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26782A -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26782A
CN115826782A CN202211326692.XA CN202211326692A CN115826782A CN 115826782 A CN115826782 A CN 115826782A CN 202211326692 A CN202211326692 A CN 202211326692A CN 115826782 A CN115826782 A CN 115826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current
point
breakpoint
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266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协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266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2678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8642 priority patent/WO202408734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826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267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获取步骤:接收用于跟踪当前轨迹群的当前触控信号,并根据当前触控信号获取多个当前触控点;判断步骤:判断当前轨迹群中的各当前轨迹是否都有匹配的当前触控点;补偿步骤,确定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根据本轮划分群中至少一条存在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断点轨迹匹配的补偿点;更新步骤,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匹配的当前轨迹。本申请通过判断步骤确定存在断点轨迹时,通过该断点轨迹所在的本轮划分群内的其它当前轨迹,确定断点轨迹的补偿点,从而使断点轨迹在满足更新条件时能够通过补偿点进行更新,防止意外断点情形发生。

Description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设备,例如交互显示大屏通常具有多轨迹绘制功能,在进行多轨迹绘制时,电子设备会周期性地获取当前触控点,并将触控点转化为轨迹点,然后将这些轨迹点分别与历史轨迹进行匹配,将匹配的历史轨迹与轨迹点进行连线,从而实现对各个轨迹进行更新;但在绘制过程中,会出现触控点相近的情形,使得电子设备会将距离较近的两个以上的触控点转化为一个轨迹点的情形,从而导致个别历史轨迹无法匹配到轨迹点,从而导致轨迹断点的情形发生。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将当前轨迹按照预设条件进行划分,在本轮划分群内的当前轨迹出现断点轨迹时,通过本轮划分群内的其它的当前轨迹及与之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断点轨迹的补偿点,从而解决意外断点的情形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包括:
获取步骤:接收用于跟踪当前轨迹群的当前触控信号,并根据所述当前触控信号获取多个当前触控点;其中,所述当前轨迹群包括有至少两条当前轨迹;
判断步骤:判断当前轨迹群中的各所述当前轨迹是否都有匹配的当前触控点,若否,确定没有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为断点轨迹,执行补偿步骤;若是,将各所述当前触控点作为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补偿步骤,确定所述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根据所述本轮划分群中至少一条存在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所述断点轨迹匹配的补偿点,并将所述补偿点作为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其中,所述轨迹向量为其所在的当前轨迹的最后两个轨迹点形成的向量;所述当前轨迹群中的多条当前轨迹至少形成一个本轮划分群,同一本轮划分群中的各轨迹向量形成关联链,关联链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内,同时两个轨迹向量差位于第二预设区域内;
更新步骤,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返回获取步骤。
可选地,所述补偿步骤中,当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中,存在多条与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时,补偿点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匹配的各所述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的分别形成计算向量;
求取各所述计算向量的平均值作为跟踪向量;
以所述跟踪向量的起始点设为所述断点轨迹的当前的最后轨迹点,所述跟踪向量的终点为该断点轨迹的补偿点。
可选地,所述本轮划分群的划分方法包括:
从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其中两个所述轨迹向量,将二者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之后逐一选择其他轨迹向量,并判断其是否能够与所述本轮划分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如是,将其加入所述本轮划分群;如否,其作为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
可选地,所述本轮划分群的划分方法包括:
将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排除得到本轮初步群,在所述本轮初步群内,在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两个所述轨迹向量,将二者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在所述本轮初步群内,逐一选择其他轨迹向量,并判断其是否能够与所述本轮划分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如是,将其加入所述本轮划分群;如否,其作为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
确定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所在的上一轮划分群,并将所述上一轮划分群与本轮划分群进行对比,确定与所述上一轮划分群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将所述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加入该本轮划分群;
其中,所述上一轮划分群为上一轮的本轮划分群。
可选地,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满足下述条件时,认为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内:
两个最后轨迹点的x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且y 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
可选地,两个轨迹向量差同时满足下述条件时,认为二者位于第二预设区域内:
两条轨迹向量的向量差的x分量的模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y分量的模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值。
可选地,在所述补偿步骤之前,还包括:
结束轨迹判断步骤:判断每条断点轨迹的最后预设数量的轨迹点是否均为补偿点,若存在,则将均为补偿点的断点轨迹作为结束轨迹,则对其他断点轨迹执行补偿步骤;若都不存在,则直接执行补偿步骤;
所述更新步骤包括:
去除所述结束轨迹,之后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并显示当前轨迹的跟踪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并返回获取步骤。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多轨迹断点处理系统,用于执行前述的断点追踪方法,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用于跟踪当前轨迹群的当前触控信号,并根据所述当前触控信号获取多个当前触控点;其中,所述当前轨迹群包括有至少两条当前轨迹;
判断模块:判断当前轨迹群中的各所述当前轨迹是否都有匹配的当前触控点,若否,确定没有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为断点轨迹;若是,将各所述当前触控点作为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补偿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根据所述本轮划分群中至少一条存在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所述断点轨迹匹配的补偿点,并将所述当前追踪点作为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更新模块:用于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
其中,所述获取模块、所述补偿模块和所述更新模块分别与所述判断模块连接。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交互式显示大屏,包括前述的多轨迹的断点处理系统。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程序,所述可执行程序运行时执行前述的断点追踪方法。
【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判断步骤确定存在断点轨迹时,通过该断点轨迹所在的本轮划分群内的其它当前轨迹及与该当前轨迹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断点轨迹的补偿点,从而使得断点轨迹在满足更新条件时能够通过补偿点进行更新,防止意外断点的情形发生。
本申请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一种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两个当前轨迹之间的Δ和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41
的示意图;
图3为两个轨迹向量之间满足预设条件的示意图;
图4为推算得到断点轨迹的补偿点的示意图一;
图5为推算得到断点轨迹的补偿点的示意图二;
图6为第一预设区域和第二预设区域为矩形的示意图;
图7为一种本轮划分群的示意图;
图8为断点轨迹存在两个补偿点的示意图;
图9为本轮划分群的示意图;
图10为连点轨迹更新显示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预设区域;2、第二预设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申请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申请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涉及一种本身确定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技术本身确定各种允许的、合理的顺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参见图1-图10,本申请涉及一种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应用于具有触控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交互显示大屏、电子白板等,该电子设备能够进行多点触控记录多轨迹的能力,例如,用户的五根手指同时在交互显示大屏上划线,交互显示大屏上就能够同时记录五个当前轨迹,且每个当前轨迹对应一根手指的划线轨迹,参见图1,该断点追踪方法包括:
S100、获取步骤:接收用于跟踪当前轨迹群的当前触控信号,并根据当前触控信号获取多个当前触控点;其中,当前轨迹群包括有至少两条当前轨迹;
S200、判断步骤:判断当前轨迹群中的各当前轨迹是否都有匹配的当前触控点,若否,确定没有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为断点轨迹,执行补偿步骤;若是,将各当前触控点作为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执行更新步骤;
S500、补偿步骤,确定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根据本轮划分群中至少一条存在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断点轨迹匹配的补偿点,并将补偿点作为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其中,轨迹向量为其所在的当前轨迹的最后两个轨迹点形成的向量;当前轨迹群中的多条当前轨迹至少形成一个本轮划分群,同一本轮划分群中的各轨迹向量形成关联链,关联链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预设条件包括: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1 内,同时两个轨迹向量差位于第二预设区域2内;
S600、更新步骤,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返回获取步骤。
在本申请中,电子设备内有坐标轴,每个当前触控点以及当前轨迹中的每个轨迹点均在该坐标轴上具有相应的坐标。此外,为方便对本申请的理解,在图2、图4、图5、图7-图9中将轨迹点和当前触控点以黑色的圆点的形式进行表示,并不代表在实际应用这轨迹点和当前触控点为黑色的圆点。
在步骤S100中,电子设备周期性地扫描其上的触控信号,并将触控信号转化为触控点,以一个当前轨迹为例,将这些触控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连线便可得到当前轨迹;而在多个当前轨迹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每个扫描周期都能获取多个触控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多个当前触控点。
步骤S200中,电子设备上存在多条当前轨迹和多个当前触控点,当前触控点的数量与当前轨迹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可通过现有的多轨迹绘制方法,将多个当前轨迹与多个当前触控点进行匹配,例如,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匹配,第一方面:计算当前触控点与各个当前轨迹的最后一个轨迹点之间的距离,若距离越小,则说明匹配度越高;第二方面计算当前轨迹点与各个当前轨迹的走向之间的偏差角度,角度越小则说明匹配度越高;其中,当前轨迹的走向为当前轨迹的最后两个轨迹点的连线方向(由倒数第二个轨迹点指向最后一个轨迹点的方向)。因而可以将一个当前触控点与一个当前轨迹进行匹配;通常情况下,每个当前轨迹均能够匹配到一个当前触控点,但在一些诸如本申请背景技术所言的原因下,某些当前轨迹不能匹配到当前触控点,为方便描述,将这类没有匹配到当前触控点的当前轨迹称为断点轨迹,能够匹配到当前触控点的当前轨迹称为连点轨迹。因而,在步骤S200中,判断当前轨迹均中是否存在断点轨迹,如果存在断点轨迹执行步骤S500,如不存在断点轨迹则执行步骤S600。
参见图2和图3,在执行步骤S500之前,存在步骤S300,本轮划分群步骤,即根据每个当前轨迹的轨迹向量,将所有的轨迹进行划分,使得走向相近的当前轨迹位于同一个本轮划分群内。具体的,轨迹向量为当前轨迹的最后两个轨迹点确定,以其中一个当前轨迹为例,该当前轨迹的最后一个轨迹点(尾轨迹点)的坐标为(x1,y1),当前轨迹的倒数第二个轨迹点(前轨迹点)的坐标为(x2,y2),那么该当前轨迹的轨迹向量为(x1-x2,y1-y2);“走向相近”是指两个当前轨迹之间满足预设条件,预设条件包括第一分条件和第二分条件,其中第一分条件为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1内,第二分条件为两个轨迹向量差位于第二预设区域2内。举例而言,例如,两个当前轨迹分别为第一轨迹L1和第二轨迹L2,其中,第一轨迹的尾轨迹点的坐标为A1(x1,y1)、前轨迹点坐标为B1(x2,y2),第二轨迹的尾轨迹点的坐标为A2(x3,y3)、前轨迹点坐标为B2(x4,y4),两个尾轨迹点之间的差为Δ(x3-x1,y3-y1),若Δ位于第一预设区域1内,则说明这两个当前轨迹满足第一分条件,反之则不满足第一分条件,第一预设区域1可以为矩形区域、也可以为圆形区域或椭圆形区域,第一预设区域1 的中心点位于坐标轴的原点处;第一轨迹的轨迹向量为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76
