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12171A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12171A
CN115812171A CN202180049687.6A CN202180049687A CN115812171A CN 115812171 A CN115812171 A CN 115812171A CN 202180049687 A CN202180049687 A CN 202180049687A CN 115812171 A CN115812171 A CN 115812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optical system
focusing
lens
conditional ex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96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谷真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12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121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2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movable lens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at close distances
    • G02B15/2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movable lens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at close distances having a front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and two movable lenses or lens groups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2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for varying the objective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光学系统(OL)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GA)、光圈(S)以及后组(GB)构成,后组(GB)具有第1对焦透镜组(GF1)和第2对焦透镜组(GF2),该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后组(GB)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该第2对焦透镜组(GF2)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对焦透镜组(GF1)与第2对焦透镜组(GF2)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使多个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来进行对焦的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光学系统中,对焦透镜组变得重量化,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52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第1本发明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光圈以及后组构成,所述后组具有第1对焦透镜组和第2对焦透镜组,该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该第2对焦透镜组相比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第2本发明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具备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方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以及最终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本发明的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光学系统。
关于第1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光圈以及后组构成,其中,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所述后组具有第1对焦透镜组和第2对焦透镜组,该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该第2对焦透镜组相比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关于第2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光学系统具备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方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以及最终透镜组,其中,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2的(A)、图2的(B)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4的(A)、图4的(B)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6的(A)、图6的(B)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8的(A)、图8的(B)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9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0的(A)、图10的(B)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1是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2的(A)、图12的(B)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3是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4的(A)、图14的(B)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5是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6的(A)、图16的(B)分别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7是示出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8的(A)、图18的(B)分别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9是示出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20的(A)、图20的(B)分别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1的(A)、图21的(B)分别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2是示出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
图2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22对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光学设备)进行说明。如图22所示,该相机1由主体2以及安装在主体2的摄影镜头3构成。主体2具备摄像元件4、对数码相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主体控制部(未图示)以及液晶画面5。摄影镜头3具备由多个透镜组构成的光学系统OL以及对各透镜组的位置进行控制的透镜位置控制机构(未图示)。透镜位置控制机构由对透镜组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使透镜组沿着光轴向前后移动的电动机以及对电动机进行驱动的控制电路等构成。
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3的光学系统OL被聚光,到达摄像元件4的像面I上。到达像面I的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像元件4被进行光电转换,作为数字图像数据记录在未图示的存储器。记录在存储器的数字图像数据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显示在液晶画面5。另外,该相机可以是无反光镜相机,也可以是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的单反类型的相机。另外,图22所示的光学系统OL示意地示出具备在摄影镜头3的光学系统,光学系统OL的镜头结构不限定于该结构。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的一例的光学系统OL(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GA、光圈(孔径光阑)S以及后组GB构成。后组GB具有第1对焦透镜组GF1和第2对焦透镜组GF2,该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后组GB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该第2对焦透镜组GF2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对焦透镜组GF1与第2对焦透镜组GF2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的光学系统以及具备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另外,由于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因此能够实现大口径且良好的光学性能。由于能够使各对焦透镜组变得轻量化,因此能够得到与高速的自动对焦(AF)对应的光学系统。由于能够简化各对焦透镜组的驱动机构,因此能够抑制光学性能相对于制造误差的灵敏度。
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可以是图3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OL(2),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光学系统OL(3),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光学系统OL(4),也可以是图9所示的光学系统OL(5)。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OL(6),也可以是图13所示的光学系统OL(7),也可以是图19所示的光学系统OL(10)。
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30<STL/TL<0.90…(1)
其中,STL:从光圈S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L:光学系统OL的全长
条件式(1)规定从光圈S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光学系统OL的全长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从而能够类推出瞳位置,能够规定合适的光圈位置的范围。另外,能够抑制由制造误差等引起的与后焦距的变化对应的视场角变动。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使光学系统OL的全长为从无限远对焦时的光学系统OL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距离)。
