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2809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2809A
CN115912809A CN202211181138.7A CN202211181138A CN115912809A CN 115912809 A CN115912809 A CN 115912809A CN 202211181138 A CN202211181138 A CN 202211181138A CN 115912809 A CN115912809 A CN 115912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us bar
holder
motor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11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本俊哉
服部隆志
岩崎修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143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5173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12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28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马达具有转子、定子、轴承、马达壳体、轴承保持架、汇流条单元以及电路板。轴承保持架保持轴承并覆盖马达壳体的开口,具有保持架突出部。保持架突出部配置在比马达壳体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端子贯通孔。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端子和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端子与汇流条连接,向轴向下侧延伸并穿过端子贯通孔的内部,从保持架突出部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电路板具有电路端子。电路端子向轴向下侧延伸并穿过端子贯通孔的内部,从保持架突出部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与汇流条端子连接。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筒状的端子引导部。端子引导部沿轴向延伸并配置在端子贯通孔的内部,将汇流条端子和电路端子以接触的方式收纳在内部。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的马达具有转子、定子、轴承、壳体(Case)、托架(轴承保持架)以及汇流条单元。转子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转子轴。定子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轴承将转子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壳体收纳定子。托架覆盖壳体的开口并且固定有轴承。另外,托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焊接作业孔(端子贯通孔)。
汇流条单元具有:主体部(汇流条),其与从定子引出的导线连接;以及汇流条端子,其从主体部沿轴向延伸。汇流条端子在焊接作业孔内连接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端子(电路端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79466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的马达中,存在汇流条端子和连接端子与托架接触而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短路的发生的马达。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马达具有转子、定子、轴承、马达壳体、轴承保持架、汇流条单元以及电路板。转子具有沿着旋转轴线延伸的轴。定子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轴承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马达壳体收纳定子并在轴向上侧开口。轴承保持架保持轴承并覆盖马达壳体的开口。汇流条单元与定子电连接,配置在轴承保持架上。电路板配置于汇流条单元的轴向上侧,与汇流条单元电连接。轴承保持架具有保持架突出部。保持架突出部比马达壳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端子贯通孔。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汇流条端子以及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绕轴承配置,与从定子引出的导线连接。汇流条端子与汇流条连接,向轴向下侧延伸并穿过端子贯通孔的内部,从保持架突出部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汇流条保持架由绝缘部件构成,覆盖汇流条和汇流条端子的外表面。电路板具有电路端子。电路端子向轴向下侧延伸并穿过端子贯通孔的内部,从保持架突出部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并且该电路端子与汇流条端子连接。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筒状的端子引导部。端子引导部沿轴向延伸并配置在端子贯通孔的内部,将汇流条端子和电路端子以接触的方式收纳在内部。
