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26797A -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26797A
CN115826797A CN202211437234.3A CN202211437234A CN115826797A CN 115826797 A CN115826797 A CN 115826797A CN 202211437234 A CN202211437234 A CN 202211437234A CN 115826797 A CN115826797 A CN 1158267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bridge
touch electrode
extension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72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维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3723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267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26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267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个走线;其中,触控电极包括主体部;多个走线位于多个触控电极的外围,且至少部分走线包含第一架桥部,至少部分触控电极还包括与主体部相连的延伸部;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延伸部沿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和/或,至少部分走线还包括虚拟部,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虚拟部位于不同的走线上,且沿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通过上述设计方式,本申请能够降低触控面板被静电击伤的概率。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是手机、平板等显示装置的重要模组器件。在触控面板的制程或使用过程中,由于静电的存在,不同物质之间会进行放电,对触控面板造成损伤,进而影响触控面板的触控良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以降低触控面板被静电击伤的概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主体部;
多个走线,位于多个触控电极的外围,且至少部分走线包含第一架桥部,至少部分触控电极还包括与主体部相连的延伸部;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延伸部沿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和/或,至少部分走线还包括虚拟部,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虚拟部位于不同的走线上,且沿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
可选的,多个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的主体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触控电极的主体部包含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端部;至少部分第一端部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延伸部;
可选的,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的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一端部之间的延伸部的个数为一个;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的每个第一端部设置有一个延伸部;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的两个延伸部分别位于其主体部的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
可选的,多个触控电极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排列;
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交叉绝缘设置;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延伸部和/或虚拟部的放电起始电压小于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交叉位置处的放电起始电压;
可选的,第二触控电极的主体部包含第二架桥部,位于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交叉位置处;
可选的,与延伸部对应的第一架桥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架桥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
可选的,延伸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与其对应的第一架桥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
可选的,延伸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触控电极的主体部与第二架桥部交叉位置处的部分沿第二方向的最小尺寸;
可选的,第二架桥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触控电极的主体部与第二架桥部交叉位置处的部分沿第二方向的最小尺寸;
可选的,第一架桥部的阻抗大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的阻抗;延伸部的阻抗大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的阻抗;
可选的,第一架桥部所在的走线的阻抗小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的阻抗;
可选的,第一架桥部与第二架桥部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为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中的一者和另一者。
可选的,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块,第二触控电极块与第二架桥部沿第二方向交替排列且依次连接;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块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为透光导电材料,第一架桥部为金属材料。
可选的,多个走线包括多个第一类型走线,第一类型走线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延长部;
其中,第一连接部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端部电连接;至少部分第一类型走线的第一延长部上设置有与第一延长部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一架桥部,
同一第一类型走线中,第一架桥部对应的延伸部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不同;
可选的,同一第一类型走线中第一架桥部对应的延伸部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相邻设置。
可选的,多个第一架桥部与一个延伸部对应;和/或,多个第一架桥部与一个虚拟部对应;
可选的,对应同一延伸部的多个第一架桥部沿第二方向排列。
可选的,多个走线包括多个第二类型走线,第二类型走线设置有第一架桥部和/或虚拟部,至少部分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虚拟部位于不同的第二类型走线上,且沿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和/或,至少部分第二类型走线的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延伸部沿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