当条件式(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出瞳靠近像面I,因此入射到像面I的光线的倾角变陡,通过由制造误差等引起的后焦距的变化而容易产生视场角变动。通过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33、0.35、0.38、0.40、0.43、0.45、0.48、0.50,进一步设定为0.52,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当条件式(1)的对应值高于上限值时,由于光圈S的位置不合适,因此光圈S中的上光线和下光线的切割比例变得不均匀,成为所谓的单光圈。另外,由于光学系统OL的全长过短,因此难以进行像差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0.88、0.85、0.83、0.80、0.78,进一步设定为0.76,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后组GB具有正透镜组GP,该正透镜组GP配置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和第2对焦透镜组GF2之间,且具有正的光焦度,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正透镜组GP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由此,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匹兹伐和等进行校正。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前组GA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方透镜组GA1构成,后组GB具有正透镜组GP和最终透镜组GE,该正透镜组GP配置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和第2对焦透镜组GF2之间,且具有正的光焦度,该最终透镜组GE相比第2对焦透镜组GF2配置于像面侧。由此,通过将多个对焦透镜组相比光圈S配置于像面侧,从而在进行调芯时容易使多个对焦透镜组彼此的轴合在一起,能够抑制光学性能相对于制造误差的灵敏度。另外,通过在进行对焦时使多个对焦透镜组移动,从而能够使对焦透镜组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的一例的光学系统OL(1)构成为,具备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方透镜组GA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P、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以及最终透镜组GE。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对焦透镜组GF1与第2对焦透镜组GF2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的光学系统以及具备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另外,由于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因此能够实现大口径且良好的光学性能。由于能够使各对焦透镜组变得轻量化,因此能够得到与高速的自动对焦(AF)对应的光学系统。由于能够简化各对焦透镜组的驱动机构,因此能够抑制光学性能相对于制造误差的灵敏度。
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可以是图3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OL(2),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光学系统OL(3),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光学系统OL(4),也可以是图9所示的光学系统OL(5)。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OL(6),也可以是图13所示的光学系统OL(7),也可以是图15所示的光学系统OL(8),也可以是图17所示的光学系统OL(9),也可以是图19所示的光学系统OL(10)。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在前方透镜组GA1和第1对焦透镜组GF1之间配置有光圈(孔径光阑)S。由此,能够有效地使入射到对焦透镜组的光线集拢,能够使对焦透镜组实现小型轻量化。另外,从而在进行调芯时容易使多个对焦透镜组彼此的轴合在一起,能够抑制光学性能相对于制造误差的灵敏度。另外,能够良好地对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进行校正。
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通过满足条件式(1),从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类推出瞳位置,能够规定合适的光圈位置的范围。另外,能够抑制根据由制造误差等引起的后焦距变化的视场角变动。通过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33、0.35、0.38、0.40、0.43、0.45、0.48、0.50,进一步设定为0.52,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0.88、0.85、0.83、0.80、0.78,进一步设定为0.76,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50<fA/f<2.00…(2)
其中,fA:前方透镜组GA1的焦距
f:光学系统OL的焦距
条件式(2)规定前方透镜组GA1的焦距与光学系统OL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2),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并且能够缩短光学系统OL的全长。
当条件式(2)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色差进行校正,并且难以缩短光学系统OL的全长。通过将条件式(2)的下限值设定为0.55、0.60、0.65、0.70、0.75、0.80、0.85、0.90,进一步设定为0.9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2)的上限值设定为1.90、1.80、1.75、1.70、1.65、1.60、1.55、1.50,进一步设定为1.4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50<fA/(-fF1)<1.50…(3)
其中,fA:前方透镜组GA1的焦距
fF1: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
条件式(3)规定前方透镜组GA1的焦距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3),从而能够减少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及视场角变动。
当条件式(3)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及视场角变动。通过将条件式(3)的下限值设定为0.53、0.55、0.58、0.60、0.63、0.65、0.58、0.70,进一步设定为0.7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3)的上限值设定为1.48、1.45、1.43、1.40、1.38、1.35,进一步设定为1.3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0.35<fB/(-fF1)<1.50…(4)
其中,fB: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fF1: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
条件式(4)规定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4),从而能够减少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及视场角变动。
当条件式(4)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及视场角变动。通过将条件式(4)的下限值设定为0.38、0.40、0.43、0.45、0.48、0.50、0.53、0.55、0.58,进一步设定为0.6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设定为1.45、1.40、1.35、1.30、1.25、1.20、1.18、1.20、1.15、1.13,进一步设定为1.1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2.00<(-fE)/f<15.00…(5)
其中,fE: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
f:光学系统OL的焦距
条件式(5)规定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与光学系统OL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抑制阴影,并且能够缩短光学系统OL的全长。
当条件式(5)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阴影,并且难以缩短光学系统OL的全长。通过将条件式(5)的下限值设定为-1.80、-1.50、-1.00、-0.50、-0.10、0.10、0.50、0.65、0.80,进一步设定为0.9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5)的上限值设定为14.80、12.00、10.00、8.50、7.50、6.00、5.00、4.50,进一步设定为4.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1.00<fP/(-fE)<1.50…(6)
其中,fP:正透镜组GP的焦距
fE: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
条件式(6)规定正透镜组GP的焦距与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6),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能够使出瞳从像面I远离。
当条件式(6)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通过将条件式(6)的下限值设定为-0.80、-0.50、-0.25、-0.10、0.01、0.05、0.12,进一步设定为0.1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6)的上限值设定为1.40、1.25、1.00、0.85、0.70、0.65、0.60,进一步设定为0.5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1.10<(-fF1)/fP<3.20…(7)
其中,fF1: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
fP:正透镜组GP的焦距
条件式(7)规定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与正透镜组GP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7),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球面像差和轴向色差的产生。
当条件式(7)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球面像差和轴向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7)的下限值设定为1.15、1.20、1.25、1.30、1.33、1.35、1.38、1.40、1.43,进一步设定为1.4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7)的上限值设定为3.15、3.10、3.05,进一步设定为3.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0.30<fP/f<1.00…(8)
其中,fP:正透镜组GP的焦距
f:光学系统OL的焦距
