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87709A - 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87709A
CN115787709A CN202210981693.1A CN202210981693A CN115787709A CN 115787709 A CN115787709 A CN 115787709A CN 202210981693 A CN202210981693 A CN 202210981693A CN 115787709 A CN115787709 A CN 1157877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layer
entering
underground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816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重丽
胡涛
彭长胜
黎明
吴忠坦
黎寰
兰娟
田涛
王岚涛
陈帆
刘智勇
金迪
兰竹
胡凤祥
龚金刚
眭文正
范理纯
刘婷
廖昊宇
吴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816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877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87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877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Checking Fares Or Tickets At Control P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包括站台层;所述站台层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进出站连接通道;所述进出站连接通道均通过楼扶梯与地面城市道路连接,或者其中一个所述进出站连接通道通过楼扶梯与地面附属用房连接;各进出站连接通道一端与站台层位于同一平层;与城市道路连接的进出站连接通道内设有进站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与附属用房连接进出站口处,进站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设于附属用房地面一层;所述站台层两侧对应的进出站连接通道之间通过过轨连接通道连接,以将两侧站台连通,所述过轨连接通道包括过下过轨通道或上过轨天桥。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地下站内乘客进出站环节多、流线长,车站土建规模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车站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背景技术
地铁站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但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已经开通的车站在保证快捷、方便乘车方面虽然已经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基于现有的技术条件,通过实地调查国内公共区布置的现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车站站厅层公共区是售票、安检、票检、集散、连接地面出入口和站台的场所。站厅层公共区可划分非付费区和付费区两大区域(用栏栅及票检机分隔)。传统进站流线为,从出入口进入车站非付费区,购买车票后统一进入传统安检门,若携带行李时,不论所携带行李的大小,都需将行李放置于安检台进行安检,安检通过后经检票闸机进入付费区,再经过连接站厅层与站台层的楼、扶梯组到达站台层乘车。出站乘客从站台层通过楼扶梯到达站厅付费区,经检票闸机进入车站非付费区,再由出入口离开轨道交通车站。
随着安检要求的提高及客流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高峰时段,进站安检、票检与通行效率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安检、售检票模式遇到无法逾越的瓶颈,同时安检设备、售检票设备对车站建筑布局及规模带来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另外,虽然目前车站站厅层公共区面积偏大,但车站出入口通道、传统实体票买票区域、安检机、进出站闸机、站厅层至站台层的楼扶梯、站厅层公共区面积等位置的规模能力并未完全匹配,由于大部分城市所有进站乘客都需先统一安检,至车站公共区的瓶颈位置在安检机处,其他空间及设备能力有冗余。
因此,传统轨道交通公共区的人行流线体现出环节多,流线长的特点,该模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运营人力,而且也增加了乘客出行的时间成本。随着智能化普及与发展,新建城市轨道交通亟待提高智慧乘客服务体系,提高乘客服务的便捷化、舒适化、智能化水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解决了传统地下站内乘客进出站环节多、流线长,车站土建规模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层;
