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3090B - 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93090B
CN115793090B CN202310092417.4A CN202310092417A CN115793090B CN 115793090 B CN115793090 B CN 115793090B CN 202310092417 A CN202310092417 A CN 202310092417A CN 115793090 B CN115793090 B CN 1157930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evaluation value
tracer
water injection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24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93090A (zh
Inventor
李吉军
王春元
王维波
李峰
靖治国
王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icheng Xinchazhua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icheng Xinchazhua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icheng Xinchazhua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icheng Xinchazhua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241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30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93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3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93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30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涉及钻孔示踪测试技术领域,将同位素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混合制成综合示踪剂,在钻孔的另一端的出水口检测综合示踪剂的浓度,获取检测结果;建立岩层渗漏模型及第一渗漏数据集,并依据获取的第一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依据获取的第二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在两次评价中至少一个不达预期时,依照检测排序,对剩余的注水孔重新进行检测,建立渗漏评价集,重新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评价,获取渗漏评价值。完成钻孔后,能够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价,而且通过设置多个注水孔,并且进行多次检测,检测真实性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孔示踪测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时,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导致渗漏的降低施工质量,增加施工难度情况时有发生。岩层的渗漏情况出现较多时,会严重影响岩层的结构强度,最终影响建造物的使用寿命,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施工进行时,对施工区域进行渗漏检测,对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岩层渗漏测试,多采用钻孔示踪测试,在检测区域内打下一个或者多个的钻孔,向钻孔内注入适量的示踪剂,例如荧光显色剂或者盐等,依据钻孔的出水口的示踪剂的浓度及流速变化,确定渗漏情况。这种评价方式简,准确率高,但是很难对岩层中的渗漏情况的危险性进行有效的评价,施工人员也不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此,提供了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通过将同位素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混合制成综合示踪剂,在钻孔的另一端的出水口检测综合示踪剂的浓度,获取检测结果;建立岩层渗漏模型及第一渗漏数据集,并依据获取的第一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依据获取的第二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在两次评价中至少一个不达预期时,依照检测排序,对剩余的注水孔重新进行检测,建立渗漏评价集,重新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评价,获取渗漏评价值。完成钻孔后,能够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价,而且通过设置多个注水孔,并且进行多次检测,检测真实性更高,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包括,在待检测区域,随机向岩层中钻入若干个注水孔,并依据近中心性,对注水孔的排序,确定第一注水孔及检测排序;包括:确定待检测区域,依据待检测区域的范围建立电子地图,在电子地图上随机选择若干个检测点;依据接近中心性算法,计算若干个检测点的接近中性的值;以其中近中性值最高的检测点作为第一检测点,钻孔为第一注水孔,对剩余的若干个检测点的近中性值进行排序,依据检测排序,确定剩余的注水顺序,形成检测排序;
将同位素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混合制成综合示踪剂,向第一注水孔中注入后,在钻孔的另一端的出水口检测综合示踪剂的浓度,获取检测结果;依据钻孔另一端的同位素示踪剂的检测结果,建立岩层渗漏模型及第一渗漏数据集,并依据获取的第一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