第二轨迹的轨迹向量为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77
两个当前轨迹的轨迹向量差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73
为 (x3-x4-x1+x2,y3-y4-y1+y2),将该向量差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74
的起始点设为原点,第二预设区域2的中心点也为原点,若向量差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75
的终点位于第二预设区域2内,则认为这两个当前轨迹满足第二分条件,反之则不满足第二分条件,第二预设面积与其可以为矩形区域、圆形区域或椭圆形区域。两个当前轨迹满足预设条件是指,两个当前轨迹之间同时满足第一分条件和第二分条件。
依次,可以将任意两个当前轨迹按照前述方式进行判断,对满足预设条件的两条当前轨迹之间形成关联链,因此可将通过关联链形成连接的所有的当前轨迹划分至同一个本轮划分群内,从而得到至少一个本轮划分群;当然,在实际应用时,也有可能任意两个当前轨迹之间均不会形成关联链。例如,如图4 所示,存在六条当前轨迹分别为L1、L2、L3、L4、L5和L6,其中,L1与 L2形成关联链,L2同时还与L3形成关联链,L4只与L5形成关联链,L6不与任何一条当前轨迹形成关联链,因而L1、L2、L3形成一个本轮划分群Q1, L4、L5形成一个本轮划分群Q2,L6为单独的当前轨迹,不在任何一个本轮划分群内。
在步骤S500中,在存在断点轨迹时,确定断点轨迹所在的本轮划分群,根据本轮划分群内的至少一个连点轨迹确定断点轨迹的补偿点,具体根据该连点轨迹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断点轨迹的补偿点。还以图4所示的实施例,若L4 为断点轨迹,确定L4所在本轮划分群为Q2,则可根据本轮划分群Q2内的连点轨迹确定L4的补偿点,本轮划分群Q2内的连点轨迹为L5,L5的当前触控点为C5,因而可计算出L5的计算向量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81
例如L5原本的尾轨迹点的坐标为 A5(x5,y5),其当前触控点的坐标为C5(x6,y6),因而可得到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82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83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84
的起始点移动至L4的尾轨迹点,此时,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085
的终点即为L4的补偿点,因而可确定断点轨迹匹配的补偿点C4
可见,本申请中,通过步骤S300,将走向相近的当前轨迹设置到同一个本轮划分群内,若本轮划分群内出现断点轨迹和连点轨迹时,可通过步骤 S500,通过本轮划分群内的连点轨迹推算出本轮划分群内的断点轨迹的补偿点。此外,若断点轨迹不属于任何一个本轮划分群,则并不能通过本申请的断点追踪方法来推算出其补偿点,也就是说,对于本轮划分群内全是断点轨迹,以及断点轨迹不在任何一个本轮划分群内的情况,不是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只是要解决对于本轮划分群内同时出现断点轨迹和连点轨迹时,如何确定断点轨迹的补偿点的问题。
此外,步骤S300可以选择性地进行,也可以每获得一次当前触控点就进行一次。具体地,步骤S300选择性进行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步骤S200 之后,在出现断点轨迹时,则进行步骤S300,对当前轨迹进行划分,从而方便在步骤S500匹配断点轨迹的补偿点,若步骤S200中,若没有断点轨迹,则无需进行步骤S300,因而可以为判断断点轨迹是否存在为执行步骤S300 的触发条件,若存在断点轨迹,则执行步骤S300,若不存在断点轨迹,则执行步骤S600。
在每获得一次当前触控点就进行一次步骤S300的实施例中,在将每个当前触控点与当前轨迹进行匹配后,当前触控点就变为当前轨迹的尾轨迹点,当前轨迹的原尾轨迹点就变成当前轨迹的前轨迹点,因而此时便可对匹配当前触控点的当前轨迹进行划分,可见,随着当前触控点转变为当前轨迹的尾轨迹点,就需要对当前轨迹重新进行划分,使得本轮划分群随着当前轨迹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步骤S300可以位于步骤S100之前,也即可以先对当前轨迹进行划分,然后再进行步骤S100,当然步骤S300也可以与步骤S100同步进行,也可以与步骤S200同步进行,只需确保步骤S300 在步骤S500(如步骤S500存在)之前即可。
此外,在步骤S500中,还将补偿点作为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也就是说,在推算出断点轨迹的补偿点后,该补偿点即为断点轨迹的尾轨迹点,而断点轨迹的原尾轨迹点则作为该断点轨迹的前轨迹点,使得每个当前轨迹均获得新的尾轨迹点(连点轨迹即为其当前触控点)和新的前轨迹点(即当前轨迹的原本的尾轨迹点),从而使得每个当前轨迹均能够获得对应的最后轨迹点。
在步骤S600中,对于连点轨迹而言,由于其具有相匹配的当前触控点,则将该当前触控点作为其尾轨迹点,并与其原本的尾轨迹点连线,使得连点轨迹得以更新(随着当前触控信号的更新而变化)。而对于断点轨迹而言,在一种实施例中,补偿点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显示,并将该补偿点与断点轨迹的原尾轨迹点连线,使得断点轨迹得以实时更新;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不显示补偿点,只是记录补偿点的坐标,因而断点轨迹也不与补偿点进行连线。
本申请通过对当前轨迹进行划分的方式,使得走向相近的当前轨迹位于同一个本轮划分群内,因而在本轮划分群内出现断点轨迹时,可通过该本轮划分群内的连点轨迹的当前触控点来推算该断点轨迹的补偿点,从而方便后续在确认断点轨迹并非真为断点时,可通过补偿点将断点轨迹补充完整,从而防止意外断点的情形发生。
在补偿点确定的具体过程可以,为通过本轮划分群内所有的连点轨迹的当前触控点确定,也可以仅根据本轮划分群内部分连点轨迹的当前触控点确定。
在补偿点为通过本轮划分群内所有的连点轨迹的当前触控点确定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500中,当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中,存在多条与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时,补偿点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匹配的各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的分别形成计算向量;
求取各计算向量的平均值作为跟踪向量;
根据跟踪向量和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确定补偿点,以跟踪向量的起始点设为断点轨迹的当前的最后轨迹点,跟踪向量的终点为该断点轨迹的补偿点。
还以图4所示的实施例,若L1为断点轨迹,L1所在本轮划分群为Q1,则根据Q1内的连点轨迹L2、L3确定L1的补偿点,L2的当前触控点C2,L3 当前触控点为C3,因而可计算出L2的计算向量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01
及L3的计算向量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02
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前述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03
的计算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再通过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04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05
得到这两者的平均值(计算平均向量)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06
作为跟踪向量,将跟踪向量的起始点设为断点轨迹的尾轨迹点,则跟踪向量的终点即为L1的补偿点C1
