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5270B -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5270B
CN111465270B CN202010297145.8A CN202010297145A CN111465270B CN 111465270 B CN111465270 B CN 111465270B CN 202010297145 A CN202010297145 A CN 202010297145A CN 111465270 B CN111465270 B CN 1114652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hase change
unit
heat dissipa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971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65270A (zh
Inventor
徐新华
范时光
严天
张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29714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652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65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5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65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52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36Thermal management, e.g. server temperatur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05K7/20827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within room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cabinets, e.g. air conditio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属于节能技术领域,其通过对应发热单元设置吸热单元、储热单元和散热单元,利用各干管的对应设置,对应连通形成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并且通过优选设置各单元和各循环管路中的换热材料,利用热量在对应相变材料中的存储和传递,从而有效实现发热单元所产生热量的持续带出。本发明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结构简单,设置简便,可有效利用夜间辐射,无需设置额外的冷却设备便能实现机房和数据中心机柜的全天候散热,降低了机房中散热系统的设置成本,避免了高品位能源的额外消耗,系统工作的稳定性高、连续性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设置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所需和相应消耗的能源也日愈增多。其中,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耗往往占数据中心能耗的约20%~50%。此外,数据中心规模增大的同时,数据中心内部的发热密度也在不断上升,无论是机柜内的服务器还是服务器内的产热元件都在往更高集成的方向发展,而这无疑会使得数据中心面临更严重的散热问题。如何有效地实现机柜的高效散热是减少数据中心能耗的关键。
针对数据中心机柜的散热问题,现有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空调系统送冷风的形式对整个机房进行冷却,即先冷机房再冷机柜,这种冷却方式能耗高且效率较低,对高发热密度的机柜而言冷却效果有限,很难满足机柜的散热需求。与之对应的,另一种技术是将机柜级别的换热装置放置在机柜末端,再将冷却介质通到各个换热装置,通过压缩机装置驱动冷媒进行换热;这一冷却方式的相较对整个房间冷却的形式更节能,但是需要布置更多的冷却设备,也大量占用了机房的空间,扩大了数据中心的设置成本。例如在专利申请文献CN 105188316 A中,公布了一种双系统互备机柜热管背板排热系统,该系统利用以风冷冷凝器或冷却塔为主的冷源单元和机械冷源单元组合,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中心机柜的散热问题,改善数据中心机柜的使用环境。但是,由于上述系统在工作时需要利用高品位能源作为水泵与风机等的动力源,额外增加了能源消耗,无法充分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通过利用了相变材料的吸放热原理和夜间天空辐射,在无需利用额外高品位能源的基础上,可有效实现发热单元(例如数据中心机柜)的全天候散热,节约能源,降低设备的功耗和散热成本,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包括设置在发热单元上的吸热单元和对应所述吸热单元设置的储热单元,以及设置在室外的散热单元;
所述吸热单元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腔,该第一密封腔内设置有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吸热单元顶部和底部的吸热管,并在所述吸热管外周的第一密封腔内封装有第一相变材料;
所述储热单元内设置有第二密封腔,其内部封装有第二相变材料,且所述第二密封腔内间隔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可用于吸收夜间辐射的辐射冷却板,该辐射冷却板内设置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辐射冷却板;
同时,在所述吸热单元和所述储热单元之间设置第一干管和第二干管,并在所述散热单元与所述储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第三干管和第四干管;所述吸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干管和所述第二干管的一端,且两干管的另一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二密封腔中,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两端连接,形成第一循环管路;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干管和所述第四干管的一端,且第三干管和第四干管的另一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二密封腔中,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端连接,形成第二循环管路;