所述站台层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进出站连接通道,各进出站连接通道一端与所述站台层位于同一平层;
所述进出站连接通道另一端通过楼扶梯与地面城市道路连接,且各进出站连接通道内设有对应的进站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将车站分隔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或者,
其中一个进出站连接通道的另一端通过楼扶梯与地面附属用房连接,该附属用房地面一层设有对应的进站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其余进出站连接通道另一端通过楼扶梯与地面城市道路连接;
所述站台层两侧对应的进出站连接通道之间通过过轨连接通道连接,以将两侧站台连通,所述过轨连接通道包括下过轨通道或上过轨天桥,所述下过轨通道设于站台层下方,所述上过轨天桥设于站台层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站台层顶部开设有天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站台层的站台板下方具有设备和管道的容置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站台层纵向至少一端设有安全疏散口,并对应该安全疏散口设有直达地面的疏散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对应所述进出站连接通道设有附属用房,所述附属用房与两侧站台层之间通过电缆通道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楼扶梯为楼、扶梯以及垂直电梯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道路中平行设置至少两座车站,所述过轨连接通道同时作为进站通道和车站之间的换乘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站快检设备包括闸机通道,闸机通道上设置有金属探测门,由其对过检乘客进行进站人检,检测乘客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在金属探测门的前侧设置有人脸识别模块,用于实名制乘客过检前的人脸识别。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探测门前侧还设置有刷卡模块和码扫描模块,所述刷卡模块用于核验乘客的票卡、掌静脉或者身份证等信息,所述码扫描模块用于进行健康码、二维码等识别码;所述金属探测门的前侧还设置有通道指示器,并且与码扫描模块通信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金属探测门的顶部还设置有顶部机箱,该顶部机箱的前侧设置有安检门显示屏,用于展示乘客安检信息;在顶部机箱内设置有声音报警设备;在顶部机箱靠近付费区的一侧还设置有测温黑体,用于配合设置于闸机通道尾端的测温摄像头,共同对通道中的乘客体温进行测量。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地下一层平层进站的方式,将一侧的进站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设置于进出站连接通道内(类站厅层公共区功能),另一侧的进站快检设备和出站闸机优选设于附属用房地面一层;进入付费区域后,可直接通过连接通道平层到达站台层,并设置下过轨通道或上过轨天桥连通两侧站台层,便于转换乘车方向。本发明优化了设备地下车站设备区和公共区的结构,减少了传统车站冗余部分,提高了乘客的进、出站效率,解决了传统地下站内乘客进出站环节多、流线长,车站土建规模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2)本发明能够在有条件的车站顶部可开设天窗,采用自然排烟替代机械排烟,车站站台层无自然排烟的管线。进站公共区面积减小后公共区所需机械排烟排风管道尺寸相应减小,站台层吊顶完成面以上管线空间可减小,从而减小站台层整体净高。另外将空调设备和管道设于站台板下方,并在站台层地面利用站台层两端设备用房区墙面及三角房设置空调风口,可进一步压缩站台层净空。
(3)本发明由于采用进站快检设备,可将原传统车站先靠人工验证防疫码、再全部经过普通安检门、最后经过票检闸机的3个环节通过进站快检设备(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合并为一处,减少了现有技术中乘客进站、买票、安检、票检、楼扶梯至站台各环节的设备设置空间。
(4)本发明地下设备及管理用房只保留了极少量必须设置在地下的设备,将非必要设置在地下的设备及管理用房搬至地面附属用房集中设置,在减少地下部分土建规模的同时,不仅可改善运营人员长期在地下压抑的工作环境,另外一方面由于地面车站比地下车站运营维护成本低,可减少车站开通后运营费用。