根据例示性的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防止短路的发生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纵剖视立体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纵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汇流条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纵剖视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纵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罩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马达;20:转子;21:轴;22:转子铁芯;23:转子磁铁;30:定子;31:铁芯背部;32:齿部;33:线圈部;33a:导线;34:绝缘部件;41:上轴承(轴承);42:下轴承;50:壳体;51:马达壳体;51a:开口部;52:轴承保持架;52a:轴承保持架开口部;53:罩;60:汇流条单元;61:汇流条保持架;61a:基部保持架;61b:端子保持架;61c:端子引导部;61d:端子插入口;62U、63V、64W:汇流条;62a、63a、64a:基部;62b、63b、64b:连接部;62c、63c、64c:端子部;65:汇流条端子;70:马达罩;80:第1电路板;81:传感器;82:连接器部;83:第2电路板(电路板);84:电路端子;90:磁铁保持部;91:传感器磁铁;92:树脂;100:马达主体;200:控制部;511:侧壁部;512:底壁部;512a:下轴承保持部;512b:底壁贯通孔;521:中间壁部;521a:保持架突出部;521b:端子贯通孔;521c:密封凹部;521d:固定凹部;522:周壁部;523a:上筒部;523b:下筒部;524:凹部;525:轴承保持架贯通孔;526:环状连结部;527:保持架凸缘部;527a:保持架螺纹孔;528:汇流条罩;528a:罩部;528b:凸缘部;528c:凸缘凸部;528d:固定销;531:罩凸缘部;531a:罩孔;540:O型圈;611f:第1倾斜面;612f:第2倾斜面;621b、631b、641b:导线保持部;C:中心轴线;P:下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将图1所示的马达1的中心轴线C所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1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径向和周向简称为“径向”和“周向”。另外,“轴向”、“径向”、“周向”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1.马达的结构>
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图1、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图3是马达1的纵剖视立体图,图4是将马达1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纵剖视图。图5是壳体50的分解立体图。
马达1的马达主体100和控制部200收纳于壳体50而一体化。马达主体100具有转子20、定子30、上轴承(轴承)41、下轴承42、轴承保持架52以及汇流条单元60。
控制部200位于比马达主体100靠轴向上侧的位置,控制转子20的旋转。控制部200具有第1电路板80、第2电路板(电路板)83以及连接器部82。连接器部82与第1电路板80电连接,将来自外部电源的驱动电流提供给第1电路板80和第2电路板83。
马达主体100与控制部200通过电路端子84与汇流条单元60的连接而电连接,该电路端子84与第2电路板(电路板)83连接。另外,关于电路端子84与汇流条单元60的连接构造,在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壳体50收纳马达主体100和控制部200,具有马达壳体51、轴承保持架52以及罩53。
即,马达1具有转子20、定子30、上轴承(轴承)41、马达壳体51、轴承保持架52、汇流条单元60以及第2电路板(电路板)83。
<2-1.马达壳体的结构>
马达壳体51形成为有底筒状,在内部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马达壳体51具有侧壁部511和底壁部512。侧壁部511向轴向上侧延伸而形成为圆筒状。侧壁部511的上表面开口而形成开口部51a。侧壁部511的下表面被板状的底壁部512覆盖。底壁部512具有下轴承保持部512a。下轴承保持部512a配置在中心轴线C上,该下轴承保持部512a的上表面沿轴向凹陷。在下轴承保持部512a收纳有下轴承42并进行保持。下轴承保持部512a的底面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底壁贯通孔512b。
<2-2.轴承保持架的结构>
轴承保持架52保持上轴承(轴承)41并覆盖马达壳体51的开口。轴承保持架52配置于马达壳体51的轴向上侧,形成为有底筒状。轴承保持架52在内部收纳汇流条单元60和上轴承41。轴承保持架52具有中间壁部521、周壁部522、上筒部523a、下筒部523b、凹部524、轴承保持架贯通孔525、环状连结部526以及保持架凸缘部527。
中间壁部521形成为板状,覆盖马达壳体51的开口部51a。中间壁部521具有保持架突出部521a。即,轴承保持架52具有保持架突出部521a。保持架突出部521a比马达壳体51向径向外侧突出。保持架突出部521a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端子贯通孔521b。端子贯通孔521b被汇流条罩528从保持架突出部521a的下表面覆盖。
周壁部522从中间壁部521的周缘向轴向上侧延伸,形成为筒状。周壁部522的上表面开口而形成轴承保持架开口部52a。
上筒部523a包围中心轴线C,从中间壁部521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延伸而形成为圆筒状。上筒部523a在内部配置有后述的磁铁保持部90和传感器磁铁91。
下筒部523b包围中心轴线C,从中间壁部521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延伸而形成为圆筒状。在下筒部523b收纳有上轴承41并进行保持。上筒部523a和下筒部523b在轴向上连通。
凹部524配置于上筒部523a和下筒部523b的径向外侧,从中间壁部521的上表面向轴向下侧凹陷。凹部524在俯视时形成为包围上筒部523a和下筒部523b的环状。轴承保持架贯通孔525形成为沿轴向贯穿凹部524的底面。轴承保持架贯通孔525在周向上排列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12个轴承保持架贯通孔525。