在实际应用中,多轨迹的形成,往往是用户通过手指在电子设备上划动,因而,实际上同一个本轮划分群内的轨迹的走向(计算向量)基本相同或相差不大。通过将本轮划分群内的所有的连点轨迹的计算向量求平均,以此作为断点轨迹的跟踪向量,从而可以得到断点轨迹的补偿点,使得断点轨迹的补偿点与本轮划分群内所有的连点轨迹的计算向量关联,使得断点轨迹的走向与本轮划分群内的其它连点轨迹的走向相近,使得断点轨迹的补偿点接近于实际断点。
在补偿点通过本轮划分群内部分连点轨迹确定的当前触控点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500中,当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中,存在多条与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时,补偿点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与断点轨迹通过关联链直接连接的连点轨迹和与其相匹配的当前触控点分别形成计算向量;
求取个计算向量的平均值作为跟踪向量;
根据跟踪向量和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尾轨迹点)确定补偿点,以跟踪向量的起始点设为断点轨迹的当前的最后轨迹点,跟踪向量的终点为该断点轨迹的补偿点。
还以图5所示的实施例,若L1为断点轨迹,L1所在本轮划分群为Q1,在Q1中,L1与L2之间形成关联链(也即,L1与L2之间通过关联链连接), L2与L3之间通过关联链连接,但L1与L3并不直接通过关联链连接,因而在确定L1的补偿点时,由于只有连点轨迹L2与断点轨迹L1直接通过关联链连接,则根据L2的当前触控点C2计算出L2的计算向量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11
由于只存在一个有效的计算向量,则该计算向量即为跟踪向量,从而可以得到L1的补偿点C1
通过与断点轨迹直接通过关联链连接的连点轨迹的计算向量来得到追踪向量,无需得到本轮划分群中每个连点轨迹的计算向量,降低了追踪向量的求取过程的难度,并降低了对电子设备计算力的要求,加快确定补偿点。
步骤S300中,本轮划分群的划分方法包括:
从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其中两个轨迹向量,将二者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之后逐一选择其他轨迹向量,并判断其是否能够与本轮划分群中的至少一个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如是,将其加入本轮划分群;如否,其作为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
参见图5,划分时,先将L1与L2进行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判断结果为是,则将L1、L2划分为本轮划分群Q1,然后将L3、L4、L5、L6 分别与L1进行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结果均为否,后再将L3、L4、L5、 L6分别与L2进行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结果是L3与L2之间满足预设条件,则将L3加入本轮划分群Q1,此时,还未加入本轮划分群的当前轨迹为L4、L5和L6,将L4与L5进行判断,判断满足预设条件,则将L4、L5 划分为本轮划分群Q2,然后将L6与L4进行判断,L6与L5进行判断,结果均不满足预设条件,此时还未加入本轮划分群的当前轨迹仅为L6,因而最后得到本轮划分群Q1、Q2,其中Q1内包括L1、L2、L3,Q2内包含L4 和L5,L6为单独的当前轨迹,不在任何一个本轮划分群内。
依此,能够将所有的当前轨迹进行划分,使得走向相近的当前轨迹都划分到同一个本轮划分群内,使得在步骤S500中所得到的补偿点的坐标能够更为准确。
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轮划分群的划分方法包括:
依次以每个当前轨迹作为主动轨迹,此时,主动轨迹之外的其它当前轨迹均为被动轨迹,将主动轨迹的轨迹向量依次每个被动轨迹的轨迹向量进行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将满足预设条件的被动轨迹和该主动轨迹划分到一个本轮划分群。
参见图7所示实施例,先将L1作为主动轨迹,此时L2-L6为被动轨迹,将L2-L6依次与L1进行判断,经判断只有L2与L1之间满足预设条件,因而将L1、L2划分到一个本轮划分群;再将L2作为主动轨迹,此时L1、L3-L6 为被动轨迹,主动轨迹依次与被动轨迹进行判断,得到L2与L1满足预设条件,L2与L3满足预设条件,因而将L1、L2、L3划分到一个本轮划分群;依次类推,分别将L3-L6分别作为主动轨迹,与各自的被动轨迹进行判断,最后得到L1、L2为一个本轮划分群Q3,L1、L2、L3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Q4,L2、L3为一个本轮划分群Q5,L4、L5为一个本轮划分群Q6,L6不在任何一个本轮划分群内。可见每个本轮划分群内均有一个主动轨迹,本轮划分群内的其它的当前轨迹的轨迹向量均与该主动轨迹的轨迹向量形成关联链(满足预设条件),例如,在Q3中,L1为主动轨迹,Q4中L2为主动轨迹,Q5中L3为主动轨迹,Q6中,L4和L5互为主动轨迹。
进一步地,在步骤S500中,“确定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中“本轮划分群”是指该断点轨迹作为主动轨迹所在的本轮划分群,例如,若断点轨迹为L1,则本轮划分群为Q3;若断点轨迹为L2,本轮划分群为Q4;若该断点轨迹为L3,本轮划分群为Q5,L4、L5中任意一个为断点轨迹时,本轮划分群均为Q6。
从而缩小每个本轮划分群的规模,降低了步骤S500追踪向量的求取过程的难度,并降低了对电子设备计算力的要求,加快确定补偿点。
对于步骤S300而言,在前面的实施例中,每一轮划分,均是将所有的当前轨迹进行划分,也即,即使在划分时(获取到当前触控点之前),当前轨迹中有可能存在断点轨迹,也会将该断点轨迹的补偿点一起作为其尾轨迹点;当然,由于补偿点为预估的点,因而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在划分时,可将断点轨迹(上一轮的断点轨迹)排除在外,具体地:
步骤S300包括:
将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排除得到本轮初步群,在本轮初步群内,在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两个所述轨迹向量,将二者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在本轮初步群内,之后逐一选择其他轨迹向量,并判断其是否能够与所述本轮划分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如是,将其加入所述本轮划分群;如否,其作为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
确定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所在的上一轮划分群,并将所述上一轮划分群与本轮划分群进行对比,确定与所述上一轮划分群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将所述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加入该本轮划分群。
其中,上一轮划分群为上一轮的本轮划分群。
在本轮划分群时,当前轨迹有可能全是连点轨迹也有可能包含断点轨迹,如全是连点轨迹,本实施例的方法与之前的实施例的划分方法基本一致,但如当前轨迹中包含断点轨迹(此处的断点轨迹,是指上一轮中未获取到当前触控点的当前轨迹,或者说,此时,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时,在本实施例中,先将当前轨迹群中的断点轨迹排除在外,也就是说先对当前轨迹中的连点轨迹进行划分,得到本轮划分群,然后根据断点轨迹在上一轮所在的本轮划分群(为方便表述,称该本轮划分群为上一轮划分群),查找与上一轮本轮划分群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为方便表述,称该本轮划分群为相似本轮划分群),将该断点轨迹加入到该相似本轮划分群,如不存在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则将该断点轨迹与上一轮划分群的任意一个当前轨迹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可以为本轮划分群中的存在与上一轮划分群最多的、相同的当前轨迹的为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
