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35544A - 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35544A
CN115835544A CN202111086124.2A CN202111086124A CN115835544A CN 115835544 A CN115835544 A CN 115835544A CN 202111086124 A CN202111086124 A CN 202111086124A CN 115835544 A CN115835544 A CN 115835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structural member
transmission rod
latch
lock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861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桥莹
潘永伟
王春洋
常颂扬
潘建宾
李晨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861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355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35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355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锁合组件及应用该锁合组件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还包括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锁合组件安装于第一结构件。当锁合组件的卡舌卡接第二结构件时,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处于锁合状态,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当锁合组件的卡舌脱离第二结构件时,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处于解锁状态,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能够相对运动。在本申请中,锁合机构通过连杆机构与弹簧的配合,实现卡舌的反复伸缩,以满足电子设备频繁锁合和解锁的需求,锁合机构的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包括两个能够相对运动的结构件的电子设备,例如可折叠的电子设备,通常需要长时间保持闭合状态,如此,则需要设置用于锁合两个结构件、使两个结构件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合组件。
由于电子设备的形态变换频繁,两个结构件之间需要通过锁合组件反复解锁和锁合,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锁合组件。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锁合组件通过连杆机构与弹簧的配合实现反复解锁和锁合,可靠性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结构件、第二结构件及锁合组件。锁合组件安装于第一结构件。锁合组件包括壳体、卡舌、按键、传动杆以及弹簧。壳体具有滑槽。卡舌安装于滑槽且能够相对壳体滑动。按键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按键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壳体。传动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传动杆的第一端连接按键的第二端,传动杆的第二端连接卡舌。弹簧抵接卡舌与壳体。
其中,当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按键的第二端相对壳体凸起,卡舌在弹簧的弹性力下部分伸出壳体,当卡舌卡接第二结构件时,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处于锁合状态;当按键的第二端被按压、按键处于按压状态时,传动杆推动卡舌克服弹簧的弹性力、缩回壳体,卡舌脱离第二结构件,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处于解锁状态。
在本实现方式中,锁合组件能够将用户在按键上的按压动作转换为卡舌的伸缩动作。其中,锁合组件的壳体、按键、传动杆及卡舌共同形成连杆机构,通过连杆机构与弹簧的配合,能够将按键上的按压动作转换为卡舌的伸缩动作,从而实现反复锁合与解锁。由于连杆机构的传动准确,通过面接触的低副结构实现连接,低副结构耐磨损,因此锁合组件的可靠性高,用户对锁合组件的按压体验较佳。同时,连杆机构的结构简单、易加工,也有利于降低锁合组件的制作成本和组装成本。
此外,锁合组件可以通过调节连杆机构的各连杆的长度及连接副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按键的按压行程与卡舌的伸缩行程的比,机构调节难度低、易实现,使得锁合组件能够满足更多使用场景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
在本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能够通过锁合组件反复锁合或解锁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由于锁合组件采用连杆机构与弹簧的配合结构,可靠性高,因此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及使用体验。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处于锁合状态时,按键的第二端相对按键的第一端远离第二结构件。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锁合组件的按键的第二端与第二结构件的距离较远,当用户按压按键的第二端、对电子设备进行解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用户手指碰触第二结构件、发生打手的风险,使得第二结构件能够顺利地相对第一结构件运动,例如第二结构件能够顺利地相对第一结构件展开,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舌包括连接端和卡接端,传动杆的第二端连接卡舌的连接端,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卡舌的卡接端伸出壳体,按键的第二端相对按键的第一端远离卡舌的卡接端。在本实现方式中,按键的第二端与第二结构件的距离较远。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按键的第二端,传动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卡舌。
在本实现方式中,锁合组件的按键、传动杆、卡舌及壳体形成连杆机构。其中,按键形成连杆机构的主动杆;按键的第一端与壳体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一转动副;按键的第二端与传动杆的第一端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二转动副;传动杆的第二端与卡舌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三转动副;卡舌滑动安装于壳体中,形成滑动副。
当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弹簧的弹性力使得卡舌部分伸出壳体,卡舌能够用于卡接其他结构件,同时,按键的第二端受卡舌、传动杆及壳体的相对位置的限制,按键的第二端相对壳体凸起。当按键的第二端受到按压,处于按压状态时,按键相对壳体转动,按键的第二端通过传动杆推动卡舌移动,卡舌克服弹簧的弹性力、缩回壳体,卡舌能够解除与其他结构件的卡接关系。当按键的第二端上的外力撤去后,按键由按压状态恢复为非按压状态。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键包括连接板件、粘接层及键帽,连接板件转动连接壳体且转动连接传动杆,粘接层固定于连接板件背向卡舌的一侧,键帽固定于粘接层背向连接板件的一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按键将连接板件与键帽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件,不仅能够降低按键的加工难度,也有利于降低按键及锁合组件的安装难度。其中,键帽和连接板件可以依据结构强度需求、外观需求等,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本申请实施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杆还包括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部,传动杆的第一端滑动连接按键的第二端,传动杆的中部转动连接壳体,传动杆的第二端滑动连接卡舌。
在本实现方式中,锁合组件的按键、传动杆、卡舌及壳体形成连杆机构。其中,按键形成连杆机构的主动杆;按键的第一端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转动副;按键的第二端与传动杆的第一端之间通过第一滑动副;传动杆的第二端与卡舌之间形成第二滑动副;卡舌滑动安装于壳体中,形成第三滑动副。
当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弹簧的弹性力使得卡舌部分伸出壳体,卡舌能够用于卡接其他结构件,同时,按键的第二端受卡舌、传动杆及壳体的相对位置的限制,按键的第二端相对壳体凸起。当按键的第二端受到按压,处于按压状态时,按键相对壳体转动,按键的第二端通过传动杆推动卡舌移动,卡舌克服弹簧的弹性力、缩回壳体,卡舌能够解除与其他结构件的卡接关系。当按键的第二端上的外力撤去后,按键由按压状态恢复为非按压状态。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杆的位于第一端与中部之间的杆段长度小于传动杆的位于中部与第二端之间的杆段长度,使得按键的按压行程能够转换为更长的卡舌的伸缩行程,有利于降低锁合组件的解锁难度,提高锁合组件的适用范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键包括连接板件、粘接层及键帽,连接板件转动连接壳体,粘接层固定于连接板件背向卡舌的一侧,键帽固定于粘接层背向连接板件的一侧,传动杆的第一端滑动连接键帽。此时,传动杆的第一端地接键帽的表面,且能够相对键帽的滑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按键将连接板件与键帽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件,不仅能够降低按键的加工难度,也有利于降低按键及锁合组件的安装难度。其中,键帽和连接板件可以依据结构强度需求、外观需求等,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本申请实施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传动杆的第一端也可以滑动连接于连接板件,例如,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端面抵接连接板件的表面,且能够相对连接板件的表面滑动,以实现传动杆的第一端与按键的第二端之间的滑动连接。