依据钻孔另一端的同位素示踪剂的检测结果,依据示踪剂浓度变化,建立第二渗漏数据集,依据获取的第二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在两次评价中至少一个不达预期时,依照检测排序,依次对剩余的注水孔重新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建立渗漏评价集,重新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评价,获取渗漏评价值;在渗漏评价值不达预期时,发出预警。
进一步的,以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液体作为同位素示踪剂,选择荧光显色剂作为荧光示踪剂;将同位素示踪剂及荧光示踪剂以七比三的体积比混合,充分搅拌后,作为综合示踪剂;向第一注水孔注入综合示踪剂,在钻孔的另一端的出水口处,对综合示踪剂进行采集,并且分别获取同位素示踪剂及荧光示踪剂的浓度。
进一步的,依据放射检测设备,对岩层中放射性元素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依据同位素示踪剂在岩层中的分布及转移路径,对岩层中的渗漏通道进行标记;依据渗漏通道在岩层中的位置分布,建立岩层渗漏模型;
依据渗漏模型及检测区域的电子地图,统计渗漏通道在岩层中的平均渗漏深度及分布密度,并且依据放射性物质在岩层中的波及面积,确定渗漏通道的渗漏面积;获取渗漏通道的渗漏深度S、分布密度P及渗漏面积M,建立第一渗漏数据集。
进一步的,依据第一渗漏数据集,获取渗漏深度S、渗漏密度P及渗漏面积M,进行无量纲处理后,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PSt;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PSt,与相应的阈值进行对比,在第一渗漏评价值PSt超过相应阈值时,说明岩层渗漏风险较大,向外部发出预警;
其中,第一渗漏评价值PSt的获取方式符合如下公式:
其中,参数意义为:深度因子As,,密度因子Ap,,面积因子Am,,C为常数修正系数。
进一步的,在第一注水孔的出水口处,在荧光示踪剂渗出时,依据同位素示踪剂在出水口处的浓度变化,计算第一注水孔中的地下中的渗流速度Sv;在出水口处,检测荧光示踪剂的峰值浓度,依据与注入时的荧光示踪剂浓度的差值,获取示踪剂损耗量Sz;依据地面与出水口的距离,依据经验公式确定盐的投入量,从第一注水孔中注入,计算出水口处出水的电导率变化量Dl;获取渗流速度Sv、示踪剂损耗量Sz及电导率变化量Dl,建立第二渗漏数据集。
进一步的,获取第二渗漏数据集中的渗流速度Sv、示踪剂损耗量Sz及电导率变化量Dl,进行无量纲处理后,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
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与相应阈值进行对比,获取对比结果,在第二渗漏评价值PSo超过相应阈值时,向外部发出预警;
其中,第二渗漏评价值PSo的获取方式符合如下公式:
其中,参数意义为:速度因子Av,,损耗量因子Az,,电导率因子Al,,D为常数修正系数。
进一步的,在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及第一渗漏评价值PSt均未超过相应阈值时,向第一注水孔中充分量的清水,对第一注水孔及相应的渗漏通道进行清洗。
进一步的,清理完毕后,依照检测排序,优先向第二注水孔中注入综合示踪剂,并重新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及第一渗漏评价值PSt;记录为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对第二注水孔及相应的渗漏通道进行清洗;重新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直至获取到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
进一步的,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至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至第一渗漏评价值,建立渗漏评价集;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及第二渗漏评价值,关联获取渗漏评价值LP,对渗漏风险进行评价;获取渗漏评价值LP,与相应的阈值中进行对比,如果渗漏评价值LP超过相应的阈值,则向外部预警。
进一步的,渗漏评价值LP的关联方法符合如下公式:
其中,,且为权重,其具体值由用户调整设置,n为第n个第一渗漏评价值PSt,及第n个第二渗漏评价值PSo;
其中,为第一渗漏评价值预期均值,为第二渗漏评价值预期均值。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获取建立岩层渗漏模型及第一渗漏数据集建立第一渗漏评价值PSt,以渗漏通道作为评价的基础,对岩层中的渗漏情况进行评价,能够对岩层的渗漏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相对于单一的评价因素,综合性更好,而且通过预设的警戒阈值相比,在超过相应的阈值时,说明岩层渗漏风险较大,向外部发出预警,使用户及时进行处理。
基于第二渗漏数据集,依据获取的第二渗漏评价值,能够对岩层渗漏风险进行第二次,而且第二次评价对第一次评价形成补充作用,对岩层渗漏进行判断时,涉及因素更全面,在第二渗漏评价值PSo超过相应阈值时,说明岩层渗漏风险较大,向外部发出预警,提醒用户及时处理,避免岩层渗漏带来安全隐患。
在第一注水孔做出的第一次评价及第二次评价的基础上,依据检测排序,在其他注水孔处再重复进行检测,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及第二渗漏评价值,建立渗漏评价集,作为评价渗漏风险的基础,渗漏评价值LP超过相应的阈值时,提醒用户对岩层进行加固,对岩层中的渗漏通道进行填充,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结合第一次评价、第三次评价及第三次评价,在完成钻孔后,能够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价,而且通过设置多个注水孔,并且进行多次检测,也使检测真实性更高,安全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待检测区域,随机向岩层中钻入若干个注水孔,并依据近中心性,对注水孔的排序,确定第一注水孔及检测排序;
