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00329A - 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00329A
CN115900329A CN202310014951.3A CN202310014951A CN115900329A CN 115900329 A CN115900329 A CN 115900329A CN 202310014951 A CN202310014951 A CN 202310014951A CN 115900329 A CN115900329 A CN 115900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te
transfer
roller group
transfer roller
kil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149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00329B (zh
Inventor
周国权
吴桢
程艳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nuo Advanced Therm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nuo Advanced Therm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nuo Advanced Therm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nuo Advanced Therm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1495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003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00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00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00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003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60Production of ceramic materials or ceramic elements, e.g. substitution of clay or shale by alternative raw materials, e.g. ashes

Landscapes

  • Tunnel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热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窑及输送方法。该隧道窑包括窑体、气体置换室、窑车、第一闸门、第一转移机构、转移滑轨、行走轮轨机构以及行走车轮;行走轮轨机构的第一行走轮轨由窑体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第二行走轮轨由气体置换室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行走车轮设置于窑车的底部且可移动地搭接于行走轮轨机构上;第一转移机构的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第一闸门的两侧;设置于窑车的底部的转移滑轨能够同时搭接于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该输送方法采用该隧道窑进行输送。该隧道窑和输送方法,使得窑车在第一闸门处顺利通行且不影响窑体的原有气密功能,且适用于对传统结构进行改进升级。

Description

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产陶瓷、耐火材料、建筑材料以及金属制品等领域的热加工设备。隧道窑是一种连续式窑炉,能够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相较于间歇式窑炉产能更大,更加适用于实施大规模生产的高温煅烧,例如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活性材料的生产过程一般都会涉及到热处理或热化学处理,特别是会涉及到高温煅烧环节,就比较适合采用连续式隧道窑。
轮轨式隧道窑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连续式隧道窑,轮轨式隧道窑用于运载物料的工具为轮式窑车,窑车的底部安装有轮子,轮式窑车的行进是依靠轮子在窑体隧道底部的轨道上的滚动。但是传统的轮轨式隧道窑无法确保窑体的气密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窑体隧道内的轨道从隧道两端延伸出窑体外,如果在隧道两端设置气密闸门的话,气密闸门将会与轨道形成干涉,因而无法在隧道两端设置气密闸门,也即窑体的气密性无法保证。
目前,为了使轮轨式隧道窑具备气密性,使之适用于需要特殊气氛保护下的物料的热处理,已经提出申请号为202011399576.1,发明名称为一种隧道窑及输送方法的专利申请以及申请号为202120636430.8,专利名称为一种轮轨式隧道窑的专利申请。
其中,申请号为202011399576.1的专利申请,需要在置换室内同时设置相互独立的窑车转移机构和窑车推进机构,而且为了便于轮式窑车的行进,窑车转移机构和窑车推进机构须安装在窑车底部的区域。在一个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同时设置独立的窑车转移机构和窑车推进机构,大大提高了气体置换室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的难度和复杂度,也增加了制造成本。
申请号为202120636430.8的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解决气密闸门与隧道内的轨道发生干涉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需要在厂房里挖设基坑并在基坑中设置可操作轨道,这会增加额外的成本。而且基坑容易积聚现场操作遗留或泄漏出的粉尘,使用一段时间后,积聚的粉尘容易造成可操作轨道的故障。此外,在基坑中设置可操作轨道,可操作轨道的升降机构都隐藏于基坑中,检修和维护非常不方便。且无法应用于置换室与窑体之间的气密闸门,否则会影响窑体的气密性或者置换室的气密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窑及输送方法,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轮轨式隧道窑的窑车在气体置换室与窑体之间通过窑车转移机构或者可操作轨道实现运行,导致结构复杂、检修不便且制造维护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隧道窑,包括窑体、气体置换室、窑车、第一闸门、第一转移机构、转移滑轨、行走轮轨机构以及行走车轮;
所述气体置换室的一端与所述窑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闸门可开合地封盖于所述气体置换室与所述窑体之间;
所述行走轮轨机构包括第一行走轮轨和第二行走轮轨,所述第一行走轮轨由所述窑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二行走轮轨由所述气体置换室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所述行走车轮设置于所述窑车的底部,且可移动地搭接于所述行走轮轨机构上;
所述第一转移机构包括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闸门的位于所述窑体内的侧部和位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内的侧部;
所述转移滑轨设置于所述窑车的底部,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小于所述转移滑轨的长度,以使所述转移滑轨能够同时搭接于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转移机构和第二闸门;
所述第二闸门可开合地封盖于所述气体置换室背离于所述窑体的一端;
所述行走轮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外的第三行走轮轨,所述第三行走轮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闸门的侧部;
所述第二转移机构包括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闸门的位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内的侧部以及位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外的侧部;
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分别靠近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隔,所述第二间隔小于所述转移滑轨的长度,以使所述转移滑轨能够同时搭接于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远离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一衔接端,定义所述第一行走轮轨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二衔接端,所述第一衔接端与所述第二衔接端沿所述窑体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定义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远离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三衔接端,定义所述第二行走轮轨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四衔接端,所述第三衔接端与所述第四衔接端沿所述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定义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远离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五衔接端,定义所述第二行走轮轨靠近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六衔接端,所述第五衔接端与所述第六衔接端沿所述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定义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远离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七衔接端,定义所述第三行走轮轨靠近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八衔接端,所述第七衔接端与所述第八衔接端沿所述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间隔的尺寸以及所述第二间隔的尺寸均不大于所述转移滑轨的长度的1/2;