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还包括安装槽和限位面,限位面面向安装槽的底壁设置,连接板件包括限位块,限位块位于按键的第二端,连接板件位于安装槽,且限位块位于安装槽的底壁与限位面之间。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限位块抵持限位面;此时,按键的第二端的位置被壳体的限制,从而避免按键脱离壳体,提高了锁合组件的可靠性。按键处于按压状态时,限位块与限位面分离。此时,限位块可以伸入壳体的避让槽,按键在非按压状态与按压状态之间切换时,限位块可以充分利用壳体的安装槽和避让槽的空间实现活动,使得按键能够具有较大的转动角度,按键允许的按压行程较长。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键帽的两端厚度不相等。此时,锁合组件可以通过设计键帽形状和尺寸,满足用户对按键的按压需求,同时对连杆机构的杆件尺寸与位置的要求较低,从而降低了连杆机构的设计难度。例如,键帽的两端厚度不相等。例如,键帽位于按键的第二端的端部厚度可以大于键帽位于按键的第一端的端部厚度,使得按键的第二端能够相对壳体凸出足够的高度,以便于用户按压。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结构件转动连接第二结构件,或者,第一结构件滑动连接第二结构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也可以有其他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扣合连接、磁吸连接、可拆卸式粘接等。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转轴,转轴连接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第一结构件包括远离转轴的远端和靠近转轴的近端,第一结构件的远端的厚度大于第一结构件的近端的厚度,锁合组件安装于第一结构件的远端;第二结构件包括远离转轴的远端;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处于锁合状态时,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相对折叠,锁合组件卡接第二结构件的远端。
在本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为可折叠的电子产品,电子设备通过锁合组件实现两个可相对转动的结构件之间的反复锁合和解锁。电子设备的第一结构件为不等厚结构,电子设备内部的多个器件可以依据其厚度排布于第一结构件的不同位置,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锁合组件,包括壳体、卡舌、按键、传动杆以及弹簧。壳体具有滑槽;卡舌安装于滑槽且能够相对壳体滑动;按键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按键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壳体;传动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传动杆的第一端连接按键的第二端,传动杆的第二端连接卡舌;弹簧抵接卡舌与壳体。
其中,当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按键的第二端相对壳体凸起,卡舌在弹簧的弹性力下部分伸出壳体;当按键的第二端被按压、按键处于按压状态时,传动杆推动卡舌克服弹簧的弹性力、缩回壳体。
在本实现方式中,锁合组件能够将用户在按键上的按压动作转换为卡舌的伸缩动作。其中,锁合组件的壳体、按键、传动杆及卡舌共同形成连杆机构,通过连杆机构与弹簧的配合,能够将按键上的按压动作转换为卡舌的伸缩动作,从而实现反复锁合与解锁。由于连杆机构的传动准确,通过面接触的低副结构实现连接,低副结构耐磨损,因此锁合组件的可靠性高,用户对锁合组件的按压体验较佳。同时,连杆机构的结构简单、易加工,也有利于降低锁合组件的制作成本和组装成本。
此外,锁合组件可以通过调节连杆机构的各连杆的长度及连接副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按键的按压行程与卡舌的伸缩行程的比,机构调节难度低、易实现,使得锁合组件能够满足更多使用场景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舌包括连接端和卡接端,传动杆的第二端连接卡舌的连接端,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卡舌的卡接端伸出壳体,按键的第二端相对按键的第一端远离卡舌的卡接端。
在本实现方式中,当锁合组件安装于第一结构件、用于锁合第二结构件时,按键的第二端与第二结构件的距离较远。由于锁合组件的按键的第二端与第二结构件的距离较远,当用户按压按键的第二端、对电子设备进行解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用户手指碰触第二结构件、发生打手的风险,使得第二结构件能够顺利地相对第一结构件运动,例如第二结构件能够顺利地相对第一结构件展开,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按键的第二端,传动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卡舌。
在本实现方式中,锁合组件的按键、传动杆、卡舌及壳体形成连杆机构。其中,按键形成连杆机构的主动杆;按键的第一端与壳体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一转动副;按键的第二端与传动杆的第一端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二转动副;传动杆的第二端与卡舌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三转动副;卡舌滑动安装于壳体中,形成滑动副。
当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弹簧的弹性力使得卡舌部分伸出壳体,卡舌能够用于卡接其他结构件,同时,按键的第二端受卡舌、传动杆及壳体的相对位置的限制,按键的第二端相对壳体凸起。当按键的第二端受到按压,处于按压状态时,按键相对壳体转动,按键的第二端通过传动杆推动卡舌移动,卡舌克服弹簧的弹性力、缩回壳体,卡舌能够解除与其他结构件的卡接关系。当按键的第二端上的外力撤去后,按键由按压状态恢复为非按压状态。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键包括连接板件、粘接层及键帽,连接板件转动连接壳体且转动连接传动杆,粘接层固定于连接板件背向卡舌的一侧,键帽固定于粘接层背向连接板件的一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按键将连接板件与键帽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件,不仅能够降低按键的加工难度,也有利于降低按键及锁合组件的安装难度。其中,键帽和连接板件可以依据结构强度需求、外观需求等,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本申请实施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杆还包括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部,传动杆的第一端滑动连接按键的第二端,传动杆的中部转动连接壳体,传动杆的第二端滑动连接卡舌。
在本实现方式中,锁合组件的按键、传动杆、卡舌及壳体形成连杆机构。其中,按键形成连杆机构的主动杆;按键的第一端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转动副;按键的第二端与传动杆的第一端之间通过第一滑动副;传动杆的第二端与卡舌之间形成第二滑动副;卡舌滑动安装于壳体中,形成第三滑动副。
当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弹簧的弹性力使得卡舌部分伸出壳体,卡舌能够用于卡接其他结构件,同时,按键的第二端受卡舌、传动杆及壳体的相对位置的限制,按键的第二端相对壳体凸起。当按键的第二端受到按压,处于按压状态时,按键相对壳体转动,按键的第二端通过传动杆推动卡舌移动,卡舌克服弹簧的弹性力、缩回壳体,卡舌能够解除与其他结构件的卡接关系。当按键的第二端上的外力撤去后,按键由按压状态恢复为非按压状态。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杆的位于第一端与中部之间的杆段长度小于传动杆的位于中部与第二端之间的杆段长度,使得按键的按压行程能够转换为更长的卡舌的伸缩行程,有利于降低锁合组件的解锁难度,提高锁合组件的适用范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键包括连接板件、粘接层及键帽,连接板件转动连接壳体,粘接层固定于连接板件背向卡舌的一侧,键帽固定于粘接层背向连接板件的一侧,传动杆的第一端滑动连接键帽。此时,传动杆的第一端地接键帽的表面,且能够相对键帽的滑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按键将连接板件与键帽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件,不仅能够降低按键的加工难度,也有利于降低按键及锁合组件的安装难度。其中,键帽和连接板件可以依据结构强度需求、外观需求等,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本申请实施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传动杆的第一端也可以滑动连接于连接板件,例如,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端面抵接连接板件的表面,且能够相对连接板件的表面滑动,以实现传动杆的第一端与按键的第二端之间的滑动连接。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还包括安装槽和限位面,限位面面向安装槽的底壁设置,连接板件包括限位块,限位块位于按键的第二端,连接板件位于安装槽,且限位块位于安装槽的底壁与限位面之间。按键处于非按压状态时,限位块抵持限位面;此时,按键的第二端的位置被壳体的限制,从而避免按键脱离壳体,提高了锁合组件的可靠性。按键处于按压状态时,限位块与限位面分离。此时,限位块可以伸入壳体的避让槽,按键在非按压状态与按压状态之间切换时,限位块可以充分利用壳体的安装槽和避让槽的空间实现活动,使得按键能够具有较大的转动角度,按键允许的按压行程较长。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键帽的两端厚度不相等。此时,锁合组件可以通过设计键帽形状和尺寸,满足用户对按键的按压需求,同时对连杆机构的杆件尺寸与位置的要求较低,从而降低了连杆机构的设计难度。例如,键帽的两端厚度不相等。例如,键帽位于按键的第二端的端部厚度可以大于键帽位于按键的第一端的端部厚度,使得按键的第二端能够相对壳体凸出足够的高度,以便于用户按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另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再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锁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锁合组件处于另一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锁合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主壳体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一;
图9是图8所示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配合壳体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二;
