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5746A - 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应用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应用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95746A
CN115795746A CN202310084259.8A CN202310084259A CN115795746A CN 115795746 A CN115795746 A CN 115795746A CN 202310084259 A CN202310084259 A CN 202310084259A CN 115795746 A CN115795746 A CN 115795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outer diameter
upper die
workpiece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842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95746B (zh
Inventor
郑晓宏
丁振华
赵启康
陈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aopu B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G Cle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aopu B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G Cle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aopu B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G Cle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aopu B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8425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57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95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5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95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57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模具设计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设定模具的间距;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以及模具所需的下压量来计算模具的设计参数,并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若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则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返回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采用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中所用的判断条件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直至优化后的设计参数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本发明可根据型材工件的参数进行模具设计,得到适合该型材工件弯曲加工的模具,降低型材弯曲加工的使用成本率。

Description

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应用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应用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各种截面形状的金属复杂型材构件在航空航天、核电、汽车、舰船、石化、建筑以及其它民用工业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现有的型材大多是采用现有常规的三辊滚弯机进行滚弯加工而成,现有的三辊滚弯机的弯曲模具为三个辊轴,三个辊轴均是母线为直线的长圆柱体形状。
但是对于不同形状的型材来说,要想加工符合标准,弯曲模具的设计十分重要,其中,弯曲模具的内外直径和间距等等参数的设定对型材加工质量和标准起到决定性作用。
目前型材加工大多采用预滚弯工艺对型材进行预加工来选择合适的弯曲模具,该方式不仅提高型材弯曲加工的使用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弯曲加工效率,限制了型材的弯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可根据型材工件的参数进行模具设计,得到适合该型材工件弯曲加工的模具,从而降低型材弯曲加工的使用成本,而且也大大提高型材弯曲加工的效率。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曲模具设计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曲模具设计的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设定模具的间距;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以及模具所需的下压量来计算模具的设计参数,并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若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则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返回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采用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中所用的判断条件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直至优化后的设计参数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
所述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设定模具的间距是指: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T,设计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S为5T-8T;其中,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T为型材工件的下底面和上底面的距离。
所述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以及模具所需的下压量来计算模具的设计参数,并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若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则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返回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采用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中所用的判断条件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直至优化后的设计参数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是指: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设定两个下模具的距离;
第二步,预设下模具外直径D3、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包覆比例C1和下模具包覆比例C2,通过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计算上模具的外直径D4;并对上模具的外直径D4进行判断:当上模具的外直径D4≥下模具外直径D3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预设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将第二步的上模具的外直径D4设定为与下模具外直径D3相等,通过下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计算此时下模具包覆比例C2,并对下模具包覆比例C2进行判断:当下模具包覆比例C2≥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四步;
第四步,预设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将第三步的下模具包覆比例C2设定为与下模具包覆比例标准值C20相等,将下模具外直径D3设定为与上模具的外直径D4相等;通过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计算此时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并对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进行判断:当下模具外直径D3≥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且上模具的外直径D4≥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五步;