所述第一间隔的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一闸门的厚度;
所述第二间隔的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二闸门的厚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中任一者均包括至少一个滚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窑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气体置换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窑车的底部设置有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转移滑轨,所述第一转移机构的数量和所述第二转移机构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转移机构和多个所述第二转移机构均与多个所述转移滑轨一一对应地设置;
所述窑车的底部设置有并排间隔设置的多组所述行走车轮,所述行走轮轨机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行走轮轨机构与多组所述行走车轮一一对应地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转移滑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行走车轮的组数为两组;
其中,沿所述窑车的宽度方向,两组所述转移滑轨位于两组所述行走车轮之间;
或者,沿所述窑车的宽度方向,两组所述行走车轮位于两组所述转移滑轨之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输送方法,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隧道窑,进行输送,所述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气体置换室进入窑体内:
保持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关闭,置换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使得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与窑体内的气氛相同;
打开第一闸门,将窑车沿第二行走轮轨转移至第一闸门处,在位于窑车尾端的行走车轮脱离第二行走轨道之前,使得转移滑轨的尾端搭接于第二转移滚轮组上;
继续驱动窑车,使得转移滑轨由第二转移滚轮组向第一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的头端脱离第一转移滚轮组之前,使得位于窑车头端的行走车轮搭接于第一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一闸门;
由窑体进入气体置换室内:
保持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关闭,置换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使得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与窑体内的气氛相同;
打开第一闸门,将窑车沿第一行走轨道转移至第一闸门处,在位于窑车尾端的行走车轮脱离第一行走轨道之前,使得转移滑轨的尾端搭接于第一转移滚轮组上;
继续驱动窑车,使得转移滑轨由第一转移滚轮组向第二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的头端脱离第二转移滚轮组之前,使得位于窑车头端的行走车轮搭接于第二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一闸门;
由气体置换室的外部进入气体置换室的内部:
保持第一闸门关闭,打开第二闸门;
将窑车沿第三行走轮轨转移至第二闸门处,在位于窑车尾端的行走车轮脱离第三行走轨道之前,使得转移滑轨的尾端搭接于第四转移滚轮组上;
继续驱动窑车,使得转移滑轨由第四转移滚轮组向第三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的头端脱离第三转移滚轮组之前,使得位于窑车头端的行走车轮搭接于第二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二闸门;
由气体置换室的内部进入气体置换室的外部:
保持第一闸门关闭,打开第二闸门;
将窑车沿第二行走轨道转移至第二闸门处,在位于窑车尾端的行走车轮脱离第二行走轨道之前,使得转移滑轨的尾端搭接于第三转移滚轮组上;
继续驱动窑车,使得转移滑轨由第三转移滚轮组向第四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的头端脱离第四转移滚轮组之前,使得位于窑车头端的行走车轮搭接于第三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二闸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隧道窑包括窑体、气体置换室、窑车、第一闸门、第一转移机构、转移滑轨、行走轮轨机构以及行走车轮。通过设置在窑车底部的行走车轮在第一行走轮轨上的滚动实现窑车在窑体内的行进,通过设置在窑车底部的行走车轮在第二行走轮轨上的滚动实现窑车在气体置换室内的行进。气体置换室与窑车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闸门,第一行走轮轨和第二行走轮轨在第一闸门处形成可供第一闸门在开闭过程中出入的轮轨间隔。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在窑车底部的转移滑轨与第一转移机构之间的配合,确保该窑车能够顺利通过该轮轨间隔。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转移机构的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闸门的位于所述窑体内的侧部和位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内的侧部,且二者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之间形成小于所述转移滑轨的长度的第一间隔,以使所述转移滑轨能够同时搭接于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从而可以通过转移滑轨在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上的移动,实现窑车在该轮轨间隔处的通行。
可见,第一,由于轮轨间隔以及第一间隔的存在,所以行走轮轨机构的设置以及第一转移机构的设置均不影响第一闸门处的原有气密功能。从而,窑车通过行走轮轨机构和行走车轮配合实现在窑车以及气体置换室内的正常行进,并通过第一转移机构和转移滑轨实现在第一闸门处的顺利通行。
第二,无需将第一转移滚轮组设置为遍及窑体的整个长度,也无需将第二转移滚轮组设置为遍及气体置换室的整个长度,仅需将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设置为靠近第一闸门的一小段即可,显著简化了结构,使得第一转移机构的增设成本可控性极高,且便于检修和维护,适于推广。
第三,该隧道窑在传统的轮轨式隧道窑的基础上,取消窑车转移机构或者可操作轨道,并增设第一转移机构后即可得到。因而该隧道窑,易于基于传统的轮轨式隧道窑进行改进,非常适用于对传统的轮轨式隧道窑进行改进升级。
本申请提供的输送方法,包括上述的隧道窑,因而,能够实现该隧道窑的所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隧道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隧道窑在窑体处的截面图;
图5为图4在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隧道窑在尾端气体置换室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隧道窑;10-头端第二闸门;11-头端气体置换室;12-头端第一闸门;13-窑车;130-车架;131-车台;14-窑体;15-尾端第一闸门;16-尾端气体置换室;17-尾端第二闸门;20-尾端第三行走轮轨;21-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2-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3-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4-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5-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6-第一行走轮轨;27-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8-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9-头端第二行走轮轨;30-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1-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2-头端第三行走轮轨;33-行走车轮;34-转移滑轨;4-煅烧对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窑1用于进行煅烧等多种热处理或者热化学处理,例如对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及其载具(例如匣钵等)当煅烧对象4进行煅烧等。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隧道窑1包括窑体14、气体置换室、窑车13、第一闸门、第一转移机构、转移滑轨34、行走轮轨机构以及行走车轮33。