环状连结部526从中间壁部521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形成为包围凹部524的环状。环状连结部526以在其外周面夹设有O型圈540的方式压入到马达壳体51的侧壁部511的内表面。由此,环状连结部526嵌合于马达壳体51的开口,轴承保持架52和马达壳体51被固定。
保持架凸缘部527从周壁部522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保持架凸缘部527在周壁部522的外周部设置有4处。在保持架凸缘部527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保持架螺纹孔527a。
<2-3.罩的结构>
罩53形成为板状,覆盖轴承保持架开口部52a。罩53具有罩凸缘部531。罩凸缘部531从罩53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罩凸缘部531在罩53的外周部设置有4处。在罩凸缘部531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罩孔531a。通过使罩孔531a与保持架螺纹孔527a一致并进行螺纹紧固,将罩53和轴承保持架52固定。
<3.转子的结构>
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转子磁铁23。轴21形成沿着中心轴线C延伸的旋转轴,形成为柱状。即,转子20具有沿着旋转轴线延伸的轴21。轴21被上轴承41和下轴承42支承为能够绕轴线旋转。
轴21的下端部经由底壁贯通孔512b向马达壳体51的外侧突出。轴21的上端部配置在上筒部523a的内部。
转子铁芯22形成为圆筒状,在内部通过压入而固定有轴21。转子磁铁23设置于转子铁芯22的径向外表面,在周向上排列有多个。转子铁芯22和转子磁铁23与轴21一体地旋转。
<4.定子的结构>
定子30配置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即,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对置。定子30形成为筒状,在定子30的内部配置有转子20。定子30具有铁芯背部31、齿部32、线圈部33以及绝缘部件34。
铁芯背部31呈与轴21同心的圆筒状。铁芯背部31的外周面、即定子30的外周面嵌合于马达壳体51的侧壁部511的内周面。
齿部32从铁芯背部3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齿部32设置有多个,在铁芯背部31的内周面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齿部32设置有12个。
线圈部33是通过将导线33a卷绕于绝缘部件34而构成的。绝缘部件34安装于各齿部32。卷绕于各齿部32的导线33a的端部向轴向上侧延伸并贯穿各轴承保持架贯通孔525,经由配置在轴承保持架52的内部的汇流条单元60与第2电路板83连接。
当向线圈部33提供驱动电流时,产生磁场,转子20因该磁场而旋转。
<5.传感器磁铁的结构>
传感器磁铁91是圆环状的永磁铁,在与传感器81对置的面上配置有N极和S极。传感器磁铁91嵌合于筒状的磁铁保持部90的内周面,磁铁保持部90嵌合于轴21的上端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磁铁保持部90的内部固定有传感器磁铁91。由此,传感器磁铁91经由磁铁保持部90与轴21连结,配置为能够与轴21一起旋转。另外,传感器磁铁91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直接固定于轴21的前端。
<6.第1电路板和第2电路板的结构>
第1电路板80和第2电路板(电路板)83收纳在轴承保持架52内。第1电路板80和第2电路板(电路板)83配置于汇流条单元60的轴向上侧。
第1电路板80和第2电路板83与中心轴线C垂直地扩展,形成为板状。第2电路板83隔着规定的间隙配置在第1电路板80的轴向上侧。从轴向观察时,第1电路板80和第2电路板83重叠配置。
第1电路板80的下表面与轴承保持架52的上筒部523a的上表面隔着间隙在轴向上对置。第1电路板80和第2电路板83通过连接销(未图示)而电连接。
在第1电路板80与上筒部523a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有马达罩70。马达罩70形成为圆板状,配置于汇流条单元60的轴向上侧。由此,能够防止尘埃附着于汇流条单元60。
在第2电路板83的下表面连接有电路端子84。电路端子84向轴向下侧延伸并穿过端子贯通孔521b的内部,从保持架突出部521a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并与后述的汇流条端子65连接。由此,第2电路板83与汇流条单元60电连接。第1电路板80和第2电路板83经由汇流条单元60向定子40输出马达驱动信号。
在第1电路板80的下表面安装有检测转子20的旋转位置的传感器81。传感器81配置于传感器磁铁91的轴向上侧。因此,传感器81与传感器磁铁91的距离较近,能够将磁阻元件适当地用于传感器81。
传感器81通过检测传感器磁铁91的磁通来检测转子20的旋转位置。由此,输出与转子20的旋转位置对应的马达驱动信号,控制向线圈部33提供的驱动电流。因此,能够控制马达1的驱动。
<7.汇流条单元的结构>
图6、图7是汇流条单元60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汇流条单元60与定子30电连接,配置在轴承保持架52上。另外,汇流条单元60在轴承保持架52中配置于上轴承41的径向外侧。
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汇流条62U、63V、64W以及汇流条端子65。汇流条62U、63V、64W由具有导电性的板状的部件构成,形状互不相同。汇流条62U、63V、64W对应于U相、V相、W相的各相。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62U对应于U相,汇流条63V对应于V相,汇流条64W对应于W相。
<7-1.汇流条的结构>
汇流条62U具有基部62a、连接部62b以及端子部62c。基部62a沿周向延伸而形成为俯视圆弧状。
连接部62b从基部62a的径向内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该连接部62b的前端部向轴向下侧屈曲。连接部62b设置有4个,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连接部62b具有导线保持部621b。导线保持部621b从连接部62b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端子部62c从基部62a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
