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35383A -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35383A CN115835383A CN202111074948.8A CN202111074948A CN115835383A CN 115835383 A CN115835383 A CN 115835383A CN 202111074948 A CN202111074948 A CN 202111074948A CN 115835383 A CN115835383 A CN 1158353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sensing
- carrier
- communication
- band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08 edge det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32 reaction spe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23 transport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7—Variable allocation of band or r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4—Pilot insertion in the transmitter chain, e.g. pilot overlapping with data, insertion in time or frequency domai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10—Frequency-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i.e. using frequency-shift keying
- H04L27/103—Chirp mod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97—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odulation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08—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01S13/32—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 G01S13/34—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frequency-modulated waves while heterodyning the received signal, or a signal derived therefrom, with a locally-generated signal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neously transmitted signal
- G01S13/343—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frequency-modulated waves while heterodyning the received signal, or a signal derived therefrom, with a locally-generated signal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neously transmitted signal using sawtooth modul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03—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radar, sonar or lidar systems and remote stations
- G01S7/006—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radar, sonar or lidar systems and remote stations using shared front-end circuitry, e.g.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该信号发送方法包括: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发送所述第一发射信号。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使用多个载波单元提高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中的感知信号带宽,可提高感知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频谱逐渐迈向毫米波、太赫兹,导致未来的通信频谱将会与传统的感知频谱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考虑通信和感知的融合问题,实现通信资源与感知资源联合调度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目前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的方式主要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实现感知信号。针对这种实现方法,现有技术主要包括:1、使用OFDM产生两个正交的感知信号,以实现同时发射正交的感知信号;2、使用基于感知信号的正交基代替OFDM中的离散傅里叶变化(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正交基,并可以使用类似DFT-s-OFDM的收发结构实现信号发送。然而上述的两种实现方案的可用带宽都受限于一个载波单元(ComponentCarriers,CC),而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可用将两个或者更多的CC聚合在一起以支持更大的传输带宽,但是,通信数据是依靠发射信号上调制的符号来传递新消息,而发射的感知信号一般不携带信息或携带少量信息,主要通过对接收的感知信号提取信道的信息,感知数据与通信数据的传输原理不同,目前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感知信号亟需一种新的载波聚合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旨在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中的感知数据发送,增加感知数据的传输带宽,可提高感知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发送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发送所述第一发射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号接收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该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信号发送方法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信号接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信号发送方法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信号接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生成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将生成的第一发射信号发送,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