可选的,第二类型走线包括接地线、屏蔽线和电性浮空线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第一架桥部的材料的导电率大于延伸部和/或虚拟部的材料的导电率;
可选的,至少部分第一架桥部上的电压值与对应的延伸部所在的触控电极上的电压值不同;
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与虚拟部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控面板。
区别于现有技术情况,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面板中包含多个触控电极以及位于多个触控电极外围的多个走线,且至少部分走线包含第一架桥部,至少部分触控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延伸部;其中,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延伸部沿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和/或,至少部分走线还包括虚拟部,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虚拟部位于不同的走线上,且沿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第一架桥部与对应位置处的延伸部和/或虚拟部之间会形成耦合放电,耦合放电的放电起始电压较小,以有效降低进入触控电极中静电的量,以降低触控电极被静电击穿的概率。进一步,由于第一架桥部位于多个触控电极的外围,当第一架桥部发生静电击穿时,其不会影响到触控电极,从而保证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能正常实现,保证触控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触控面板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触控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或图2中第二架桥部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触控面板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1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和多个走线12。
具体地,多个触控电极10包含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0和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02;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102分别为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中的一者和另一者。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0沿第二方向Y并排设置,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02沿第一方向X并排设置,且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叉设置。可选地,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以为行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为列方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以为列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为行方向。且触控电极10包括主体部106,可选的,任一第一触控电极100和任一第二触控电极102均包含主体部106。
多个走线12位于多个触控电极10的外围,且至少部分走线12包含第一架桥部124,至少部分触控电极10(例如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100和/或第二触控电极102)还包括与主体部106相连的延伸部108;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沿触控面板1的厚度方向(未标示,即垂直于纸面方向)层叠绝缘设置,以形成静电释放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06可以认为是现有技术中触控电极10的一部分,延伸部108可以认为是在现有技术中触控电极10上额外引入的。第一架桥部124可相当于走线12主体上设置的微小分支。和/或,至少部分走线12还包括虚拟部128,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虚拟部128位于不同的走线12上,且沿触控面板1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以形成静电释放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第一架桥部124虽然覆盖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但是在厚度方向上(即垂直于纸面方向上)图1中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位置处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在上述设计方式中,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位置处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之间会形成耦合放电,耦合放电的放电起始电压较小,远小于相关技术中将位于同层设置的走线和触控电极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放电尖端的尖端放电模式对应的放电起始电压,以有效降低进入触控电极10中静电的量,以降低触控电极10被静电击穿的概率。进一步,由于第一架桥部124位于多个触控电极10的外围,当第一架桥部124发生静电击穿时,其不会影响到触控电极10,从而保证触控面板1的触控功能能正常实现,保证触控良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多个触控电极10包含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0,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0的主体部106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触控电极100的主体部106包含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端部1060;至少部分第一端部1060设置有延伸部108。
可选的,至少部分第一端部1060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延伸部108。相比于将延伸部108设置于第一端部1060沿第一方向X远离另一第一端部的一侧的方式,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延伸部108的引入不会增大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00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进而有利于降低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
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0的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一端部1060之间的延伸部108的个数为一个;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延伸部108的引入不会使得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的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0之间的间距较大,以保证触控精度。
另一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的每个第一端部1060设置有至少一个延伸部108。该设计方式可以提高静电释放效率,降低触控电极10被静电击穿的概率。