(5)本发明与现有的地下一层标准车站相比,为乘客创造便捷的乘车体验,节约了地下空间的土地资源,降低了车站埋深及施工风险,极大地节省了工程的土建投资及运营成本,提高地下空间的品质及运营人员工作环境,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与现有的地面厅及高架车站方案相比,可减少地面建筑物的体量、增加方案选址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轨下通道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轨上天桥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地面附属用房的二通道车站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有地面附属用房的四通道车站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地面附属用房的四通道车站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二通道换乘站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四通道换乘站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附属用房地面一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进站快检设备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图11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实施例方式的进站快检设备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13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站台层、2-出站闸机、3-进站快检设备、4-第一进出站连接通道、5-第二进出站连接通道、6-过轨连接通道、7-安全疏散口、8-附属用房、9-电缆通道、10-天窗;301-人脸识别模块、302-刷卡模块、303-码扫描模块、304-金属探测门、305-通行监测模块、306-安检门显示屏、307-顶部机箱、308-测温黑体、309-测温摄像头、310-进站门;311-侧开门、312-通道指示器、313-显示灯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包括站层1;站台层1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出站连接通道4和至少一个第二进出站连接通道5;第一进出站连接通道4和第二进出站连接通道5均通过楼扶梯与地面城市道路连接,或者其中一个进出站连接通道通过楼扶梯与地面附属用房8连接;各进出站连接通道与站台层1位于同一平层,通过对应的进出站连接通道直接进入两侧列车对应的站台层。
与城市道路连接的进出站连接通道内设有进站快检设备3和出站闸机2,与附属用房8连接的进出站口处,进站快检设备3和出站闸机2设于附属用房8地面一层,乘客从附属用房地面一层安检、票检进站后通过楼扶梯下至进站通道进入站台;两侧的进站快检设备3和出站闸机4将进出站口分隔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
第一进出站连接通道4和第二进出站连接通道5之间通过过轨连接通道6连接,以将两侧站台连通;过轨连接通道6包括过下过轨通道或上过轨天桥,如图3所示,下过轨通道设于站台层1下方,且下过轨通道与第一进出站连接通道4、第二进出站连接通道5之间分别通过楼扶梯连接,下过轨通道低于进出站连接通道标高;如图4所示,上过轨天桥设于站台层1上方,且上过轨天桥与第一进出站连接通道4、第二进出站连接通道5之间分别通过楼扶梯连接,上过轨天桥高于进出站连接通道标高。
优选地,站台层1两端可根据实际项目情况设置直达地面的安全疏散口7,并对应该安全疏散口7设有直达地面的疏散通道
优选地,上述楼扶梯为楼、扶梯以及垂直电梯的一种或多种,楼、扶梯以及垂直电梯组合形式具体可根据设置条件或实际情况进行搭配设置。
优选地,进站快检设备3和出站闸机4外侧的非付费区域设有乘客自助终端,随着手机扫码、刷脸进站技术的成熟,根据乘客实际购票使用情况,可逐步减少原传统车站嵌入式售票机的数量,可仅在车站出入口设置少量售票设备,对于使用手机扫描、刷脸等方式建站的乘客无购买实体票,可省去购买实体票的环节,提高进站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进出站通道一端与站台层位于同一平层,相比传统地下两层站的站台层,在有条件的车站顶部可开设天窗10,例如在车站主体所处站位在地块内或绿化带下方,则车站主体公共区可设置直达地面的采光排烟天窗。此天窗既可作为自然采光窗,将室外的自然光直接引入至站台层,又可用于自然排烟,因此本发明具备地下站站台层直接向顶部开设自然采光排烟天窗的可能性。当然在顶部无开启天窗条件时,可在设备用房区内单独设置机械排烟机房实现排烟功能。
传统车站站台层的管线设置在站台层顶板底部,由于管线众多且杂乱,一般设置吊顶进行遮挡。本发明由自然排烟替代了机械排烟,车站站台层公共区无自然排烟的管线。
另外,站台层1的站台板下方具有设备和管道的容置空间,为提升地下车站空间视觉感受,本发明将原来设置在站台层顶部的管线设置于站台板下层,并利用站台层两端设备区房间墙面及三角房设置空调风口,尽可能整合并隐藏其他专业的管线,减少了站台层高净空顶部的管线设置。