中的感知数据发送,增加感知数据的传输带宽,可提高感知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参数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不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外不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外不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效果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接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接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接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接收信号的处理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脉冲信号检测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关序列检测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FMCW信号的处理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接收信号的处理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有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的步骤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可适用于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的发送,该方法可以由信息发送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其中,第一发射信号可以是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第一发射信号可以将通信和感知两个功能融合在一起的信号,第一发射信号可以同时具备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两种功能。第一发射信号可以在无线信道传输信息的同时主动认知并分析信道的特性,从而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物理特征,实现感知功能。感知信号可以是用于感知周围环境物理特征的信号可以是第一发射信号的组成部分,感知信号可以通过载波聚合生成,感知信号的可以占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组成的带宽资源,载波单元可以是用于承载信号发射的信号波,可以是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电磁波。载波的带宽资源是该载波上可以使用的频带宽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生成通信感知一体化的第一发射信号,该第一发射信号可以包括通信功能的通信信号和感知功能的感知信号,其中,感知信号可以通过载波聚合生成,在频域上感知信号可以占用至少两个载波的带宽资源。
步骤120、发送第一发射信号。
具体的,可以将生成的第一发射信号发送,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的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生成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将生成的第一发射信号发送,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中的感知数据发送,增加感知数据的传输带宽,可提高感知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由相同通信节点发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构成感知信息的多个载波单元可以是由相同的通信节点发出,例如,第一发射信号中的感知信号可以由多个载波单元载波聚合生成,前述的多个载波单元可以由同一个通信节点发出,也就是感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单元可以由相同的通信节点发出。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任意两个频域连续的所述载波单元之间的保护带宽用来传输所述感知信号。
具体的,感知信号占用的频域上的多个载波单元,任意两个连续的载波单元之间可以设置有保护带宽,该保护带宽可以是载波单元之间的防止信号相互干扰的频域资源,可以使用保护带宽对应的频域资源传输感知信号。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的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任意两个连续的载波单元之间的保护带宽可以被感知信号占用,或者视为保护带宽设置为0。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正交频分复用符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发射信号中感知信号使用的各载波单元占用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与第一发射信号中通信信号位于不同的OFDM符号,感知信号使用的多个载波单元中的任意一个OFDM符号与第一发射信号中通信信号使用的载波单元中的OFDM符号不同。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相同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不同子载波。
具体的,第一发射信号中的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可以占用相同OFDM符号中的不同子载波。例如,感知信号使用多个载波单元,在各载波单元的一个OFDM符号上可以同时传递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分别位于OFDM符号的不同子载波,实现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频分。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波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发射信号中的感知信号位于的载波单元的波束与通信信号传递使用的波束不同,上述的各载波单元可以只传递感知信号,通信信号可以在其他波束上传传输,第一发射信号中的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可以为空分。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感知信号与所述通信信号的载波聚合相互独立。
具体的,第一发射信号中感知信号与通信信号的载波聚合可以相互独立,通知信号和感知信号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时分复用、频分复用和空分复用。当感知信号进行载波聚合时,通信信号可以使用相同或者不同的载波单元进行载波聚合,也可以不进行载波聚合。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的步骤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是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的具体化,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0、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步骤220、针对感知信号在各载波单元分别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
