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7197A - 一种巩膜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巩膜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57197A
CN115857197A CN202211677399.8A CN202211677399A CN115857197A CN 115857197 A CN115857197 A CN 115857197A CN 202211677399 A CN202211677399 A CN 202211677399A CN 115857197 A CN115857197 A CN 115857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hole
radial width
sclera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773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宇晖
刘倩
马琛皓
孙良蔷
赵洪兵
王�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esh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esh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esh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esh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7739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571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57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7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巩膜镜,该巩膜镜包括佩戴时面向人体眼角膜的后表面及与后表面相对的前表面,后表面包括由中心向外周依次设置相互连接的中央光学区、中周区、过渡区、着陆区和边弧区;过渡区包括至少一个通孔。通过在过渡区设置至少一个通孔,利用通孔提高了泪液交换的效率,能够在配戴镜片后,具有良好的泪液交换、矢高的精准独立可调以及良好的定位的特性。

Description

一种巩膜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巩膜镜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巩膜镜。
背景技术
巩膜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大直径硬性透氧性接触镜。广义上,巩膜镜包括角巩膜镜和全巩膜镜,前者指镜片着陆区部分在角膜上,部分在巩膜上;后者指镜片着陆区完全位于巩膜前表面。常见的适应证有:引起角膜不规则散光的疾病、严重干眼症、角膜退化或营养不良、角膜外伤等。
正是由于角膜的非球面特性、巩膜的非对称性以及角膜缘形态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巩膜镜设计的复杂性。通常巩膜镜由光学区、过渡区和着陆区组成。光学区为外界光线通过并进入瞳孔的镜片中央区域;过渡区,也称为中周区,该区域与角膜、角膜缘存在一定的间隙,连接光学区和着陆区;着陆区与眼睛直接接触,配戴全巩膜镜时,着陆区在巩膜上,配戴角巩膜镜时,着陆区部分在角膜,部分在巩膜,该区域压力的均匀分布十分重要。
巩膜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改善存在各种眼部疾病患者的视觉质量及生活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现有的巩膜镜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如:长时间配戴封闭式巩膜镜时,角膜上几乎没有泪液交换,这将导致镜片下代谢物聚积,进而引起的雾视(Midday Fogging)问题;巩膜镜适应证患者的角膜大多为不规则形状,选片调片多依赖于眼球的矢高参数而非曲率半径。然而现有设计光学区仅包含1段曲线,矢高调节的灵活度不够;着陆区通常设计为一段弧线,这样的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与巩膜贴合,存在定位性差进而导致的漏液等问题。因此,特别需要一种特殊设计的巩膜镜,能够确保配戴镜片后,良好的泪液交换、矢高的精准独立可调以及良好的定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巩膜镜,通过在过渡区设置至少一个通孔,能够在配戴镜片后,具有良好的泪液交换、矢高的精准独立可调以及良好的定位的特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巩膜镜,包括佩戴时面向人体眼角膜的后表面及与所述后表面相对的前表面,所述后表面包括由中心向外周依次设置相互连接的中央光学区、中周区、过渡区、着陆区和边弧区;
所述过渡区包括至少一个通孔。
可选的,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径宽为5.00mm~13.00mm。
可选的,所述中周区的面型包括球面,所述中周区的半径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017526140000021