步骤一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01、确定待检测区域,依据待检测区域的范围建立电子地图,在电子地图上随机选择若干个检测点;
依据接近中心性算法,计算若干个检测点的接近中性的值;
步骤102、以其中近中性值最高的检测点作为第一检测点,钻孔为第一注水孔,对剩余的若干个检测点的近中性值进行排序,依据检测排序,确定剩余的注水顺序,形成检测排序。
使用时,结合步骤101至102中的内容,随机确定若干个注水孔,能够减少注水孔的分布对钻孔示踪检测造成干扰;并且依据接近中心性算法,形成检测排序,在进行钻孔示踪检测能够有序进行,并且依据获取的多次数据,减少钻孔示踪检测数据与实际情况差距。
步骤二、将同位素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混合制成综合示踪剂,向第一注水孔中注入后,在钻孔的另一端的出水口检测综合示踪剂的浓度,获取检测结果;
步骤二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201、以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液体作为同位素示踪剂,例如氚水或者含有碘-131的水溶液,选择荧光显色剂作为荧光示踪剂;
将同位素示踪剂及荧光示踪剂以七比三的体积比混合,充分搅拌后,作为综合示踪剂;
步骤202、向第一注水孔注入综合示踪剂,在钻孔的另一端的出水口处,对综合示踪剂进行采集,在采集到综合示踪剂时,确定钻孔保持连通状态,并且分别获取同位素示踪剂及荧光示踪剂的浓度。
使用时,通过选择同位素示踪剂及荧光示踪剂之间配合,在检测到荧光示踪剂时,即可以判断钻孔,也即第一注水孔处于连通的状态,能够提高判断水孔注是否连通的效率,依据荧光示踪剂在钻孔的另一端的浓度,能够对钻孔连通程度形成判断。
步骤三、依据钻孔另一端的同位素示踪剂的检测结果,建立岩层渗漏模型及第一渗漏数据集,并依据获取的第一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
步骤三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301、依据放射检测设备,对岩层中放射性元素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依据同位素示踪剂在岩层中的分布及转移路径,对岩层中的渗漏通道进行标记;
依据渗漏通道在岩层中的位置分布,建立岩层渗漏模型;从而对渗漏风险进行评估时,能够更加直观,可视化程度更高。
步骤302、依据渗漏模型及检测区域的电子地图,统计渗漏通道在岩层中的平均渗漏深度及分布密度,并且依据放射性物质在岩层中的波及面积,确定渗漏通道的渗漏面积;
获取渗漏通道的渗漏深度S、分布密度P及渗漏面积M,建立第一渗漏数据集;
步骤303、依据第一渗漏数据集,获取渗漏深度S、渗漏密度P及渗漏面积M,进行无量纲处理后,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PSt;
其中,第一渗漏评价值PSt的获取方式符合如下公式:
其中,参数意义为:深度因子As,,密度因子Ap,,面积因子Am,,C为常数修正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采集多组样本数据并对每一组样本数据设定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将设定的预设比例系数和采集的样本数据代入公式,任意三个公式构成三元一次方程组,将计算得到的系数进行筛选并取均值,得到As、Ap、Am的取值;
系数的大小是为了将各个参数进行量化得到的一个具体的数值,便于后续比较,关于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样本数据的多少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每一组样本数据初步设定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只要不影响参数与量化后数值的比例关系即可。
步骤304、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PSt,与相应的阈值进行对比,在第一渗漏评价值PSt超过相应阈值时,说明岩层渗漏风险较大,向外部发出预警。
基于第一渗漏数据集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PSt,在对向第一注水孔中注入综合示踪剂后,能够依据对放射性的检测,能够对岩层中的渗漏情况进行评价。
使用时,通过获取建立岩层渗漏模型及第一渗漏数据集建立第一渗漏评价值PSt,以渗漏通道作为评价的基础,对岩层中的渗漏情况进行评价,能够对岩层的渗漏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相对于单一的评价因素,综合性更好,而且通过预设的警戒阈值相比,在超过相应的阈值时,说明岩层渗漏风险较大,向外部发出预警,使用户及时进行处理。
步骤四、依据钻孔另一端的同位素示踪剂的检测结果,依据示踪剂浓度变化,建立第二渗漏数据集,依据获取的第二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
所述步骤四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401、在第一注水孔的出水口处,在荧光示踪剂渗出时,依据同位素示踪剂在出水口处的浓度变化,计算第一注水孔中的地下中的渗流速度Sv;(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渗流速度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出具体的公开)
在出水口处,检测荧光示踪剂的峰值浓度,依据与注入时的荧光示踪剂浓度的差值,获取示踪剂损耗量Sz;
步骤402、依据地面与出水口的距离,依据经验公式确定盐的投入量,从第一注水孔中注入,计算出水口处出水的电导率变化量Dl;(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依据距离确定食盐投入量的经验公式为现有技术,在做示踪分析时,应用较多,在此不作进一步的公开)
获取渗流速度Sv、示踪剂损耗量Sz及电导率变化量Dl,建立第二渗漏数据集;
步骤403、获取第二渗漏数据集中的渗流速度Sv、示踪剂损耗量Sz及电导率变化量Dl,
进行无量纲处理后,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