如图1和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个进出站通道连接附属用房8(出站口具有设置条件),附属用房8可结合实际用地情况设置为地面一层或地面多层建筑。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附属用房8优选设置多层,首层为公共区、公共卫生间等为乘客服务的区域,地面二层为变电所房间,地面三层为设备管理用房及通信信号类用房,并且附属用房8能够通过电梯或楼梯直通地下一层,方便运营人员与车站主体的及时联系。
该实例中,地下设备用房仅保留为乘客服务的必要房间、车站排水所需房间、与车站活塞风道、与车站设备区、与车站公共区运行强相关的设备用房(如废水泵房、照明配电室、空调机房、强弱电电缆井、站台门室、活塞风道等);将非必须设置在地下主体内的设备用房及管理用房设置在地面附属用房8中,并通过设置强弱电综合管廊实现地面附属用房8与地下车站的连通,例如附属用房与两侧站台层之间通过附图所示的电缆通道9连通。工作人员使用乘客共用垂直交通系统或单独设置的楼梯可实现车站与附属楼的交通需求。
本发明在保证必须设置的设备用房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由于设备用房位置的变化及站厅层公共区面积的减小,原设置在地下为此服务的设备及管理用房大幅减小,为设备用房服务的通风空调机房和新排风亭也同步减小。另外随着通风空调机房的减小,车站冷源方案可采用一体式冷水机组等方式,机组可灵活设置在附属楼的屋顶或地面其他地方,本发明可取消常规地铁车站所必须的冷水机房。
如图5和图7所示,出站口不具备附属用房设置条件时,设备及管理用房均设于地下一层,优选在站台层两侧扩展一定宽度作为设备及管理用房。
本发明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具体为二通道车站结构,站台层1横向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进出站连接通道4和一个第二进出站连接通道5,二通道车站结构中,如图1至图4,有条件设置地面附属用房的车站,其中一个进出口与附属用房连通,如图5,没有条件设置地面附属用房的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均设于地下一层。本发明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具体为四通道车站结构,站台层横向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进出站连接通道4和两个第二进出站连接通道5,四通道车站结构中,如图6所示,有条件设置地面附属用房的车站,其中一个进出口与附属用房连通,如图7所示,没有条件设置地面附属用房的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均设于地下一层。因此,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适用于二通道车站、四通道车站,或者其他多通道的车站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8和9所示,本发明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不仅适用于标准车站,还可以应用与换乘站设计中。如图8和图9分别为二通道车站结构和四通道车站结构,换乘车站的设计形式适用于二通道、四通道或者其他多通道的车站结构。道路中平行设置两座或多座车站时,过轨连接通道6既可以作为进站通道,又可以作为车站之间的换乘通道,当然进站通道和换乘通道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并优选在每座车站的站台层公共区两侧独立设置直达地面的安全疏散口7。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将售检票及安检区域设置于主体与通道之间,本发明附图的优选实施例中,一方面优选通过局部扩大通道范围设置票检、安检及进站区域,另一方面结合附属用房地面一层设置票检、安检及进站区域;当然还可设置在以下其他区域:主体外挂一个区域单独设置安检及进站区域,通常与出入口通道相邻;设置在地面层,结合车站出入口将检票安检区与出入口整合成一栋建筑;当出入口与其他建筑合设时也可设置于其他建筑物内;具体设置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本发明通过优化站厅结构,将进站设备设于进站口处,通过平层设置的进出站连接通道直接进入站台层。在车站中心里程设置两个连接通道,一个连接通道直达地面,在另外一个有条件的连接通道处设置地面附属用房,从附属用房直通城市道路。本发明车站安检、售检票区域灵活布置于乘客进、出站的必要通道中,无需在车站主体内单独为此而设置单独的区域,而乘客也无需为了安检票检而特地进行迂回,可节省车站公共区面积及缩短乘客进站时间,提高乘客进站效率,并且由于空间布局大大减小了原站厅公共区面积,提高了站厅层的空间使用率,缩短了乘客进站路程。
进一步地,本发明能够减少车站整体的净高,站台层公共区为单层结构,车站整体净高受控因素就是站台层两端设备区(可采用单层或局部两侧的设置形式),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压缩站台层两端的设备用房的净高,设备用房的净高满足设备最基本的需求即可。