例如,参见图9,存在六条当前轨迹,分别为L1、L2、L3、L4、L5、L6,且L1-L5在同一个本轮划分群内(E1),获取到当前触控点C1、C2、C4、C5、 C6,其中C1与L1对应,C2与L2对应,C4与L4对应,C5与L5对应,C6 与L6对应,也即,L1、L2、L4、L5、L6为连点轨迹,L3为断点轨迹,按照前述的步骤S500得到L3的补偿点C3,对每条当前轨迹进行更新,此时,每条当前轨迹的尾轨迹点和前轨迹点均发生了变化,对更新后的L1-L6进行划分,划分时,由于上一轮中,L3为断点轨迹,先将L3排除在外,得到本轮初步群,本轮初步群的成员为L1、L2、L4、L5、L6,对L1、L2、L4、L5、L6进行划分,假设L1不在任何一个本轮划分群内,L2、L4在一个本轮划分群内(本轮划分群F1),L5、L6在同一个本轮划分群内(本轮划分群F2),从而对本轮划分群进行了更新,此时上一轮的本轮划分群E1即为上一轮划分群E1,可见,存在两个本轮划分群,将这两个本轮划分群与上一轮划分群E1进行对比,发现F1中存在两条当前轨迹与上一轮划分群E1中的当前轨迹对应,F2中存在一条当前轨迹与前本轮划分群E1中的当前轨迹对应,因而认定本轮划分群F1 为相似本轮划分群,将断点轨迹L3加入到F1中,因而F1最终包含L2、L3、L4三条当前轨迹。
继续前述的实施例,在对L1、L2、L4、L5、L6进行划分时,若L1、L2 在一个本轮划分群内(本轮划分群F3),L4、L5、L6在一个本轮划分群内(本轮划分群F4),此时F3中存在两条与E1对应的当前轨迹,F4中也存在两条与E1对应的当前轨迹,此时可将断点轨迹L3随机的加入到其中一个本轮划分群中,也即L3可以加入到F3中,也可以加入到F4中。当然,对L1、L2、 L4、L5、L6进行划分时,若L1、L2、L4、L5、L6均是独立的,也即L1、L2、 L4、L5均没有在本轮划分群内,此时可将断点轨迹与L1、L2、L4、L5中任意一个当前轨迹划分到一个本轮划分群内。
当然,在划分时,每个本轮划分群均具有特定的标号,根据设定,本轮划分群的标号与该本轮划分群内的一个特定的当前轨迹的标号关联,例如本轮划分群的标号与该本轮划分群内的序号最小的当前轨迹的本轮划分群关联,因而“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还可以为上一轮划分群的特定的当前轨迹所在的本轮划分群为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如该特定的当前轨迹没有在任何一个本轮划分群内,则将该断点轨迹与该特定的当前轨迹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例如,还以图9所示的实施例,上一轮划分群E1内的序号最小的当前轨迹为L1,因而L1为特定的当前轨迹;在划分本轮划分群时,就判断L1所在的本轮划分群,如存在包括L1的本轮划分群,就将断点轨迹L3加入到存在 L1的本轮划分群中,若不存在L1的本轮划分群,就将L1、L3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可见,无论如何,都会将断点轨迹加入到一个本轮划分群内,从而确保如果该断点轨迹后续依然无法获得与之匹配的当前触控点时,依然能够该断点轨迹后续的补偿点。
对于第一分条件而言,第一预设区域1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
参见图6,在第一预设区域1为矩形的实施例中,矩形区域的边平行于 X轴或Y轴,且矩形区域的中心点位于坐标轴的原点,此时矩形区域为4 条直线所围成,该4条直线分别为y=-a、y=a、x=-b、x=b,还以第一轨迹的尾轨迹点的坐标为A1(x1,y1)、前轨迹点坐标为B1(x2,y2),第二轨迹的尾轨迹点的坐标为A2(x3,y3)、前轨迹点坐标为B2(x4,y4),两个尾轨迹点之间的差为Δ(x3-x1,y3-y1),因而若-b≤x3-x1≤b且-a≤y3-y1≤a,则说明满足第一分条件,反之则不满足第一分条件。
因而,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满足下述条件时,认为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1内:
两个最后轨迹点的X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且Y 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
其中第一预设值即为前述的b,第二预设值为前述的a,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优选地,第一预设值与第二预设值相等,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为预先设定的具体数值,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50-300mm,例如为50mm、80mm、100mm、150mm、180mm、200mm、 230mm、260mm、300mm等,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的具体取值只是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自主设定,具体取值可以在前述的取值范围之外。
可见,只需简单判断两个尾轨迹点在x坐标上的差的绝对值是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在Y坐标之差的绝对值是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便可确定想判断的两个尾轨迹点是否满足第一分条件,无需经过复杂的运算,从而加快了步骤S300的运行,缩短本轮划分群划分所需的时间。
在第一预设区域1为圆形的实施例中,圆形的第一预设区域1的圆心位于坐标轴的原点处,第一预设区域1的边界可以表达为x2+y2=r2,还以前述的尾轨迹点之间的差为Δ(x3-x1,y3-y1)为例,将x3-x1代入x,y3-y1代入 y,计算(x3-x1)2+(y3-y1)2的数值,若该数值大于r2说明不满足第一分条件,若小于等于r2则说明满足第一分条件,其中,r为预设值,取值范围为 50-300mm,例如为50mm、80mm、100mm、150mm、180mm、200mm、230mm、 260mm、300mm等。
通过此方式,可直接表达出两个尾轨迹点之间距离的远近,根据实际距离与预设值r进行对比,从而判断两个尾轨迹点之间是否满足第一分条件,从而更直观地确定相互判断的两个当前轨迹的尾轨迹点之间的远近关系。
对于第二分条件而言,第二预设区域2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
参见图6,在第二预设区域2为矩形的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区域2的中心点位于坐标轴的原点,第二预设区域2可以由x=-c,x=c,y=-d,y=d四条直线围成,以两条当前轨迹的轨迹向量差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61
为(x3-x4-x1+x2,y3-y4-y1+y2) 为例,其x分量的模为|x3-x4-x1+x2|,在y分量上的模为|y3-y4-y1+ y2,若-c≤x3-x4-x1+x2≤c且-d≤y3-y4-y1+y2≤d时,则说明ΔL位于第二预设区域2内,否则位于第二预设区域2之外,也即|x3-x4-x1+x2|≤c且 |y3-y4-y1+y2|≤d时,说明满足第二分条件,否则不满足第二分条件。
因而,两个当前轨迹向量差同时满足下述条件时,认为二者位于第二预设区域2内:
两条轨迹向量的向量差的x分量的模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y分量的模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值。
其中,第三预设值对应前述的c,第四预设值对应前述的d,第三预设值和第四预设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优选地,第三预设值与第四预设值相等,第三预设值和第四预设值为预先设定的具体数值,第三预设值和第四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0.5-3mm,例如为0.5mm、0.8mm、1mm、1.50mm、1.8mm、2mm、 2.3mm、2.6mm、3mm等,第三预设值和第四预设值的具体取值只是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自主设定,具体取值可以在前述的取值范围之外。
可见,只需简单判断轨迹向量差的两个分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对应的预设值,便可确定想判断的两个当前轨迹的轨迹向量是否满足第二分条件,无需经过复杂的运算,从而加快了步骤S300的运行,缩短本轮划分群划分所需的时间。
在第二预设区域2为圆形的实施例中,还以两条当前轨迹的轨迹向量差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71