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封装有第一换热工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封装有第二换热工质,两种换热工质均为制冷剂,且两种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根据两种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设置,并使得所述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所述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所述第二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依次减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热单元上设置的吸热单元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吸热管以并联的形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干管和所述第二干管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热单元为多个,各所述发热单元上的吸热单元在所述第一干管和所述第二干管之间呈并联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热管和/或所述散热管呈盘管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31~33℃,所述第一换热工质的相变温度为29~31℃,且所述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7~29℃,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工质的相变温度为25~2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相变材料和/或所述第二相变材料为无机相变材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相变材料相接触的换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相变材料相接触的换热面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相变材料与所述第一换热工质的相变温度差小于所述第二相变材料与所述第二换热工质的相变温度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干管和所述第四干管设计为重力热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单元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储热单元的设置高度,所述储热单元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发热单元的设置高度。
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通过对应发热单元设置吸热单元、储热单元和散热单元,利用各干管的对应设置,进而连通形成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并且通过优选设置各单元和各循环管路中的换热材料,利用热量在对应相变材料中的存储和传递,有效实现了发热单元所产生热量的持续带出,实现了发热单元的持续散热,在降低散热系统设置成本的同时,有效保证了发热单元的工作稳定性;
(2)本发明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通过优选设置储热单元中两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大小、两换热器的材质,以及储热单元中第二相变材料与两换热工质间的换热温差,可有效调节储热单元在夜间工作时的储热效率和散热效率,保证储热单元在白天停止散热时处于未储热状态或者少量储热的状态,进而确保储热单元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散热系统的长时间连续运行;
(3)本发明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通过将第二干管和第四干管设置为重力热管的形式,使得由气态转换为液态的工质可在自重的驱动下实现循环,避免了额外驱动机构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散热系统的节能效果,降低了散热系统工作的能耗;
(4)本发明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结构简单,设置简便,可有效利用夜间辐射,无需设置额外的冷却设备便能实现机房和数据中心机柜的全天候散热,减少了散热系统设置时对机房空间的占用,降低了在机房中设置散热、冷却系统时的设置成本,避免了高品位能源的额外消耗,系统工作的稳定性高、连续性好,节能减排的效果明显,能充分满足机房、数据中心机柜的散热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吸热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储热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的散热单元结构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发热单元,2.吸热单元,201.板体,202.第一相变材料,203.吸热管;3.储热单元,301.箱体,302.第二相变材料,303.第一换热器,304.第二换热器;4.散热单元,401.辐射冷却板,402.散热管;5.第一干管,6.第二干管,7.第三干管,8.第四干管,9.第一换热工质,10.第二换热工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包括对应发热单元1设置的吸热单元2、储热单元3和散热单元5,上述各单元通过相应地管道连通,形成至少两个工质循环回路,完成发热单元1所产生热量的带出、存储和散发过程,确保发热单元1可进行全天24小时的持续工作和散热。
实际工作时,其工作过程简要如下:在白天,发热单元1工作时,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吸热单元2上,通过匹配吸热单元2的管道中的传热工质将热量传递到储热单元3处,由储热单元3将热量储存,即使得储热单元3由少热量状态向高热量状态转换;在夜晚,由散热单元5中的散热工质经过储热单元3,将白天存储在储热单元3中的热量带走,使得储热单元3开始由多热量状态向少热量状态转换。
具体地,优选实施例中的发热单元1如图1中所示,为箱体结构,例如为数据中心机柜。此时,吸热单元2设置在该箱体开设有排气孔的一侧,比如图1中所示的柜体背面。当然,吸热单元2也可设置在柜体的其他侧面上,且吸热单元2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分设于多个侧面上的多个。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吸热单元2如图2中所示,其优选设置为呈竖向设置的板体结构,即板体201,该板体201中空设置,并具有一定尺寸的封闭内腔;同时,上述封闭内腔中还设置有吸热管203,该吸热管203的两端分别从板体201的顶部和底部伸出,用于匹配连通对应的管道。此外,在吸热管203管道外周的封闭内腔中封装有第一相变材料202,使得吸热管203可以被第一相变材料202包覆住,以实现第一相变材料202中热量向吸热管203中的传递。为了提升第一相变材料202中热量向吸热管203传递的效率,优选实施例中的吸热管203设置为如图2中所示的盘管形式,以增加第一相变材料202与吸热管203实际接触的长度。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储热单元3如图3中所示,其优选设置为箱体结构,包括如图1中所示的箱体301,箱体301中具有封闭的内腔,该内腔中封装有第二相变材料302、第一换热器303和第二换热器304,第二相变材料302包覆在两个换热器(303、304)的外周,以方便两个换热器的换热。