其中,第二渗漏评价值PSo的获取方式符合如下公式:其中,参数意义为:速度因子Av,,损耗量因子Az,,电导率因子Al,,D为常数修正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采集多组样本数据并对每一组样本数据设定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将设定的预设比例系数和采集的样本数据代入公式,任意三个公式构成三元一次方程组,将计算得到的系数进行筛选并取均值,得到Av、Az、Al 的取值;
系数的大小是为了将各个参数进行量化得到的一个具体的数值,便于后续比较,关于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样本数据的多少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每一组样本数据初步设定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只要不影响参数与量化后数值的比例关系即可。
使用时,区别于基于同位素示踪剂获取检测结果进行的第一次评价,基于荧光示踪剂及盐示踪剂获取的检测数据,在渗漏通道带来的渗漏结果上,对岩层的渗漏做出第二次评价,而第二次评价是第一次评价的补充。
步骤404、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与相应阈值进行对比,获取对比结果,在第二渗漏评价值PSo超过相应阈值时,说明岩层渗漏风险较大,向外部发出预警,提醒用户及时处理。
使用时,结合步骤401至404中的内容,基于第二渗漏数据集,依据获取的第二渗漏评价值,能够对岩层渗漏风险进行第二次,而且第二次评价对第一次评价形成补充作用,对岩层渗漏进行判断时,涉及因素更全面,在第二渗漏评价值PSo超过相应阈值时,说明岩层渗漏风险较大,向外部发出预警,提醒用户及时处理,避免岩层渗漏带来安全隐患。
步骤五、在两次评价中至少一个不达预期时,依照检测排序,依次对剩余的注水孔重新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建立渗漏评价集,重新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评价,获取渗漏评价值;在渗漏评价值不达预期时,发出预警。
所述步骤五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501、在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及第一渗漏评价值PSt均未超过相应阈值时,向第一注水孔中充分量的清水,对第一注水孔及相应的渗漏通道进行清洗,降低之前检测的残余量对当前检测带来的干扰;
步骤502、清理完毕后,依照检测排序,优先向第二注水孔中注入综合示踪剂,并重新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及第一渗漏评价值PSt;
记录为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
步骤503、对第二注水孔及相应的渗漏通道进行清洗;重新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
直至获取到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
步骤504、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至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至第一渗漏评价值,建立渗漏评价集;
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及第二渗漏评价值,关联获取渗漏评价值LP,对渗漏风险进行评价;
其中,渗漏评价值LP的关联方法符合如下公式:其中,为权重,其具体值由用户调整设置n为第n个第一渗漏评价值PSt,及第n个第二渗漏评价值PSo;其中,为第一渗漏评价值预期均值,为第二渗漏评价值预期均值;
步骤505、获取渗漏评价值LP,与相应的阈值中进行对比,如果渗漏评价值LP超过相应的阈值,则向外部预警。
使用时,在第一注水孔做出的第一次评价及第二次评价的基础上,依据检测排序,在其他注水孔处再重复进行检测,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及第二渗漏评价值,建立渗漏评价集,作为评价渗漏风险的基础,渗漏评价值LP超过相应的阈值时,提醒用户对岩层进行加固,对岩层中的渗漏通道进行填充,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结合第一次评价、第三次评价及第三次评价,在完成钻孔后,能够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价,而且通过设置多个注水孔,并且进行多次检测,也使检测真实性更高,安全性更好。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些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待检测区域,随机向岩层中钻入若干个注水孔,并依据近中心性,对注水孔排序,确定第一注水孔及检测排序;包括:确定待检测区域,依据待检测区域的范围建立电子地图,在电子地图上随机选择若干个检测点;依据近中心性算法,计算若干个检测点的近中心性的值;以其中近中心性值最高的检测点作为第一检测点,钻孔为第一注水孔,对剩余的若干个检测点的近中心性进行排序,依据检测排序,确定剩余的注水顺序,形成检测排序;
将同位素示踪剂与荧光示踪剂混合制成综合示踪剂,向第一注水孔中注入后,在钻孔的另一端的出水口检测综合示踪剂的浓度,获取检测结果;依据钻孔另一端的同位素示踪剂的检测结果,建立岩层渗漏模型及第一渗漏数据集,并依据获取的第一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
依据钻孔另一端的荧光示踪剂的检测结果,依据荧光示踪剂浓度变化,建立第二渗漏数据集,依据获取的第二渗漏评价值对当前岩层的渗漏风险值进行评估,获取评估结果;
在两次评价中至少一个不达预期时,依照检测排序,依次对剩余的注水孔重新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建立渗漏评价集,重新对岩层的渗漏风险进行评价,获取渗漏评价值;在渗漏评价值不达预期时,发出预警;
在第二渗漏评价值PSo及第一渗漏评价值PSt均未超过相应阈值时,向第一注水孔中注入充分量的清水,对第一注水孔及相应的渗漏通道进行清洗;
清理完毕后,依照检测排序,优先向第二注水孔中注入综合示踪剂,并重新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及第一渗漏评价值PSt;记录为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