其中,傅里叶逆变换可以是将信号由频域重构到时域的处理,时域信号可以是表达波形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信号,时域信号具体可以处于时域的感知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各载波单元上分别对感知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将感知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
步骤230、发送第一发射信号。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的步骤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是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的具体化,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0、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步骤320、在各载波单元聚合后对感知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
具体的,可以对多个载波单元进行载波聚合处理,提高感知信号的带宽,在完成载波单元的聚合后,可以对载波聚合生成的频域上的感知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将感知信号转换为时域信息。
步骤330、发送第一发射信号。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的步骤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是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的具体化,参见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0、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步骤420、根据感知信号的时域表达式生成时域信号。
其中,时域表达式可以是反映感知信号在时域中波形的函数表达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获取时域表达式,并将感知信号按照该时域表达式转换为时域信号。
步骤430、发送第一发射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感知信号可以是基于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Continuous Wave,FMCW)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和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息,其中,基于FMCW信号可以是发射波为高频连续波,并且频率随时间按照三角波规律变化。基于脉冲的信号可以是一种离散信号,具有周期性特点。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可以是按照具有低相关度的序列发射的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线性锯齿波调频信号,线性三角波调频信号和分段线性调频信号。
具体的,第一发射信号中的感知信号可以包括线性锯齿波调频信号,线性三角波调频信号和分段线性调频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带内连续、带内非连续、带外非连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感知信号使用的多个载波单元之间可以是位于相同的带宽内并且各载波单元对应的频率连续,也可以是多个载波单元位于相同的带宽内,但是各载波单元之间对应的频率不连续,还可以是多个载波单元可以位于不同的带宽内,并且各载波单元对应的频率不连续。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各所述载波单元具有最大带宽限制和最小带宽限制。
具体的,感知信号使用的载波单元可以具有最大带宽和最小带宽的限制,并且这些限制可以针对不同的子载波间隔使用不同的最大带宽限制或最小带宽限制。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射信号可以使用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方式发射感知信号,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示意图,,第一发射信号在一个符号内子载波间隔为60kHZ,使用200kHZ、100kHZ和200kHZ三载波聚合,载波单元之间保护带宽不进行填充,参见图6,其中子载波间隔为BSCS=60kHz,载波单元(Component Carriers,CC)之间的保护带宽上不发送信号。200MHz信道带宽对应的传输带宽为264RBs,两侧的保护带宽均为4930kHz,100MHz信道带宽对应的传输带宽为132RBs,两侧的保护带宽为2450kHz。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参数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6说明信道带宽、传输带宽、保护带宽的定义。在这个实施例中,感知信号占据一个OFDM符号的全部传输带宽,其与通信信号的共存方式可以是时分的,如时域多个OFDM符号中,有些OFDM符号携带的都是感知信号,有些OFDM符号携带的都是通信信号。
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以利用载波聚合合成多种类型的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包括但不限于基于FMCW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这里以感知信号为Chirp信号为例进行说明。Chirp信号是一种基于FMCW的信号,其离散形式可以表示为s[n]=exp(j*π*K*(nTS)2),n=0,1,...,N-1,其中j表示复数,π表示圆周率,K=B/T表示Chirprate,N是采样点数,TS是采样时间。B是chirp信号带宽,T=NTS是chirp信号时长,对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T=1/60ms。在这个例子里,不对CC间的保护带宽进行填充。使用了载波聚合的chirp信号将使用三段CC的传输带宽,但由于chirp信号在频谱上通常是连续的,这种不占用CC间保护带宽的方式需要将保护带宽上的数据置零,造成一定的失真。这种失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相比于传输带宽,保护间隔占用的带宽很小。
具体地,先取N=8166,B=NBSCS。由于T=1/60ms是已知的,则可以得到TS=B/T和K=B/T来生成离散chirp时域信号s[n]。对s[n]做离散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S[k],最终使用S[k]的最前面264×15个数用来填充第一个CC中264RBs带宽中的每个RE;最中间132x15个数用来填充第二个CC中132RBs带宽中的每个RE;最后面264×15个数用来填充第三个CC中264RBs带宽中的每个RE。此时,三个CC中的传输带宽都已经填满,之后按照正常的OFDM处理流程生成的OFDM符号即为带有很小失真的大带宽感知信号。具体地,第一CC和第三CC对频域序列进行补零,补到4096点,再进行4096点的IFFT变换到时域上,最后和各自的载波进行混频,搬移到对应的频段上;第二CC对频域序列进行补零,补到2048点,再进行2048点的IFFT变换到时域上,最后和各自的载波进行混频,搬移到对应的频段上。由于聚合的是连续带宽,也可以将基带信号进行过采样,通过数字的方法搬移到同一载频上,再和这个载频进行混频。另外,由于感知信号不需要频繁的变化,也可以一次计算生成后,保存其时域的序列,再进行多次的发射。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射信号可以使用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方式发射感知信号,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射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60kHz,使用带内连续带宽,并由200MHz、100MHz和200MHz的三载波聚合,参见图7,第一发射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BSCS=60kHz,CC之间的保护带宽上发送信号。200MHz信道带宽对应的传输带宽为264RBs,两侧的保护带宽均为4930kHz,100MHz信道带宽对应的传输带宽为132RBs,两侧的保护带宽为2450kHz。其中信道带宽、传输带宽、保护带宽的定义可以参考图6的说明。在这个实施例中,感知信号占据一个OFDM符号的全部传输带宽,其与通信信号的共存方式可以是空分的,此时发射端应当具有多根发射天线,从而可以在一些波束上传递感知信号,在一些波束上传递通信信号。