汇流条63V具有基部63a、连接部63b以及端子部63c。基部63a沿周向延伸而形成为俯视圆弧状。
连接部63b从基部63a的径向内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该连接部63b的前端部向轴向下侧屈曲。连接部63b设置有4个,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连接部63b具有导线保持部631b。导线保持部631b从连接部63b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端子部63c从基部63a的径向外表面向轴向上侧突出,该端子部63c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屈曲地延伸。
汇流条64W具有基部64a、连接部64b以及端子部64c。基部64a沿周向延伸而形成为俯视圆弧状。
连接部64b从基部64a的径向内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该连接部64b的前端部向轴向下侧屈曲。连接部64b设置有4个,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连接部64b具有导线保持部641b。导线保持部641b从连接部64b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端子部64c从基部64a的径向外表面向轴向上侧突出,该端子部64c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屈曲地延伸。
基部64a、基部63a、基部62a形成为薄板状,隔着间隔件(未图示)在轴向上依次重叠。由此,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在轴向上薄型化。间隔件例如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在将基部64a、基部63a、基部62a重叠的状态下,连接部62b、连接部63b、连接部64b沿周向等间隔地依次配置。此时,连接部62b的下端、连接部63b的下端、连接部64b的下端配置于轴向的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沿周向等间隔地依次配置的多个连接部62b、63b、64b从各基部62a、63a、64a的径向内表面分别向径向内侧突出,能够使汇流条单元60在径向上小型化。
导线保持部621b、631b、641b通过激光焊接等与从定子30向轴向上侧延伸的导线33a的前端部电连接。即,连接部62b从基部62a向轴向下侧延伸并与导线33a连接。连接部63b从基部63a向轴向下侧延伸并与导线33a连接。连接部64b从基部64a向轴向下侧延伸并与导线33a连接。
<7-2.汇流条端子的结构>
汇流条端子65形成为L字状,该汇流条端子65的一端侧沿径向延伸。多个汇流条端子65的一端侧通过焊接分别与端子部62c、端子部63c以及端子部64c连接固定。由此,汇流条端子65分别与汇流条62U、63V、64W连接。另外,汇流条端子65的另一端侧向轴向下侧延伸并与电路端子84电连接。另外,关于汇流条端子65与电路端子84的连接构造,在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端子65与端子部62c、端子部63c以及端子部64c分体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端子部62c与汇流条端子65、端子部63c与汇流条端子65、端子部64c与汇流条端子65分别一体地形成。
<7-3.汇流条保持架的结构>
汇流条保持架61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汇流条保持架61覆盖包含基部62a、63a、64a、端子部62c、63c、64c的汇流条62U、63V、64W以及汇流条端子65的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62U、63V、64W以及汇流条端子65通过嵌件成型而埋入至汇流条保持架61并被固定。由此,汇流条62U、63V、64W隔着汇流条保持架61而相互绝缘。
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基部保持架61a、端子保持架61b以及端子引导部61c。基部保持架61a覆盖在轴向上重叠的基部62a、63a、64a,从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圆环状。
端子保持架61b从基部保持架61a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端子保持架61b在周向上设置有3处,分别覆盖沿周向排列配置的端子部62c、63c、64c和沿径向延伸的汇流条端子65的一端侧。
端子引导部61c与各端子保持架61b的径向外端连结。端子引导部61c沿轴向延伸而形成为筒状。端子引导部61c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端子引导部61c分别覆盖沿轴向延伸的汇流条端子65的另一端侧。由此,与U相、V相、W相连接的各汇流条端子65隔着端子引导部61c而相互绝缘。
各汇流条端子65在端子引导部61c的内部露出一部分,而不被端子引导部61c覆盖(参照图8)。
端子引导部61c在上表面开口出端子插入口61d,在下表面开口出端子引出口61e(参照图8)。
<8.汇流条端子与电路端子的连接构造>
图8是将汇流条端子65和电路端子84放大示出的剖视立体图,图9是将端子引导部61c放大示出的剖视立体图。端子引导部61c配置在端子贯通孔521b的内部。电路端子84插入到端子插入口61d中,与汇流条端子65接触。由此,汇流条端子65与电路端子84在端子引导部61c内电连接。
汇流条端子65和电路端子84在收纳于端子引导部61c的内部的状态下穿过端子贯通孔521b的内部。因此,汇流条端子65和电路端子84与轴承保持架52可靠地绝缘,能够防止短路的发生。
另外,汇流条端子65和电路端子84从端子引出口61e向轴向下侧突出,汇流条端子65和电路端子84的下端部通过焊接而可靠地连接。此时,汇流条端子65和电路端子84的下端位于比轴承保持架52的下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由此,在拆下了汇流条罩528的状态下,能够提高焊接时的作业效率。
另外,端子引导部61c的下端61e位于比端子贯通孔521b的下端P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由此,电路端子84和汇流条端子65能够确保与轴承保持架52的绝缘距离而进一步防止短路的发生。