并且,站台层层高提升,热量向上移动,外加活塞风的作用,可取消原传统车站站台层轨顶风道,取消轨顶风道后可进一步提升站台层空间效果。取消站台层轨顶风道后,无需设置原传统车站设置在轨顶风道下面通高的站台门,设置低站台门(1~3m高)即可,用于隔离站台层公共区与轨行区,形成与乘客身高匹配的空调区,同时提升站台层空间效果。当然本发明依然可以匹配传统设置轨顶排热风道及传统通高站的站台门形式。
另外,传统方案车站顶板预留3m的覆土用于城市管线敷设,本发明将车站整体抬升2m,车站顶板覆土设置1m用于城市道路及绿化的需要。之所以能达到上述提升的效果,又要满足城市管线的要求,主要措施一方面对于与车站主体平行方向的管线设置于车站主体之外的连接通道上方,由于出入口仅为人行通过空间,可进一步压缩通道净高以提高通道顶板上方覆土的厚度以满足管线敷设要求。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进站快检设备3结构如图11-14所示,进站快检设备3为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能够对乘客进行人脸识别、进行人体安检并对应完成乘客进站的票检工作。经过进站快检设备3的乘客需先进行实名认证,小包乘客(优选指携带有单边长度40cm以下行李的乘客)和无包乘客只需通过“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就可实现快速进站;大包乘客(优选指携带有单边长度大于40cm行李的乘客)将行李放置于台式安检台的同时,乘客经过“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进入车站付费区即可。正是基于上述设计,将站台层所需的使用面积减小,可将站台层中间楼板取消,将站厅夹层代替站台层。
具体地,进站快检设备3包括闸机通道,闸机通道上设置有金属探测门304,由其对过检乘客进行进站人检,检测乘客是否携带违禁物品。优选实施例中,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对人体隐藏的磁性、非磁性及合金等多种类型的金属探测,如金属刀具、枪支、金属炸药等。对于携带危险金属物品的乘客实现检测以及判断其是否允许通行。同时,还可根据客流量的大小,设置灵敏度的级别,以便在排除皮带扣、钥匙、首饰、硬币等物品的情况下,检测到管制刀具、枪支等其他违禁金属物品。
在附图11和12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背离付费区一侧)设置有人脸识别模块301,用于实名制乘客过检前的人脸识别。可选地,人脸识别模块301设为矩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平板结构,平板的屏幕上设置有收集人脸信息的传感器(如摄像头、红外扫描传感器等)。根据设置的需要,人脸识别模块301可以设置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左侧或者右侧。
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还设置有刷卡模块302和码扫描模块303,前者用于核验乘客的票卡、掌静脉或者身份证等信息,后者用于进行二维码等识别码。
优选地,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还设置有通道指示器312,其优选设置在金属探测门304前侧任一侧的下方或者上方,并且与码扫描模块303通信连接,可以根据码扫描模块303的检测结果显示对应的通行标志,例如可通行则显示“绿色箭头”和不可通行则显示“红叉”。
进一步地,在金属探测门304的上方还设置有通行监测模块305,其优选为基于计算机的视频检测摄像机,安装在闸机通道的上方区域,可进一步优选为吊装或支架式安装方式。当然,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形式,例如安装在闸机通道左右对射传感器,安装在设备通道左右对应两侧。可对乘客的通行进行监控,能监控乘客通过设备的整个过程以及准确监测实际通过的合法乘客人数及非法乘客人数。
通过通信监测模块305的设置,使得乘客通行过程可以得到有效监测和记录,准确判断反向闯入、尾随、前后叠加等特殊情况,保证持有效单程票、储值卡的乘客能够以正常走行速度无停滞地通过的同时,还可提供实时数据分析和大数据。
在金属探测门304的顶部还设置有顶部机箱307,用于安装相应的设备。其中,在顶部机箱307的前侧设置有安检门显示屏306,用于展示乘客安检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乘客体温、携带小包是否满足进站乘车的要求等。同时,在顶部机箱307内设置有声音报警设备,例如蜂鸣器,用于对异常情况(安检不合格、票检不合格、防疫检测不合格、闯闸等)进行报警。此外,在顶部机箱307靠近付费区的一侧还设置有测温黑体308,用于配合设置于闸机通道尾端的测温摄像头309,共同对通道中的乘客体温进行测量。实际设置时,测温摄像头309设置在支杆的顶部,且支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闸机通道的一侧上。相应地,在支杆上还优选集成有扬声器,用于播报乘客的体温,并根据播报的体温判断是否打开进站门310。
优选实施例中,进站门310设置在闸机通道的尾端(靠近付费区的一侧),其与人脸识别模块301、刷卡模块302、码扫描模块303、金属探测门304、测温摄像头309分别电连接,确保乘客分别完成前述各模块的票检、安检、防疫检后才能对应打开。