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以利用载波聚合合成多种类型的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包括但不限于基于FMCW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和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等。这里以感知信号为三角波线性调频信号为例进行说明。三角波线性调频信号是一种基于FMCW的信号,其离散形式可以表示为s[n]=exp(j*π*K*(nTS)2),n=0,1,...,N/2-1;s[n]=exp(j*π*K*((N-n-1)TS)2),n=N/2,...,N-1,其中j表示复数,π表示圆周率,K=2B/T表示Chirp rate,其中,三角波线性调频信号包括两个chirp信号,因此一个chirp的时长变成T/2了,带宽B不变,N为正偶数表示采样点数,TS是采样时间。B是chirp信号带宽,T=NTS是三角波线性调频信号时长,对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T=1/60ms。在这个例子里,对CC间的保护带宽进行填充,这样做可以消除为了协议延续性而引入的小失真。此时,使用了载波聚合的chirp信号将使用三段传输信号带宽和CC间的保护带宽。而由于接收端可以将三个CC带宽上的信号作为一个时域信号进行处理,因此保护带宽的占用的影响是可以在接收端消除。
具体地,先取采样点数N=8166,带宽B=NBSCS。由于T=1/60ms是已知的,则可以得到TS=B/T和K=2B/T来生成三角波线性调频信号s[n]。对s[n]做离散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S[k],最终将S[k]中的每一个数依次填充第一个CC中264RBs带宽中的每个RE、第一个CC和第二个CC之间的4930kHz+2450kHz保护带宽中的每个RE、第二个CC中132RBs带宽中的每个RE、第二个CC和第三个CC之间的4930kHz+2450kHz保护带宽中的每个RE、以及第三个CC中264RBs带宽中的每个RE。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将CC间的保护带宽内的RE分配给相邻的CC载波进行处理,相当于CC的频域序列变长了。第一CC和第三CC对频域序列进行补零,补到4096点,再进行4096点的IFFT变换到时域上,最后和各自的载波进行混频,搬移到对应的频段上;第二CC对频域序列进行补零,补到2048点,再进行2048点的IFFT变换到时域上,最后和各自的载波进行混频,搬移到对应的频段上并发射。另一种处理方式是,S[k]在频域上占用N=8166个RE,对其进行统一的IFFT处理,先将其补零到M个点,再用M点的IFFT变换到时域上。其中M大于等于N,当M=N时,意味着不补零,M=8192时,可以复用4096点IFFT的计算来实现。最后对时域信号进行载波的搬移,使其搬移到对应的载波频段上。另外,由于感知信号不需要频繁的变化,也可以一次计算生成后,保存其时域的序列,进行多次的发射。
特别地,在这个实施例中,由于CC之间的保护带宽也被利用了。其频谱在频域上是连续的,也可以直接在时域生成对应的基带发射信号。具体的方式如下,依然以三角波线性调频信号为例,对之前提到的时域发射序列s[n],取N=8166,T=1/60ms,B=489.96MHz,直接生成时域基带信号,这种方法和使用8166点IFFT的频域生成方式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之后在进行载波的搬移,使其搬移到对应的载波频段上。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射信号可以使用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方式发射感知信号,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连续带宽载波聚合的示意图,第一发射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120kHz,带内连续带宽,使用200MHz、100MHz和200MHz的三载波聚合参见图8,第一发射信号中子载波间隔为BSCS=120kHz,CC之间的保护带宽上不发送信号。200MHz信道带宽对应的传输带宽为132RBs,两侧的保护带宽均为4900kHz,100MHz信道带宽对应的传输带宽为66RBs,两侧的保护带宽为2420kHz。其中信道带宽、传输带宽、保护带宽的定义可以参考图6的说明。在这个实施例中,通感一体化信号是频分的,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以利用载波聚合合成多种类型的感知信号,包括但不限于基于FMCW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这里以2段锯齿波线性调频信号为例进行说明。锯齿波线性调频信号是一种基于FMCW的信号,其离散形式可以表示为s[n]=exp(j*π*K*(nTS)2),n mod N/2=0,1,...,ceil(3N/8)-1;s[n]=0,n mod N/2=ceil(3N/8),...,N/2-1,其中n的取值范围为0到N-1,j表示复数,π表示圆周率,K=8B/3T表示Chirp rate(一个chirp的时长变成3T/8了,带宽B不变),N是采样点数,TS是采样时间。B是chirp信号带宽,T=NTS是2段锯齿波线性调频信号时长,对于120KHz的子载波间隔,T=1/120ms。在这个例子里,不对CC间的保护带宽进行填充,这样做维持了协议的延续性,同时这个例子里感知信号和数据是在同一个OFDM符号里进行传输的,保留保护带宽也是为了降低数据传输的干扰。使用了载波聚合的chirp信号将使用三段CC的传输带宽,但由于chirp信号在频谱上通常是连续的,这种不占用CC间保护带宽的方式需要将保护带宽上的数据置零,造成一定的失真。这种失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相比于传输带宽,保护间隔占用的带宽很小。
具体地,先取采样点数N=4204,带宽B=NBSCS。由于T=1/120ms是已知的,则可以得到TS=B/T和K=B/T来生成离散2段锯齿波线性调频信号s[n]。由于发射的信号在时域上是重复的,其对应IFFT的频域序列是稀疏的,会周期新地出现0,其示意图如图8所示。具体到2段锯齿波线性调频信号的例子,2段的重复导致了其在频域上每两个点的第二位置会出现1个0。而这个出现0的位置可以被数据传输使用。因此,对s[n]做离散傅里叶变换,得到的S[k]是稀疏的,最终使用稀疏的S[k]的最前面132×12个数用来填充第一个CC中132RBs带宽中的每个RE;最中间66×12个数用来填充第二个CC中66RBs带宽中的每个RE;最后面132×12个数用来填充第三个CC中132RBs带宽中的每个RE。此时,三个CC中的传输带宽填充了部分子载波,未被感知信号使用的部分可以用来传输通信信号,之后按照正常的OFDM处理流程生成的OFDM符号即为带有很小失真的大带宽感知信号。具体地,第一CC和第三CC对频域序列进行补零,补到2048点,再进行2048点的IFFT变换到时域上,最后和各自的载波进行混频,搬移到对应的频段上;第二CC对频域序列进行补零,补到1024点,再进行1024点的IFFT变换到时域上,最后和各自的载波进行混频,搬移到对应的频段上。另外,由于感知信号不需要频繁的变化,也可以一次计算生成后,保存其时域的序列,用来和在未使用子载波上填充的数据进行时域上叠加,再经过混频后发射。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射信号是200MHz+400MHz的两载波聚合,参见图9和图10,第一发射信号分别使用带内非连续带宽或带外非连续带宽。第一发射信号可以通过带内不连续带宽的载波聚合生成或带外不连续带宽的载波聚合生成,其中子载波间隔为BSCS=120kHz,CC之间的保护带宽上不发送信号。200MHz信道带宽对应的传输带宽为132RBs,两侧的保护带宽均为4900kHz,400MHz信道带宽对应的传输带宽为264RBs,两侧的保护带宽为9860kHz。其中信道带宽、传输带宽、保护带宽的定义可以参考图6的说明。由于在这个实施例中,感知信号占据一个OFDM符号的全部传输带宽,其与通信信号的共存方式可以是时分的,如时域多个OFDM符号中,有些OFDM符号携带的都是感知信号,有些OFDM符号携带的都是通信信号。
