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13619A - 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13619A
CN115813619A CN202211509701.9A CN202211509701A CN115813619A CN 115813619 A CN115813619 A CN 115813619A CN 202211509701 A CN202211509701 A CN 202211509701A CN 115813619 A CN115813619 A CN 115813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e trabecula
bone
suspension
fixedly connected
suspension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097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家良
贺西京
魏馨雨
李嘉熙
杨于冰
郭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50970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136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13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136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承重框架,承重框架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梁组件和底梁组件,顶梁组件与底梁组件之间固接有若干承重柱;顶梁组件和底梁组件分别与原脊椎相适配;仿生骨小梁结构,仿生骨小梁结构包括中心骨小梁和侧边骨小梁,中心骨小梁嵌设安装在若干承重柱之间,侧边骨小梁嵌设安装在相邻的承重柱之间,中心骨小梁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原脊椎相适配。本申请在力学承载中更加适合于人体颈椎,有利于重建生理性力学传导,并且具有更加良好的对细胞和骨组织生长刺激,可加工复杂的结构,降低成本、提高制作效率,在骨科领域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手术治疗颈椎疾病重点在于切除病变的椎间盘从而解除神经压迫,同时通过植入颈椎内植物以重建脊柱稳定性。目前,颈椎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椎体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疾患的重要方法之一。椎间融合器是颈椎椎体融合术中常用的植入物之一,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可以获得良好的短期稳定性。
传统椎间融合器往往采用实心结构或者微孔结构,其微孔结构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一种简单晶胞结构,之后通过布尔运算完成填充,最终形成多孔结构。这种实心的椎间融合器以及规律微孔结构的椎间融合器与人体骨骼微孔结构相差远,影响骨骼力学传导方式,并对细胞与组织的正常生理性力学刺激造成影响。并且实体结构的椎间融合器,没有植骨区,严重影响了其与周围骨质的融合性,存在远期失去稳定性的隐患(Rodriguez-Montano,O.L.,et al.,Comparison of the mechanob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bonetissue scaffolds based on different unit cell geometries.J Mech Behav BiomedMater,2018.83:p.28-45)。
而根据人骨结构特点,进行仿生结构设计是骨内植物结构研究的重点。直接使用骨骼影像学资料进行仿生设计,虽然在结构上可以更加接近的实现仿生设计,但是其所设计的微孔结构可控性低,代表性不足,孔的连通性差。而人骨断面结构与Voronoi结构相似,因此使用Voronoi方法设计骨小梁结构是实现仿生设计的重要方法。有学者报道了使用Voronoi方法设计骨小梁结构,但是其所设计的骨小梁仅为局部结构,无法完成系统的骨内植物结构设计(Gomez,S.,et al.,Design and properties of 3D scaffolds for bonetissue engineering.Acta Biomater,2016.42:p.341-350);且对微孔参数的控制不佳,而微孔参数是影响微孔骨内植物骨生长的重要因素(Hollister,S.J.,Scaffold Design andManufacturing:From Concept to Clinic.Advanced Materials,2009.21(32-33):p.3330-3342)。