其中,D1为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径宽,D2为所述中周区的径宽,Sag OP为所述中周区的矢高,R2为所述中周区的半径。
可选的,所述中央光学区的矢高为0.287mm~2.114mm,所述中周区的矢高为1.213mm~4.713mm,所述巩膜镜的有效矢高为1.500mm~5.000mm。
可选的,所述中周区的径宽为1.00mm~4.00mm,所述过渡区的径宽为0.50mm~1.50mm。
可选的,所述通孔包括第一类通孔和第二类通孔,所述第一类通孔的外侧径宽大于内侧径宽,所述第二类通孔的外侧径宽小于内测径宽;
其中,所述外侧径宽指的是位于所述前表面的通孔径宽,所述内测径宽指的是位于所述后表面的通孔径宽。
可选的,所述第一类通孔和所述第二类通孔位于同一个圆周上。
可选的,所述通孔的第一径宽为0.30mm~1.20mm,第二径宽为0.40mm~1.80mm,所述通孔的第一径宽与第二径宽的差值为0.10mm~1.50mm,所述通孔的高度为0.24mm~1.50mm。
可选的,所述着陆区的径宽为1.00mm~2.50mm,所述着陆区的矢高为0.902mm~4.981mm,所述着陆区的切线角度为11.35°~70.16°。
可选的,所述边弧区的径宽为0.40~0.50mm,边弧区的矢高为0.034mm~1.506mm,所述边弧区的切线角度为18.35°~85.16°。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巩膜镜的后表面由中心向外周依次设置相互连接的中央光学区、中周区、过渡区、着陆区和边弧区,通过在过渡区设置至少一个通孔,利用通孔提高了泪液交换的效率,能够在配戴镜片后,具有良好的泪液交换、矢高的精准独立可调以及良好的定位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配戴在眼球表面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的后表面及在子午方向上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提供的一种巩膜镜在弧矢方向上的剖面图;
图4是图2中提供的一种巩膜镜在子午方向上的剖面图以及通孔方向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提供的一种巩膜镜在弧矢方向上的剖面图以及通孔方向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的通孔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的着陆区以及边弧区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说明为:0-巩膜镜;1-中央光学区;2-中周区;3-过渡区;4-着陆区;5-边弧区;6-巩膜镜前表面光学区;7-巩膜镜前表面着陆区4;8-巩膜镜90°方向上的通孔;9-巩膜镜270°方向上的通孔;10-巩膜镜180°方向上的通孔;11-巩膜镜0°方向上的通孔;12-角膜;13-泪液层;14-巩膜;D1-中央光学区的径宽;D2-中周区的径宽;D3-过渡区的径宽;D4-着陆区的径宽;D5-边弧区的径宽;D6-通孔内侧径宽;D7-通孔外侧径宽;D8-通孔外侧径宽与通孔内侧径宽的差值;H1-通孔高度;Sag OZ-光学区的矢高;Sag OP-中周区的矢高;SAG-光学区与中周区的矢高总和,即为有效矢高;Sag LZ-着陆区的矢高;Sag PC-边弧区的矢高;θ1-着陆区的切线角度;θ2-边弧区的切线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发明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而提出的一种巩膜镜。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配戴在眼球表面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的后表面及在子午方向上的剖面图,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在弧矢方向上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巩膜镜0佩戴在角膜12上,角膜12与巩膜镜0之间的间隙由泪液层13填充,镜下泪液层13的厚度通常为100μm~300μm。可通过在泪液中滴入荧光素来帮助评估。当镜下泪液层13的间隙过小时,中央呈现出现暗区;当泪液层13的间隙过大时,镜片下出现气泡,中央区出现鲜明的荧光显像,良好配适下的中央区应均匀分布淡绿色的荧光。巩膜镜着陆点在巩膜14上,主要起镜片定位及封闭的作用,确保中央泪液不会流失。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巩膜镜0包括佩戴时面向人体眼角膜的后表面及与后表面相对的前表面,后表面由中心向外周依次设置相互连接的中央光学区1、中周区2、过渡区3、着陆区4和边弧区5,过渡区3包括至少一个通孔,利用通孔,提高泪液交换的效率。
其中,后表面指的是佩戴时与人眼角膜直接接触的巩膜镜的面;前表面指的是与巩膜镜的后表面相对的面。
具体的,中央光学区1位于巩膜镜0后表面的中央,戴镜后,中央光学区1应覆盖住全部的瞳孔区域,且不能与角膜12表面有接触。可选的,中央光学区1的径宽D1为5.00~13.00mm。中央光学区1的面型可以是球面也可以是非球面,非球面的曲率连续变化,有利于适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膜。
其中,非球面指的是一种面型,该面型是从顶点到边缘,由连续、可变化的曲率形成的旋转面。
巩膜镜0后表面的中周区2位于中央光学区1的外缘,在实际配戴时,中周区2和中央光学区1横跨整个角膜12。结合图3所示,中央光学区1的矢高Sag OZ和中周区2的矢高SagOP之和为有效矢高SAG。在实际戴镜调片时,当巩膜镜0的有效矢高SAG、中央光学区1的矢高Sag OZ、中央光学区1的径宽D1以及中周区2的径宽D2确定时,可以通过调整中周区2的半径R2来达到预定的有效矢高SAG。