在这个实施例中,将使用非连续带宽来生成一个感知信号。尽管非连续带宽相比连续带宽要更难利用一些,但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为在两个带宽分别产生两个感知信号,这两个信号不是独立的,可以相互辅助。如这里以Chirp信号为例直接在频域进行说明。在第一个CC上产生2段带宽为132RBs的斜率为K的Chirp信号,在第二个CC上产生一段带宽为264RBs的斜率为K的Chirp信号,效果如图11所示。这样做的好处是,两个Chirp信号的探测范围并不相同,可以先通过2nd CC的初步结果,来大致确定1st CC的范围,选择合适的Chirp信号来混频1st CC,并最终将两个结果合并得到更好的检测信噪比。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接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可适用于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的接收,该方法可以由信息接收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参见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10、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其中,第一接收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其中,第一接收信号可以是接收到的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第一接收信号可以同时具备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两种功能。第一发射信号可以在无线信道传输信息的同时主动认知并分析信道的特性,从而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物理特征,实现感知功能。感知信号可以是用于感知周围环境物理特征的信号可以是第一发射信号的组成部分,感知信号可以通过载波聚合生成,感知信号的可以占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组成的带宽资源,载波单元可以是用于承载信号发射的信号波,可以是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电磁波。带宽资源可以是感知信号占用的信号的最低频带宽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接收通信感知一体化的第一发射信号,该第一发射信号可以包括通信功能的通信信号和感知功能的感知信号,其中,感知信号可以通过载波聚合生成,在频域上感知信号可以占用至少两个载波的带宽资源。
步骤520、处理第一接收信号。
具体的,可以对接收到的第一接收信号进行处理,获取通信信号中的通信数据以及感知信号中的感知数据,对第一接收信号的处理可以包括同时对通信信号和感知信息处理,也可以将第一接收信号分离为通信信号和感知信息,然后分别对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进行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接收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处理接收的第一发射信号,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中的感知数据接收,增加感知数据的传输带宽,可提高感知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由相同通信节点发出。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任意两个频域连续的所述载波单元之间的保护带宽用来传输所述感知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OFDM符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相同OFDM符号的不同子载波。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波束。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感知信号与所述通信信号的载波聚合相互独立。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所述感知信号在各所述载波单元分别通过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各所述载波单元聚合后通过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所述感知信号根据时域表达式生成时域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线性锯齿波调频信号,线性三角波调频信号和分段线性调频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带内连续、带内非连续、带外非连续。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各所述载波单元具有最大带宽限制和最小带宽限制。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接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是在上述申请实施例基础上的具体化,参见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10、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其中,第一接收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步骤620、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和雷达接收机分别处理第一接收信号的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接收信号中的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分别进行处理,可以将第一接收信号发送给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由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对第一接收信号中的通信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将第一接收信号发送给雷达接收机,由雷达接收机对感知信号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使用雷达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所述感知信号包括: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对基带信号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
其中,载波混频可以是将不同频率的载波单元进行混合并得到其他频率的信号的过程,基带信号可以是信源处的原始信号所固有的频带。二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处理过程。