又一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的两个延伸部108分别位于其主体部106的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侧。例如,图1中同一第一触控电极100中位于左侧的延伸部108是位于其主体部106的上侧,而位于右侧的延伸部108是位于主体部106的下侧,两个延伸部108位于主体部106的对角位置,可提高静电释放效果,避免第一触控电极100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存在静电累积的情况发生。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工艺制备难度,且有利于布线。
又一可选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0中位于同侧(例如左侧或右侧)的多个延伸部108均位于相应的主体部106沿第二方向Y上的同一侧;即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0位于同侧的延伸部108与对应的主体部106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例如,图1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0位于左侧的所有延伸部108均是位于对应的主体部106的上侧;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0位于右侧的延伸部108均是位于对应的主体部106的下侧。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新引入的延伸部108不会使得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的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00之间的间距较大,以保证触控精度。
又一可选地,如图1中所示,第一端部1060和与该第一端部1060连接的延伸部108在第一方向X上的外侧面齐平。例如,如图1中右边一个第一端部1060所示,第一端部1060和与其连接的延伸部108在第一方向X上的右侧面齐平。该设计方式在降低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
请继续参阅图1,多个触控电极10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02,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02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一触控电极100与第二触控电极102交叉绝缘设置;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的放电起始电压小于第一触控电极100与第二触控电极102交叉位置处的放电起始电压。当静电量积累到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之间的电压达到其放电起始电压时,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之间将释放静电。一般而言,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102的交叉处是触控电极10中比较薄弱的位置,静电容易在此处进行耦合放电,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102的交叉处存在被静电击穿的可能性。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形成的静电释放结构与第一触控电极100与第二触控电极102交叉位置处的结构图形相近或相似,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尺寸较小,静电优先会在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的位置进行释放。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引入了第一架桥部124,且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8的放电起始电压小于第一触控电极100与第二触控电极102交叉位置处的放电起始电压,此时静电优先会在第一架桥部124位置进行释放,以降低进入触控电极10的静电量,降低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102交叉处静电击穿的概率。
请继续参阅图1,第二触控电极102的主体部106包含第二架桥部104,该第二架桥部104位于第一触控电极100与第二触控电极102交叉位置处。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的主体部106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且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块1000,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块1000之间通过本体部1002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102的主体部106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且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之间通过第二架桥部104电连接,即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与第二架桥部104沿第二方向Y交替排列且依次连接。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100与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即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本体部100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1000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和第二架桥部104异层设置,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和第二架桥部104之间通过导电孔(即图1中黑色实心点)电连接。上述第二触控电极102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工艺易于制备形成。
可选的,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一侧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触控电极100与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相当于可通过对同一导电层(例如第一导电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得到。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架桥部104异层设置,例如第一触控电极100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二架桥部104位于第二导电层。
可选地,第一架桥部124的阻抗大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104的阻抗;可选地,延伸部108的阻抗大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104的阻抗。可选的,第一架桥部124所在的走线12的阻抗小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104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102的阻抗,以使静电优先在走线上产生并聚集,进而可以使得静电优先从延伸部108和第一架桥部124对应的位置释放,降低对触控电极10的影响,且当放电电流过大时,优先烧断第一架桥部124,以避免走线的有效主体和触控电极等烧断。可选地,第一架桥部124的阻抗大于延伸部108的阻抗,以在静电释放时,若静电释放产生的放电电流过大,第一架桥部124阻抗大,产生热量多,优先烧断第一架桥部124,而不会烧断延伸部108,以降低对触控电极的影响。可选的,第一架桥部124所在的走线12的阻抗小于或等于第一触控电极100的阻抗,以降低触控电极100上的静电电荷的聚集。
可选地,第一架桥部124在触控面板(或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104在触控面板(或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以使第一架桥部124的阻抗大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104的阻抗。可选地,延伸部108在触控面板(或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104在触控面板(或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以使延伸部108的阻抗大于或等于第二架桥部104的阻抗。