条件式(8)规定正透镜组GP的焦距与光学系统OL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8),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匹兹伐和等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8)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匹兹伐和等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8)的下限值设定为0.33、0.35、0.38、0.40,进一步设定为0.4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8)的上限值设定为0.98、0.95、0.93、0.90,进一步设定为0.8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正透镜组GP具有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负透镜、第1正透镜以及第2正透镜。由此,能够使光学系统OL实现小型化,能够使出瞳从像面I远离。另外,能够良好地对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进行校正。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0.10<fF1/fF2<2.00…(9)
其中,fF1: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
fF2: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焦距
条件式(9)规定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与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9),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像面弯曲等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9)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像面弯曲等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9)的下限值设定为0.13、0.15、0.18、0.20、0.23,进一步设定为0.2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9)的上限值设定为1.98、1.95、1.93、1.90、1.75、1.50、1.40、1.25、1.10,进一步设定为1.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0.50<f/(-fF1)<1.80…(10)
其中,f:光学系统OL的焦距
fF1: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
条件式(10)规定光学系统OL的焦距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0),能够良好地对色差、像面弯曲等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0)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色差、像面弯曲等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0)的下限值设定为0.53、0.55、0.58、0.60、0.63、0.65、0.68、0.70、0.73,进一步设定为0.7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0)的上限值设定为1.78、1.75、1.73、1.70、1.50、1.40,进一步设定为1.2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第1对焦透镜组GF1由一个负透镜成分构成。由此,第1对焦透镜组GF1变轻,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透镜成分表示单透镜或者接合透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2.50<(rF12+rF11)/(rF12-rF11)<0.00…(11)
其中,rF11: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rF12: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最靠像面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11)对构成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透镜的形状因子规定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1),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1)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1)的下限值设定为-2.45、-2.40、-2.35、-2.30、-2.28、-2.25,进一步设定为-2.2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1)的上限值设定为-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进一步设定为-0.5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第2对焦透镜组GF2由一个负透镜成分构成。由此,第2对焦透镜组GF2变轻,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05<Bf/TL<0.80…(12)
其中,Bf: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
TL:光学系统OL的全长
条件式(12)规定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与光学系统OL的全长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2),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使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为无限远对焦时的光学系统OL的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距离)。
当条件式(12)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由于出瞳过于靠近像面I,因此像面I上产生光晕。当想要避免该光晕时,其结果有可能难以进行轴以外像差、特别是彗差的校正,是不优选的。通过将条件式(12)的下限值设定为0.06,进一步设定为0.07,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当条件式(12)的对应值高于上限值时,光学系统OL的全长过短,因此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由于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过长,因此光学系统OL变得大型化。通过将条件式(12)的上限值设定为0.75、0.70、0.65、0.50、0.40、0.35、0.30,进一步设定为0.2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0.80<(rR2+rR1)/(rR2-rR1)<2.50…(13)
其中,rR1:光学系统OL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rR2:光学系统OL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像面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13)对光学系统OL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形状因子规定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3),从而能够良好地对彗差等进行校正,并且能够抑制重影。
当条件式(13)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彗差等进行校正,并且难以抑制重影。通过将条件式(13)的下限值设定为-0.75、-0.70、-0.65、-0.60、-0.50、-0.30、0.30、0.50、0.80,进一步设定为0.9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3)的上限值设定为2.45、2.35、2.15、2.00、1.85,进一步设定为1.7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01<1/βF1<0.60…(14)
其中,βF1: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4)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横向倍率规定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4),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4)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4)的下限值设定为0.02、0.05,进一步设定为0.0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4)的上限值设定为0.58、0.55、0.53、0.50、0.48、0.45,进一步设定为0.4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0.50<1/βF2<0.95…(15)
其中,βF2: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5)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横向倍率规定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5),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5)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5)的下限值设定为0.53、0.55、0.58,进一步设定为0.6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5)的上限值设定为0.94、0.92、0.90,进一步设定为0.8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βF1+(1/βF1)}-2<0.20…(16)
其中,βF1: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6)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横向倍率规定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6),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6)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6)的上限值设定为0.18、0.16、0.15,进一步设定为0.14,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
{βF2+(1/βF2)}-2≤0.25…(17)
其中,βF2: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7)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横向倍率规定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7),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当条件式(17)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8)。
0.15<MF1/MF2<0.80…(18)
其中,MF1: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移动量的绝对值
MF2: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移动量的绝对值