具体的,可以使用雷达接收机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对使用多个载波单元的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到原始的基带信号,可以对获取到的基带信号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使得基带信号从时域变化到频域。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使用雷达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所述感知信号包括: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对基带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并获取感知信号;在频域对感知信号进行处理。
具体的,可以使用雷达接收机对第一接收信号中进行处理,可以对使用多个载波单元的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到原始的基带信号,可以对原始的基带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基带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可以在基带信号中提取感知信号,并在频域内对感知信号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使用雷达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所述感知信号包括: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对第一接收信号或者基带信息进行序列相关,并根据序列相关的相关峰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雷达接收机通过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得到基带信号,对基带信号进行序列的相关,可以根据相关峰来进行检测。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接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是在上述申请实施例基础上的具体化,参见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10、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其中,第一接收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步骤720、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处理第一接收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直接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处理,无需将第一接收信号中的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分离,直接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包括: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以分离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对感知信号进行频域处理或将感知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后进行时域处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使用快速傅里叶变化将第一接收信号从时域转换为频域,并频域中的第一接收信号分离为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可以对提取到的感知信号再次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将感知信号从频域转换为时域,并在时域内处理提取到的感知信号。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接收信号的处理示意图,参见图15,以感知信号为FMCW信号为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对基于通感一体化的载波聚合信号使用通信和感知的接收机分别进行检测。直接将接收信号同时送给OFDM接收机和雷达接收机,其中OFDM接收机用来处理通信信号,雷达接收机来处理感知信号。其中雷达接收机根据发射感知信号的波形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基于FMCW的接收机,主要是在接收端进行混频Mixer和2D-FFT的处理;(2)基于脉冲Pulse的接收机,主要对接收信号进行边沿检测或者幅值检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边沿检测可以包括上升沿检测或者下降沿检测,参见图16,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以对脉冲信号的上升沿进行检测,在脉冲信号存在上升沿时,脉冲信号的信号值可以为1,否则,脉冲信号的信号值可以为0,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对脉冲信号的幅值进行检测,在脉冲信号存在高幅值时,脉冲信号的信号值可以为1,在脉冲信号存在低幅值时,脉冲信号的信号值可以为0;(3)基于低相关序列的接收机,主要对接收信号进行序列相关检测,参见图17,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感知信号的相关检测可以包括直接将接受到的感知信号进行相关检测,确定出感知信号的时延,还可以对将接受到的感知信号经过混频器后进行相关检测,以获取感知信号的时延。。由于本申请中的感知信号为FMCW信号,则基于FMCW的接收机处理第一接收信号。可以在单基地(mono-static)感知中消除发射的自干扰信号,同时也可以累计能量来抑制FMCW的失真或者数据部分带来的干扰。参见图18,FMCW接收机主要的信号处理步骤包括两步,这里省略了一些低噪声放大和滤波的步骤。第一步是对第一接收信号进行混频。由于第一接收信号是发射信号的延时,这个延时携带了距离信息。但是延时往往很小,且不好检测,因此可以通过混频的方法得到的中频信号,其频率恰好为收发信号频率的差值,得到这个频率之后,可以通过Chirp信号的斜率换算成延时。第二步是进行2D-FFT,对时域上多个中频信号,分别进行距离FFT,得到中频信号对应的频率,这个频率可以用来表示延时。然后将多个距离FFT后的序列,按顺序作为一个矩阵的不同行向量。最后,对这个矩阵的每一列进行Doppler FFT,则可以得到延时多普勒的二维矩阵,其中延时反应距离、多普勒反应速度。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接收信号的处理示意图,参见图19,可以使用OFDM接收机对通感一体化的载波聚合信号中的感知信号进行处理,载波聚合信号同时包含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且它们之间是正交频分的。接收端可以使用基于OFDM接收机进行接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分离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可以在每个CC上分别进行FFT处理得到频域的通信信号。通过不同子载波位置可以区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可以将频域的感知信号提取出来,然后将多个CC的频域感知信号级联成一个更大带宽的信号。此时可以直接对这个信号进行频域的处理来获取感知信息,如对频域信道进行估计,并将频域信道变换到时域上来获取延时、多普勒等信息。也可以对这个更大带宽的感知信号进行IFFT处理,使其恢复到时域,再通过时域的方法进行处理,如脉冲检测,或者是序列相关检测。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发送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具体包括:信号生成模块801和信号发送模块802.