可选地,与延伸部108对应的第一架桥部124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d1小于第二架桥部104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d2。即在该设计方式中,第一架桥部124的宽度小于第二架桥部104的宽度,以使得静电优先从第一架桥部124位置释放,降低第二架桥部104被静电击穿的概率。
和/或,延伸部108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d3大于与其对应的第一架桥部124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d1。即在该设计方式中,第一架桥部124的宽度大于对应的延伸部1060的宽度,当静电在第一架桥部124和延伸部108位置处发生静电击穿时,优先在宽度较小的第一架桥部124位置发生静电击穿,以降低对触控电极10的影响。
和/或,延伸部108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d3小于第一触控电极100的主体部106与第二架桥部104交叉位置处的部分沿第二方向Y的最小尺寸d4。即延伸部108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d3小于第一触控电极100的本体部1002沿第二方向Y的最小尺寸d4。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静电优先从延伸部108位置导出,降低本体部1002被静电击穿的概率。
和/或,第二架桥部104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d2小于第一触控电极100的主体部106与第二架桥部104交叉位置处的部分沿第二方向Y的最小尺寸d4;即第二架桥部104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d2小于本体部1002沿第二方向Y的最小尺寸d4。为避免与第一触控电极100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块1020异层设置的第二架桥部104尺寸较小,容易被静电损伤,故设置第一架桥部124,以及延伸部108和/或虚拟部120等静电释放结构,以保护第二架桥部104免受静电损伤。
此外,请继续参阅图1,多个第一架桥部124与一个延伸部108对应。该设计方式可以提高静电释放效率。且可选地,对应同一延伸部108的多个第一架桥部124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列。该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且工艺易于制备形成。另外,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的材质不同。例如,延伸部108的材质为氧化铟锡ITO等;第一架桥部124的材质为钼Mo、钛Ti、铝Al、铜Cu、纳米银Ag中至少一种。上述材质不同的导线相邻设置的方式,有利于静电在此处进行放电,提高静电放电效率,以降低进入第二架桥部104的静电量。可选地,第一架桥部124的材料的导电率大于延伸部108的材料的导电率。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静电优先在第一架桥部124位置进行释放。第一架桥部124与其所在走线12的主体的材料可相同。走线12的主体上可设置第一架桥部124和/或虚拟部128。
另一可选地,第一架桥部124与第二架桥部104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和/或,第一触控电极100与虚拟部128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工艺制备难度。
较佳地,第一触控电极100为透光导电材料,第一架桥部124为金属材料。上述第一触控电极100的设计方式可以提高第一触控电极100所在区域的透光率,上述第一架桥部124的设计方式可以提高第一架桥部124的静电释放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1,至少部分第一架桥部124上的电压值与对应的延伸部108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100上的电压值不同。例如,第二类型走线上的第一架桥部124的电压值可以为0V等,第一触控电极100的电压值(即第一触控电极10正常工作的电压值)可以为5V等。由于不同触控电极与邦定区14的距离不同,以及制作工艺的偏差等,导致不同触控电极与邦定区14连接的走线长度不同,不同触控电极的尺寸可能不同,进而导致由邦定区14传输至不同触控电极上的电压可能不同,不同触控电极对应的第一架桥部124和延伸部108的电压可能不同。由于电压差的存在,可以使得静电优选在此处进行放电,提高静电放电效率,降低进入第二架桥部104的静电量。
另外,如图1中所示,延伸部108位于第一触控电极100上,第二触控电极102上并未设置延伸部108,以为其他走线提供避让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102上也可设置有延伸部108,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1,多个走线12包括多个第一类型走线120,该第一类型走线120可以称之为触控走线。在第一类型走线12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类型走线120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00和第一延长部1202。可选地,第一连接部1200和第一延长部1202与第一架桥部124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第一延长部1202位于第一连接部1200靠近邦定区14的一侧。远离邦定区14的第一触控电极100连接的第一类型走线120可位于靠近邦定区14的第一触控电极100连接的第一类型走线120的外侧。可选的,多条第一类型走线120可位于第一触控电极100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可选的,多条第一类型走线120可位于第一触控电极100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侧,以使触控面板沿第一方向X两侧的边框宽度相同或相近。其中,第一连接部1200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00的第一端部1060电连接。例如,第一类型走线120与第一端部1060异层设置,第一连接部1200和第一端部1060之间通过导电孔(即图1中黑色实心点)电连接。至少部分第一类型走线120的第一延长部1202上设置有与第一延长部1202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一架桥部124,第一架桥部124层叠设置于另一第一触控电极100的第一端部1060一侧,即同一第一类型走线120中,第一架桥部124对应的延伸部108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一连接部1200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00不同。
一般而言,第一延长部1202在触控面板(或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触控电极100外侧,上述第一架桥部124与第一延长部1202相互交叉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得第一架桥部124能够层叠设置于另一第一触控电极100的第一端部1060一侧;且本申请对第一架桥部124与第一延长部1202之间的夹角不作限定。总之,该设计方式可以在与第一触控电极100原本有电连接关系的触控走线(即第一类型走线120)的基础上,引入第一架桥部124,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100上的静电能够快速通过触控走线上的第一架桥部124释放掉,且由于释放位置是与当前触控走线无电连接关系的第一触控电极100的上方,故即使第一架桥部124位置处被静电击穿,其也不会影响到触控功能的正常实现。
可选地,同一第一类型走线120中第一架桥部124对应的延伸部108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一连接部1200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00相邻设置。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第一架桥部124的引入对原先触控走线布局的影响,且有利于静电释放。
请继续参阅图1,多个走线12还包括多个第二类型走线122,该第二类型走线122包括接地线、屏蔽线和电性浮空线中至少一种。可选的,至少部分第二类型走线122设置有第一架桥部124和/或虚拟部128。其中,至少部分第二类型走线122的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延伸部108沿触控面板1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100上的静电能够通过第一架桥部124传导至周围的第二类型走线122,以进一步提高静电释放效率。