窑体14的内部形成有可供窑车13通行的隧道,气体置换室的一端与窑体14的一端相连通,换句话说,气体置换室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窑体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相对接并连通,以使窑车13能够在气体置换室的内部和窑体14的内部之间通行。
其中,窑体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头端(窑车驶入窑体的一端)和第一尾端(窑车驶出窑体的一端),窑体14的第一头端和第一尾端均可以设置气体置换室,定义设置于窑体14的第一头端的气体置换室为头端气体置换室11,设置于窑体14的第一尾端的气体置换室为尾端气体置换室16。
进一步地,为了对气体置换室进行气体置换处理,该隧道窑1还可以包括与气体置换室的内部相连通的气体置换系统。
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二头端和第二尾端,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第二尾端与窑体14的第一头端相对接且连通;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三头端和第三尾端,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第三头端与窑体14的第一尾端相对接且连通。从而,头端气体置换室11、窑体14和尾端气体置换室16顺次连通。
第一闸门可开合地封盖于气体置换室与窑体14之间,具体而言,在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第二尾端与窑体14的第一头端之间的对接处设置有头端第一闸门12,从而通过头端第一闸门12将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内部气氛与窑体14的内部气氛隔绝开。同理,在窑体14的第一尾端与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第三头端之间设置有尾端第一闸门15,从而通过尾端第一闸门15将窑体14的内部气氛与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内部气氛隔绝开。进而在窑车13驶入和驶出窑体14的时候,确保窑体14的内部气氛维持在目标值。
第二闸门可开合地封盖于气体置换室背离于窑体14的一端,具体而言,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第二头端设置有头端第二闸门10,从而通过头端第二闸门10将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内部气氛与外界隔绝开。同理,在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第二尾端设置尾端第二闸门17,从而通过尾端第二闸门17将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内部气氛与外界隔绝开。
窑车13包括用于盛放煅烧对象4的车台131以及支撑于车台131底部的车架130,窑车13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车轮33和转移滑轨34。
行走车轮33和转移滑轨34可以安装在车架130上。其中,转移滑轨34和行走车轮33的材质均可以为碳钢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也可以为氧化铝等陶瓷材料,或者可以为高温尼龙等高分子材料,可以根据该隧道窑1的最高工作温度和工作气氛对于转移滑轨34和行走车轮33的材质分别进行选择。此外,转移滑轨34的横截面宽度和横截面高度可以根据转移滑轨34所使用材料的机械强度和所要承载的重量进行相应地调整、设计,以确保转移滑轨34可以长期且稳定地使用。
行走车轮33成列设置,每列行走车轮33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可以根据窑车13负载重量、窑车13的长度、行走车轮33的尺寸等因素综合确定。
行走轮轨机构包括第一行走轮轨26和第二行走轮轨。其中,第一行走轮轨26由窑体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换句话说,第一行走轮轨26设置于窑体14内并由窑体14的第一头端延伸至第一尾端。从而窑车13通过行走车轮33在第一行走轮轨26上的滚动,能够在窑体14内行进并在其中对物料进行运送。
第二行走轮轨由气体置换室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具体而言,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设置于头端气体置换室11内并由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第二头端延伸至第二尾端,从而窑车13通过行走车轮33在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上的滚动,能够在头端气体置换室11内行进并在其中对物料进行运送。
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设置于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并由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的第三头端延伸至第三尾端,从而窑车13通过行走车轮33在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上的滚动,能够在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行进并在其中对物料进行运送。
行走轮轨机构还包括第三行走轮轨,第三行走轮轨设置于气体置换室的外部,第三行走轮轨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闸门的侧部。换句话说,第三行走轮轨由外界的预定位置延伸至第二闸门的外侧,以供窑车13通过行走车轮33在第三行走轮轨上的滚动在气体置换室的外部行走,从而便于窑车13沿着第三行走轮轨靠近或远离气体置换室的第二闸门。具体而言,头端第二闸门10的外侧设置有头端第三行走轮轨32,尾端第二闸门17的外侧设置有尾端第三行走轮轨20。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的存在,也就是头端第一闸门12、尾端第一闸门15、头端第二闸门10以及尾端第二闸门17的存在,第一行走轮轨26不伸出窑体14,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不伸出头端气体置换室11,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不伸出尾端气体置换室16,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的尾端与第一行走轮轨26的头端之间形成可供头端第一闸门12进出的轮轨间隔,第一行走轮轨26的尾端与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的头端之间形成可供尾端第一闸门15进出的轮轨间隔,头端第三行走轮轨32的尾端与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的头端之间形成可供头端第二闸门10进出的轮轨间隔,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的尾端与尾端第三行走轮轨20的头端之间形成可供尾端第二闸门17进出的轮轨间隔。
如图2和图3所示,从而由于行走轮轨机构在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处均形成轮轨间隔,所以行走轮轨机构在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处无法连续延伸,导致窑车13在该处通行困难,现有技术中需要借助窑车转移机构或者可操作轨道辅助窑车13通行。
与现有技术形成对比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隧道窑1,为了确保窑车13在第一闸门处和第二闸门处顺利通行,在窑车13的底部设置转移滑轨34,并在第一闸门处设置第一转移机构,且在第二闸门处设置第二转移机构,转移滑轨34能够在第一转移机构上移动,且能够在第二转移机构上移动。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转移机构包括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第一闸门的位于窑体14内的侧部和位于气体置换室内的侧部,换句话说,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第一闸门的两侧,第一转移滚轮组位于窑体14内且临近第一闸门设置,第二转移滚轮组位于气体置换室内且临近第一闸门设置。
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靠近第一闸门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隔,第一间隔小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以使转移滑轨34能够同时搭接于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上。其中,第一间隔的尺寸不小于第一闸门的厚度,确保第一间隔可供第一闸门出入。