为(x3-x4-x1+x2,y3-y4-y1+y2)为例,若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72
的模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区域2 的半径,则说明
Figure RE-GDA0004025333360000173
符合第二分条件,反之则不满足第二分条件。第二预设区域2的半径为预设值,其取值范围为0.5-3mm,例如为0.5mm、0.8mm、1mm、 1.50mm、1.8mm、2mm、2.3mm、2.6mm、3mm等。
本申请在步骤S500之前还包括:
S400、结束轨迹判断步骤:判断每条断点轨迹的最后预设数量的轨迹点是否均为补偿点,若存在,则将均为补偿点的断点轨迹作为结束轨迹,则对其他断点轨迹执行补偿步骤;若都不存在,则直接执行补偿步骤。
判断每条断点轨迹的最后预设数量的轨迹点是否均为补偿点,如果某个断点轨迹的最后预设数量的轨迹点均为补偿点,则说明该断点轨迹为用户主动抬手导致的,则无需继续绘制和该断点轨迹,将该断点轨迹设为结束轨迹,结束轨迹的意思是,往后如再获取到新的当前触控点,不再将当前触控点与该结束轨迹进行匹配,使得结束轨迹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最后预设数量的轨迹点中的“预设数量”,为预先设定,通常可以为2、 3、4或5个。
例如,参见图8,当前轨迹群包括位于同一本轮划分群内的当前轨迹L1、L2、L3,还包括当前触控点A3,A3与L3匹配,因而,L1、L2为断点轨迹,L3为连点轨迹,L1包括第一连线部分、补偿点S1和补偿点S2,L2包括第二连线部分和补偿点S3。若步骤400中的预设数量为2,由于L1中最后的两个轨迹点均为补偿点,L2中只有最后一个轨迹点是补偿点,因而便可判断只有L1满足条件,因而L1为结束轨迹,而对于L2则在下一次步骤 S200中看L2是否继续为断点轨迹,如L2还为断点轨迹,则此时L2就已经有两个补偿点了,则在下一次步骤S400中将L2设为结束轨迹,若L2为连点轨迹,则依据步骤S600进行处理。
本申请通过判断断点轨迹中最后预设数量的轨迹点是否为补偿点,来判断结束轨迹,简化了判断方式,能够主动的识别出用户是否主动抬手导致断点的情形,从而主动将抬手导致的断点轨迹设定为结束轨迹,使得在步骤 S500中无需推算这些结束轨迹的补偿点,不仅降低了电子设备的运算量,还提高了当前轨迹群更新的准确率。
对于步骤S600而言,步骤S600进一步可以包括:
去除结束轨迹,之后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并显示当前轨迹的跟踪轨迹,并返回获取步骤。
在步骤S600中,去除结束轨迹,是指,将结束轨迹对应的当前轨迹移出当前轨迹群,但用户还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看到该结束轨迹,只是在后期获取到新的当前触控点时,当前触控点不会再与结束轨迹进行匹配。此时剩下的当前轨迹均有与其对应的最后轨迹点(断点轨迹为与其对应的补偿点,连点轨迹为与其对应的当前触控点),将每个当前轨迹与最后轨迹点均予以连线形成各自的跟踪轨迹,从而使得每个当前轨迹都得以更新,从而实现了当前轨迹群的更新,为下一次的步骤S300做好准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断点轨迹的补偿点可以先不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显示,而只是先跟断点轨迹进行匹配,在该断点轨迹匹配到与之对应的当前触控点时,才将该断点轨迹与补偿点及与之匹配的当前触控点进行连线,因而,步骤S600进一步可以包括:
S610、第一子步骤:判断当前轨迹群中除断点轨迹外的每一条当前轨迹的最后一个轨迹点是否为补偿点,若否,则根据与其匹配的最后轨迹点显示当前轨迹的跟踪轨迹;若是,则根据当前轨迹最后连续的各补偿点以及与当前轨迹匹配的最后轨迹点显示当前轨迹的跟踪轨迹;
S620、第二子步骤,去除结束轨迹,之后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并返回获取步骤。
在步骤S610中,就是判断每个连点轨迹的原尾轨迹点是否为补偿点,如果不是补偿点,则将连点轨迹匹配的当前触控点与该连点轨迹的尾轨迹点连线,从而实现对该连点轨迹进行更新显示跟踪轨迹;如果是补偿点,说明该连点轨迹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之前已经形成连线的连线部分(对应断点轨迹),与该连线部分对应的补偿点,由于该连点轨迹有对应的当前触控点,说明该连点轨迹并非为真实的断线,则将连线部分、补偿点及当前的触控点进行连线,从而实现对该当前轨迹进行更新显示跟踪轨迹。
例如,参见图10,当前轨迹群包括当前轨迹L1、L2和L3,当前触控点包括A1、A2和A3,其中L1包括连线部分和与其对应的补偿点S1,A1 与L1相匹配,A2与L2相匹配,A3与L3相匹配,在步骤S610时,将L1 中的连线部分与补偿点S1进行连线,并将补偿点S1与A1连线,从而将 L1更新显示出对应的跟踪轨迹;将L2与A2进行连线,将L3与A3进行连线,以分别显示出将L2和L3对应的跟踪轨迹。
在步骤S620中,此时剩下的当前轨迹均有与其对应的最后轨迹点(断点轨迹为与其对应的补偿点,连点轨迹为与其对应的当前触控点),从而使得每个当前轨迹都得以更新,从而实现了当前轨迹群的更新(断点轨迹的更新是指,将补偿点与之进行匹配,但补偿点不进行显示,补偿点也不与断点轨迹进行连线),为下一次的步骤S300做好准备。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多轨迹断点处理系统,用于执行前述的断点追踪方法,该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用于跟踪当前轨迹群的当前触控信号,并根据当前触控信号获取多个当前触控点;其中,当前轨迹群包括有至少两条当前轨迹;
判断模块:判断当前轨迹群中的各当前轨迹是否都有匹配的当前触控点,若否,确定没有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为断点轨迹;若是,将各当前触控点作为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补偿模块:用于确定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根据本轮划分群中至少一条存在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断点轨迹匹配的补偿点,并将当前追踪点作为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更新模块:用于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
其中,获取模块、补偿模块和更新模块分别与判断模块连接。
在补偿模块中,轨迹向量为其所在的当前轨迹的最后两个轨迹点形成的向量;当前轨迹群中的多条当前轨迹至少形成一个本轮划分群,同一本轮划分群中的各轨迹向量形成关联链,关联链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预设条件包括:两个当前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内,同时两个当前轨迹向量差位于第二预设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模块还根据匹配的各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的分别形成计算向量;求取各计算向量的平均值作为跟踪向量;以跟踪向量的起始点设为断点轨迹的当前的最后轨迹点,跟踪向量的终点为该断点轨迹的补偿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模块还从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其中两个轨迹向量,将二者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之后逐一选择其他轨迹向量,并判断其是否能够与本轮划分群中的至少一个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如是,将其加入本轮划分群;如否,其作为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模块还用于将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排除得到本轮初步群,在本轮初步群内,在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两个轨迹向量,将二者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在本轮初步群内,逐一选择其他轨迹向量,并判断其是否能够与本轮划分群中的至少一个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如是,将其加入本轮划分群;如否,其作为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确定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所在的上一轮划分群,并将上一轮划分群与本轮划分群进行对比,确定与上一轮划分群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将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加入该本轮划分群;其中,上一轮划分群为上一轮的本轮划分群。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补偿模块中,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满足下述条件时,认为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内:
两个最后轨迹点的X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且Y 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补偿模块中,两个当前轨迹向量差同时满足下述条件时,认为二者位于第二预设区域内:
两条轨迹向量的向量差的x分量的模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y分量的模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轨迹断点处理系统还包括结束轨迹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每条断点轨迹的最后预设数量的轨迹点是否均为补偿点,若存在,则将均为补偿点的断点轨迹作为结束轨迹;若都不存在,则启动补偿模块。
判断模块通过结束轨迹判断模块与补偿模块连接。
更新模块:具体用于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并显示当前轨迹的跟踪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交互式显示大屏,其包括前述的多轨迹的断点处理系统。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芯片、光盘等,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程序,该执行程序运行时执行前述的断点追踪方法。
不管是多轨迹断点处理系统、交互式显示大屏,还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均能够实现前述的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对于该断点追踪方法的具体过程已经描述完毕,在此就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并不限定于上述所给实施例,例如还可以为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其中,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具体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本文中对于各步骤的编号仅为了方便说明和引用,并不用于限定前后顺序,具体的执行顺序是由技术本身确定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技术本身确定各种允许的、合理的顺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步骤:接收用于跟踪当前轨迹群的当前触控信号,并根据所述当前触控信号获取多个当前触控点;其中,所述当前轨迹群包括有至少两条当前轨迹;
判断步骤:判断当前轨迹群中的各所述当前轨迹是否都有匹配的当前触控点,若否,确定没有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为断点轨迹,执行补偿步骤;若是,将各所述当前触控点作为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补偿步骤,确定所述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根据所述本轮划分群中至少一条存在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所述断点轨迹匹配的补偿点,并将所述补偿点作为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其中,所述轨迹向量为其所在的当前轨迹的最后两个轨迹点形成的向量;所述当前轨迹群中的多条当前轨迹至少形成一个本轮划分群,同一本轮划分群中的各轨迹向量形成关联链,关联链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两个当前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内,同时两个当前轨迹向量差位于第二预设区域内;
更新步骤,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返回获取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点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步骤中,当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中,存在多条与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时,补偿点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匹配的各所述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的分别形成计算向量;
求取各所述计算向量的平均值作为跟踪向量;
以所述跟踪向量的起始点设为所述断点轨迹的当前的最后轨迹点,所述跟踪向量的终点为该断点轨迹的补偿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点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本轮划分群的划分方法包括:
从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其中两个所述轨迹向量,将二者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之后逐一选择其他轨迹向量,并判断其是否能够与所述本轮划分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如是,将其加入所述本轮划分群;如否,其作为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点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本轮划分群的划分方法包括:
将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排除得到本轮初步群,在所述本轮初步群内,在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两个所述轨迹向量,将二者划分为一个本轮划分群;
在所述本轮初步群内,逐一选择其他轨迹向量,并判断其是否能够与所述本轮划分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轨迹向量满足预设条件,如是,将其加入所述本轮划分群;如否,其作为未被划分的轨迹向量;
确定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所在的上一轮划分群,并将所述上一轮划分群与本轮划分群进行对比,确定与所述上一轮划分群相似度最高的本轮划分群,将所述最后轨迹点为补偿点的当前轨迹加入该本轮划分群;
其中,所述上一轮划分群为上一轮的本轮划分群。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断点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满足下述条件时,认为两个轨迹向量对应的两条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位于第一预设区域内:
两个最后轨迹点的X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且Y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断点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当前轨迹向量差同时满足下述条件时,认为二者位于第二预设区域内:
两条轨迹向量的向量差的x分量的模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y分量的模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值。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断点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补偿步骤之前,还包括:
结束轨迹判断步骤:判断每条断点轨迹的最后预设数量的轨迹点是否均为补偿点,若存在,则将均为补偿点的断点轨迹作为结束轨迹,则对其他断点轨迹执行补偿步骤;若都不存在,则直接执行补偿步骤;
所述更新步骤包括:
去除所述结束轨迹,之后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并显示当前轨迹的跟踪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返回获取步骤。
8.一种多轨迹断点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断点追踪方法,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用于跟踪当前轨迹群的当前触控信号,并根据所述当前触控信号获取多个当前触控点;其中,所述当前轨迹群包括有至少两条当前轨迹;
判断模块:判断当前轨迹群中的各所述当前轨迹是否都有匹配的当前触控点,若否,确定没有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为断点轨迹;若是,将各所述当前触控点作为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补偿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断点轨迹的轨迹向量所在的本轮划分群,根据所述本轮划分群中至少一条存在当前触控点匹配的当前轨迹和与其匹配的当前触控点,确定所述断点轨迹匹配的补偿点,并将所述当前追踪点作为断点轨迹的最后轨迹点;
更新模块:用于将各最后轨迹点增加至与其匹配的当前轨迹,更新当前轨迹群;
其中,所述获取模块、所述补偿模块和所述更新模块分别与所述判断模块连接。
9.一种交互式显示大屏,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轨迹的断点处理系统。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程序,所述可执行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断点追踪方法。
CN202211326692.XA 2022-10-27 2022-10-27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8267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6692.XA CN115826782A (zh) 2022-10-27 2022-10-27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2/138642 WO2024087344A1 (zh) 2022-10-27 2022-12-13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6692.XA CN115826782A (zh) 2022-10-27 2022-10-27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26782A true CN115826782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25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26692.XA Pending CN115826782A (zh) 2022-10-27 2022-10-27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26782A (zh)
WO (1) WO202408734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3538B (zh) * 2014-10-17 2020-10-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滑动断线补偿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132727A (zh) * 2017-12-07 2018-06-0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触控平台的笔迹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8073329B (zh) * 2018-01-31 2021-04-27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和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7344A1 (zh)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15754B (zh) 一种三维信息确定方法、三维信息确定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1123904A (zh) 路径跟踪方法及终端设备
US10228686B2 (en) Robot programming device for teaching robot program
CN110162029A (zh) 一种基于规划路径的运动控制方法及装置、机器人
CN104793560A (zh) 用于生成轨迹的方法和系统
CN111158365A (zh) 一种路径规划方法、装置、机器人及存储介质
WO2022262594A1 (zh) 跟随目标的方法、装置、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70716B (zh) 定位方法和定位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90768A (zh) 路径处理方法及装置
JP2021137946A (ja)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
CN115826782A (zh) 多轨迹的断点追踪方法、系统、大屏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180311821A1 (en) Synchronization of multiple robots
CN112405537B (zh) 一种机器人空间轨迹插补方法及机器人
CN112060077B (zh) 机器人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机器人
CN113021329B (zh) 一种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机器人
CN113009908A (zh) 一种无人设备的运动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1137953A (ja)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
CN116109579A (zh) 一种工件坡口切割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09884B (zh) 无人设备的作业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57651A (zh) 位姿确定方法、装置及机器人
CN112518744A (zh) 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装置、机器人
US10114910B2 (en) Three-dimensional model generating device, method of determining structural member, and program
CN113522583B (zh) 一种物品的喷涂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US1076271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inimal negative distance between two objects
CN113091755B (zh) 运动轨迹的跟踪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