条件式(18)规定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移动量与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移动量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8),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像面弯曲等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8)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像面弯曲等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8)的下限值设定为0.16、0.18、0.20,进一步设定为0.22,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8)的上限值设定为0.78、0.75、0.73、0.70,进一步设定为0.6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
20.00°<2ω<40.00°…(19)
其中,2ω:光学系统OL的全视场角
条件式(19)对光学系统OL的全视场角规定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9),从而能够得到视场角宽的光学系统,因此是优选的。通过将条件式(19)的下限值设定为22.00°、24.00°、26.00°,进一步设定为27.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9)的上限值设定为38.00°、37.00°,进一步设定为36.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
0.08<Bf/f<1.20…(20)
其中,Bf: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
f:光学系统OL的焦距
条件式(20)规定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与光学系统OL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20),良好地抑制各像差的产生,且能够得到后焦距短的光学系统。通过将条件式(20)的下限值设定为0.09、0.10、0.11,进一步设定为0.12,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20)的上限值设定为1.18、1.15、1.13、1.10、1.08、1.05,进一步设定为1.0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各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23,对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的制造方法进行概述。首先,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配置前组GA、光圈(孔径光阑)S以及后组GB(步骤ST1)。接着,在后组GB的最靠物体侧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在后组GB的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靠像面侧处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步骤ST2)。并且,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对焦透镜组GF1与第2对焦透镜组GF2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步骤ST3)。根据这种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的光学系统。
接着,参照图24,对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的制造方法进行概述。首先,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方透镜组GA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GP、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以及最终透镜组GE(步骤ST11)。并且,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对焦透镜组GF1与第2对焦透镜组GF2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步骤ST12)。根据这种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的光学系统。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对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进行说明。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实施例为第1~第7实施例及第10实施例,与第2实施方式对应的实施例为第1~第10实施例。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图17、图19是示出第1~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OL(1)~OL(10)}的结构及光焦度分配的剖视图。在第1~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1)~OL(10)的剖视图中,用箭头示出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各透镜组的沿着光轴的移动方向。在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10)的剖视图中,用箭头示出从广角端状态(W)变倍到远焦端状态(T)时的各透镜组的沿着光轴的移动方向。
在这些图(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图17、图19)中,通过符号G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组,通过符号L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此时,为了防止符号,数字的种类及位数变大而变得复杂化,对每个实施例分别独立地使用符号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透镜组等。因此,即使在实施例间使用相同的符号与数字的组合,也不意味着是相同的结构。
以下示出表1~表10,其中,表1是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2是示出第2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3是示出第3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4是示出第4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5是示出第5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6是示出第6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7是示出第7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8是示出第8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9是示出第9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10是示出第10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在各实施例中,作为像差特性的计算对象,选择d线(波长λ=587.6nm)、g线(波长λ=435.8nm)。
在[整体参数]的表中,f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NО表示F值,2ω表示视场角(单位为°(度),ω为半视场角),Y表示像高。TL表示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前面到透镜最终面为止的距离加上Bf的距离,B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终面到像面I为止的距离(后焦距)。另外,TL(a)表示无限远对焦时的光学系统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距离)。Bf(a)表示无限远对焦时的光学系统的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距离)。另外,在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对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下分别示出这些值。
另外,在[整体参数]的表中,fA表示前方透镜组的焦距。fB表示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βF1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βF2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MF1表示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的绝对值。MF2表示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的绝对值。
在[透镜参数]的表中,面编号表示沿着光线行进方向的从物体侧起的光学面的顺序,R表示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使曲率中心位于像侧的面为正的值),D表示从各光学面到下一个光学面(或者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即面间隔,nd表示光学部件的材料的对d线的折射率,νd表示光学部件的材料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曲率半径的“∞”表示平面或者开口,(光圈S)表示孔径光阑S。省略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的记载。
在[可变间隔数据]的表中,在[透镜参数]的表中示出面间隔成为(Di)的面编号i处的面间隔。在光学系统不是变倍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在[可变间隔数据]的表中,f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β表示摄影倍率。另外,D0表示从物体到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光学面为止的距离。在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在[可变间隔数据]的表中,示出与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对应的、在[透镜参数]的表中面间隔成为(Di)的面编号i下的面间隔。
在[透镜组数据]的表中,示出各透镜组各自的始面(最靠物体侧的面)和焦距。
以下,在所有的参数值中,对于所揭示的焦距f、曲率半径R、面间隔D、其他的长度等,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一般使用“mm”,但是即使对光学系统进行比例放大或者比例缩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因此不限定于此。
到此为止的表的说明在所有的实施例中相同,以下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例)
使用图1~图2及表1对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附在各透镜组记号的符号(+)或(-)表示各透镜组的光焦度,这在以下所有的实施例中也相同。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5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6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1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3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3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4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4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5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52
