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76019A -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76019A
CN115876019A CN202211492108.8A CN202211492108A CN115876019A CN 115876019 A CN115876019 A CN 115876019A CN 202211492108 A CN202211492108 A CN 202211492108A CN 115876019 A CN115876019 A CN 1158760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ort
heat
heat exchange
phase change
pump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21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149210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760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76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7601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9759 priority patent/WO2024109294A1/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它包括容器壳体内设有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容器壳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内部装有储能电池组;所述相变蓄热容器内部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第二换热管外接供热回路,所述储能电池组正负极从相变蓄热容器中引出;采用上述结构和方法,与外部连接相应的设备可以实现制造并储存冷能和热能以及储存电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泵供冷、供热、相变蓄冷、蓄热、电化学储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系统以其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基本无使用环境限制等特性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常规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通常使用水箱蓄热,蓄热密度小导致水箱体积较大,再加上我国北方地区季节温差大以及除霜模式的高能耗限制其进一步应用。
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应用则受限于低温环境的低效率及潜在的热失控风险,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系统最佳工作温度大约在30℃-70℃区间,想要解决热管理问题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开发专用的热管理系统,并且需要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做出权衡,二者往往不可兼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稳定制造冷能和热能的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相变蓄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容器壳体内设有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一换热管901、第二换热管902,容器壳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内部装有储能电池组10;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内部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第二换热管902外接供热回路8,所述储能电池组10正负极从相变蓄热容器15中引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它还包括相变蓄冷容器16,第一换热器5和五通阀2,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设有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三换热管903、第四换热管904,所述第四换热管904外接供冷回路9,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部填充有相变蓄冷材料,所述第一第一换热器5包括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六换热管906;所述五通阀2包括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五阀口e;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中的第一换热管901通过管道与所述五通阀的第四阀口d连接,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通过管道与第一压缩机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输入端与所述五通阀的第三阀口c连接,所述五通阀的第五阀口e通过管道与相变蓄冷容器16中的第三换热管903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管903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二节流装置4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三通管21连接,所述三通管21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一节流装置3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3的另一端与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中的第一换热管9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通管21的第三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六换热管906连通,所述所述第一换热器5的第六换热管906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五通阀2的第一阀口a连接后形成第一热泵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还设有第五换热管905,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还设有第七换热管907,一第二压缩机7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七换热管907连接,所述第七换热管907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三节流装置6连接,所述第三节流装置6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的第五热管905连接,所述第五热管90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缩机7的输入端连接,且第七换热管907与第六换热管906通过散热鳍片相互接触后形成第二热泵系统;所述的第一热泵系统和第二热泵系统共同构成一种双级热泵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或相变蓄热容器15的外壁设有安装孔,其上固定有光伏檩条,并通过多个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或相变蓄热容器15形成阵列固定光伏发电装置,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经dc/dc直流变换器11连接至直流母线13,再经pcs储能双向变流器12连接交流母线14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以及第五阀口e 