端子引导部61c具有倾斜部61f。倾斜部61f在端子引导部61c的内周面随着从端子插入口61d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内侧倾斜。由此,能够将电路端子84从端子引出口61e沿着倾斜部61f顺畅地引导至端子引导部61c的内部。因此,马达1与第2电路板83的组装作业性提高。另外,通过较大地形成端子插入口61d,即使在电路端子84的下端部在插入时在径向或周向上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将电路端子84引导到端子引导部61c的内部。
倾斜部61f在汇流条端子65与电路端子84的对置方向上具有第1倾斜面611f和第2倾斜面612f。第1倾斜面611f配置于汇流条端子65侧。第2倾斜面612f配置于电路端子84侧。第2倾斜面612f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比第1倾斜面611f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大。由此,能够使第2倾斜面612f的上端从汇流条端子65沿径向分离地形成,即使在电路端子84的下端部在插入时在径向或周向上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将电路端子84引导到端子引导部61c的内部。
另外,第2倾斜面612f的轴向的长度比第1倾斜面611f的轴向的长度长。由此,能够使第2倾斜面612f的上端从汇流条端子65沿径向更分离地形成,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电路端子84向汇流条端子65侧引导。
<9.汇流条罩的结构>
汇流条罩528例如是树脂成型品。汇流条罩528配置于保持架突出部521a的下表面,覆盖端子贯通孔521b。由此,能够防止焊接后的电路端子84和汇流条端子65的下端部露出到轴承保持架52的外部。汇流条罩528在将电路端子84和汇流条端子65的下端部焊接之后安装。
汇流条罩528具有筒状的罩部528a以及凸缘部528b。罩部528a覆盖汇流条端子65和电路端子84的下端部,该罩部528a的上表面开口。凸缘部528b从罩部528a的上端周缘部向外侧延伸并固定于保持架突出部521a的下表面。
凸缘部528b具有凸缘凸部528c和一对固定销528d。凸缘凸部528c从凸缘部528b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突出,包围罩部528a的开口而形成为环状。一对固定销528d从凸缘部528b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突出,隔着凸缘凸部528c而配置。
保持架突出部521a具有密封凹部521c和固定凹部521d(参照图8)。固定凹部521d从下表面向轴向上侧凹陷,固定销528d配置在内部。通过将固定销528d压入于固定凹部521d,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罩528固定于保持架突出部521a的下表面。
密封凹部521c从保持架突出部521a的下表面向轴向上侧凹陷,包围端子贯通孔521b而形成为环状。凸缘凸部528c配置在填充有密封材料的密封凹部521c的内部。由此,凸缘部528b的上表面与保持架突出部521a的下表面的密封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材料是粘接剂,具有密封功能,汇流条罩528固定于轴承保持架52的周壁部522。另外,在使用了粘接剂的情况下,由于到粘接剂可靠地固定为止要花费时间,因此通过将固定销528d压入于固定凹部521d,也作为临时固定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保持汇流条罩528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2被定位的状态。并且,在固定销528的外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挤压肋。
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例示。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在不超过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另外,实施方式或多个变形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来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马达例如能够在用于辅助汽车等车辆的方向盘操作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使用。另外,本发明例如适于助力转向装置,但也能够利用于其他送风装置等。

Claims (7)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旋转轴线延伸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
轴承,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马达壳体,其收纳所述定子并在轴向上侧开口;
轴承保持架,其保持所述轴承并覆盖所述马达壳体的开口;
汇流条单元,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配置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上;以及
电路板,其配置于所述汇流条单元的轴向上侧,与所述汇流条单元电连接,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比所述马达壳体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保持架突出部,
所述保持架突出部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端子贯通孔,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其绕所述轴承配置,与从所述定子引出的导线连接;
汇流条端子,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向轴向下侧延伸并穿过所述端子贯通孔的内部,从所述保持架突出部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由绝缘部件构成,覆盖所述汇流条和所述汇流条端子的外表面,