因此,亟需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
承重框架,所述承重框架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梁组件和底梁组件,所述顶梁组件与所述底梁组件之间固接有若干承重柱;所述顶梁组件和所述底梁组件分别与原脊椎相适配;
仿生骨小梁结构,所述仿生骨小梁结构包括中心骨小梁和侧边骨小梁,所述中心骨小梁嵌设安装在若干所述承重柱之间,所述侧边骨小梁嵌设安装在相邻的所述承重柱之间,所述中心骨小梁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原脊椎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顶梁组件包括两条对应设置的顶部悬梁,所述顶部悬梁的底端两侧分别固接有一所述承重柱;两所述顶部悬梁的前端之间固接有第一前部悬梁,两所述顶部悬梁的后端之间固接有后板,所述后板的底端与所述底梁组件固接。
优选的,所述顶部悬梁沿脊椎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顶部悬梁设置为向上的弧形穹顶并与上方相邻的脊椎椎体适配并贴合;所述顶部悬梁的顶端固接有若干呈锯齿状设置的顶部防滑齿,所述顶部防滑齿与所述顶部悬梁的走向垂直。
优选的,所述后板设置为向内凹陷的弧形并与人体脊椎走向相适配,所述后板的两侧与后端的两所述承重柱分别固接;所述后板的中心贯穿开设有后板孔。
优选的,所述底梁组件包括两条分别对应设置的底部悬梁,所述底部悬梁与所述顶部悬梁上下对应设置;两所述底部悬梁的两侧顶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承重柱底端固接;两所述底部悬梁的前端之间固接有第二前部悬梁,两所述底部悬梁的后端与所述后板的底端固接。
优选的,所述底部悬梁为沿脊椎前后方向设置的平面,所述底部悬梁前后方向设置有4°-6°的倾角;所述底部悬梁上固接有若干锯齿状的底部防滑齿,所述底部防滑齿与所述底部悬梁的走向垂直。
优选的,所述第一前部悬梁和所述第二前部悬梁均设置为向前凸起的弧形,且其走向与椎体边缘相适配;所述第一前部悬梁的顶端固接有若干所述顶部防滑齿,所述第二前部悬梁的底端固接有若干所述底部防滑齿。
优选的,所述侧边骨小梁嵌设安装在侧边窗口和前端窗口内;所述侧边窗口设置在所述承重框架的两侧,所述侧边窗口由所述顶部悬梁、侧边的两所述承重柱以及所述底部悬梁围成,所述前端窗口位于所述承重框架前端,所述前端窗口由所述第一前部悬梁、所述第二前部悬梁以及前端的两所述承重柱围成。
优选的,所述中心骨小梁的顶端与两所述顶部悬梁顶面相适配,且所述中心骨小梁的顶端与所述顶部防滑齿的结构相适配;所述中心骨小梁的底端与两所述底部悬梁顶面相适配,且所述中心骨小梁的底端与所述底部防滑齿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中心骨小梁和所述侧边骨小梁的平均孔径为790um-810um,其孔径范围为458.8um-989.um,孔隙率为65%-75%。
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适用于需进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植入物融合术的疾病,尤其适用于单阶段椎间盘突出、脱出,或单阶段后纵韧带骨化,以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翻修等,主要用于解决现有的实体以及规律微孔结构椎间融合器影响细胞生长与成骨分化以及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定位问题,同时解决仿生椎间融合器不能完成系统骨内植物结构设计以及微孔参数控制不佳的问题;本申请结合颈椎力学传递特点,在周边设计承重框架,实配于正常颈椎力学传导特点,以维护椎体生理性力学传递,在内部采用更适合成骨的仿生骨小梁结构,综合形成完整的适用于人体颈椎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椎间融合器;仿生骨小梁结构区域力学刺激响应与人体骨骼相似,可以模拟该区域正常的生理性力学刺激,以重建结构内部及周围细胞与组织的正常生理性力学刺激;仿生骨小梁结构与人体骨小梁结构相似,可以为新骨形成提供相似的空间,增强了其远期的稳定性;仿生骨小梁结构微孔参数经验证,更加适合于细胞黏附生长和分化,同时更加适合新生骨质向内部的生长,具有更强的促进骨形成特点。本申请在力学承载中更加适合于人体颈椎,有利于重建生理性力学传导,并且具有更加良好的对细胞和骨组织生长刺激,可加工复杂的结构,降低成本、提高制作效率,在骨科领域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轴视图;