可选的,第二类型走线122上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一架桥部124可分别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0的同侧的第一端部1060上的延伸部108对应,形成静电释放结构,以充分利用第二类型走线122进行静电释放,降低第一类型走线120被静电损伤的风险。
此外,至少部分第一架桥部124与对应的虚拟部128位于不同的第二类型走线122上,且沿触控面板1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以形成静电释放结构。上述设计方式可以使得相邻两个第二类型走线122之间静电释放的效率提升,以降低触控电极10(尤其是第二架桥部104)被静电击穿的概率。
例如,如图1中上侧两个第二类型走线122,相邻两个第二类型走线122中的一者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走线部1220和虚拟部128,且虚拟部128与第一走线部1220电连接,例如,虚拟部128和第一走线部1220可通过导电孔(即图1中黑色实心点)电连接;相邻两个第二类型走线122中的另一者包括电连接的第二走线部1222和第一架桥部124,可选的,第一走线部1220、第二走线部1222和第一架桥部124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上述相邻两个第二类型走线122中虚拟部128和第一架桥部124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且工艺易于形成。
此外,如图1或图2所示,触控面板1包含邦定区14,上述多个走线12的一端会延伸至该邦定区14中。邦定区14可与芯片和/或柔性电路板邦定连接。上述相邻两个第二类型走线122之间所设计的第一架桥部124的位置可以位于与邦定区14相邻的空白区(如图2所示),或者,可以位于与邦定区14相对设置的空白区(如图1中所示)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白区是指一些原本不会设计线路的区域。
可选地,如图1或图2所示,多个第一架桥部124与一个虚拟部128对应。该设计方式可以提高静电释放效率。
另一可选地,上述虚拟部128的材质与第一架桥部124的材质不同。例如,虚拟部128的材质为氧化铟锡ITO等;第一架桥部124的材质为钼Mo、钛Ti、铝Al、铜Cu、纳米银中至少一种。上述材质不同的导线相邻设置的方式,有利于静电在此处进行放电,提高静电放电效率,以降低进入第二架桥部104的静电量。可选地,第一架桥部124的材料的导电率大于虚拟部128的材料的导电率。
进一步,第一架桥部124的材料的导电率大于虚拟部128的材料的导电率。该设计方式可以有利于静电优先在第一架桥部124位置进行释放。请继续参阅图1,上述所提及的虚拟部128以及触控电极10中除了第二架桥部104以外的部分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二架桥部104以及走线12中除了虚拟部128以外的部分(包含第一架桥部124)位于第二导电层,且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层叠设置,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工艺制备难度。
可选的,同一第一触控电极100上设置的两个延伸部108中的一个延伸部108与第一类型走线120上设置的第一架桥部124对应,形成静电释放结构,另一个延伸部108与第二类型走线122上设置的第一架桥部124对应,形成静电释放结构,以便于布线。
可选的,远离邦定区14的多个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100的第一侧的延伸部108与第一类型走线120上设置的第一架桥部124对应,形成静电释放结构,第二侧的延伸部108与同一第二类型走线122上设置的第一架桥部124对应,形成静电释放结构;靠近邦定区14的多个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100的第二侧的延伸部108与第一类型走线120上设置的第一架桥部124对应,形成静电释放结构,第一侧的延伸部108与同一第二类型走线122上设置的第一架桥部124对应,形成静电释放结构。第一侧与第二侧可沿第一方向X相对。该设计方式可便于布线,并使触控面板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侧的边框宽度均衡。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一架桥部124可以为直条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图1或图2中第一架桥部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在第一架桥部124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架桥部12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1240、窄部1242和第二部1244,窄部1242的平均宽度小于第一部1240以及第二部1244的平均宽度,例如,第一架桥部124的形状可以为哑铃型等。第一架桥部124可经第一部1240连接于对应的走线12主体上。可选的,第二部1244在触控面板(或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延伸部或虚拟部内,窄部1242和第一部1240在触控面板(或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延伸部或虚拟部外。由于窄部1242比较窄,静电释放时会产生放电电流,窄部1242优先烧断,降低第一架桥部124烧断时对触控电极的影响。
最后,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提及的触控面板。可选的,触控面板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区。该触控显示装置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主体部;
多个走线,位于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的外围,且至少部分所述走线包含第一架桥部,至少部分所述触控电极还包括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延伸部;所述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所述延伸部沿所述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和/或,至少部分所述走线还包括虚拟部,所述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所述虚拟部位于不同的所述走线上,且沿所述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的主体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主体部包含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端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端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延伸部;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一端部之间的所述延伸部的个数为一个;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每个所述第一端部设置有一个所述延伸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位于其所述主体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绝缘设置;所述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所述延伸部和/或所述虚拟部的放电起始电压小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位置处的放电起始电压;
优选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主体部包含第二架桥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位置处;
优选的,与所述延伸部对应的所述第一架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架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