信号生成模块801,用于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信号发送模块802,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发射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信号生成模块生成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信号发送模块将生成的第一发射信号发送,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中的感知数据发送,增加感知数据的传输带宽,可提高感知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由相同通信节点发出。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任意两个频域连续的所述载波单元之间的保护带宽用来传输所述感知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相同OFDM符号的不同子载波。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波束。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感知信号与所述通信信号的载波聚合相互独立。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时域单元,用于针对所述感知信号在各所述载波单元分别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
第二时域单元,用于在各所述载波单元聚合后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
第三时域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表达式生成时域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线性锯齿波调频信号,线性三角波调频信号和分段线性调频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带内连续、带内非连续、带外非连续。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各所述载波单元具有最大带宽限制和最小带宽限制。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接收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具体包括:信号接收模块901和信号处理模块902。
信号接收模块901,用于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信号处理模块902,用于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信号处理模块处理接收的第一发射信号,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中的感知数据接收,增加感知数据的传输带宽,可提高感知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由相同通信节点发出。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任意两个频域连续的所述载波单元之间的保护带宽用来传输所述感知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相同OFDM符号的不同子载波。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波束。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感知信号与所述通信信号的载波聚合相互独立。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感知信号在各所述载波单元分别通过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各所述载波单元聚合后通过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所述感知信号根据时域表达式生成时域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线性锯齿波调频信号,线性三角波调频信号和分段线性调频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带内连续、带内非连续、带外非连续。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各所述载波单元具有最大带宽限制和最小带宽限制。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信号处理模块902包括:
分离处理单元,用于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和雷达接收机分别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所述通信信号和所述感知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信号处理模块902包括:
频分处理单元,用于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分离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对所述基带信号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分离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对所述基带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并获取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分离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或者基带信息进行序列相关,并根据所述序列相关的相关峰进行检测。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频分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以分离所述通信信号和所述感知信号;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频域处理或将所述感知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后进行时域处理。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10、存储器11、输入装置12和输出装置13;电子设备中处理器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22中以一个处理器10为例;电子设备中处理器10、存储器11、输入装置12和输出装置13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22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1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装置对应的模块(信号生成模块801和信号发送模块802,或者,信号接收模块901和信号处理模块902)。处理器7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71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信号发送方法和/或信号接收方法。
存储器11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1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电子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12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13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信号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发送所述第一发射信号。
和/或,
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信号接收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
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设备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
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Claims (32)
1.一种信号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发射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发射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发送所述第一发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由相同通信节点发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任意两个频域连续的所述载波单元之间的保护带宽用来传输所述感知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正交频分复用符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相同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不同子载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波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信号与所述通信信号的载波聚合相互独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针对所述感知信号在各所述载波单元分别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
在各所述载波单元聚合后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
根据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表达式生成时域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线性锯齿波调频信号,线性三角波调频信号和分段线性调频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带内连续、带内非连续、带外非连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载波单元具有最大带宽限制和最小带宽限制。
13.一种信号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包括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所述感知信号在频域上使用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的带宽资源;
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由相同通信节点发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任意两个频域连续的所述载波单元之间的保护带宽用来传输所述感知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正交频分复用符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相同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不同子载波。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中传递所述感知信号与传递所述通信信号占用不同的波束。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信号与所述通信信号的载波聚合相互独立。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感知信号在各所述载波单元分别通过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
所述感知信号在各所述载波单元聚合后通过傅里叶逆变换生成时域信号;