可选的,巩膜镜0后表面中周区2的半径R2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017526140000061
其中,D1为中央光学区1的径宽,D2为中周区2的径宽,Sag OP为中周区2的矢高,采用上述公式,可精确计算中周区2的半径R2,从而通过调整中周区2的半径R2来达到预定的有效矢高SAG。
可选的,结合图3所示,中央光学区1的矢高Sag OZ为0.287mm~2.114mm,中周区2的矢高Sag OP为1.213mm~4.713mm,巩膜镜0的有效矢高SAG为1.500mm~5.000mm。
中周区2可以是一个圆弧面,也可以是一段切面。本申请将传统设计的内表面一段光学区拆分为中央光学区1和中周区2后,使得巩膜镜0的有效矢高SAG的调节变得更加的灵活、精细且独立,可以降低矢高调节引起的其它区域变得不适配的情况。可选的,中周区的径宽D2为1.00mm~4.00mm。
可选的,继续结合图3所示,过渡区3的径宽D3为0.50mm~1.50mm。
过渡区3指的是巩膜镜0的后表面中紧邻中周区2的区域,该区域下层是角膜缘,在实际配戴时,通过合理设置过渡区3的径宽D3以及过渡区3的面型,可以确保过渡区3与角膜缘之间的泪液层13厚度在0.050mm~0.100mm。由于角膜缘镜下间隙减少,易导致角膜缘染色,可以通过荧光素检查显示角膜缘区域是否存在接触,也可以通过OCT成像显示精确地测定不同子午线上角膜缘镜下间隙的大小。
可选的,过渡区3的面型可以为圆弧面或者切面,还可以将过渡区33拆分为1~3个区域,有效控制过渡区3与角膜缘之间的泪液层13厚度。
众所周知,缺氧是巩膜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配戴封闭式巩膜镜时,角膜上几乎没有泪液交换,因此角膜间隙中液体的含氧量至关重要。虽然现代高透氧材料大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由于缺乏泪液交换,封闭式巩膜镜还存在由于镜片下代谢物聚积引起的雾视(Midday Fogging)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巩膜镜,通过在巩膜镜的过渡区3开设至少一个通孔,以提高泪液交换效率,增大角膜间隙中液体的含氧量。图4是图2中提供的一种巩膜镜在子午方向上的剖面图以及通孔方向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2中提供的一种巩膜镜在弧矢方向上的剖面图以及通孔方向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的通孔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弧矢方向指的是图2中的XY平面内的Y方向,弧矢方向指的是图2中的XY平面内的X方向。结合图2-图6所示,可选的,通孔包括第一类通孔(8、10、11)和第二类通孔9,第一类通孔的外侧径宽大于内侧径宽,第二类通孔的外侧径宽小于内测径宽。其中,外侧径宽指的是位于前表面的通孔径宽,内测径宽指的是位于后表面的通孔径宽。
示例性的,结合图2所示,可以在镜片过渡区3的0°,90°,180°和270°方向上分别开有4个通孔,结合图4和图5所示,其中0°,90°,180°方向上3个孔洞的形状一致,为第一类通孔(8、10、11),这些通孔的外侧径宽大于内侧径宽,呈“外大内小”放射状管道;270°方向上通孔为第二类通孔9,其外侧径宽小于内测径宽,呈“外小内大”放射状管道。根据流体力学效应,流体能更好的从大孔径的一方流向小孔径的一方。本申请实施例中,0°,90°,180°方向上的通孔能加速镜片外部相对干净的泪水抑或是润眼液更高效地进入到镜片内;由于重力的影响,长时间戴镜后,代谢物往往积聚在镜片270°方向,通过“外小内大”的放射状设计,能够更有效的将这些代谢物及时排出。此外,由于通孔为放射型的喇叭状,有利于清洁其中的污垢。
可选的,结合图2所示,设置第一类通孔(8、10、11)和第二类通孔9位于同一个圆周上,有利于加速镜片外部相对干净的泪水抑或是润眼液更高效地从第一类通孔(8、10、11)进入到镜片内,从第二类通孔9排出至镜片外。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镜片过渡区3其他角度上设置第一类通孔和第二类通孔,如45°,135°,225°等,第二类通孔的数量可以增加,这里不做具体限制,以提高镜片内外的泪液交换效率,增大角膜间隙中液体的含氧量。
可选的,结合图6所示,通孔的第一径宽D6为0.30mm~1.20mm,第二径宽D7为0.40mm~1.80mm,通孔的第一径宽D6与第二径宽D7的差值为0.10mm~1.50mm,通孔的高度H1为0.24mm~1.50mm。
结合图4-图6所示,当通孔为第一类通孔,即呈“外大内小”放射状管道,如图6所示,第一径宽D6为内侧径宽,大小在0.30mm~1.20mm之间,第二径宽D7为外侧径宽D7,大小在0.40mm~1.80mm之间;当通孔为第二类通孔,即呈“外小内大”放射状管道,第一径宽D6为外侧径宽,大小在0.30mm~1.20mm之间,第二径宽D7为内侧径宽,大小在0.40mm~1.80mm之间。通孔的外侧径宽与内侧径宽的差值D8为0.10mm~1.50mm,通孔高度H1为0.24mm~1.50mm。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巩膜镜的着陆区以及边弧区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2、图3和图7所示,巩膜镜0后表面的着陆区4的外缘与过渡区3相连,该区域是镜片与眼球直接接触的区域,起到定位镜片及封锁中央泪液层的作用。在实际配戴时,可以通过裂隙灯和OCT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来观察评估巩膜着陆区的形态。若着陆区过平,着陆区内侧将会出现一圈压痕或镜片外围出现气泡;若着陆区过紧,可见巩膜周边漂白,如果镜片边缘局部挤压到结膜组织,会导致移去镜片后结膜染色,长期可导致结膜肥大。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结合图7所示,本申请中的着陆区4采用一种切面设计(如图7中实线所示),能够更为缓和的和巩膜贴合,此外,相较于图7中所示的着陆区4采用圆弧面(如图7中虚线所示)设计,采用切面设计能够钝化着陆区4与过渡区3和边弧区5的连接点,降低尖锐的连接点可能会造成角膜点染等问题的风险。