图2的(A)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的(B)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在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中,NA表示数值孔径,Y表示像高。另外,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F值或者数值孔径的值,在像散图及畸变图中分别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彗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g表示g线(波长λ=435.8nm)。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例的像差图中,也使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2实施例)
使用图3~图4及表2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2)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5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2,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2)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7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7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8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8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283
图4的(A)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的(B)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3实施例)
使用图5~图6及表3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3,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3)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0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0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1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1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13
图6的(A)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的(B)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4实施例)
使用图7~图8及表4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4)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1、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2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4,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4)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3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3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4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4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5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52
图8的(A)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的(B)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5实施例)
使用图9~图10及表5对第5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被接合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构成。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被接合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5,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5)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61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7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7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8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8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383
图10的(A)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的(B)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6实施例)
使用图11~图12及表6对第6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6)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5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6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2被接合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6,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6)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0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0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1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1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2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22
图12的(A)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的(B)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7实施例)
使用图13~图14及表7对第7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7)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被接合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被接合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7,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7)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31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4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4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5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5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53
图14的(A)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的(B)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8实施例)
使用图15~图16及表8对第8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8)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5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2被接合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8,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8)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7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7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8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8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491
图16的(A)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的(B)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9实施例)
使用图17~图18及表9对第9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9)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与第4透镜组G4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2透镜组G2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4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被接合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2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2被接合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9,示出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9)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0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11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2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2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23
图18的(A)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8的(B)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10实施例)