所述感知信号根据时域表达式生成时域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基于脉冲的信号、基于低相关序列的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调频连续波的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线性锯齿波调频信号,线性三角波调频信号和分段线性调频信号。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载波单元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带内连续、带内非连续、带外非连续。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载波单元具有最大带宽限制和最小带宽限制。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包括:
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和雷达接收机分别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所述通信信号和所述感知信号。
2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包括:
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雷达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所述感知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
对所述基带信号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雷达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所述感知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
对所述基带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并获取所述感知信号;
在频域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处理。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雷达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所述感知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混频以获取基带信号;
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或者基带信息进行序列相关,并根据所述序列相关的相关峰进行检测。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机处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以分离所述通信信号和所述感知信号;
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频域处理或将所述感知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后进行时域处理。
3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所述的信号发送方法和/或13-30中任一所述的信号接收方法。
3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所述的信号发送方法和/或13-30中任一所述的信号接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4948.8A CN115835383A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KR1020247011308A KR20240052842A (ko) | 2021-09-14 | 2022-09-09 | 신호 송신 방법, 신호 수신 방법, 전자 설비 및 저장 매체 |
PCT/CN2022/118227 WO2023040780A1 (zh) | 2021-09-14 | 2022-09-09 |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EP22869149.9A EP4404662A1 (en) | 2021-09-14 | 2022-09-09 | Signal sending method, signal receiving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4948.8A CN115835383A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35383A true CN115835383A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14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74948.8A Pending CN115835383A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404662A1 (zh) |
KR (1) | KR20240052842A (zh) |
CN (1) | CN115835383A (zh) |
WO (1) | WO202304078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20725A (zh) * | 2023-10-30 | 2023-12-12 | 威海天拓合创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相控阵天线的探测误差修正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27309A1 (ko) * | 2017-08-04 | 2019-02-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단말 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적어도 둘 이상의 캐리어에서 메시지를 동시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CN109391962B (zh) * | 2017-08-11 | 2022-0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CN109995486B (zh) * | 2017-12-29 | 2021-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US11638258B2 (en) * | 2019-09-09 | 2023-04-2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sensing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2021
- 2021-09-14 CN CN202111074948.8A patent/CN11583538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9-09 EP EP22869149.9A patent/EP440466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9-09 WO PCT/CN2022/118227 patent/WO202304078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9-09 KR KR1020247011308A patent/KR20240052842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20725A (zh) * | 2023-10-30 | 2023-12-12 | 威海天拓合创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相控阵天线的探测误差修正方法及装置 |
CN117220725B (zh) * | 2023-10-30 | 2024-03-26 | 威海天拓合创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相控阵天线的探测误差修正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404662A1 (en) | 2024-07-24 |
WO2023040780A1 (zh) | 2023-03-23 |
KR20240052842A (ko) | 2024-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17922B2 (en) | Co-existence of 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s | |
CN108781160B (zh) | 正交时间频率空间调制技术 | |
JP5290434B2 (ja) | Ofdm送信装置、ofdm送信方法、ofdm受信装置及びofdm受信方法 | |
KR102269498B1 (ko) | 다중 반송파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US9596117B2 (en) | OFDM modulator, OFDM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OFDM modulation method | |
CN103491045B (zh) | 多载波削峰处理方法与装置 | |
US8520758B2 (en) | Multicarrier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filter banks and memory preloading for initialization | |
US9444593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de sequence extension over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 |
Medjahdi et al. | Interference tables: a useful model for interference analysis in asynchronous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 |
EP2712098B1 (en) |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 |
US1124555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FDM signals | |
US20190245724A1 (en) | Commo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for sliced ofdm transmission | |
CN114158090A (zh)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 |
KR20240032720A (ko) | 데이터 전송, 데이터 변조 방법,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기록 매체 | |
WO2023040780A1 (zh) |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01370000B (zh) |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多载波实现方法和装置 | |
JP2004274769A (ja) | 通信用変調スキームの使用方法、オフセットチャープ変調送受信装置、通信用オフセットチャープ変調を使用する方法、及び通信用変調スキームの生成システム | |
Yang et al. | Subcarrier multiplexing OFDM-based radar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 |
CN113169947B (zh) | 使用离散频谱的传输 | |
WO2023040779A1 (zh) | 信号发送方法、信号接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01729466B (zh) | 对有尖峰干扰的空白频谱进行检测和使用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1282320A (zh) | 一种基于ofdm技术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带宽扩展方法 | |
CN101282319B (zh) | 一种基于ofdm技术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带宽扩展方法 | |
Kurov et al. | Multistage Decimator Design for the Low-PHY PRACH Receiver | |
JP5680734B1 (ja) | 帯域分散伝送システム、帯域分散伝送方法、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