可选的,结合图7所示,着陆区4的径宽D4为1.00mm~2.50mm,着陆区4的矢高SagLZ为0.902mm~4.981mm,着陆区4的切线角度θ1为11.35°~70.16°。根据不同类型的角膜,通过调整着陆区4的径宽D4、矢高Sag LZ以及切线角度θ1大小,使得着陆区4下层的泪液厚度为90μm~130μm,有利于泪液交换,维持长时间戴镜后角膜的健康。
其中,着陆区4的切线角度θ1指的是着陆区4的表面切线与巩膜镜0的中心轴线L之间的夹角,图7中虚线L1与中心轴线L平行。切线角度θ1可以根据反正切函数求得,θ1=tan-1(D4/Sag LZ);D4为着陆区4的径宽,单位:毫米/mm;Sag LZ为着陆区4的矢高,单位:毫米/mm。
可选的,继续结合图7所示,边弧区5的径宽D5为0.40~0.50mm,边弧区5的矢高SagPC为0.034mm~1.506mm,边弧区的切线角度θ2为18.35°~85.16°。巩膜镜0后表面的边弧区5与着陆区4相连,该区域起泪液交换的作用。
其中,边弧区5的切线角度θ2指的是着陆区4的表面切线与巩膜镜0的中心轴线L之间的夹角,图7中虚线L2与中心轴线L平行。切线角度θ2可以根据反正切函数求得,θ2=tan-1(D5/Sag PC);D5为边弧区5的径宽,单位:毫米/mm;Sag PC为边弧区5的矢高,单位:毫米/mm。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巩膜镜的后表面由中心向外周依次设置相互连接的中央光学区、中周区、过渡区、着陆区和边弧区,通过在过渡区3设置至少一个通孔,利用通孔提高了泪液交换的效率,能够在配戴镜片后,具有良好的泪液交换、矢高的精准独立可调以及良好的定位的特性。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组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巩膜镜,其特征在于,包括佩戴时面向人体眼角膜的后表面及与所述后表面相对的前表面,所述后表面包括由中心向外周依次设置相互连接的中央光学区、中周区、过渡区、着陆区和边弧区;
所述过渡区包括至少一个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径宽为5.00mm~13.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周区的面型包括球面,所述中周区的半径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4017526130000011
其中,D1为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径宽,D2为所述中周区的径宽,Sag OP为所述中周区的矢高,R2为所述中周区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光学区的矢高为0.287mm~2.114mm,所述中周区的矢高为1.213mm~4.713mm,所述巩膜镜的有效矢高为1.500mm~5.0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周区的径宽为1.00mm~4.00mm,所述过渡区的径宽为0.50mm~1.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第一类通孔和第二类通孔,所述第一类通孔的外侧径宽大于内侧径宽,所述第二类通孔的外侧径宽小于内测径宽;
其中,所述外侧径宽指的是位于所述前表面的通孔径宽,所述内测径宽指的是位于所述后表面的通孔径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通孔和所述第二类通孔位于同一个圆周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第一径宽为0.30mm~1.20mm,第二径宽为0.40mm~1.80mm,所述通孔的第一径宽与第二径宽的差值为0.10mm~1.50mm,所述通孔的高度为0.24mm~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着陆区的径宽为1.00mm~2.50mm,所述着陆区的矢高为0.902mm~4.981mm,所述着陆区的切线角度为11.35°~70.1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巩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弧区的径宽为0.40~0.50mm,边弧区的矢高为0.034mm~1.506mm,所述边弧区的切线角度为18.35°~85.16°。