使用图19~图21及表10对第10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10)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7透镜组G7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8透镜组G8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倍到远焦端状态(T)时,第1~第8透镜组G1~G8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相邻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另外,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4透镜组G4与第6透镜组G6分别以不同的轨迹(移动量)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5透镜组G5、第7透镜组G7及第8透镜组G8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之间。在进行变倍时,孔径光阑S与第3透镜组G3一起沿着光轴移动。另外,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相对于像面I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构成前组GA,第4透镜组G4、第5透镜组G5、第6透镜组G6、第7透镜组G7及第8透镜组G8构成后组GB。另外,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相当于前方透镜组GA1。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5透镜组G5相当于正透镜组GP,第6透镜组G6相当于第2对焦透镜组GF2。第7透镜组G7及第8透镜组G8相当于最终透镜组GE。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与上述的各条件式(1)~(20)对应的参数的值为广角端状态下的参数的值。使前方透镜组GA1的焦距为广角端状态下的前方透镜组GA1的焦距、即广角端状态下的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的合成焦距。使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即广角端状态下的第7透镜组G7与第8透镜组G8的合成焦距。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第2透镜组G2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4构成。第6透镜组G6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6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2构成。
第7透镜组G7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71构成。第8透镜组G8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81构成。在第8透镜组G8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8透镜组G8和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10,示出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0)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41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4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5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5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61
[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6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7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72
图20的(A)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0的(B)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1的(A)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1的(B)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不仅在广角端状态而且在远焦端状态下,也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中,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接着,以下示出[条件式对应值]的表。在该表中,对于所有实施例(第1~第10实施例)一并示出与各条件式(1)~(20)对应的值。
条件式(1)0.30<STL/TL<0.90
条件式(2)0.50<fA/f<2.00
条件式(3)0.50<fA/(-fF1)<1.50
条件式(4)0.35<fB/(-fF1)<1.50
条件式(5)-2.00<(-fE)/f<15.00
条件式(6)-1.00<fP/(-fE)<1.50
条件式(7)1.10<(-fF1)/fP<3.20
条件式(8)0.30<fP/f<1.00
条件式(9)0.10<fF1/fF2<2.00
条件式(10)0.50<f/(-fF1)<1.80
条件式(11)-2.50<(rF12+rF11)/(rF12-rF11)<0.00
条件式(12)0.05<Bf/TL<0.80
条件式(13)-0.80<(rR2+rR1)/(rR2-rR1)<2.50
条件式(14)0.01<1/βF1<0.60
条件式(15)0.50<1/βF2<0.95
条件式(16){βF1+(1/βF1)}-2<0.20
条件式(17){βF2+(1/βF2)}-2≤0.25
条件式(18)0.15<MF1/MF2<0.80
条件式(19)20.00°<2ω<40.00°
条件式(20)0.08<Bf/f<1.20
[条件式对应值](第1~第4实施例)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81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91
[条件式对应值](第5~第8实施例)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592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601
[条件式对应值](第9~第10实施例)
Figure BDA0004047317760000602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能够实现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的光学系统。
上述各实施例示出本申请发明的一具体例,本申请发明不限定于这些。
能够在不损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采用以下的内容。
虽然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实施例示出了5组结构和8组结构,但是本申请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构成其他组结构(例如,6组、9组等)的光学系统。具体地讲,也可以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体侧或最靠像面侧增加透镜或者透镜组的结构。另外,透镜组是指被对焦时或者变倍时变化的空气间隔分离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
也可以是使透镜组或部分透镜组以具有与光轴垂直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或者在包含光轴的面内方向上旋转移动(摆动),从而对通过手抖而产生的像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
透镜面可以由球面或平面形成,也可以由非球面形成。在透镜面为球面或者平面的情况下,透镜加工及组装调整变得容易,防止由加工及组装调整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在像面偏移的情况下描绘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透镜面为非球面的情况下,非球面也可以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过模具将玻璃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铸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将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中的任意一个。另外,透镜面也可以是衍射面,也可以使透镜为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虽然孔径光阑优选配置于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之间、或者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之间、或者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之间,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作为孔径光阑的部件,而通过透镜的框来代替其作用。
在各透镜面上,为了减轻眩光和重影并实现对比度高的光学性能,也可以施加在宽波长区域具有高透射率的增透膜。
标号说明
G1 第1透镜组 G2 第2透镜组
G3 第3透镜组 G4 第4透镜组
G5 第5透镜组 G6 第6透镜组
G7 第7透镜组 G8 第8透镜组
I 像面 S 孔径光阑

Claims (32)

1.一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光圈以及后组构成,
所述后组具有第1对焦透镜组和第2对焦透镜组,该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该第2对焦透镜组相比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0<STL/TL<0.90
其中,STL:从所述光圈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L:所述光学系统的全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组具有正透镜组,该正透镜组配置于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和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之间,且具有正的光焦度,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正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的位置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前组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方透镜组构成,
所述后组具有正透镜组和最终透镜组,该正透镜组配置于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和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之间,且具有正的光焦度,该最终透镜组相比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
5.一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具备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方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以及最终透镜组,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所述前方透镜组和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之间配置有光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0<STL/TL<0.90