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13是图11所示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14是图6所示键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按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17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18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19是图16所示锁合组件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所示锁合组件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8所示锁合组件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四;
图23是图4所示锁合组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25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26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27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四;
图28是图24所示锁合组件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5所示锁合组件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6所示锁合组件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27所示锁合组件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五;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另一些实施例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3所示电子设备在另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转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转动。“滑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滑动。
本申请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锁合组件及应用该锁合组件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还包括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锁合组件安装于第一结构件。当锁合组件的卡舌卡接第二结构件时,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处于锁合状态,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当锁合组件的卡舌脱离第二结构件时,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处于解锁状态,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能够相对运动。在本申请中,锁合机构通过连杆机构与弹簧的配合,实现卡舌的反复伸缩,以满足电子设备频繁锁合和解锁的需求,锁合机构的可靠性高。其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显示设备、拍摄设备、智能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处于另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处于再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包括锁合组件10、第一结构件20以及第二结构件30,锁合组件10安装于第一结构件20。锁合组件10用于卡接第二结构件30,以使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锁合组件10还用于脱离第二结构件30,以使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解锁状态。
其中,当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时,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当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能够相对运动。其中,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处于“能够相对运动”的状态时,两者的相位位置的变化较大、变化明显,而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处于“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时,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相对固定、或者两者的位置变化较小、变化不明显。也即,“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是相对“能够相对运动”的状态的描述,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的相对位置变化小于处于“能够相对运动”的状态的相对位置变化。
示例性的,第一结构件20可以转动连接第二结构件30。例如,电子设备100还包括转轴40,转轴40连接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转轴40能够发生运动,以使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其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柔性显示屏50,柔性显示屏50安装于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能够随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折叠或展开。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锁合组件10可以卡接第二结构件30,以使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此时,电子设备100通过锁合组件10令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保持闭合状态,使得电子设备100便于用户握持、收纳等。其中,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50可以位于第一结构件20、转轴40及第二结构件30的外侧或内侧。
其中,如图3所示,锁合组件10脱离第二结构件30时,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能够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此时,电子设备100的柔性显示屏50能够实现大屏显示,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
其中,如图2所示,锁合组件10脱离第二结构件30时,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还能够相对展开至中间状态,以丰富电子设备100的使用方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中间状态为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的中间态。
示例性的,第一结构件20可以包括远离转轴40的远端20a和靠近转轴40的近端20b,第一结构件20的远端20a的厚度大于第一结构件20的近端20b的厚度,锁合组件10安装于第一结构件20的远端20a。第二结构件30包括远离转轴40的远端30a和靠近转轴40的近端30b。第一结构件20的近端20b与第二结构件30的近端30b分别连接转轴40的两端。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时,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相对折叠,锁合组件10卡接第二结构件30的远端30a。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的结构可以相互调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也可以有其他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的具体结构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外部存储器接口、内部存储器、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充电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池、天线、移动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音频模块、扬声器、受话器、麦克风、耳机接口、传感器模块、按键模组、马达、摄像头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中的一者或多者,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设于电子设备100内部的多个器件可以依据其厚度,排布于第一结构件20中的不同位置,例如厚度较大的摄像头可以排布于第一结构件20的远端20a,以提高电子设备100的空间利用率。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锁合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锁合组件10处于另一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包括壳体1、按键2及卡舌3。其中,壳体1可以固定连接第一结构件20,例如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或者采用粘接、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或壳体1的部分结构也可以与第一结构件20或第一结构件20的部分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其中,壳体1具有配合面111和滑槽112,滑槽112的开口位于配合面111。示例性的,壳体1安装于第一结构件20时,配合面111可以相对第一结构件20露出。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时,配合面111面向第二结构件30。卡舌3安装于壳体1的滑槽112,且能够相对壳体1滑动。也即,卡舌3可滑动地安装于滑槽112。按键2安装于壳体1,且相对壳体1露出。其中,壳体1安装于第一结构件20时,按键2还相对第一结构件20露出,使得用户可以触摸、按压按键2。