优选地,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在金属探测门304上设置有显示灯带313或者乘客显示器等部件,用于对闸机通道内乘客的通行进行指示。
因此,在上述进站快检设备中,进行过检的过程依次为票检、安检和防疫检,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上述检测过程的顺序可以进行对应更换,只需要对应调整各模块在闸机通道上的位置即可。
例如在如图13和14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进站快检设备201中的金属探测门304设置在闸机通道的前侧,且人脸识别模块301、刷卡模块302、码扫描模块303等部件设置在闸机通道一侧的顶面,使得乘客需要完成安检后,才能进行后续的票检和防疫检。当然,根据防疫等级的规定,也可以将测温摄像头309、测温黑体308、码扫描模块303设置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使得乘客先完成防疫检后再通过安检。
此外,为了避免乘客部分检测不合格导致其在闸机通道中滞留,优选在闸机通道的至少一侧上开设有侧开门311,并保证进站快检设备设置时,侧开门311对应的区域为非付费区域,如此,即便乘客在通道中被显示部分检测不合格,也可通过侧开门311快速走出闸机通道,避免对通道后续的乘客通行带来影响。
利用进站快检设备的集成设置,使得乘客可通过进站快检设备实现快速票检、安检和防疫检,提升乘客通行的效率。
本发明采用“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替代传统安检机与传统进站闸机,可将原既有车站先购票、人工验证防疫码、再全部经过普通安检门、最后经过票检闸机的4个环节通过智能化设备合并为1处。通过上述设置,减少乘客进站环节,减少了原安检机、安检机分成多个设备所占用的空间,新设备安检与票检工作能力相匹配,提高了站内乘客的通行能力,有效解决了原方案安检台处乘客排队的现象。
另外,本发明采用进站快检设备,简化了防疫检查、安检、票检进站的流程,可减少车站运营人员的数量,传统车站进站入口每处现场工作人员有5名,即:引导员1名、核酸检验员1名、复核员1名、现场判图员2名。本发明每处进站入口现场工作人员可减少为1名,首先1名引导员和1名核酸检验员可通过“票检、安检智能一体机”替代,远程判图人员可在控制中心集中判图,优选地,配备5名判图人员可负责200多个车站的集中判图工作,远程判图员远程传达指令至现场复核员现场检验,定向准确的解决进站通行阻碍问题,最后每处进站口可仅保留复核员,经过分析后每处工作人员由5名减少为1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轨道交通路中地下一层侧式车站的布置形式。此新型轨道交通车站创建了智慧乘客服务体系,提高乘客服务的便捷化、舒适化、智能化水平。对于探索推进更加便捷、高效的新型的轨道交通的地下车站型式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层(1);
所述站台层(1)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进出站连接通道,各进出站连接通道一端与所述站台层(1)位于同一平层;
所述进出站连接通道另一端通过楼扶梯与地面城市道路连接,且各进出站连接通道内设有对应的进站快检设备(3)和出站闸机(2),将车站分隔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或者,
其中一个进出站连接通道的另一端通过楼扶梯与地面附属用房(8)连接,该附属用房(8)地面一层设有对应的进站快检设备(3)和出站闸机(2);其余进出站连接通道另一端通过楼扶梯与地面城市道路连接;
所述站台层(1)两侧对应的进出站连接通道之间通过过轨连接通道(6)连接,以将两侧站台连通,所述过轨连接通道(6)包括下过轨通道或上过轨天桥,所述下过轨通道设于站台层(1)下方,所述上过轨天桥设于站台层(1)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层(1)顶部开设有天窗(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层(1)的站台板下方具有设备和管道的容置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层(1)纵向至少一端设有安全疏散口(7),并对应该安全疏散口(7)设有直达地面的疏散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进出站连接通道设有附属用房(8),所述附属用房(8)与两侧站台层之间通过电缆通道(9)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扶梯为楼、扶梯以及垂直电梯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道路中平行设置至少两座车站,所述过轨连接通道(6)同时作为进站通道和车站之间的换乘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站快检设备(3)包括闸机通道,闸机通道上设置有金属探测门(304),由其对过检乘客进行进站人检,检测乘客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在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设置有人脸识别模块(301),用于实名制乘客过检前的人脸识