图2为本发明称重框架轴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心骨小梁轴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后视图;
图6为本发明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俯视图;
其中,1、中心骨小梁;2、侧边骨小梁;3、顶部悬梁;4、顶部防滑齿;5、底部悬梁;6、底部防滑齿;7、承重柱;8、第一前部悬梁;9、后板;10、后板孔;11、第二前部悬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7,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
承重框架,承重框架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梁组件和底梁组件,顶梁组件与底梁组件之间固接有若干承重柱7;顶梁组件和底梁组件分别与原脊椎相适配;
仿生骨小梁结构,仿生骨小梁结构包括中心骨小梁1和侧边骨小梁2,中心骨小梁1嵌设安装在若干承重柱7之间,侧边骨小梁2嵌设安装在相邻的承重柱7之间,中心骨小梁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原脊椎相适配。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主要是用于解决现有的实体以及规律微孔结构椎间融合器影响细胞生长与成骨分化以及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定位问题,同时解决仿生骨椎间融合器不能完成系统骨内植物结构设计以及微孔参数控制不佳的问题;本申请结合颈椎力学传递特点,在周边设计承重框架,实配于正常颈椎力学传导特点,以维护椎体生理性力学传递,在内部采用更适合成骨的仿生骨小梁结构,综合形成完整的适用于人体颈椎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椎间融合器;仿生骨小梁结构区域力学刺激响应与人体骨骼相似,可以模拟该区域正常的生理性力学刺激,以重建结构内部及周围细胞与组织的正常生理性力学刺激;仿生骨小梁结构与人体骨小梁结构相似,可以为新骨形成提供相似的空间,增强了其远期的稳定性;仿生骨小梁结构微孔参数经验证,更加适合于细胞黏附生长和分化,同时更加适合新生骨质向内部的生长,具有更强的促进骨形成特点。
进一步的,本申请整体采用3D打印技术实现;承重框架各部分模型通过布尔运算组合,成为一体式,再将仿生骨小梁结构通过布尔运算与承重框架内的空白区域结合,修剪并填补细节,实现二者完整结合,形成本发明的模型,最后通过选择性激光熔融3D打印方式,加工医用钛合金粉材,实现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制备。
进一步的,钛合金具有强度高、抗腐蚀性好、重量轻的优点,同时具有“亲生物”性,在人体内,能抵抗分泌物的腐蚀且无毒,对任何杀菌方法都适应,因此被广泛用于制医疗器械,制人造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胁关节、头盖骨,主动心瓣、骨骼固定夹之用;当新的肌肉纤维环包在这些“钛合金骨”上时,这些钛合金骨就开始维系着人体的正常活动,是常用的人造骨骼材料,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优化方案,顶梁组件包括两条对应设置的顶部悬梁3,顶部悬梁3的底端两侧分别固接有一承重柱7;两顶部悬梁3的前端之间固接有第一前部悬梁8,两顶部悬梁3的后端之间固接有后板9,后板9的底端与底梁组件固接;底梁组件包括两条分别对应设置的底部悬梁5,底部悬梁5与顶部悬梁3上下对应设置;两底部悬梁5的两侧顶端分别与对应的承重柱7底端固接;两底部悬梁5的前端之间固接有第二前部悬梁11,两底部悬梁5的后端与后板9的底端固接。顶梁组件位于本装置的最上方,由两条并排设置的顶部悬梁3、第一前部悬梁8和后板9组成封闭框型,其顶面与上方的椎体底端适配并贴合,防止安装后脱出;底梁组件位于本装置的下方,其结构与顶梁组件相似,由两条底部悬梁5、第二前部悬梁11和后板9的底端围成框型,底梁组件的底面与下方的椎体面相适配;底梁组件、顶梁组件之间通过后板9和若干承重柱7固接,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效率高,精准度高,降低了制造成本,在保证足够支撑力的前提下,降低了装置的整体重量,减轻了对原有脊椎的压迫。