如图4所示,当按键2没有被按压,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卡舌3部分伸出壳体1,卡舌3能够用于卡接其他结构件。结合参阅图1,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卡舌3可以卡接第二结构件30,以使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其中,第二结构件30可以设置卡口301,卡舌3部分伸出壳体1且部分卡入卡口301。
如图5所示,当按键2被按压,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卡舌3缩回壳体1。结合参阅图2,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卡舌3缩回壳体1,卡舌3脱离卡口301、以脱离第二结构件30,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解锁状态,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能够相对运动。其中,当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相对展开一个小角度、确保卡舌3不会再卡入卡口301后,按键2可以切换为按压状态,此时,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仍保持解锁状态。
其中,在本申请中,“卡舌3缩回壳体1”包括卡舌3完全缩回壳体1、卡舌3相对壳体1不凸出的情况,也包括卡舌3大部分缩回壳体1、卡舌3相对壳体1有少许凸出的情况,只要卡舌3能够顺利脱离第二结构件30的卡口301,即可以认为卡舌3已经缩回壳体1。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配合面111也可以位于第一结构件20的内侧,第一结构件20正对滑槽112的位置设有通孔,以连通滑槽112至第一结构件20的外部,使得卡舌3既能够经该通孔伸出第一结构件20,以卡接第二结构件30,也能够经该通孔缩回第一结构件20或第一壳体1,以脱离第二结构件30。在本申请中,第一结构件20和壳体1的相对结构及相对位置关系,能够满足卡舌3的伸缩需求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具体结构及位置关系不作严格限定。
在本申请中,锁合组件10的由按键2控制卡舌3活动的实现机构可以有多种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对部分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6,图6是图4所示锁合组件1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包括上述壳体1、按键2及卡舌3,锁合组件10还可以包括传动杆4、两个弹簧5、两个紧固件6及多个销轴(71、72、73、74)销轴也可称为连杆插销。壳体1可以包括主壳体11及配合壳体12,锁合组件10的大部分结构安装于主壳体11,部分结构由主壳体11和配合壳体12共同限位。按键2可以包括连接板件21、粘接层22及键帽23,键帽23为按键2的外观件。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图7是图6所示主壳体11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滑槽112和配合面111设于主壳体11,滑槽112的延伸方向与配合面111相交。主壳体11还包括内侧面1140和顶面113,内侧面1140背向配合面111设置,顶面113位于内侧面1140与配合面111之间。滑槽112可以自内侧面1140延伸至配合面111。
其中,主壳体11还可以包括安装槽114、连通孔115以及两个避让槽116。安装槽114位于滑槽112的顶侧,安装槽114的开口可以位于主壳体11的顶面113,也即安装槽114可以由主壳体11的顶面113凹陷形成。连通孔115连通安装槽114与滑槽112。避让槽116连通安装槽114,避让槽116的开口位于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两个避让槽116彼此间隔排布,可以分别位于连通孔115的两侧。
其中,主壳体11还可以包括两个转动连接块117以及两个固定块118。转动连接块117位于安装槽114,例如可以凸设于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转动连接块117可以设有销轴孔。两个转动连接块117彼此间隔排布,可以分别位于连通孔115的两侧。固定块118用于与其他部件固定,例如与第一结构件20固定。固定块118可以通过紧固件6固定至其他部件,固定块118上可以设有紧固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块118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块118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其他部件固定连接。
其中,主壳体11还可以设有两个定位柱119和两个紧固孔1110。定位柱119可以凸设于内侧面1140,两个多个定位柱119可以彼此间隔排布,例如可以分别位于滑槽112的两侧。紧固孔1110的开口可以位于内侧面1140,两个紧固孔1110可以彼此间隔排布,例如可以分别位于滑槽112的两侧。
其中,主壳体11还可以设有卡槽1120,卡槽1120背向配合面111设置,卡槽1120可以位于安装槽114与配合面111之间。其中,卡槽1120呈长条槽形状,其延伸方向可以大致平行于配合面111。
请再次参阅图6,一些实施例中,按键2的连接板件21可以包括板体211、两个第一转动块212、两个第二转动块213及两个限位块214。其中,两个第一转动块212固定于板体211的一端,两个第二转动块213及两个限位块214固定于板体211的另一端。两个第一转动块212彼此间隔设置,且均设有销孔。两个第二转动块213彼此间隔设置,且均设有销孔。两个限位块214彼此间隔设置。
其中,连接板件21可以具有安装缺口215,安装缺口215贯穿板体211,且位于两个第二转动块213之间。其中,板体211上还可以设有其他的凹槽或通孔或缺口,用于满足连接板件21与其他结构件的组装空间需求或活动空间需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连接板件2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件21也可以通过组装形成一体式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杆4包括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第二端42与第一端41相背设置。传动杆4的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均可以设置有销孔。示例性的,传动杆4可以为直杆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杆4也可以为曲杆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卡舌3可以包括连接端31、卡接端32以及连接于连接端31与卡接端32之间的主体33。其中,卡舌3还可以设有缺口,缺口将连接端31分割为两个连接杆段311,连接杆段311设有销孔。卡舌3的卡接端32的端部的厚度可以做减薄设计,以便于卡接端32卡入其他结构件。主体33具有面向卡接端32的止位面331。其中,卡舌3还可以设有两个导向杆34,两个导向杆34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杆段311的两侧,且其一端均固定至主体33。
请结合参阅图8和图9,图8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10的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一,图9是图8所示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所示结构对应于锁合组件10处于非按压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卡舌3安装于滑槽112,卡舌3能够相对主壳体11滑动。卡舌3的卡接端32经滑槽112于配合面111的开口部分伸出壳体1,也即卡舌3的卡接端32部分相对配合面111凸出。卡舌3的主体33和连接端31位于配合面111的内侧。其中,滑槽112的槽壁包括卡位面1121,卡位面1121背向配合面111设置。卡舌3的止位面331面向滑槽112的卡位面1121设置,防止滑槽112过度伸出壳体1而导致机构失效。两个弹簧5分别套接于卡舌3的两个导向杆34,均位于滑槽112中。
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位于安装槽114,传动杆4的第二端42经连通孔115伸入滑槽112。传动杆4的第二端42位于卡舌3的两个连接杆段311之间。通过销轴71插设于两个连接杆段311上的销孔和传动杆4的第二端42的销孔,使得传动杆4的第二端42与卡舌3的连接端31转动连接。
连接板件21位于安装槽114。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位于连接板件21的两个第二转动块213之间,也即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位于连接板件21的安装缺口215。通过销轴72插设于连接板件21的两个第二转动块213的销孔和传动杆4的第一端41的销孔,使得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与连接板件21转动连接。
连接板件21的两个第一转动块212分别对应主壳体11的两个转动连接块117设置,通过两个销轴(73、74)分别插接两组相对应的第一转动块212和转动连接块117,使得连接板件21转动连接主壳体11。连接板件21的两个限位块214分别对应主壳体11的两个避让槽116设置。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10,图10是图6所示配合壳体12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配合壳体12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21和固定于第一部分121的第二部分122,第二部分122可以相对第一部分121弯折。第一部分121可以大致呈框型,第一部分121可以包括框体1211和位于框体1211外周的凸缘1212。第二部分122可以包括固定板1221和固定于固定板1221的两个卡位凸起1222。其中,固定板1221可以连接第一部分121的凸缘1212的一端。固定板1221可以为弯折的板件,以更好地配合并固定至主壳体11。固定板1221上可以设有两个定位孔1223和两个紧固孔1224,两个定位孔1223彼此间隔设置,两个紧固孔1224彼此间隔设置。两个卡位凸起1222可以位于固定板1221的朝向凸缘1212的另一端的一侧。卡位凸起1222可以呈圆筒状,或其他的筒状结构。
请结合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10的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二,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其中,图11所示结构对应于锁合组件10处于非按压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配合壳体12固定于主壳体11。其中,配合壳体12的第一部分121安装于主壳体11的顶面113,第一部分121的凸缘1212卡入主壳体11的卡槽1120,第一部分121的框体1211对应安装槽114的周缘设置。配合壳体12的第二部分122安装于主壳体11的内侧面1140,第二部分122的卡位凸起1222卡入主壳体11的滑槽112中。其中,主壳体11的两个定位柱119可以分别插入配合壳体12的两个定位孔1223中。通过紧固件6穿过配合壳体12的紧固孔1224(如图10所示)和主壳体11的紧固孔1110(如图7所示),锁紧配合壳体12与主壳体11。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弹簧5被压缩在卡舌3与配合壳体12之间。例如,弹簧5的一端套设于卡舌3的导向杆34,另一端可以位于第二部分122的卡位凸起1222的内侧并抵持第二部分122的固定板1221。