对第二注水孔及相应的渗漏通道进行清洗;重复以上步骤,再次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直至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
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至第二渗漏评价值及第一渗漏评价值至第一渗漏评价值,建立渗漏评价集;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及第二渗漏评价值,关联获取渗漏评价值LP,对渗漏风险进行评价;获取渗漏评价值LP,与相应的阈值进行对比,如果渗漏评价值LP超过相应的阈值,则向外部预警;
渗漏评价值LP的关联方法符合如下公式:其中,,且为权重,其具体值由用户调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液体作为同位素示踪剂,选择荧光显色剂作为荧光示踪剂;将同位素示踪剂及荧光示踪剂以七比三的体积比混合,充分搅拌后,作为综合示踪剂;
向第一注水孔注入综合示踪剂,在钻孔的另一端的出水口处,对综合示踪剂进行采集,并且分别获取同位素示踪剂及荧光示踪剂的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依据放射检测设备,对岩层中放射性元素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依据同位素示踪剂在岩层中的分布及转移路径,对岩层中的渗漏通道进行标记;依据渗漏通道在岩层中的位置分布,建立岩层渗漏模型;
依据渗漏模型及检测区域的电子地图,统计渗漏通道在岩层中的平均渗漏深度及分布密度,并且依据放射性物质在岩层中的波及面积,确定渗漏通道的渗漏面积;获取渗漏通道的渗漏深度S、分布密度P及渗漏面积M,建立第一渗漏数据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依据第一渗漏数据集,获取渗漏深度S、渗漏密度P及渗漏面积M,进行无量纲处理后,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PSt;获取第一渗漏评价值PSt,与相应的阈值进行对比,在第一渗漏评价值PSt超过相应阈值时,说明岩层渗漏风险较大,向外部发出预警;
其中,第一渗漏评价值PSt的获取方式符合如下公式:其中,参数意义为:深度因子As,,密度因子Ap,,面积因子Am,,C为常数修正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注水孔的出水口处,在荧光示踪剂渗出时,依据荧光示踪剂在出水口处的浓度变化,计算第一注水孔中荧光示踪剂的渗流速度Sv;在出水口处,检测荧光示踪剂的峰值浓度,依据与注入时的荧光示踪剂浓度的差值,获取示踪剂损耗量Sz;
依据地面与出水口的距离,依据经验公式确定盐的投入量,从第一注水孔中注入,计算出水口处出水的电导率变化量Dl;获取渗流速度Sv、示踪剂损耗量Sz及电导率变化量Dl,建立第二渗漏数据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获取第二渗漏数据集中的渗流速度Sv、示踪剂损耗量Sz及电导率变化量Dl,进行无量纲处理后,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获取第二渗漏评价值PSo与相应阈值进行对比,获取对比结果,在第二渗漏评价值PSo超过相应阈值时,向外部发出预警;
其中,第二渗漏评价值PSo的获取方式符合如下公式:其中,参数意义为:速度因子Av,,损耗量因子Az,,电导率因子Al,,D为常数修正系数。
CN202310092417.4A 2023-02-10 2023-02-10 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Active CN1157930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2417.4A CN115793090B (zh) 2023-02-10 2023-02-10 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2417.4A CN115793090B (zh) 2023-02-10 2023-02-10 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3090A CN115793090A (zh) 2023-03-14
CN115793090B true CN115793090B (zh) 2023-05-05

Family

ID=85430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2417.4A Active CN115793090B (zh) 2023-02-10 2023-02-10 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93090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1137A (zh) * 2015-12-29 2016-06-01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一种原地浸出采铀中溶浸范围监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7519B2 (ja) * 2005-09-28 2011-06-22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岩盤の透水性評価方法及び装置
JP5208606B2 (ja) * 2008-07-18 2013-06-12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トレーサ試験方法
CN104502995A (zh) * 2014-12-15 2015-04-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深矿井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Ts-q法
US20190316166A1 (en) * 2018-04-12 2019-10-17 Exxonmobi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nnectivity within a reservoir, the efficacy of secondary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leakage out of zone