第五步,预设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将第四步的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均设定为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通过公式计算此时上模具包覆比例C1,并对上模具包覆比例C1进行判断:当上模具包覆比例C1≥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六步;
第六步,预设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和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设置上模具包覆比例C1等于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设置下模具包覆比例C2等于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设置下模具外直径D3以及上模具的外直径D4等于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0,步长为N;
当下模具外直径D3等于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0并固定不变,通过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计算上模具的外直径D4每增加一个步长时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并对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进行判断:当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时,则记录对应的上模具的外直径D4,得到上模具的外直径集合;
当上模具外直径D4固定不变,通过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计算下模具的外直径D3每增加一个步长时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并对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进行判断:当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时,则记录对应的下模具的外直径D3,得到下模具的外直径集合;
在上模具的外直径集合中选择最大值作为上模具外直径D4,在下模具的外直径集合中选择最大值作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3,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
所述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是指:下模具外直径D3、上模具的外直径D4、上模具包覆比例C1和下模具包覆比例C2、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和两个下模具的距离、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
第二步和第四步中,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为:
Figure SMS_1
Figure SMS_2
Figure SMS_3
Figure SMS_4
Figure SMS_5
Figure SMS_6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7
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第三步中,下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
Figure SMS_8
Figure SMS_9
Figure SMS_10
Figure SMS_11
Figure SMS_12
Figure SMS_13
其中,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第五步中,上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
Figure SMS_14
Figure SMS_15
Figure SMS_16
Figure SMS_17
Figure SMS_18
Figure SMS_19
Figure SMS_20
Figure SMS_21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22
D2为上模具的内直径,D2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23
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第六步中,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
Figure SMS_24
Figure SMS_25
Figure SMS_26
如果
Figure SMS_27
,则
Figure SMS_28
否则
Figure SMS_29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30
D2为上模具的内直径,D2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31
Pos 1 为上模具的轴心高度;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W为当上模具与下模具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并位于两个下模具中间时,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Pos 2 为上模具可达最低点的高度;H为机器预设上模具的最低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上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在弯曲设备的应用,将符合型材工件加工标准对应的模具的设计参数作为弯曲设备中模具选取、安装和调试的标准,以实现弯曲设备适用各种型材工件的弯曲加工。
本发明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应用在型材工件加工前作为模具的设置参数,使得该弯曲设备可对各种型材工件进行弯曲加工,在弯曲设备加工前,只需按照弯曲模具设计方法对当前需加工型材工件进行设计得到的设计参数,进行模具的更换和安装即可,从而无需更换弯曲设备,对于每种型材工件加工只需更换模具,大大降低加工成本和提高弯曲设备的通用性、实用性。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弯曲模具设计的存储介质,其中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1、本发明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可根据型材工件的参数进行模具设计,得到适合该型材工件弯曲加工的模具,从而降低型材弯曲加工的使用成本,而且也大大提高型材弯曲加工的效率。
2、本发明弯曲模具设计应用在弯曲设备中,可大大降低加工成本和提高弯曲设备的通用性、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型材工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型材工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模具的示意图;
其中,1为型材工件、2为下模具、3为上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是这样的:根据型材工件1截面的参数设定模具的间距;根据型材工件1截面的参数以及模具所需的下压量来计算模具的设计参数,并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1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若符合型材工件1的加工标准,则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返回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采用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中所用的判断条件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直至优化后的设计参数符合该型材工件1的预设加工标准,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
具体地说,根据型材工件1截面的参数设定模具的间距是指:根据型材工件1截面的厚度T,设计两个下模具2的轴间距S为5T-8T;其中,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T为型材工件1的下底面和上底面的距离。
根据型材工件1截面的参数以及模具所需的下压量来计算模具的设计参数,并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1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若符合型材工件1的加工标准,则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返回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采用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中所用的判断条件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直至优化后的设计参数符合该型材工件1的预设加工标准,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是指: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设定两个下模具2的距离,该距离的最小值要大于与上模具3连接的编码器的直径;