所述电路板具有与所述汇流条端子连接的电路端子,该电路端子向轴向下侧延伸并穿过所述端子贯通孔的内部,从所述保持架突出部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沿轴向延伸并配置在所述端子贯通孔的内部的筒状的端子引导部,该端子引导部将所述汇流条端子和所述电路端子以接触的方式收纳在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端子引导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端子贯通孔的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端子引导部在上表面开口出供所述电路端子插入的端子插入口,在下表面开口出使所述汇流条端子和所述电路端子突出的端子引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端子引导部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在内周面随着从所述端子插入口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内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倾斜部在所述汇流条端子与所述电路端子的对置方向上具有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该第1倾斜面配置于所述汇流条端子这一侧,该第2倾斜面配置于所述电路端子这一侧,
所述第2倾斜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比所述第1倾斜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2倾斜面的轴向的长度比所述第1倾斜面的轴向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还具有配置于所述保持架突出部的下表面的汇流条罩,该汇流条罩覆盖所述端子贯通孔,
所述汇流条罩具有:
筒状的罩部,其覆盖所述汇流条端子和所述电路端子的下端部,该罩部的上表面开口;以及
凸缘部,其从所述罩部的上端周缘部向外侧延伸,固定于所述保持架突出部的下表面,
所述凸缘部具有从上表面向轴向上侧突出的环状的凸缘凸部,
所述保持架突出部具有从下表面向轴向上侧凹陷的环状的密封凹部,该密封凹部包围所述端子贯通孔,
所述凸缘凸部配置在填充有密封材料的所述密封凹部的内部。
CN202211181138.7A 2021-09-30 2022-09-27 马达 Pending CN1159128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2420 2021-09-30
JP2021-162420 2021-09-30
JP2022114374A JP2023051737A (ja) 2021-09-30 2022-07-15 モータ
JP2022-114374 2022-07-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2809A true CN115912809A (zh) 2023-04-04

Family

ID=85476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1138.7A Pending CN115912809A (zh) 2021-09-30 2022-09-27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01842A1 (zh)
CN (1) CN115912809A (zh)
DE (1) DE1020222104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79466A (ja) 2006-09-22 2008-04-03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210405A1 (de) 2023-03-30
US20230101842A1 (en)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98685B (zh) 用于电动机的定子结构组件
JP4774888B2 (ja) モータ
US8384257B2 (en) Brushless motor
EP1732195B1 (en) Brushless motor
US7893578B2 (en) Electric motor with discrete circuit board and sensor case
KR101119559B1 (ko) 모터
US20090079280A1 (en) Motor Apparatus
JP4623430B2 (ja) ブスバーユニット、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ブ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070205679A1 (en) Brushless Motor
KR20040007471A (ko) 전기 모터, 특히 전자식으로 정류되는 dc 모터용 릴레이지지 디바이스
CN113678346B (zh) 具有无刷电动马达的驱动设备
US11881747B2 (en) Motor
KR101655112B1 (ko) 브러쉬리스 dc 모터
CN115912809A (zh) 马达
US10958124B2 (en) Motor
JP4702593B2 (ja) モータ
CN115912755A (zh) 马达
CN115912808A (zh) 马达
CN115912756A (zh) 马达
CN114337089A (zh) 电动致动器
JP2023051737A (ja) モータ
KR20220067059A (ko) 모터
CN112564425A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组装方法
CN217282581U (zh) 电动致动器
US20220106948A1 (en) Pump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otor with plug connection in the form of an intermediate r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