CN202211677399.8A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巩膜镜 Pending CN1158571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77399.8A CN115857197A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巩膜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77399.8A CN115857197A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巩膜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57197A true CN115857197A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54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77399.8A Pending CN115857197A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巩膜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57197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7388A1 (en) * 2000-09-28 2002-04-04 Novartis Ag Fenestrated lens for increased tear flow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KR20140003482U (ko) * 2014-05-19 2014-06-10 이무석 콘택트렌즈
CN216772131U (zh) * 2022-03-03 2022-06-17 上海艾康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巩膜镜
CN115016146A (zh) * 2022-07-17 2022-09-06 珠海菲特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巩膜接触镜验配的方法和试戴片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7388A1 (en) * 2000-09-28 2002-04-04 Novartis Ag Fenestrated lens for increased tear flow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20020075447A1 (en) * 2000-09-28 2002-06-20 Andino Rafael Victor Fenestrated lens for increased tear flow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20140003482U (ko) * 2014-05-19 2014-06-10 이무석 콘택트렌즈
CN216772131U (zh) * 2022-03-03 2022-06-17 上海艾康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巩膜镜
CN115016146A (zh) * 2022-07-17 2022-09-06 珠海菲特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巩膜接触镜验配的方法和试戴片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66623B1 (ko) 주변 이미지의 위치를 조절하여 근시 진행을 늦추는 방법과 장치
CN107219640B (zh) 用于预防和/或减慢近视发展的多焦点镜片设计和方法
ES2836509T3 (es) Lentes de contacto esclerales y métodos para fabricarlos y usarlos
TWI410696B (zh) 控制近視的方法與裝置
JP6758806B2 (ja) 近視の進行を予防及び/又は遅延するためのマスクレンズ設計及び方法
KR102140425B1 (ko) 근시 진행을 예방하고/하거나 늦추기 위한 비대칭 렌즈 설계 및 방법
JP6474542B2 (ja) フィット特性が改善された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JP2018523171A (ja) 視力矯正用レンズおよび視力矯正用レンズの作成方法
CN115857197A (zh) 一种巩膜镜
JP2003215508A (ja) 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および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CN115016146A (zh) 用于巩膜接触镜验配的方法和试戴片组
CN114545659A (zh) 角膜接触镜及其设计方法
JP2023529470A (ja) レンズ要素
CN107407824B (zh) 用于确定适配于配戴者的眼科镜片光学功能的方法
WO2023045989A1 (zh) 一种渐变多焦眼科镜片
CN214586281U (zh) 具有开窗和凹袋的巩膜镜
TWI812272B (zh) 角膜塑型片的光心及多弧段鏡片之設計結構
CN220289977U (zh) 旨在由配戴者配戴的光学镜片
Samples et al. Contact Len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CN116880085A (zh) 一种接触镜
KR20220097132A (ko) 개방 윈도우와 포켓을 구비하는 공막 렌즈
CN115167004A (zh) 低间隙巩膜接触镜
CN115167003A (zh) 非封闭式巩膜接触镜
KR20230107588A (ko) 렌즈 요소
Lembach Keratocon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