第二步,预设下模具外直径D3、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包覆比例C1和下模具包覆比例C2,通过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计算上模具3的外直径D4;并对上模具3的外直径D4进行判断:当上模具3的外直径D4≥下模具2的外直径D3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预设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将第二步的上模具的外直径D4设定为与下模具外直径D3相等,通过下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计算此时下模具包覆比例C2,并对下模具包覆比例C2进行判断:当下模具包覆比例C2≥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四步;
第四步,预设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将第三步的下模具包覆比例C2设定为与下模具包覆比例标准值C20相等,将下模具外直径D3设定为与上模具的外直径D4相等;通过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计算此时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并对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进行判断:当下模具外直径D3≥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且上模具的外直径D4≥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五步;
第五步,预设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将第四步的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均设定为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通过公式计算此时上模具包覆比例C1,并对上模具包覆比例C1进行判断:当上模具包覆比例C1≥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六步;
第六步,预设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和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设置上模具包覆比例C1等于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设置下模具包覆比例C2等于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设置下模具外直径D3以及上模具的外直径D4等于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0,步长为N;
当下模具外直径D3等于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0并固定不变,通过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计算上模具的外直径D4每增加一个步长时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并对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进行判断:当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时,则记录对应的上模具的外直径D4,得到上模具的外直径集合;
当上模具外直径D4固定不变,通过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计算下模具的外直径D3每增加一个步长时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并对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进行判断:当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时,则记录对应的下模具的外直径D3,得到下模具的外直径集合;
在上模具的外直径集合中选择最大值作为上模具外直径D4,在下模具的外直径集合中选择最大值作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3,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
上述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是指:下模具外直径D3、上模具的外直径D4、上模具包覆比例C1和下模具包覆比例C2、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和两个下模具的距离、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
第二步和第四步中,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为:
Figure SMS_32
Figure SMS_33
Figure SMS_34
Figure SMS_35
Figure SMS_36
Figure SMS_37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38
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第三步中,下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
Figure SMS_39
Figure SMS_40
Figure SMS_41
Figure SMS_42
Figure SMS_43
Figure SMS_44
其中,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第五步中,上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
Figure SMS_45
Figure SMS_46
Figure SMS_47
Figure SMS_48
Figure SMS_49
Figure SMS_50
Figure SMS_51
Figure SMS_52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53
D2为上模具的内直径,D2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54
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第六步中,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
Figure SMS_55
Figure SMS_56
Figure SMS_57
如果
Figure SMS_58
,则
Figure SMS_59
否则
Figure SMS_60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61
D2为上模具的内直径,D2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SMS_62
Pos 1 为上模具的轴心高度;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如图2中,弧段L2的半径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W为当上模具与下模具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并位于两个下模具中间时,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Pos 2 为上模具可达最低点的高度;H为机器预设上模具的最低位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采用实施例一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在弯曲设备的应用,将符合型材工件加工标准对应的模具的设计参数作为弯曲设备中模具选取、安装和调试的标准,以实现弯曲设备适用各种型材工件的弯曲加工。
本发明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应用在型材工件1加工前作为模具的设置参数,使得该弯曲设备可对各种型材工件进行弯曲加工,在弯曲设备加工前,只需按照实施例一弯曲模具设计方法对当前需加工型材工件进行设计得到的设计参数,进行模具的更换和安装即可,从而无需更换弯曲设备,对于每种型材工件加工只需更换模具,大大降低加工成本和提高弯曲设备的通用性、实用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弯曲模具设计的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实施例一的弯曲模具设计方法。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设定模具的间距;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以及模具所需的下压量来计算模具的设计参数,并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若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则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返回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采用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中所用的判断条件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直至优化后的设计参数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设定模具的间距是指: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T,设计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S为5T-8T;其中,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T为型材工件的下底面和上底面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型材工件截面的参数以及模具所需的下压量来计算模具的设计参数,并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若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则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返回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采用对设计参数是否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进行判断的步骤中所用的判断条件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直至优化后的设计参数符合该型材工件的预设加工标准,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是指: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设定两个下模具的距离;