从而在窑车13经过第一闸门的时候,由于转移滑轨34能够同时搭接于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上,所以即使行走车轮33移动至第一行走轮轨26和第二行走轮轨之间的轮轨间隔处,窑车13也能够通过转移滑轨34在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上的移动,实现在第一闸门处的通行,进而能够使得窑车13顺利通过行走轮轨机构在第一闸门处形成的轮轨间隔。
具体而言,头端第一闸门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7和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7位于窑体14内且临近头端第一闸门12设置,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位于头端气体置换室11内且临近头端第一闸门12设置。其中,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7和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分别靠近头端第一闸门12的端部之间形成头端第一间隔,头端第一间隔小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从而窑车13的底部的转移滑轨34能够同时搭接于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7和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上,进而使得窑车13能够顺畅通过头端第一闸门12处的轮轨间隔。
尾端第一闸门1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和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4,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位于窑体14内且临近尾端第一闸门15,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4位于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且临近尾端第一闸门15。其中,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和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4分别靠近尾端第一闸门15的端部之间形成尾端第一间隔,尾端第一间隔小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从而窑车13的底部的转移滑轨34能够同时搭接于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和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4上,进而使得窑车13能够顺畅通过尾端第一闸门15处的轮轨间隔。
此外,第二转移机构包括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第二闸门位于气体置换室的侧部以及位于气体置换室外的侧部。换句话说,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第二闸门的两侧,第三转移滚轮组位于气体置换室的内部且临近第二闸门设置,第四转移滚轮组位于气体置换室的外部且临近第二闸门设置。
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分别靠近第二闸门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隔,第二间隔小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以使转移滑轨34能够同时搭接于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上。其中,第二间隔的尺寸不小于第二闸门的厚度,确保第二间隔可供第二闸门出入。
从而在窑车13经过第二闸门的时候,由于转移滑轨34能够同时搭接于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上,所以即使行走车轮33移动至第二行走轮轨与第三行走轮轨之间的间隔处,窑车13也能够通过转移滑轨34在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上的移动,实现在第二闸门处的通行,进而能够使得窑车13顺利通过行走轮轨机构在第二闸门处形成的轮轨间隔。
具体而言,头端第二闸门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0和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0位于头端气体置换室11内且临近头端第二闸门10设置,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位于头端气体置换室11外且临近头端第二闸门10设置。其中,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0和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分别靠近头端第二闸门10的端部之间形成头端第二间隔,头端第二间隔小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从而窑车13的底部的转移滑轨34能够同时搭接于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0和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上,进而使得窑车13能够顺畅通过头端第二闸门10处的轮轨间隔。
如图3所示,尾端第二闸门1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和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1,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位于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且临近尾端第二闸门17设置,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1位于尾端气体置换室16外且临建尾端第二闸门17设置。其中,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和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1分别靠近尾端第二闸门17的端部之间形成尾端第二间隔,尾端第二间隔小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从而窑车13的底部的转移滑轨34能够同时搭接于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和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1上,进而使得窑车13能够顺畅通过尾端第二闸门17处的轮轨间隔。
综上可知,该窑车13顺次经过头端气体置换室11、窑体14和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过程如下:
窑车13通过行走车轮33在头端第三行走轮轨32上的滚动,朝向头端气体置换室11移动,当窑车13行进至头端第二闸门10的外侧时,也就是行走车轮33滚动至第三行走轮轨的尾端时,转移滑轨34搭接于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上。
将头端第二闸门10打开,继续驱动窑车13行进,转移滑轨34搭接于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并沿其移动,然后移动至同时搭接于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和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0的位置并在二者上移动,使得行走车轮33越过头端第二闸门10处的轮轨间隔,使得窑车13从外界进入头端气体置换室11内,且行走车轮33脱离头端第三行走轮轨32后移动至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上。
当窑车13处于头端气体置换室11内,关闭头端第二闸门10。窑车13停止在头端气体置换室11内的指定位置,或者继续驱动窑车13行进,窑车13通过行走车轮33在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上滚动,朝向窑体14运动,当窑车13行进至头端第一闸门12处时,也就是行走车轮33滚动至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的尾端时,转移滑轨34搭接于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上。
此时,在确保头端气体置换室11内的气氛与窑体14内的气氛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打开头端第一闸门12。继续驱动窑车13行进,转移滑轨34搭接于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并沿其移动,然后移动至同时搭接于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和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7的位置并在二者上移动,使得行走车轮33越过头端第一闸门12处的轮轨间隔,在不破坏窑体14的内部气氛的前提下,使得窑车13从头端气体置换室11进入窑体14内,且行走车轮33脱离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后移动至头端第一行走轮轨26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当窑车13处于窑体14内,关闭头端第一闸门12。窑车13停止在窑体14内的指定位置,或者继续驱动窑车13行进,窑车13通过行走车轮33在第一行走轮轨26上滚动,朝向尾端气体置换室16运动,当窑车13行进至尾端第一闸门15处时,也就是行走车轮33滚动至第一行走轮轨26的尾端时,转移滑轨34搭接于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上。