进一步优化方案,顶部悬梁3沿脊椎前后方向设置,顶部悬梁3设置为向上的弧形穹顶并与上方相邻的脊椎椎体适配并贴合;顶部悬梁3的顶端固接有若干呈锯齿状设置的顶部防滑齿4,顶部防滑齿4与顶部悬梁3的走向垂直。顶部悬梁3沿人体脊椎的前后方向呈弧形穹顶设置,可以与上方邻近椎体的下终板完整贴合,减轻向上刺入椎体造成的破坏;顶部防滑齿4为三角形的锯齿状,可以及减少本装置发生移位的情况;顶部防滑齿4的齿形方向沿脊椎的左右方向设置,使得脊椎前后方向的力不易导致本装置滑脱,提供的支撑力更加稳定;
进一步优化方案,后板9设置为向内凹陷的弧形并与人体脊椎走向相适配,后板9的两侧与后端的两承重柱7分别固接;后板9的中心贯穿开设有后板孔10。后板9为称重框架后方的整体钛板,其截面设置为向前方突出(向内凹陷)的弧形,可以减轻向后对脊髓神经的压迫;后板孔10为后板9中心的圆形孔洞,在保证后板9承载能力前提下,减轻材料用量以减轻本装置弹性模量的作用。
进一步优化方案,底部悬梁5为沿脊椎前后方向设置的平面,底部悬梁5前后方向设置有4°-6°的倾角;底部悬梁5上固接有若干锯齿状的底部防滑齿6,底部防滑齿6与底部悬梁5的走向垂直。底部悬梁5设计成具有一定倾角的平面,可以与下方邻近椎体的上终板平面完整贴合,以减少滑脱和位移的发生;本实施例倾角的选择优选为5°,由后侧向前侧倾斜;呈三角锯齿状的底部防滑齿6,可以减少融合器发生移位的情况。
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前部悬梁8和第二前部悬梁11均设置为向前凸起的弧形,且其走向与椎体边缘相适配;第一前部悬梁8的顶端固接有若干顶部防滑齿4,第二前部悬梁11的底端固接有若干底部防滑齿6。第一前部悬梁8和第二前部悬梁11是承重框架前方上下的横向走向的小粱,设置为向前方弧形突出的形状,与脊椎椎体边缘保持形状一致,实现与椎体的紧密贴合,适合于本装置前方的力学传导;第一前部悬梁8的顶端固接有顶部防滑齿4,第二前部悬梁11的底端固接有底部防滑齿6,进一步提高了防滑性能。
进一步优化方案,侧边骨小梁2嵌设安装在侧边窗口和前端窗口内;侧边窗口设置在承重框架的两侧,侧边窗口由顶部悬梁3、侧边的两承重柱7以及底部悬梁5围成,前端窗口位于承重框架前端,前端窗口由第一前部悬梁8、第二前部悬梁11以及前端的两承重柱7围成;中心骨小梁1的顶端与两顶部悬梁3顶面相适配,且中心骨小梁1的顶端与顶部防滑齿4的结构相适配;中心骨小梁1的底端与两底部悬梁5顶面相适配,且中心骨小梁1的底端与底部防滑齿6相适配。中心骨小梁1嵌设在承重框架内,其顶部和底部分别与顶梁组件和底梁组件相适配,支撑到上下两侧的椎体上,提供稳定的支撑力,防止承重框架的压强过大;侧边骨小梁2嵌设在承重框架侧边的框架内,起到增加相邻的承重梁治安的支撑性,提高顶梁组件和底梁组件之间的稳定性;中心骨小梁1和侧边骨小梁2具有微孔结构,力学刺激响应与人体骨骼相似,可模拟该区域正常的生理性力学刺激,以重建结构内部及周围细胞与组织的正常生理性力学刺激,且与人体骨小梁结构相似,可以为新骨形成提供相似的空间,增强了其远期的稳定性,同时其微孔参数经验证,更加适合于细胞黏附生长和分化,也更加适合新生骨质向内部的生长,具有更强的促进骨形成效果。
进一步优化方案,中心骨小梁1和侧边骨小梁2的平均孔径为790um-810um,其孔径范围为458.8um-989.1um,孔隙率为65%-75%。本实施例中,中心骨小梁1和侧边骨小梁2微孔结构的微孔参数经过验证,其平均孔径为800um,孔隙率为70%,是最适合细胞生长分化和新生骨增长的微孔参数范围之一,其具有十分出色的成骨生物学表现;使用基于缩放因子和种子点密度的算法,实现基于Voronoi方法设计的仿生骨小梁结构设计。
进一步的,本发明根据不同临床手术需求,本发明设计有最小号,小号,标准号,大号,和最大号,其中标准号尺寸为高度7mm,前后长度13mm,左右宽度15mm,小号和大号为各向减小和增大1mm,最小号和最大号为各向减小和增大2mm。
进一步的,仿生骨小梁结构的设计过程为:首先确定模型整体体积与区域,之后根据模型所需的微孔参数(孔隙率和孔径)确定设计过程中控制参数(种子点密度和缩放因子),并使种子点随机分布在整体区域中;之后通过Voronoi3D方法生成空间Voronoi单元,并以单元的重心和单元表面形心为中心对单元及表面进行缩放;之后提取原始单元、缩放后的单元以及缩放后的几何面,最终成初始的Voronoi结构,再利用光滑等后续处理完善仿生骨小梁结构模型设计。
使用方法:
对具有适应病症并适于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检查,并将患者病灶处需要替换的脊椎骨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建模;然后根据获得的三维尺寸选择适当的融合器型号;选择完成后,根据具体形状设计承重框架的具体尺寸和规格,并通过布尔运算形成整体;然后使用基于缩放因子和种子点密度的算法,实现基于Voronoi方法设计的仿生骨小梁结构设计,并将仿生骨小梁分成中心骨小梁1和侧边骨小梁2,且通过布尔运算将其与一体式承重框架内部空白区域结合,修剪并填补细节,实现二者完整结合;然后通过选择性激光熔融3D打印方式,加工医用钛合金粉材,实现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制备;制备完成且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
手术时,先对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完成开始进行该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双肩下垫软枕,后枕部垫软头圈,头两侧各放置小沙袋;常规术前准备,气管内插管全麻,颈部区域消毒铺巾;采用颈前横切口,逐层分离软组织,气管、食管并使用拉钩牵拉保护;暴露目标椎体区域,安装定位针,使用C形臂X线光透视机定位确认目标椎间隙;在目标间隙的上下位椎体安装颈椎椎体撑开器螺钉,撑开器撑开;切开目标椎间隙的椎间盘纤维环,使用髓核钳取出椎间盘组织;使用刮匙、咬骨钳和圆头锉修复椎间关节面,但不可破坏骨性终板;用神经剥离器分离椎体后缘与后纵韧带间隙,用咬骨钳切除后缘骨化的后纵韧带;钳子夹持置入本椎间融合器,使椎间融合器顶部和底部与邻近椎体终板相贴合,前方使用颈椎钛板辅助固定;C形臂X线光机透视确认植入物位置,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放置引流,逐层缝合;术后常规护理,1天后拔除引流,颈托制动3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重框架,所述承重框架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梁组件和底梁组件,所述顶梁组件与所述底梁组件之间固接有若干承重柱(7);所述顶梁组件和所述底梁组件分别与原脊椎相适配;
仿生骨小梁结构,所述仿生骨小梁结构包括中心骨小梁(1)和侧边骨小梁(2),所述中心骨小梁(1)嵌设安装在若干所述承重柱(7)之间,所述侧边骨小梁(2)嵌设安装在相邻的所述承重柱(7)之间,所述中心骨小梁(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原脊椎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组件包括两条对应设置的顶部悬梁(3),所述顶部悬梁(3)的底端两侧分别固接有一所述承重柱(7);两所述顶部悬梁(3)的前端之间固接有第一前部悬梁(8),两所述顶部悬梁(3)的后端之间固接有后板(9),所述后板(9)的底端与所述底梁组件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悬梁(3)沿脊椎前后方向设置,所述顶部悬梁(3)设置为向上的弧形穹顶并与上方相邻的脊椎椎体适配并贴合;所述顶部悬梁(3)的顶端固接有若干呈锯齿状设置的顶部防滑齿(4),所述顶部防滑齿(4)与所述顶部悬梁(3)的走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板(9)设置为向内凹陷的弧形并与人体脊椎走向相适配,所述后板(9)的两侧与后端的两所述承重柱(7)分别固接;所述后板(9)的中心贯穿开设有后板孔(1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组件包括两条分别对应设置的底部悬梁(5),所述底部悬梁(5)与所述顶部悬梁(3)上下对应设置;两所述底部悬梁(5)的两侧顶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承重柱(7)底端固接;两所述底部悬梁(5)的前端之间固接有第二前部悬梁(11),两所述底部悬梁(5)的后端与所述后板(9)的底端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悬梁(5)为沿脊椎前后方向设置的平面,所述底部悬梁(5)前后方向设置有4°-6°的倾角;所述底部悬梁(5)上固接有若干锯齿状的底部防滑齿(6),所述底部防滑齿(6)与所述底部悬梁(5)的走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部悬梁(8)和所述第二前部悬梁(11)均设置为向前凸起的弧形,且其走向与椎体边缘相适配;所述第一前部悬梁(8)的顶端固接有若干所述顶部防滑齿(4),所述第二前部悬梁(11)的底端固接有若干所述底部防滑齿(6)。