其中,STL:从所述光圈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L:所述光学系统的全长。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50<fA/f<2.00
其中,fA:所述前方透镜组的焦距,
f: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4~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50<fA/(-fF1)<1.50
其中,fA:所述前方透镜组的焦距,
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5<fB/(-fF1)<1.50
其中,fB:相比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4~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fE)/f<15.00
其中,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
f: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12.根据权利要求4~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fP/(-fE)<1.50
其中,fP: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3~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10<(-fF1)/fP<3.20
其中,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P: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3~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0<fP/f<1.00
其中,fP:所述正透镜组的焦距,
f: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15.根据权利要求3~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组具有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负透镜、第1正透镜以及第2正透镜。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10<fF1/fF2<2.00
其中,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F2: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50<f/(-fF1)<1.80
其中,f: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成分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50<(rF12+rF11)/(rF12-rF11)<0.00
其中,rF1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rF12: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最靠像面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成分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5<Bf/TL<0.80
其中,Bf:所述光学系统的后焦距,
TL:所述光学系统的全长。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80<(rR2+rR1)/(rR2-rR1)<2.50
其中,rR1:所述光学系统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rR2:所述光学系统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像面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1/βF1<0.60
其中,βF1: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50<1/βF2<0.95
其中,βF2: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βF1+(1/βF1)}-2<0.20
其中,βF1: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2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βF2+(1/βF2)}-2≤0.25
其中,βF2: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15<MF1/MF2<0.80
其中,MF1: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的绝对值,
MF2: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的绝对值。
28.根据权利要求1~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0°<2ω<40.00°
其中,2ω:所述光学系统的全视场角。
29.根据权利要求1~2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8<Bf/f<1.20
其中,Bf:所述光学系统的后焦距,
f: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30.一种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权利要求1~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
31.一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光圈以及后组构成,其中,
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
所述后组具有第1对焦透镜组和第2对焦透镜组,该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该第2对焦透镜组相比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32.一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光学系统具备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前方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正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以及最终透镜组,其中,
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
CN202180049687.6A 2020-08-18 2021-07-30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8121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8020 2020-08-18
JP2020-138020 2020-08-18
PCT/JP2021/028398 WO2022039005A1 (ja) 2020-08-18 2021-07-30 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12171A true CN115812171A (zh) 2023-03-17

Family

ID=80322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9687.6A Pending CN115812171A (zh) 2020-08-18 2021-07-30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24658A1 (zh)
JP (2) JPWO2022039005A1 (zh)
CN (1) CN115812171A (zh)
WO (1) WO20220390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2003B2 (ja) * 2008-01-16 2013-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260003B2 (ja) * 2014-12-22 2018-01-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9184968A (ja) * 2018-04-17 2019-10-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7148110B2 (ja) * 2018-04-19 2022-10-05 株式会社シグマ 結像光学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24097A (ja) 2024-02-21
WO2022039005A1 (ja) 2022-02-24
US20230324658A1 (en) 2023-10-12
JPWO2022039005A1 (zh) 2022-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86486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US7889440B2 (e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zoom lens
CN110832376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13741017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0573924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11527437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08139572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0520777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10494786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13589500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9983385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8139571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4008508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2946867A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4868067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4286959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05669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4761854A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995252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15812171A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4375413B (zh) 变倍光学系统及光学设备
CN114787682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4830007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056694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5004074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