此时,在确保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的气氛与窑体14内的气氛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打开尾端第一闸门15。继续驱动窑车13行进,转移滑轨34搭接于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并沿其移动,然后移动至同时搭接于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和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4的位置并在二者上移动,使得行走车轮33越过尾端第一闸门15处的轮轨间隔,在不破坏窑体14的内部气氛的前提下,使得窑车13从窑体14进入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且行走车轮33脱离第一行走轮轨26后移动至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上。
如图6所示,当窑车13处于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关闭尾端第一闸门15。窑车13停止在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的指定位置,或者继续驱动窑车13行进,窑车13通过行走车轮33在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上滚动,朝向尾端第二闸门17运动,当窑车13行进至尾端第二闸门17处时,也就是行走车轮33滚动至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的尾端时,转移滑轨34搭接于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上。
打开尾端第二闸门17,继续驱动窑车13行进,转移滑轨34搭接于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并沿其移动,然后移动至同时搭接于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和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1的位置并在二者上移动,使得行走车轮33越过尾端第二闸门17处的轮轨间隔,使得窑车13从尾端气体置换室16内进入外界,且行走车轮33脱离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后移动至尾端第三行走轮轨20上。
当窑车13处于尾端气体置换室16外,即可关闭尾端第二闸门17。
值得强调的是,第一转移滚轮组、第二转移滚轮组、第三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中的任一转移滚轮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滚轮,从而通过滚轮对转移滑轨34进行支撑,使得窑车13能够通过转移滑轨34在转移滚轮组上实现行进或停留。其中,当转移滚轮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滚轮由前至后顺次间隔排布。例如参照图1所示,每组转移滚轮组可以采用由前至后顺次间隔排布的4个滚轮,为了确保窑车13在转移滚轮组上能够平稳运行,相邻滚轮间的距离须要确保可以有四个滚轮同时支撑转移滑轨34。
可选地,滚轮的材质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环境对于最高工作温度或者工作气氛等方面的需求选择为碳钢或不锈钢等金属材质,或者氧化锆等陶瓷材质,又或者高温尼龙等高分子材质。
此外,可以在滚轮边缘设置凸起挡边,具体而言,滚轮沿其轴向的两端边缘均设置有凸起挡边,将转移滑轨34限位于两个凸起挡边之间,以使转移滑轨34在转移滚轮组上或者转移滚轮组之间定向且平稳地行进。
可选地,转移滑轨34的头端和尾端可以设计成圆弧形的倒角,以便于窑车13通过转移滑轨34在转移滚轮组上或者转移滚轮组之间移动。
值得解释的是,上述所谓“转移滑轨34的头端”是指转移滑轨34与窑体14的第一头端朝向一致的端部,也就是在图1视角下转移滑轨34的下端;所谓“转移滑轨34的尾端”是指转移滑轨34与窑体14的第一尾端朝向一致的端部,也就是图1视角下转移滑轨34的上端。
同理,窑车13也可以定义头端和尾端,所谓“窑车13的头端”是指窑车13与窑体14的第一头端朝向一致的端部,也就是在图1视角窑车的下端;所谓“窑车13的尾端”是指窑车13与窑体14的第一尾端朝向一致的端部,也就是在图1视角下窑车13的上端。
与之类似的,转移滚轮组也可以定义头端和尾端,所谓“转移滚轮组的头端”是指任一转移滚轮组与窑体14的第一头端朝向一致的端部,也就是在图1视角下任一转移滚轮组的下端;所谓“转移滚轮组的尾端”是指任一转移滚轮组与窑体14的第一尾端朝向一致的端部,也就是在图1视角下任一转移滚轮组的上端。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出于成本考虑,第一转移滚轮组、第二转移滚轮组、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尽量短一些。但是一方面需要确保能够稳定支撑转移滑轨34,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窑车13由被行走轮轨机构支撑的第一状态及时向被第一转移机构支撑的第二状态过渡,以及确保窑车13由第一状态及时向被第二转移机构支撑的第三状态过渡,从而避免窑车13在轮轨间隔处发生脱轨意外。至少出于这两方面考虑,需要确保窑车13的行走车轮33在越过轮轨间隔之前,转移滑轨34搭接于相应的转移滚轮组的行程覆盖轮轨间隔。
有鉴于此,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转移滚轮组远离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一衔接端,定义第一行走轮轨26靠近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二衔接端,第一衔接端与第二衔接端沿窑体14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衔接端延伸至第二衔接端的宽度方向的侧部。
具体而言,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7远离头端第一闸门12的端部为头端第一衔接端,第一行走轮轨26靠近头端第一闸门12的端部为头端第二衔接端,头端第一衔接端与头端第二衔接端沿窑体14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从而在窑车13头端的行走车轮33越过头端第一闸门12处的轮轨间隔后,重新行进至第一行走轮轨26的头端(头端第二衔接端)后,转移滑轨34的头端才脱离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7的尾端(头端第一衔接端),进而确保第一行走轮轨26对窑车13进行稳定支撑后,再解除头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7对于窑车13的支撑。
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远离尾端第一闸门15的端部为尾端第一衔接端,第一行走轮轨26靠近尾端第一闸门15的端部为尾端第二衔接端,尾端第一衔接端与尾端第二衔接端沿窑体14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从而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脱离第一行走轮轨26的尾端(尾端第二衔接端)之前,转移滑轨34的尾端提前搭接于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的头端(尾端第一衔接端),进而确保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越过尾端第一闸门15的轮轨间隔之前,就通过尾端第一转移滚轮组25对窑车13提前进行稳定支撑。
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二转移滚轮组远离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三衔接端,定义第二行走轮轨靠近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四衔接端,第三衔接端与第四衔接端沿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三衔接端延伸至第四衔接端的宽度方向的侧部。
具体而言,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远离头端第一闸门12的端部为头端第三衔接端,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靠近头端第一闸门12的端部为头端第四衔接端,头端第三衔接端与头端第四衔接端沿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从而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脱离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的尾端(头端第四衔接端)之前,转移滑轨34的尾端提前搭接于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的头端(头端第三衔接端),进而确保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越过头端第一闸门12的轮轨间隔之前,就通过头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8对窑车13提前进行稳定支撑。
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4远离尾端第一闸门15的端部为尾端第三衔接端,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靠近尾端第一闸门15的端部为尾端第四衔接端,尾端第三衔接端与尾端第四衔接端沿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从而在窑车13头端的行走车轮33越过尾端第一闸门15处的轮轨间隔后,重新行进至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的头端(尾端第四衔接端)后,转移滑轨34的头端才脱离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4的尾端(尾端第三衔接端),进而确保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对窑车13进行稳定支撑后,再解除尾端第二转移滚轮组24对于窑车13的支撑。