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阀口a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相变蓄冷容器16中提取到相变蓄热容器15,并兼顾制冷制热,达到第一热泵系统夏季综合制冷制热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及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 所述第五阀口e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六换热管906、第一阀口a、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空气中提取到相变蓄热容器15单独制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一阀口a及第五阀口e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四阀口d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一阀口a、第六换热管906、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相变蓄冷容器16提取到空气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7,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以及第五阀口e 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第二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二压缩机7、第五换热管905、第三节流装置6、第七换热管907、第二压缩机7,在此过程中,提供一种双级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关闭第二压缩机7,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一阀口a及第五阀口e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四阀口d关闭,此时第二热泵系统关闭,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一阀口a、第六换热管906、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提供所述双级热泵系统对所述第一换热器5进行除霜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五通阀2通过两个三通阀对接或通过四个两通阀连接或通过两个两通阀和一个三通阀连接来替换五通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变蓄热容器,通过容器壳体内设有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一换热管901、第二换热管902,容器壳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内部装有储能电池组10;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内部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第二换热管902外接供热回路8,所述储能电池组10正负极从相变蓄热容器15中引出,并与外部连接相应的设备用于增加制造冷能和热能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第二实施例
图3是本发明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第三实施例
图4是本发明中的五通阀第一种替换实施例
图5是本发明中的五通阀第二种替换实施例
图6是本发明中的五通阀第三种替换实施例
图7为本发明中相变蓄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中:1、第一压缩机,2、五通阀,3、第一节流装组,4、第二流装置,5、第一换热器,6、第三节流装置,7、第二压缩机,8、供热回路,9、供冷回路,10、储能电池组,11、直流变换器,12、pcs储能双向变流器,13、直流母线,14、第三压缩机,15、相变蓄热容器,16、相变蓄冷容器,17、第一呼吸阀,18、第二呼吸阀,21、三通管,301、供冷回路,302、第二换热器,303、第四节流装置,304、三通阀, 305、四通阀,306、第二换热器,307、第四压缩机,901、第一换热管,902、第二换热管,903、第三换热管,904、第四换热管,905、第五换热管,906、第六换热管,907、第七换热管。
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变蓄热容器,它包括容器壳体内设有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一换热管901、第二换热管902,容器壳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内部装有储能电池组10;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内部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第二换热管902外接供热回路8,所述储能电池组10正负极从相变蓄热容器15中引出;使用该相变蓄热容器可以将它与现有技术中的热泵系统连接在一起,用于热能和电能的存储(如图7所示),当系统进入制热模式时,四通阀305阀芯右移,第四压缩机307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305、三通阀304、进入第一换热管901中冷凝放热,再经第四节流装置303后进入第二换热器306中蒸发吸热,最后经四通阀305后流入第四压缩机307完成一次循环。当系统进入制冷模式时,第四压缩机307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305后流入第二换热器306中冷凝放热,再经第四节流装置303后进入第二换热器306中蒸发吸热,最后经四通阀305后流入第四压缩机307完成循环;当系统进入制冷模式时,四通阀305阀芯左移,第四压缩机307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305进入第二换热器306冷凝放热,再经过第四节流装置降压后进入第二换热器302蒸发吸热,再经过三通阀304、四通阀305后回到第四压缩机307完成循环,系统产生的冷能通过供冷回路301连接风管机为建筑物供冷。
本发明还涉及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如图1所示),它还包括相变蓄冷容器16,第一换热器5和五通阀2,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设有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三换热管903、第四换热管904,所述第四换热管904外接供冷回路9,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部填充有相变蓄冷材料,所述第一换热器5包括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六换热管906;所述五通阀2包括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五阀口e;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中的第一换热管901通过管道与所述五通阀的第四阀口d连接,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通过管道与第一压缩机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输入端与所述五通阀的第三阀口c连接,所述五通阀的第五阀口e通过管道与相变蓄冷容器16中的第三换热管903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管903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二节流装置4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三通管21连接,所述三通管21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一节流装置3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3的另一端与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中的第一换热管9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通管21的第三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六换热管906连通,所述所述第一换热器5的第六换热管906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五通阀2的第一阀口a连接后形成第一热泵系统。