第二步,预设下模具外直径D3、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包覆比例C1和下模具包覆比例C2,通过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计算上模具的外直径D4;并对上模具的外直径D4进行判断:当上模具的外直径D4≥下模具外直径D3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三步;其中,上模具包覆比例C1是指上模具外直径与上模具内直径之间的差值,与型材工件厚度的比例;下模具包覆比例C2是指下模具外直径与下模具内直径之间的差值,与型材工件厚度的比例;
第三步,预设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将第二步的上模具的外直径D4设定为与下模具外直径D3相等,通过下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计算此时下模具包覆比例C2,并对下模具包覆比例C2进行判断:当下模具包覆比例C2≥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四步;
第四步,预设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将第三步的下模具包覆比例C2设定为与下模具包覆比例标准值C20相等,将下模具外直径D3设定为与上模具的外直径D4相等;通过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计算此时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并对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进行判断:当下模具外直径D3≥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且上模具的外直径D4≥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五步;
第五步,预设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将第四步的下模具外直径D3和上模具的外直径D4均设定为模具外直径判断值D0,通过公式计算此时上模具包覆比例C1,并对上模具包覆比例C1进行判断:当上模具包覆比例C1≥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时,则符合型材工件的加工标准,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否则进行第六步;
第六步,预设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和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设置上模具包覆比例C1等于上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10,设置下模具包覆比例C2等于下模具包覆比例判断值C20,设置下模具外直径D3以及上模具的外直径D4等于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0,步长为N;
当下模具外直径D3等于模具外直径起始值D0并固定不变,通过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计算上模具的外直径D4每增加一个步长时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并对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进行判断:当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时,则记录对应的上模具的外直径D4,得到上模具的外直径集合;
当上模具外直径D4固定不变,通过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计算下模具的外直径D3每增加一个步长时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并对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进行判断:当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的判断值Dr0时,则记录对应的下模具的外直径D3,得到下模具的外直径集合;
在上模具的外直径集合中选择最大值作为上模具外直径D4,在下模具的外直径集合中选择最大值作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3,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实现弯曲模具的设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具的设计参数是指:下模具外直径D3、上模具的外直径D4、上模具包覆比例C1和下模具包覆比例C2、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Dr和两个下模具的距离、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和第四步中,上模外直径计算公式为:
Figure QLYQS_1
Figure QLYQS_2
Figure QLYQS_3
Figure QLYQS_4
Figure QLYQS_5
Figure QLYQS_6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QLYQS_7
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步中,下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
Figure QLYQS_8
Figure QLYQS_9
Figure QLYQS_10
Figure QLYQS_11
Figure QLYQS_12
Figure QLYQS_13
其中,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五步中,上模具包覆比例计算公式:
Figure QLYQS_14
Figure QLYQS_15
Figure QLYQS_16
Figure QLYQS_17
Figure QLYQS_18
Figure QLYQS_19
Figure QLYQS_20
Figure QLYQS_21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QLYQS_22
D2为上模具的内直径,D2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QLYQS_23
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H1、H2、a、b和c为中间变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六步中,剩余下压量计算公式:
Figure QLYQS_24
Figure QLYQS_25
Figure QLYQS_26
如果
Figure QLYQS_27
,则
Figure QLYQS_28
否则
Figure QLYQS_29
其中,D1为下模具的内直径,D1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QLYQS_30
D2为上模具的内直径,D2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Figure QLYQS_31
Pos 1 为上模具的轴心高度;D3为下模具的外直径;D4为上模具的外直径;S为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M为型材工件的最小中半径,最小中半径是指型材工件各弧段半径的最小值;T为型材工件截面的厚度;C1为上模具包覆比例;C2为下模具包覆比例;Dr为上模具最小剩余下压量;W为当上模具与下模具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并位于两个下模具中间时,两个下模具的轴间距;Pos 2 为上模具可达最低点的高度;H为机器预设上模具的最低位置。
9.一种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在弯曲设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符合型材工件加工标准对应的模具的设计参数作为弯曲设备中模具选取、安装和调试的标准,以实现弯曲设备适用各种型材工件的弯曲加工。
10.一种弯曲模具设计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
CN202310084259.8A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弯曲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7957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84259.8A CN115795746B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弯曲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84259.8A CN115795746B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弯曲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5746A true CN115795746A (zh) 2023-03-14