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三转移滚轮组远离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五衔接端,定义第二行走轮轨靠近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六衔接端,第五衔接端与第六衔接端沿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五衔接端延伸至第六衔接端的宽度方向的侧部。
具体而言,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0远离头端第二闸门10的端部为头端第五衔接端,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靠近头端第二闸门10的端部为头端第六衔接端,头端第五衔接端与头端第六衔接端沿头端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从而在窑车13头端的行走车轮33越过头端第二闸门10处的轮轨间隔后,重新行进至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的头端(头端第六衔接端)后,转移滑轨34的头端才脱离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0的尾端(头端第五衔接端),进而确保头端第二行走轮轨29对窑车13进行稳定支撑后,再解除头端第三转移滚轮组30对于窑车13支撑。
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远离尾端第二闸门17的端部为尾端第五衔接端,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靠近尾端第二闸门17的端部为尾端第六衔接端,尾端第五衔接端与尾端第六衔接端沿尾端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从而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脱离尾端第二行走轮轨23的尾端(尾端第六衔接端)之前,转移滑轨34的尾端提前搭接于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的头端(尾端第五衔接端),进而确保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越过尾端第二闸门17的轮轨间隔之前,就通过尾端第三转移滚轮组22对窑车13提前进行稳定支撑。
本实施例中,定义第四转移滚轮组远离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七衔接端,定义第三行走轮轨靠近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八衔接端,为了确保窑车13能够顺利通过第二闸门外侧的间隔,第七衔接端延伸与第八衔接端沿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七衔接端延伸至第八衔接端的宽度方向的侧部。
具体而言,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远离头端第二闸门10的端部为头端第七衔接端,头端第三行走轮轨32靠近头端第二闸门10的端部为头端第八衔接端,头端第七衔接端与头端第八衔接端沿头端气体置换室11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从而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脱离头端第三行走轮轨32的尾端(头端第八衔接端)之前,转移滑轨34的尾端提前搭接于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的头端(头端第七衔接端),进而确保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越过头端第二闸门10的轮轨间隔之前,就通过头端第四转移滚轮组31对窑车13提前进行稳定支撑。
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1远离尾端第二闸门17的端部为尾端第七衔接端,尾端第三行走轮轨20靠近尾端第二闸门17的端部为尾端第八衔接端,尾端第七衔接端与尾端第八衔接端沿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从而在窑车13头端的行走车轮33越过尾端第二闸门17处的轮轨间隔后,重新行进至尾端第三行走轮轨20的头端(尾端第八衔接端)后,转移滑轨34的头端才脱离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1的尾端(尾端第七衔接端),进而确保尾端第三行走轮轨20对窑车13进行稳定支撑后,再解除尾端第四转移滚轮组21对于窑车13支撑。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窑车13的底部设置有并排间隔设置的多组行走车轮33,每组行走车轮33包括多个沿窑车13的长度方向成列设置的行走车轮33。
行走轮轨机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行走轮轨机构与多组行走车轮33一一对应地设置。从而当窑车13出于第一状态时,能够对窑车13能够被多个行走轮轨机构支撑,使得窑车13在第一状态下更加稳定地行进或停留。
窑车13的底部设置有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转移滑轨34,第一转移机构的数量和第二转移机构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转移机构和多个第二转移机构均与多个转移滑轨34一一对应地设置。
具体而言,多个第一转移机构和多个第二转移机构一一对应地成列间隔排布,从而使得窑车13在第二状态下能够被多个第一转移机构支撑,在第三状态下能够被多个第二转移机构支撑,进而使得窑车13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更加稳定地行进或停留。
本实施例中,为了兼顾对于窑车13的支撑稳定性以及结构简化的需求,转移滑轨34的数量为两个,两组转移滑轨34沿窑车13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在窑车13的底部,相应地,第一转移机构和第二转移机构的数量为两个。此外,行走车轮33的组数为两组,两组行走车轮33沿窑车13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在窑车13的底部,相应地,行走轮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
其中,沿窑车13的宽度方向,两组转移滑轨34位于两组行走车轮33之间;或者,沿窑车13的宽度方向,两组行走车轮33位于两组转移滑轨34之间。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为了确保转移滑轨34在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处能够顺利通过,而不会发生卡滞,从而在第一间隔两侧的转移滚轮组之间顺利过渡,且在第二间隔两侧的转移滚轮组之间顺利过渡,第一间隔的尺寸以及第二间隔的尺寸均不大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的1/2,换句话说,头端第二间隔、头端第一间隔、尾端第一间隔以及尾端第二间隔的长度均不大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的1/2,例如可以是1/5、1/4、1/3或1/2。
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窑车13在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处通过的顺畅性,可以将第一间隔的尺寸以及第二间隔的尺寸均设置为不大于转移滑轨34的长度的1/3,从而确保窑车13的重心位于第一间隔处和第二间隔处的时候,转移滑轨34的两端均具有不小于1/6长度的部分搭接于第一间隔或第二间隔两侧的转移滚轮组上。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输送方法,该实施例采用实施例一中的隧道窑对煅烧对象进行输送,实施例一所公开的隧道窑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隧道窑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方法包括由气体置换室的外部进入气体置换室的内部的步骤、由气体置换室进入窑体14内的步骤、由窑体14进入气体置换室内的步骤以及由气体置换室的内部进入气体置换室的外部的步骤中的至少一者。
本实施例中,该输送方法的由气体置换室的外部进入气体置换室的内部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1,保持第一闸门关闭,打开第二闸门;
步骤S512,将窑车13沿第三行走轮轨转移至第二闸门处,在位于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脱离第三行走轨道的尾端之前,使得转移滑轨34的尾端搭接于第四转移滚轮组的头端上;
步骤S513,继续驱动窑车13,使得转移滑轨34由第四转移滚轮组向第三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34的头端脱离第三转移滚轮组的尾端之前,使得位于窑车13头端的行走车轮33搭接于第二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二闸门。
可见步骤S511至步骤S513,可用于窑车13通过头端第二闸门10的情形。
本实施例中,该输送方法的由气体置换室进入窑体14内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21,保持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关闭,置换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使得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与窑体14内的气氛相同;