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11所示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配合壳体12还包括限位面123,限位面123面向主壳体11的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设置。连接板件21的两个限位块214位于限位面123与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之间。其中,限位面123可以面向两个避让槽116设置,连接板件21的两个限位块214可以分别位于限位面123与两个避让槽116之间。
请结合参阅图14和图15,图14是图6所示键帽23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按键2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键帽23包括相背设置的外观面231和固定面232,外观面231为按键2安装于壳体1时外露的表面。其中,固定面232与外观面231之间的距离可以不相等,使得键帽23形成不等厚结构,键帽23的两端的厚度可以不相等。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面232与外观面23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相等,键帽23为等厚结构。
其中,键帽23可以设有多个凹槽(233、234、235),多个凹槽(233、234、235)的开口位于固定面232,多个凹槽(233、234、235)可以彼此间隔设置。
示例性的,键帽23的固定面232通过粘接层22粘接连接板件21,使得键帽23与连接板件21固定为一体结构,形成按键2。其中,按键2包括第一端2a和第二端2b,第一端2a与第二端2b相背设置。连接板件21的两个第一转动块212位于按键2的第一端2a。两个第二转动块213和两个限位块214位于按键2的第二端2b。其中,两个第一转动块212可以分别对应键帽23的两个凹槽(233、234)设置,且第一转动块212至少部分位于对应凹槽中,两个第二转动块213位于另一个凹槽235中且第二转动块213至少部分位于凹槽235中,以使键帽23与连接板件21的结构排布更为紧凑,有利于降低按键2厚度。
请结合参阅图16至图21,图16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17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图18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图19是图16所示锁合组件1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7所示锁合组件1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18所示锁合组件1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6至图18所示结构对应于锁合组件10处于非按压状态,图19至图21对应于锁合组件10处于按压状态。
在锁合组件10中,如图16和图19所示,按键2的第一端2a转动连接壳体1,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壳体1的配合面111。如图17和图20所示,卡舌3安装于壳体1的滑槽112且能够相对壳体1滑动。传动杆4的第一端41连接按键2的第二端2b,传动杆4的第二端42连接卡舌3。如图18和图21所示,弹簧5抵接卡舌3与壳体1,弹簧5处于压缩状态。
其中,如图16至图18所示,当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壳体1凸起,卡舌3在弹簧5的弹性力下部分伸出壳体1;如图19至图21所示,当按键2的第二端2b被按压、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传动杆4推动卡舌3克服弹簧5的弹性力、缩回壳体1。
在本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的按键2、传动杆4、卡舌3及壳体1形成连杆机构。其中,连杆机构(linkage mechanism)又称低副机构,指由若干(两个以上)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用低副(转动副或移动副)联接组成的机构。具体的,按键2形成连杆机构的主动杆;按键2的第一端2a与壳体1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一转动副;按键2的第二端2b与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二转动副;传动杆4的第二端42与卡舌3之间通过销轴铰接,形成第三转动副;卡舌3滑动安装于壳体1中,形成滑动副。
当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弹簧5的弹性力使得卡舌3部分伸出壳体1,卡舌3能够用于卡接其他结构件,同时,按键2的第二端2b受卡舌3、传动杆4及壳体1的相对位置的限制,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壳体1凸起。当按键2的第二端2b受到按压,处于按压状态时,按键2相对壳体1转动,按键2的第二端2b通过传动杆4推动卡舌3移动,卡舌3克服弹簧5的弹性力、缩回壳体1,卡舌3能够解除与其他结构件的卡接关系。当按键2的第二端2b上的外力撤去后,按键2由按压状态恢复为非按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通过连杆机构与弹簧5的配合,能够将按键2上的按压动作转换为卡舌3的伸缩动作,从而实现反复锁合与解锁。由于连杆机构的传动准确,通过面接触的低副结构实现连接,低副结构耐磨损,因此锁合组件10的可靠性高,用户对锁合组件10的按压体验较佳。同时,连杆机构的结构简单、易加工,也有利于降低锁合组件10的制作成本和组装成本。
此外,锁合组件10可以通过调节连杆机构的各连杆的长度及连接副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按键2的按压行程与卡舌3的伸缩行程的比,机构调节难度低、易实现,使得锁合组件10能够满足更多使用场景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
如图1、图16至图18所示,当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壳体1凸起,卡舌3在弹簧5的弹性力下部分伸出壳体1,当卡舌3卡接第二结构件30时,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如图2、图19至图21所示,当按键2的第二端2b被按压、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传动杆4推动卡舌3克服弹簧5的弹性力、缩回壳体1,卡舌3脱离第二结构件30,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解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能够通过锁合组件10反复锁合或解锁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由于锁合组件10采用连杆机构与弹簧5的配合结构,可靠性高,因此提高了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及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时,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第二结构件30。其中,结合参阅图1和图4,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时,锁合组件10的壳体1的配合面111面向第二结构件30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锁合组件10的按键2的第二端2b与第二结构件30的距离较远,当用户按压按键2的第二端2b、对电子设备100进行解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用户手指碰触第二结构件30、发生打手的风险,使得第二结构件30能够顺利地相对第一结构件20运动,例如第二结构件30能够顺利地相对第一结构件20展开,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如图17所示,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卡舌3的卡接端32伸出壳体1,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卡舌3的卡接端32,也即,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壳体1的配合面111。在本实施例中,当锁合组件10安装于第一结构件20、用于锁合第二结构件30时,按键2的第二端2b与第二结构件30的距离较远。
示例性的,如图16和图17所示,按键2的连接板件21转动连接壳体1且转动连接传动杆4,粘接层22固定于连接板件21背向卡舌3的一侧,键帽23固定于粘接层22背向连接板件2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2将连接板件21与键帽23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件,不仅能够降低按键2的加工难度,也有利于降低按键2及锁合组件10的安装难度。其中,键帽23和连接板件21可以依据结构强度需求、外观需求等,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本申请实施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请参阅图22,图22是图6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四。
一些实施例中,按键2的连接板件21的限位块214位于按键2的第二端2b,限位块214位于壳体1的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与壳体1的限位面123之间。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限位块214抵持限位面123。此时,按键2的第二端2b的位置被壳体1的限制,从而避免按键2脱离壳体1,提高了锁合组件10的可靠性。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限位块214与限位面123分离。此时,限位块214可以伸入壳体1的避让槽116,按键2在非按压状态与按压状态之间切换时,限位块214可以充分利用壳体1的安装槽114和避让槽116的空间实现活动,使得按键2能够具有较大的转动角度,按键2允许的按压行程较长。