另外本发明还设有第二热泵系统,即将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还设有第五换热管905,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还设有第七换热管907,一第二压缩机7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七换热管907连接,所述第七换热管907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三节流装置6连接,所述第三节流装置6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的第五热管905连接,所述第五热管90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缩机7的输入端连接,且第七换热管907与第六换热管906通过散热鳍片相互接触后形成第二热泵系统;这样所述的第一热泵系统和第二热泵系统共同构成一种双循环系统。
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如图1所述,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以及第五阀口e 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阀口a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相变蓄冷容器16中提取到相变蓄热容器15,并兼顾制冷制热,达到第一热泵系统夏季综合制冷制热的效果。具体控制方式为:从第一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进入第一换热管901中,利用冷凝热加热封装在其中的相变蓄热材料,制冷剂放出热量后变成高压低温液体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第二节流装置4降压后进入第三换热管903中,在其中吸收相变蓄冷材料的热量后蒸发,再经过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后进入第一压缩机1完成一次循环,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相变蓄冷容器16中提取到相变蓄热容器15,兼顾制冷制热,该控制方法提供了一种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夏季综合制冷制热方法。
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另一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及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五阀口e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六换热管906、第一阀口a、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其目的是,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空气中提取到相变蓄热容器15单独制热;具体控制方式为:从压缩机1排除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进入第一换热管901中,利用冷凝热加热封装在其中的相变蓄热材料,制冷剂放出热量后变成高压低温液体经过节流装置3降压后进入第六换热管906中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蒸发,再经过第一阀口a、第三阀口c后进入压缩机1完成一次循环。
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另一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一阀口a及第五阀口e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四阀口d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一阀口a、第六换热管906、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其目的是,将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相变蓄冷容器16提取到空气中;具体控制方式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二阀口b、第一阀口a后进入第六换热管906中冷凝向空气中释放热量,再经过三通管21进入节流装置4降压后进入第三换热管903中蒸发吸热,再经过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后进入压缩机1完成一次循环。
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另一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7,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以及第五阀口e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第二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二压缩机7、第五换热管905、第三节流装置6、第七换热管907、第二压缩机7,在此过程的目的是当环境温度过低导致第一热泵系统制热效率下降时,比如低于-5℃,此时建筑已不再需要冷量,相变蓄冷装置16中的蓄冷剂转变为第一热泵系统和第二热泵系统的热交换介质使用,并储存一定的热能;具体控制方式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进入第一换热管901中,利用冷凝热加热封装在其中的相变蓄热材料,制冷剂放出热量后变成高压低温液体经过节流装置3、节流装置4降压后进入第三换热管903中,在其中吸收相变蓄冷材料的热量后蒸发,再经过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后进入压缩机1完成一次循环;从压缩机7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进入第五换热管905冷凝放热后,再经过节流装置6进入第七换热管907中蒸发吸热后回到压缩机7完成一次循环;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相变蓄冷容器16提取到相变蓄热容器15,第二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空气中提取至相变蓄冷容器16,通过调节压缩机1或压缩机7的功率输出,可以调节相变蓄冷材料温度,使整个系统达到最大效率。
使用上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另一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关闭第二压缩机7,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一阀口a及第五阀口e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四阀口d关闭,此时第二热泵系统关闭,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一阀口a、第六换热管906、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提供所述双级热泵系统对所述第一换热器5进行除霜的控制方法;具体控制方式为:从第一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二阀口b、第一阀口a后进入第六换热管906中冷凝向空气中释放热量,再经过三通管21进入节流装置4降压后进入第三换热管903中蒸发吸热,再经过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后进入压缩机1完成一次循环;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将相变蓄冷容器16中的热量提取至第六换热管906,由于第六换热管906和第七换热管907通过散热鳍片相连,因此该部分热量可以供整个第一换热器5除霜使用。