步骤S522,打开第一闸门,将窑车13沿第二行走轮轨转移至第一闸门处,在位于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脱离第二行走轨道的尾端之前,使得转移滑轨34的尾端搭接于第二转移滚轮组的头端上;
步骤S523,继续驱动窑车13,使得转移滑轨34由第二转移滚轮组向第一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34的头端脱离第一转移滚轮组的尾端之前,使得位于窑车13头端的行走车轮33搭接于第一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一闸门。
可见步骤S521至步骤S523,可用于窑车13通过头端第一闸门12进入窑体14内的情形,具体而言,通过步骤S521能够对头端气体置换室11进行气体置换,确保步骤S522中打开头端第一闸门12后,不会对窑体14的原有气氛产生影响,确保热处理工作正常进行。
本实施例中,该输送方法的由窑体14进入气体置换室内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31,保持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关闭,置换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使得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与窑体14内的气氛相同;
步骤S532,打开第一闸门,将窑车13沿第一行走轨道转移至第一闸门处,在位于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脱离第一行走轨道的尾端之前,使得转移滑轨34的尾端搭接于第一转移滚轮组的头端上;
步骤S533,继续驱动窑车13,使得转移滑轨34由第一转移滚轮组向第二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34的头端脱离第二转移滚轮组的尾端之前,使得位于窑车13头端的行走车轮33搭接于第二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一闸门。
可见步骤S531至步骤S533,可用于窑车13通过尾端第一闸门15的情形,具体而言,通过步骤S531对尾端气体置换室16进行气体置换,确保在步骤S532中打开尾端第一闸门15后,不会对窑体14的原有气氛产生影响,确保热处理工作正常进行。
本实施例中,该输送方法的由气体置换室的内部进入气体置换室的外部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41,保持第一闸门关闭,打开第二闸门;
步骤S542,将窑车13沿第二行走轨道转移至第二闸门处,在位于窑车13尾端的行走车轮33脱离第二行走轨道的尾端之前,使得转移滑轨34的尾端搭接于第三转移滚轮组的头端上;
步骤S543,继续驱动窑车13,使得转移滑轨34由第三转移滚轮组向第四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34的头端脱离第四转移滚轮组的尾端之前,使得位于窑车13头端的行走车轮33搭接于第三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二闸门。
可见在步骤S541至步骤S543中,可用于窑车13离开尾端气体置换室16的情形。
本实施例中的输送方法具有实施例一中的隧道窑的优点,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所述隧道窑的优点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隧道窑,其特征在于,包括窑体、气体置换室、窑车、第一闸门、第一转移机构、转移滑轨、行走轮轨机构以及行走车轮;
所述气体置换室的一端与所述窑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闸门可开合地封盖于所述气体置换室与所述窑体之间;
所述行走轮轨机构包括第一行走轮轨和第二行走轮轨,所述第一行走轮轨由所述窑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二行走轮轨由所述气体置换室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所述行走车轮设置于所述窑车的底部,且可移动地搭接于所述行走轮轨机构上;
所述第一转移机构包括第一转移滚轮组和第二转移滚轮组,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闸门的位于所述窑体内的侧部和位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内的侧部;
所述转移滑轨设置于所述窑车的底部,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小于所述转移滑轨的长度,以使所述转移滑轨能够同时搭接于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转移机构和第二闸门;
所述第二闸门可开合地封盖于所述气体置换室背离于所述窑体的一端;
所述行走轮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外的第三行走轮轨,所述第三行走轮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闸门的侧部;
所述第二转移机构包括第三转移滚轮组和第四转移滚轮组,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闸门的位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内的侧部以及位于所述气体置换室外的侧部;
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分别靠近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隔,所述第二间隔小于所述转移滑轨的长度,以使所述转移滑轨能够同时搭接于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窑,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远离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一衔接端,定义所述第一行走轮轨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二衔接端,所述第一衔接端与所述第二衔接端沿所述窑体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定义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远离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三衔接端,定义所述第二行走轮轨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的端部为第四衔接端,所述第三衔接端与所述第四衔接端沿所述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定义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远离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五衔接端,定义所述第二行走轮轨靠近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六衔接端,所述第五衔接端与所述第六衔接端沿所述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定义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远离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七衔接端,定义所述第三行走轮轨靠近所述第二闸门的端部为第八衔接端,所述第七衔接端与所述第八衔接端沿所述气体置换室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的尺寸以及所述第二间隔的尺寸均不大于所述转移滑轨的长度的1/2;
所述第一间隔的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一闸门的厚度;
所述第二间隔的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二闸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移滚轮组、所述第二转移滚轮组、所述第三转移滚轮组和所述第四转移滚轮组中任一者均包括至少一个滚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窑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气体置换室。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窑车的底部设置有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转移滑轨,所述第一转移机构的数量和所述第二转移机构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转移机构和多个所述第二转移机构均与多个所述转移滑轨一一对应地设置;
所述窑车的底部设置有并排间隔设置的多组所述行走车轮,所述行走轮轨机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行走轮轨机构与多组所述行走车轮一一对应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窑,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滑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行走车轮的组数为两组;
其中,沿所述窑车的宽度方向,两组所述转移滑轨位于两组所述行走车轮之间;
或者,沿所述窑车的宽度方向,两组所述行走车轮位于两组所述转移滑轨之间。
9.一种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隧道窑进行输送,所述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气体置换室进入窑体内:
保持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关闭,置换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使得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与窑体内的气氛相同;
打开第一闸门,将窑车沿第二行走轮轨转移至第一闸门处,在位于窑车尾端的行走车轮脱离第二行走轨道之前,使得转移滑轨的尾端搭接于第二转移滚轮组上;
继续驱动窑车,使得转移滑轨由第二转移滚轮组向第一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的头端脱离第一转移滚轮组之前,使得位于窑车头端的行走车轮搭接于第一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一闸门;
由窑体进入气体置换室内:
保持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关闭,置换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使得气体置换室内的气氛与窑体内的气氛相同;
打开第一闸门,将窑车沿第一行走轨道转移至第一闸门处,在位于窑车尾端的行走车轮脱离第一行走轨道之前,使得转移滑轨的尾端搭接于第一转移滚轮组上;
继续驱动窑车,使得转移滑轨由第一转移滚轮组向第二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的头端脱离第二转移滚轮组之前,使得位于窑车头端的行走车轮搭接于第二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一闸门。
10.一种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隧道窑进行输送,所述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气体置换室的外部进入气体置换室的内部:
保持第一闸门关闭,打开第二闸门;
将窑车沿第三行走轮轨转移至第二闸门处,在位于窑车尾端的行走车轮脱离第三行走轨道之前,使得转移滑轨的尾端搭接于第四转移滚轮组上;
继续驱动窑车,使得转移滑轨由第四转移滚轮组向第三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的头端脱离第三转移滚轮组之前,使得位于窑车头端的行走车轮搭接于第二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二闸门;
由气体置换室的内部进入气体置换室的外部:
保持第一闸门关闭,打开第二闸门;
将窑车沿第二行走轨道转移至第二闸门处,在位于窑车尾端的行走车轮脱离第二行走轨道之前,使得转移滑轨的尾端搭接于第三转移滚轮组上;
继续驱动窑车,使得转移滑轨由第三转移滚轮组向第四转移滚轮组移动,在转移滑轨的头端脱离第四转移滚轮组之前,使得位于窑车头端的行走车轮搭接于第三行走轨道上,关闭第二闸门。
CN202310014951.3A 2023-01-06 2023-01-06 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Active CN1159003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14951.3A CN115900329B (zh) 2023-01-06 2023-01-06 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14951.3A CN115900329B (zh) 2023-01-06 2023-01-06 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00329A true CN115900329A (zh) 2023-04-04
CN115900329B CN115900329B (zh) 2023-05-02

Family

ID=85735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14951.3A Active CN115900329B (zh) 2023-01-06 2023-01-06 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003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3567A (zh) * 2024-01-12 2024-02-13 河南天利热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气氛托辊式连续热处理生产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739894U (zh) * 2017-05-16 2017-12-12 江苏江淮磁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套箱式烧结炉的推料出料两用装置
CN110285679A (zh) * 2019-05-18 2019-09-27 江苏江顺精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棒料架的压棒进棒方法
CN210625324U (zh) * 2019-07-05 2020-05-26 黄冈市华窑中祥窑炉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窑窑头密封装置
CN112414113A (zh) * 2020-12-01 2021-02-26 王霞 一种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CN215295796U (zh) * 2021-03-29 2021-12-24 信诺先端热工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轮轨式隧道窑
CN115540588A (zh) * 2022-11-29 2022-12-30 信诺先端热工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隧道窑以及隧道窑的入料方法、出料方法和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739894U (zh) * 2017-05-16 2017-12-12 江苏江淮磁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套箱式烧结炉的推料出料两用装置
CN110285679A (zh) * 2019-05-18 2019-09-27 江苏江顺精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棒料架的压棒进棒方法
CN210625324U (zh) * 2019-07-05 2020-05-26 黄冈市华窑中祥窑炉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窑窑头密封装置
CN112414113A (zh) * 2020-12-01 2021-02-26 王霞 一种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CN215295796U (zh) * 2021-03-29 2021-12-24 信诺先端热工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轮轨式隧道窑
CN115540588A (zh) * 2022-11-29 2022-12-30 信诺先端热工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隧道窑以及隧道窑的入料方法、出料方法和加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3567A (zh) * 2024-01-12 2024-02-13 河南天利热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气氛托辊式连续热处理生产线
CN117553567B (zh) * 2024-01-12 2024-04-12 河南天利热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气氛托辊式连续热处理生产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00329B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00329A (zh) 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US9027743B2 (en) Pallet car changing device
CN112414113A (zh) 一种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WO199904508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and indirectly cooling coke
CN111575644B (zh) 一种渗锌系统
CN110249032A (zh) 焦炭干式灭火设备
WO2017153735A1 (en) Chamber
CN215295796U (zh) 一种轮轨式隧道窑
CN108891949B (zh) 一种冷链物流火车对火车的行走旋转保温对接系统及方法
CN219907001U (zh) 一种石墨化系统
CN213873744U (zh) 一种隧道窑
CN115751950A (zh) 滚轮式隧道窑及输送方法
CN115540588B (zh) 隧道窑以及隧道窑的入料方法、出料方法和加工方法
EP4040096A1 (en) Tunnel kiln and conveying method
CN217377951U (zh) 一种基于炉体移动的电阻退火炉
CN210028984U (zh) 一种电动积放车组输送机
CN217172101U (zh) 一种盐窑输料机构
CN114856687A (zh) 全断面掘进机及其后配套系统
CN206257956U (zh) 一种双排并推的隧道窑系统
CN108645208B (zh) 一种无引风机无换向阀废钢烘烤系统
CN208898801U (zh) 干熄焦系统
CN220418084U (zh) 一种气密闸门及台车式隧道窑
CN213201074U (zh) 一种用于四向搬运机器人的行驶轮组
SU1527055A1 (ru) Кузов крытого грузового вагона
CN108753321A (zh) 干熄焦系统及干熄焦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