示例性的,按键2的键帽23可以采用不等厚结构,以通过设计键帽23形状和尺寸,满足用户对按键2的按压需求,同时对连杆机构的杆件尺寸与位置的要求较低,从而降低了连杆机构的设计难度。例如,键帽23的两端厚度不相等。例如,键帽23位于按键2的第二端2b的端部厚度可以大于键帽23位于按键2的第一端2a的端部厚度,使得按键2的第二端2b能够相对壳体1凸出足够的高度,以便于用户按压。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的部分结构的数量并不限于上文内容的描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有适应性的变形。例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件21的第一转动块21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壳体1的转动连接块117的数量与第一转动块212的数量相同;连接板件21的第二转动块213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连接杆的第一端41的形状依据第二转动块213的结构做适应性变化;紧固件6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可以通过销轴插设于两个连杆的销孔中,使得两个连杆连接,或者,销轴也可以与其中一个连杆为一体成型结构,销轴通过插设于另一个连杆的销孔中,使得两个连杆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不对两个连杆的连接结构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23,图23是图4所示锁合组件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施例锁合组件10可以包括前述实施例锁合组件10的大部分特征,以下主要描述本实施例锁合组件10的主要结构及与前述实施例锁合组件10的主要区别,本实施例锁合组件10与前述实施例锁合组件10相同的大部分特征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包括壳体1、按键2、卡舌3、传动杆4、两个弹簧5、两个紧固件6及多个销轴(73、74、75、76)。壳体1可以包括主壳体11及配合壳体12,配合壳体12可以通过紧固件6固定于主壳体11。锁合组件10的大部分结构安装于主壳体11,部分结构由主壳体11和配合壳体12共同限位。按键2可以包括连接板件21、粘接层22及键帽23,键帽23为按键2的外观件。
示例性的,主壳体11包括滑槽112、安装槽114、连通孔115以及两个避让槽116。安装槽114位于滑槽112的顶侧,安装槽114的开口可以位于主壳体11的顶面113,也即安装槽114可以由主壳体11的顶面113凹陷形成。连通孔115连通安装槽114与滑槽112。避让槽116连通安装槽114,避让槽116的开口位于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两个避让槽116彼此间隔排布,可以分别位于连通孔115的两侧。
其中,主壳体11还可以包括两个转动连接块117和两个支撑块1130。转动连接块117和支撑块1130均位于安装槽114,例如可以凸设于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转动连接块117可以设有销孔,两个转动连接块117彼此间隔排布,可以分别位于连通孔115的两侧。支撑块1130可以设有销孔,两个支撑块1130分别位于连通孔115的两侧。
示例性的,按键2的连接板件21可以包括板体211、两个第一转动块212以及两个限位块214。其中,两个第一转动块212固定于板体211的一端,两个限位块214固定于板体211的另一端。两个第一转动块212彼此间隔设置,且均设有销孔。两个限位块214彼此间隔设置。其中,连接板件21可以具有安装缺口215,安装缺口215贯穿板体211。安装缺口215可以位于两个限位块214之间。
示例性的,传动杆4包括第一端41、第二端42以及中部43,第二端42与第一端41相背设置,中部43位于第一端41与第二端42之间。传动杆4的中部43可以设置有销孔。传动杆4的第一端41的端面411可以为曲面。传动杆4的第二端42可以设置销孔。其中,传动杆4的位于第一端41与中部43之间的杆段具有第一长度,传动杆4的位于中部43与第二端之间的杆段具有第二长度,第一长度与第二长度不同。示例性的,第一长度小于第二长度。
示例性的,卡舌3可以包括连接端31、卡接端32以及连接于连接端31与卡接端32之间的主体33。其中,卡舌3还可以设有缺口,缺口将连接端31分割为两个连接杆段311,连接杆段311设有连接孔3111。其中,连接孔3111可以为长条孔。卡接端32的端部的厚度可以做减薄设计,以便于卡接端32卡入其他结构件。其中,卡舌3还可以设有两个导向杆34,两个导向杆34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杆段311的两侧,且其一端均固定至主体33。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的部分结构的数量并不限于上文内容的描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有适应性的变形。
请结合参阅图24至图31,图24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25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图26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图27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四,图28是图24所示锁合组件1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9是图25所示锁合组件1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0是图26所示锁合组件1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27所示锁合组件1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4至图27所示结构对应于锁合组件10处于非按压状态,图28至图31对应于锁合组件10处于按压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图24以及图28所示,按键2的第一端2a转动连接壳体1。例如,连接板件21的两个第一转动块212位于按键2的第一端2a,第一转动块212与壳体1的转动连接块117通过销轴(73、74)铰接。此时,连接板件21转动连接壳体1。如图25、图26、图29以及图30所示,锁合组件10的卡舌3安装于壳体1的滑槽112且能够相对壳体1滑动。其中,按键2的粘接层22固定于连接板件21背向卡舌3的一侧,键帽23固定于粘接层22背向连接板件21的一侧。
传动杆4的第一端41连接按键2的第二端2b,传动杆4的第二端42连接卡舌3。具体的,传动杆4的第一端41滑动连接按键2的第二端2b,传动杆4的中部43转动连接壳体1,传动杆4的第二端42滑动连接卡舌3。传动杆4为具有转动支点的杆件。
其中,传动杆4的第一端41可以滑动连接键帽23。例如,传动杆4的第一端41的端面411经连接板件21的安装缺口215(参阅图23)、抵接键帽23的表面,且能够相对键帽23的表面滑动,以实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与按键2之间的滑动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也可以滑动连接于连接板件21,例如,传动杆4的第一端41的端面411抵接连接板件21的表面,且能够相对连接板件21的表面滑动,以实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与按键2的第二端2b之间的滑动连接。
传动杆4的中部43与壳体1的支撑块1130之间可以通过销轴75铰接,以实现传动杆4的中部43与壳体1之间的转动连接。传动杆4的第二端42的销孔可以插设有销轴76,销轴76还插设于卡舌3的连接端31的连接孔3111中,并可以于连接孔3111中移动,以实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与卡舌3的连接端31之间的滑动连接。
如图27以及图31所示,弹簧5安装于壳体1的滑槽112中。弹簧5抵接卡舌3与壳体1,弹簧5处于压缩状态。其中,弹簧5的一端可以套设于卡舌3的导向杆34。
其中,如图24至图27所示,当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壳体1凸起,卡舌3在弹簧5的弹性力下部分伸出壳体1;如图28至图31所示,当按键2的第二端2b被按压、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传动杆4推动卡舌3克服弹簧5的弹性力、缩回壳体1。
在本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的按键2、传动杆4、卡舌3及壳体1形成连杆机构。其中,按键2形成连杆机构的主动杆;按键2的第一端2a与壳体1之间形成第一转动副;按键2的第二端2b与传动杆4的第一端41之间通过第一滑动副;传动杆4的第二端42与卡舌3之间形成第二滑动副;卡舌3滑动安装于壳体1中,形成第三滑动副。
当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弹簧5的弹性力使得卡舌3部分伸出壳体1,卡舌3能够用于卡接其他结构件,同时,按键2的第二端2b受卡舌3、传动杆4及壳体1的相对位置的限制,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壳体1凸起。当按键2的第二端2b受到按压,处于按压状态时,按键2相对壳体1转动,按键2的第二端2b通过传动杆4推动卡舌3移动,卡舌3克服弹簧5的弹性力、缩回壳体1,卡舌3能够解除与其他结构件的卡接关系。当按键2的第二端2b上的外力撤去后,按键2由按压状态恢复为非按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锁合组件10通过连杆机构与弹簧5的配合,能够将按键2上的按压动作转换为卡舌3的伸缩动作,从而实现反复锁合与解锁。由于连杆机构的传动准确,通过面接触的低副结构实现连接,低副结构耐磨损,因此锁合组件10的可靠性高,用户对锁合组件10的按压体验较佳。同时,连杆机构的结构简单、易加工,也有利于降低锁合组件10的制作成本和组装成本。
此外,锁合组件10可以通过调节连杆机构的各连杆的长度及连接副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按键2的按压行程与卡舌3的伸缩行程的比,机构调节难度低、易实现,使得锁合组件10能够满足更多使用场景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示例性的,传动杆4的位于第一端41与中部43之间的杆段长度小于传动杆4的位于中部43与第二端之间的杆段长度,使得按键2的按压行程能够转换为更长的卡舌3的伸缩行程,有利于降低锁合组件10的解锁难度,提高锁合组件10的适用范围。
在本申请中,应用上述锁合组件10的电子设备100,能够通过锁合组件10反复锁合或解锁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由于锁合组件10采用连杆机构与弹簧5的配合结构,可靠性高,因此提高了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及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如图25所示,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卡舌3的卡接端32伸出壳体1,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卡舌3的卡接端32,也即,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壳体1的配合面111。在本实施例中,当锁合组件10安装于第一结构件20、用于锁合第二结构件30时,按键2的第二端2b与第二结构件30的距离较远。当用户按压按键2的第二端2b、对电子设备100进行解锁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用户手指碰触第二结构件30、发生打手的风险,使得第二结构件30能够顺利地相对第一结构件20运动,例如第二结构件30能够顺利地相对第一结构件20展开,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32,图32是图23所示锁合组件10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五。
