆端部,第二转动轴(42)设置在L型杆(49)的拐角处,所述L型杆(49)的竖杆端部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二端铰接有Z型杆(411)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侧壁连接有第三转动轴(413),所述第三转动轴(413)贯穿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架体(3)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四转动轴(414),所述第四转动轴(414)贯穿第三架体(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转动轴(413)和第四转动轴(414)的第一端转动套设有同一第五连接杆(420),所述第三转动轴(413)和第四转动轴(414)的第二端分别套设有第三齿轮(415)和第四齿轮(416),且第三齿轮(415)和第四齿轮(416)相啮合,所述Z型杆(411)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转动套设在第三转动轴(413)和第四转动轴(414)的第二端头部;
所述Z型杆(411)的第二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41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杆(412)的第二端铰接有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一端,所述所述第三架体(3)的第二端侧壁可转动地设有第五转动轴(418),所述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二端固定套在第五转动轴(418)上,所述脚部阻挡装置(6)由第五转动轴(418)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部阻挡装置(6)包括第五齿轮(61)、阻挡板(62)、L型板(63),所述第三架体(3)的第二端设有通槽(31),所述通槽(31)内设有T型凸起(32),所述通槽(31)内滑动设有阻挡板(62),所述阻挡板(62)上设有T型滑槽(64),所述T型凸起(32)在T型滑槽(64)内滑动;
所述阻挡板(62)的两端均连接有L型板(63)的横板,所述第五转动轴(418)贯穿第三架体(3),且第五转动轴(418)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均套设有第五齿轮(61),所述L型板(63)的竖板上设有齿牙,所述齿牙和第五齿轮(61)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装置(5)为U型杆,所述U型杆上外接有柔性搭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杆(49)的竖杆与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一端之间、第一连接杆(410)的第二端与Z型杆(411)的第一端之间、Z型杆(41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杆(412)的第一端之间、第二连接杆(412)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接杆(417)的第一端之间均通过转轴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杆(49)竖杆的长度、Z型杆(411)第一端的长度和移动轮(7)的直径三者相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31900.9A CN115919560A (zh) | 2023-02-18 | 2023-02-18 | 急诊科救护用担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31900.9A CN115919560A (zh) | 2023-02-18 | 2023-02-18 | 急诊科救护用担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19560A true CN115919560A (zh) | 2023-04-07 |
Family
ID=86656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31900.9A Withdrawn CN115919560A (zh) | 2023-02-18 | 2023-02-18 | 急诊科救护用担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1956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92167A (zh) * | 2023-05-06 | 2023-07-28 | 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 一种腹腔出血性急危重症紧急救护床 |
-
2023
- 2023-02-18 CN CN202310131900.9A patent/CN115919560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92167A (zh) * | 2023-05-06 | 2023-07-28 | 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 一种腹腔出血性急危重症紧急救护床 |
CN116492167B (zh) * | 2023-05-06 | 2024-01-23 | 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 一种腹腔出血性急危重症紧急救护床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72756A1 (zh) | 轮椅床的结合方法及分离方法 | |
CN201384633Y (zh) | 可折叠式多功能病床与担架两用车 | |
CN208287175U (zh) | 多功能电动医疗床 | |
US7611203B1 (en) | Patient chair lift | |
CN109483565B (zh) | 一种可智能看护的老年人生活辅助机器人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2871815A (zh) | 一种医用手术移送床 | |
CN102824254A (zh) | 一种辅助护理移乘装置 | |
CN106389018A (zh) | 医用铲式担架转运车 | |
TW201347745A (zh) | 翻身移位機 | |
CN115919560A (zh) | 急诊科救护用担架 | |
TW201703747A (zh) | 牽引式翻身輔具及牽引式翻身裝置 | |
CN209884544U (zh) | 一种病人转移床 | |
CN104606009A (zh) | 移动式升降折叠洗浴床 | |
CN106420224A (zh) | 护理过渡架 | |
CN111956403A (zh) | 一种心内科急救转运装置 | |
CN109009701A (zh) | 一种转运床 | |
CN203060210U (zh) | 一种医用手术移送床 | |
CN213552986U (zh) | 一种多地形救护车转运担架 | |
CN201337593Y (zh) | 120救护车急诊担架床 | |
JP2001104378A (ja) | 移載装置 | |
CN209847675U (zh) |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移位机 | |
CN210250357U (zh) | 一种老年护理翻身装置 | |
CN207370827U (zh) | 爬梯机 | |
CN112168507B (zh) | 一种折叠式转运医用床 | |
CN212853845U (zh) | 一种防止传染病传播并且可以在楼梯上行走的多功能担架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407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