另外,将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或相变蓄热容器15的外壁设有安装孔,其上固定有光伏檩条,并通过多个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或相变蓄热容器15形成阵列固定光伏发电装置,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经dc/dc直流变换器11连接至直流母线13,再经pcs储能双向变流器12连接交流母线14上;可以作为储能装置及可中断负荷连接云端,通过电网公司、虚拟电厂或其它运营机构聚合后统一调度,参与电力市场获利。
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和相变蓄冷容器16可以是同一容器内相互独立并相互绝热的两个空腔,相变蓄冷材料可选用纯净水或其它常压下熔点为-5℃至10℃的材料;所述相变蓄热材料可以是石蜡,材料成本较低,蓄热密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且常压下熔点合适,常压下熔点在30℃至70℃之间的材料,可以为储能电池组提供稳定可靠地温度环境,并有效抑制热失控风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所述五通阀2还可以通过两个三通阀对接或通过四个两通阀连接或通过两个两通阀和一个三通阀连接来替换五通阀;具体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第一压缩机1的输出端与第一三通阀的一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换热管901的一端连通,第一三通阀第三端通过管道与第二三通阀一端连通且该管道还与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六换热管906的一端连通,第二三通阀的另两端分别与第三换热管903一端和第一压缩机1的输入端连通;如图5所示,第一压缩机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两通阀和第二两通阀的一端连通,且第一两通阀的另一端与第一换热管901的一端连通,第二两通阀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三两通阀连通且且该管道还与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六换热管906的一端连通,第三两通阀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压缩机1的输入端和第四两通阀连通,第四两通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管903一端连通;如图6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两通阀和三通阀的一端连通,且第一两通阀的另一端与第一换热管901的一端连通,三通阀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压缩机1的输入端和第二两通阀连通,三通阀的第三通与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六换热管906的一端连通,第二两通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管903一端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第二换热管902可以连接供热回路8为建筑物提供热能,导热介质可以采用硅油、水或其他介质。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第三换热管可以连接供冷回路9为建筑物提供冷能,供冷介质可以采用乙二醇水溶液或其它介质。
所述第一换热管901或所述第二换热管902可以设计为翅片管、螺旋盘管、蛇形管中的一种或组合,所述相变蓄热容器内置温度传感器,顶部装有第一呼吸阀17,拆除呼吸阀后可由此处注入或抽出相变蓄热材料。
所述第三换热管903、第四换热管904、第五换热管905可以设计为翅片管、螺旋盘管、蛇形管中的一种或组合,容器内置温度传感器,顶部装有第二呼吸阀18,拆除第二呼吸阀后可由此处注入或抽出相变蓄冷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相变蓄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容器壳体内设有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一换热管(901)、第二换热管(902),容器壳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内部装有储能电池组(10);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内部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第二换热管(902)外接供热回路(8),所述储能电池组(10)正负极从相变蓄热容器(15)中引出。
2.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相变蓄冷容器(16),第一换热器(5)和五通阀(2),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5)内设有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三换热管(903)、第四换热管(904),所述第四换热管(904)外接供冷回路(9),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部填充有相变蓄冷材料,所述第一换热器(5)包括与外部分别连通的第六换热管(906);所述五通阀(2)包括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五阀口e;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中的第一换热管(901)通过管道与所述五通阀的第四阀口d连接,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通过管道与第一压缩机(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输入端与所述五通阀的第三阀口c连接,所述五通阀的第五阀口e通过管道与相变蓄冷容器(16)中的第三换热管(903)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管(903)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二节流装置(4)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三通管(21)连接,所述三通管(21)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一节流装置(3)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3)的另一端与所述相变蓄热容器(15)中的第一换热管(9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通管(21)的第三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六换热管(906)连通,所述所述第一换热器(5)的第六换热管(906)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五通阀(2)的第一阀口a连接后形成第一热泵系统。
3.使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还设有第五换热管(905),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还设有第七换热管(907),第二压缩机(7)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5)内的第七换热管(907)连接,所述第七换热管(907)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三节流装置(6)连接,所述第三节流装置(6)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内的第五热管(905)连接,所述第五热管(90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缩机(7)的输入端连接,且第七换热管(907)与第六换热管(906)通过散热鳍片相互接触后形成第二热泵系统;所述的第一热泵系统和第二热泵系统共同构成一种两级热泵系统。
4.使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或相变蓄热容器(15)的外壁设有安装孔,其上固定有光伏檩条,并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相变蓄冷容器(16)或相变蓄热容器(15)形成阵列固定光伏发电装置,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经dc/dc直流变换器(21)连接至直流母线(13),再经pcs储能双向变流器(12)连接交流母线(14)。