一些实施例中,按键2的连接板件21的限位块214位于按键2的第二端2b,限位块214位于壳体1的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与壳体1的限位面123之间。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限位块214抵持限位面123。此时,按键2的第二端2b的位置被壳体1的限制,从而避免按键2脱离壳体1,提高了锁合组件10的可靠性。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限位块214与限位面123分离。此时,限位块214可以伸入壳体1的避让槽116,按键2在非按压状态与按压状态之间切换时,限位块214可以充分利用壳体1的安装槽114和避让槽116的空间实现活动,使得按键2能够具有较大的转动角度,按键2允许的按压行程较长。
示例性的,按键2的键帽23可以采用不等厚结构,以通过设计键帽23形状和尺寸,满足用户对按键2的按压需求,同时对连杆机构的杆件尺寸与位置的要求较低,从而降低了连杆机构的设计难度。例如,键帽23的两端厚度不相等。例如,键帽23位于按键2的第二端2b的端部厚度可以大于键帽23位于按键2的第一端2a的端部厚度,使得按键2的第二端2b能够相对壳体1凸出足够的高度,以便于用户按压。
请结合参阅图33和图34,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在另一些实施例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4是图33所示电子设备100在另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结构件20、第二结构件30及锁合组件10,第一结构件20滑动连接第二结构件30,锁合组件10安装于第一结构件20。锁合组件10用于卡接第二结构件30,以使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锁合组件10还用于脱离第二结构件30,以使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解锁状态。其中,锁合组件10可以采用前文实施例所描述锁合组件10。
其中,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可以堆叠设置。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能够相对滑动至重叠或大部分重叠,以处于闭合状态,此时,可以通过锁合组件10使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当锁合组件10未锁合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一结构件20与第二结构件30也能够相对滑动至两者错开或大部分错开,以处于打开状态。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描述可以参考前文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相关描述。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第一结构件20和第二结构件30也可以有其他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扣合连接、磁吸连接、可拆卸式粘接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图4至图32所示锁合组件1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结构的电子设备100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结构作严格限定。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结构件(20)、第二结构件(30)及锁合组件(10),所述锁合组件(10)安装于所述第一结构件(20),所述锁合组件(10)包括:
壳体(1),具有滑槽(112);
卡舌(3),安装于所述滑槽(112)且能够相对壳体(1)滑动;
按键(2),包括第一端(2a)和第二端(2b),所述按键(2)的第一端(2a)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
传动杆(4),包括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所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连接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所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连接所述卡舌(3);以及,
弹簧(5),抵接所述卡舌(3)与所述壳体(1);
其中,当所述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所述壳体(1)凸起,所述卡舌(3)在所述弹簧(5)的弹性力下部分伸出所述壳体(1),当所述卡舌(3)卡接所述第二结构件(30)时,所述第一结构件(20)和所述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
当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被按压、所述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所述传动杆(4)推动所述卡舌(3)克服所述弹簧(5)的弹性力、缩回所述壳体(1),所述卡舌(3)脱离所述第二结构件(30),所述第一结构件(20)和所述第二结构件(30)处于解锁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件(20)和所述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所述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所述第二结构件(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舌(3)包括连接端(31)和卡接端(32),所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连接所述卡舌(3)的连接端(31),所述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所述卡舌(3)的卡接端(32)伸出所述壳体(1),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所述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所述卡舌(3)的卡接端(3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转动连接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所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转动连接所述卡舌(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2)包括连接板件(21)、粘接层(22)及键帽(23),所述连接板件(21)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且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4),所述粘接层(22)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件(21)背向所述卡舌(3)的一侧,所述键帽(23)固定于所述粘接层(22)背向所述连接板件(21)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4)还包括位于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之间的中部(43),所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滑动连接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所述传动杆(4)的中部(43)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所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滑动连接所述卡舌(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2)包括连接板件(21)、粘接层(22)及键帽(23),所述连接板件(21)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所述粘接层(22)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件(21)背向所述卡舌(3)的一侧,所述键帽(23)固定于所述粘接层(22)背向所述连接板件(21)的一侧,所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滑动连接所述键帽(23)。
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包括安装槽(114)和限位面(123),所述限位面(123)面向所述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设置,所述连接板件(21)包括限位块(214),所述限位块(214)位于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所述连接板件(21)位于安装槽(114),且所述限位块(214)位于所述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与所述限位面(123)之间;
所述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所述限位块(214)抵持所述限位面(123);所述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所述限位块(214)与所述限位面(123)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23)的两端厚度不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件(2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结构件(30),或者,所述第一结构件(20)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结构件(3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转轴(40),所述转轴(40)连接所述第一结构件(20)与所述第二结构件(30);
所述第一结构件(20)包括远离所述转轴(40)的远端(20a)和靠近所述转轴(40)的近端(20b),所述第一结构件(20)的远端(20a)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结构件(20)的近端(20b)的厚度,所述锁合组件(10)安装于所述第一结构件(20)的远端(20a);
所述第二结构件(30)包括远离所述转轴(40)的远端(30a);