进一步地,对应吸热单元2和第一换热器303设置有第一干管5和第二干管6。其中,第一干管5的一端伸入储热单元3的内腔中并与第一换热器303的一端连通,且第一干管5的另一端与吸热管203伸出板体201顶部的一端连通。相应地,第二干管6的一端伸入储热单元3的内腔中并与第一换热器303的另一端连通,且第二干管6的另一端与吸热管203伸出板体201底部的一端连通。至此,吸热管203、第一干管5、第一换热器303、第二干管6依次连通为封闭回路,即第一循环管路,在此基础上,在第一循环管路中通入有第一换热工质9,通过其在第一循环管路中的流通,便可依次完成吸热单元2中热量的带走和热量在储热单元3中的储存过程。
同时,对应散热单元4和第二换热器304设置有第三干管7和第四干管8。其中,第三干管7的一端伸入储热单元3的内腔中并与第二换热器304的一端连通,且第三干管7的另一端与散热单元4中的散热管402一端连通。相应地,第四干管8的一端伸入储热单元3的内腔中并与第二换热器304的另一端连通,且第四干管8的另一端与散热管402的另一端连通。至此,第二换热器304、第三干管7、散热管402、第四干管8依次连通为封闭回路,即第二循环管路,在此基础上,在第二循环管路中通入有第二换热工质10,通过其在第二循环管路中的流通,便可依次完成储热单元3中所储存热量的带走和热量从散热单元4中的散发过程。
进一步具体地,优选实施例中的散热单元4设置在室外,其包括辐射冷却板401和设置在辐射冷却板401中的散热管402,为方便管道的连接,散热管402的两端分别伸出辐射冷却板401。同时,为提升散热管402的散热效率,优选实施例中的散热管402设置为盘管形式,以增加第二换热工质10在辐射冷却板401中的流通路径,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两种换热工质均为制冷剂,例如R22型、R600a型制冷剂等,制冷剂具有优良的热力学特性,广泛运用于各种制冷、散热系统中,其通过换热工质状态的转换(即气-液转换),进而实现热量的传递。同时,为了实现热量的传递和存储,各种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各种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即蒸发/冷凝温度)理应满足如下的温度梯度要求,即第一相变材料202的相变温度大于第一换热工质9的工作温度,第一换热工质9的工作温度大于第二相变材料302的相变温度,且第二相变材料302的相变温度大于第二换热工质10的工作温度。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相变材料202的设置满足其相变温度处于31~33℃之间(如32℃),第一换热工质9的设置满足其工作温度处于29~31℃之间(如30℃),且第二相变材料302的设置满足其相变温度处于27~29℃之间(如28℃),以及第二换热工质10的设置满足其工作温度处于25~27℃之间(如26℃)。通过上述温度梯度的设计,使得发热单元1的热量可以持续不断地传递到储热单元3中,并在夜晚实现热量的散发。
此外,上述第一相变材料301与第二相变材料302的相变温度的设置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相变材料来实现;上述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的设置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工质材料或者改变换热工质的设置条件来实现,例如对应设置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内的压力,利用不同封装压力下,换热工质的蒸发/冷凝温度不同来对应调节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
与此同时,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二干管6和第四干管8在设计时设置为重力热管的形式,加之第一干管5和第三干管7的设置,使得两个循环管路都能成为分离式重力热管结构。所谓的分离式指的是在同一个循环管路中,工质在管路的不同区段完成状态转换,例如第一换热工质9在吸热单元2和第一干管5处完成液态到气态的转换,并在储热单元3和第二干管6处完成气态到液态的转换。而所谓的重力热管指的是完成状态转换后的工质无需外部动力的驱动,仅需靠自重的驱动便能实现循环,例如第二干管6的竖向高度自连接第一换热器303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降低(不排除某些区段存在短暂水平设置的情况),即第二干管6连接吸热管203的端部的竖向高度不大于该干管其余区段的竖向高度,并始终低于另一端的竖向高度。第四干管8的设置形式也与此类似,且上述重力热管形式的实现可以通过优选发热单元1、储热单元3、散热单元4之间的设置高度来实现,即设置储热单元3的高度高于发热单元1,散热单元4的设置高度高于储热单元3。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由气态转换为液态的工质可以在其自重的驱动下进行新一轮的循环,无需额外驱动装置的设置,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的消耗。不过,在实际设置时,为了确保各循环管路中工质循环的稳定性,在循环管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工质循环机构,例如工质泵。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散热系统针对的发热单元1为并列设置的多个,例如并排设置在机房中的多个数据中心机柜,各数据中心机柜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吸热单元2,各吸热单元2以并联的方式连通第一干管5和第二干管6,从而实现各发热单元1上热量的带走。同时,为保证储热单元3的储热效果,优选实施例中储热单元3的尺寸大小可根据储量需求而设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依次串联的储热单元3,以此来确保散热系统的散热效果。
通过上述各组件、单元的对应设置,得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1)在白天,发热单元1持续工作并持续产生热量,热量对应传递到吸热单元2处,使得吸热单元2中的第一相变材料202吸热,并通过潜热方式存储。与此同时,吸热管203中呈液态的第一换热工质9开始吸热蒸发为气态,在浮升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干管5并进入到储热单元3中,在第一换热器303的高效换热下,将热量换热到第二相变材料302中,此时,第二相变材料302吸收热量发生相变反应,且第一换热工质9放热并从气态转换为液态,进而流入第二干管6中,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回吸热单元2的底部,重新吸收第一相变材料202存储的潜热,开启新一轮的热量传递循环。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实现发热单元1在白天的持续散热,由第一换热工质9带走的热量持续存入储热单元3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白天的时候,由于室外温度较高,此时第二循环管路中的第二换热工质10始终处于气态,第二循环管路和散热单元4处于不工作状态,仅第一循环管路上的各部件正常运行且储热单元3持续储热。