CN111811748A (zh) * 2019-04-11 2020-10-23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原名称为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水库水电站渗漏综合检测装置以及检测方法
CN113820078B (zh) * 2021-05-13 2024-04-09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示踪法与稀释浓度法联合检测堤坝渗漏的方法
CN113341479B (zh) * 2021-05-24 2024-05-07 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确定采空区水力连通性的示踪试验方法
CN114659734B (zh) * 2022-03-02 2022-12-02 河海大学 一种高密度电法与综合示踪法联合探测堤坝渗漏的方法
CN115093839A (zh) * 2022-07-01 2022-09-23 肥城新查庄地质勘查有限公司 一种煤矿钻探系统及方法及钻井液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1137A (zh) * 2015-12-29 2016-06-01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一种原地浸出采铀中溶浸范围监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3090A (zh) 202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3785B (zh) 测定渗流速度的电导率单孔稀释法
Moreno et al. Fluid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a network of channels
US7603896B2 (en) Fluid flow model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CN101354362A (zh) 石油钻井中x射线荧光泥质含量的分析方法
CN101260803A (zh) 一种监测油田高渗条带的方法
CN103233726A (zh) 一种水淹层饱和度、产水率测井评价模型的实验刻度方法
US8761334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clay in a core sample
CN113820078A (zh) 一种示踪法与稀释浓度法联合检测堤坝渗漏的方法
CN107909255A (zh) 一种基于云模型的帷幕灌浆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CN115793090B (zh) 一种检验钻孔连通的示踪测试方法
CN101718800A (zh) 测定渗流方向的电导率单孔稀释法
CA2254792C (en) Process and devices for characterising ground water measurement points by distinguishing ground water from subterranean water accumulation
EP2964883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ing analysis of subterranean well bores and fluids using noble gases
US726047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he resistivity in a geological formation crossed by a cased well
CN110905487B (zh) 一种具有高准确率的井漏主动综合检测方法
JP5689304B2 (ja) 岩盤内物質移行パラメータの決定方法
CN109813767B (zh) 一种城市河流中污染物生物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CN104463362A (zh) 一种预测储层流体产量的方法及装置
CN102944904B (zh) 一种地下水水平渗透流速的反稀释测量方法
JPS59203119A (ja) 薬液の注入状態測定方法およびその測定に用いる薬液注入管およびその測定方法を用いた薬液注入施工管理方法
Folger et al. 222Rn transport in a fractured crystalline rock aquifer: result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Nilsson et al. Methodology for Hydrogeochemical Sampling to Characterise Groundwaters in Crystalline Bedrock: Developments Made within the Swedish Radwaste Programme
Emmelin et al. Characterisation,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two grouting fans at 450 m level, Äspö HRL
CN113137220A (zh) 同位素分段压裂示踪技术
Zhang et al. Determining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rock specimens using an improved laboratory through-diffusion techniqu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314

Assignee: Shandong xinchazhuang Mining Co.,Ltd.

Assignor: Feicheng xinchazhua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42835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Tracer Testing Method for Checking Borehole Connectivity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50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1009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