优选的,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架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优选的,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架桥部交叉位置处的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最小尺寸;
优选的,所述第二架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架桥部交叉位置处的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最小尺寸;
优选的,所述第一架桥部的阻抗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架桥部的阻抗;所述延伸部的阻抗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架桥部的阻抗;
优选的,所述第一架桥部所在的所述走线的阻抗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架桥部所在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阻抗;
优选的,所述第一架桥部与所述第二架桥部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分别为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中的一者和另一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块,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与所述第二架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排列且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透光导电材料,所述第一架桥部为金属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走线包括多个第一类型走线,所述第一类型走线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延长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端部电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类型走线的所述第一延长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延长部相互交叉连接的所述第一架桥部,
同一所述第一类型走线中,所述第一架桥部对应的所述延伸部所在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不同;
优选地,同一所述第一类型走线中所述第一架桥部对应的延伸部所在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相邻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架桥部与一个所述延伸部对应;和/或,多个所述第一架桥部与一个所述虚拟部对应;
优选的,对应同一所述延伸部的多个所述第一架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走线包括多个第二类型走线,所述第二类型走线设置有第一架桥部和/或所述虚拟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所述虚拟部位于不同的所述第二类型走线上,且沿所述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和/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类型走线的所述第一架桥部与对应的所述延伸部沿所述触控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绝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类型走线包括接地线、屏蔽线和电性浮空线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架桥部的材料的导电率大于所述延伸部和/或所述虚拟部的材料的导电率;
优选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架桥部上的电压值与对应的所述延伸部所在的所述触控电极上的电压值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虚拟部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10.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触控面板。
CN202211437234.3A 2022-11-15 2022-11-15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8267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7234.3A CN115826797A (zh) 2022-11-15 2022-11-15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7234.3A CN115826797A (zh) 2022-11-15 2022-11-15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26797A true CN115826797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28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7234.3A Pending CN115826797A (zh) 2022-11-15 2022-11-15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267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3436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EP3229111B1 (en) Touch substrat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2674842B1 (en) Touch screen panel
US9832861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50085205A1 (en) Touch panel
CN101566750A (zh) 带触摸屏的显示装置
KR101814656B1 (ko) 전기 장치 및 그에 따른 단일 층 상호 정전용량 터치 스크린
TWI507940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面板
CN103677406B (zh)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面板
CN103092414A (zh) 一种外挂式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0456942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0007810B (zh) 一种触摸屏、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4267855A (zh) 一种可实现静电防护的触控面板
CN107977121B (zh) 触摸感测装置
CN103926736A (zh) 一种彩膜基板以及触摸屏显示装置
CN115826797A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386757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354320A (zh) 触摸屏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16748707U (zh) 一种触摸屏
CN215068192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US20130328806A1 (en) Touch panel
CN215068191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CN215117488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CN219085403U (zh) 一种感应板及电容触摸屏
TWI488081B (zh) 靜電防護結構、靜電防護結構之製作方法及其觸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