(2)在夜晚,室外温度不断降低,流经辐射冷却板401的第二换热工质10开始吸收夜间天空辐射而降温冷凝,形成液态工质流入第四干管8中,并继而流入散热单元4中。当处于液态的第二换热工质10流经第二换热器304时,由第二换热器304将第二相变材料302中的热量换热到第二换热工质10中。此时,第二相变材料302因持续放热而不断冷凝成液态,而第二换热工质10因持续吸热而不断蒸发为气态,继而呈气态的第二换热工质10经由第三干管7进入散热单元4中,通过辐射冷却板401不断吸收夜晚天空辐射而冷凝成液态,经由第四干管8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显然,通过第二循环管路上各部件和第二换热工质10在夜间的对应工作,储热单元3中存储的热量可以持续不断地经由散热单元4散发到大气中去,完成持续散热过程。不难看出,在第二循环管路处于工作状态而散热时,第一循环管路也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而持续往储热单元3中存储热量。
显然,为了保证储热单元3工作的稳定性,在实际设计时,第二换热器304的换热效率要大于第一换热器303的换热效率,以尽可能保证第二循环管路在白天停止工作时,储热单元3可以处于或者近乎处于未储热状态。通常情况下,换热组件间的换热效率与换热器换热面积、换热器材料传热性能,以及换热温差等因素有关,换热器面积越大,换热器材料传热性能更佳,换热物质之间的温差越大,换热器换热效率越高。
因此,为了确保储热单元3的正常工作,在实际设置散热系统时,可以通过调节换热器的结构、材质来实现储热、散热效率的控制,也可以通过优化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来改变相变材料与换热工质的换热温差来调节两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例如,在设计散热系统时,通过增加翅片等形式提高第二换热器304的换热面积使得其换热面积大于第一换热器303的换热面积。或者,第二换热器304采用较第一换热器303传热性能更好的材料来提高其换热效率。亦或者,通过优化设计第一相变材料202与第二相变材料302的相变温度实现其与换热工质的换热温差的差别。进一步优选地,可以将第一相变材料301的相变温度设计为31℃,第一换热工质9的工作温度设计为29℃,第二相变材料302的相变温度设计为28℃,第二换热工质10的工作温度设计为25℃,通过上述换热温差的控制来使得第二换热器换热效果更好。此外,上述调节设计方式在实际设置时可以单独选择其中某一种,也可同时选用多种方案进行集成,例如同时控制换热器的材质、尺寸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以此来实现散热、储热效率的调节,使得散热系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此外,上述调节设计方式在实际设置时可以单独选择其中某一种,也可同时选用多种方案进行集成,例如同时控制换热器的材质、尺寸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以此来实现散热、储热效率的调节,使得散热系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本发明中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结构简单,设置简便,无需设置额外的冷却设备,避免了对机房空间的占用,降低了机房散热、冷却系统的设置成本,而且,通过利用夜间辐射来散热,有效避免了高品位能源的额外消耗,节能减排的效果明显,此外,通过储热单元和两种换热工质的对应设置,有效实现了整个散热系统的全天候工作,系统工作的稳定性高、连续性好,能充分满足机房、数据中心机柜的散热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发热单元上的吸热单元和对应所述吸热单元设置的储热单元,以及设置在室外的散热单元;
所述吸热单元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腔,该第一密封腔内设置有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吸热单元顶部和底部的吸热管,并在所述吸热管外周的第一密封腔内封装有第一相变材料;
所述储热单元内设置有第二密封腔,其内部封装有第二相变材料,且所述第二密封腔内间隔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可用于吸收夜间辐射的辐射冷却板,该辐射冷却板内设置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辐射冷却板;
同时,在所述吸热单元和所述储热单元之间设置第一干管和第二干管,并在所述散热单元与所述储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第三干管和第四干管;所述吸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干管和所述第二干管的一端,且两干管的另一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二密封腔中,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两端连接,形成第一循环管路;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干管和所述第四干管的一端,且第三干管和第四干管的另一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二密封腔中,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端连接,形成第二循环管路;
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封装有第一换热工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封装有第二换热工质,两种换热工质均为制冷剂,且两种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根据两种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设置,并使得所述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所述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所述第二换热工质的工作温度依次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所述发热单元上设置的吸热单元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吸热管以并联的形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干管和所述第二干管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所述发热单元为多个,各所述发热单元上的吸热单元在所述第一干管和所述第二干管之间呈并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所述吸热管和/或所述散热管呈盘管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31~33℃,所述第一换热工质的相变温度为29~31℃,且所述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7~29℃,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工质的相变温度为25~27℃。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相变材料和/或所述第二相变材料为无机相变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相变材料相接触的换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相变材料相接触的换热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干管和所述第四干管设计为重力热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其中,所述散热单元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储热单元的设置高度,所述储热单元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发热单元的设置高度。