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骨小梁(2)嵌设安装在侧边窗口和前端窗口内;所述侧边窗口设置在所述承重框架的两侧,所述侧边窗口由所述顶部悬梁(3)、侧边的两所述承重柱(7)以及所述底部悬梁(5)围成,所述前端窗口位于所述承重框架前端,所述前端窗口由所述第一前部悬梁(8)、所述第二前部悬梁(11)以及前端的两所述承重柱(7)围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骨小梁(1)的顶端与两所述顶部悬梁(3)顶面相适配,且所述中心骨小梁(1)的顶端与所述顶部防滑齿(4)的结构相适配;所述中心骨小梁(1)的底端与两所述底部悬梁(5)顶面相适配,且所述中心骨小梁(1)的底端与所述底部防滑齿(6)相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骨小梁(1)和所述侧边骨小梁(2)的平均孔径为790um-810um,其孔径范围为458.8um-989.1um,孔隙率为65%-75%。
CN202211509701.9A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Pending CN1158136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9701.9A CN115813619A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9701.9A CN115813619A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13619A true CN115813619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32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09701.9A Pending CN115813619A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1361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77579B1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having extendable bone fixation members
JP5291464B2 (ja) 複合型の椎体間の脊椎固定インプラント
CN102319129B (zh) 融合假体
CN201529176U (zh) 一种用于椎体融合时植入的骨小梁椎间融合器
EP1287796A1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
US20090171394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et Joint Disease
CN107411855A (zh) 寰枢椎椎间关节融合器
CN103800101B (zh) 一种防脱位式非融合人工颈椎及椎间盘系统
CN106618809B (zh) 多孔钛椎间融合器
CN101972179B (zh) 一种可调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CN202342236U (zh) 融合假体
CN107569309B (zh) 一种能够植入长段骨的椎体假体
CN207236881U (zh) 一种多孔钛椎间融合器的空隙结构部
CN105078623B (zh) 生物自锁型人工椎间盘系统及其应用
CN111166537A (zh) 一种记忆合金自适应撑开的椎间融合器
CN115813619A (zh) 一种具有可控仿生骨小梁结构的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
CN111035482A (zh) 一种3d打印仿生防脱位可动型人工颈椎和椎间连接复合体
TWM273326U (en) Prosthetic cage for spinal fusion
CN105943203B (zh) 全方位可调节椎间固定融合器
CN204971720U (zh) 生物自锁型人工椎间盘系统
CN115813620A (zh) 一种3d打印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CN210250170U (zh) 一种斜侧椎间融合器
CN210077956U (zh) 一种组配式后锁定式椎间支撑体
CN210204993U (zh) 一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
CN108294850A (zh) 3d打印的颈椎全脊椎切除术可植入假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