所述第一结构件(20)和所述第二结构件(30)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结构件(20)与所述第二结构件(30)相对折叠,所述锁合组件(10)卡接第二结构件(30)的远端(30a)。
12.一种锁合组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具有滑槽(112);
卡舌(3),安装于所述滑槽(112)且能够相对壳体(1)滑动;
按键(2),包括第一端(2a)和第二端(2b),所述按键(2)的第一端(2a)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
传动杆(4),包括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所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连接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所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连接所述卡舌(3);以及,
弹簧(5),抵接所述卡舌(3)与所述壳体(1);
其中,当所述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所述壳体(1)凸起,所述卡舌(3)在所述弹簧(5)的弹性力下部分伸出所述壳体(1);当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被按压、所述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所述传动杆(4)推动所述卡舌(3)克服所述弹簧(5)的弹性力、缩回所述壳体(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合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舌(3)包括连接端(31)和卡接端(32),所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连接所述卡舌(3)的连接端(31),所述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所述卡舌(3)的卡接端(32)伸出所述壳体(1),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相对所述按键(2)的第一端(2a)远离所述卡舌(3)的卡接端(32)。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锁合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转动连接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所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转动连接所述卡舌(3)。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锁合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2)包括连接板件(21)、粘接层(22)及键帽(23),所述连接板件(21)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且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4),所述粘接层(22)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件(21)背向所述卡舌(3)的一侧,所述键帽(23)固定于所述粘接层(22)背向所述连接板件(21)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锁合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4)还包括位于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之间的中部(43),所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滑动连接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所述传动杆(4)的中部(43)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所述传动杆(4)的第二端(42)滑动连接所述卡舌(3)。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锁合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2)包括连接板件(21)、粘接层(22)及键帽(23),所述连接板件(21)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所述粘接层(22)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件(21)背向所述卡舌(3)的一侧,所述键帽(23)固定于所述粘接层(22)背向所述连接板件(21)的一侧,所述传动杆(4)的第一端(41)滑动连接所述键帽(23)。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7所述的锁合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包括安装槽(114)和限位面(123),所述限位面(123)面向所述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设置,所述连接板件(21)包括限位块(214),所述限位块(214)位于所述按键(2)的第二端(2b),所述连接板件(21)位于安装槽(114),且所述限位块(214)位于所述安装槽(114)的底壁(1141)与所述限位面(123)之间;
所述按键(2)处于非按压状态时,所述限位块(214)抵持所述限位面(123);所述按键(2)处于按压状态时,所述限位块(214)与所述限位面(123)分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7所述的锁合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23)的两端厚度不相等。
CN202111086124.2A 2021-09-16 2021-09-16 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Pending CN1158355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6124.2A CN115835544A (zh) 2021-09-16 2021-09-16 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86124.2A CN115835544A (zh) 2021-09-16 2021-09-16 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35544A true CN115835544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15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86124.2A Pending CN115835544A (zh) 2021-09-16 2021-09-16 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3554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80507A (zh) * 2023-06-29 2023-10-3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980506A (zh) * 2023-06-29 2023-10-3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80507A (zh) * 2023-06-29 2023-10-3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980506A (zh) * 2023-06-29 2023-10-3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980506B (zh) * 2023-06-29 2024-05-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980507B (zh) * 2023-06-29 2024-05-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53826B (zh) 壳体组件以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115835544A (zh) 电子设备及锁合组件
CN100570530C (zh) 用于便携式计算机的锁闩装置
US7966694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equipment comprising a slidable hinge including leaf spring
EP1809006B1 (en) Portable terminal
US20080155784A1 (en) Hinge assembly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ame
TWI462389B (zh) 小型電子裝置的天線裝置
CN111835899A (zh) 壳体组件以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JP4754450B2 (ja) 電子機器
KR20050091391A (ko) 스윙 타입 휴대용 단말기
CN113009967A (zh) 可折叠屏幕的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US20050120515A1 (en) Hinge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US20130141857A1 (en)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US20100050382A1 (en) Automatically opening hinge assembly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20060079303A1 (en) Swing hinge device of a portable terminal
US20080066262A1 (en) Hing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s device using the hinge
CN220569107U (zh) 电子设备
JP4901607B2 (ja) 携帯型端末
KR101004408B1 (ko) 휴대 단말기용 자동 힌지장치
CN110714660A (zh) 一种电子锁的双开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锁
CN114458083B (zh) 执手组件
KR20070087887A (ko) 휴대 전화기용 소형 힌지장치
CN212411974U (zh) 连接件、锁定机构、固定机构、安装组件和断路器
CN115412626A (zh) 电子设备
CN110316097B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