CN202010297145.8A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465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97145.8A CN111465270B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97145.8A CN111465270B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5270A CN111465270A (zh) 2020-07-28
CN111465270B true CN111465270B (zh) 2021-03-09

Family

ID=71678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9714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465270B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652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8243B (zh) * 2021-12-30 2023-06-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0694A (zh) * 2016-02-29 2017-09-05 华中科技大学 墙体自动蓄热排热装置及利用其实现墙体自动隔热的方法
CN107355846A (zh) * 2017-07-28 2017-11-17 天津大学 一种相变蓄热集管型冷凝式辐射板
CN107462094A (zh) * 2017-08-03 2017-12-12 四川建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相变集热腔热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7784B2 (en) * 2004-09-08 2006-09-19 Beck Douglas S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an absorption heat pump
US20180031285A1 (en) * 2016-07-27 2018-02-01 Peter M. Thomas Thermoelectric heat pump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0694A (zh) * 2016-02-29 2017-09-05 华中科技大学 墙体自动蓄热排热装置及利用其实现墙体自动隔热的方法
CN107355846A (zh) * 2017-07-28 2017-11-17 天津大学 一种相变蓄热集管型冷凝式辐射板
CN107462094A (zh) * 2017-08-03 2017-12-12 四川建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相变集热腔热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5270A (zh) 2020-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uan et al. Phase change cooling in data centers: A review
US11089719B2 (en) Computer room heat-pip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emergency cooling function and control and method thereof
US4306613A (en) Passive cooling system
US6220337B1 (en) Heat pipe circuit type thermal battery
JP4407082B2 (ja) 発熱体の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熱管理システム
EP2437584B1 (en) Heat dissipater,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9952003B (zh) 一种数据中心液冷系统
US5524453A (e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for chilled wat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CN108882654B (zh) 相变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及变流器柜冷却系统
CN111883878B (zh) 一种多模组共用一个恒压装置的两相浸没式电池液冷系统
CN108511850B (zh) 一种基于自然循环的动力电池复合热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11811190B (zh) 半导体制冷模块、空间风冷散热装置及空间设备
CN102833988A (zh) 一种数据中心散热方案
CN111465270B (zh)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和夜间辐射的散热系统
CN115876019A (zh) 相变蓄热容器及其热泵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6190847A (zh) 储能电池相变温控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9889932U (zh) 散热装置和冰箱
CN219350370U (zh) 一种储能3kW液冷机组
CN210168389U (zh) 一种数据中心液冷系统
CN212512636U (zh) 一种用于数据机柜的备用储冷装置
CN221281507U (zh) 一种用于多刀片服务器的液冷散热系统及服务器
CN221574894U (zh) 热管理系统及站房式储能电站
CN219415279U (zh) 一种新型制冷装置
CN221687616U (zh) 储能系统的热管理系统
CN221352895U (zh) 用以储能系统的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