CN115795746B CN115795746B (zh) 2023-05-12

Family

ID=85430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84259.8A Active CN115795746B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弯曲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95746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8935A (en) * 1994-09-21 1996-04-16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adius of a bending die for use with a bending machine for bending a part and an associated apparatus
WO2003004424A2 (en) * 2001-07-04 2003-01-16 Nippon Sheet Glass Co.,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igning a bending mold for glass sheets using a 3-dimensional cad-application for solid models
US20090107199A1 (en) * 2006-02-21 2009-04-30 Mingzhe Li Flexible forming device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shaped workpieces
CN102445921A (zh) * 2010-09-30 2012-05-09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壁板多道次滚弯加载轨迹设计与数控代码生成方法
CN107944155A (zh) * 2017-11-29 2018-04-20 南京昌航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型材的三维自由弯曲工艺分析方法
CN110502779A (zh) * 2019-07-03 2019-11-26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注塑成型模具的智能设计方法
CN111468572A (zh) * 2020-04-10 2020-07-31 燕山大学 一种滚弯工艺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5344957A (zh) * 2022-07-14 2022-11-15 东北大学 一种渐变曲率曲型辊的设计方法
CN115601510A (zh) * 2022-11-15 2023-01-13 广州高谱机械科技有限公司(Cn) 一种三维模型解析重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8935A (en) * 1994-09-21 1996-04-16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adius of a bending die for use with a bending machine for bending a part and an associated apparatus
WO2003004424A2 (en) * 2001-07-04 2003-01-16 Nippon Sheet Glass Co.,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igning a bending mold for glass sheets using a 3-dimensional cad-application for solid models
US20090107199A1 (en) * 2006-02-21 2009-04-30 Mingzhe Li Flexible forming device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shaped workpieces
CN102445921A (zh) * 2010-09-30 2012-05-09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壁板多道次滚弯加载轨迹设计与数控代码生成方法
CN107944155A (zh) * 2017-11-29 2018-04-20 南京昌航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型材的三维自由弯曲工艺分析方法
CN110502779A (zh) * 2019-07-03 2019-11-26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注塑成型模具的智能设计方法
CN111468572A (zh) * 2020-04-10 2020-07-31 燕山大学 一种滚弯工艺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5344957A (zh) * 2022-07-14 2022-11-15 东北大学 一种渐变曲率曲型辊的设计方法
CN115601510A (zh) * 2022-11-15 2023-01-13 广州高谱机械科技有限公司(Cn) 一种三维模型解析重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义 等: "型材弯曲工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董刚 等: "矩形截面型材拉弯弹复研究的实验新方法" *
贺晓华 等: "基于UG/OPEN的铝型材挤压模具设计系统开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5746B (zh) 2023-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ng et al. A review of spinning, shear forming and flow forming processes
CN1909992A (zh) 模具、阶梯金属管的制造方法及阶梯金属管
CN113215505B (zh) 环状异形锻件残余应力消除方法
Lu et al. A hybrid flexible sheet forming approach towards uniform thickness distribution
CN113787108A (zh) 一种弯管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CN115795746A (zh) 一种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应用及存储介质
CN112756463B (zh) 一种三旋轮旋压筒形件时旋轮圆角半径的确定方法
CN111545938A (zh) 一种铝合金舱段成型方法
CN106825378A (zh) 一种h型薄壁盘件低载荷连续局部增量成形装置及方法
Han et al. Springback and compensation of bending for hydroforming of advanced high-strength steel welded tubes
Lang et al. Analysis of key parameters in sheet hydroforming combined with stretching forming and deep drawing
CN109396763A (zh) 一种新型一体化桥壳加工工艺
CN105583585A (zh) 一种低碳合金钢制动鼓的加工工艺
CN101890449A (zh) 一种异形管件整体旋压成形工艺及其支撑装置
CN104942135B (zh) Y型无缝三通压制工艺
CN216460964U (zh) 一种大口径薄壁精密冷拔无缝管校直工装
CN113601111A (zh) 一种多开缝衬套的加工方法
CN112719016A (zh) 一种筒形件两旋轮旋压旋轮圆角半径的确定方法
CN111389980A (zh) 一种弯管机强力后助推弯管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01147794Y (zh) 铝型材弯曲成小半径圆弧的装置
JPH08243680A (ja) 管のアプセット加工方法
Xue et al. Forming defect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of multi-step spinning thickening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variation of spinning gap
CN102974633B (zh) 异径管的胀缩拉拔成型工艺及装置
CN102581564A (zh) 压盖零件的卷制工艺
CN214348743U (zh) 一种机床加工钢板校正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820 Tian'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uilding, No. 555 North Panyu Avenue, Donghuan Street,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1400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G CLE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aopu Bend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00 Room 709, Building 14, Tian'an Headquarters Center, No. 555, North Panyu Avenue, Donghuan Street,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G CLE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Gaopu Bendi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