5.使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以及第五阀口e 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阀口a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相变蓄冷容器(16)中提取到相变蓄热容器(15),兼顾制冷制热,达到第一热泵系统夏季综合制冷制热的效果。
6.使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及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 所述第五阀口e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六换热管(906)、第一阀口a、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空气中提取到相变蓄热容器(15)单独制热。
7.使用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一阀口a及第五阀口e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四阀口d关闭,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一阀口a、第六换热管(906)、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第一热泵系统将热量从相变蓄冷容器(16)提取到空气中。
8.使用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7),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四阀口d以及第五阀口e 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此时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第一换热管(901)、第一节流装置(3)、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第二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二压缩机(7)、第五换热管(905)、第三节流装置(6)、第七换热管(907)、第二压缩机(7),在此过程中,提供一种双级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9.使用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启动运行所述第一压缩机(1),关闭第二压缩机(7),并将所述五通阀的第二阀口b和第一阀口a及第五阀口e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通,所述第四阀口d关闭,此时第二热泵系统关闭,所述第一热泵系统冷媒循环路径为:第一压缩机(1)、第二阀口b、第一阀口a、第六换热管(906)、三通管(21)、第二节流装置(4)、第三换热管(903)、第五阀口e、第三阀口c、第一压缩机(1),在此过程中,提供所述双级热泵系统对所述第一换热器(5)进行除霜的控制方法。
10.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五通阀(2)通过两个三通阀连接或通过四个两通阀连接或通过两个两通阀和一个三通阀连接来替换五通阀。
CN202211492108.8A 2022-11-25 2022-11-25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Withdrawn CN1158760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2108.8A CN115876019A (zh) 2022-11-25 2022-11-25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PCT/CN2023/119759 WO2024109294A1 (zh) 2022-11-25 2023-09-19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2108.8A CN115876019A (zh) 2022-11-25 2022-11-25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76019A true CN115876019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64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92108.8A Withdrawn CN115876019A (zh) 2022-11-25 2022-11-25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7601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70628A (zh) * 2023-12-27 2024-02-20 济南金孚瑞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虚拟电厂调峰储能的高效制冷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70628A (zh) * 2023-12-27 2024-02-20 济南金孚瑞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虚拟电厂调峰储能的高效制冷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3447B (zh) 冷热联供的太阳能热化学吸附复合储能装置
CN202133148U (zh) 高效相变储能设备与太阳能光热系统一体化装置
CN109883082B (zh) 一种无结霜空气源蓄能式热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1750528A (zh) 一种无箱式热泵热水装置
Gu et al. Review on heat pump (HP) coupled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N115876019A (zh)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7681223B (zh) 一种利用两相流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的锂电池预热及散热系统
CN109724250A (zh) 一种高低温相变蓄热式供能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0494862C (zh) 热管蓄能器
CN210345955U (zh) 一种无结霜空气源蓄能式热泵系统
CN116658967A (zh) 一种集装箱式梯级储能热电池及其冷热电联供系统
Lian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a heating-and-cooling difunctional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refrigerant
CN219696549U (zh) 一种新型风电储能电池的热管理机组
CN218385290U (zh) 一种燃料电池相变强化散热系统
CN207265193U (zh) 一种利用两相流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的锂电池预热及散热系统
CN207688296U (zh) 冷却系统
CN114135954B (zh) 一种热管换热空调系统
CN111465270B (zh)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CN209766604U (zh) 一种节能型水路可逆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1059675Y (zh) 电蓄能热管换热供热装置
WO2024109294A1 (zh)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08042289U (zh) 双源热泵及供热系统
CN210345737U (zh) 一种蓄冷型带自然冷源的制冷系统
CN220728570U (zh) 一种相变蓄热容器以及相变蓄热容器热泵系统
CN113218016A (zh) 一种空调用相变蓄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