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探测门(304)前侧还设置有刷卡模块(302)和码扫描模块(303),所述刷卡模块(302)用于核验乘客的票卡、掌静脉或者身份证等信息,所述码扫描模块(303)用于进行健康码、二维码等识别码;所述金属探测门(304)的前侧还设置有通道指示器(312),并且与码扫描模块(303)通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金属探测门(304)的顶部还设置有顶部机箱(307),该顶部机箱(307)的前侧设置有安检门显示屏(306),用于展示乘客安检信息;在顶部机箱(307)内设置有声音报警设备;在顶部机箱(307)靠近付费区的一侧还设置有测温黑体(308),用于配合设置于闸机通道尾端的测温摄像头(309),共同对通道中的乘客体温进行测量。
CN202210981693.1A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Pending CN1157877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81693.1A CN115787709A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81693.1A CN115787709A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87709A true CN115787709A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31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81693.1A Pending CN115787709A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8770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82678A (zh) * 2023-11-03 2024-01-12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疏散通道结构、地铁站以及逃生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82678A (zh) * 2023-11-03 2024-01-12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疏散通道结构、地铁站以及逃生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134692A1 (zh) 一种轨道交通智能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14809083A (zh) 一种地下一层半岛式车站结构
CN114809735A (zh) 一种无站厅高架站岛式车站
CN105404850A (zh) 车站客流监测系统、车站客流监测方法及车站客流管控系统、车站客流管控方法
CN107369335B (zh) 一种基于超声波探测技术的反向寻车系统及方法
CN106741016A (zh) 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及其设置方法
CN107610511A (zh) 一种融合超声波探测和图像采集的反向寻车系统及方法
CN115787709A (zh) 一种地下一层平层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CN101332820A (zh) 智能型电轨车交通网络系统
KR20070033179A (ko) 통합 주차 관리 및 유도 시스템
CN115262620A (zh) 一种地下一层半二通道下进站岛式车站结构
CN115817539A (zh) 一种地下一层半二通道上进站岛式车站结构
CN115680016A (zh) 一种地面两层上跨过轨高架车站结构
CN208173024U (zh) 一种智能引导停车场管控系统
CN115787708A (zh) 一种地下一层下进站侧式车站结构
CN114809079A (zh) 具有防疫、安检、票检合一的中部快速进站通道的车站
CN208360164U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的紧急诱导联动系统
Ueno et al. An analysis of pedestrian movement in multilevel complex by space syntax theory-in the case of Shibuya station
CN115123313A (zh) 一种城市轨道车站快速进站检查区域整体布局
KR20170091996A (ko) 지하철 승객 분산 시스템
CN114821875A (zh) 一种安检、票检、防疫一体化智能设备及使用方法
CN114856268A (zh) 一种无站厅高架站侧式车站
CN212743514U (zh) 一种移动式换乘岛系统
CN114892714A (zh) 具有防疫、安检、票检合一的快速进站的新型车站
CN114809081A (zh) 具有防疫、安检、票检合一的可快速进站的车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